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道德冷漠的消极影响及消解对策.docx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567958 上传时间:2024-07-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9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德冷漠的消极影响及消解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道德冷漠的消极影响及消解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道德冷漠的消极影响及消解对策                     [摘 要]道德冷漠作为一种集体性良知麻痹行为,是一种“平庸的恶”,是对他者的漠视,如果任由道德冷漠在社会中生发、蔓延,将对整个社会道德秩序产生严重的危害。因此,我们应在社会的、个人的、宏观的、微观的、外在的、内在的等各个方面,重建社会道德、唤醒社会良知、矫治道德冷漠。 [关键词]道德冷漠;旁观者的冷漠;社会良知;道德建设 B829 :A :1672-8653( 2012 )11-0025-03 见危不救,冷漠无情,对他人的灾难视而不见、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这种麻木不仁是鲁迅先生早在上世纪初就曾经怒斥为“看客心理”的民族心理痼疾,经过一个世纪后这种痼疾仍在作怪。近年来,社会道德冷漠现象已经成为热点问题,“老人倒地无人扶”、“女童被碾,路人旁观”(佛山小悦悦事件),有关报道屡屡见诸于电视、报纸等媒体,起起见死不救、见义不为的事件频频发生,让人痛心疾首,慨叹人心不古。 一、道德冷漠:“旁观者的冷漠”是“平庸的恶” 道德冷漠,简单地说,就是对道德的冷淡与不关心。万俊人先生从伦理学的角度对道德冷漠现象作过十分精辟的分析:道德冷漠”(moral indifference,apathy in moral)是一个道德心理学概念。它是指一种人际道德关系上的隔膜和孤独化,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行为方式的相互冷淡、互不关心、乃至相互排斥和否定,如同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所描述的“他人即是地狱”。他进一步指出,道德冷漠不同于一般的感情淡薄,而是人与人之间道德意识沟通的阻塞、道德心理互感的缺乏、道德情感的丧失以及道德行为上的互不关心。其结果是使人在人际之间和社会公共生活领域里变形为一个冷漠无情的道德“局外人”、“陌生者”。 同时,它也是一种人性的自我放弃和对人格完善的逃避,因而,也是对自我道德主体性的消极否定。“视他人的善举为怪诞、置他人的危难而不顾、对不义之恶缺少起码的正义感、对他人之难失却同情,甚至反唇相讥,这一切都是道德冷漠心态的暴露。也正因为如此,它的社会后果又与其它不道德的行为别无二致。” 而在社会心理学中将“道德冷漠”称为“集体性坐视不救”,就是指紧急情况下众人的冷漠行为,亦称“旁观者的冷漠”。“旁观者”主要指发生紧急事件时,现场临时聚集起的众多围观者,具有在现场围观、人数众多、没有援助行为或有意回避的特点,并且他们的一致性会形成消极的“集体主义自决”,即旁观者中许多人都抱着“也许其他旁观者会帮助受难者”的想法,因而抑制了自己的帮助意识,加之在场的人越多,自己的责任就越小,结果最终无人挺身而出。 “旁观者的冷漠”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遭遇突发性灾难,例如落水、车祸等,旁观者有,而舍已救人者无;另一类是受犯罪分子攻击,如被侮辱、被抢劫等,围观者有,而见义勇为者无,或有见义勇为者,但却得不到旁观者的声援与帮助。 这种冷漠看似与道德无涉,实际上是一种缺乏道德感、缺乏同情和逃避道德责任的表现,是一种善的缺乏,是一种“平庸的恶”,其中作恶者并没有害人的意图,只是对受害者缺乏同情,对自己的冷漠可能造成的后果没有自觉意识,因而默认现有行为或现有体制的做法,而不思考现有行为或体制本身是否合理。“平庸的恶”是阿伦特在《艾克曼在耶路撒冷》这一报告中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这种恶的特征就是不思考,既不思考人,也不思考社会,默认并实践体制本身隐含的不道德甚至反道德的行为。虽然这种作恶者偶尔会良心不安,但他们往往求助于体制来为自己的冷漠行为提供无关乎道德的辩护,心安理得地逃避自己行为的一切道德责任,从而解除个人道德上的过错。因为平常人都可能叩入其中,所以这是一种平庸的恶,一种平庸形式的恶。” 二、失序失范:道德冷漠的消极影响 面对他人的痛苦,当众多的道德麻木者失去了人所具有的最起码的侧隐之心和互助心;当他们选择了对危险的规避,选择了袖手旁观的不作为的同时,也放弃了自身的德行。如果任由道德冷漠在社会中生发、蔓延,将对整个社会道德秩序产生严重的危害。 首先、道德冷漠导致了道德敏感的麻木。道德敏感是指道德主体对外界道德情境的体验和感受刺激的反应程度。道德敏感既包括道德主体对道德的、善的行为的感动和发自内心的赞叹,又包括道德主体对不道德的、恶的行为的深恶痛绝和身不由己的指责。而道德冷漠者对高尚的道德现象不感动,甚至会冷嘲热讽,对卑劣的道德行为不愤慨,甚至会推波助澜。世间善恶,他人疾苦在道德冷漠者眼中都如出一辙,不会引起他们情感上的任何波动和感应,因此习惯性地不对社会道德要求作出回应,不对外界道德现象进行体验,最终将导致道德敏感的缺乏与丧失。 其次、道德冷漠导致了道德自律的弱化。人作为道德主体自主地、自觉地进行自我约束、自我限制,使自己的行为不会溺于物欲,屈于环境,诱于名利。发自内心的“自律”是道德行为构成的根本条件,虽然人的自律与外在因素有一定关系,但人之为人的特性之一就是能够通过内心的道德法则,理性地进行思维判断和行为选择。而道德冷漠者由于对他人疾苦的漠不关心和对崇高助人行为的不屑一顾,其道德心理处于一种无规则状态,主体行为极易受外在环境和他人行为的影响,致使主体不再能够恒定地对自我行为进行自主自觉地约束与限制,道德自律意识日渐淡薄,道德自律能力也逐渐退化,进入道德自律缺乏的消极状态。 再次,道德冷漠导致了道德责任感的丧失。道德责任感是人们从道德上自觉意识到自己应当履行的、对社会、集体或他人的道德义务、道德使命。道德责任感本质上是人们对义务的主动意识,履行义务,本来是极为崇高而神圣的,因而能够唤起人们道德热情和奉献精神,若因种种原因未能履行应尽的道德义务,人们往往会感到良心的不安和灵魂深处的愧疚。道德冷漠导致了行为者取消了自己应尽的道德义务,对其行为所造成的社会危害和他人身心的损害与打击漠然视之,推脱、回避对后果的责任,逍遥于他人痛苦和社会危机之外。 第四、道德冷漠导致了道德调控的弱化。当道德冷漠成为一些人道德思想的执政时,行为主体即使意识到违反了道德准则,也不认为自己的行为失常,反而认为是理所应当,无视社会和他人的谴责、蔑视道德褒贬,对之采取漠然视之的、无所谓的态度,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各种开脱的理由,丝毫不会为此而感到内疚和自责。从而在对道德冷漠者行为的规范、道德心理发展的制约和人格的塑造上,社会道德的调控功能变得微弱甚至失效,失去了道德调控应有的作用和效果。“道德冷漠是从道德的源头上否定了道德,这种否定是一种彻底性的否定,结果是一切其他的不道德都算不了什么。”最终社会道德将呈现一种失范、失序的状态。这不仅是主体道德自身发展的停滞,同时也破坏了社会道德调控的正常运行。 三、良知唤醒:重建社会道德以矫治道德冷漠 如果任由道德冷漠在社会中生发、蔓延,不仅不利于人们在差异中共存,甚至有可能成为恶的帮凶,从而威胁整个人类的生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中,我们不仅要与恶作斗争,也要切除道德冷漠这根病态的神经。矫治或扭转道德冷漠,防止道德冷漠继续向人们的意识深处蔓延,就必须从各方面着手。这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个人的、宏观的、微观的、外在的、内在的等各个方面。 一是要建立德福一致的奖惩机制,创造优良的社会道德环境。创造优良的社会道德环境,是削弱和扭转道德冷漠的重要条件。如果国家和社会能够有效确保每一个人在道德行为后得到功利上的回报或惩罚,维护着“好人好报,恶人恶报”的道德奖惩机制良性运转,就会促进人们普遍养成遵守道德规范的习惯,久而久之,谋取功利作为遵守道德的原初动机就会逐渐退出行为者的意识。经过人类一代又一代遵守道德一一获得幸福的循环生理刺激,道德行为的功利性就会隐匿不彰,而义务、良心则凸显出来。于是,人们就会日益爱好美德,为了遵守规范而遵守规范,最后可以达到为了美德而追求美德的境界。另外,对于见死不救、见义不为的道德冷漠行为进行适度惩罚。对于某些见义不为行为,政府应谨慎地进行立法惩治,如,1994年《法国刑法典》新增一项罪名“怠于给予救助罪”,该罪规定,“任何人故意不采取或故意不唤起能够抗击危及人们安全之灾难的措施,且该措施对其本人或第二人均无危险的,处2年监禁并课以罚款20万法郎罚金。””事实上,在德国、西班牙等国的刑法典中,都有“见死不救罪”。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见危不救的法律惩罚规定,这使见义不为者有了逃循的空隙,可以光明正大地推卸自己的道德责任而不须承担任何后果。 二是要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提高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没有公民道德,社会就会解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特别要注意提高全民的公德意识,以消解道德冷漠的群众意识基础。提高公众的社会公德意识最重要的是必须提高公民对社会公德的义务意识及道德责任感,对这种义务产生情感上的敬重和事理上的明白。通过对社会公德的大力宣扬和教育,形成全社会讲公德重视社会公德的风气,从而使公众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并使社会公德内化为每一个公民的内在德性。同时,将道德适用的范围扩大到每一个凡夫俗子均能做到,将道德标准减低到每一个普通社会成员都能接受,就能让每个人都能够树立起道德责任感和荣辱观,自觉地承担起对社会、对他人的社会责任,建立起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三是要重视道德舆论建设,引导公民正确的道德取向。人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的产物,是一定的舆论氛围所造成的。道德舆论没有中立性,它往往反映着全体公民的共同愿望、理想和利益,体现着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导向。道德评价标准在很大程度上规定着个体道德价值标准和道德行为选择,而个体的思想意识又受制于社会群体意识,因而,个体道德情感无论具有怎样的个体性,都无法超脱于社会群体道德情感之外。个体的道德行为选择总是在从自身利益出发的前提下,尽量与现实的舆论要求相符。我们要利用道德舆论对有血有肉的具体道德主体进行明确的肯定与否定,使社会的道德评价目标对象化,从而避免外在标准失范引起行为的无所适从。我们要积极弘扬舍己救人、见利思义、见义勇为、疾恶如仇、无私奉献等高尚精神,使道德高尚的人在全社会范围内受到尊重,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人们的非理性意识,使其朝着有利于社会的方向转化,影响人们道德观念的形成。 四是要强化道德教育工作,唤醒公民的社会良知。道德教育作为一种自觉的、超越性的文化事业,虽然无力以一己之力抵挡道德冷漠的现代生产,但也不能以此为借口放弃努力,推卸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甚至冷漠旁观、助纠为虐。“如果一个社会在道德教学中偏重言辞,缺乏实践模范,或教的是一套,社会上普遍行的又是一套,那么这个社会就会产生道德危机。”在教育领域中,来自学校的正统道德教育和来自社会的市俗道德教育的冲突,往往使现代人生活在杂乱的道德教育环境之中。正统的道德教育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往往对受教育对象提出期望值过高的要求,从而因脱离受教育对象的实际素质水平而空洞化。针对我国目前道德教育所面临的这种困境,在道德教育中应把人的现代化放在整个社会现代化的核心位置,把人的道德精神的现代化放到突出的首位来抓,从小抓起,对年轻一代的道德教育一刻也不放松,同时,也进一步加强对“大人”的现代道德教育,着力抓好“美德”和“失德”这两头,以带动中间层次的“常德”,形成浓浓的人人讲美德的氛围。 由此可见,矫治道德冷漠,唤醒良知,社会承担着维护“德福一致”的责任,要确保“好人好报,恶人恶报”的信念,增强社会的归属感,成为“道德的社会”;同时,个体要提高自己的道德责任,树立高尚的道德理想,追求人格完善,成为“道德的人”,只有在个人与社会良性互动中旁观者的冷漠现象才会逐渐减少,直至不再存在。 (责任编辑:潇红)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