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宝山乡第一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3291079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宝山乡第一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宝山乡第一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宝山乡第一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白日里,老船夫正在渡船上,同个卖皮纸的过渡人有所争持。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把钱送给老人不可。正似乎因为那个过渡人送钱气派有些强横,使老船夫受了点压迫,这撑渡船人就俨然生气似的,迫着那人把钱收回,使这人不得不把钱捏在手里。但到船拢岸时,那人跳上了码头,一手铜钱向船舱里一撒,却笑眯眯的匆匆忙忙走了。老船夫手还得拉着船让别一个人上岸,无法去追赶那个人,就喊小山头的孙女:     “翠翠,翠翠,帮我拉着那个卖皮纸的小伙子,不许他走!”      翠翠不知道是怎么会事,当真便同黄狗去拦那第一个下船人。那人笑着说:“请不要拦我!……”       正说着,第二个商人赶来了,就告给翠翠是什么事情。翠翠明白了,更紧拉着卖纸人衣服不放,只说:不许走!不许走!黄狗为了表示同主人的意见一致,也便在翠翠身边汪汪汪的吠着。其余商人皆笑着,一时不能走路。祖父气吁吁的赶来了,把钱强迫塞到那人手心里,且搭了一大束草烟到那商人的担子上去,搓着两手笑着说:走呀!们上路走!”那些人于是全笑着走了。       翠翠说:爷爷,我还以为那人偷你东西同你打架!       祖父就说:嗨,他送我好些钱。我才不要这些钱!他不要钱,他还同我吵,不讲道理!”       翠翠说:全还给他了吗?”       祖父抿着嘴把头摇摇,闭上一只眼睛,装成狡猾得意神气笑着,把扎在腰带上留下的那枚单铜子取出,送给翠翠。且说:“礼轻仁义重,我留下一个。他得了我们那把烟叶,可以吃到镇筸城! 远处鼓声又蓬蓬的响起来了,黄狗张着两个耳朵听着。翠翠问祖父听不听到什么声音。祖父一注意,知道是什么声音了,便说:“翠翠,端午又来了。你记不记得去年天保大老送你那只肥鸭子。早上大老同一群人上川东去,过渡时还问你。你一定忘记那次落的行雨。我们这次若去,又得打火把回家;记不记得我们两人用火把照路回家?”      翠翠还正想起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哪。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其实她那意思就是“你这个人!我怎么记不得?!”       祖父明白那话里意思,又说:前年还更有趣,你一个人在河边等我,差点儿不知道回来,天夜了,我还以为大鱼会吃掉你!”提起旧事,翠翠嗤的笑了。       “爷爷,你还以为大鱼会吃掉我?是别人家说我,我告给你的!你那天只是恨不得让城中的那个爷爷把装酒的葫芦吃掉!你这种人,好记性!”      “我人老了,记性也坏透了。翠翠,现在你人长大了,一个人一定敢上城去看船,不怕鱼吃掉你了。”       “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哩。”       “人老了才应当守船。”      “人老了应当歇憩!”       “你爷爷还可以打老虎,人不老!”祖父说着,于是,把膀子弯曲起来,努力使筋肉在局束中显得又有力又年青,且说:翠翠,你不信,你咬。”       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远处有吹唢呐的声音,她知道那是什么事情,且知道唢呐方向。要祖父同她下了船,把船拉过家中那边岸旁去。为了想早早的看到那迎婚送亲的喜轿,翠翠还爬到屋后塔下去眺望。过不久,那一伙人来了,两个吹唢呐的,四个强壮乡下汉子,一顶空花轿,一个穿新衣的团总儿子模样的青年,另外还有两只羊,一个牵羊的孩子,一坛酒,一盒糍粑,一个担礼物的人。一伙人上了渡船后,翠翠同祖父也上了渡船,祖父拉船,翠翠却傍花轿站定,去欣赏每一个人的脸色与花轿上的流苏。拢岸后,团总儿子模样的人,从扣花抱肚里掏出了一个小红纸包封,递给老船夫。这是规矩,祖父再不能说不接收了。但得了钱祖父却说话了,问那个人,新娘是什么地方人;明白了,又问姓什么;明白了,又问多大年纪;一起弄明白了。吹唢呐的一上岸后,又把唢呐呜呜喇喇吹起来,一行人便翻山走了。祖父同翠翠留在船上,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身边来。       祖父掂着那红纸包封的分量说: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还只十五岁。”      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所在,不作理会,静静的把船拉动起来。 到了家边,翠翠跑回家去取小小竹子做的双管唢呐,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 (节选自沈从文《边城》)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祖父,顺顺以及普通的商人身上,我们都能感受到他们的古道热肠、重义轻利、热情好客的人性美、人情美。 B.“宋家堡子里的新娘子只有十五岁”这句话,是爷爷含蓄地告诉翠翠,将来要面对的终身大事不可避免。翠翠明白爷爷的用意,不作理会,是她对爷爷的反抗。 C.“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身边来”这句话,说明爷爷想着,有一天,翠翠会嫁人,会像她妈妈一样嫁给不如意的人,婚姻会很不幸。 D.《边城》是一部温暖的作品,也隐伏着作者的悲剧感。作者推重边城人的生活方式,是因为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表达出作者对科技文明的厌恶。 (2)“黄狗”在小说中出现了多次,沈从文赋予了它怎样的文化内涵?                   (3)选段的结尾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 参考答案: (1)A (2)①黄狗是翠翠和爷爷身边的孤独守望者.当爷爷或翠翠不能陪伴在对方的身边时,爷爷或翠翠也总是让黄狗陪伴在对方的身边方可安心.②使翠翠身上体现一种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对黄狗的描写,也是侧面表现翠翠的情绪和性格的变化. (3)①这是一幅非常恬美的画面,白云悠悠碧天下、唢呐声声传四方.带着爷爷的淳朴祝愿,载着翠翠的伤感、美丽情愫.寂静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②突出家园山美水美人情美,彰显主旨. (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B.这不是反抗,是少女心有所属,默默相思.C.爷爷是想着翠翠会嫁人,会离开自己.并没有想到翠翠的婚姻会很不幸.D.作者对科技文明并没有厌恶.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形象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事物也可以把它当做作品的形象之一,可以赋予它另外的一种生命特征,那么在本文中黄狗则属于次要性的“人物”.黄狗在文中他作为一种守望者的形象,始终陪伴在翠翠和爷爷的身边,给他们一种精神上的象征.对黄狗的细致描写,体现翠翠身上总对于生命的可贵之处,彰显翠翠身上的自然和谐美.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要点,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小说的重要情节组成部分,同时要结合文章的内容理解小说结尾的作用.题干问的是文段的结尾描绘的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在解答的时候,需要学生明确,文章所描绘的是一幅非常甜美的画面,通过白云悠悠,唢呐声声,表现出翠翠对爷爷的一种淳朴的祝愿.这是一种自然的象征,突出乡村生活的宁静,彰显田园的美好,结尾处是对文章主旨的升华.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姝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姝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7.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三则材料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B. 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C. 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D.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姝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8.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 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中最后一段的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C. 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 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E. 三则材料虽然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也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9. “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 7. C    8. BE    9. ①重温经典诗词,提升文化素养,让人们在原本单调乏味的生活中发现了诗意和远方(饱满人的心灵,让人们发现生活中的诗和远方);②诗歌接地气,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便于古诗词的普及;③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④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A项,“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理解有误,三则材料“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都抱以乐观的态度。B项,“三则材料……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理解有误,材料二是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D项,材料三选取武亦姝的例子并不是为了“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而是为了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要仔细阅读选项和阅读材料,在文中筛选出和选项相对应的内容,仔细比对,判断正误。对比时要注意选项与原文之间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A项,“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爆红的现象”不准确,材料二是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都充分肯定了”说法绝对,材料三的看法有所保留。C项,“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理解不准确,三家媒体的受众有交叉。D项,“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理解有误,第三则材料是部分教育界人士的观点,不一定能代表观众们的普遍看法。故选BE。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选文,整体把握选文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选文,根据题目要求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要求结合材料概括“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通读材料,可知答题区域为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者三则材料。仔细阅读这三则材料,可以从中筛选出“‘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分析概括“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点睛】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①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②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③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1-14试题。(24分) 读 书 苦 乐                                                        杨  绛 ①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②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Epictetus)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啪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     ④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     ⑤说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连脚底下地球的那一面都看得见,而且顷刻可到。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真正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各种各样的人。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我们看到道貌岸然、满口豪言壮语的大人先生,不必气馁胆怯,因为他们本人家里尽管没开放门户,没让人闯入,他们的亲友家我们总到过,自会认识他们虚架子后面的真嘴脸。一次我乘汽车驰过巴黎塞纳河上宏伟的大桥,我看到了栖息在大桥底下那群捡垃圾为生、盖报纸取暖的穷苦人。不是我眼睛能拐弯儿,只因为我曾到那个地带去串过门儿啊。 ⑥可惜我们“串门”时“隐”而犹存“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还不是孙大圣毫毛变成的虫儿),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个“乐”和“追求享受”该不是一回事吧?   11.在作者读书的过程中的“乐在其中”包含那些方面?请用原文分条回答。(6分) 答:                                                                     12.(1)第④段中,“走入真境,遇见真人”的含义是什么?(3分) 答:                                                                        (2)第⑥段中,“而犹存‘身’”的含义是什么?(3分) 答:                                                                     13.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包含的内容。(6分) 答:                                                                     14.(1)文中作者认为的读书之“苦”指什么?(3分) (2)作者认为的读书之“乐”指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1.(6分,每点2分) ①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回答“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得1分) ②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   ③书的世界却真正的“天涯若比邻” 。(用第⑤段第一句话回答得1分) 12.(1)通过读书,作者可以透过表象甚至假象,看到事物的本原,从而提升自己对于整个世界的认识(3分)。 (2)作者一方面在不停看书,扩大知识面;同时也不沉溺于书本,而是明白自己立身于世的责任(3分)。 (意思对即可) 13.(6分)①有阅读与不阅读的自由;②有阅读各方面内容的自由;③有听从言论与质疑、争辩的自由。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4.⑴带着功利性(各种目的性)读书,被读书所累。(3分)⑵“追求精神享受”,一味沉迷于读书。(3分)   略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钟同,字世京,吉安永丰人。父复,宣德中进士及第。历官修撰,与刘球善。球上封事,约与俱,复妻劝止之。球诣复邸,邀偕行。复已他往,妻从屏间詈曰:“汝自上疏,何累他人为!”球出叹曰:“彼乃谋及妇人。”遂独上奏,竟死。居无何,复亦病死。妻深悔之,每哭辄曰:“早知尔,曷若与刘君偕死。”同幼闻母言,即感奋,思成父志。尝入吉安忠节祠,见所祀欧阳修、杨邦乂诸人,叹曰:“死不入此,非夫也。” 景泰二年举进士,明年授御史。怀献太子既薨,中外望复沂王于东宫。同与郎中章纶早朝,语及沂王,皆泣下,因与约疏请复储。五年五月,同因上疏论时政,遂及复储事,其略曰: 近得贼谍,言也先使侦京师及临清虚实,期初秋大举深入,直下河南。臣闻之不胜寒心,而庙堂大臣皆恬不介意。昔秦伐赵,诸侯自若,孔子顺独忧之,人皆以为狂。臣今者之言,何以异此。臣草茅时闻寺人构恶戕戮直臣刘球遂致廷臣箝口假使当时犯颜有人必能谏止上皇之行何至有蒙尘之祸。 …… 父有天下,固当传之于子。乃者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臣窃以为上皇之子,即陛下之子。沂王天资厚重,足令宗社有托。伏望扩天地之量,敦友于之仁,蠲吉具仪,建复储位,实祖宗无疆之休。 疏入,帝不怿。下廷臣集议……左右言:事由同倡,帝乃封巨梃就狱中杖之,同竟死。时年三十二。 同之上疏也,策马出,马伏地不肯起。同叱曰:“吾不畏死,尔奚为者!”马犹盘辟再四,乃行。同死,马长号数声亦死。 英宗复位,赠同大理左寺丞,录其子启为国子生,寻授咸宁知县。启请父遗骸归葬,诏给舟车路费。成化中,授次子越通政知事,给同妻罗氏月廪。寻赐同谥恭愍,从祀忠节祠,与球联位,竟如同初志。 (选自《明史·钟同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 A. 臣草茅时闻寺人/构恶戕戮直臣刘球/遂致廷臣箝口/假使当时犯颜有人/必能谏止上皇之行/何至有蒙尘之祸。 B. 臣草茅时/闻寺人/构恶戕戮直臣刘球/遂致廷臣箝口/假使当时犯颜/有人必能谏止上皇之行/何至有蒙尘之祸。 C. 臣草茅时/闻寺人构恶/戕戮直臣刘球/遂致廷臣箝口/假使当时犯颜有人/必能谏止上皇之行/何至有蒙尘之祸。 D. 臣草茅时/闻寺人构恶/戕戮直臣/刘球遂致廷臣箝口/假使当时犯颜有人/必能谏止上皇之行/何至有蒙尘之祸。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 A. 宣德、景泰都是明朝皇帝的年号。如宣德炉,即明宣德年间所造的铜香炉;景泰蓝,即明景泰年间盛行的工艺美术品。 B. 御史是中国古代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例如宋代的包拯(包公)就做过御史,他以刚正不阿、铁面无私著称。 C. 古人对身故的描述,常见的就是“卒”,早亡一般用“殇”,帝后级别用“崩”,称诸侯或有爵位有封号的大员死去为“薨”。 D. 庙堂:中国古代用来供奉死去的皇帝的地方叫太庙,太庙的殿堂就叫庙堂,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中的“庙堂”便是。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 A. 钟同的父亲钟复,死于病,而非死于谏,钟复的妻子对这事很后悔。钟同幼小时听到母亲说起这事就非常感奋,想完成父亲的志向。 B. 怀献太子死后,朝廷内外都希望恢复沂王的储君身份。钟同与郎中章纶早朝时,谈及沂王,都流下了眼泪,于是一同上书,陈述复储之事。 C. 奏书送进宫里,皇帝犹豫不决,下交朝廷大臣一起商议,宁阳候陈等人请求皇帝采纳自己的话,趁机治钟同的罪,请求罢免他。 D. 明英宗复位后,追赠钟同大理左寺丞的名号,录用他的儿子钟启为国子生,不久又外放到咸宁当知县。钟启请求将父亲的遗骸归葬老家,英宗下诏拨给舟车路费。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复已他往,妻从屏间詈曰:“汝自上疏,何累他人为!” ②同叱曰:“吾不畏死,尔奚为者!”马犹盘辟再四,乃行。 参考答案: 10. C    11. D    12. B    13. ①刘球到钟复的住所,邀请钟复一同前往(上疏).钟复已经到别的地方去了,钟复的妻子从屏风间骂道:“你自行上疏(好了),为什么要连累别人呢!” ②钟同呵斥说:“我不怕死,你怕什么?”马还是逗留了很久,才出去。 【10题详解】 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在给文言文断句时,要考虑文言文的句意及句子结构,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在这道题中,“闻寺人构恶”结构完整而不是“闻寺人”,意思是听说宦官捏造罪名害人,排除AB;“戕戮直臣刘球”,结构完整,“戕戮”的完整宾语是“直臣刘球”,其前后应断开,排除D,故选择C项。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庙堂:中国古代用来供奉死去的皇帝的地方叫太庙,太庙的殿堂就叫庙堂”表述有误。庙堂,在此处指君主接受朝见、议论政事的殿堂,即朝廷。故选D。 【12题详解】 此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的细微差别,题中B项,“于是一同上书,陈述复储之事”表述有误,原文为“同上疏时政,遂及复储事”,是钟同一人上疏,主要是“议时政”顺便谈及“复储之事”而非“直陈”。故选B。 【13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第①句注意:“诣复邸”,到…的住所;“詈”,骂;“累”,连累,句子翻译为:刘球到钟复的住所,邀请钟复一同前往(上疏).钟复已经到别的地方去了,钟复的妻子从屏风间骂道:“你自行上疏(好了),为什么要连累别人呢!”第②句注意,“尔奚为者”,宾语前置句,应是“奚尔为者”,你怕什么呢?“盘辟”,逗留;“再四”,喻指很久,句子翻译为:钟同呵斥说:“我不怕死,你怕什么?”马还是逗留了很久,才出去。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钟同,字世京,吉安永丰人。他的父亲叫钟复,宣德年间考中进士。历任修撰,和刘球关系很好。刘球上密封的奏章议论政事,约请他一起参加,钟复的妻子劝说阻止他。刘球到钟复的住所,邀请钟复一同前往上书。钟复已经到别的地方去了,钟复的妻子从屏风的缝隙中责骂道:“你自行上书就好了,为什么要连累别人呢!”刘球出来叹息说:“他竟然和妇人商量。”于是独自上奏章,最后死去。没过多久,钟复也病死了。他妻子很后悔这件事,每次哭泣就说:“早知道这样,为什么不和刘球君一起死。”钟同在小时候听到母亲说的话,就感慨激动,想完成父亲的志向。他曾经进入吉安的忠节祠,看见所祭祀的欧阳修、杨邦乂等人,叹息说:“死了不能进入到这里,不是大丈夫。” 景泰二年,考中进士,第二年授予御史的官职。怀献太子死后,朝廷内外都希望接回沂王立为太子。钟同和郎中章纶上早朝,谈论到沂王,都流下眼泪,于是相约上书请求恢复太子的职位。五年五月,钟同借着上书讨论当时的政务,于是谈到恢复太子职位的事情,文中大略说: 近来得到贼寇的谍报,说也先派人侦察京城和临清的虚实,约定在初秋大举深入侵犯,直接攻下河南。臣听说这件事后非常担心,当时朝廷大臣都处之泰然,满不在意。以前秦征伐赵,诸侯镇定自若,只有孔子顺担忧这件事,人们都认为他癫狂。臣现在所说的话,与他有什么区别。臣在当百姓的时候,听说宦官捏造罪名害人,杀害直臣刘球,于是使朝廷大臣闭口不敢说话。假使当时有人敢于冒犯皇帝的尊严,必定能够劝谏阻止上皇的做法,怎么会有蒙尘的灾祸。 …… 父亲拥有天下,本来就应该把它传给儿子。以前太子死去,足以推知天命的存在。臣私下认为上皇的儿子,就是陛下的儿子。沂王天资厚道稳重,足以让国家有所寄托。希望扩大天地的气量,崇尚兄弟的仁爱,选择吉期举行仪式,设立恢复太子职位,实在是祖宗无尽的福禄。 奏书送进宫里,皇帝不高兴,下交朝廷大臣一起商议。宁阳侯陈懋等人请求皇帝采纳他的话,于是承认罪过请求罢免……左右进言事情是由钟同倡导,皇帝于是用一根很大的木棒在监狱里杖打他,钟同最终被打死。时年三十二岁。 钟同上书的时候,骑马出去,马趴在地上不肯起来。钟同呵斥说:“我不怕死,你怕什么?” 马还是逗留了很久,才出去。钟同死后,马长长地嘶鸣几声后也死了。 英宗重新登上皇位,追赠钟同为大理左寺丞,录用他的儿子钟启为国子生,不久授官为咸宁知县。钟启请求把父亲的遗骸送回家乡安葬,皇帝下诏给予车船路费。成化年间,授予钟同的次子钟越通政知事,给予钟同的妻子罗氏月廪。不久,朝廷赐予钟同谥号恭愍,附祭忠节祠,牌位与刘球相连,竟然像钟同当年的志向一样。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有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闲①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②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下》,有删改) 【注】①闲:捍卫。②诐:偏颇。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坏宫室以为污池                以为:把……作为。 B.周公相武王诛纣                相:帮助。 C.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易:轻易。 D.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        距:抗拒。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圣人之道衰                乃夜驰之沛公军 B.知我者其惟《春秋》乎      其皆出于此乎 C.杨氏为我,是无君也        若属皆且为所俘   D.禹抑洪水而天下平          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认为自己好辩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他借论辩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宣扬儒家的“仁政”思想。 B.孟子将杨墨两家的学说概括为“无君”“无父”,将其比作乱臣贼子的邪说,认为危害堪比禽兽。 C.孟子主张端正人心,消除邪说,反对偏激,批判怪论,这些做法符合人民意愿和社会发展规律。 D.孟子认为没有大禹天下不会太平,没有孔子人们会变成野蛮的夷狄,没有周公人们会思想混乱。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译文: (2)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译文: 参考答案: 古文答案 4、C(易,改变。) 5、B (A助词“的”/动词“去”“往”。B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可能”;C为了/被;D连词,因而/连词,而且。) 6、D(应为“没有周公人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