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年河北省保定市南留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柳 青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国学研究院”。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中,三位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一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另有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
2、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他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只因梁启超一句,“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36岁。自复旦公学毕业后,陈寅恪从德国到瑞士,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辗转游学13年。离开故国时,他一心向西学,当他重回故土,带回来的却是东方学。游历西方的岁月里,陈寅恪意识到“中学”必须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否则将无法和“西学”对话,甚至不能解释自我,他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
3、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后来他未及等到这些藏书,又随清华大学南迁云南。当书到长沙,就悉数毁于战火。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地板,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
4、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1953
5、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在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坚持的就是实事求是,他将此视作永恒如日月之光。1961年8月,阔别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午夜时才到达陈宅的吴宓看到,陈寅恪仍端坐着等待他,他在日记里描述:“寅恪兄双目全不能见物,以杖缓步,面
6、容如昔,发白甚少,眉目成八字形”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书稿完成于1964年,陈寅恪75岁。五年后, 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选自文汇报,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文章开头以陈寅恪不重视自己名字的读音谈起,用幽默风趣的笔调引出陈寅恪是一个不求虚名,唯重学问,将生命和学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学者。B第二段没有直接写陈寅恪的卓越才华,而是通过清华国学院三大导师的大名鼎鼎来衬托及
7、梁启超的高度评价从侧面来表现。C到国外游学13年的陈寅恪回到祖国,带回的是东方学,他认为只有“中学”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才能和“西学”沟通交流,这体现了他以本民族学问为基础的治学宗旨。D陈寅恪在其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表达了读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才能使真理得以发扬的治学理念。E辗转北平、长沙、云南各地,陈寅恪的藏书悉数毁于战火,而他做学问又习惯在书上随读随记,后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途中大量被盗,这为其日后的学术研究带来了很大不便,这是陈寅恪治学不甚严谨导致的结果(2)文中有几处写到陈寅恪的眉眼?请你找出来,结合文章分析这些描写为我们勾勒出陈寅恪怎样的内心世界?(6分)(3)文
8、中共写了陈寅恪的几件事情?(6分)(4)请联系当今现实生活,谈谈你对陈寅恪“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这一主张的理解。(8分)参考答案:(1)【答案】CE(选C得3分,选E得2分)本题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C项中“这体现了他以本民族学问为基础的治学宗旨”不正确,文章只是说西游回来的陈寅恪很重视东方学,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没有提及以民族学问为本的问题;E项“这是陈寅恪治学不甚严谨导致的结果”评价不准确,文章通过书籍烧毁丢失说明了他日后的学术研究的困难,“将主要依靠记忆了”,对其治学态度没有批评之意。(2)【答案】文中有
9、三处写到陈寅恪的眉眼:第一处是“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第二处是吴宓日记中描述自己拜访陈寅恪时对他的印象:“寅恪兄双目全不能见物,以杖缓步眉目成八字形”;第三处是陈寅恪“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每点1分,共3分)这三处肖像描写,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学者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享受沉浸在思考中的专注忘我;对于真理和学问有着不惧病痛的执著和光明如炬的洞悉;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两样东西就是视若生命的学问和生命,在永别之际,他用无言和眼泪向一切做了告别,病痛、难舍、痛苦、落寞、留恋等诸多情感都包含在默默的泪水中,感伤凄凉。(每点1分,共
10、3分)【解析】本题考查归纳人物的肖像描写,分析人物的内心活动。先筛选出有关于“眉眼”的肖像描写,然后根据这些外貌描写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第一处写出了一个学者的专注;第二处写出了病痛中的执著;第三处寥寥数笔,最见真情,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语泪流包含着多么丰富的感情,感伤凄凉溢于言表。(3)【答案】作者主要写了陈寅恪的七件事情:被梁启超力荐担任国学院导师;主张中国学术要吸收外来学说;在丢书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带病坚持完成两部中古史名著;病中口述撰写论再生缘;拒绝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的邀请;夜候友人吴宓并赠送论再生缘油印本;75岁完成柳如是别传【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归纳文中的主要事件。
11、通读全文,归纳文中所写传主的所有事件,合并小的事件,然后筛选出主要事件,主要有被梁启超力荐担任国学院导师,主张中国学术要吸收外来学说,带病坚持完成两部中古史名著,病中口述撰写论再生缘,拒绝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的邀请,夜等友人吴宓并赠送论再生缘油印本,75岁完成柳如是别传。(4)【答案】 陈寅恪是一个视学问如生命的学者,中国科学院拟请他任所长,这是对他潜心做学问的能力和价值的认可,也是一种荣誉。很多学者穷其一生追求如此殊荣,但陈寅恪选择了拒绝;在荣誉面前,他选择了坚守宁静淡定的内心,将精力全部放在学术探究上,这种宠辱不惊的执著专一冷静,为他早日掌握并拥有真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陈
12、寅恪这种甘坐冷板凳、不羡功名的心境,对当今社会学术界个别学者内心浮躁、急于求成的现象是一种教育,一种启发,我们只有挣脱世俗对成功的功利定位,才会找到真理。【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谈自己的解读,要抓住重点词语“读书治学”、“世俗概念”和“真理”,依据文本,谈自己的观点,要言之有理,合情合理。【解析】略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在人类智慧发展的不同的历史阶段,科学(本文特指自然科学)和艺术之间在内容或者形式方面都有各不相同的联系方式,考察二者在不同阶段相互联系的特征对于理解二者的关系很有意义。古代文明中,艺术与萌芽时期的科学的结合是通过神话传说和宗教来完成的,
13、有关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后来的古希腊的史料几乎都是神话与宗教。据记载,古埃及的医学史涉及一个有关“贺鲁斯之眼”的神话,这个神话使埃及人将“贺鲁斯之眼”崇敬为守护与康复的象征,以至于“R”这个象征着贺鲁斯眼睛的神秘符号便出现在后来医生的处方笺上。金字塔的修建可以看成是神话幻想和科学的完美结合,这些埃及王朝的法老们幻想能够使之再生的陵墓以最简单的几何形状获得最抽象的艺术效果。古代的宇宙论思想也与神话直接相关,很多民族的神话传说里都认为大地是被某种有力的能够负重的动物驮在背上的,并以这些动物因为过于劳累导致腿脚抖动来解释地震的成因。古代科学与艺术神话的这种从内容到形式近乎自然的融合,既与当时的科学发展
14、状态有关,也与神话的性质和形成背景有关。文艺复兴后,科学与艺术的联系主要是通过绘画和文学的形式来实现的。将绘画艺术和科学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早期人物之一是意大利的达芬奇。他创作了一系列详细记录人体结构及功能的笔记和素描,具有艺术作品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价值。近代以来,将艺术与科学联系在一起的还有诗歌和小说等文学作品。英国优秀的诗人亚历山大蒲柏的童年时期恰好是牛顿确立经典力学并在数学和天文学、光学等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黄金时代,他在诗中这样赞美牛顿:大自然及其规律,隐匿在黑暗中,神说,“让牛顿去吧”,一切变得光明。不仅是诗人,思想家们还用其他的文学形式来赞美科学,比如托马斯莫尔以水手对话的形式写成幻想小说
15、乌托邦,书中的“乌托邦人”竟然掌握着当时最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并广泛地加以运用。空想主义者康帕内拉所著的太阳城也描述了公有社会里所拥有的先进科学和技术。当代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呈多元化和复杂化趋势。从20 世纪后期直到今天,现代科学和当代艺术又以一种完全不同于古代和近代的结合方式呈现给世界,二者交融的侧重点不仅在于内容或者形式,更在于成果的相互利用,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于科学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向社会的广泛渗透。首先,当代艺术的发展需要多种科技手段的参与和支持。各类艺术形式无不充分利用科学,尤其是当代技术的最新成就,艺术家们正是巧妙地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塑造了众多的利用传统表现手段根本无法实现的艺术形象,来满足
16、当今社会不断变换的审美需求。当然,科学和技术不仅是手段,很多科学成果的内容自身就显示出极强的艺术性。比如数学家们用迭代方程在复数平面上产生的分形图案奇幺了迷离,这种全新的艺术格调带给人们以对称与和谐的美感。其次,科学自身的发展与普及也需要艺术家的帮助,只要留意就会发现在很多国家的城市里都有艺术家们参与科学普及和教育所做出的贡献。科学与艺术都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学问,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成为人类灿烂文化的两翼。当科学与艺术寻找到一个完美的结合点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必将散发出无尽的光彩。(摘编自讨论科学与艺术之关系)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从医学史上
17、的“贺鲁斯之眼”、法老的陵墓、把大地驮在背上的动物这些史料中,可以看出古代科学与神话近乎自然的融合。B. 文艺复兴后先进的科学技术兴起,达芬奇的人体素描、小说乌托邦太阳城和蒲柏的诗歌都展示了艺术与科学的价值。C. 为了充分地利用现当代科学和技术的最新成就,艺术家巧妙地塑造了众多的利用传统表现手段根本无法实现的艺术形象。D. 数学家用迭代方程在复数平面上产生的奇幻迷离的分形图案,显示出全新的艺术格调,这证明了科技手段极强的艺术性。2. 下列对原文沦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列举了从古至今社会生活中科学和艺术方面的许多具体实例,论述了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B. 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与艺术
18、广泛渗透,这是文章论述当代艺术与科学结合呈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前提。C. 文章中三个历史阶段的科学与艺术相互关系的论证重点,始终与二者结合交融的内容或形式有关。D. 文章按照远古时代、近代和当代的顺序,论述了各个历史阶段中科学与艺术相互联系的不同的特征。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通过对人类历史阶段性的考察,我们发现,科学对艺术的影响是不断加强、不断深化的过程。B. 如果没有现当代多种科学技术手段的参与和支持,就很难满足当今社会不断变换的审美需求。C. 科学与艺术都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学问,它们的结合是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的必然。D. 如果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19、,就能够寻找到一条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路径。参考答案:1. A 2. B 3. D【1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B项,根据文意,只有达?芬奇的人体素描具备艺术与科学研究的双重价值。C项,前后分句逻辑关系错误。D项,“这证明了科技手段极强的艺术性”于文不符,不是“科技手段”,而是“科学成果的内容自身”。点睛:考核对原文内容的理解类试题,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20、。【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的论证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结合选项内容,到原文去找依据。B.科技与艺术广泛渗透,不是“前提”;科技向社会广泛渗透才是“前提”。【3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D.条件与结论不匹配。寻找到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路径,必须科学和艺术两个方面都不断提高。3. 阅读材料完成1-5题。审美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需要。这种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取决于人是否具有审美人格。什么是审美人格?它是指人的精神面貌具有审美特征,达到了
21、美的境界。审美人格的基本特征是超越性,即人会更多地追求精神的满足与愉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超脱物质欲望、功名利禄。注重审美人格的修炼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历代的文学作品,与其说是艺术实践,倒不如说是“审美人格”的建构。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为人熟知:“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同时代的黄庭坚曾经评价这首词:“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甲),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黄庭坚确切地道出了这首词的境界,它传达了苏轼精湛的艺术修养与雅洁超俗的情怀。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时所作,作者借月夜孤
22、鸿既表现了内心深处的幽独、寂寥,也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艺术追求上的旨趣淡远、含蓄蕴藉与人格上追求的本真高洁交融在创作中。如果没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则无法呈现这种审美人格。如果说中国历史上有哪一个时代以其审美性的姿态高蹈独步,大家都会想到魏晋时期。魏晋风度为什么能永远地让人铭记,让人在追慕中对那个时代心向往之?这与那个时期人物磊落坦荡的心胸息息相关。资治通鉴晋纪记载:羊祜是西晋的领军统帅,陆抗是东吴的大将军,双方阵前交战时,羊祜对陆抗送来的美酒毫不怀疑地痛饮;陆抗生病时也向羊祜求药,并且不管手下人多次反对劝谏,也毫不猜忌地坦然服下羊祜送来的药汁。如果说嵇康、阮籍等是魏晋风度的领军式人物,
23、那么羊祜、陆抗这种磊落坦荡的胸襟也足以在史册中留下千古美谈。不屈于俗流,保留一份风雅的心胸,王羲之也堪称这方面的代表。世说新语雅量记载,郗太傅派人向王丞相家求女婿,王家男儿们听说来挑女婿,个个表现矜持。唯有王羲之“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反而获得了郗太尉的欣赏,决定把女儿嫁给他,这也是“ ”(乙)典故的来源。它启示我们,无论生活的境遇如何,呈现出本真的生命状态,表现出磊落坦荡的豁达心胸,也许会获得高出俗流的人格境界。交流出智慧是一条颠覆不破的真理。“魏晋风流”与“盛唐之音”之所以成为古典文学的两大奇葩,很大程度上在于这两个时代思想交流与对话的繁盛。三国志文帝纪有记载,身为魏国皇帝的曹丕,竟然
24、会将自己写好的诗赋文章寄给与敌对的吴国皇帝孙权,并且还顺带送给当时吴国的名臣张昭,这是何等风雅的文化盛事!国家对立并不等于文化对抗,思想交流与对话能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繁荣。世说新语伤逝中也记载着曹丕的一则故事:作为“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生前喜欢听驴叫,与其经常进行思想交流与对话的曹丕知道他的这个嗜好,于是在他死后让参加丧事的人各学一声驴叫来为王粲送行,这也是何等快慰人心的风雅事!这则颇具小品演绎性质的故事确切地反映了身为一代帝王的曹丕与文士们和谐平等的交往关系。曹植也有兄长曹丕的风范,喜欢结交文士,喜欢与这些文士高谈诗词歌赋,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个更为艺术更具审美情怀的姿态,其洛神赋白马篇都是
25、后世 (丙)的佳作。“盛唐之音”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也在于当时宽松的社会氛围下相对平等的思想交流与对话,这里不得不提及杜甫饮中八仙歌中那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名句,这简短的一句诗浓缩地刻画了盛唐自由开放的文化氛围与李白高绝千古的艺术形象。因此,思想交流与对话的展开离不开相对自由的社会环境,这种文化境遇也更有助于推动审美人格的建构。“审美人格”的想象与建构,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传统士人的心性修养,从而能够在喧嚣面前守候一份宁静,在流俗面前留住一份信仰。审美人格的建构,在当下更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在当前多元文化互生的氛围中,倡导国学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行为。从形而上的层面来说,国学的
26、发展能够提升中华民族整体的文化品格,建构出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从形而下的层面来讲,国学的提倡能够抵制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泛化,发现当下社会思潮中的问题症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审美人格”的建构对这两个层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下列可替换文中甲处的熟语和填入乙、丙处的成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不食人间烟火 乘龙快婿 琅琅上口 B、超凡脱俗 东床快婿 琅琅上口 C、不食人间烟火 东床快婿 脍炙人口 D、超凡脱俗 乘龙快婿 脍炙人口 2、下列各句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资治通鉴是古代最大的一部编年史,由北宋司马光组织编写。后人 将他与史记作者司马迁并称为
27、“史学两司马”。B、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组织编写的记录魏晋风流的笔记小说,也是我国 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C、三国志是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一部断代史,施耐庵受此影响创作 了长篇小说三国演义。D、“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他们与“三曹”的作品 都具有刚健悲凉的风格,文学史称这种风格为“建安风骨”。3、对文中意思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将苏轼的艺术追求与人格信仰完美地融合于 一体,体现了苏轼的“审美人格”。 B、魏国皇帝曹丕把自己的著作送给敌方,是因为他相信思想交流与对话 能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繁荣。 C、羊祜和陆抗即使在双方交战时期,也坦然地喝下对方送来的
28、美酒或 药汁,说明那时的人们都有磊落坦荡的胸襟。 D、曹丕在王粲的丧礼上带领众人演了一段学驴叫的小品,可见他与王粲 有着超出君臣等级的和谐平等的关系。4、建构“审美人格”需要哪些条件?请结合全文概括。(4分)5、试举一例谈谈建构“审美人格”的意义。(4分) 参考答案:1、C2、C “施耐庵”应为“罗贯中”3、A B“因为他相信”属强加因果;C“那时的人们都有”错,原文陆抗喝羊祜送来的药汁时手下劝谏他;D“演了一段学驴叫的小品”错,原文的意思是学驴叫有小品的性质。4、深厚的艺术修养,磊落坦荡的胸怀,平等的思想交流与对话,自由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 (评分标准:每点1分,共4分)5、“审美人格”的意
29、义:让人在喧嚣的社会中心灵宁静,有信仰;有助于提升民族的文化品格,建构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抵制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泛化,发现当下社会思潮中的问题。 (评分标准:举例恰当1分;答出上述任一点意义即可,1分;能结合例子阐释意义2分)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言兵事疏晁错臣闻汉兴以来,胡虏数入边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高后时,再入陇西,攻城屠邑,驱略畜产。其后复入陇西,杀吏卒,大寇盗。窃闻战胜之威,民气百倍;败兵之卒,没世不复。自高后以来,陇西三困于匈奴矣,民气破伤,亡有胜意。今兹陇西之吏,赖社稷之神灵,奉陛下之明诏,和辑士卒,砥砺其节,起破伤之
30、民,以当乘胜之匈奴,用少击众,杀一王,败其众而有大利。非陇西之民有勇怯,乃将吏之制巧拙异也。故兵法曰:“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由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也。臣又闻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夫卑身以事强,小国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敌国之形也;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今匈奴地形技艺与中国异。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此匈奴之长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挠乱也;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材官驺发,矢道同的
31、,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此中国之长技也。以此观之,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陛下又兴数十万之众,以诛数万之匈奴,众寡之计,以十击一之术也。虽然,兵,凶器;战,危事也。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俯仰之间耳。夫以人之死争胜,跌而不振,则悔之亡及也。帝王之道,出于万全。今降胡义渠蛮夷之属来归谊者,其众数千,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即有险阻,以此当之;平地通道,则以轻车材官制之。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衡加之以众,此万全之术也。传曰:“狂夫之言,而明主择焉。”臣错愚陋,昧死上狂
32、言,唯陛下财择。(有删改)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杀吏卒,大寇盗。 寇:盗贼B. 匈奴之弓弗能格也 格:抵御C. 民气破伤,亡有胜意 亡:逃跑D. 今降胡义渠蛮夷之属 属:属下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时使用的文书。B. “胡”是古代对北方和东方各族的泛称,始于战国后期,称匈奴族为胡或北胡。C. “什伍”是古代军队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也是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户为什。D. “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不能直呼天子,先呼台下侍者而告。13. 下列对文中
33、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B. 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C. 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D. 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首先回顾了汉兴以来与匈奴作战胜败得失的情况,援引古代兵
34、法“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的说法,突出良将在战争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B. 文章采用对比的手法论述了吕后时“民气破伤,无有胜意”,到文帝时“起破伤之民以当乘胜之匈奴,用少击众,杀一王、败其众而大有利”的形势转变。C. 作者根据“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的理论,分析了敌我的优劣条件,否定了“以众攻寡”,提出了对匈奴作战的一整套战略战术。D. 作者对于汉兴以来抗击匈奴的历史十分熟悉,对前代处理匈奴问题的得失成败也了然于胸,这使得他的论点有着深刻的历史依据,具有较强的可行性。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
35、(2)虽然,兵,凶器;战,危事也。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俯仰之间耳。参考答案:11. B 12. B 13. C 14. C 15. (1)道路崎岖不平,能一边奔驰一边射箭(的能力),中国的骑兵不及他们;经风雨、疲劳,饥渴而不受困(的能力),中国的士卒不及他们。(2)尽管这样,兵器(终究)是不祥之物,战争(终究)是危险的事情。将大国变成小国,强国变成弱国,(有时)只在俯仰之间罢了。【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
36、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A项,“寇”,为劫掠之意,作动词;C项,“亡”通“无”,没有;D项,“属”,为族、类之意。故选B。点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
37、、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古代对北方和东方各族的泛称”错误。“胡”是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东方少数民族称“夷”。故选B。【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赐之”“坚甲絮物”是双宾语,排除A项、D项。“以边郡之良骑”是介宾结构的后置;“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是定语后置,排除B项。句意:他们的饮食和长处与匈奴一样,可以赐给他们盔甲棉衣、劲弩利箭,用边郡的良马增补他们的武装,让能够了解他们习俗团结他们军心的明将,依照陛下与之订立的盟约统领他们。故
38、选C。【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C项,文章第一段提出“择良将”的意义,强调用兵之道;接着第二段提出了与匈奴作战的的三套方略,即“以蛮夷攻蛮夷”,“以长攻短”,“以众攻寡”,强调临战之术;第三段,以战争凶险,战事多变,君主应该取万全之道的理念,权衡形势,结合上文的“道”“术”,提出“万全之术”。所以,“以众攻寡”是作者肯定的临战之术,从“衡加之以众”也可以看出,其为“万全之术”的一个方面,并无否定它的意思。故选
39、C。【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倾仄”,崎岖不平;“且且”,一边一边;“之”,助词,的;“罢”,通“疲”,疲劳; “中国”,中原。(2)“虽然”,尽管这样;“凶器”,不祥之物;“兵,凶器;战,危事也”(判断句);“以”,介词,把;“为”,成为、变成;“俯仰”,时间短暂。【点睛】参考译文:臣听闻自汉兴以来,匈奴屡次侵入边地,小规模的得小利,大规模的获大利;吕后专政时再次侵入陇西,攻占城池,屠杀城中
40、百姓,掠夺牲畜等财物;这之后又曾侵入陇西,杀死守城的官吏与士卒,大肆劫掠。臣私下听说将军打了胜仗的威风,可以使部内百姓都有百倍气势;而吃了败仗的士兵,其衰弱的士气长期都不能恢复。自吕后专政以来,陇西三次被匈奴围困,百姓气势被损伤,没有了求胜之心。现在陇西的官吏,上依社稷神灵,遵奉陛下圣明的诏命,团结士卒,磨砺他们的气节,发动那些已经被损伤了气势的百姓来抵挡正乘胜进军的匈奴,以寡敌众,斩杀匈奴一王,击败其部众,收获丰厚的战利品。这并非陇西的百姓有勇敢和怯懦的分别,而是将领统帅节制的方法有巧妙和拙劣的分别。所以兵法说:“有必胜利的将领,没有必胜的百姓。”由此看来,安定边境,建立功名,在于良将,所以
41、陛下不能不慎重选择。臣又听闻小国和大国在军事上的表现形式不同,强国和弱国所面临的局势有异,险要与非险要之地的防御也有分别。卑微地侍奉强国,这是小国的表现;联合小国来攻打大国,这是均势国家的表现;用蛮夷来攻打蛮夷,这是中国的表现。现在匈奴的地形和技艺都与中国不同。上下山坡,出入溪涧,中国马匹的能力不如他们;道路崎岖不平,能一边奔驰一边射箭的能力,中国的骑兵不及他们;经风雨、疲劳,饥渴而不受困的能力,中国的士卒不及他们。这是匈奴擅长的地方。如果在平原上,地势平坦,以轻车突骑攻击,那么匈奴就容易被挠乱阵脚;用射程远的劲弩长戟攻击,那么以匈奴人的弓箭射程,便不能抵御;士卒披坚甲执利刃,攻击以长兵短兵互
42、相交错配合,再以四处游击的弩兵往来掩护,成什伍编制一齐向前冲阵,那么匈奴的士兵不能抵挡;能强弩骑射的官卒,张弓向同一目标齐射,那么匈奴的皮甲木盾牌就不能支撑防御了;至于下马格斗,剑戟相交,攻击行动力求迫近对方,与之短兵相接,那么匈奴人的脚下速度就不能支撑这样的战斗了。这是中国擅长的地方。由此看来,匈奴的长处有三个,中国的长处有五个。陛下又兴兵数十万,用来诛讨仅数万的匈奴,众寡悬殊,这用的是以十击一的方法。尽管这样,兵器终究是不祥之物;战争终究是危险的事情。战争将大国变成小国,强国变成弱国,只在俯仰之间罢了。所以,用人海战术争胜,一旦失败,难以再振作起来,便追悔莫及。帝王选择的方法,当出自万全之
43、策。现在义渠之类的蛮夷之族投降汉朝的有数千人,他们的饮食和长处与匈奴一样,可以赐给他们盔甲棉衣、劲弩利箭,用边郡的良马增补他们的武装,让能够了解他们习俗团结他们军心的明将,依照陛下与之订立的盟约统领他们。如果地势险要崎岖,就用他们来抵挡匈奴;如果地势平坦道路畅通,就用我朝的轻车武卒来制服他们。两军互相辅佐、依存,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加上权衡比较实力则我方军士数量众多,这是万无一失的方法。史记传言: “狂妄之人的言语,圣明的君主也会于其对错有所选择。”我晁错愚昧鄙陋,冒死进狂妄之言,希望陛下能裁夺择用。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乌氏庙碑铭韩愈 元和五年,天子曰:“卢从史始立议用师于恒
44、,乃阴与寇连,夸谩凶骄,出不逊言,其执以来!”其四月,中贵人承璀即诱而缚之。其下皆甲以出,操兵趋哗,牙门都将乌公重胤当军门叱曰:“天子有命,从有赏,敢违者斩!”于是士皆敛兵还营,卒致从史京师。壬辰,诏用乌公为银青光禄大夫、河阳军节度使,兼御史大夫,封张掖郡开国公。居三年,河阳称治,诏赠其父工部尚书,且曰:“其以庙享。”即以其年营庙于京师崇化里。军佐窃议曰:“先公既位常伯,而先夫人无加命,号名差卑,于配不宜。”语闻,诏赠先夫人刘氏沛国太夫人。八年八月,庙成,三室同宇,祀自左领府君而下,作主于第。乙巳,升于庙。 乌氏著于春秋,谱于世本,列于姓苑,在莒者存,在齐有余、枝鸣,皆为大夫。秦有获,为大官。
45、其后世之江南者,家鄱阳;处北者,家张掖,或入夷狄为君长。唐初,察为左武卫大将军,实张掖人。其子曰令望,为左领军卫大将军。孙曰蒙,为中郎将;是生赠尚书,讳承玼,字某。乌氏自莒、齐、秦大夫以来,皆以材力显;及武德已来,始以武功为名将家。 开元中,尚书管平卢先锋军,属破奚、契丹;从战捺禄,走可突干。渤海扰海上,至马都山,吏民逃徙失业,尚书领所部兵塞其道,堑原累石,绵四百里,深高皆三丈,寇不得进,民还其居,岁罢运钱三千万余。黑水、室韦以骑五千来属麾下,边威益张。其后与耿仁智谋说史思明降。思明复叛,尚书与兄承恩谋杀之。事发,族夷,尚书独走免。李光弼以闻,诏拜“冠军将军”,守右威卫将军,检校殿中监,封昌化
46、郡王、石岭军使。积粟厉兵,出入耕战。以疾去职。贞元十一年二月丁巳薨于华阴告平里,年若干,即葬于其地。二子:大夫为长,季曰重元,为某官。铭曰: 乌氏在唐,有家于初;来觐来斋,以馈黍稷。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钞)【注释】三室同宇:三个祭室同在一个庙宇中。作主于第:在家中做好牌位。存:指乌氏先祖乌存。下文中的“余”、“枝鸣”、“获”、“察”等都是乌氏先祖的名字。是生赠尚书:他生养了获赠尚书的乌承玼。捺禄:山名。可突干:契丹将领的名字。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卒致从史京师 致:招引 B号名差卑,于配不宜 宜:合适 C走可突干 走:赶跑 D积粟厉兵,出入耕战 厉:磨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乃阴与寇连,夸谩凶骄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B其下皆甲以出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C始以武功为名将家 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D寇不得进,民还其居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体现乌承玼父子忠心报国的一组是( ) 中贵人承璀即诱而缚之 天子有命,从有赏,敢违者斩 先夫人无加命,号名差卑 乌氏自莒、齐、秦大夫以来,皆以材力显 从战捺禄,走可突干 积粟厉兵,出入耕战 A B C D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诱捕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