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创新型城市特质与城市创新载体培育美国青干班论文.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3677569 上传时间:2024-07-13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1.4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型城市特质与城市创新载体培育美国青干班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创新型城市特质与城市创新载体培育美国青干班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创新型城市特质与城市创新载体培育美国青干班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创新型城市特质与城市创新载体培育美国青干班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创新型城市特质与城市创新载体培育美国青干班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创新型城市特质与城市创新载体培育美国硅谷地区发展的借鉴与启示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体系建设青年干部专题研修班2010年11月目 录1创新型城市与创新生态环境11.1创新和创新型城市11.2创新型城市研究综述11.2.1创新型城市的内涵21.2.2 创新型城市的构成要素与条件21.2.3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模式与实现路径31.3创新型城市的特质:硅谷地区的创新及其生态环境31.3.1硅谷地区发展概况41.3.2创新的要义:从R&D到R&BD61.3.3创新型生态环境特质72 城市创新空间与科技园区建设132.1城市创新空间132.1.1城市创新空间的概念132.1.2城市创新空间的结构模式142.1.3

2、城市创新空间的基本类型142.2科技园区的发展综述152.2.1科技园区发展历程152.2.2科技园区的定义162.2.3北美地区大学科技园区的发展特点与趋势172.3科技园区成功的要素斯坦福研究园的发展202.3.1概况202.3.2成功的原因213 对南京创新发展的几点启示243.1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思路253.1.1创新型地区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培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253.1.2创新型城市建设要推进创新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263.1.3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创新上的先导作用263.1.4创新型人才的聚集是提升城市创新力的关键273.2培育创新载体的启示283.2.1创新型生态环境是科技园区成功发

3、展的保证293.2.2产学研的真正结合是科技园区发展的关键293.2.3提供增值服务是科技园区发展的切入点293.2.4高质量的物质环境是科技园区发展的基础313.3有效发挥政府作用的思考323.3.1从给予政策优惠转向完善制度环境323.3.2从参与直接招商转向创造消费需求333.3.3从推动产业转型转向扶持技术转化333.3.4从关注重大项目转向支持初创企业34创新型城市特质与城市创新载体培育美国硅谷地区发展的借鉴与启示1创新型城市与创新生态环境1.1创新和创新型城市 20世纪初,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JA熊彼德首次将“创新”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熊彼得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要素

4、组合的生产函数,新组合包括:引入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等。熊彼得以知识和技术作为创新的主导,其理论构成了现代创新研究的基础,也是国家创新体系(NIS)的研究起点。上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创新实际上是一个系统的过程。系统中各要素之间非但不是线性关系,而且还存在着互动作用。于是“创新链”、“创新圈”、“创新带”、“创新走廊”、“创新集群”、“创新体系”、“国家、区域、城市创新理论”等应运而生。随着创新理论与实践的日益系统化,创新主体也由微观逐渐扩展至中观、宏观,尤其城市在创新体

5、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凸显。近20年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经济功能呈现出由传统产业转向高新产业、由制造转向研发、由生产转向服务并迈向创新中心的趋势,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正日益成为信息、技术、品牌、知识、人才等创新资源的载体和聚集地。由此,城市功能与创新的关系开始受到人们关注。在“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引入城市研究后,将“创新”定位为城市的核心功能或核心竞争力的主张得到愈来愈广泛的认同。自从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后,创新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创新型城市建设成为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战略选择。国家发展改革委在2008年启动深

6、圳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今年(2010)再次部署16个城市开展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希望充分发挥城市特别是创新型城市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集聚形成一批创新型城市群,率先突破制约创新发展的瓶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1.2创新型城市研究综述 自2000年英国学者C.Landry在其著作创新型城市(The Creative City)中正式提出创新型城市概念后,近十年来创新型城市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与构成要素、发展模式与实现路径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1.2.1创新型城市的内涵 创新型城市英文有“Creative City”和“Innovative City”

7、两种说法,前者强调城市的创造力,后者强调城市的革新力。P.Hall(1998)将创新型城市界定为处于经济和社会的变迁中,许多新事物不断涌现并融合成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的具有创新特质的城市。C.Landry(2000)认为创新型城市须具有开放思想、多样化、宽容、独立个性、可达到、弹性及有活力的公共空间高质量的人居环境、源于全球化倾向的本地化等特征。一般认为,创新型城市是指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对其它区域具有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创新型城市是涵盖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全社会创新的一个城市治理模式,通过创新带来经济的增长和品质的提高。对创新型城市内

8、涵的研究,我国学者进行了较多的探讨,主要有: 注重创新活动的内涵。认为创新型城市是在特定城市空间内,以政府为主要推动力量,以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创新主体,通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活动的互动机制,形成一个完整的自主创新整体,进而全面提升城市竞争力。也有学者认为,创新型城市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不仅包括科技创新,还包括产业创新、规划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创新活动,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形成日益强大的城市竞争优势。 基于城市发展模式的界定。认为创新型城市是依靠人才、知识、技术、资本、环境、文化等创新要素在城市的有效聚集,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推动和促进整

9、个城市在新知识运用、新技术突破及其产业化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更大的发展,进而从根本上突破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改变城市发展模式。 创新型城市的广义与狭义理解。狭义创新型城市主要从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角度和经济场域中依据城市发展的主导动因做出界定;广义创新型城市将创新活动由企业扩展到制度文化等各个层面。1.2.2 创新型城市的构成要素与条件 创新型城市的构建需有必要的要素和条件支撑,国内外许多学者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硬件条件、政策支持、文化氛围、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C.Landry(2000)提出了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七要素:富有创意的人、意志与领导力、人的多样性与智慧获取、开放的组织文化、对本

10、地身份强烈的正面认同感、城市空间与设施和网络机会。J.Simmie等(2001)认为城市创新环境的产生有四个来源:经济积聚和企业国际化规模,同类型公司的空间集结与定位,城市经济规模与创新进程,创新源泉与国际出口市场的关联。此外,创新型城市还需具有高质量的知识劳动者和便利的基础设施及通讯。国内有学者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提出创新型城市的三个要素集合:核心要素,支撑要素,具体要素。其中产业创新是核心要素,创新的资源、政策、环境和机构是支撑要素,具体要素包括制度、文化、组织、管理、知识、金融、贸易和市场等方面的创新。更加综合的观点认为,创新型城市包括四方面要素:创新资源创新活动的基础。包括人才、信息、知识

11、、经费。创新机构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政府等。创新机制保证创新体系有效运转。包括激励、竞争、评价和监督机制。创新环境维系和促进创新的保障。包括创新政策、法律法规、文化等软环境;信息网络、科研设施等硬环境;以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外部环境。1.2.3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模式与实现路径 创新型城市的实现必须变革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以新的观念、新的方式为城市经济发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Feldman& Audretsch,1999)。学者们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对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进行了概括总结。按不同的主导主体划分。分为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市场主导型发展模式和

12、在同时吸收政府与市场两种力量基础上的混合型发展模式,发展中国家往往采用政府主导型模式,发达工业化国家一般采用市场主导型模式,长远意义的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将逐渐趋向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混合型发展模式。也有学者从创新主体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创新主体间相互联系的空间层面这两个维度,概括出六种区域创新系统发展模式,即科技主导的地方性创新系统,企业主导的地方性创新系统,企业主导的外向性区域创新系统,企业主导的多面性区域创新系统,研企结合的外向型区域创新系统,研企结合的多层面区域创新系统。 按不同的创新主导要素划分。根据制度、知识、技术以及产业等在推动城市创新过程中的地位,将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划分为

13、知识创新型、技术创新型、产业创新型以及制度创新型四种发展模式。 按典型城市经验划分。创新型城市有三种模式: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第一支柱产业,培育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提升城市的集成创新能力的深圳模式;提升城市知识竞争力,坚持以应用为导向的自主创新的上海模式;整合创新资源,以增强城市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为突破口的大连模式。1.3创新型城市的特质:硅谷地区的创新及其生态环境在美国乃至世界,说起高新技术和创新不能不提起硅谷,因为当今世界上许多著名的高新技术公司总部都坐落在硅谷,如:全球IT领导厂商惠普(HP)、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设备制造公司思科(CISCO)、微电子领域的霸主英特尔(INTEL)等等。

14、硅谷作为信息技术革命最早的产业核心,在科技创新的历史上具有无可争辩的地位。硅谷新经济时代最经典的神话,有着奇迹般的发展速度,占据着世界电子产业、半导体产业及生物技术产业的中心地位,吸引了世界各国经济界人士和政策制定者的目光。世界各国都在作着“复制硅谷”的努力,期待着按照硅谷的发展模式,在短时间内建设一个高技术产业中心。1.3.1硅谷地区发展概况硅谷位于美国西海岸北加州,旧金山以南的湾区地带。硅谷并不是一个地理概念,其地理范围也在不断变化之中。根据2010年硅谷指数报告,硅谷区域包括圣克拉拉(Santa Clara)县和圣马特奥(San Mateo)、阿拉米达(Alameda)县和圣克鲁斯(Sa

15、nta Cruz)的临近地区,涉及40个市,总面积1854平方英里(4800平方公里),人口290万。核心地带南北长48公里,宽16公里,面积约800平方公里, 其中北加州第一大城市圣何塞(San Jose)为硅谷的中心。(从硅谷的空间尺度和形态来看,更应该作为一个城市或都市区的一部分来看待,而不是传统上作为一个高技术园区来研究) 从旧金山的湾区中半岛沿着加州101号高速公路往南至圣何塞,被称为“硅谷大道”,在它的两侧有着上千家高科技公司,既有世界知名的领先企业,如英特尔,苹果和谷歌,也有许多依附大公司制造零部件的中小型公司,它们都是硅谷的组成部分。1971年商业周刊首次称这一地区为“硅谷”,

16、此后被广泛使用至今。 硅谷是美国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更是美国信息产业人才的集中地,目前在硅谷,集结着美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科技人员达100万以上,美国科学院院士在硅谷任职的就有近千人,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就达30多人。自1965年以来美国成立的100家最大的技术公司中,有三分之一设在硅谷。2009年硅谷总共有444832个高技术职位(包括信息产品与服务、创新创意产业、生命科学),占总工作岗位(1322634个)的33.6%。以高技术从业人员的密度而论,硅谷居美国之首。高技术职位的平均年薪亦居美国之首,达到144800美元。2009年硅谷人均GDP近13万美元,居全美第一。硅谷的GDP占美国总GDP

17、的5%,而人口不到全国的1%。再从销售来看,截止上个世纪末,硅谷的年销售收入就超过3,000亿美元,超过我国当年全国GDP的四分之一,这意味着人口仅200多万的硅谷创造了相当于3亿多中国人创造的财富。硅谷在信息科技、网络、超级多芯计算机、基因工程、大气研究、生化及医学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信息产业和软件领域将继续保持着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并成为美国和全球经济成长的重心。据统计,信息产业和软件业为美国创造了上百万个就业机会,2005年该领域的增长为10.8%(超过了美国当年GDP3.2%的增长率)。在硅谷聚集着众多世界级高科技公司,它们之间的联手及竞争加剧了研发升级,进一步促进了各领域的

18、快速发展。此外,硅谷在生物及生命科学,医学,再生/清洁能源等领域的研究也是全美领先。如2007年“生命科学”的创业投资达91亿美元,创业公司达862家(其中旧金山湾区占202家),占全美创业投资的31%。 硅谷已成为世界“生命科学”科技业的中心。在生物技术如成功克隆人体坯胎、抑制肿瘤干细胞研究等都取得了新成就。在再生能源领域,如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能及由再生能源产生的电力在2007年为美国经济做出了200亿美元贡献。2007年美国风能工业增长了45%,连续三年成为世界风能工业领头羊。2007年太阳能工业新增加了314兆发电量,比2006年提高了125%。硅谷的应用材料公司于2006年开始研

19、发用于加工太阳能电池设备的晶体。在硅谷,无论是老牌的高科技公司还是风险投资创新公司,近年来都不断地加入太阳能工业。尽管目前太阳能产业规模仍处于初始阶段,但美国业内人士及媒体都认为太阳能将成为硅谷今后的热点发展产业,具有广阔的前景。风险投资已开始将上亿美元资金投入硅谷太阳能研发和生产,人们称硅谷将成为“太阳谷”及”“绿色之谷”。 2008年以来由于经济危机,硅谷地区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期间的打击。根据“2010年硅谷指数”,硅谷失去了自2008年以来超过九万个就业机会,商业空置率上升33%,超过14,000间房屋被拍卖。专利注册相对于2008年下跌了近1个百分点。风险投资资金也受到了

20、冲击。总体风险投资下降,2009年相对于2008年下降了约30.0亿。尽管如此,硅谷作为经济和创新的发动机依然保持着相当的活力。在总体就业机会减少的同时,有关对提高资源节约、减少污染方面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部门就业增加了50%,2008年核心绿色技术领域内的就业相对于2007年增长了8个百分点。该部门的专利注册数量从2006年至2008年也增长7%。虽然专利注册的数量下降近1%,但全美下降了2.6%,2007-2008年间硅谷专利注册占加州和全美的百分比仍在提高。虽然2009年的总体风险投资量在下降,但在能源、媒体/娱乐、生物和医疗设备方面的投资仍在增加。同时,硅谷仍持续诞生和吸引新的企业。在20

21、07年1月至2008年1月之间,大约产生9500家新的公司,几乎是2006-2007年同期的双倍。此外,硅谷对加州的经济贡献持续增加。尽管只占加州7%的人口,但2008年上缴的个人所得税占州收入的16%,所占比例从2006年来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硅谷所取得的惊人成功倍受世界瞩目,不断涌现出大批硅谷追随者。为什么这样一个人口200多万的地区能成为全世界高新技术发源地和中心,多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来解析它成功的内因和外因。有学者提出所谓硅谷成功的魔术公式:技术+企业家+资金+阳光=硅谷。也有学者从硅谷发展的历史事件中总结硅谷成功背后的方法论,包括:科学家成为经理人;科技商业化;发现、

22、创造和抓住机会。多数的观点基于要素分析的方法,提出硅谷成功的经验:首先,以斯坦福大学为首的科研院所和硅谷聚积的大量技术精英是硅谷成功的前提;其次,硅谷有自由创新和创业的制度环境;再次,硅谷有不断促进创新和创业的风险投资市场;另外,NASTAQ为硅谷技术产品提供了良好的定价机制与风险资本的退出机制;最后,硅谷有完善的市场机制,以及高效而高度专业化的技术市场服务体系。根据笔者的认识和体会,硅谷成功的原因,核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价值”为核心的创新观,二是完善的创新生态环境。1.3.2创新的要义:从R&D到R&BD创新包括三个方面:基于专利权和科研能力的始创新、以提升产品和市场竞争优势为核心的流

23、创新(拉动式创新)、以整合各类资源开发新的商业模式为动力的源创新(推动式创新)。始创新本身没有价值,但可触动流创新和源创新。流创新以产品为焦点,是从传统的价值链中增加价值链,这种创新拿到的回报将会越来越少。源创新以客户的欲望为焦点,通过建立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可以推动不同行业进入,源源不断提供新的价值。源创新和流创新的互动建立了创新经济,源创新比流创新更有价值。价值增加的过程“成功的创新不是幸运或单个天才的结果,而是在不懈追求最高客户价值实现的结构化的、有组织的、持续发展过程的结果。”(SRI/SBI)着眼客户价值的创新过程,就是一个从出传统的R&D到R&BD的范式转换过程。(下图)从这个角度来

24、说,“创新”可以被定义为“将观念转化为市场化的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一种新的或改进的制造和发布流程,甚至是提供社会服务的一种新方法。这种转化过程涉及与之适应的制度网络,包括一系列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规范和程序一个国家的创新生态系统决定了个人或公司如何创造新的知识并通过合作以产生新的产品或服务提供给市场。”(Understanding Researc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Global Best Practice: Report of a Symposium,Charles W. Wessner, Editor.2009)R&BD范式两面市场模型创新推动着硅

25、谷的经济成功。但不仅仅是科技产品,创新还包括业务流程和商业模式上的进步。能够产生新的想法、产品和工艺是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index of Silicon Valley2010)。硅谷的成功首先归功于商业模式的成功。硅谷创造了成功的两面市场模式(右图)。可见,硅谷地区的创新不仅仅是创造新的产品,更是基于提升价值的新的商业模式的创新。1.3.3创新型生态环境特质硅谷地区的成功正如2010硅谷指数报告中所指出的,归因于创新型生态环境:一种跨越人际、公司和机构间关系的复杂的、富有活力的网络体系,通过全球联系、人才吸引、技术创新以及政府政策指引的相互推动而形成。在创新型生态网络体系中,突出的特征体

26、现在以下三个层面:(1)实体层面:高品质的生活环境。人才是硅谷成功的首要因素。硅谷吸引着全球特别是亚洲国家(尤其中国和印度)大批高素质人才,使其成为全美人口最多元化和素质最高的地区之一。2009年硅谷国外出生人口占总人口36%,其中亚洲出生占58%;25岁以上的成年人中43%拥有学士以上学位。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始终保持创新的活力是一个关键性问题。高品质的生活环境与硅谷的成功确实存在着直接的因果关系。这一点在很多相关研究中往往被忽视。硅谷气候宜人,因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天不热但干燥少雨,冬天不冷,潮湿多雨,全年平均温度13-24,全年日照300多天。污染少,美丽绵长的海岸线、森林和300多平方

27、公里的国家公园,这些都是吸引许多人留在硅谷创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更重要的是,这里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十分优越。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角度来看,硅谷地区是:高尚居住品质的城市。居住条件是生活品质的重要方面。硅谷地区的住房和社区品质总体上处于较高的层次。2004年以前平均居住密度仅为10户/英亩(1.7户/亩),最近几年的居住密度有所提高,平均居住密度约为20户/英亩。社区注重特色塑造,富有吸引力。以Palo Alto市(紧邻斯坦福大学)为例,居住社区包括历史的、传统的和现代的三种类型。1940年中期前后建设的住房属于传统式样,街道较窄,有垂直的路边侧石,在侧石和人行道之间种树。住房对着街道,房屋的侧面

28、停车。大部分在二战以后建成的社区属于现代设计。房屋设计上立面比较朴素,对着私人庭院,开着巨大的玻璃窗“将外部环境引入室内”。弯曲的街道和死胡同加强了房屋的私密性。道路侧石是平的,成为步行道的一部分。这些社区的风格被很好保护,同时新建的社区被要求与这些既有的社区保持风格上的匹配和机理上的协调。当然,高品质的住房带来的副作用就是房价较高,可负担房屋欠缺(2009年54%的首次购房者能够负担得起一套中等价位的独立住宅,)。这一问题已经引起重视,在新建住房中都要求配建一定比例的低价房,2009年这一比例是11%。同时,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旧金山以南2005年以来住房的平均租金首次下滑,对于解决可负担的

29、住房问题提供了契机。高效活力的城市。硅谷地区的交通体系完善发达,各种交通形式俱全,包括公交、快速铁路(BART)、通勤铁路(Caltrain)、轻轨、轮渡等,与整个湾区成为有机一体。湾区总道路里程9860英里,高速公路1400英里,对外交通联系也十分便捷。湾区拥有机场20多座,其中国际机场2座。从湾区内部交通来看,居民平均每天出行2100万次(3次/人),一般通勤时间在半小时以内(29.4分钟)。但在交通出行方式上只有6%依靠公共交通(2007年),步行和骑车只占到10%,因此高峰时期高速公路上的堵车现象还比较普遍。为了应对过渡依赖私人汽车的出行方式带来的弊端,2009年MTC(都市交通委员会

30、)通过了一项计划TLC(Transportation to Livable Community富有社区活力的交通),提出道路功能提升、交通需求管理、促进用地密度提升等目标和措施。据统计,近年来新建的居住社区有60%位于公共交通设施的步行到达范围内。土地混合使用也得到日益重视和提倡。不同功能的混用不仅可以减少交通出行,解决交通问题,节约能源,而且混合使用的环境更富有趣味和活力。Palo Alto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土地的混合使用,将混合使用分为4类:生活/工作、零售业/办公、居住/零售业、居住/办公,并具体规定了建设容量和混合要求,突出其空间特色。设施完善的城市。硅谷地区的生活配套设施十分完

31、善,教育、医疗、体育、文化都十分发达。以基础教育为例,据介绍,加州的公办学校是全美最好的,硅谷地区的中小学教育质量总体很高。以Palo Alto联合学区为例,区内12所小学2009年API(Academic Performance Index,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除个别外均在900以上(上限为1000,加州目标为800),三所初中和两所高中均在900以上。优良的教育质量对于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体育方面,旧金山的棒球赛事、奥克南的NBA赛事、高校联赛等极大丰富了居民生活。生态环境优美的城市。硅谷地区然生态环境优美,西邻太平洋,东靠众多国家级旅游胜地,如Yosemite

32、 National Park, Devils Postpile National Monument, King Canyon National Park,Lake Tahoe等,基本在4小时车程内,为丰富硅谷居民的假期生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优良的自然条件基础上,硅谷地区的发展十分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城市内部不仅保证较高的绿化率,如Palo Alto市的绿化率达40.5%,城市周边的开敞空间也得到很好的保护,用地比例逐年增加。2009年硅谷地区受到保护的开敞空间占总用地的31%,比2008年上升了2.1个百分点,这对保护生态多样性和优良的空间景观起到了重要作用。对环境的保护还体现在其他很多

33、方面,如能源方面,为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越来越多的非燃油汽车(包括天然气、电力和混合动力)开始使用,2008年这类汽车占新登记汽车的3.1%,而2000年只占到0.1%。又如在建筑方面,2008年硅谷地区开始实施新的绿色建筑条例等,这些发展的措施和趋势都走在世界的前列。Silicon Valley has also become more affordable, with average rents in the towns south of San Francisco dropping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2005.(2)制度层面:完善的服务环境斯坦福大学校长约

34、翰汉尼斯(John L.Hennessy)教授2006年在国家行政学院的一次演讲中谈到:创新的转化需要为技术突破提供肥沃的土壤和精心的照料。初创公司肥沃的土壤包含哪些要素呢?首先是资金风险资金和天使资金(Angel capital),工程方面的天才也是必要的。另外有一个经常被忽视的要素是管理方面的天才,即是否具有技术和综合能力。如果一家年轻的公司没有有经验的管理团队也是很难成功的。因为工程师们虽然很有天分,但却总是很天真,有专业的管理团队,他们就可以专注于产品和市场需求。同样重要的还有来自其他方面的建议。很多公司在创建初期都急需有益的指导,这种指导可以是多方面的:指明方向、应对市场、修订业务计

35、划以及法律和财务方面的建议等等。缺少这些建议,年轻的企业家们在寻找资金和合作伙伴时难免失败。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要素是生产能力和供应商。这两个方面可以使年轻企业摆脱面面俱到却难以顾全的窘境。以上这些要素对于硅谷的创新至关重要,需要建立完善的专业化服务体系与孵化功能。硅谷已经具备了上述技术转化的完善的制度环境。在硅谷,发明家有了好的创意或技术,无须本人直接去为经办企业劳心费力,从资金筹集、申请执照、战略计划、生产业务、财务管理、销售管理、公司上市等程序都有各种专业公司提供流水线式的相应服务。硅谷的“孵化器区域”包括了一整套齐全的支持创业制度化的基础设施,极大地降低了创业的门槛,缩短了创业的周期,

36、刺激了创新者的创业欲望,提高了创业的成功率。成功体现了“制度重于技术”的内涵。特别是其中的风险投资业,它是硅谷发展的“金融发动机”, 是硅谷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前提。高新技术企业的迅速成长与风险资本的贡献是密不可分的,如Intel、Yahoo、思科、升阳等公司都得益于风险投资。硅谷拥有庞大的风险资金和成熟的风险投资机制,其风险投资体制经历了二三十年的磨练已经成熟,美国一半的创业资本公司都在硅谷,云集着300多家风险投资公司,每年投入近100亿美元的风险投资。近年虽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风险投资规模有所减小,但风险投资额始终占据全美风险投资额的1/3左右的份额,遥遥领先于美国的其他地区。2010年第

37、三季度不同地区的风投资金(3)文化层面:多元包容的社会环境促使硅谷迅速发展成为世界高科技中心的根本原因,应该是其独特创新文化和公认的社会价值体系。如果说,创新是硅谷的生命线,创新文化价值观则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思想火花和基础。这种创新、创新文化以及社会价值体系,为构建硅谷灵活的创新机制,汇聚世界最优秀的人才,拥有创新科技团队,促进科技创新迅速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硅谷是一个典型的“大熔炉”,是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人口的混杂世界。据统计,2009年硅谷地区人口的种族构成中,包括白人(非西班牙)40%,亚洲(非西班牙)29%,西班牙人25%,黑人(非西班牙)2.6%,其他地区的人口占4%。人口

38、中有36%出生在美国之外,其中亚洲占58%,欧洲占9%。凡到硅谷这个“大熔炉”的人,他们逐步会淡化自己到底来自何方,来自哪个国家和地区。他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就是一个陌生人的世界,没有人知道其他人的母亲住在哪里,更没有复杂的家族纽带关系。硅谷是一个独立无依的新来者的世界,创业者多元文化、观念和生活背景的交汇,成为创新文化生长的沃土。硅谷的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有关的文化形态,它包括文化对创新的作用和如何去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而硅谷的价值观则是每个人判断是非善恶的信念体系。这种正确的价值观被视为看不见的手,决定着人生的成败。在硅谷,无论是社会、商业和经济活动,还是个人活动,都始终离不开这种以诚

39、信为核心的文化价值观。因此,微观上,硅谷创新文化表现出的是一种对创新活动失败和成功的独特价值观。这种创新文化价值形态的循环过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第一,能者在上的公司信仰。技术社会的创新主体是人。在硅谷,创新的主体从来就不看他是什么背景,来自哪个国家、地区和民族,年龄和经验没有多大作用,肤色也无所谓。创新或创业完全取决于科技人才的真实水平和能力。如MarkZuckerberg 创立Facebook时19岁,Blake Ross创造出Firefox时17岁。又如在1990到1996年间硅谷所办的4000家公司中,就有27%是中国人和印度人办的,几乎占去了公司业主的三分之一。而在硅谷科技人员

40、中,约有六成是亚裔人。为此,有人戏称, 50年代如果没有IC(集成电路)就没有硅谷的起步,今天如果没有IC(Indian & Chinese),也就没有硅谷的繁荣了。第二,宽容失败的理念。科学的道路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在攀行的道路上总少不了失败。可通常,失败往往对创业者来说不仅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而且还会带来不便。可在硅谷,这里却崇尚的是It is OK to fail(败又何妨)一种宽容的创新文化理念。他们视失败为最好的学习机会。硅谷创新文化中还有的另外一句至理名言也很有代表性, 即失败后还有明天;努力工作,努力享受,不要为工作和享受之间的差异而担心,那实在算不了什么 (Work hard,

41、Play hard, and dont worry abo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orkand play. There isnt any )。可以说,硅谷不是建立在成功之上,而是建设在失败的基础上。在硅谷人看来,拥有一个非常健康心态的创业者,能够轻而易举地承受失败,重新拔锚起航。第三,容忍背叛的态度。忠诚在许多国家的企业中都被视为招聘或考核人的重要标准。可在硅谷,员工的流动和背叛不受任何限制和谴责,跳槽不仅没有什么关卡,而且还被视为是一种完全正常的职业行为。相反,如果5年还在同一家企业没有什么变化,他的朋友就会问他:“Whats wrong with you?”加

42、州大学Rebitzer教授在对硅谷这种现象研究后得出结论,在1994-2001年的大学毕业后在硅谷工作的人中,平均每月有2.41%的人变换雇主,高出美国其他地方的40%。因为对创业者而言,为了不断探索和丰富阅历,他们一般也不会长期忠实于一家企业,一个老板,总是会主动砸掉自己的饭碗,去寻找更有发展前途的创业机会,实现人往高处走,去圆自己追求成功的梦想。第四,精诚合作的团队(team work)精神。团队精神是现代企业迅速成长壮大的重要保证。硅谷团队精神主要体现在以诚信为核心,以人为本追求共同目标的创业理念上。硅谷高科技企业团队构成的目的也很明确,一个高素质和高效运作的团队大多由三种不同类型的人组

43、成,即:拥有技术专长的人;具有解决问题和决策能力,能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建议,并权衡这种建议,然后作出有效选择的人;若干善干聆听、反馈、解决冲突及其他人际关系技能的人。有了这三种人,这个团队就具有大脑善于思维,有胆识善于决策,有耐心不断听取意见并抓落实的人文特质和高效运作的组织构架。硅谷对创新型人才的素质也有具体标准,那就是高科人才一般都必须具备直觉、意志、欢乐、力量和热情五大要素。 第五,甘于冒险的态度。硅谷创新文化的基础是灵活的机制、甘冒风险的诚信价值观。许多技术人员和企业家认为,只要抓住机遇,勇于冒险,机会将会永存。即使失败了也不必计较,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正如今年6月俄罗斯总体梅德韦杰

44、夫在访问斯坦福大学时,一位斯坦福教授Rice 告诉他:“真的需要一种环境使人们可以自由进行新想法的探险。有些人成功了,但很多人失败了。你必须觉得失败没有什么。(You have to feel free to fail.)”第六,全新的投资理念和生产结构的开放性。硅谷是一个高度发达开放型的技术社会,硅谷人对投资创业有很多独特的理念。无论是工程师,还是亿万富翁,赚钱之后,都不愿意作守财奴,而是把赚到的钱再投资到创业环境中去,投到新的领域,创造新的财富,以追求更高的起点。而在公司构架方面,也不是搞大而全,而是注重社会化的分工与合作,这种开放性的生产方式为技术的快速革新创造了条件。 硅谷创新文化还特

45、别强调知识的共享,营造出开放性学习型社会的氛围。在硅谷人眼里,当今世界研发技术复杂性增强,知识更新加快,许多学科和领域往往需要跨学科的综合知识等,任何人都无法单独完成复杂的技术创新,而需要别人的帮助。因此,知识交流和知识共享形成了硅谷社会开放性的一大风气。 第七,热衷改变自己的位置。位置常常被用来权衡一个人的地位和身价,有了一个理想的位置,谁也不会轻易放弃。可硅谷人表现出一种非凡的勇气,敢于和善于自己吃掉自己,通过一次次地吃掉自己,不仅使自己的智慧得到了空前地升华,而且还创新了技术,创新了文化,创新了社会财富和人生价值。 第八,对产品而不是金钱的痴迷。金钱固然对谁都重要。可硅谷人却不愿意当金钱

46、的奴隶,他们总是以宗教般的虔诚心态去追求高新技术,希望能够以创新技术成果推动世界进步。 第九,机会的慷慨分布。硅谷技术社会的特点还体现在社会的扁平化,人与人都是平等的,谁都不用嫉妒谁。硅谷人懂得,机会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均等的,总是与自己同行,关键就看自己如何去把握。因此,平时每个人都十分重视充电,提高自己的创新技术水平,锻炼自己的判断和决策能力。 第十,分享财富的强烈倾向。硅谷的财富观也具有独特之处。如从期权(option)到给员工健康检查,免费午餐晚餐,为科技人才和家属创办幼儿园,提供优厚的退休金等,至少在高科技公司内部,财富大多被群体分享而不是被某些少数人独食。2 城市创新空间与科技园区建设

47、2.1城市创新空间2.1.1城市创新空间的概念 城市创新空间是“知识经济”或“创新产业”在空间上的集群。作为聚集创新活动的场所,城市创新空间是以创新、研发学习、交流等知识经济主导的产业活动为核心内容的城市空间系统。 “城市创新空间”就是为了推动知识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物质空间形式,其发展也必然体现出知识经济的特质和它给传统工业生产空间带来的变化。其特点简单来说就是创新空间内创造性的研究开发(R&D)活动总量超越低创造性的生产加工活动总量。 城市创新空间涉及到一系列的相关概念,包括:创新空间、创新活动、创新场所、创新型城市、创新研发型建筑、创新空间单元等,形成一个在空间尺度上从大到小、并包含物质空间

48、要素和精神空间的多层次的城市创新空间概念群,他们相互关联,体现了创新空间系统的构成要素。城市创新空间不仅指一般意义上高技术产业相关硬件设施的功能聚合,还包括物质、社会、认知等多种属性,一个完整的城市创新空间概念框架包括创新空间及其空间结构、空间形态、产业结构、创新机制与创新文化精神。 物质空间是创新机制和创新文化的集中反映,因此,对于创新机制和创新文化等软设施的研究在城市创新空间系统理论中占据重要位置。“创新机制”的研究范围包括资源整合、组织模式等;“创新文化”的研究范围包括创新精神、创新观念、创新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准则以及城市创新空间的精神气质等诸多方面。在这里,“创新物质空间”、“创新机制与创新文化”和“人”三者共同组成了一个互动的系统,被称为“城市创新空间系统”。 由于城市创新空间是一种特殊的系统,是空间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区域实体,是各种硬件物质要素和软件机制要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