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2艺术设计研究2024 02 期中山装创制与黄隆生无关的史实朱博伟 刘瑞璞(通讯作者)中山装的起源是研究中山装历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学界主流观点认为,中山装由孙中山设计,黄隆生创制,形制从南洋企领文装改进而来,却大都碎片化,甚至史料真假难辨。比较成形的文字是中山装的来历,但也是有史无据,再加上中山装起源的真相至今没有新证,黄隆生创制说,你说我说大家都说便成了真说,而历史是真实的,但需要科学、客观和系统的整理。摘要:“孙中山以南洋企领文装为基样改制翻领四贴袋中山装并交由黄隆生裁制”,这几乎成为中山装创制的“正史”。本文基于文献、图像和实物史料的系统研究表明,中山装不仅与黄隆生没有关系,企领文
2、装甚至是齐领文装的误读,亦不存在改制。事实上,中山装并非单一的服装款式,而是从帝制到共和特殊历史时期,翻领中山装和立领中山装共同构成的服制系统。齐领文装为立领中山装的前身,是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的标志性服饰之一,且从未对其进行改制。它作为南洋华侨执政官制服,经历了从英式文员套装到南洋齐领文装礼制演化的历史背景,为 1929 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服制条例以中山装为基础定制文、武官制服埋下了伏笔。关键词:中山装;黄隆生;齐领文装;服制条例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18(2024)02-0042-07The Historical Fact that the Creat
3、ion of the Zhongshan Su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Huang LongshengZhu Bowei Liu Ruipu(corresponding author)Abstract:Sun Yat-sens adaptation of the Nanyang Qilin Wenzhuang into the four-pocketed Zhongshan suit,tailored by Huang Longsheng,has long been regarded as the official history of the Zhongshan s
4、uits creation.However,a systematic study based on literary,visual,and tangible historical sources demonstrates that there is no connection between the Zhongshan suit and Huang Longsheng.Furthermore,the notion of the Qilin Wenzhuang might has been misconstrued as Qiling Wenzhuang,and there is no evid
5、ence supporting the idea of modification.In reality,the Zhongshan suit represents not a singular garment but a com-plex sartorial system that evolved from the imperial to the republican era.It encompasses both the flipped-collar and standing-collar Zhongshan suits.The Qiling Wenzhuang served as a pr
6、ecursor to the standing-collar Zhongshan suit and stood as a symbolic attire in Sun Yat-sens early revolutionary activities,undergoing no alterations.Initially worn by overseas Chinese officials,it underwent a ceremonial dress code evolution from British-style office suits to the Nanyang Qiling Wen-
7、zhuang.This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1929 issuance of the Regulations on Dress by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in Nanjing,which used the Zhongshan suit as the basis for customizing both civil and military uniforms.Key words:Zhongshan Suit;Huang Longsheng;Qiling Wenzhuang;R
8、egulations on Dress一、中山装的来历提供的信息1981 年发表的中山装的来历是现存最早完整记录中山装起源南洋企领文装的文章,作者段宝麟时任湖南省衡阳市常宁县图书馆馆员,是当地的文史骨干,工作环境和职业特点使他有机会接触大量文史资料。该文有两段重要文字。一段描述了中山装以南洋企领文装为“基样”改制的过程:公元 1923 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时以当时在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为基样,在企领上加一条翻领,以代替西装衬衣的硬领又将“企领文装”上衣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下面的两个明袋还裁成可以随着放进物品多少而涨缩的“琴袋”式样。第二段提出了中山装的设计者
9、是孙中山,裁制者是黄隆生:协助中山先生裁制中山装的助手名叫黄隆生,广东台山人,原在河内开设 服饰研究2024服饰2期.indd 4224/4/17 上午9:49服饰研究蒋玉秋/主持 043中山装创制与黄隆生无关的史实洋服店。1902 年,中山先生到河内筹组兴中会,偶入其店购物,相与攀谈,黄隆生获悉这顾客就是革命党领袖中山先生,大为倾倒,恳切要求参加兴中会,为革命出钱出力。1923 年,黄隆生随中山先生在大元帅府任事,中山先生设计中山装时,就近请他帮同规划和负责缝制,顺利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装。文章描述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历史信息完整、逻辑清晰,确有可信度很高的印象。同时,由于作者发文时有三十
10、余年图书馆员和文史写作的经历,且前言中提到“取材于全国各地的报刊和部分有关图书”,强调其内容来源的真实性。再加上当时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初期,相关研究和文章与当时的高等教育和科研一样仍处在“封冻期”,此文一经发表便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同年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辑录中山先生和中山装,以及 1984 年台湾学者庄政辑录中山先生与中山装都提供了相同观点,使“中山装起源南洋企领文装”在海峡两岸广为流传。三篇文章观点几乎相同,也为当时学术研究刚刚“解冻”的学界,对历史中中山装三粒袖扣,四个贴袋,五粒门扣代表“三民四维五权”的释义提供了“源头活水”。最具代表性的是 1989 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11、的中国服装史,认为在民国时期中山装形制“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含义”,还提供了自制的图示(图 1)。然而,将史料进行系统研究,却呈现另一种情况,黄隆生确是不能绕开的人物。二、黄隆生与中山装20 世纪 80 年代发表的中山装的来历和中山先生和中山装都提到,中山装是 1923 年孙中山以企领文装为基样设计并交由黄隆生裁制,两篇文章还配有图示,形制为翻领、五颗门扣、四贴袋,附线描图由作者绘制,而中山先生和中山装提供的史料图像则是经过修改后的影像,可靠性存疑,显然后来的研究者是依此考证中山装形制“寓以含义”三民四维五权的(图 2)。整理图像和实物史料发现,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收藏的孙中山遗物有一
12、件中山装为翻领,它首次出现的影像史料是 1922年拍摄于上海波尔照相馆,鉴于孙中山重建广州大元帅府的时间是 1923 年 3月,说明他在此之前就已经获得这件服装,其裁制时间无论如何都早于“中山设计,黄隆生裁制”的 1923 年。而海峡两岸被官方确定的中山装标准像正是1922 年上海波尔照相馆的版本,但标准像不可能呈现中山装全貌,因此通常被断章取义地认为,翻领五颗门扣四贴袋就是中山装的标准形制。实际上,用于标准像的翻领中山装有七颗门扣,显然以企领文装改制五颗纽扣中山装与史实不符(图 3)。那么史实是怎样的?黄隆图 1:20 世纪 90 年代教科书自制的民国中山装图示来源:中国服装史(1989 年
13、)(a)中山装的来历提供的中山装图示,来源:衣食住行史话(b)中山先生和中山装提供的中山装影像(有人为修改痕迹),来源: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史料专辑(下册)图 2:现代文献提供的 1923 年中山装图示和“影像”2024服饰2期.indd 4324/4/17 上午9:49044艺术设计研究2024 02 期生与中山装又是什么关系?文献史料中未发现孙中山邀请黄隆生“帮同规划和负责缝制”中山装的记载,唯一能将二人联系到一起,且与服装相关的文献是孙中山 1912 年 2 月发表的大总统覆中华国货维持会函。他在函中推荐黄君龙生(即黄隆生)为顾问,协助中华国货维持会起草服制方案“今兹介绍二人藉供贵会顾问
14、一为黄君龙生(广东省海防)黄君则于西式服装制作甚精”。由于次月袁世凯接替孙中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北洋政府北京参议院制定了“北洋服制条例”,史称服制案,作为孙中山指派且客居广东的黄隆生参与服制拟定也就失去了机会。孙中山下野后黄隆生不再担任政府职务,也没有随孙中山前往日本,史料对黄隆生这段经历没有记载,直至 11年后的 1921 年赴桂林出任国民银行核计主任。黄隆生再次回到孙中山身边是1923 年 3 月,根据他的理财经历与成就,首任广东财政厅纸币发行监督,后升任会计司司长与宋子文共同负责财政工作,职责不仅与裁制服装没有关系,且远比此重要得多,何况影像史料显示的五粒扣四贴袋中山装在孙中山革命生
15、涯中就从未出现过,可见黄隆生和中山装创制的那些细节纯属后人附会。事实上,孙中山 1912 年向中华国货维持会推荐黄隆生是因为他曾在南洋经营洋服店理财有方,当然也精通西装之道,但据民国时期中央日报编辑陈友琴在 1938 年黄隆生逝世时发表悼文黄隆生与孙总理结识之经过记载,黄隆生曾奉孙中山之命“赴星架坡暹罗各地各埠宣传革命,筹济车饷,创立同盟分会”。因此黄隆生与中山装的关系与其说是裁缝与作品的关系,不如说是出资人与革命者志同道合的关系更符合史实。中山装的来历称黄隆生“恳切要求参加兴中会,为革命出钱出力”倒是可靠的。三、“齐领文装”的误读中山装“以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为基样”改制,实际情况可
16、能是对“齐领文装”的误读,且孙中山在南洋革命活动时,齐领文装(立领中山装)就是他标志性服饰之一,直到逝世前仍在使用,根本不存在改制,因为它在西方始终是主流文官制服祖制,这源于孙中山在南洋的革命实践。新加坡国家档案馆藏 1900 年至 1930 年“李氏兄弟照相馆”(Lee Brothers Studio)拍摄的数百张照片,详细记录了当时南洋华侨着装形象,典型的有中式袍褂、西服套装和白色立领套装三种。其中白色立领套装最具标志性,因为它始终被官方认定为新加坡华侨执政官员制服,说明它在当地主流社会已经成为官场的标志,通行叫法是“齐领文装”,特点就是立领挖袋(或贴袋)。而“企领”是翻领的术语,中山装的
17、来历称“在企领上加一条翻领,以代替西装衬衣硬领”是对“齐领”的误解(图 4)。“企领”在服装专业技术术语中的定义是:“由立领作领座,翻领作领面组合构成的领子”。据康熙字典记载,企:广韵 丘弭切。韵会 遣尒切,音跂(q)。扬子 方言 ,隑企,立也。即像梯子一样有依靠(隑)的立着,生动地表达了翻领(隑企)的结构特征。换言之,企领和翻领在服装结构上是相同的,企领是翻领的耸立状态。在企领上加一个翻领,相当于在翻领上再加一个翻领,无疑是把历史上的立领中山装和翻领(企领)中山装的共治关系,主观推导成因果关系。事实上,1929 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服制条例的文官制服领型与南洋白色齐领装的领型相近,条例描述这种
18、形制为“齐领方角”也带有“齐领文装”的痕迹,说明民国时期官方认定的服装专业术语中,立领应称为“齐领”。由于“企”与“齐”发音相近,又都用于领型的表达,图 3:翻领中山装,1922 年出现的影像史料及实物(a)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藏孙中山 1922 年着翻领中山装拍摄的肖像原件(b)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藏孙中山翻领中山装实物2024服饰2期.indd 4424/4/17 上午9:49服饰研究蒋玉秋/主持 045中山装创制与黄隆生无关的史实with the clergy at present:the Lounge being a garmentOf course the most popular
19、style of collar is the stand type,and the pockets are mostly In with a jeating,or a weltSerges are very popular for this style of suit and as they combine the advantages of economy and qualities of wear”译文:目前在文员中非常流行的某种装束风格,正在成为一种正式的服装当然,立领是要保持的,口袋大多是带有衬里的贴边袋口形式(开线口袋,本注)用哔叽(一种精纺毛料,本注)制作的套装因为兼具经济性(套装
20、仅购一种面料,本注)和高质量等优点而流行英国牛津词典解释 Clerical 为“文员的”“职员的”或“神职人员的”,Lounge suit 则是办公室和一般正式场合穿着的套装,两词合用直译为“文员一般套装”。文中还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词汇Garment,它在西方语境中专指“正式着装”之意,因此,译成“文员套装”更经语言描述转为文字记录难免失误,特别在缺乏专业知识和受到方言影响时更易发生,直至今天粤语中仍然存在用“企领”表示立领的俚语,这就解释了中山装的来历使用“企领文装”就是指“齐领文装”。重要的是,即使企领就是指立领,史料中也没有提供中山装从立领改制成翻领的证据。因为,无论是孙中山时代,还是后孙
21、中山时代,立领中山装和翻领中山装(企领中山装)始终是同时存在的(见图 7)。史料研究表明,1902 年孙中山最早启用的中山装并不是翻领(企领)而是立领(齐领),即“齐领文装”。说明1929 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服制条例定制文官制服“齐领方角”,是继承“中山遗志”的制度安排。翻领四贴袋中山装与齐领文装没有关系,而是走了一条完全独立的路线。与服制条例颁布的同时,南京国民政府颁布陆军军常服军礼服条例,将翻领五粒扣四贴袋中山装定为武官制服,正是以 1922 年孙中山标准照的中山装为依据,而这种改制是在孙中山去世后完成的。由此可见,中山装并非单一服装款式改制,而是翻领中山装和立领中山装依据国际礼制构成的服
22、制系统,也就有了从文官制服和武官制服到国服的概念(图 5)。四、“齐领文装”与“文员套装”“齐领”是对立领形态的表述语,地域和时代特征明显,“文装”亦是时造词汇,它们不可能在现代汉语词典和古籍中出现,那么它是如何成为南洋华侨着装的称谓值得探讨。根据新加坡华人执政官制服“齐领文装”语境的线索,正是发生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通过对英国服装史料研究发现,“文装”概念源于 19 世纪后半叶。据 1860 年创刊于伦敦,对欧洲服装流行文化有着深刻影响的服装专业杂志 The Tailor and Cutter于 1897 年 6 月发布的服装趋势指南显示,当时英国正流行一种名为 Clerical Loung
23、e Suit 的套装,原文记载:“A style of outfit that is very popular 图 4:新加坡华侨最具标志性的白色齐领文装,来源:新加坡国家档案馆图 5:中山装服制系统是通过民国时期官方条例确定的(a)1929 年服制条例定制的“齐领方角”为文官制服,来源:国民政府公报(南京)(b)1929 年陆军军常服军礼服条例定制的企领四贴袋为武官制服,来源:国民政府公报(南京)2024服饰2期.indd 4524/4/17 上午9:49046艺术设计研究2024 02 期领文装佩戴英式凉帽和文明杖无疑是对英国绅士着装伦理的恪守,他深知融入西方和南洋主流社会对革命的意义,更
24、重要的是,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得到经济支持的可能性(图 6)。五、齐领文装改制翻领中山装 缺乏实证中山装的来历等文章提到孙中山将“企领文装上衣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下面的两个明袋裁成可以随着放进物品多少而涨缩的琴袋式样”。强调翻领四贴袋中山装由齐领文装改制,给后来中山装“三民四维五权”释义附会埋下伏笔。影像史料显示,齐领文装自孙中山 1902 年在越南河内会见法国官员留影首次出现到 1925 年去世,不同场合都可见到,重要的是它和翻领中山装在孙中山同时期革命活动中同时存在,这不符合从齐领文装改制成翻领中山装的逻辑和史实(图 7)。作为一件具有南洋特色的服装,齐领文装确与南洋裁缝师有关,但并非文献
25、中提及的黄隆生,而是另有其人。黄隆生与孙总理结识之经过提到孙中山与黄隆生初次相识是在孙中山旅居河内时期,但影像史料表明齐领文装在此前会见法国官员时便已有之,委托黄隆生制作在时间上不允许。另一位新加坡同盟会创始会员,为孙中山革命活动提供“晚晴园”据点的张永福在其所撰孙先生起居注中提及,孙中山对日常着装非常重视,凡途经南洋必到名为“李隆昌”的裁缝店寻店主李凌溪若干次“或做新衣数袭,或更改旧衣服”。正是因为有南洋师傅李凌溪从旁协助,孙中山才能像南洋华侨一般道地穿着齐领文装,这同样说明中山装创制与黄隆生无关。重要的是,齐领文装作为英国文员是称谓都与英国“文员套装”有密切联系。1929 年南京国民政府服
26、制条例将文官制服定为“齐领方角”的源头是“文员套装”,正是孙中山早期革命实践为服制建构提供的依据。孙中山穿着齐准确。这说明至少在 1897 年“文员套装”已是英国流行的文职正装,也就解释了20 世纪初作为英国殖民地的新加坡不论是各界民众还是执政官员都以此为制服的原因,可见“齐领文装”不论形制还(a)19 世纪末英国服装专业杂志刊载的“文员套装”图示,来源:The Tailor and Cutter(1897 年)(b)南洋“齐领文装”制式与英国“文员套装”相同,来源:新加坡国家档案馆图 6:“齐领文装”称谓和形制源于英国“文员套装”(a)孙中山 1902 年底在越南留影是齐领文装首次出现(b)
27、孙中山 1924 年 11 月北上途中留影的翻领中山装图 7:孙中山革命活动中立领中山装和翻领中山装并存,来源:上海孙中山宋庆龄文物图录2024服饰2期.indd 4624/4/17 上午9:50服饰研究蒋玉秋/主持 047中山装创制与黄隆生无关的史实Melayu)特有的领型。由于马来族遍布马来西亚、暹罗(泰国)、新加坡、印尼等南洋诸国,使齐领文装更容易被当地民众接纳,这也是它能够在整个南洋地区流行的重要原因。怀表是南洋华侨出席公务商务社交模仿英国绅士的着装习惯,但由于从文员套装的哔叽毛料换成齐领文装的棉麻布料制作,没有衬里和内挖袋,因此南洋裁缝在制衣时常在左胸贴袋侧面预制一个开口用于专纳怀表
28、,形成齐领文装独特的复合贴袋结构,这便成为识别齐领文装和文员套装的重要元素(图 8)。复合贴袋和两颗领扣作为南洋齐领套装在南洋成功本土化的结果,其细部特征亦无法支持改制的观点。齐领文装通常为白色,质地多用麻棉,穿着时佩戴英式凉帽或草帽,这些要素突出了透气、防暑的特点,相比英式文员套装更适合南洋地区湿热的气候环境。两颗领扣源于传统“马来衬衣”(马来语 Baju(a)齐领文装两颗领扣源于马来衬衣,来源:Izmal Karim(藏)图 8:领扣和复合贴袋是齐领文装南洋化的重要标志(b)齐领文装复合贴袋及佩戴怀表的细节,来源:新加坡国家档案馆(a)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收藏的孙中山齐领文装(b)孙中山
29、1917 年在广州着齐领文装留影可见两颗领扣和怀表,来源:良友孙中山先生纪念特刊(c)南京国民政府“文官服制条例”定制之前 1923 年孙中山着立领中山装会见美国基督教传教士艾迪是典型的文职社交,来源:杜克大学图书馆藏甘博摄影集图 9:实物和影像史料见证孙中山齐领文装成为服制条例文官制服的原型2024服饰2期.indd 4724/4/17 上午9:50048艺术设计研究2024 02 期文装的形制特征,如果中山装改制它们一定会被去掉,而史实是这些特征被孙中山忠实地继承下来。现分别藏于上海孙中山故居和台北国民党党史馆的两套孙中山齐领文装,从材质、颜色到结构形制都真实地记录了这些历史信息。由此可见
30、齐领文装不仅没有被改制,甚至连穿着方式都保持当地习惯,而它作为南洋华侨执政官制服,从英式文员套装到南洋齐领文装礼制演化,再到孙中山立领中山装惯常的文职社交历史,最终成为南京国民政府服制条例文官制服定制的重要依据(图 9)。六、结语文献、图像和实物史料的系统研究显示,孙中山以南洋“企领文装”为基样设计中山装并交由黄隆生裁制的说法很难成立。尽管翻领中山装的形象深入人心,但立领中山装也同样重要,且要早于翻领中山装出现,这就给从齐领文装改制翻领中山装提供了时间逻辑,而事实上它们是同期中山装的两种形制。由于学界常以翻领中山装为主体的单一路径研究中山装起源和发展的历史,使立领中山装和翻领中山装形成了因果关
31、系,也就出现了翻领中山装“三民四维五权”各种释义的附会。立领中山装因为不具备附会的条件,而赋予它改制的命运,但历史并非如此,影像史料提供了更确凿的证据:孙中山去世后的 1926年良友画报出版孙中山先生纪念特刊,在显著位置刊登孙中山 1917 年拍摄于广州的照片,图注为“先生喜服学生服,今人咸称为中山装”(图 9b右侧竖字)。1946 年破晓半月刊刊登同一照片,图注为“中山先生服中山装像”。照片中孙中山手持英式凉帽、身着白色立领套装,形制为对襟五扣、一小两大三个无袋盖的贴袋,左胸复合贴袋并佩有怀表。良友和破晓提供的信息表明,民国时期的齐领文装被普遍认为是中山装的一种标志形态,即“立领中山装”。因
32、此,南洋齐领文装对应的是立领中山装,而与翻领中山装同时存在是客观史实,也就不可能出现它们是改制关系。民国时期官方颁布的服制条例立领三挖袋形制为文官制服,陆军军常服军礼服条例翻领四贴袋形制为武官制服也有据可查(图 5),但这一切并没有得到学界的重视,才会出现以企领文装改制,中山装由此诞生,却没有得到质疑的现象。注释:段宝麟辑:衣食住行史话,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1 年,第 3 页。本刊记者:精神文明建设者之歌介绍常宁县图书馆段宝麟,湘图通讯,1982 年第 3 期,第 60-62 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广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史料专辑(下册),广州:广东
33、人民出版社,1981 年,第 282-283 页。庄政:中山先生与中山装,政治评论(台北),1984 年第 3 期,第 35 页。华梅:中国服装史,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年,第 89 页。秦量等编:上海孙中山宋庆龄文物图录,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年,第 203 页。孙中山:大总统覆中华国货维持会函,临时政府公报(南京),1912 年第 7 期,第 7-8页。陈友琴:黄隆生与孙总理结识之经过,大风(香港),1938 年第 15 期,第 465-466 页。孙中山:大元帅训令第一十五号(1923年 3 月 7 日),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公报,1923 年第 2 期,第 22-
34、23 页。南京国民政府:服制条例,国民政府公报(南京),1929 年第 143 期,第 4 页。朱永锴:香港话普通话对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年,第 88 页。佚名:The Clerical Lounge Suit,The Tailor and Cutter,1897 年第 7 期,第 364 页。Oxford learning dictionary,Clerical:https:/ learning dictionary,Lounge Suit:https:/ 135-136 页。张永福:南洋与创立民国孙中山起居注,上海:中华书局,1933 年,第 96 至 97 页。佚名:孙中山纪念特刊,良友,1926 年专刊,第 16 页。佚名:中山纪念专号,破晓,1929 年专刊,第 6 页。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中山装史稿”(项目编号:22FYSA004)的阶段性成果。朱博伟 北京服装学院 助理教授刘瑞璞(通讯作者)北京服装学院 教授2024服饰2期.indd 4824/4/17 上午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