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1年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明姜镇第三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297576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65.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明姜镇第三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21年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明姜镇第三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21年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明姜镇第三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2021年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明姜镇第三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2021年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明姜镇第三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1 年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明姜镇第三中学高三语文年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明姜镇第三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月考试卷含解析 一、一、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35 分,共分,共 3 题)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绿染戈壁 梁衡 由西安出发西行,车驶入甘肃境内,公路两边就是又浓又密的柳树。这种柳,是西北高原常见的旱柳。它树身高大,树干挺直,如松如杨,而枝叶却柔密浓厚。每一棵树就像一个突然从地心涌出的绿色喷泉,茂盛的枝叶冲出地面,射向天空,然后再四散垂落,泼洒到路的两边。远远望去连绵不断,又像是两道结实的堤坝,我们的车子夹行其中,好像永远也逃不出这绿的围堵。左宗棠是

2、1869 年 5 月沿着我们今天走的这条路进入甘肃的。左宗棠止步于举人,此后三次参加会试,三考不中,便无心再去读枯涩的经书,而是在乡下边种地边研究农桑、水利等实用之学,后因太平天国乱起,就随曾国藩办湘军。1866 年甘肃出现回民起义时,左正在福建办船政,建海军,对付东南的外敌。朝中无人,同治皇帝只好拆东墙补西墙,急召他赴西北平叛。左宗棠在西北的政治、军事建树历史自有公论。但他到西北后,发现这里的危机不只是政治腐败,军事瘫痪,还有生态的恶劣和耕作习惯的落后。大军所过之处全是不毛的荒山、无垠的黄沙、裸露的戈壁、洪水冲刷过后的沟壑。这与江南的青山绿水、稻丰鱼肥形成强烈的反差。左宗棠隐居乡间时曾躬耕农

3、亩,准备种田教书,终老乡下。但是命运却把他推向西北,让他“达则兼济天下”,兼顾西北。面对赤地千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栽树,这当然是结合战争的需要。但古往今来西北不知几多战事,二栽树将军又有几人?用兵西北先要修路,左宗棠修的路宽三到十丈,东起陕西的潼关,横穿甘肃的河西走廊,旁出宁夏、青海,到新疆哈密,再分别延至南疆北疆。穿戈壁,翻天山,全长三四千里,后人尊称为“左公大道”。1871 年 2 月左下令栽树,有路必有树,路旁最少栽一行,多至四五行。这是为巩固路基,“限戎马之足”,为路人提供阴凉。左对种树是真有兴趣,真去研究,躬身参与,强力推行。他先选树种,认为西北植树应以杨、榆、柳为主。河西天寒,多

4、种杨;陇东温和多种柳。凡军队扎营之处都要栽树。他还把种树的好处编印成册,广为宣传,又颁布各种规章保护树木。史载左宗棠“严令以种树为急务”“相檄各防军夹道植树,意为居民取材,用庇行人,以复承平景象”。左每到一地必视察营旁是否种树。在他的带领下,各营军官竞相种树,一时成为风气。现在甘肃平凉仍存有一块威武军各营频年种树记碑,详细记录了当时各营种树的情景。左宗棠在西北到底种了多少树,很难有确切的数字。他在光绪六年的奏折中称,只自陕西长武到甘肃会宁县东门六百里,就种活二十六万四千多棵树,其中柳湖有一千二百多棵。再加上甘肃其余各州约有四十万棵,还有在河西走廊和新疆种的树,总数在一二百万棵之多。而当时左指挥

5、的部队大约是十二万人,合每人种树十多棵。中国西北自秦以来共有三条著名的大道。一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的弛道;二是唐代的丝绸之路;三就是左宗棠开辟的这条“左公绿柳之路”,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西北公路建设基本上是沿用这个路基。三千里大道,百万棵绿柳,这在荒凉的西北是何等壮观的景色,它注定要成为西北开发史上的丰碑。兵者,杀气也。向来手握兵权的人多以杀人为功、毁城为乐,项羽烧阿房宫,黄巢烧长安,前朝文明尽毁于一旦。他们能掀起造反的万丈狂澜,却迈不过政权建设这道门槛。只有少数有远见的政治家才会在战火弥漫的同时播撒建设的种子,随着硝烟的退去便显出生命的绿色。(摘编自 2014 年 7 月 23 日人民日

6、报刊文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相关链接:长夫人等(指后勤人员)不得在外砍柴。但屋边、庙边、祠堂边、坟边、园内竹林及果木树,概不准砍。(左宗棠楚军营制)马夫宜看守马匹,切不可践食百姓生芽。如践食百姓生芽,无论何营人见,即将马匹牵至该营禀报,该营营官即将马夫口粮钱拿出四百立赏送马之人,再查明践食若干,值钱若干,亦拿马夫之钱赔偿。如下次再犯将马夫重责二百,加倍处罚。(左宗棠楚军营制)左宗棠的同乡及幕僚杨昌浚,应邀西行,见道旁柳树成林,也有七绝一首:“大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A左宗棠在福建办船政

7、,建海军,对付东南的外敌,而同治皇帝又急召他赴西北平叛。可见左宗棠当时在清廷已有无人替代的地位。B左宗棠被朝廷差遣到西北,却发现那里大有用武之地,于是在政治、军事上颇有建树,在其他很多方面成就也都不凡。C左宗棠原本志在“穷则独善其身”,躬耕陇亩,种田教书,却又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赶赴西北以“达则兼济天下”。D左宗棠最初下令种树,是为了巩固路基,“限戎马之足”,为路人提供阴凉,没有想到树木成林,绵延成片,泽被后世。E自古以来,手握兵权的人多以杀人为功;但左宗棠却在用兵时极力改善西北的生态环境,显现出其远见卓识与人文情怀。(2)本文开头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6 分)(3)文中说“左对种

8、树是真有兴趣”,左公“兴趣”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4)左公种树取得巨大的成功而泽被后世,其中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 分)参考答案:参考答案:选择 B 项 3 分,选择 E 项 2 分,选择 A 项 1 分,因为“已有无人替代的地位”分析偏离原文相关语句的意旨,原文是说当时兵荒马乱,堪用之人不多。选择其他项没分。C 项中“原本志在”概括不当。D 项中“最初下令种树,是为了没有想到”分析有误。以此引出传主,能给人鲜明突出的印象;诗意地评价左公当年种树的深远影响和巨大意义,寄寓作者无限崇敬之情;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关注后文,从而引导读者深刻把握文

9、章的主旨。(每点 2 分)选准树种,因地制宜种植;宣传种树意义,颁布护林措施,并严格执行;种树是他巡视地方的必选对象,从而引领出一种种树护林的良好风气。(每点 2 分)科举受阻,转而研究农桑水利等实用之学,让他获得一种观照外物的特殊视角;早年在江南生活,那里的生态环境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新疆荒凉荒寒荒漠化的环境,与其形成巨大反差,刺激他产生改变环境的愿望;他种树是真有兴趣,真去研究,躬身参与,强力推行;他作为一个政治家,是非常有远见的,正是这种远见,让他的作为具有深远而积极的影响。(每点 2 分)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2017 年,作为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地区的上海、浙江两地的首

10、届高中毕业生迎来高考检阅。这一轮试点改革中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比如“六/七选三”模式下的学科失衡问题。据初步调查,2016 级高中生在 2017 年选定选考科目时,浙江省某中学近千人中只有7 个学生选考物理;某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也只有不到 50 人选考物理;某县所有中学只有不到 100 人选考物理;某市 2016 级约一万名学生,只有不到 900 名学生选考物理。这些现象虽然仍在动态变化中,但是“惧选物理”的情绪由落后地域向发达地域、由二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向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快速蔓延,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选自搜狐网尴尬的物理:浙江新

11、高考下的学科失衡与制度改进,2017.9.14)材料二:“物理遇冷”的直接原因不是选考,而是新高考为了平衡不同学科的难度和分值,对选考科目采取了赋分制。赋分制,即不以卷面实际分数为考生最后得分,而是根据考生的卷面成绩在全部成绩中的位置,给出一个相对分数。具体到本次高考,每门选考科目卷面成绩的前 1%为 100分,2%为 97 分,以此类推,以每 3 分为一个分差档设置 21 个得分档,直至最低分 40分。“物理学科本身偏难,选考物理的一般都是成绩较好的学生,因此导致许多成绩不好的学生不愿意成为分母。”杭州市一所普通高中副校长对中国新闻周刊举例说:比如短跑比赛,一组是 10 个速度较快的高手,另

12、一组是 10 个跑得较慢的人,两组的竞技水平并不相同,但都按同样的规则赋分,最后在两组内排名相同的人,成绩就相同了。(选自中国新闻周刊:新高考改革引争论“物理遇冷”是无解之题?,2017.10.27)材料三:2017 年在上海、浙江招生的 1400 多所高校中,有 70%的高校对选考科目有要求。其中浙江高校要求选考的科目比例如下:(选自搜狐网高考改革后物理到底有多重要?,2017.7.13)材料四:怎样针对物理选科问题调整高考改革方案?其一,在目前选科制度不变的情况下,适当调整物理科目的等级和赋分比例。这并不涉及学生选择学科的公平公正问题,如果各科等级比例在学生选择前就告诉学生,那学生完全可以

13、根据政策来选择学科,这对所有学生都是公平的。其二,改革选考科目设计,允许学生自主选择 3 门以及 3 门以上选考科目,在完成选考之后,自主确定用哪 3 门分数参加高考、填报志愿。如果 6 门(或者 7 门)选考科目都允许学生参加考试(考试次数限定为 1 次),要参加高考录取的学生,必须至少选 3 门,在考试完成后,再自行决定用哪 3门的分数去报考大学,这会进一步扩大学生的选择权,也能避免功利选科的问题,还有助于实现教招考分离。其三,推进大学招生改革,调整大学专业招生的选科要求。大学必须专门开设高中学习中心,配合高考改革,引导中学生理性选科,需要大学规范专业选科要求。目前存在于高考选科中的问题,

14、根源在于高考录取还是实行按总分录取模式,因此,学生选科主要关注的是等级、分数,而非自身的兴趣和长远的学业发展规划。在高考改革中,要真正扩大学生的学科选择权,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兴趣、学业发展规划选择考试科目,还需要在科目改革基础上,推进录取制度改革,真正实现大学和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这是高考改革的关键所在。(选自澎湃新闻新高考改革中的物理科目究竟怎么办,2017.10.30,有删改)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新的高考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多积极的成果,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选考学科失衡的问题。B.材料二认为“物理遇冷”的直接原因,是众多学生的畏难心理。

15、再加上赋分制所存在的漏洞,最后导致了物理学科的尴尬境遇。C.材料三中的图表数据表明,在所有的选考科目中高校要求选考物理的比例最高,这体现了高校对物理学科的青睐和物理学科的重要性。D.材料四探讨了三种针对物理选科问题的改革方案,并指明选科问题的根源在于高考依旧实行按总分录取的模式。8.下列对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因为“惧选物理”的情绪由落后地域向发达地域、由二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向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快速蔓延,所以“物理遇冷”成为改革中最重要的问题。B.赋分制让学生在选择选考科目时产生趋易避难的心理,增强了高考的博弈性。对选考科目的选择成为高考的重要环节。C.大多数高校在招生时

16、毫不掩饰对物理学科的偏爱,这与学生对选考科目选择的实际情况有出入,说明这些高校并不配合高考改革。D.扩大学生的学科选择权,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兴趣等选择考试科目,就能推进高考录取制度改革,真正实现大学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E.尽管高考改革过程中会存在许多问题,但改革依旧取得了不少积极的成果。这表明,高考改革是在摸着石头过河,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因噎废食。9.根据材料,分析“物理遇冷”的原因,并找出一条可行的解决方案。参考答案:参考答案:7.B 8.BE 9.原因:赋分制的缺点;物理学科难度高;学生的畏难心理。方案:在目前选科制度不变的情况下,适当调整物理科目的等级和赋分比例;改革选考科

17、目设计,允许学生自主选择 3 门以及 3 门以上选考科目,在完成选考之后,自主确定用哪 3 门分数参加高考、填报志愿;推进大学招生改革,调整大学专业招生的选科要求。7.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然后浏览文本,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辨析。比如本题中,“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B 项,“材料二认为物理遇冷的直接原因,是众多学生的畏难心理”错误,从材料二来看,第一段说“物理遇冷的直接原因不是选考,而是新高考为了平衡不同学科的难度和分值,对选考科目采取了赋分制”,可见“直接原因”应该是赋

18、分制。8.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两项”。A 项,“物理遇冷成为改革中最重要的问题”有误,“最重要的问题”这一说法于文无据;材料一第二段只是说“这些现象虽然仍在动态变化中,但是惧选物理的情绪由落后地域向发达地域、由二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向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快速蔓延,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没有说“物理遇冷成为改革中最重要的问题”。C 项,“说明这些高校并不配合高考改革”有误,“高校不配合高考改革”属于主观臆测,材料中并没有明确说明。D 项,“,就能”有误,选项强加因果,说法过于绝对化。材料四最后一段说的是“在高考改革中,要真正

19、扩大学生的学科选择权,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兴趣、学业发展规划选择考试科目,还需要在科目改革基础上,推进录取制度改革,真正实现大学和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这是高考改革的关键所在”,并没有说这样做就能推进高考录取制度改革,真正实现大学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刚柔并济龙应台刚柔并济龙应台 龙应台,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份子,台湾地区著名作家,作品针砭时弊,鞭辟入里。在欧洲、大陆、台湾三个文化圈中,龙应台的文章成为一个罕见的档案,作品野火集等具有很大的影响。祖籍湖南衡东,父亲姓龙,母亲姓应,出生在台湾,所以叫龙应台。龙应台的经历复杂而简单 复杂,是因为她生于

20、台湾,在美国接受教育,与德国人结婚生子,又到香港继续自己的事业。在多数人眼中,她是一个毫不留情的言者,一个冷峻的批判家,一个咄咄逼人的斗士。简单,是因为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做什么事情,她始终坚守对故土的热爱、对人性的思考,以及身为知识分子的道德与良知。1984 年 11 月的一天晚上,刚刚留学回到台湾的龙应台,因为实在不能忍受荧光屏上一位女“立法委员”自私自满的谈话,一口气写下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投给中国时报,自此一发而不可收。一年后,她的杂文集野火集出版,笔锋凌厉,无所畏惧,毫不留情地批判中国文化里的陈腐和政治体制的荒谬,迅速在台湾刮起一阵“龙卷风”。21 天内再版 24 次,每五个台湾人

21、就拥有一本。她让台湾人认识了自由多元的价值观,也知道了什么时候该打破沉默勇敢地说“不”。此后的 13 年,龙应台随丈夫迁居欧洲。一边安心地在家相夫教子,一边继续写着刀光剑影般锐利逼人的时评文章,或是反抗专制、呼吁人权,或是文化冲突、社会变迁,无一不显示出她对公共问题的关注,其胆识和气魄,让多少男士汗颜。1999 年,时任台北市市长的马英九专程前往德国,邀请龙应台回台北市任文化局局长,主持文化推广建设工作。于是她带着“准备身败名裂”的心情回来了,此后的三年里,每天工作 16 个小时,带着文化局 150 个同仁,倾力打造台北“国际文化都市”。卸任后的龙应台,开始更多地关注儿子的成长,她的作品也越来

22、越多地表现出一种家长里短的脉脉温情。有人说,她是不是怕了?是不是累了?当 2009 年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出版后,人们欣喜地发现,那个犀利、孤傲、指点江山的龙应台依然还在。她以女性特有的敏锐和细腻触及到一段敏感的国共历史,一遍遍地质问:战争,有胜利者吗?纵观龙应台的作品,既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寒气逼人,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温柔婉转。她的万丈豪气与万千柔情,都来源于对人性尊严与自由的追求,源自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她的思考引起我们的震撼和共鸣,也必将带给我们持续不断的启迪与感动。从怒目金刚变成柔软温情 作为一个用汉语写作者,无论是她二十多年前针砭时弊的作品野火集,还是新近的“亲情书写”亲爱的安德烈与目送

23、,龙应台都是一个华语世界里受人关注的名字。野火集让人看到一个“硬的龙应台”;但与儿子对话的亲爱的安德烈与写家庭亲情的目送,让人看到的是一个“柔软的龙应台”。有人称,“龙应台,越写越小了。”“针对社会现实或者政治去写文章,那其实是立即的、短暂的、表面的,而目送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比较接近生命本体、关乎巨大问题的写作。这不是从大变小了,而是从小变大了。”“每个人身上,都同时存在着所谓的刚和柔的元素。于我,横眉冷对千夫指与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完全协调的。往往是为了你怀里喂奶的那个婴儿将来的幸福,你会去横眉冷对千夫指。不要以为一个集体的走向和身处其间的你没有任何关系。”要让龙应台对自己做出评价,她却表示:

24、“请不要问我,我觉得作为作者只有一个权利,只负责写,至于你怎么解读那不是我的事,是你的事。”(有删节)13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 分)()A、龙应台的复杂,是因为她的经历丰富;而她的简单体现在她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热爱故土,关注人性,坚守知识分子的道德与良知。B、在龙应台看来,作者只有写作的权利,至于解读,那是读者的事,与作者无关。所以她拒绝给自己的作品做出评价。C、龙应台的野火集笔锋凌厉,毫不留情地批判中国文化里的陈腐和政治体制的荒谬,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寒气逼人,让台湾人认识了自由多元的价值观。D、龙应台的杂文以女性特有的敏锐去关注公共问题,针砭时弊

25、,鞭辟入里,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道德与良知。她的胆识和气魄,是男士无法企及的。E、龙应台写家庭亲情的目送,比较接近生命本体,让人看到的是一个“柔软的龙应台”。龙应台的作品,越写越小了。14龙应台的作品内容涉及诸多方面,请分条作简要概括。(4 分)15作者认为“她的万丈豪气与万千柔情,都来源于对人性尊严与自由的追求,源自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3AC(B“拒绝给自己的作品做出评价”不准确,应是“拒绝对自己做出评价”。D“是男士无法企及的”分析有误。E“越写越小了”有误,其实是“从小变大”了。)(5 分)14批判中国文化中的腐

26、朽和政治体制的荒谬;关注社会公共问题;反思战争;书写亲情。(每点 1 分)15同意。刚与柔都源于社会责任,源于对人性尊严与自由的追求(2 分)。野火集毫不留情地批判中国文化里的陈腐和政治体制的荒谬;时评文章,或是反抗专制、呼吁人权,或是文化冲突、社会变迁,无一不显示出她对公共问题的关注;目送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比较接近生命本体,关乎巨大问题的写作。她认为一个集体的走向和身处其间的每个人都有关系。(后面三点答出或其中一点得 2 分,答出得 2 分)二、二、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35 分,共分,共 3题)题)4.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

27、。琼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芝戏问曰:“卿欲官不?”对曰:“设官求人,非人求官。”芝异其对,署为府长流参军。文襄以仪同开府,引为刑狱参军,每加勉劳。并州尝有强盗,长流参军推其事,所疑贼并已拷伏,唯不获盗赃。文襄付琼更令穷审,乃别推得元景融等十余人,并获赃验。文襄大笑,语前妄引贼者曰:“尔辈若不遇我好参军,几致枉死。”除南清河太守,其郡多盗,及琼至,民吏肃然,奸盗止息。零县民魏双成失牛,疑其村人魏子宾,送至郡,一经穷问,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密走私访,别获盗者。从此牧畜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有邻郡富豪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为贼攻急,告曰:“我物已寄苏公矣。”贼遂去。郡中旧贼一

28、百余人,悉充左右,人间善恶,及长吏饮人一杯酒,无不知。琼性清慎,不发私书。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县为征。及欲求谒,度知其意,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研虽为债数来,无由启口。其弟子问其故,研曰:“每见府君,径将我入青云间,何由得论地上事。”有百姓乙普明兄弟争田,积年不断,各相援引,乃至百人,琼召普明兄弟对众人谕之曰:“天下难得者兄弟,易求者田地,假令得地,失兄弟心,如何?”因而下泪,众人莫不洒泣,普明弟兄叩头乞外更思,分异十年,遂还同住。禁断淫祠,婚姻丧葬皆令俭而中礼。又蚕月预下绵绢度样于部内,其兵赋次第并立明式,至于调役,事必先办,郡县长吏常无十杖稽失。当时州郡

29、无不遣人至境,访其政术。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郡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货粟。纲纪谓琼曰:“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琼曰:“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遂上表陈状,使检皆免,人户保安。在郡六年,人庶怀之。遭忧解职,故人赠遗,一无所受。毕义云为御史中丞,以猛暴任职,理官忌惮,莫敢有违。琼推察务在公平,得雪者甚众,寺署台案,始自于琼。迁三公郎中。赵州及清河、南中有人频告谋反,前后皆付琼推检,事多申雪。尚书崔昂谓琼曰:“若欲立功名,当更思余理,仍数雪反逆,身命何轻?”琼正色曰:“所雪者怨枉,不放反逆。”昂大惭。京师为之语曰:“断决无疑苏珍之。”旧制

30、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贾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后为大理卿而齐亡,仕周为博陵太守。(节选自北齐书苏琼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署为府长流参军 署:部署 B.禁断淫祠 淫:过分,过度 C.乃别推得元景融等十余人 推:推断,查获 D.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 出息:放高利贷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吏民对苏琼的信服的一组是()(3 分)民吏肃然,奸盗止息 从此牧畜不收,多放散 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 当时州郡无不遣人至境,访其政术 寺署台案,始自于琼 京师为之语曰:“断决无疑苏珍之。”

31、A B.C.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苏琼对事情有独到的见解,办案细致用心。对于为官一事,幼时的苏琼就有其独到的见解,并由此踏入仕途。为官之后,为寻得真正的罪犯,能秘密巡视私访。B苏琼为政有方,成为一时典范。苏琼在治盗、安民、约束官吏、设立制度方面颇有成效,他的做法不仅使民众信服,也使得其它州郡前来学习。C苏琼清廉谨慎,审察案件务在公平。他从不接收私人信件,也不受人馈赠。他审案追求公正,解救了很多含冤的百姓,也洗脱了一些谋逆者的罪名。D苏琼有着真性情,能一心为民,有担当。在解决乙普明兄弟的纷争时,他动情泪下;在帮助百姓度过饥荒时,他宁愿牺牲自身;在别人

32、为其点明仕途经济时,他能正色反驳;在面对不合理的制度时,他能尽力申诉。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纲纪谓琼曰:“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琼曰:“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5 分)(2)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5 分)参考答案:参考答案:4A 署:任命,委任。5C 说的是苏琼在见道研时的态度 是说由廷尉寺来复查御台的案件,是从苏琼开始的。不属于吏民对苏琼的信服。6C“洗脱了一些谋逆者的罪名”不正确,这些人是被冤枉的,不是反叛之人,不应被称为“谋逆者”。Ks5u 7.(1)郡中的僚佐对苏琼说:“虽然是怜惜这些饥民,但恐怕这样作会连累府君

33、您。”苏琼说:“我一人获罪,将能救活一千户人家,还有什么可抱怨的。”(矜、饥馁、活各1 分,句意 2 分)Ks5u(2)以前的制度以淮河为禁区,不允许商贩随意渡河。淮南地区遭灾,苏琼上表请求允许到淮北去买粮。(听、俭、籴各 1 分,句意 2 分)附译文:苏琼,字珍之,是武强人。苏琼幼年跟随父亲在边境,曾去拜见东荆州刺史曹芝,曹芝与他开玩笑说:“你想要当官吗?”他回答说:“设置官职要寻求合适的人来充任,不是人来要求作官。”曹芝很赏识他的答复,即委任他为府长流参军。高澄以仪同三司的职位开建府署,以他为刑狱参军,经常对他加以勉励。并州曾发生抢掠案,州府长流参军审理此事,所怀疑的贼人在拷打下都已供认,

34、只是没能起获贼赃。高澄交给苏琼命令他再加审理,于是另外查获到元景融等十余人,并获得赃证。高澄大笑,对以前被误指为贼的人说:“你们如果不是遇上我的好参军,几乎被冤枉死。”苏琼出任南清河太守,这个郡盗贼很多,但苏琼来到后,吏民恭敬,奸盗平息。零县百姓魏双成家丢失牛,怀疑是同村人魏子宾干的,将他送到那里,苏琼一经审问,知道魏子宾不是盗贼,即将他放回,秘密巡视私访,另外捉到偷牛者。从此以后,百姓家的牲畜都不再收留;只是放散在外,说:“只管交付给府君。”有邻郡的富豪将财物放到南清河郡界内以躲避盗贼,受到贼人进攻,形势危急,富豪就说:“我的财物已寄放到苏公那里了。”贼人于是就离去。郡中原有盗贼一百余人,苏

35、琼把他们都安排在自己左右,民间的善恶,甚至是官吏饮别人一杯酒,苏琼无不立即知晓。苏琼性格清廉谨慎,从不接收私人信件。僧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富,在郡内放有许多高利货,经常要郡里协助他征收。当道研来请求拜见时,苏琼知道他的来意,每次见到就与他谈论并询问佛教经义,苏琼态度十分恭敬,道研虽为催债来了数次,但无从开口谈起此事。道研的弟子询问缘故,道研说:“每次见到府君,直接将我捧入青云间,没机会来谈论人间的事。”有百姓乙普明兄弟争夺田地,多年未能断清,他们各自提供证人。竟然有一百来人为他们双方作证。苏琼召集乙普明兄弟,当着众人劝告他们说:“天下难以得到的是兄弟,容易寻求的是田地,假如让你们得到田地

36、而失去兄弟之心,将会怎样?”苏琼说着就掉下泪来,众人无不哭泣。乙普明兄弟叩头请求到外面去再加考虑,他们兄弟已分居十年,于是又搬到一起居住。苏琼下令禁止百姓进行不合国家规定及儒学经典的祭祀,教导百姓在婚姻丧葬方面俭朴而合于礼仪。另外,在养蚕的月份就将绵、绢的尺度及样式预先发到下面,征兵、收赋的顺序都建立起明确的规定,至于调役,他都事先就加以操办,因此郡县的有关官吏极少因延误时间而受到处罚。当时各州郡无不派人到他境内,访求他处理公务的方法。北齐文宣帝天保中,郡内发生大水灾,百姓断绝粮食的有一千余家。苏琼把郡中有粮的人家都召集到一起,自己向他们借粮,再分发给饥民,州里按户征收田租,又要审查他借粮的情

37、况。郡中的僚佐对苏琼说:“虽然是怜惜这些饥民,但恐怕这样作会连累府君您。”苏琼说:“我一人获罪,将能救活一千户人家,还有什么可抱怨的。”于是他上表讲明情况,朝廷下令免于派使检查灾情及借贷之事,百姓们平安度过荒年。苏琼在南清河郡六年,百姓受他的恩德感召。他因父亲去世而离职,对于朋友的赠送,他一无所受。毕义云为御史中丞,任职以凶猛暴虐著称,掌管司法的官员怕他,不敢有不同意见。苏琼审察案件务在公平,许多冤案得以昭雪,由廷尉寺来复查御台的案件,是从苏琼开始的。他又迁任三公郎中。赵州及清河、南中郎府管区内不断有人来告发谋反的逆谋,前后都交付苏琼审理,事情多得到申雪。尚书崔昂对苏琼说:“你如果想要立功名,

38、应当再从别的地方考虑一下了。要还是经常为反叛的逆贼洗清罪责,莫非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看得如此轻?”苏琼正颜厉色地说:“我所昭雪的都是被冤枉的人,从来没有放过反逆。”崔昂十分惭愧。京师的人流传说:“断决无疑苏珍之。”Ks5u 以前的制度以淮河为禁区,不允许商贩随意渡河。淮南地区遭灾,苏琼上表请求允许到淮北去买粮。以后淮北百姓发生饥荒,他又请求允许淮南朵粮,于是商人得以往来,使淮河两岸货物得以流通,彼此都得到好处,通过水陆运输,有些货物直达黄河以北。后来苏琼出任大理卿,北齐灭亡后,他出仕北周,为博陵太守。略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2一 5题。朱昭,字彦明,府谷人。以效用进,累官秉义郎,浮湛班行,

39、不自表异。宣和末,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金兵内侵,夏人乘虚尽取河外诸城镇。震威距府州三百里,最为孤绝。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昭募骁锐兵卒千余人,与约曰:“贼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若出不意攻之,可一鼓而溃。”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果惊乱,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夏人设木鹅梯冲以临城,飞矢雨激,卒不能施,然昼夜进攻不止。其酋悟儿思齐介胄来,以毡盾自蔽,邀昭计事。昭常服登陴,披襟问曰:“彼何人,乃尔不武!欲见我,我在此,将有何事?”思齐却盾而前,数宋朝失信,曰:“大金约我夹攻京师,为城下之盟,画河为界;太原旦暮且下,麟府诸垒悉已归我,公何恃而不降?”昭曰:“上皇知奸邪误国,改过不吝,已行内禅

40、,今天子圣政一新矣,汝独未知邪?”乃取传禅诏赦宣读之,众愕眙,服其勇辩。是时,诸城降者多,昭故人从旁语曰:“天下事已矣,忠安所施?”昭叱曰:“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尚敢以言诱我乎?我唯有死耳!”因大骂引弓射之,众走。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昭退坐厅事,召诸校谓曰:“城且破,妻子不可为贼污,幸先戕我家而背城死战,胜则东向图大功,不胜则暴骨境内,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昭跃马从缺城出,马蹶坠堑,贼欢曰:“得朱将军矣!”欲生致之。昭瞋

41、目仗剑,无一敢前,旋中矢而死,年四十六。(节选自宋史?朱昭传)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 摄:代理 B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 婴:环绕 C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 薄:削弱 D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 乘:追逐 3、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朱昭坚决主张抗敌的一组是(3 分)()今天子圣政一新矣 取传禅诏赦宣读之 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 妻子不可为贼污 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 昭跃马从缺城出 A.B.C.D.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朱昭凭着功绩官至秉义郎,他顺从时俗,不刻意地表现自己。在震威期间,夏人乘虚入侵,他

42、招募千余勇猛精锐士卒,夜缒出城,乘势杀敌,获得胜利。ks5u B.夏人部队昼夜进攻,其首领悟儿思齐邀请朱昭议事,数落宋朝失信,企图招降宋军。朱昭反驳说,宋朝国君内部禅让,新君政令一新;坚决拒绝投降。C.在众多城池投降后,朱昭旧友也暗示他投降。朱昭厉声斥骂,张弓要射他;不久又表示,只要背城死战,获胜可再图功业,失败陈尸境内也问心无愧。D.朱昭方面有人暗中与敌人串通,透露了朱昭准备突围的消息。敌人害死守兵,得到城池。朱昭不幸坠入沟堑,他怒目提剑,无人敢前,最后中箭而死。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1)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3 分)_(2)昭勒

43、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3 分)_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2、(3 分)C(解析:“薄”应为“迫近”)3、(3 分)D(解析:原文是“昭曰:上皇知奸邪误国,改过不吝,已行内禅,今天子圣政一新矣,汝独未知邪?乃取传禅诏赦宣读之,众愕眙,服其勇辩。”朱昭向夏人介绍宋皇禅位,天子推行新政的事。据此可排除 A、B、C 三项。)4、(3 分)D(解析:D 项原文在文末:“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啖”,吃,诱使;不是“害死”的意思。)ks5u 5、(6 分)(1)总共被围四天,城墙多处毁坏,朱昭凭着才智修补城墙抵御敌兵,

44、全都中规中矩,但是再也不能支撑下去。(2)朱昭率领众人在大街要道上与敌军交战,从傍晚直到天明,尸体塞满街面,无法通行。【参考译文】朱昭,字彦明,府谷人。他凭着自己的能力和功业,逐步升任至秉义郎的官职,他韬光养晦,在官场上从不表现出来自己有什么特立独行的地方。宣和末年,当震威城兵马监押,代理掌管城中的事。金兵入侵,夏人乘机攻下河外的全部城镇。震威府距离府州三百里,势力十分孤立。朱昭带领全城老幼绕城固守,以抵御敌人攻击的力量。朱昭招募精锐的士兵一千多人,和他们商定:“敌人知道城中的虚实,有看轻我们的心。如果我们出其不意去攻击他,可以一鼓作气把他们消灭。”于是趁着夜晚从城墙上放士兵下去,逼近夏人的营

45、地,敌人果然十分惊慌,城里官兵乘机大声叫喊,奋勇杀敌,杀死和俘获了很多敌人。夏人用鹅梯准备登上城墙,但是箭好像雨一样(向他们射去),他们没办法登上来,但是攻势却日夜不停。夏人的首领思齐穿着铠甲来到城前,以毡盾挡住自己,邀请朱昭出来议事。朱昭穿着平时的衣服登上城墙上,披着襟衣问:“你是什么人,这么不光彩(指思齐用毡盾挡住自己)。想见我,我在这里,你有什么事?”思齐拿来盾牌上前,诉说宋朝的失信行为,说:“大金约我夹攻京师,定下城下之盟,画河为界;太原早晚被我攻下,麟州诸州县都已经归我所有,你依仗什么而不投降呢?”朱昭说:“皇上知道朝中奸臣误国,已经毫无保留的改正过错,把皇位传到自己的皇族手中。现在

46、皇上的政治纲领已经焕然一新,只有你还不知道吗?”于是把内禅的诏书拿出来宣读,众人十分惊讶地望着朱昭,佩服他的雄辩能力。当时,很多城的人都投降了,朱昭的旧识对他说:“现在天下已经完了,忠心是没什么用了。”朱昭怒喝他说:“你这些人背弃正义,苟且偷生,与猪狗无异,还敢用言语来诱我投降?我宁死不降!”于是拿起弓箭去射他们,众人都被吓走了。(震威城)被围困了四日,城墙有很多地方都毁坏了,朱昭用智慧修补城墙防御敌人的进攻,虽然管用,但再也不能支撑下去。朱昭在厅事召集诸位校将说:“城就快被攻破了,自己的妻儿不可被贼人所污辱,我先让我的妻儿自杀而死,然后拼死一战,如果胜利了就立了大功,如果失败了就战死境内,大

47、丈夫一生的事就此结束了。”这时军中有人跟敌人暗中勾结,对敌人说:“朱昭与他产士兵都杀了自己的家人,将要出战,人虽然少,但全都是敢死的人。”敌人十分害怕,于是就利诱守城的兵士,登上了城上。朱昭带领众人在城里的街巷迎战,从晚上到早上,尸体遍布街上无法通行。朱昭骑着马越过城墙的缺口逃出,但马却坠入了堑沟,贼人欢呼说:“捉到朱将军了!。”想把他生擒。朱昭瞪着两眼持着剑,贼人无一个敢上前,随后中箭而死,死时四十六岁。6.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报燕王书 望诸君(即乐毅)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

48、之义,故遁逃奔赵。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其功多者赏之;不以官随其爱,其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使臣为亚卿。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曰: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结于赵矣。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

49、反命,起兵随而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惬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馀义。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

50、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节选自古文观止报燕王书)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 报:回复 B不以官随其爱 爱:喜欢的人 C擢之乎宾客之中 擢:提拔 D故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 寐:睡觉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故察能而授官者 人不知而不愠 B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 亦犹今之视昔 C不以官随其爱,其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