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 p r.2 0 2 4V o l.4 4N o.2语文学刊J o u r n a l o fL a n g u a g ea n dL i t e r a t u r eS t u d i e s2 0 2 4年4月第4 4卷 第2期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通俗类书的文献整理及语言文学研究”(1 9 Z D A 2 4 8)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闫艳,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古籍整理、名物训诂的教学和研究;闫凯,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典文献学。释“荜澄茄”闫艳 闫凯(内蒙古师范大学 文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 1 0 0
2、 2 2)摘 要“荜澄茄”自南北朝刘宋时期传入中原,文献中多有出现且异称众多,如“澄茄、毗陵茄子、毕澄茄、毕茄、嫩胡椒、毕和尚”等,不少异称都带有浓厚的域外语言印记。对其音义关系进行梳理,并进而探索其在中原地区医药、饮食等方面的文化内涵很有必要。关键词 荜澄茄;异称;名源;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H 1 3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 7 2-8 6 1 0(2 0 2 4)0 2-0 0 2 7-0 7 d o i:1 0.3 9 6 9/j.i s s n.1 6 7 2-8 6 1 0.2 0 2 4.0 2.0 0 3 荜澄茄一词,始见于刘宋雷敩的 雷公炮炙论 卷中草下“荜澄茄”条:
3、“凡使荜澄茄,采得后,去柄及皱皮了,用酒浸蒸,从巳至酉出,细杵,任用也。”1在后世文献中“荜澄茄”出现频率也很高。当前学界关于“荜澄茄”的研究成果较少,大型辞书 汉语大词典 和 辞源 均未收录“荜澄茄”,中药大辞典“荜澄茄”条:“异名澄茄、毗陵茄子、毕澄茄、毕茄。”2近几年的学术成果主要侧重于从现代医学角度探讨“荜澄茄”的药理和临床应用3-4。杨敏、陈勇等在 对 中 国 药 典 荜 澄 茄 名 称 的 思 考(2 0 1 0年)一文中列举了“荜澄茄”的异名有橙茄、毗陵茄子、毕澄茄、毕茄等,主产于印度尼西亚、马来半岛、印度等地,并对“荜澄茄”和“澄茄子”两种药材进行了辨析55 2-5 3。从当前
4、的成果看,学界对“荜澄茄”的词源和文化内涵仍缺乏关注,故本文拟对其作较为全面的梳理研究。一、“荜澄茄”的异称及词源“荜澄茄”在古代文献中异称众多,主要梳理如下。(一)荜澄茄、毕澄茄、荜澄加、华澄茄、毗陵茄子前引刘宋雷敩的 雷公炮炙论 首见“荜澄茄”,宋代文献中又作“毕澄茄”,宋代苏颂 本草图经 草部中品之下卷七“荜澄茄”条载:“毕澄茄,生佛誓国,今广州亦有之。春夏生叶,青滑可爱;结实似梧桐子及蔓荆子,微大。八月、九月采之。”6明代,“荜澄茄”又作“荜澄加”或“华澄茄”。朱橚 普济方 卷一四肝脏门“沉香煮散”条载:“荜澄加,三两。”7明代邝璠 便民图纂 卷一一“饮食反忌”载:“饮酒毒又方生螺蛳、
5、华澄茄并解之。”8此外,“荜澄茄”又作“毗陵茄子”,宋代郑72闫艳 闫凯/释“荜澄茄”樵 通志二十略昆虫草木略第一草类“荜澄茄”条载:“亦曰毗陵茄子。”9唐慎微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卷九“荜澄茄”条载:“似梧桐子及蔓荆子而微大,亦名毗陵茄子。”1 0按,汉语中同音、形近的字较多,文献中多使用同音字或形近字表述同一名物,因而出现了荜澄茄、毕澄茄、荜澄加、华澄茄、毗陵茄子等众多异写形式。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认为“荜澄茄”和“毗陵茄子”皆源于梵语,据 本草纲目 果部卷三二“毕澄茄”条:“毕澄茄、毗陵茄子,皆梵语也。”1 11 8 6 0“荜澄茄”和“毗陵茄子”虽音节有异,但发音相近,应同出一源。史
6、有为认为“荜澄茄”一词源于佛誓语v i d a n-g a、梵语v i l e n g a1 2。为证明史有为的观点,下面从音韵学的角度呈现本组异名与佛誓语v i d a n g a与梵语v i l e n g a的对音关系。表1 佛誓语v i d a n g a、梵语v i l e n g a-汉语对音表佛誓语-v i d a n g a、梵语-v i l e n g a刘宋-雷敩、宋-苏颂 明代-朱橚明代-邝璠宋代-郑樵、唐慎微/v i/荜(毕)【中古】:/p et/*帮母质韵【近古】:/p i/*帮母齐微韵华【近古】:/x u a/*晓母家麻韵毗【中古】:/b i/*並母脂韵/d a n
7、/l e n/澄 【中古】:/*澄母庚韵;/*澄母蒸韵 【近古】:/t hi /*穿母庚青韵陵【中古】:/l /*来母蒸韵/a/茄【中古】:/*群母戈韵;/k a/*见母麻韵加【近古】:/k a/*见母麻韵茄(子)【中古】:/*群母戈韵;/k a/*见母麻韵 由表1可见:佛誓语v i d a n g a、梵语v i l e n-g a第一个音节皆为/v i/,是一个唇齿辅音/v/和一个前高元音/i/的组合,刘宋时期的雷敩和宋代的苏颂使用荜或(毕)字与之对音。按,刘宋时期至宋代,汉语尚处于中古音时期,荜或(毕)字中古时属帮母质韵,今拟音为/p et/,与佛誓语或梵语音节/v i/相对,帮母拟为双
8、唇不送气清塞音/p/,与佛誓语或梵语辅音/v/发音位置相近,又因质韵为入声韵,拟音为/et/,发音短而急促,与佛誓语、梵语第一个音节/v i/相对,较为接近。至于明代,朱橚亦沿用“荜”字,此时处于近古音时期,“荜”字属于帮母齐微韵,受语音流变影响,塞音韵尾/-t/已经脱落,此时“荜”字则拟音为/p i/,与佛誓语、梵语音节/v i/相对,比较吻合。此外,宋代郑樵、唐慎微等人则采用“毗”字与之对音。按,“毗”字中古时属于並母脂韵,拟音为/b i/,与佛誓语、梵语音节/v i/相对,主要元音相同,並母/b/与佛誓语、梵语辅音/v/发音部位皆在唇部,故能相对。值得注意的是,明代邝璠将“毕”写作“华”
9、,但“华”字近古时属于晓母家麻韵,拟音为/x u a/,与佛誓语、梵语第一个音节/v i/发音相差甚远,对音不通。“华”字与“毕”字形相近,故疑形近而讹。佛誓语v i d a n g a、梵语v i l e n g a第二个音节/d a n/或/l e n/,自刘宋雷敩以来,至明代邝璠,各家普遍采用“澄”字与之对音。按,“澄”字中古时期有两种读音,分别为澄母庚韵拟音为/,澄母蒸韵拟音为/,按照对音 规 则,澄 母 字 与 佛 誓 语/v i d a n g a/、梵语v i l e n g a第 二 个 音 节/d a n/或/l e n/都 比 较接近,澄母字中古拟为/音,与佛誓语/d/发音
10、方法相同,同为不送气浊塞音,发音部位82闫艳 闫凯/释“荜澄茄”也较为接近,与梵语l发音位置同在舌尖中部,而庚韵和蒸韵字皆有鼻音韵尾/-/,与原音节/d a n(g)/或者/l e n(g)/相对可通,其中辅音/g/双用,既可以充当前一个音节的韵尾,又可以充当下一个音节的辅音。此外,宋代的两位学者郑樵和唐慎微采用“陵”字与之对音。按,“陵”字中古时属于来母蒸韵,今拟音为/l /,与佛誓语v i d a n g a、梵语v i l e n g a第二个音节/d a n/或/l e n/相对,也较为接近。佛誓语v i d a n g a、梵语v i l e n g a第三个音节皆为/g a/,刘宋
11、以来,学者普遍采用“茄”字与之对音。按,“茄”字中古时有两种读音:群母戈 韵,拟 音 为/,见 母 麻 韵,拟 音 为/k a/。与原音节相对,群母/和见母/k/与佛誓语或梵语辅音/g/发音相同或相近,由戈韵/和麻韵/a/与佛誓语或梵语主要元音/a/发音相近,故对音可通。此外,明代朱橚采用“加”字与之对音。按,“加”字中古属于见母麻韵,拟音为/k a/,与佛誓语或梵语第三个音节/g a/相对,发音也较为接近。通过以上对音关系可见,荜澄茄、毕澄茄、荜澄加、毗陵茄子的确源于佛誓语v i d a n-g a或梵语v i l e n g a。从汉语构词的规律来说,在“毗陵茄”之后加后缀“子”,一般是用
12、来特指“荜澄茄”果实,从指代上更为清晰。“华澄茄”本作毕澄茄,因“毕”与“华”字体相近,刊刻传抄时将“毕”讹作“华”。(二)澄茄、毕茄“澄茄”为“荜澄茄”省称,明代李时珍 本草纲目 果部卷三二“毕澄茄”条载:“澄茄生诸海国。”1 11 8 6 0清代黄元御 玉楸药解 卷一草部“荜澄茄”条载:“澄茄温燥之性,甚宜脾胃寒湿,反胃噎膈之病。”1 3“毕茄”也是“荜澄茄”省称,清代黄宫绣 本草求真 卷四 温散 篇“胡椒”条:“毕茄向阴所生,性逊胡椒,主治略同。”1 4按,“荜澄茄”省称作“毕茄”“澄茄”,符合汉语音系系统的发展规律,王力先生的 汉语语法史 明确提出“双音词的发展是对语音简单化的一种平衡
13、力量。由于汉语语音系统逐渐简单化,同音词逐渐增加,造成信息传达的障碍,双音词增加了,同音词就减少了”1 5。在汉语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汉语词汇双音化的趋势上升,双音词逐渐占据优势1 6,故在使用过程中将三音节的音译词“荜澄茄”省称作偏正结构的双音词“毕茄”和“澄茄”,符合汉语双音节词的语音发展和构词模式。(三)嫩胡椒“嫩胡椒”之名,最早见于五代时期李珣 海药本草 玉石部卷一“荜澄茄”条:“谨按 广志 云,生诸国,嫩胡椒也。”1 73 1明代姚旅 露书 卷九:“毕澄茄,毗陵茄子,嫩胡椒也,南番语。”1 8明代薛己 本草约言 卷二“胡椒”条言:“荜澄茄辛散快气,乃胡椒之嫩者。”1 97 8按,“嫩胡
14、椒”一词得名由来,据明代李时珍 本草纲目 果部卷三二“毕澄茄”条认为它“与胡椒一类二种,正如大腹之与槟榔相近耳”1 11 8 6 0。按,“嫩胡椒”之名可能是因为“荜澄茄”与“胡椒”形制及药性相似有关。其一,二者形制相似。五代李珣 海药本草“荜澄茄”条:“青时就树采摘造之,有柄粗而蒂圆是也。”1 73 1宋代苏颂 本草图经 描述说:“春夏生叶,青滑可爱;结实似梧桐子及蔓荆子,微大。八月、九月采之。”62 3 7宋代赵汝适 诸蕃志 卷下 志物荜澄茄:“荜澄茄树藤蔓衍,春花夏实,类牵牛子,花白而实黑,晒干入包。”2 01 9 7 海药本草“木部”卷第三言“胡椒一云向阴者澄茄,向阳者胡椒也”1 76
15、 4-6 5。李时珍 本草纲目 记载,毕澄茄“海南诸番皆有之。蔓生,春开白花,夏结黑实,与胡椒一类二种,正如大腹之与槟榔相近耳”1 11 8 6 0。可见,二者在形态上十分相似。92闫艳 闫凯/释“荜澄茄”图1 广州荜澄茄图2 1其二,二者药性相似。“荜澄茄”性温,具有温燥脾胃,祛除体内寒湿,止住呕吐的功效。五代李珣 海药本草 形容其药性说:“其味辛、苦,微温,无毒。主心腹卒痛,霍乱吐泻,痰癖冷气。”1 73 1明代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部卷三二“荜澄茄”条言其“暖脾胃,止呕吐哕逆”1 11 8 6 0。胡椒是味道苦辛的温性药物,但是药性强烈。海药本草“木部”卷第三:“胡椒:谨按徐表 南州记,生南
16、海诸地。去胃口气虚冷,宿食不消,霍乱气逆,心腹卒痛,冷气上冲,和气。不宜多服,损肺。”1 76 4 本草约言 言“胡椒”:“味辛,热。逐寒利气之用,久 服 大 伤 肺 及 大 肠 经,必 致 肠 风 脏毒。”1 97 8 本草纲目:“胡椒:辛,大温,无毒。下气温中去痰,除脏腑中风冷。去胃口虚冷气,宿食不消,霍乱气逆,心腹卒痛,冷气上冲。”1 11 8 5 8今按,“荜澄茄”为胡椒科植物,与胡椒同属胡椒科,都生长在南方,成熟果实干燥后为黑色,其外形相似,但非同一个品种。二者都有辛散快气的药性,但荜澄茄药性弱于胡椒,故古人将其称为“嫩胡椒”。(四)毕和尚北宋陶谷 清异录 卷上 药品门 引唐代侯宁极
17、 药谱:“毕和尚,毕澄茄。”2 24 9按,陶谷所评侯宁极 药谱 之语:“清本良于医,药数百品,各以角贴,所题名字诡异。余大骇,究其源底,答言:天成中,进士侯宁极戏造药谱一卷,尽出新意,改立别名,因时多艰,不传 于 世。余 以 礼 求 假 录 一 通,用 娱 闲暇。”2 21 3 6可见,“毕和尚”一词或是侯宁极根据“荜澄茄”的特征戏造,至于其命名理据,侯宁极并未提及,后世文献亦未有相关记载。我们推测可能与其外形有关,和尚与普通人的外形区别主要在于和尚剃度后就剃光了头发,荜澄茄的果实为球形,也比较光滑,与和尚的光头形状类似,“毕和尚”一名是按照汉语的命名规律,保留其第一个音节“毕”作为姓,加上
18、表外形特征的“和尚”作为名,形成了一个拟人化的名称。综上,“荜澄茄”异名众多,词源不一。命名理据总体上分为如下几类:1.音译得名:荜澄茄、毕澄茄、荜澄加源于佛誓语v i d a n g a或梵语v i l e n g a,“华澄茄”因“毕澄茄”字形相近讹误得名;2.省略得名:“毕茄”和“澄茄”由“荜澄茄”省略而来;3.译名加类名:“毗陵茄子”源于佛誓语v i d a n g a或梵语v i l e n g a,按照汉语的构词习惯,加上表示类别范畴的词语而得名;4.因药性得名:古人认为“荜澄茄”的药性较“胡椒”弱些,“嫩胡椒”因此得名;5.运用修辞方式得名:毕和尚一词盖由侯宁极根据“荜澄茄”的外
19、表特征戏造而来,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为其戏谑命名。二、荜澄茄的产地及传入荜澄茄非我国原产,长期以来主要靠域外输入,随着消费量的提升,在我国境内开始引种。从文献记载看,其产地分为境外和境内两类。(一)境外的产地主要源于东南亚一带佛誓国产“荜澄茄”,据宋代唐慎微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卷九“荜澄茄”条:“生佛誓国。”1 06 1 8按,佛誓国又称作室利佛逝,唐时与中国朝贡往来频繁,据 新唐书 卷二二二 室利佛逝 列传:“室利佛逝,一曰尸利佛誓。过军徒弄山二千里,地东西千里,南03闫艳 闫凯/释“荜澄茄”北四千里而远。其王号 曷蜜多。咸亨至开元间,数遣使者朝,表为边吏侵掠,有诏广州慰抚。”2 3王
20、邦维认为,佛誓国旧地在今印度 尼 西 亚 苏 门 答 腊 岛 上 巨 港(P a l e m-b a n g)2 4。闍婆国出产“荜澄茄”,宋代赵汝适 诸蕃志 卷上 志国闍婆国:“出象牙、犀角、真珠 荜 澄 茄 有 杂 色 绣 丝、吉 贝、绫布。”2 05 5按,闍婆国,据宋代周去非 岭外代答 卷二 外国门上闍婆国:“闍婆国,又名莆家龙,在海东南,势下,故曰下岸。”2 5闍婆国,古国名,故地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苏门答腊岛2 6。据 明史 卷三二四 闍婆列传:“闍婆,古曰闍婆达。宋元嘉时,始朝中国。唐曰诃陵,又曰社婆,其王居闍婆城,宋曰闍婆,皆入贡。”2 78 4 0 5可见,闍婆国自唐宋以来便
21、与中国有朝贡往来,“荜澄茄”或于此时通过海外贸易传入中原。苏吉丹国出产“荜澄茄”,宋代赵汝适 诸蕃志 卷下 志物 载“荜澄茄”条:“荜澄茄树藤蔓衍,春花夏实,类牵牛子,花白而实黑,晒干入包,出闍婆之苏吉丹。”2 01 9 7苏吉丹国是爪哇属国,位于东南亚一带,据 明史 卷三二四 苏吉丹列传:“苏吉丹,爪哇属国,后讹为思吉港。”2 78 4 0 5此 外,爪 哇 国 也出 产“荜澄茄”,大明一统志 卷九十 外夷爪哇国 土产记载:“龙脑香,丁香,荜澄茄。”2 84 0 4 1占城国也出产“荜澄茄”,在宋代曾向中原地区朝贡“荜澄茄”。据 宋史 卷四八九 占城列传:“(熙宁)五年,贡琉璃珊瑚酒器、龙脑
22、、乳香、丁香、荜澄茄、紫矿。”2 9明代史料记载,占城国也是“荜澄茄”的产地,据 大明一统志 卷九十 外夷占城国 土产有:“胡椒,荜澄茄,白藤,吉贝。”2 84 0 3 8按,占城国即今越南。(二)境内产地主要分布于广州、海南一带自宋代以来,我国本土开始引种“荜澄茄”,但产地主要分布在广州、海南等南方沿海地带。据宋苏颂 本草图经 草部中品之下卷七“荜澄茄”条:“毕澄茄,生佛誓国,今广州亦有之,春夏生叶,青滑可爱。”62 3 7明代李时珍 本草纲目 果部卷三二“毕澄茄”条载:“海南诸蕃皆有之。”1 11 8 6 0由此可见,“荜澄茄”原产于东南亚热带地区,随着朝贡贸易的发展,经由东南亚国家传入中
23、原地区,宋元以来被我国广州、海南等沿海地带所引种。三、荜澄茄的文化价值传入中原地区的“荜澄茄”,在许多领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文化价值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一)荜澄茄融入了中原医药体系“荜澄茄”具有极高的入药价值,“荜澄茄”的果皮、柄把均有毒性,因而使用之前须去掉柄把和皱皮,并且需要用酒水浸蒸去掉毒性。刘宋雷敩在 雷公炮炙论 卷中草下“荜澄茄”条较早地记载了“荜澄茄”的使用方法:“凡使荜澄茄,采得后,去柄及皱皮了,用酒浸蒸,从巳至酉出,细杵,任用也。”17 0清代严西亭也有类似的记载。五代李珣 海药本草 说荜澄茄“古方偏用染发,不用治病也”1 73 1。宋代唐慎微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
24、草 卷九言其“主下气消食,皮肤风,心腹间气胀,令人能食,疗鬼气”1 06 1 9。此外,“荜澄茄”与其他药物搭配使用,可以有效治疗诸多人体疑难杂症。如治疗伤寒咳嗽、鼻塞不通、解酒毒、治疗牲畜疾病等。广东人常将“荜澄茄”和白豆蔻一同制作成粉末食用,可以有效治疗噎食,据清代屈大均 广东新语 卷二七 草语“椒”条:“有荜澄茄者,与椒相类。椒向阳,荜澄茄向阴。广人多以白豆蔻杂之为干末,以治噎食。”3 013闫艳 闫凯/释“荜澄茄”(二)荜澄茄具有香用、调味功效“荜澄茄”还具有香用的功效,宋代唐慎微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卷九就曾提到“荜澄茄”“能 染 发 及 香身”1 06 1 9。“荜澄茄”可以
25、同其他香料一同捣制成香饼,用以饮食调味。明代高濂 遵生八笺 卷一六 饮馔服食笺下卷:“香橙饼子。用黄香橙皮四两,加木香、檀香各三钱,白豆仁一两,沉香一钱,荜澄茄一钱,冰片五分。共捣为末,甘草膏和成饼子入供。”3 1明代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己集“制孩儿香茶”,其中配料便有“荜澄茄”一味3 2。可见,“荜澄茄”无论是香用还是调味使用,都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3 3。(三)荜澄茄具有经济效益进口的“荜澄茄”价格较高,据清代 礼部志稿:“凡番货价值,弘治间,定回回并番使人等进贡宝石等项,内府估验定价例白豆蔻十贯、豆蔻花每斤五百文、荜澄茄每斤一贯、闷虫药每斤二百文。”3 4清代一贯钱是一千文,政府对于从域外进
26、口的“荜澄茄”每斤一千文的定价,可见其具有可观的税收效益。以江西省为例,据清谢旻(雍正)江西通志 卷三四载:“荜澄茄每百斤,水牛皮每十张,鹿皮,麂皮每百张,斜布棉布、夏苎布每百件俱一 钱 七 分 零。”3 5可 见,每 百 斤“荜 澄茄”,清政府都要抽调一钱七分的税,这是地方政府税收的重要来源。四、余 论综观“荜澄茄”及其异称的产生,反映了汉语外来词融入汉语词汇系统的过程。“荜澄茄”的语源来自佛誓语v i d a n g a或梵语v i-l e n g a,自刘宋以来进入中原后,产生了众多相近的异名和词形,符合外来词的发展过程。如荜澄茄、毕澄茄、荜澄加、毗陵茄子等词均是以汉字的书写形式来音译这
27、个外来词,“毗陵茄子”是遵从了汉语对植物果实的指称习惯而得名。华澄茄是由于“毕”“华”二字字形相似引起的讹误,“嫩胡椒”则基于人们对其与胡椒药性的比较认识而得名。随着汉语词汇双音化趋势上升,“荜澄茄”在文献中逐渐省称“毕茄”或“澄茄”。“毕和尚”则是侯宁极对荜澄茄果实形状进行了拟人化的命名,从侧面说明了中原地区对这个外来事物的日益熟悉和亲近。“荜澄茄”从东南亚地区传入我国后不但迅速融入了中原的医药体系,而且作为香料广泛用于调味和烹饪,由于需求量大,定价高,历代政府均将进口的“荜澄茄”视为高税收商品,宋代以来也在我们南方地区普遍引种。因而“荜澄茄”不但见证了中原与东南亚国家的商品交易历史,也为我
28、国的医药、饮食文化领域丰富了内容。【注 释】严西亭,施澹宁,洪缉庵,同纂.得配本草(历代本草入门与提高系列丛书)卷六 果部“荜澄茄”条也记载了类似的使用情况:“去柄及皱皮用,酒浸蒸晒干,或酒拌炒用。”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 0 1 5:1 6 9.苏颂,编撰.尚志钧,辑校.本草图经草部中品之下卷七“荜澄茄”条所载:“今医方脾胃药中多用,又治伤寒咳癔,日夜不定者。其方以荜澄茄三分如茶热呷。”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 9 9 4:2 3 7.缪存济,撰.识病捷法卷七:“荜澄茄丸治鼻不通,荜澄茄五钱不拘时,噙化一二丸。”M.明万历刻本:8 9 9.刘基,撰.明范惟一刻本 多能鄙事
29、卷六 百药类“饮酒不醉方”:“荜澄茄、白豆蔻、百药煎、甘草、缩砂仁、益智仁各半两,右为细末每服三钱,新汲水调下。”M.明范惟一刻本:2 9 1.喻本元,喻本亨.元亨疗马集卷四 马患肾虚第六十出疗骥方 载:“荜澄茄散:治马肾虚,后腿浮肿。荜澄茄、破故纸、胡芦巴为末,每服二两,葱白三枝、飞盐半两、苦酒一升,同煎三沸,候温,空心灌之。”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 9 9 0:2 2 0.【参 考 文 献】1 雷敩,撰.尚志钧,辑校.雷公炮炙论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 9 9 1:7 0.2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23闫艳 闫凯/释“荜澄茄”出版社,1 9 8
30、 6:1 5 7 2.3 闫佳旭,刘慧,杜漠,张欢,熊本涛,王卫卫,巩江,倪士峰.荜澄茄药学研究概况J.安徽农业科学,2 0 1 3(1 8):7 7 6 5-7 7 6 7.4 王玮,杨世林,彭万钱,张壮,欧阳辉,冯育林,罗颖颖,何明珍.荜澄茄素治疗失眠症的药效及相关机制研究J.中草药,2 0 2 2(2 1):6 7 5 0-6 7 5 8.5 杨敏,陈勇,张廷模,肖武,张钟利.对中国药典荜澄茄名称的思考J.中药与临床,2 0 1 0(2):5 2-5 3.6 苏颂,等撰.尚志钧,辑校.本草图经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 9 9 4:2 3 7.7 朱橚,等.普济方:第1册M.北京:
31、人民卫生出版社,1 9 8 2:3 4 3.8 邝璠,著.石声汉,康成懿,校注.便民图纂M.北京:农业出版社,1 9 5 9.9 郑樵,撰.王树民,点校.通志二十略M.北京:中华书局,1 9 9 5:1 9 9 7.1 0 唐慎微,等撰.陆拯,郑苏,傅睿,等校注.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 0 1 3:6 1 8.1 1 李时珍,著.刘衡如,点校.本草纲目: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 9 8 2:1 8 6 0.1 2 史有为,主编.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新华外来词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1 9:1 4 4.1 3 黄元御.黄元御医书全集:下M
32、.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 0 1 6:1 3 9 1.1 4 黄宫绣.本草求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 9 8 7:1 1 7.1 5 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中华书局,2 0 1 4:2.1 6 王庆.词汇学论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 0 1 3:1 3 3.1 7 李珣,撰.尚志钧,辑校.海药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 9 9 7.1 8 姚旅,撰.刘彦捷,点校.露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 0 0 8:2 2 7.1 9 薛己,辑.臧守虎,杨天真,杜凤娟,校注.本草约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 0 1 5:7 8.2 0 赵汝适,著.杨博文,校释.诸蕃志校释
33、M.北京:中华书局,2 0 0 0:1 9 7.2 1 唐慎微,原著.艾晟,刊订.尚志钧,点校.大观本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 0 0 2:3 2 5.2 2 陶谷,吴淑.清异录 江淮异人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1 2:4 9.2 3 欧阳修,宋祁,撰.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6 3 0 5.2 4 义浄,著.王邦维,校注.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 9 9 5:2 1 0.2 5 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 9 9 9:8 8.2 6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地理分册 历史地理M.上海
34、:上海辞书出版社,1 9 8 2:4 1 4.2 7 张廷玉,等撰.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8 4 0 5.2 8 李贤,等撰.方志远,等点校.大明一统志M.成都:巴蜀书社,2 0 1 7:4 0 4 1.2 9 脱脱,等撰.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1 4 0 8 5.3 0 屈大均.广东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7 1 0.3 1 高濂,著.王大淳,点校.遵生八笺:下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 0 1 9:8 4 8.3 2 佚名.居家必用事类全集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 9 9 7:2 2 3.
35、3 3 佚名,撰.王云路,等点校.居家必用事类全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 0 2 0:3 2 6.3 4 俞汝.礼部志稿M.沈阳:沈阳出版社,1 9 9 8.3 5 谢旻.江西通志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T h eE x p l a i n i n ga b o u t“B i C h e n g Q i e”Y a nY a n Y a nK a i(I n n e rM o n g o l i a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H o h h o t,I n n e rM o n g o l i a,0 1 0 0 2 2)A b s t r a c t
36、:“B i C h e n g Q i e”w a s i n t r o d u c e d i n t ot h eC e n t r a lP l a i n ss i n c et h eL i u S o n gD y n a s t y,t h e r ea r em a n yo c c u r r e n c e si nt h el i t e r a t u r ea n di th a s m a n yd i f f e r e n tn a m e s,s u c ha s“C h e n g q i e,P i l i n g q i e z i,B i c h e
37、 n g q i e,B i q i e,N e n h u j i a o,B i h e s h a n ga n ds oo n.M o s t o f t h e s en a m e sh a v e a s t r o n gm a r k i n go f f o r e i g nl i t e r a t u r e.T h e r e f o r e,i t i sn e c e s s a r yt oe x p l o r ea n ds o r to u t i t ss o u n da n dm e a n i n gr e l a t i o n s h i p.I nt h ec e n t r a l p l a i n s,i t i s i m p o r t a n t t ou n d e r s t a n dt h er o l eo f i nt h e f i e l do fm e d i c a l a n df o o dc u l t u r e.K e yw o r d s:B i C h e n g Q i e;a n o t h e rn a m e s;n a m es o u r c e;c u l t u r a l c o n n o t a t i o n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