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年广东省阳江市雷冈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的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内在根据。儒家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体,是中华文明最基本的存在形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儒家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同样是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所恪守的价值标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修身为首要,这些都是儒家文明孜孜追求的永恒主题,同样是中华民族的长期追求。 儒家文明不是针对中国人而设计的,而是对所有称之为人的人而讲的。在儒家看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不仅中国人要恪守,只要是人都应恪守,否则,人就不成其为人。深入研究与阐释孝悌
2、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可以更好地维护中华文明DNA的传承,维护中国人的本质特征与主体性,同时让全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普遍意义。 儒家文明是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化解人类文明冲突的重要力量。西方世界,宗教冲突乃至宗教战争诸如十字军东征等,不绝于史,直到21世纪,此种冲突仍在继续。反观中国,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以及各种民间信仰长期并存,并没有因信仰问题而引发战争。为什么呢?其故在于儒家伦理在解决诸宗教之间关系上发挥了平衡、建设性作用。儒家主张的“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等都是处理不同宗教信仰之间、不同文明实体关系的伦理原则。这些原则在中国比任何宗教信仰更加普
3、遍、更深入百姓之心。站在儒家文明的角度审视问题,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是文明或宗教背后强烈的“求同”而不能“存异”的独断主义或排他主义的宗教观。任何一种文明,无论何等高明,若不承认他者的存在权就必然导致文化帝国主义或文化殖民主义;若因自视自家文明优于其他文明而强制性输出其文明,必然导致输入国人民强力抵制,从而引发冲突。儒家的“和而不同”“并行不悖”“和为贵”等恰是以肯定文明的他者存在为前提的,故而是处理宗教与文明实体之间的基本原则,是维护文明多样性存在的哲学根据。 儒家文明、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是当代世界最重要的至今依然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三种文明样式。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传播、流衍,儒家文明传入朝
4、鲜半岛,日本、越南、新加坡等国,形成了人们常说的“儒家文化圈”。“儒家文化圈”事实上都打上深刻的儒家文明的烙印,由此,我们说儒家文明也是东亚文明的文化底色。经过传教士,17世纪儒家文明传入欧洲,受到西方思想家如伏尔泰、狄德罗、魁奈等人的礼赞甚至热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包含着中华文明的复兴,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为条件。以儒家文明为代表的中华文明对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孕育,对中国人民价值追求的培养,对东亚文明、东南亚文明乃至对欧洲启蒙思想的形成都作出过贡献。我们相信:经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儒家文明为代表的中华文明一定会给人类作出新的贡献。 (选自颜炳罡全球化语境下的儒家
5、文明,有删改)1下列关于“儒家文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儒家文明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文明唯一的存在形式。 B儒家文明的核心价值观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 C儒家文明设计的对象是含中国人在内的所有称之为人的人。 D儒家文明具有维护文明多样性、化解文明冲突的重要作用。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儒家看来,为国尽忠,在家尽孝,这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B凡是人都应恪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儒家的鲜明态度。 C朝鲜、韩国、日本、越南和新加坡等国都属于“儒家文化圈”。 D中国没有因宗教信仰问题发生战争,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好。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
6、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所以作者说要想做好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事业,必须“以修身为首要”。 B排他主义宗教观与儒家“和而不同”“并行不悖”“和为贵”等伦理主张是格格不入的,所 以说它是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 C儒家文明是东亚文明的文化底色,1 7世纪又传人欧洲受到西方思想家的礼赞,因此是 影响全球国家最多的一种文明。 D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经过创造性转化以及创新性发展,使以儒家文明为 代表的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起来。参考答案:1.A(A.“唯一”错,据第一段“儒家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体,是中华文明最基本的存在形式”可知,中华文明的存
7、在形式除儒家文明外还有其他文明。)2.D(D.“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好”错,原文第三段“反观中国,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以及各种民间信仰长期并存,并没有因信仰问题而引发战争。为什么呢?其故在于儒家伦理在解决诸宗教之间关系上发挥了平衡、建设性作用”。)3.C(C.“是影响全球国家最多的一种文明”属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影响国家多少这方面的比较。)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想起丝瓜柯平儿子从乡下外婆家回来,小手中有一熟悉花朵,花分五瓣,其色金黄,我一看就知道是丝瓜花。这得力于中学时代在学农分校劳动时获得的农艺经验,那时我们宿舍门前即有一足有半个篮球场大的瓜棚。江南初夏时分,丝瓜从棚顶
8、铺天盖地垂下来,大者长二三尺,小者尺许。有位同学因个子奇瘦奇高,又爱吃丝瓜,一个“丝瓜精”的雅号自然非他莫属。这位仁兄后来发迹,一直混到西南某省人事厅厅长的高位,成为母校的骄傲。这当然凭的是真才实学,而不是靠吃丝瓜吃出来的,如果吃丝瓜能吃出一位厅长局长,那市场上的丝瓜绝非如眼下区区几元一斤就能买到。就算不说贵如金玉,至少比外形与它相似的河鳗黄鳝之类起码也是不遑多让吧。在庞大的蔬菜家族中,我想除了山药,丝瓜的身子可以说是最长的了。它因也是外籍中国菜,故又称为蛮瓜。二月下种,六月上市,江南江北皆有栽种,一般用于炒食与作羹,以其色碧绿,其味嫩爽,其价低廉为人所喜食。但古代的情况可能与现在有些差别,从
9、明人李东阳的曰川馈无花果答丝瓜之赠叠前韵诗来看,当年送朋友无花果,对方回赠几条丝瓜,喜出望外,写诗答谢云“翠笼珍果望还赊,报我眞应愧木瓜。采掇恐沾秋径湿,传看不觉夜灯斜。饱知实德非虚语,脱尽浮华是大家。异物清诗两奇绝,渴心何必建溪茶。”诗写得极好不说,称丝瓜为珍果,又用汉乐府典比作琼瑶,又灯下全家传看,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估计这玩意在当初因数量稀少而价值不菲,因有此激动。另据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他生平所见过的丝瓜竟有长达四尺的,如果此言不诬,那简直就是一个小学三四年级学生的身高,足够吓人的了。在写作黄瓜一文时,我其实已经写到了丝瓜,记得在文中我将它们比作一对相声演员,如果黄瓜喻牛群,丝瓜自然就
10、是冯巩了。这倒也算不上是我的个人发明,在民间的谚语俗语里,其实早有不少有关它的生动比喻,如形容某人脸长为“丝瓜脸”,候人不至称“头颈望得丝瓜长”。我多年来在股市混饭,记得当年美国佬扔导弹炸我驻南使馆的第二天,孩子刚好放学后过来玩。这小子得我遗传,倒有点形象思维的天赋,见到电脑分时图上的长长阴线,歪着脑袋问我:“爸爸,这像不像黄瓜丝瓜?”与其他蔬菜一样,丝瓜也有其药物功能,元人鲜于伯机说杭医宋会之当年有治水蛊(鼓胀病)的秘方,即以干丝瓜为主要药材,加巴豆陈米同炒后制丸,服百粒即可立愈。另外注重饮食营养的读者对丝瓜的清热解毒作用,肯定也都有所了解。丝瓜的生命期大约为六个月左右,经霜后枯死的老丝瓜大
11、如舂米棒,内中筋络缠绕如精心织就一般,柔韧得宜。陆游老学庵笔记记有涤砚法,称想要砚台保持不坏,每次使用后非得靠它来清洗保养不可。具体方法是“用蜀中贡鱼纸,先去墨,徐以丝瓜磨洗,余渍皆尽,而不损砚。”但那是文人的雅事,不是一般人玩得了的。民间只管它叫丝瓜巾,视为涮锅子洗澡的利器。一九六六年我大破四旧烧书时手臂不小心燎伤,在一个很大的旧木澡盆里,母亲疼爱地为我洗浴,涂满肥皂的丝瓜巾徐疾有致地擦抚我的背脊。我在写作这篇文章时,身上尚有这种温馨的感觉。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19. 文章第一段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20. 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丝瓜的价值的?请简要概括。21. 文章第二段插入明人李东阳的曰川
12、馈无花果答丝瓜之赠叠前韵一诗,有何用意?22. 文章以“想起丝瓜”为题,试探究其意蕴。参考答案:19. 内容上,写儿子从乡下带来了一熟悉花朵丝瓜花,交代了文章写作的缘起,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结构上,呼应标题,引出下文,为下文写对中学时代在学农分校劳动时趣闻往事的回忆作铺垫。 20. 食用价值;药用功能;洗涤利器(生活工具);比喻借代作用(语言修辞功能)。 21. 与前文现在丝瓜价格低廉做对比,突出古代丝瓜因数量稀少而价值不菲;丰富文章的文化底蕴,增添文章的语言美。 22. 丝瓜牵连着作者的青春少年时光,同窗友情,寄予着作者的美好怀念之情;丝瓜江南江北皆有栽种,虽然普通,却用途广泛,表达作者对
13、它平凡而又伟大的赞美;丝瓜使作者重温母爱亲情的温暖,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感恩、思念之情。【19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文中的句子的作用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打出句子的内容,然后从结构上分析其作用,分析作用是注意句子在文中的位置,词句的内容是写儿子从乡下带来了一熟悉花朵丝瓜花,交代了文章写作的缘起,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句子在文章的开头,结构上的作用有呼应标题,引出下文,答题时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分析。【20题详解】此题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能力,要求回答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丝瓜的价值的?答题时注意根据文中的标志性词语对文章简单的划分段落,然后概括个段落的内容即可,此题注意根据文中的内容“一般用于炒食与作羹,以其
14、色碧绿,其味嫩爽,其价低廉为人所喜食”“另外注重饮食营养的读者对丝瓜的清热解毒作用,肯定也都有所了解”“民间只管它叫丝瓜巾,视为涮锅子洗澡的利器”“如形容某人脸长为丝瓜脸”概括其食用价值、药用功能、洗涤利器、比喻借代作用等。【21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文中的情节的作用能力,要求分析文章第二段插入明人李东阳的曰川馈无花果答丝瓜之赠叠前韵一诗,有何用意,答题时注意从引用本身的作用分析,然后从解耦股和内容的角度分析,从引用本身的作用看,丰富文章的文化底蕴,增添文章的语言美;从结构看,与前文现在丝瓜价格低廉做对比;从内容看,突出古代丝瓜因数量稀少而价值不菲。【22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的能力,注
15、意考核标题的作用,分析文章的标题一般先答出含义,然后从文章的和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性格(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点睛】此题考核理解文中的句子含义的能力,分析语句的含义注意抓住语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然后还要考虑语句的位置,在文章的开头应该是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下文和阅读兴趣、照应标题,文章的结尾应该是升华主旨、照应标
16、题和开头等,文中的中间是承上启下等作用。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句子主要是文章的线索或文章的中心主旨有关。重点注意从文章的内容和情感的角度分析,从内容看,丝瓜江南江北皆有栽种,虽然普通,却用途广泛;从情感看,丝瓜牵连着作者的青春少年时光,同窗友情,寄予着作者的美好怀念之情;丝瓜使作者重温母爱亲情的温暖,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感恩、思念之情。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超 重 肖复兴那天到机场送人,飞往法兰克福、伦敦、罗马和巴黎的航班,密集得像雨点似地挤在一起。大概正赶上暑假结束,大学开学在即,到处可以看到推着装有大行李箱推车的学生们,送行的父母特别多。候机厅里,家庭的气息一下子很浓
17、,像是客厅,相似的面孔不停地在眼前晃动。 不时有孩子进到里面去办理登机手续,家长只能够站在候机厅里等,儿行千里母担忧,他们都伸长了脖子,把望眼欲穿的心情赋予人头攒动的前方。不时便又看见有孩子匆匆地从里面走出来,给家长一个渴望中的喜悦。不过,我发现,匆匆出来的孩子大多并不是为了和送行的父母再一次告别,也很少见到有依依不舍的场面,那样的场面,似乎只留给了情人之间的拥抱和牵手。站在我身边的是一位面容姣好的中年妇女,凉鞋露出的脚趾涂着鲜艳的豆蔻,这样风韵犹存的女人,在我们的电视剧里一般还要在男人怀里撒娇呢。现在,她像是只温顺的猫,眼神有些茫然。不一会儿,我看见一个大小伙子推着行李车,气冲冲地向她走来,
18、没好气地对她嚷嚷道:“都是你,让我带,带!都超重啦!”只听见她问:“超了多少?”语气小心,好像过错都在自己的小媳妇。“10公斤!”只有儿子对母亲才会有这样肆无忌惮。听口音,是南方人。于是,我看见母亲开始弯腰蹲了下来,把捆箱子的行李带解开,打开箱子,那是一大一小赭黄色的两个名牌箱。儿子也蹲下来,和母亲一起翻箱子里面的东西,首先翻出的是两袋洗衣粉,儿子气哼哼地嘟嚷着:“这也带!”然后又翻出一袋糖,儿子又气哼哼地嘟嚷一句:“这也带!”接着把好几铁盒的茶叶都翻了出来:“什么都带!”母亲什么话都没说,看儿子天女散花般把好多东西都翻了出来,面前像是摆起了地摊。最后,儿子把许多衣服和一个枕头也扔了出来,紧接
19、着下手往箱底伸了,只听见母亲叫了声:“被子呀,你也不带了!”我有些看不过去,走了两步,冲那个一直气哼哼嘴噘得能挂个瓶子的儿子说:“10公斤差不多了,你东西都不带,到了那儿怎么办?”儿子不再扔东西了,母亲站了起来,一脸忧郁,本来化得很好的妆,因出汗而坍塌显出些许的斑纹。“先去试试再说。”我接着对那个儿子说,他开始收拾箱子,母亲则把茶叶都从铁盒里掏出来,又塞进箱里。儿子推着行李车走了,我问那位母亲孩子去哪里,她告诉我去英国读书。她脚下的那些东西都散落着,稀泥似地摊了一地。这里,我身旁另一侧,又有一个女孩推着车走到她的父母身边,表情几乎和那个男孩一样气哼哼的,把车使劲推到她父亲的脚前,说了句:“严重
20、超重!”父亲和刚才这位母亲一样,立刻蹲下身子,替女儿打开行李箱,我一看,箱子里几乎全是吃的东西,而且全是麻辣食品,不用说,来自四川。左翻翻,右翻翻,父亲权衡着取出什么好,女儿站在那里,用手扇着风,摸着脸上的汗,说着:“这都是我想带的呀!”这让父亲为难了,倒是母亲在旁边发话了;“把那些腊肠都拿出来吧,那玩意占分量。”父亲拿出了好几袋腊肠,又拿出好几管牙膏、一大罐营养品和几件棉衣,再盖箱子的时候,鼓囊囊的箱子瘪下去一大块。女儿风摆柳枝般推着车走了,我悄悄地问母亲这是去哪儿,她说是去法国读书。独生子女的一代,理所当然地觉得可以把一切不满和埋怨都发泄给父母。养儿方知父母恩,他们还没到明白父母心的年龄。
21、他们可以埋怨父母的娇惯和期待超重,却永远不该埋怨父母对自己的情感超重。(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超重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儿子、女儿出国读书,在机场,父母出于爱,为孩子准备了过多的行李,结果造成“超重”。 B孩子朝着父母大发脾气,“把一切不满和埋怨都发泄给父母”,也有天气热以及马上就要远离父母而心情不好的原因。C“母亲则把茶叶都从铁盒里掏出来,又塞进箱里”,“左翻翻,右翻翻,父亲权衡着取出什么好”这些细节描写都表现了“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情感。D小说选材巧妙,情节波澜起伏,以情动人,读起来让人深感沉重。E小说的结尾起到了点题和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
22、表达了作者对年轻一代的期望,同时也能让读者感受到“感受爱”的重要。(2)小说中的儿子和女儿见了父母都是 “气哼哼的”,其原因一样吗?你是如何看的?第6段写的是与前文相同的事情,这样写不重复吗?为什么?(6分) (3)小说以“超重”为题,请探究以此为题目的好处。(6分) (4)如何看待文中父母对子女的这种“超重”感情?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20题。(25分)市隐斋记 元好问予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士多为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23、 予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今夫干没氏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垄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
24、,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也;子何疑焉?”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之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小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吾言问之。” 贞祐丙子十二月日,河东元某记。【注】山人索高价:山人,指隐士。指有的人隐居是为了博得名誉后再出仕为官。 干没氏:指与世沉浮,追逐
25、私利的人。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于娄公所 舍:留宿 B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 终:结束C伯休执价不移 执:固执D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 爱:喜欢1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若知隐乎 岈然洼然, 若垤若穴 B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C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 攀援而登,箕据而遨 D故以朝市为大隐耳 作师说以贻之1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B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C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 D取足而已 ,不害其为廉18.下列句子中,与“乃今为小女子所知”一
26、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故以朝市为大隐耳 B不拘于时,学于余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1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适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作者的一位姓李的朋友,代娄公求作者为娄公的“市隐斋”写一篇记为开端,借此引出作者对隐士的看法和对娄公的评价。 B作者认为,所谓“隐”,就是与世隔绝,任何地方任何行业都可以作为隐居之所,不一定要到深山之中,蓬蒿之下,才算是隐居。 C文章最后引用的韩伯休的故事旨在说明真正的隐士就不需要文饰,不需要求得显贵。言下之意,娄公的“隐”,不是真正的隐士;而士大夫喜欢娄公,是硬要为他写诗文强为他求名。D作者认为能初步懂得大道,不接触贪欲,使自己的心
27、不乱,那是“隐居山林”的小隐;而能做到把握操守,不被外物诱惑,喧寂两忘,才是“隐居朝市”的大隐。作者进而强调隐居在朝市的人一定是大隐。 2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也;子何疑焉?(3分)(2)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3分)(3)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4分)参考答案:15.C(坚持)ks5u16.B(A你/好像 B都是“的原因”C转折/修饰 D把/来)17.A(利:使快,使动用法)18.B(都是被动句)19.D(前几句话是作者引述前人的观点,依作者看来,在山林隐居的
28、人或许称得上小隐,但在市朝隐居的人,未必都能称得上大隐。)20.(1)(追求)清廉与高洁,本来就是古人隐居的原因,您怀疑什么呢?(“固”:本来;“所以”原因;子何疑焉:您怀疑什么呢?各1分)(2)娄公本来是隐居的人,可是与外界隔绝的想法,恐怕与伯休不同吧?(“者也”“无乃乎”,两个句式各1分;“自闭之义”1分)(3)心中想到哪里,梦也就想到哪里。睡醒就起来,起来就返回。自认为这州有点不同常态的山水,都为我所享有了,但从不知道西山的奇异和独特。(“趣”、“异态者”倒装,“有”,“而”各1分)参考译文:ks5u我的朋友李生对我说:“我游历长安时,住在娄公家中。娄公,是一位隐者,住在长安市市区三十年
29、多了。家中有一个小书斋,称为“市隐”,和他交往的士大夫很多人都给他的书斋题诗,他想要您写一篇记,您当因我的缘故,(为他)写一篇。”我说:你懂得隐的含义吗?所谓隐,就是与世隔绝之意。古人隐于农、工、商、医卜、屠钓,以至于赌徒、卖酒人、守关吏(看城门的)、酒家伙计,无处不在,不只(生活)在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才算隐者。前人之所以有大隐、小隐的区别,是说刚学道的人,对道的信仰还不够深厚(或译“坚定”),不去看那些会引起欲望的东西,使自己的心不乱,所以把隐居山林作为小隐。那些既能坚守(操行)又能应付(世事)的人,不被外物所诱惑,他们或出仕或退隐,喧嚣与寂静全都忘记了,所以(人们)把隐居于朝廷与市肆
30、的人作为大隐。依我看来,小隐在山林的,或许有,但在朝廷与市肆中隐居的人未必都是大隐。自从“山人”(李渤)以隐士为名索要高位以后,欺骗松桂云壑的人就越来越多了,更何况是居在朝市的人呢?现在那些追逐名利之人,敛缩肩膀出入市肆,翘着双腿登上高地(操纵、把持集市,以牟取高利),用利嘴长爪,争强好胜,谋求利益(功名),以致于与佣夫商人为一点微末小利争得头破血流。挂羊头,卖狗肉,像盗跖一样行事,(却像)伯夷一样说话,说“我是隐者”,行吗?我冒昧地问,娄公隐居的原因是什么呢?”(友人)说:“(他)卖书来换取食物,求饱罢了,不妨害他成为清廉的人;凭诗酒与各位士大夫交往,求得和谐(或译“融洽”)罢了,不妨害他成
31、为高洁的人。(追求)清廉与高洁,本来就是古人隐居的原因,您怀疑什么呢?”我说:“我知道了,我替你写这篇记。即使如此,我对于这件事还有不满意的地方。请让我用韩伯休之事作为我的话的结尾。伯休在都市中卖药,他的药没有两种价格,一个女子来买药,伯休坚持不肯改变(降低)价格,女子生气地说:你是韩伯休吧?为什么不肯改变价格呢?于是韩伯休叹息说:我本来不求名声,现在(我的名字)却被一个小女子知道了!他丢了药,径自离开了,至死也没再回来。娄公本来是隐居的人,可是与外界隔绝的想法,恐怕与伯休不同吧?语言,是一个人的文饰罢了,自身将要隐居了,哪里还用得着文饰呢?这是追求显扬啊。(娄公)用这篇记做什么呢?我猜想,是
32、那些喜欢娄公的大夫士人勉强要替他求名罢了,不是娄公的本意吧。你回去试着用我的话问问他吧。” ks5u略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魏王以秦救之故,欲亲秦而伐韩,以求故地。无忌谓魏王曰: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此天下之所识也,非有所施厚积德也。故太后母也,而以忧死;穰侯舅也,功莫大焉,而竟逐之。此于亲戚若此,而况于仇雠之国乎?今王与秦共伐韩而益近秦患,臣甚惑之。而王不识则不明,群臣莫以闻则不忠。今韩氏以一女子奉一弱主,内有大乱,外交强秦魏之兵,王以为不亡乎?韩亡,秦有郑地,与大梁邻,王以为安乎?王欲得故地,今负强秦之亲,王
33、以为利乎?秦非无事之国也,韩亡之后必将更事,更事必就易与利,就易与利必不伐楚与赵矣。是何也?夫越山逾河,绝韩上党而攻强赵,是复阏与之事,秦必不为也。若道河内,倍邺、朝歌,绝漳滏水,与赵兵决于邯郸之郊,是知伯之祸也,秦又不敢。伐楚,道涉谷,行三千里,而攻冥阨之塞,所行甚远,所攻甚难,秦又不为也。若道河外,倍大梁,右上蔡、召陵,与楚兵决于陈郊,秦又不敢。故曰秦必不伐楚与赵矣,又不攻卫与齐矣。夫韩亡之后,兵出之日,非魏无攻已。秦有郑地,得垣雍,决荧泽水灌大梁,大梁必亡。异日者,秦在河西晋,国去梁千里,有河山以阑之,有周韩以间之。从林乡军以至于今,秦七攻魏,五入囿中,边城尽拔,文台堕,垂都焚,林木伐,
34、麋鹿尽,而国继以围。又长驱梁北,东至陶卫之郊,北至平监。所亡于秦者,山南山北,河外河内,大县数十,名都数百。秦乃在河西晋,去梁千里,而祸若是矣,又况于使秦无韩,有郑地,无河山而阑之,无周韩而间之,去大梁百里,祸必由此矣。(选自史记魏世家,有删改)注:无忌,信陵君魏无忌,战国时魏国贵族。郑地,指原郑国的土地。公元前375年,韩攻克郑国首都,并迁都到那里。大梁,战国时魏都城。公元前269年,赵国名将赵奢率军于阏与击败秦军的一次奔袭作战。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今负强秦之亲 负:辜负B. 更事必就易与利 就:趋向C. 若道河外,倍大梁 倍:背向.D. 有周韩以间之
35、 间:间隔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亲秦而伐韩 顺流而东行B. 群臣莫以闻则不忠 具告以事C. 若道河内 以为莫己若者D. 从林乡军以至于今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9.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穰侯舅也,功莫大焉,而竟逐之。(2)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3)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10. 魏无忌认为亲秦伐韩必致大梁失陷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参考答案:7. A 8. B 9. (1)穰侯是秦王的舅父,功劳没有谁比他大的,可(秦王)最终驱逐了他。(2)吴地的老百姓正痛恨他,于是趁他厉声责骂的时候,就呼叫着追赶他
36、。(3)项羽封有功的部将为王,却唯独让大王您到南郑去,这是流放您。 10. 秦贪婪凶狠不讲德义,不可信任;韩亡后秦国攻魏最为便利;秦国亡魏之心历来有之。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A项“今负强秦之亲”的“负”,结合“王欲得故地王以为利乎”分析,应该译为倚仗。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B项中“以”均为介词,把。A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C项连词,如果/动词,比得上;D项介词,到/介词,表被动。9.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1)“莫”译为没有,“竟”译为最终,“逐”译为驱逐。(2)“痛心”译为痛恨,“厉声以呵”译为厉声责骂。(3)“诸将之
37、有功者”定语后置,“王”译为封王,“独”译为唯独,“迁”译为流放。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10.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魏无忌认为亲秦伐韩必致大梁失陷的理由,秦贪婪凶狠,不讲德义,不可信任;韩亡后秦国得利;秦国亡魏之心历来有之。点睛: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
38、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如本题“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无信,不识礼义德行”可知,秦贪婪凶狠,不讲德义,不可信任。参考译文:魏王因为秦国曾经援救的缘故,想要亲近秦国,攻伐韩国,以便收回原来的土地。信陵君无忌对魏王说:秦人和狄戎的习俗相同,有像虎狼一样的心肠,贪婪凶狠,好利而不讲信用,不懂得礼义德行。如果有利,连亲戚兄弟也不顾,好像禽兽一样,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他们不曾做过施厚恩、积大德的事情。所以太后本是秦王的母亲,却由于忧愁而死去;穰侯是秦王的舅父,功劳没有谁比他大的,
39、可是(秦王)最终驱逐了他。这个人对亲戚尚且如此,何况对仇敌之国呢?如今大王与秦国共同攻伐韩国就会更加接近秦国的祸害,臣特别感到疑惑不解。大王不懂此理就是不明智,君臣没有人把这个道理奏呈给您使您听闻就是不忠诚。如今韩国靠一个女人辅佐一个幼弱的君主,国内有大乱,外边要与强大的秦魏军队交战,大王以为它 还会不亡吗?韩国灭亡后,秦国将要占有原来郑国的土地,与大梁相邻,大王以为能安宁吗?大王想得到原来的土地,如今却要倚仗和强秦的亲近,大王以为这会有利吗?秦国不是一个安分的国家,韩国灭亡后必将另起事端,另起事端必定要趋向容易的和有利的目标,趋向容易的和有利的目标必定不去找楚国和赵国。这是为什么呢?如果越大
40、山跨黄河,穿过韩国的上党去进攻强大的赵国,这是重复阏与那一仗的失败,秦国一定不会这样的。如果取道河内,背向邺城和朝歌,横渡漳水、滏水,与赵军在邯郸郊外决战,这就是知伯那样的灾祸,秦国又不敢这样做。进攻楚国,要取道涉谷,行军三千里,去攻打冥阨关塞,走的路太远,攻打的地方太难,秦国也不会这样做的。如果取道河外,背向大梁,右边是上蔡、召陵,与楚军在陈城郊外决战,秦国又不敢。所以说秦国一定不会进攻楚国和赵国,更不会进攻卫国和齐国了。韩国灭亡之后,秦国出兵的时候,除去魏国就没有可进攻的了。秦国据有郑国故地,得到垣雍城,决开荧泽,水淹大梁,大梁必定失陷。从前,秦国在河西晋国故地,离大梁有千里之远, 有黄河
41、及高山阻挡,有周与韩把它隔开。自从林乡一战到现在,秦国七次进攻魏国,五次攻入囿中,边境城邑都被攻陷,文台被毁,垂都被烧,林 木被砍伐,麋鹿被猎尽,国都接着被围。秦军又长驱直入大梁以北,东边打到陶、卫两城的郊外,北边打到平监。丧失给秦国的,有山南山北,河外河内,几十个大县,几百个名都。秦国还在河西晋国故地,离大梁一千里的时候,祸患就已经如此了,又何况让秦国灭了韩国,据有郑国故地,没有黄河大山阻拦它,没有周和韩隔开它,离大梁只有一百里,大祸必定会由此开始。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
42、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
43、“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
44、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范滂:东汉人,字盂博,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10. 对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B.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C.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
45、/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D.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B. 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长官为礼部尚书。C. 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乐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D. 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因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时间久了,大家才真正信服欧阳修的话。B. 苏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C. 苏轼敢于直言。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