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郑孝胥书法探究.docx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3567957 上传时间:2024-07-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9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郑孝胥书法探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郑孝胥书法探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郑孝胥书法探究郑孝胥书法探究 福建 黄杰钦 福建位于东海之隅,山川清淑之气,郁为人文之邦。衣冠之盛,自古而然。据史书记载和传世书迹考证,福建书法兴始于唐,称雄于宋,繁荣于明清,迄于近现代,尤其蔚为壮观。在清末民国书坛成就显赫,能开宗立派的当数郑孝胥。郑孝胥(18601938),字苏戡,号太夷、夜起翁、海藏,室名海藏楼。海藏楼是他于民国初年栖隐上海时的书斋,取苏东坡“万人如海一身藏”的诗句。清光绪八年(1882)郑氏中举人。那年与他同榜的还有同乡林琴南、陈石遗等,后均为一时名流。郑孝胥历任广西边防大臣,安徽、广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职。辛亥革命后,以逊清遗老蛰居上海。1932 年至 1938 年出任伪满洲国国务总理兼文教部总长等职。是近代享有盛名的诗人,为同光诗派首领人物,同时,也是近代书坛有影响的大家,被称为民国时期“五大书派”之一。郑孝胥天职颖悟,4 岁即从其叔祖郑世恭受教尔雅,能成诵。8 岁得长乐书家李兆珍的传授,13 岁读毕十三经。其时,长居北京,书法以帖学为主,多受馆阁体影响,打下了坚实基础。29 岁考取内阁中书,因得座主翁同龢赏识,受其影响,遂转习钱南园、何绍基,雄强之气渐露行间。其后数年多取法唐宋诸家。隐居上海后,时与沈曾植、李瑞清、曾熙等相过从,切磋书艺,受诸家影响,书法遂转向北魏并周秦两汉诸碑,于始平公、杨大眼、石门铭、瘗鹤铭等碑刻致力尤多。同时近取碑学名家张裕钊,书风为之一变,渐自成规模。郑孝胥擅长篆隶楷行四体,评者大都以其楷、行二体最为精能。艺事贵在变化出新,戛戛独造,若以此标准衡量,其四体中,应以行书为卓尔不群,可与抗衡前人。民国前后,正是郑孝胥学问思想和艺术水准都臻于成熟稳定的高峰期,其书法可谓红极一时,请他题匾或报刊题头的还真不少。尤其榜书楹联巨制,亦能纵横捭阖,俨然庙堂气象。时年四十八岁的郑孝胥,所题“交通银行”,笔法开张、骨力雄奇,虽历经百年依然光彩照人。郑孝胥论书,主张“楷隶相参”,因为“今楷源于隶书,有志书学者,通乎隶,可悟四体相通之妙。”“楷隶相参转出奇,谁将此意试求之。学书聊取记名姓,平正欹斜任自为。”他在跋泰山经石峪中说:“字之疏密肥瘦,随其意态以成其妙,执死法者必损其天机,大小虽殊,理固无异矣。经石峪大字乃楷隶相参之法”可见郑氏窥到了磅礴奔逸之类大字的奥秘。在题清道人临魏碑册中又说:“蔡君谟谓瘗鹤铭乃六朝人楷隶相参之作,观六朝人书无不楷隶相参者。此盖唐之前法,似奇而实正也。”在题庄蘩诗抄楚辞序中,他认为,“自隋以前,碑石书迹,无不相通;自唐以降,则一变矣,因隶意浸失故也。唐隶、唐草、唐楷皆不可为训。然近人多出于彼,以楷书为尤甚,士大夫无不习唐碑者,此所以去古愈远也。庄女士所抄楚辞、陶诗,独无士大夫馆阁之习气,余谓去古为近。然则不能隶书者,其楷书、草书不能工。”郑孝胥以为“楷隶相参”乃古法正宗,此种信念贯穿于其各种书体的实践。同时,郑氏认定“艰涩”、“凝重”乃学书入手之正道,这可以在他隐居上海时的课徒批语中屡屡见之。戊午七月二十九日批宋龄贤临南唐集字曰:“下笔颇舒展,然仍宜取碑版摹写,从艰涩中求之,方有根柢。”同年九月二十一日批叶曙篆书曰:“从凝重入手,其进必速。”其他另有诸如“兰亭近俗,暂不宜学”、“专习隶书,可避俗气”、“楷书虽清挺,仍有匠气”等语。在郑氏的心目中,“涩”所占的权数太大了,几为“不二法门”,以至有点重质轻韵的味道。郑孝胥的“楷书相参”中的“楷”是以唐楷为根柢,“参”以六朝书法的笔意。这从他的楷书作品济众亭记、重建松廖阁记、叙古千文等可以看出。具体地说,他的唐楷根柢是以欧书为主,欧书出现在初唐,尚有六朝碑书遗意,但已显得谨饬精整。他接受了欧书的这一风貌,甚至更显拘窘,这应当是其早年馆阁习气的遗留。他所“参”入的六朝笔意,主要是方峻的用笔,但不少地方融入了其他成分,肩转处就很有张裕钊的特色,还有些颜鲁公的意味,而横画和捺脚又时时透出汉魏遗韵,加上有意强调了上敛下肆的收放关系,使字字显得峻逸刚健,气势毕具。郑孝胥的隶书得力于张迁碑、西狭颂、史晨碑、石门颂及前秦广武将军碑,其面目不专主一碑,较方严平实。参以楷书的方峻用笔,也受清代何绍基的影响,写得朴厚又带些迟涩感。郑氏无论楷书还是隶书,皆从何绍基处多有借鉴。他曾有诗赞曰:“目中有蝯叟,他书不能观。”张靖远海藏先生书法抉微论其隶书“为四体之冠,其真行即得力于此。先生十余龄即从其叔祖虞臣先生习隶,虞臣先生善篆隶,为闽中名宿。先生 36 岁时为江宁胡煦斋作白下愚园集及偶意诗草二签隶书,出入礼器、史晨,用笔峻涩,朴秀兼至,不同流俗。隐居上海以后,于汉碑临写尤勤,墨本之外,兼取流沙坠简之法,用笔超绝,下视侪辈”。就传世作品看,郑氏写过大量汉碑是没有疑问的,但评其隶书为“四体之冠”未免失当。郑孝胥的行楷书,师法唐宋,陶熔汉魏,晚年自成独特面目,其所以在书史中占有位置,关键在此。而隶书虽有相当功夫,但终未跳出汉人樊篱,不足为大家也。郑孝胥最具个性的书体是行书。其行书成功之处,端赖于行笔快于楷隶。这对克服其楷隶二体的板刻之弊是颇为有利的。他早起的行书中宫收紧,体势开张,较多黄庭坚瘗鹤铭笔趣,同时转折处多用欧书内敛之法,并已开始重按以强调转折处,已初步显示横肩外耸、折脚内收特色。由于行笔较快,逐渐能脱离楷则的羁绊而致心手相忘。此时,各家的笔法已非生硬的参合,而是较为自然地融合为一体了。横肩外耸、折脚内收的造型已经固定;横画多左轻右重;竖画有的作内收之势,这是从欧书嬗化;竖画亦有作环抱之势者,这是得自颜书笔意;其捺画有较大弧度,这是从隶法变出。如欧阳文忠公州名急就篇,堪称典型,整体观之,其行书又有汉碑的凝重与峭拔。虽然可以一一指出其笔意的来历,但其广取博涉,在行书速度的连缀下,整体浑成自然,成为郑孝胥自家的面目。郑孝胥晚年作品,带有强烈自我风格的行楷书,落笔轻快,快笔重按,结字狭长,上紧收下舒张,尤其是横画的转角和带有弧度隶意的捺脚,已成为明显的郑氏招牌,虽不免有夸张的耸肩翻毫之造作之嫌,但其笔墨之奔放、气息之古拙、线条之坚挺、格局之大气,无不透散出“翰逸神飞、立异标新”之境。可以说,郑孝胥书法之妙,在于潇洒和自信,随意间犹见古法神韵,重如高山坠石,急如沙起雷行,细亦精微。正如他所论书云:“字之疏密肥瘦,随其意态以成其妙,执死法者必损其天机。”无怪乎当代书法家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中对郑孝胥书法给予极高的评价:“可以矫正赵之谦的飘泛,陶浚宣的板滞和李瑞清的颤笔的弊端的,只有郑孝胥了。他的早年是写颜字出身的,晚年才写六朝字,来自 w他的笔力很坚挺,有一种清刚之气。”郑孝胥篆书以小篆为主,直追李阳冰,取法泰山,琅琊刻石,兼学邓石如、吴让之、吴昌硕诸家,匀称劲健,规模皆备,如其隶书一样,未有明显突破,其草书所见甚少,与其个人好恶有直接关系。其题黄石斋尺牍有句云:“作书莫作草,怀素尤为厉。君实与明道,不草究何碍。”艺欲精必嗜之深,他于草圣既无深嗜,难以精能是不待言的了。而他在怀素自叙卷中的题诗,可谓深知草法三昧:“草书初学患不熟,久之稍熟患不生。裁能成字已受缚,欲解此缚嗟谁能。獦獠解事趋平淡,笔下风雨常纵横。观其能速不速处,蝉蜕一切如无情。没人操舟诚妙喻,举止自若完神明。子瞻宁未见此贴,毋乃会意翻忘形。”可见其于草书实践不多之故,而未能臻于精熟,也就无须再“久之稍熟患不生”了。从有关资料介绍,郑孝胥年鬻书所得润资多则可达一万二千元。那时他的四尺五尺对联,润格也仅为四元和六元之间,若每月要有千元的收入,可见慕名求书来自 www.lW5u.CoM者甚多。郑氏喜早起,“夜起翁”雅号得此。读郑孝胥日记,可知他书事用工之勤,常常黎明即起作大卷榜书。由于郑孝胥那段不甚光彩的历史,所谓“书品即人品”,因人废字,人们毫不留情地把他打入另册。如今评介他,应该说还是有一定的意义。首先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功,为书坛留下不少可资借鉴的精品;其次,他的艺术上的成就与艺术地位的不相称,也为后人留下引以为戒的惊叹。-全文完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