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师教法课创新应用模式初探
[摘要]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师资力量的“工作母鸡”,面对中小学导学模式教学的开展,高师教学课堂尤其是教法课堂理应改变传统滞后的教学模式,进而创建一种以“学案”为基础的“一轴两主三标双四环”的创新应用模式。
[关键词]高师教法课;导学模式;师范教育
G658.3 :A :1672-8653(2013)03-0070-03
世纪之初, 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制订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作为基础教育“工作母机”的师范院校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同时,对师资力量的培养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而高师课堂肩负着教师后备力量培养的重任,因此师范院校面对导学模式教学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如火如荼的开展之际,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尤其是高师教法课已成为师范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本文将从以下“一轴两主三标双四环”等方面作粗浅的探讨。
一、以学生“学情”为轴
曾有学者指出,所谓“学情”,是指学习者在某一个单位时间内或某一项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它包括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思路、学习进程、学习效果等诸多要素。[1]
简而言之,“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能力和特点的具体情状。可知“学情”是一个客观存在、不断变化但又可以了解的复杂概念。在“学情”的概念体系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效果是课程关注的中心,即“学情”始终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教学是否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关心学情,从而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真正做到以学生学情为轴,而这恰恰体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精髓。目前的高师课堂教学总体讲是单一化、模式化,大多数课堂教学听到的更多的是教师的声音,“独角戏”式的扮演屡见不鲜,教师不太关注学情而造成学生被迫听见和被动回答的情形比比皆是,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独立意识、参与意识、探索意识、创造意识很难被调动起来。而中小学导学课堂模式作为20 世纪90 年代后期我国部分地区的中小学探索出以学案为载体以帮助教师实施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为了保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有效、顺利地实施而提出来的崭新的教学模式。这种以“学案”为基础的导学模式扬弃传统的“布道式”教学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成为策划者、引导者,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对教师熟知学科领域的最新知识,有能力提出问题并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向、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教师了解“学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在“学案”的制作、分析及总结评价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学情”有足够的了解和评判才能使各个环节串联起来形成有效完整的体系。高师教法课堂也可适当运用“导学案教学”,这将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独立学习、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求异思维、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才能的全面发展,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加之以培养小学师资为特色专业的师范院校的高师教法课堂在培养小学师资力量的过程中,更应该让学生亲身体验“导学” 的课堂模式,为将来实施彻底改革以往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方式,为提倡和积极践行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体在高师教法课中,首先高校教师必须认识到我们的课堂培养的是未来的师资这个大的“学情”。针对这一点,教师在课堂上既要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更需要对学生进行各方面技能的训练, 这正如有学者说:“师范教育要想培养出高质量的教师,仅仅只学习或应用一些显性的教育理论是不够的,还必须认真反思、检验、批判其缄默的教育知识,必须经由反思的途径使其显现出来。”[2]这实际是强调理论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反思,高师教法课必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师必须了解不同类别的师范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安排。例如某些师范院校,不仅培养三年制大专师范生,培养四年制本科小学教育师范生,也培养五年制小学教育大专师范生。尤其针对后两种情况,教师必须根据学习时段的差异及其本科生与大专生的不同的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并各自有所侧重。例如四年制的本科小学教育师范生除了与五年制小学教育大专生需要同样的课堂课堂外的教学实践、教学技能的训练之外,还需要有组建教学教研团队的精神和实践,并能从中总结出教学教研的经验及规律,为将来成为引领小学教学教研实践工作的优秀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教师应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编写“导学案”,在课堂上实践“导学”的教学模式。
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高师教法课堂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师范生学习的生动案例,高师教法课堂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新型师资,为了应对素质教育带来的课堂教学方法的转变,高师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而“导学案”就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一改过去老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从而发挥最大效益。高师课堂适当运用“导学案教学”,也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学界对“导学”模式已有诸多的研究,在此借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导学”模式作一简要介绍。“导学案”的基本模式有:设置情境,自学导航;展示交流,主动质疑;巩固训练,能力提升;系统小结,反馈测试等环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教师的作用是积极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质疑,相互补充,强调课本以外的信息资源处理和时间活动;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主动探究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为学生学习构建了一个基本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高师教法课堂中采用“导学案”的教学方式有比中小学采用“导学案”更多的优势。首先,师范院校的学生比中小学生具有更多的知识储备。其次,师范院校的学生有了更明确的专业素养、专业技能培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在高师教法课上,从“导学案”的编写到合作交流再到训练总结阶段,只要教师适时地提出要求并作适时的检查和指导, 高师教法课理所当然能成为师范生开掘自我发散思维、提升自我概括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等的极好的平台,也理所当然能成为师范生学习模仿的生动案例。当然,“导学”模式不是高师教法课唯一的能体现“教师主导、学生自主”的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应以“两主”为高师教法课的两大支撑,灵活安排课堂模式。例如在高师教法课上,教师以某课程所研究的问题为前导,组织引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首先教师要求学生掌握所授课程的前沿知识, 了解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此时教师应把自己的科研经验、研究方法、创新思维介绍给学生, 并适时适度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去研究或师生一起研究。这种教学法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提高了科研能力,而且巧妙地把学生摆到了“学”的主人的位置上,同时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得到了彰显。
三、有效落实“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 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出台的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简称。“三维目标”的教学设计是新课程改革不可回避的核心课题,离开了“三维目标”的所谓“有效教学”的研究简直是南辕北辙。
准确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是实现“三维目标”的一大关键。“知识与技能”是第一维目标,是指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这包括学生要学习的学科知识(教材中的间接知识)、意会知识(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信息知识(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而获得的知识)和学生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对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须的活动方式,如读、写、感知、想象、推理、绘画、自我调节和监控技能。“过程与方法”是第二维目标,“过程”是指对话环境与交往体验, 其本质是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培养和发展过程,是以智育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品质全面培养和发展过程。
过程目标的表达举例:通过学习,理解xx 问题解题思路的探寻、分析和综合过程;通过学习,掌握xx 解题方法的选择与比较过程等。“方法”指基本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例如通过学习,采用并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或问题探究的方法,或问题的观察方法,或思维发散的方法,或合作交流的方法,或解决xx 问题的方法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第三维目标,是指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生活态度、人生态度以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在教学中,既不能离开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去求得知识与技能,也不能离开了知识与技能去空讲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三者是融为一体的。这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下简称《标准》)》以“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一以贯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整体推进。也是曾有学者认为“三维目标”是对传统“学科观”的一种超越,体现了现代学科的内在价值。[3]因为任何学科的构成总是包含了知识、方法、价值这样三个层面的要素。换言之“三维目标”囊括了理论概念的建构,牵涉知、情、意的操作方式,和真善美之类的价值,以及探索未来和未知世界的方略。“三维目标”的提出符合“学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及其能力发展实际来组织体现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的教学内容。作为培养师资力量的高校课堂更应该有效落实“三维目标”,具体言之,就得在“课程标准目标—学科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的链索中加以落实。
四、实现师生双“四环”互动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引导学生自行探索的教学活动。它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突出学生自学能力,注重学法指导的教学策略体系。其突出优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学行为,注重学法指导,强化能力培养,把学生由观众席彻底推向表演舞台。其引领下的“四环节”教学过程模式包括:①设置情境,自学导航②展示交流,主动质疑③巩固训练,能力提升④系统小结,反馈测试。
在这四个环节中,应强调教师指导框架的高师教法课堂导与学的双向良性互动。在第一个“设置情境,自学导航”环节,教师要创设情境,明确任务,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经过自己思考仍不能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记录在“导学案”空白之处。在此阶段,教师在各小组之间巡视,记事掌握各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在第二个“展示交流,主动质疑”环节,学生通过说、讲、板书演示等多种形式展示学生在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成果,具体形式包括小组代表演讲、课堂辩论、课本剧表演等。教师则在台下倾听、观察,并及时点评、指导。台下学生也要认真倾听,及时发现问题,参与评论。这样台上台下形成全体互动的信息交流通道。在第三个“巩固训练,能力提升”环节,教师通过相关论题的讨论进行拓展学习,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灵活性进行训练,以达到学生知识延伸能力、思维概括能力、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等方面的提升。在第四个“系统小结,反馈测试”环节,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学习上的小结, 并要求学生对照目标精心选择测试题目,要求学生像考试一样独立完成。检测题完成后,学生通过小组互批、前后位互批等形式,发现问题和缺陷;教师了解并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及时予以矫正。该环节教学既可以是“当堂检测”,也可以在“检测反馈课”中进行。总而言之,虽然“导学案”下教学强调的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自主探究,但同时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即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了解情况,掌握全局,及时参与,让学生充分“动”起来,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多余的讲授和不必要的指导, 从而确保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课堂效率。[4]
总之, 在轰轰烈烈的全国性基础教育的教改背景之下,高师教法课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理论层面上俯视和研究中小学基础教育,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导航,提供理论依据,进行必要的指导。然而高师课堂甚至教法课堂教学方法相对于中小学基础教育具有严重的滞后性,为保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有效而顺利地实施,作为中小学教师的主要生产基地的高师院校,在中小学教师素质培养方面肩负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本文提出的“一轴两主三标双四环”的教学模式就是针对中小学以学案为载体以帮助教师实施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提出的高师教法课崭新的课堂模式。而需要注意的是,“一轴两主三标双四环”中“一轴”、“两主”、“三标”、“双四环”是一个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贯穿始终的整体,它真正体现了高师教法课异于传统课堂教学的创新点。如果高校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有效坚持“一轴两主三标双四环”的应用模式,高师教法课乃至高师课堂的改革指日可待。在此需要提出来得是高师课堂虽并不是完全摒弃旧的教学方法,旧的教学方法的创新使用也是教学方法创新的体现,而且,不同的课程需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知道高师课堂目前普遍存在着重理论教学、轻技能训练,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实践的“二重二轻”现象,课堂的理论性往往被强调到了一个极端的境地,这与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更重视学生教学技能的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出入。因此“一轴两主三标双四环”课堂应用模式的实施在某种程度上能改善高校教法课乃至整个高师课堂教学的弊端,给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培养自我、锻炼自我的机会和平台。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敢于质疑、大胆评议确实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教学课堂可能出现的“浮躁”现象不能忽视,这正如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指出:最基础的语言训练不落实、不到位的课堂很“虚”的。[5]因此教师在“一轴两主三标双四环”教学课堂中教师要立足于“主导”地位,即创设情境、明确任务;组织学习、适时点拨;合理评价,情感推动,又要尊重学生的学情及主体地位,促使课堂教学既生动活泼,学生自我风采得以展示,又朴素踏实、重视必要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师范生所应具备的各项技能的训练,体现作为师资培养基地课堂教学的示范引领性。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