1、课时考点梯度练基础训练练熟主干学问1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这反映出西周政治是()A神权政治 B皇权政治 C族权政治 D官僚政治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表明,西周初年,实行分封制,分封的诸侯国多为兄弟之国和“姬姓之国”,体现了明显的血缘关系,体现了宗法制的特点,宗法分封制属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族权政治,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神权政治,皇权政治和官僚政治是秦朝正式确立的。2墨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西周初期分封制 B战国时期兼并战斗C西周末王室衰微
2、 D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了天子对诸侯具有较强的约束力,选择A项。3礼记曲理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这种规定的不同反映的是()A宗法等级制 B皇权专制C中心集权制 D分封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历史识记和再现力气。宗法制实施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奴隶社会的有序统治、等级差别,依据材料用词“崩、薨、不禄、卒、死”,体现死者社会地位逐步递减,故选A。4王国维认为:“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商代没有实行分封制B嫡庶之别是宗法制的核心内容C商王由贵族推举产生D商人地位低贱不能适用宗法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分析与解读力气。宗法
3、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血缘关系区分嫡庶来支配政治权力,B项正确。A项“没有实行分封制”说法与史实不符;C项“推举”说法错误;题干中的“商人”并不是指经商之人,D项是对题干的曲解。5西方学者马克斯韦伯认为,“秦王当了皇帝以后建立了一个真正的专制制度,取代了古代的神权封建秩序”。其中“封建秩序”对应的是()A分封制 B宗法制C郡县制 D中心集权制度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同学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理解力气。秦朝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制度,而在此之前的中国商周时期实行的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以及与之相辅相成的分封制度。故选A。6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据此,对郡县制
4、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A郡县制不利于地方进展B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C二者均有弊无利D二者均易形成皇权专制答案B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制的弊端在于官员流淌大,分封制的弊端(封建之弊)在于官员的世袭。结合所学学问,郡县制有利于地方进展,两者各有利弊,故A、C项说法错误。郡县制简洁造成皇权专制,分封制实行时期,皇权还没有毁灭,分封制对王权不利,故D项错误。分封制简洁造成地方割据,故B项正确。7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作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其主观目的是()A炫耀文治武功 B树立专制权
5、威C制造暴政依据 D宣扬君权神授答案B解析本题以皇帝的称谓为切入点,考查材料信息的分析与解读力气。题干反映秦始皇认为皇、帝都不能彰显自己,故将两者合二为一,皇帝只能是君主的专用称谓,其主观目的应是树立专制权威,B项正确;A项易误选,从表现上有炫耀文治武功的目的,但不符合题意;C、D项说法错误。8春秋时期,秦国有“伐邦、冀戎,初县之”、“初县杜、郑”;晋国有“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等规定。这说明()A郡县设置与军事有关B郡的地位远远高于县C郡和县的设置在各国推广D分封制已退出历史舞台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秦国、晋国设置郡县均与“伐”、“克敌”等军事行动有关,选择A项。材料只涉及秦晋两国,不
6、能反映郡县在各国推广。深化训练练会深度思考9下列材料反映了分封制遭到破坏的是()A“诸侯朝于天子三不朝,则六师移之。”B“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C“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庶无别,则宗族乱。”D“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答案B解析分封制确立的是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关系,A项是关于分封制下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C、D项均为关于宗法制的内容。选择B项,“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说明诸侯对周天子权威的挑战。10左传记载,晋国赵鞅率军与郑国交战于铁,临战发表誓词:“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这反映出当时晋国()A分封制度受到冲击 B郡县制度全面推行C宗法等级秩序变动 D国家
7、政权趋向松散答案A解析留意提取材料信息“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反映当时按军功授爵,且毁灭“郡、县”说明分封制遭到破坏。B选项毁灭于秦朝,排解;C选项材料没有涉及;D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郡县的毁灭说明国家政权日益趋向严密。11“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分,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全部人唯一的君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B独主是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C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支配权力D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分答案B解析中国古代政治中,先秦政治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以血缘亲疏支配权力,实质上是贵族政治,
8、而秦汉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天下成为君主的私产,皇帝通过任命官吏来建立对全国的有效统治。12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A开头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B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D开头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同学对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影响的理解力气。秦朝建立的中心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13在中国古代,
9、“家”(家族、宗族)与“国”(国家政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西周制度示意图材料二左传桓公二年:“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材料三“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四秦朝政治制度示意图(1)结合材料和所学学问,分析材料一、二在“家”“国”关系上有何特点?(2)在“家”“国”关系上,材料三、四与材料一、二相比,有何连续性和变化?分析以上变化的缘由。答案(1)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或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政治制度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周王获得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贵族通过嫡长子继承制(世袭制或世卿世禄
10、制)获得政治特权。(2)连续性:皇位世袭制连续了“家天下”的格局。变化: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官员任免制取代了贵族世袭制(或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缘由: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统一是历史进展的趋势,而分封制不利于统一;郡县制适应了秦始皇加强中心集权的需要。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分析出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以及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分析出周王的地位;第(2)问对比分析血缘及世袭制在秦朝的连续,并区分地方管理及官员任免与西周的不同,结合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归纳出变化的缘由。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
11、礼不定。”(礼记曲礼)家国同构可以看做父亲为一家之君,君为国父,君与父互为表里,国与家是彼此沟通的。故,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礼记杂记)的说法。材料二秦以后,中国就开头有一个统一的政府,其政治领袖就是皇帝,皇位是世袭的。封建(指封邦建国)制度早已推翻。但只皇帝一家是世袭的,这已是中国政治上一项绝大进步。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皇帝和政府是分开的,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是国家元首,象征国家统一;宰相是政府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
12、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佐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呜呼!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贤而秀者,皆可以奖之以君子之位而长民。若夫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1)依据材料一说说“礼”在古代中国社会起到了哪些作用。(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学问说明,秦汉时期“政治制度上一项绝大进步”指的是什么。这是否意味着“家天下”制度的结束?说明理由。(3)依据材料三,归纳概括王夫之评价
13、秦制的观点。答案(1)作用:区分血缘关系亲疏,确定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2)进步:推翻封建制(分封制);结束世卿世禄制度;宗法制不再是新制度的核心。确定:是。理由如下:部落、家族以宗法为核心,以分封为形式把握全国的制度结束。皇帝一人统领全国,官员由皇帝任免的官僚体制建立起来。否定:不是。理由如下:皇位世袭,皇帝一家世世代代统治全国,仍是最基本的制度。由皇帝任免的官员实际上是皇帝的奴才,这照旧是皇帝一家的家天下。(3)王夫之:废分封行郡县,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郡县制任用有才能者管理百姓,不以血缘分封,体现了天下之公义。郡县制使王朝国祚缩短,非天子之利;避开分封导致战乱,为百姓之福。评价秦制的标准应当是天下之公义而非一姓国祚之长短。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1)题可以从材料一中概括,如“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治国”等。第(2)题第一问结合材料二中的说法,“封建制度早已推翻”,说明废除了分封制,结束了血缘政治。其次问可结合政治制度的进展来说,也可结合皇位继承来说。第(3)题需要结合材料三,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加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