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语文早读材料(1-3)精品文档 语文早读材料(一) 【近义词辨析歌诀】进攻反扑用猖狂;报复诬陷用疯狂。作伪改动用篡改;据实改动用窜改。生产下来用出生;家庭背景用出身。时间推移用度过;水道难关用渡过。重大事件用遏止,心情情绪用遏制。不够踏实用浮躁;没有耐心用急躁。认识不深用肤浅;作风飘浮用浮浅。横加阻挠用干涉;过问他事用干预。言辞欺诈用诡辩;强词夺理用狡辩。宽容冒犯用涵养;道德情操用修养。【诗歌鉴赏】 赠刘景文 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注释:赠刘景文:刘景文,名季孙,字景文,苏轼的好朋友。擎雨盖:挡住雨水的盖子。擎,托住。鉴赏指引:这首诗是诗人写赠
2、给好友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文言读吧】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没有片刻不拿书的)。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
3、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读书的声音很清晰的传到远处近处,其刻苦学习到了这个地步。)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做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聚精会神地思考,构思)尔。“三上”文章欧阳修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徵,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皇后回宫内穿上上朝时的服装站在朝廷上。)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我很荣幸地成为后宫中的一个),安敢不贺?”(隋唐嘉话)【大家文坊】深秋书简 北京城最值得留连的秋天景色,依我看不在香山山里
4、而在山外;在燕山山脉逶迤而西的沿山一带。这时候乘坐汽车在八达岭以北的公路上行驶,车窗外就呈现出不断变换画面的自然景观。绕过一道山梁是一幅米勒,再绕过一道山梁是一幅马奈。色彩从四面八方聚拢来,个个都活蹦乱跳,都有生命。黄的黄得彻底,红的红得透明,绿的绿得苍郁,就连天上的白云也卷曲如鸡毛状,在瓦蓝瓦蓝的天空飘荡。坐在车里的人们不由得兴奋起来,带着淡淡的伤感;“好个秋天呀,怎么如此仓促,还没看够就要走了呢?”时序已进11月,难免会生发出这种眷恋的伤感情绪。但是这种情绪之所以发生,倒不是由于经历了太久的夏季单调绿色的浸泡,也不仅仅是由于秋阳下大自然呈现出来的美丽色彩和对于温暖秋季的眷恋,而是因为眼前的
5、和谐的美实在令人销魂,在于这些似乎未曾见过的灿烂色彩是如此丰满、充足,它们在特定的时间和角度里因阳光的照射而扩散出来的乡土情调和文学韵味竟然如此深沉、如此浓烈。因此说秋天是色彩的世界或者说秋天是色彩错杂光影幻动的世界就都远远不够了。为什么呢?因为生命,生命才是最可宝贵的,没有生命的世界总是僵死的。我们说某人画得好,那是因为他的画有灵气,而所谓灵气也就是生命。秋天并非平静如水,秋天也非只闻虫吟。秋天是炽热的、喧闹的、跳动的。生命在这个季节唱出了它的全部美丽,唱出了它最高亢的生命之歌,而且越是接近秋与冬的交界处,生命愈是顽强地表现自己,竭力要在大自然的美景里面挤进或者留下自己的一滴颜色、种声音或一
6、份韵味。就像一位老画师在他的晚年要把毕生功力都画到画布上去一样。请看公路两旁的白杨树吧。白杨树已经老了,虽然树叶开始脱落,有的已经老得不成样子,枝桠毕露,依然昂首向天。这白杨树生性倔强,就连它掉在地上的叶片也不甘心就此零落成泥,即使干枯了残破了,依然蜷曲身姿翘出坚硬的不规则形状,倘若有人踩上去,那金黄色的看似软绵绵的绒毯定会发出抗议的叫喊。 山脚下迎着飞驰的汽车跑来的是一簇黄栌树丛。这黄栌虽然低矮,挤在一起不成模样,但在深秋的阳光照射下却耀眼地红,红得像一团火,而且那火红火红的火苗直往人们的眸子里钻。汽车再往前走,进了一个山坳,一群“绿林好汉”沿山坡一字排开,把大团大团的绿色挤得像快要滴落的液
7、汁。这群矮脚油松大概是新客,看它们绿沉沉的架势是决心留下来过冬的了。 在金色的秋天的阳光下,坐在车里的人们心头颤动了,即将或正在逝去的秋天使人们沉默无语,都沉人对于生命的伟大力量的赞叹。蓝天、白云,近处的白杨、远山的红树、山坳里的油松以及不知名的杂树乱草,车子真好像驰进印象派画家的油画里来了。色彩是如此调和,画面是如此丰满,汽车的发动机醉意朦胧地哼着,人们都不说话,好像也醉了,好像这一切,山、石、林、树、人,以及钢铁制成的车身,都有了生命,都在表现,都在使自己成为这些风景画中不可缺少的宝贵组成部分。于是车子里的人们开始坐不住了,都在心里问自己,怎么住在北京城这么多年却从未见过真正的秋天,怎么平
8、庸到把北京的秋天只局限于楼顶碧空下盘翔的鸽群和夜晚天上被两棵枣树刺得眨眼的星星和苍白的月亮了呢?原来在北京的一角,在这不知名的不起眼的也没名目的沿山公路一带,平凡、偏僻、普通到不值提起的山区,竟然蕴藏着北京的秋天,蕴藏着秋色之美的真髓!伴读引思:本文描绘的是京郊山野的秋色,更是作者对秋色、对生命的感悟。作者先总写山野秋色的丰富和浓艳:“色彩从四面八方聚拢来黄的黄得彻底,红的红得透明,绿的绿得苍郁。”在作者笔下,秋天的京郊简直成了印象派画家作品的大汇展。然而作者更从中发现了秋色之美的深层原因,你认为这原因是什么呢?伴读引思:本文描绘的是京郊山野的秋色,更是作者对秋色、对生命的感悟。作者先总写山野
9、秋色的丰富和浓艳:“色彩从四面八方聚拢来黄的黄得彻底,红的红得透明,绿的绿得苍郁。”在作者笔下,秋天的京郊简直成了印象派画家作品的大汇展。然而作者更从中发现了秋色之美的深层原因,你认为这原因是什么呢?【默写】劝学逍遥游1、(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_。木直中绳,_,_, ,不复挺者,_。故木受绳则直,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_,_。(2)吾尝终日而思矣,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_,_;顺风而呼,_,而闻者_。(3)_,非利足也,而_千里。_,非能水也,_。_,善假于物也。(4)积土成山,_;积水成渊,_;积善成德,_,_。故不积_步,无以_千里,不积小流,_。(5)_,不能十步
10、;_,功在不舍。_,朽木不折;锲而不舍,_。(6)蚓无爪牙之利,_,_,下饮黄泉,_。蟹六跪而二_,非蛇_之穴无可寄托者,_。2、(1)鹏之背,_;怒而飞,_。是鸟也,_。(2)鹏之徙于南冥也,_,_,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_。(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_。_,则芥为之舟。_,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_。(4)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_,_,而后乃今将图南。(5)适莽苍者,三餐而反,_。适百里者,_,适千里者,_。(6)_,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_,_不知春秋,此小年也。(7)有鸟焉,其名为鹏,_,_,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8)故夫知效一官,_,_,_,其自视也亦若此矣(9
1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_,定乎内外之分,_,斯已矣。(10)若夫乘天地之正,_,以游无穷者,_!故曰:至人无己,_,_。 语文早读材料(二)【近义词辨析歌诀】 从无到有用开辟;从小到大用开拓。毫无限制用滥用;毫无道理用乱用。 利益损害用利害;剧烈凶猛用厉害。相对比较用年轻;绝对年段用年青。 不是经常用偶尔;意外发生用偶然。品尝欣赏用品味;含量档次用品位。 数量足数用实足;十分充足用十足;实地验证用实验;试探观察用试验。 掌握熟练用熟习;了解深透用熟悉;一如既往用一向;始终如一用一贯。【诗歌鉴赏】苏台览古李白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注释 苏台:即姑苏台,
12、吴王夫差与西施行乐之处。故址在今江苏苏州市姑苏山。西江:指上游方向的长江,以方位称之。吴王:指夫差。【译文】昔日繁华的吴苑、苏台早已残破、荒凉,只有那杨柳年年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船娘们竞唱菱歌,无限的春光之中,回荡着清脆的歌声。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它,曾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吴王宫殿里的人。 赏析这首诗是玄宗天宝七载(748)春作者游苏州时作。相传吴王夫差与西施在姑苏台春宵宫中为长夜之饮,终因荒淫误国,此诗即讽其事。首联写吴苑、苏台的荒废:昔日繁华的吴苑、苏台早已残破、荒凉,只有那杨柳年年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二句写当前景色:船娘们竞唱菱歌,无限的
13、春光之中,回荡着歌声的旋律。末两句从今月说到古宫人: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它,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像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作历史的见证人罢了。这首诗四句,以前三句写今,而以末一句写古,吊古而并不伤今,与越中览古正好相反。关于这两首诗,沈祖菜先生评曰:“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衬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
14、的艺术技巧。”【文言读吧】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玉工)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厉王认为和氏是欺骗),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眼泪流干就继续流着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天下被刖脚的人多啦,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痛?)”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我不是悲痛脚被刖,我悲痛的是那宝玉被说成是石头,真诚的人被说成骗子),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
15、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韩非子 星隧木鸣(流星坠落地上,树木作响),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是自然界出现的特殊现象)。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太阳、月亮出现亏缺,刮风下雨不合时节,偶然出现流星坠落,这种现象没有哪个时代不曾经出现过)。 荀子【大家文坊】桐花柿扬 彦我怀念桐花。春天,我漫步在林间山道中,最爱的是洁白的桐花。因为它不但显出大自然的美,而且还令我产生许多遐想,和对往季的追念。那是一丛丛洁白的桐花,过去常常开在公路的山道两旁,汽车在山谷中爬坡而上,首先映入眼帘中,是那一片
16、的洁白,它比火还耀眼,我会突然从心中说:“又是春天了!”一年四季都在城市工作,忙得感不到季节变化的人,在这充满清新气息的山野,突然见到大片桐花,这种喜悦和感慨是难以形容的。所以,桐花常常令我产生许多遐想。但是,它更多的是令我对往事怀念。在十年动乱的年代,我被关在一间工厂做“牛鬼”,被强迫劳动,天未亮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扫净工厂厂区。这间工厂靠着一座山,四周有许多桐树,每天都落下许多桐花,它散落在空旷地和道路中。朝阳未出,天还很暗,我就穿着一件厚衣裳,“沙沙”地从高处扫往低处。花沾着露水还是很美的,白得令人悲伤,一堆堆地往洼地扫去。一天一天地扫到不见桐花落,第二年又是一天一天地扫到不见桐花落。桐花
17、在我心中是一朵洁白而又凄凉的花,它叫我咀嚼着苦难的往事。然而我更喜爱的是秋天暗红的柿树。它像一个壮实的汉子站在山间,脸色微红,充满丰收的喜悦。它殷红色的果实是饱满的,累累地垂在枝头,沉甸甸的招人喜爱;它肥大的叶经过风霜以后,也叶叶金红,像火苗一样生动、美丽。在春天和秋天的山道上,我常常怀着对桐花的忧伤,也激动于柿树的喜悦。柿树,常常是给人以奉献。唐代有书云:“柿,一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可以临书。”它有上百甚至三百年的树龄,它是质地坚硬的木材,它夏日生出成片的绿阴,它的霜叶随着节气从暗红变成鲜红,令人注目,而它的果实过去常常是供养幼儿和老人的。父亲常常对我
18、说:“你是吃柿饼饭长大的。”我也常常对我的女儿说:“你是吃柿饼饭长大的。”但后来者不都是这样了,他们不懂得柿饼为何物,因为他(她)们是吃牛奶或昂贵的“力多精”长大的!但是,我想,吃“力多精”的不见得个个聪明,吃柿饼饭的也不见得是愚蠢,到底是时代不同了。而柿饼,老年人还是要吃,据说它的营养高,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它给人间是一种奉献。如今人生的晚秋已快来临,我应像一棵柿树。伴读引思:桐树的开花与柿树的结果处在不同的季节,作者把他们放在一起来写,它们之间必有所联系,也有所象征,你能分析其联系及象征意义吗?参考:桐花是春天的产物,柿是秋天的收获,所谓“春华秋实”。文中桐花与作者的痛苦经历相联系,柿则与
19、奉献相联系。它们象征着:人生经历了艰难坎坷的洗礼,会更加成熟起来,有所收获,有所奉献。【默写】师说阿房宫赋3、(1)师者,_。人非生而知之者,_?_,其为惑也,终不解矣。(2)吾师道也,_!_,无长无少,_,师之所存也。 (3)嗟乎!_!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_;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_。(4)爱其子,_,于其身也,_,惑矣!彼童子之师,_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5)_,_,或师焉,或不焉,_,吾未见其明也。(6)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_,其可怪也欤!(8)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_,_。闻道有先后,_,_。4、(
20、1)覆压三百余里,_。_,直走咸阳。_,流入宫墙。五步一楼,_。_腰缦回,_。各抱地势,_。(2)盘盘焉,_,蜂房水涡,_。(3)长桥卧波,_。复道行空,_。高低冥迷,_。歌台暖响,_;_,风雨凄凄。一日之内,_,_。(4)_,开妆镜也;绿云扰扰,_。_,弃脂水也;_,焚椒兰也。(5)一肌一容,_,_,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6)燕赵之收藏,_,_。几世几年,_,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_。(7)_,金块珠砾,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8)秦爱纷奢,_。_,_。(9)使负栋之柱,_;架梁之_,_;钉头_ _,多于在_之_粒;瓦缝参差,_;_,多于九土之城郭;_,多于市人之言语。(10)
21、使天下之人,_。独夫之心,_。戍卒叫,函谷举。_,可怜焦土。(11)_,六国也,非秦也。_,秦也,非天下也。(12)使六国各爱其人,_;使秦复爱六国之人,_,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语文早读材料(三)【易错成语小辑】1、曾几何时:表示“过去没有多久”。常误用为“曾经”“不知何时”。2、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才能”。不能在其前加上“整天”“整月”等修饰词语。“学”为名词,常误作动词。3、不可理喻:指“无法用道理使之明白”,常误用为“不可思议”。4、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正确的”。常误用为“不以为意”,表示“不放在心上”“无所谓”。5、守株待兔:贬义词,指“不主动
22、努力,心存侥幸,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常误来形容公安干警的机智。6、耳提面命:褒义词,形容师长殷切教导。常误用为贬义词。7、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形容文章的“悲”。常误用为形容文章写得不好。8、鼎力相助:敬词,指对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常误用为表示自己对他人的帮助。9、蹉跎岁月:指虚度光阴。常误用来形容“岁月艰难、艰苦”。10、名噪一时:指在当时很有名声。常误用为贬义词。【诗歌鉴赏】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注释 杜十四:作者友人,不详其名。十四:排行。古人有名有字,有排行。长辈对晚辈,可直呼其名,平辈之间,只能称其字,不得直呼其名。唐
23、代人连字都不常用,一般熟人都以排行相称呼。排行是从祖父算起的,杜十四不是他父亲的第十四个儿子,而是他祖父的第十四个孙子(含叔伯家堂弟兄)。荆:今湖北一带,古属荆楚之地,指送别之地,当在长江中游。吴:指今苏南、浙北一带,古属吴地,指行人即杜十四将去的地方,即长江下游的江南。【译文】荆州和吴郡是接壤的水乡,你离去的时候春天的江水正渺渺茫茫。太阳将要落山,远行的小船将要停泊在何处?抬眼向天的尽头望去,真让人肝肠寸断忧伤至极。赏析首句宽慰对方,暗关送别之事:荆吴相接,何况以水为乡的荆吴人对漂泊生活习以为常,不应以暂离为憾事。次句承“水为乡”说到正题:春江渺茫,正好行船。三、四句撇景人情:一片征帆穿行于
24、渺茫的春江上,日暮时分,停泊在何处?放眼望去,孤帆早已消失天涯之际,惜别之情令人柔肠寸断。“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渺、雨雾濛濛,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末一句“天涯一望断人肠”点明别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与“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王维齐州送祖三诗)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异曲同工。【文言读吧】李超,宇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李超给他吃得饱饱的。)僧甚感荷(感激),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
25、以相授。(请让我传授给你。)”李喜,馆(留居)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甚得。僧问:“汝益乎?”曰:“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令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交叉而立。僧又笑曰:“可矣,于即尽吾能,请一角低昂。(行了,你差不多都掌握了我的拳技,请比一比高低吧。)”李欣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技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不一会儿,互相扭抱格斗抵挡,李超不时地钻着和尚的空子,施展拳技。)僧忽一脚挪,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 聊斋志异【大家文坊】大自然的礼赞 李长之 世界不是荒凉的。我们感觉没有人的时候,另外却另有别的令我们向往的东
26、西,而且这种东西却一定存在。仿佛一个堂皇伟大,神秘而崇高的剧场吧,观众是愚妄的,这不要紧,因为他们可以散去,戏曲是鄙俗的,这不要紧,因为可以改,脚色平凡,这也仍然能令人忍耐下去,因为可以希望有更不平凡的来代替。所有这些失望的痛苦,和不甘于失望,又追求新的幻影的疲劳,我们都为一点补偿了,也就是多多少少是一种慰藉了。因为剧场总是好的,一切靠不住,剧场靠得住,剧场却比较悠久些。 这剧场就是大自然。一切变,大自然不变,这剧场永远是堂皇、伟大、神秘、崇高的。观众、戏曲、脚色、都渺小吧,这剧场却越发庄严。戏散了,这剧场也依然巍峨地矗立着。 所以,只要没忘掉这剧场的人,他是可以心平气和下去的,并且也不会寂寞
27、。 有谁感到没有归宿的么?到大自然里去。 最不自量,而又最不安分的动物,恐怕只有人类吧。人类企求切。而超越了实际的能力。大自然在这地方却恰是人类的母亲,她不会打消孩子们的梦的,虽然早知道那是梦,她却只用种种暗示,种种比喻,种种曲折而委婉的辞令,让人们自己去觉悟。在人们的能力限度以内,她却又鼓舞人们,完成人们,务在把人们所仅有的一点能力,去作一些最善的发挥。 大自然有种种律则,是剧场吧,有剧场的规矩,作母亲呢,也有母亲的教导之方。不过人们不容易知道。熟悉剧场的人,自然会熟悉剧场的规矩。一个母亲的爱恶,也常是不能明日地说出来的,但是一个骄儿会恰恰符合了母亲的意向。 大自然的骄儿就是天才。人自然永远
28、爱护天才,她有种种设计,是让天才完成自己,虽然不必事先告诉。歌德、屈原、李白、康德、悲多汶。曹雪芹、高尔基、达文西,这都是在大自然的爱护之下,而完成了自己的。 大自然往往给她的骄儿一种伟大课题,以课题为重,大自然便不惜给她的骄儿以种种的或甘或苦的经历,几乎不能胜任。她不溺爱,可是她对于她的子孙并不平等。 愚妄的人们,对她是可以怨尤的,然而她不管,她呈现给愚妄的人们的,就是驳杂、混乱,她不求愚妄的人们的了解,也因为他们不能了解。 大自然在天才们的跟前,却是和悦的,她那条理和秩序,完全启示于天才。 天才没有不了解大自然的,大自然对天才,也永不会不爱护。 大自然,有情感,也有意志。她不盲日,也不麻木
29、。她不是没有智慧,她的智慧乃是溶化于情感,意志之中。情感最可靠,大自然是任情感的,如她所爱护的天才然。 她不但任情感,而且喜欢表现出来,你就看浓绿如油的春水吧,这是她的情感的表现,高空淡远的秋云呢,也是她情感的表现。她处处在流露,她处处似乎情不自禁。 大自然是感官的,是色相的。她忘不掉美,丑的出现,只是在人们对于美的破坏之际。她要点缀一切,她要种种色调,而且那色调要纯粹,要单一,你瞧吧,雪、红叶、云、秋霁的文岚,夏木的浓荫, 大自然就是艺术家。音乐和绘画,她天天在创造。人间一切艺术,不过是人自然的艺术的副本。在人们忘掉,或者忽视了大自然的艺术的时候,往往是人间艺术堕落的时候,一旦携手,那才可以
30、抬头。 艺术家必有意匠,大自然的意志就表现在她创造的艺术品的意匠里。大自然的意志是生,所以所有大自然的艺术,是生的表现的艺术。和这不相连的,只有人间的天才。 大自然、天才、艺术,是宇宙间最永恒的,最伟大的,最庄严的。然而这一切源于大自然,因作大自然礼赞。伴读引思: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大自然?试加以概括。参考:大自然是永恒、伟大的,他造就了天才;大自然是富有情感、意志和审美情趣的艺术家,一切艺术都来源于大自然。【默写】赤壁赋氓5、(1)清风徐来,_。举酒属客,_,_。少焉,_,_。_,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_。_,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_,_。 (2)桂棹兮兰桨,_。渺渺兮予怀,_。客有
31、吹洞箫者,_,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_。_,不绝如缕。_,泣孤舟之_妇。 (3)月明星稀,_,_。(4)西望夏口,_。山川相缪,_;_。 (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_,_,旌旗蔽空,_,_,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6)况吾与子_于江渚之上,_,驾一叶之扁舟,_。_,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_,_。 (7)_飞仙以_游,_。知不可乎骤得,_。 (8)逝者如斯,_。_,而_ _消长也。 (9)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自其不变者而观之,_。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_,_。(10)_江上之清风,_,耳得之而为声,_。取之无禁,用之不竭,_,而吾与子之所共食。(11)肴核既尽,_。相与枕藉乎舟中,_。6、(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_,子无良媒。(2)不见复关,_。既见复关,_。(3)桑之未落,_。(4)桑之落矣,_。自我_尔,_。(5)淇水汤汤,_!女也不爽,_。士也_极,_。 (6)三岁为妇,_。_,靡有朝矣。 (7)淇则有岸,_。总角之宴,_。_,不思其反。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