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非遗传承融入高职教育的育人路径探索.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644537 上传时间:2024-07-1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5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遗传承融入高职教育的育人路径探索.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非遗传承融入高职教育的育人路径探索.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非遗传承融入高职教育的育人路径探索.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4年4月第40 卷第2 期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遗传承融人高职教育的育人路径探索张慧(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北京【摘要非遗传统文化传承融入高职教育是非遗育人的重要途径,对立德树人、传承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非遗传承融入高职教育的现状和意义分析,提出坚持“三全育人”理念、贯彻“大思政教育”观和彰显“扬长教育”理念,探索构建融合非遗传承的职业教育教师体系、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以学生为中心的非遗课程管理与评价体系等路径,实现非遗育人的目标。【关键词 非遗传承;高职教育;育人路径中图分类号:G712:G122-41011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 7

2、 4-2 9 2 3(2 0 2 4)0 2-0 0 3 4-0 4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先后印发了关于推进职业一、引言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关于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普及力度,将非遗保护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其中提到“在职业学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专业和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统文化如何融入职业学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教育教学中,是实现非遗育人要研究的重要

3、课题。二、非遗传承融入高职教育的现状职业教育,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因其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性质,在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媒介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有机结合时显示出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重要指导性文件,提出将非遗引人职业教育全过程,推动职业教育与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相结合,为非遗保护、传承、创新、研究、管理提供人才支撑。国内学者针对将非遗引人职业教育体系、与非遗传承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发展、具体的非遗项目与职业教育的结合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许瑜 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拓展德育内容、增强德育效果和扩大德育范畴,并以泉

4、州惠安女服饰、花灯、永春纸织画为例探讨了非遗的运用方法。林琳 2 从办学模式中融合非遗传承教育、课程设置中融合非遗课程体系等方面,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职业院校与非遗传承的融合发展进行了研究。连会斌等 3 认为在职业院校开展非遗传承,需要深度挖掘优秀非遗文化、引人非遗精湛技艺传承人、重视学生正式群体作用、注重产学研联动,使职业收稿日期:2 0 2 4-0 1-2 2作者简介:张慧(19 9 3 一),女,河南驻马店人,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贯通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文教学。基金项目:北京财贸职业学院2 0 2 3 年校级科研计划青年课题“基于“非遗 项目的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教

5、育协同育人路径探究”(BJCZY2023D05)。-34-Journal of BeijingCollege of Finance and Commerce教育与非遗耦合融通、共同发展,进行良好互动与构建,实现双向持续传承与发展。孙舫南等 4 以雅安国家级非遗文化荣经黑砂校园传承为例,探索实践高职院校非遗文化育人,以非遗文化进校园助力构建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教育体系。侯亚平 5 针对非遗传承过程中呈现的师资团队匮乏、人才培育模式缺乏、传承形式陈旧等现实困境,提出建设优良师资队伍、打造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开拓创新传承形式的实现路径,对适合非遗传承的多样化道路进行了探索。具体到非遗传承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6、实践来看,目前主要基于当地特色非遗进行,如:江苏某学院在艺术设计专业、烹饪专业、园林技术专业系统嵌人苏扇、绰丝、苏绣、核雕、苏派旗袍、苏派盆景、苏帮菜等非遗课程,从普及非遗知识、兴趣培养,到非遗技艺传授、传承创新,整个过程贯穿工匠精神的美育熏陶;山东省某中等专业学校开展龙虎斗、剪纸、花键、挫琴、风筝五个非遗传承项目的授课,在学校已形成了成熟的授课传承机制,又将空竹、数来宝、葫芦丝、八角鼓四个非遗项目引进校园。东阳市职业教育中心立足该校木雕设计与制作专业系省示范专业、省特色专业、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的优势,开展形成了1+N现代学徒制、非遗青创基地、校地文旅的做法(0 。三、非

7、遗传承融入高职教育的意义国务院曾于2 0 0 6 年、2 0 0 8 年、2 0 11年、2 0 14年和2 0 2 1年先后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项目名录,我国目前共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大门类,共计15 5 7 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 0 2 1年8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8、,是漫长岁月积淀和民族世代相承的宝贵精神财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与文化,彰显着中华文明的闪光智慧。作为一种“活态”文化,非遗更多依赖的是人与人之间April,2024Vol.40 NO.2的相互传承,具有独特的文化传承价值和以文化人的涵育功能。高职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旨在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不仅应关注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应重视如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非遗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育人价值,将非遗融人高职教育,不仅能够让学生拓宽视野、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更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此外,很多非遗项目中有着感人的传承故事,是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的真实

9、写照,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和锻炼坚韧的意志。四、非遗传承融入高职教育的理论依据(一)融合“三全育人”理念“三全育人”即“全面发展、全过程引导、全员参与”,是教育的根本目标。非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首先,高职学校将非遗纳人课程体系,能够让学生学习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锻炼实践操作的技能,提升审美鉴赏的素质,实现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全面发展”。其次,在非遗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非遗文化知识和学科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了解非遗文化的历史、技艺、传承、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10、。此外,还可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非遗文化活动,如非遗展览、非遗体验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实现“全过程引导”。最后,除了让每位学生都能加人非遗的传承和创新外,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让家长也能了解非遗课程的重要性,形成家、校和社会共育的良好氛围,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实现育人的“全员参与”。(二)贯彻“大思政教育”观“大思政教育”观为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守正创新指明了方向,作为非遗传承的重要理论依据,涵盖了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理解和价值认同。首先,“大思政教育”观肯定了非遗文化的深厚历史积淀和独特文化价值,强调了对非遗文化的尊重、保护、传承

11、和创新。其次,“大思政教育”观倡导以非遗文化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深人挖掘非遗文化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从非遗项-35-2024年4月第40 卷第2 期目中体现出的勤劳、勇敢、智慧等品质人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最后,“大思政教育”观强调非遗文化的创新发展,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是非遗文化的必由之路。通过实践教学,如组织采访非遗传承人,让学生亲身参与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自豪感。通过案例教学,如讲述典型非遗项目如何通过创新和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故事,让学生了解非遗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2、,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三)彰显“扬长教育”理念2013年,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开始倡导“扬长教育”的教育理念,认为职业教育“关键是扬长”,要“适应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差异化成长”7 。“扬长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旨在发掘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高职学生作为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群体,不仅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更具备出色的动手能力。他们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的技能,对于非遗项目的保护尤为重要,能够有效助力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扬。对于非遗项目中的剪纸、扎染、刺绣等传统手工艺,高职学生可以通过亲手制作,深人理解和掌握其技艺精髓。同时,部分专业的学生还可以结合自已的专业,融通现代科

13、技手段,对传统手工艺进行发展与创新。比如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出更加符合现代化社会和年轻人审美需求的创意非遗作品,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的生命力;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策划非遗主题的旅游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中来。非遗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一种独特而宝贵的教育资源,能够为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选择。非遗传承融入高职教育,是对“扬长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真正让这一理念落地生根,为高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五、非遗传承融入高职教育的路径(一)融合非遗传承的职业教育教师体系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结合职业教育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制定出完善、科学

14、的非遗传承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方案,培育出集非遗传承、职业教育、科研开发等于一身的专业教师-36-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团队,为在职业教育工作中开展非遗传承工作奠定强有力的基础。推进非遗传承进校园。聘任具有较高技艺水平和良好教学能力的非遗传承人作为客座教授,搭配经验丰富的助教协助教学,达到较高的教学质量。加大非遗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定期邀请非遗权威专家做教师培训工作,提高全校范围内教师在非遗传承方面的水平和能力。将高职院校作为非遗传承新的阵地,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学校授课和教学科研,共同开展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创新研究。建立科学的传帮带体系。选择具有较强能力的高年级学生作为教学助理,帮助新生

15、尽快熟悉非遗传承相关课程及活动情况,使新生更快地融人具有非遗传承特色的高职教育学习中,提高学习效果。高年级学生与新生有着更相近的背景和经历,可以成为新生与教师之间沟通的桥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校企联合培养。学校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和开发课程,确保对非遗精神的准确领会和非遗技艺的良好掌握。运用好现代学徒制试点经验,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又为企业输送合格的技能人才,促进非遗传承与产业发展的融合。此外,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遗的教育培训,为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研学活动提供基础。(二)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通过开辟

16、第二课堂,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新媒体资源,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以非遗为主题的讲座、展览、实地考察、实践操作等,深入了解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制作技艺 8 。强化校内实践。开设校内实践课,选择具有当地特色的非遗项目,如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通过亲自动手体验非遗项目的独特技艺,感受其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推进校外实践。到非遗资源留存地或者传承地,了解非遗项目的起源、发展历程、制作工艺等,通过实地观察和体验,深人了解非遗项目的特点和价值;实地参与非遗项目的制作过程,感受传承千年的手艺,加深对非遗项目的认识和了解;采访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

17、人和非遗传承地的普通家庭,Journal of BeijingCollege of Finance and Commerce了解不同人群对于非遗项目的认识、传承经历和心得体会,以及他们在传承和发展非遗项目中所做的努力与贡献。发掘特色课程。深入探索非遗与学生所学专业的可结合性,寻找专业教育与非遗传承的融合点,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和对非遗传承的关注程度,达到1+1 2 的融合效果,比如艺术设计专业与刺绣、掐丝珐琅、绘画等非遗项目的结合。支持校内社团。支持和鼓励学生成立关于非遗文化的兴趣社团,吸引对非遗文化感兴趣的学生加人。学校提供一定的资源,帮助社团定期组织活动,如参观非遗博物馆、制作非遗手工

18、艺产品、参加非遗演出等,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去探索和发现非遗的应用价值,减轻学生的陌生感和被命令感,从而能够在更加自由、舒适的环境中,更深人地了解和体验非遗文化。依托网络学习。通过在线课程平台,如慕课(M O O C)、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等,建立非遗技艺与文化的在线学习环境。课程可以包括理论讲解、技艺演示、实践操作等多个方面,让学生全面了解非遗技艺的内涵和价值。(三)以学生为中心的非遗课程管理与评价体系部门间高效协同。积极推进课程管理与教学提升的数字化、信息化,各部门明确工作职责与分工,充分认识非遗课程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协同开展非遗课程思政育人工作。定期开展教师非遗课程培训研修活动,

19、提高全校教师融合非遗传承的普遍能力,探索思政育人新方法、新途径 9 。C自上而下的督导体系。学校明确强调对非遗传承与职业教育融合的重视程度,将其纳人学校发展规划与日常工作计划中;由学校领导、教师和非遗传承人代表组成专门的督导部门,负责具体工作,加强对非遗进校园、进课堂的督导检查;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鼓励教师和学生提供关于非遗传承与职业教育融合的建议和意见;不断改进和完善督导体系,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方案和计划,确保其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师生的需求。April,2024Vol.40 NO.2建立“五位一体”的非遗融入职业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制定学生评教、同行评议、督导评价、思政专评、教师自评相结合,定

20、性评价与定量打分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打分体系。以学生评教为中心,通过学生的线上匿名打分和线下座谈讨论相结合,真实、全面地反映教学效果;以同行评议为补充,为非遗传承融人教学提供不同的学科视角;以督导评价为鞭策,将批判与建设融合,有效点评教学中的不足;以思政专评为指引,从文化育人的角度指导改进方向;以教师自评为自省,体现主观教学计划与客观教学效果的偏差,反映文化育人的教学主观能动性。参考文献:1许瑜.高等学校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德育探析 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14,16(1):45 47.2林琳.国家职教改革背景下职业院校与非遗传承的融合发展探究 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

21、0 2 1,2 3(9):14-17.3连会斌,徐潇涵.职业教育助力非遗传承的角色定位与实践路径 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 0 2 1,11(5):8-14.4孙舫南,陆小路.基于非遗项目的高职院校德育体系建设与实践 J.高教学刊,2 0 2 1,7(2 5):19 3-19 6.5侯亚平.职业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耦合效应、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 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0 2 2,30(6):24-27.6卢干.借非遗传承之规矩开中职教育之生面一一东阳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创新东阳木雕教学路径探索J职业,2 0 2 0,(3 1):13 15.7龙洋,赵晓燕基于“扬长教育”的职业教育新质量观:理念阐释与实践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 0 2 2(8):8.-11.8平若媛,任丽敏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体系建设 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 0 19,3 5(6:42-46.9吴明靖,彭思媛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与对策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为例 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 0 2 3,3 9(3):6 5-6 8.(责任编辑侯雪玮)-37-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