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刘宁宁段旭明王倩樊王妮摘 要 人文素养是人的一种内在涵养,对人的思维意识与行为具有指导作用,是体现一个个体综合发展的重要指标。随着教育的发展,人们将对他人的关注重心转移到其人文素养水平上,因此人文素养对大学生的发展尤为重要。针对人文素养本身这个复杂的复合型概念,本文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构建因素进行多维度分析,旨在描述现象,找出问题并提出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发展的对策。关键词 人文素养 构建因素 发展方式0 前言在近年的发展中,人文素养成为考察一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王石径(2015)指出: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内容。素养是个人与
2、外界做合理而有效的沟通及互动所需具备的条件,当知识内化到人的生活和行为中,才能称其为素养。从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选拔重视人文素养和创新思维录取长沙的7名初中生的事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性。人文素养不仅对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个人人文素养的高低影响着一个人的言行,同时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也是教育的重要阶段,对大学生这个庞大的受教育群体进行人文素养的衡量与分析,有助于了解人文素养发展现状,并找出人文素养的培育方式。1 人文素养维度构建笔者认为人文素养即人们的内在人文精神修养、精神品质与基本涵养同时也包括内在品质精神所外化出的行为,
3、可以说人文素养体现一个人的内在思维与外在行为。人文素养涵盖较多因素,具有明显的历史性、科学性、价值性、社会性特征,涉及多个方面。在此,将人文素养划分为九个一级维度,即道德素质、审美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生活价值观、心理素质、法律素质、情感取向九个维度。构建维度后,将甘肃农业大学2016级同学划分为工科类、农科类、理科类、人文管理社科类四类进行分层抽样,发放问卷4223份,回收有效问卷3874份,有效回收率92%。通过问卷数据分析,掌握甘肃农业大学2016级同学的人文素养状况(表1)。2 人文素养维度描述分析2.1 法律素质法治国家的建设有赖于全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大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要群体,
4、其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法制化建设。法律对个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一个人的法律素养的高低影响着这个人行为与活动,个人可以在法律意识的指引下约束自己的行为,对法律所不允许的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行为进行管制。如图1所示,通过对大学生法律素质衡量了解到大学生对法律的了解程度偏低,虽然较多的大学生群体虽对我国法治状况有比较清楚的了解,懂得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却片面地认为法律的作用只是保护公民权利,并在此基础上认为我国还没有达到法治社会的目标,现存法律制度还存在局限,需要不斷完善其法律体系。可以说,大学生可以用法律的思维思考生活中的事物,其法律素质虽有构建但还需进一步提高。
5、2.2 道德素质道德素质是指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在政治倾向、理想信仰、思想观念、道德情操等方面养成的较稳定的品质。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高低与否是一个人人文素养最直接的展现。这不仅表现在自己的道德涵养上同时也表现在对他人不道德行为的态度与行动,针对公交车让座、拾金不昧、扶老人、践诺等问题,大多数学生表示愿意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从道德角度出发,但是在对他人的行为上,多数人对不道德的行为不会采取具体行动,而是选择鄙视的态度。如图2所示,通过对道德维度的衡量表明当前大学大学生在道德水平上有所欠缺,主要表现在自己的思想活动中,虽持有正确的态度,但是缺乏具体的行动,总
6、体道德素质水平有待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大大学道德素质教育,使大学生的的道德素质进一步提高。2.3 文史哲与审美素质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持有正确的观念,并具有一定的批判精神。然而,相比之下但大学生的阅读量少,对文学著作了解不足,对一些文学常识并不清楚,存在大部分人群对文学著作兴趣较低。对相关著作与文学内容较少的关注导致其文史哲素质偏低。同时,文史哲素养的缺失直接导致大学生人文素养低下。另一方面,个人的审美水平受到自身文化素质的影响,同时审美水平又将影响个人关注点的侧重。审美素养既体现为对美的接收和欣赏的能力,又转化为对审美文化的鉴别能力和审美文化的创造能力。调查表明大学生对
7、待文化的态度更倾向于娱乐性,对经典名著的价值判断更高,在日常生活中最感兴趣领域主要在于欣赏音乐、阅读文学作品、观看电影电视等方面。由此可以衡量出大学生的审美素质既有值得肯定的方面,也有欠缺的方面,其审美素质处于一个参差不齐的阶段,需要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质。3 人文素养构建制约因素3.1 社会主流导向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都有所不同,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影响着大众主体,社会主流价值观被多数人所接受,并指导着个人行为。在当今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下,多种并行的价值观念、文化与潮流共同指导着当代大学生的行为,而在当今这种经济与科技快速发达的时代,大学生对文化与意识的辨识
8、能力降低,因此在大众文化与社会主流的导向下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快时代社会所产生的新的文化,这就造成学生们忽视人文素养的提升,而转向对新的生活方式的追求。3.2 学校措施乏力对于大学生而言,学校是学生主要的生活区域,学校的方案与措施关系着每个学生的生活。大学所提供资源的多少,方针政策的着重点都影响着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现今,学校将重点放在大学生的课业学习与科研项目上,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视程度较低,对人文素养培育所提供的资源较少,相应的师资队伍不完善,学校的关注度不高,这些都无法吸引大量学生参与其中。从而导致学生对人文素养培育投入的关注不足,导致人文素养的缺失。3.3 课业负担较重在一定程度上,
9、可以说在某一领域投入的时间与精力与其成果成正比。与学校的着重点相关,大学生也面临着较多专业课的学习。课堂教学、课后作业、考取各类证书以及社会实践成为大学生在校的主要内容,这些事情占用学生的主要时间,学生们必须投入较多的精力在课业学习上,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将很难分出精力或拥有时间去培育与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因此课业负担较重制约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与发展。3.4 家庭环境与个人爱好环境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对他的思维、意识与行为都具有较大的影响。人文素养的培育本身离不开相关资源与物质基础。因此,家庭在物质方面的学习材料缺乏会导致个人人文素养提升受到阻碍,同时在此环境的影响下产生
10、相应的思维与行为。在物质条件的支持下,个人的爱好则是影响人文素养培育的主观因素,个人爱好将决定着其是否关注自身人文素养的培育以及关注度,这是抛开外在环境、物质与主流的,源自自身内在意识的影响。这取决于不同人的观点与看法,对人文素养的构建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4 人文素养培育方式探究4.1 发挥校园文化导向作用,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校园文化氛围可以影响着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与关注方向。在当今时代多元文化冲击学生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环境下,大学校园亟待加强有关本学校特色的文化环境与文化传统。一种具有本校的特色文化不仅可以影响本校接受教育的大学生,同时对周围的群体产生一种
11、引领与感染作用。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体现于多种方面,开展人文讲座,支持各类文化社团,加大校园内对人文素养培育的宣传以及有关各类人文素养构建因素的校园团体活动。总而言之,学校可以通过宣传与多种形式的活动,延续下一种人文传统。4.2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增设人文课程教育对人的影响是深刻的,大学要发挥其主体作用,提供系统且完善的人文科学课程,给同学们足够的资源与环境来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与基本知识,这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最有效的途径。系统且全面的人文科学课程的作用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引起学生们的重视,分配自己的时间关注人文素养的相关内容,同时在授课的过程中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以及对人文素养构建的兴趣
12、。其二是给同学们提供相应的资源于环境,满足同学们对人文素养学习的需要,弥补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4.3 学校发挥引领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因此,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开展与参与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可以让同学们在实践中获得新的认知,这是课堂教学所缺失的部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不仅仅在于对人文知识的了解与学习,关键在于从生活中改变与提升自己的思想意境。而这种不能具体衡量出来的思维能力的获得就在于实践的过程中。在实践中体会与自己生活中所不同的内容,不断升华和提升自己的内在涵养,这对人文素养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4.4 注
13、重激发个人兴趣,关注家庭教育作用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家庭成员扮演着重要的引導角色,家庭成员所营造的一种氛围可以影响着个人的思维方式与知识的构建。家庭是培养个体兴趣与关注点的第一课堂与主要背景支持,家庭成员对学生有着重要的教育责任。对个体家庭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宣传与说明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们在课后的生活中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转移关注点,主动培育自身的人文素养。因此,在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方面的关注点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校的措施与政策,学生的家庭环境也应得到重点关注。5 总述对人文素养的衡量并没有一个确定的评价体系,通过建立起来的维度从多种方面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与水平。从大
14、学生人文素养的构建因素的角度分析出当前限制人文素养发展的因素,表明了学校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影响。学校应当重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改革课程结构,培育高素质教师,转变学校发展策略,发挥出大学校园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关键作用。参考文献1 王石径.试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0):83.2 杜署钦.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研究之一J.教育与职业,2008(11):172.3 杨发明.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与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3.4 陈明霞.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2013(8):188.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