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吉林省长春市市第五中学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三大通信运营商谈网络事业:安全、创新、人才缺一不可
光明网北京4月26日电(记者 李政葳)25日下午,中央网信办召开了贯彻落实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精神的互联网企业家座谈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国内三大通信运营商代表在座谈会上,结合实际工作和今后规划分享了各自的体会。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要狠抓物联网业务
发展网信事业离不开核心技术。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党组成员、总经理李跃认为,今后互联网的发展要狠抓物联网业务。目前,物联网已成了很多行业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重要抓手,今年要推动实现1亿物联网用户,推进窄带的互联。在4G基础上推动5G技术的发展,另外,在IT转型方面,应大力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发展,切实把创新发展融入日常工作各个方面。
如何“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李跃认为,网络信息安全产业涉及千家万户。当前,中国移动每月拦截的垃圾短信超3亿,每月封堵的国际诈骗电话三千万次以上,每月拦截色情网站1.3万个。另外,李跃还提到,要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的同时,还要看到网络安全方面的人才需求,“因为好方案也依赖于人,所以,要加强队伍建设,加强网信机制建设。”
中国联通: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不容忽视
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网络,这为运营商提供了艰巨任务,也让我们感到责任重大。”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副董事长、党组副书记陆益民认为,网信事业建设离不开基础网络和基础通讯服务能力的提升。今年以来,中国联通积极落实网络强国、宽带中国战略,以及提速降费的部署,移动网加大4G网的建设,固网加强相关设施的建设。“一季度4G网络基本覆盖了全国县以上城市和大部分乡镇,覆盖密度大大加强。”
陆益民还表示,在加强技术层面创新的同时,网络信息安全体系的建设也不容忽视。“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是运营商义不容辞的责任。”陆益民坦言,在做好各项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的基础上,须加强体系防范,健全内部安全体系建设;加强技术防范,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加强数据安全应急处置,保证企业内部平台安全。
中国电信:大规模引进技术人才推动转型
如何将网信事业惠及千家万户?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杨小伟表示,中国电信未来三年将持续投资两千五百亿左右,主要用于4G网络和有线光纤网络发展,加大4G“光改”力度,将过去ADSL模式全部改成光纤,让最偏远的农村都能享受50兆以上的高带宽接入。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相辅相成的,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发展要同步推进。针对习总书记在19日座谈会上的这一论述,杨小伟表示,公司将对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技术进行梳理,落实实名制工作,以确保用户的信息和数据安全。
“过去公司人员在传统基础网络方面较多,于互联网核心技术方面相对较为欠缺,我们需要做一些大规模的人才引进计划,通过几年时间实现电信人才转型。”杨小伟说。
(有删节)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中央网信办召开的互联网企业家座谈会上,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国内三大通信运营商代表都在实际工作和今后规划等方面分享了各自的体会。
B. 因为发展网信事业离不开核心技术,且物联网已成了很多行业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重要抓手,所以,李跃认为,今后互联网的发展要狠抓物联网业务。
C. 在4G基础上推动5G技术的发展,在IT转型方面,大力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发展,这些都是将创新发展融人日常工作的具体表现。
D. 本则新闻除主标题外还有三则小标题,小标题分嵌于新闻材料之中,简练、准确,有概括性。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中国移动每月拦截的垃圾短信超3亿,每月封堵的国际诈骗电话三千万次以上,每月拦截的色情网站1.3万个,说明当前网络安全隐患已得到控制。
B. 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老百姓就能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网络,中国网信运营商就能完成自己的任务,网信事业也就能发展起来。
C. 通过落实网络强国、宽带中国战略,以及提速降费等部署,中国联通实现了4G网络覆盖全国县以上城市和乡镇,覆盖密度大大加强的目标。
D. 中国电信未来三年将持续投资两千五百亿左右,以做好发展有线光纤等工作,让最偏远的农村都能享受50兆以上的高带宽接入。
E. 本则新闻的主标题并没有刻意追求趣味性,但概括了新闻材料的主要内容,可以协助读者理解新闻内容,让读者一下子就能把握新闻的核心。
9. 结合所给材料说一说如何加强网络信息安全。
参考答案:
7. B 8. DE
9. ①观念上,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及人才观,引进网络安全方面的人才,加强队伍律设;②技术上,加强技术防范,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对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技术进行梳理,落实实名制工作,以确保用户的信息和数据安全;③机制体系上,加强网信机制律设,做好各项网络信息安全基础工作,加强体系防范,健全内部安全体系建设。
7. 试题分析:B项,“因为……所以……”强加因果。原文为“发展网信事业离不开核心技术。习近平总书记在19日座谈会讲话中多次提及‘核心技术’一词。李跃认为,今后互联网的发展要狠抓物联网业务。目前,物联网已成了很多行业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重要抓手”,前后没有因果关系。
点睛: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新闻小标题作用的能力。筛选信息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新闻小标题的作用则要从提示新闻内容、评价新闻内容、吸引读者阅读新闻等角度去分析。
8. 试题分析:A项,“说明当前网络安全隐患已得到控制”,说法过于绝对,能拦截、封堵并不能说明安全隐患已得到控制。B项,“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能……”错,原文并没有这种关系,原文是“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网络,这为运营商提供了艰巨任务,也让我们感到责任重大’”。C项“网络覆盖全国县以上城市和乡镇”,扩大了范围,原文是“基本覆盖”“大部分”。
9. 试题分析:本题难度不大,由文中“要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的同时,还要看到网络安全的人才需求,‘因为好方案也依赖于人。所以,要加强队伍建设,加强网信机制建设’”,可总结出观念上的要求;由“加强技术防范,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公司对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技术将进行梳理,落实实名制工作,以确保用户的信息和数据安全”,可总结出技术上的要求;由“要加强队伍建设,加强网信机制建设”“在做好各项网络信息安全工作基础上,须加强体系防范,健全内部安全体系建设”可总结出机制体系上的要求。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中国陶瓷总是以优雅的姿态吸引着世界的目光。陶瓷是具有标志性的中国文化符号,也是全世界耳熟能详的艺术语言。今天的中国如何用这种语言继续讲好陶瓷上的中国故事,是亟待关注的时代命题。
中国陶瓷的魅力就在于以“微言”传递着“大义”。中国理念、中国精神,在陶瓷上都得到充分彰显。在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小盾看来,上古时期的陶瓷史一直是文化史的标尺。大约一万五千年前,陶器产生,意味着人类创造了第一种非自然的物质,也意味着人类文化实现了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距今七千年前,彩陶产生,这意味着人类文明有了一种新的记录手段。研究发现,新石器时代,中国先人就利用彩陶图案反复叙述着同一个故事,主题是某位神人正在抛撒种子。“这一故事的核心意义是强调生命力。”王小盾分析道。从时光深处走来的中国陶瓷以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文化信息,成为中华文明发展脉络的有效载体。
中国陶瓷图案记录着民间神话传说与日常生活片段。“明代陶瓷的人物纹饰,都采用近似于传统绘画的构图形式,在空间与虚实关系上呈现出萧疏雅逸的风韵。”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砚祖说。他表示,中国陶瓷在表达人物故事或戏曲故事时,工匠们惯于使用“减法”,也就是抓住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而这些故事又通常取材于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容易被理解。中国陶瓷就是通过“以图代文”的方式,实现理念与思想的教化和普及。
中国瓷器所蕴藏的“中国风”,令西方人着迷。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教授刘乐君表示,对瓷器上的图像进行精准的信息解读,需要具备充分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如果仅仅通过浅层呈现出的图像信息或单凭个人的生活经验来对故事情节加以判断,很可能产生误读。“因为文化传统的隔阂与国内在这个领域研究的欠缺,国外文博学界在解读中国瓷器故事画时经常张冠李戴。中国学者有责任深入开展研究,跟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博士倪亦斌说。
为了擦亮中国陶瓷在当代的光泽,刚过去的2017年,景德镇陶瓷艺术展相继在上海科技馆、故宫博物院、澳门民政总署画廊等展馆亮相,并走出国门,在荷兰和德国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彩华章。展示了从山水到人物、从工笔到写意、从油彩到色釉的各种装饰手法,展示了颜色釉陶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独特韵味,诠释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反映出美好生活的愿景。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陶瓷因为具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点,而成为中国文化标志性符号。
B. 中国陶瓷以“微言”传递“大义”,以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文化信息记载着中华文明发展脉络。
C. 中国陶瓷图案通常取材于流行的话本小说,采用近似于传统绘画的构图形式,呈现出萧疏雅逸的风韵。
D. 文化传统的隔阂与个人生活经验的限制,是影响国外文博学界对中国瓷器正确解读的最主要因素。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首先阐明中国陶瓷的地位,接着引出今天的中国如何讲好陶瓷上的中国故事这一命题。
B. 文章简述了陶器及彩陶产生的历史,阐明上古时期的陶瓷史一直是文化史的标尺。
C. 文章以新石器时代彩陶图案反复叙述同一个故事为例,证明彩陶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型记录手段。
D. 文章引用了王小盾、李砚祖、刘乐君等专家的研究成果,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理念、中国精神,在中国陶瓷上通过“以图代文”的方式得到充分彰显。
B. 中国陶瓷图案用任意一个瞬间或人物就能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记录民间神话传说与日常生活 片段。
C. 要对中国瓷器所蕴藏的“中国风”进行精准的信息解读,需要具备充分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
D. 2017年,景德镇陶瓷艺术展在国内国外相继举行,展示了中国陶瓷的独特韵味,反映出美好生活 的愿景。
参考答案:
1. B 2. C 3. B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强加因果。C项,扩大范围,由原文可知,“采用近似于传统绘画的构图形式,呈现出萧疏雅逸的风韵”仅是“明代陶瓷的人物纹饰”的特点。D项,“文化传统的隔阂与个人生活经验的限制是……最主要因素”于文无据,原文说的是“因为文化传统的隔阂与国内在这个领域研究的欠缺……张冠李戴”。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B项,“用任意一个瞬间或人物就能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不当,由原文“抓住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可知,应是“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而且是“在表达人物故事或戏曲故事时”,并不是“记录民间神话传说与日常生活片段”的时候。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埃尔德什:不会系鞋带的数学家
1986年,美国科学记者保罗·霍夫曼第一次见到了数学家保罗·埃尔德什。在此后的10年间,他一直追随着这位数学家,“一天连续19个小时不睡觉,看着他不断地证明和猜想”,直到埃尔德什去世。《数字情种》一书所记录的就是这段长达十年的数学之旅中他所看到的、听到的故事。埃尔德什平常喜欢说的一句话是:“一个数学家就是一台把咖啡转化为数学定理的机器。”这话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但就说这话的数学家本人来说,假如以此概括他一生的经历不免会失之偏颇。虽然埃尔德什在三岁时便能心算3位数的乘法,4岁时便“发现”了负数;虽然他在60余年的数学生涯中,在不同的数学领域内与大量合作者共同发表了1475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这个数字除了18世纪的瑞士奇才莱昂哈德·欧拉之外无人能敌);虽然在生命的最后25年内,他每天工作19个小时,以脑兴奋剂、浓咖啡和咖啡因药片来刺激自己,但埃尔德什显然并不同于那些永远沿着设计好的路线毫无纰漏却也毫无情趣地运转的“机器”。
生活中的埃尔德什是一个连鞋带都系不好的人,但这并不妨碍他被人们称为“数学奇才”。他的某些工作方式是他身边的朋友和同事们难以接受的——比如说他会在凌晨5点钟的时候打电话给他的同事,仅仅是因为他“想起了意欲与这位数学家分享的某个数学结果”;或者是在凌晨1点刚刚结束工作休息,4点半便又跑到厨房去把锅碗瓢盆弄得一片响,以提醒同伴该起床了,而当后者终于跌跌撞撞地走下楼来,埃尔德什说出的第一句话不是“早上好!”,也不是“睡得好吗?”,而是“设n是整数,k是……”,尽管如此,他的朋友们仍然很喜欢与他共事,正如他的一位朋友所坦言的:“埃尔德什有一种孩子般的天性要使他的现实取代你的现实。他不是一个容易对付的客人,但我们都希望他在身边——就为他的头脑。我们都把问题攒下来留给他。”
数字是埃尔德什的至爱,也正因此,人们很难想象他在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之后还会有时间涉猎更多他感兴趣的领域,但事实却摆在我们面前:数字之外埃尔德什绝非书呆子。有一次,埃尔德什被介绍给历史学家拉乔思·厄列克斯,后者当时正在写一本15世纪匈牙利将军雅诺什·亨雅迪的传记。初次见面,埃尔德什用他见到一个陌生人时的惯用的开场白首先发问:“你从事什么职业?”而当他弄清厄列克斯的身份之后,立即追问道:“匈牙利军队在1444年瓦尔纳战役中惨败于土耳其的原因是什么?”孩子般的天性与智慧的头脑赋予了埃尔德什独特的魅力:纯真而且敏锐,而这使他在面对一些在别人看起来难对付的事情时,他可以做得游刃有余。与其他领域的研究一样,数学界的成果优先权之争并不少见;而与其他领域的科学家不一样,数学家没有任何试验结果的痕迹来证明各自的工作。甚至一些数学大家也是如此,要是他们猜不出“天书”的解答,他们也不希望别人能办到。得克萨斯州的一位已故卓越数学家对此直言不讳:“如果我想不出某一个定理,我也不愿别人想到。”但埃尔德什却不同。曾与埃尔德什合著过两篇论文的亚历山大·索伊菲说:“他愿意与别人分享他的数学猜想,因为他的目的不是为了让自己第一个去证明它。”“他的目的是有人能使问题得到解决——有他也好,没他也好。保罗是独一无二的流浪的犹太人。他周游世界,把他的猜想和真知灼见与其他数学家共享。”这也就决定了他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家。卡尔加里大学的数论家理查德·盖伊坦陈:“埃尔德什对数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我认为他更大的贡献在于他造就了大量的数学家,他是最优秀的提问者,他有提各种难度的问题的非凡能力。”
1987年,保罗·霍夫曼撰写的埃尔德什的故事在《大西洋》杂志上发表后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事隔几年后,当他向埃尔德什征询对该文的意见时,后者坦率地道出了文章的美中不足:“你不该提苯齐巨林(一种脑兴奋剂)的事,我不是说你写得不对,只是我不想让那些有志于从事数学工作的年轻人觉得要想成功就得服用兴奋药物。”这就是埃尔德什。
(选自《数字情种——埃尔德什传》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霍夫曼为全面了解埃尔德什的情况做到了一天19个小时不睡觉,用10年的时间,终于写成了反映其数学研究生涯的《数字情种》。
B.埃尔德什与合作者共同发表了1475篇学术论文,能够取得这样的丰硕成果,虽与其数学天赋有关,但更离不开他的勤奋钻研。
C.尽管埃尔德什会在凌晨给同事打电话,把厨房弄得一片响,但朋友们仍然喜欢与他共事,因为他能够解决同事们积攒下来的问题。
D.从埃尔德什与历史学家拉乔思·厄列克斯的会谈中可以看出埃尔德什对历史问题的研究,同时说明他并非一个书呆子。
E.埃尔德什针对报道在《大西洋》杂志上他的故事指出其“你不该提苯齐巨林的事”的不足,反映出其作为一个数学家的正直良知及责任感。
(2)为什么文中说用“一个数学家就是一台把咖啡转化为数学定理的机器”来概括埃尔德什一生的经历不免会失之偏颇?请结合文本简述原因。
(3)为什么说埃尔德什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家?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4)埃尔德什是一个连鞋带都系不好的人,他却被人们称为“数学奇才”,埃尔德什的“奇”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BE
(2)①埃尔德什不是沿着别人设计好的路线去走的数学家。②埃尔德什有着自己独特的工作方式,尽管他的朋友和同事们难以接受。③埃尔德什还涉猎了很多除数学外他感兴趣的领域。
(3)①心胸宽广。他不是那种自己不能解答,同时也不希望别人能办到的科学家。②追求真理。他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让自己第一个去证明它,而是有人能使问题得到解决。③勇于奉献。愿意与其他数学家分享他的成果,他造就了大量的数学家。
(4)①具有超常的数学天赋。在三岁时便能心算3位数的乘法,4岁时便“发现”了负数;与大量合作者共同发表了1475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②对数学研究达到了痴迷。数字是埃尔德什的至爱,他每天工作19个小时。③具有非凡的数学能力。他是最优秀的提问者,具有提各种难度的问题的非凡能力。④有着自己独特的品性。他很坦率,纯真而且敏锐。面对难以对付的事情,他可以做得游刃有余。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用10年的时间”错,应为“经过10年的跟踪”;C项,片面理解,与他共事主要原因是“就为他的头脑”;D项,“对历史问题的研究”不准确,应为“对历史问题的关注”。
(2)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认真研读全文,从这句话出现的上下文来寻找答案。文章指出“并不同于那些永远沿着设计好的路线毫无纰漏却也毫无情趣地运转的‘机器’”“他的某些工作方式是他身边的朋友和同事们难以接受的”“涉猎更多他感兴趣的领域”。
(3)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首先要明确一般意义的数学家是什么样子,然后再来看他的不同。从倒数第二段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不同:“他愿意与别人分享他的数学猜想”“他造就了大量的数学家,他是最优秀的提问者,他有提各种难度的问题的非凡能力”从中总结归纳可得答案。
(4)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认真阅读原文我们可以筛选出他“奇”的方面:“一天连续19个小时不睡觉,看着他不断地证明和猜想”“在三岁时便能心算3位数的乘法,4岁时便‘发现’了负数”“与大量合作者共同发表了1475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纯真而且敏锐,而这使他在面对一些在别人看起来难对付的事情时,他可以做得游刃有余”“他是最优秀的提问者,他有提各种难度的问题的非凡能力”从中总结归纳可得答案。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沈束,字宗安,会稽人。父侭,邠州知州。束登嘉靖二十三年进士,除徽州推官,擢礼科给事中。
时大学士严嵩擅政。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卒,请恤典,严嵩格不予。束言:“尚文为将,忠义自许。曹家庄之役,奇功也,宜赠封爵延子孙。他如董旸、江瀚,力抗强敌,继之以死。虽已庙祀,宜赐祭,以彰死事忠。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疏奏,嵩大恚,激帝怒,下吏部都察院议。闻渊、屠侨等言束无他肠,唯疏狂当治。帝愈怒,夺渊、侨俸,下束诏狱。已,刑部坐束奏事不实,输赎还职。特命杖于廷,仍锢诏狱。时束入谏垣①未半岁也。逾年,俺答②薄都城。司业赵贞吉以请宽束得罪,自是无敢言者。
束系久,衣食屡绝,惟日读《周易》为疏解。后同邑沈练劾嵩,嵩疑与束同族为报复,令狱吏械其手足。徐阶劝,得免。迨嵩去位,束在狱十六年矣,妻张氏上书言:“臣夫家有老亲,年八十有九,衰病侵寻,朝不计夕。往臣因束无子,为置妾潘氏。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乃相与寄居旅舍,纺织以供夫衣食。岁月积深,凄楚万状。欲归奉舅,则夫之饘粥无资。欲留养夫,则舅又旦暮待尽。辗转思维,进退无策。臣愿代夫系狱,令夫得送父终年,仍还赴系,实陛下莫大之德也。”法司亦为请,帝终不许。
帝深疾言官,以廷杖遣戍未足遏其言,乃长系以困之。而日令狱卒奏其语言食息,谓之监帖。或无所得,虽谐语亦以闻。一日,鹊噪于束前,束谩曰:“岂有喜及罪人耶?”卒以奏,帝心动。会户部司务何以尚疏救主事海瑞,帝大怒,杖之,锢诏狱,而释束还其家。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丧除,召为都给事中。旋擢南京右通政。复辞疾。布衣蔬食,终老于家。束系狱凡十八年,比出,竟无子。
(《明史》列传第九十七)
①.谏垣:指谏官官署,即专职进谏官吏的办公场所。②俺答:明朝时的蒙古土默特部落。
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B.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C.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D.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中会试的称为进士。
B. 舅,文中是指丈夫的父亲。有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C. 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名是出生后不久父母起的,供长辈呼唤;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或行笄礼时才起的,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D. 除,是任命,授职,如“除徽州推官”;擢,是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礼科给事中”。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沈束要求要求赐予周尚文爵位,祭祀董旸、江瀚,充分表现了他的直言敢谏。
B. 沈练弹劾严嵩,严嵩怀疑沈练是沈束的同族在报复他,于是命令狱官将沈练的手脚铐起来,因徐阶的劝阻,才免除官职。
C. 沈束的妻子上书请求,希望能够代夫坐牢,相关部门也替他请求,但皇帝依然没有同意赦免沈束。
D. 沈束被释放回家后,拒绝了朝廷的征召,过着清贫的生活,终老于家。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
(2)帝深疾言官,以廷杖遣戍未足遏其言,乃长系以困之
参考答案:
10. C 11. A 12. B
13. (1)现在当权的臣子,任意给与或者剥夺,忠诚勤勉的官吏却被抛弃,用什么鼓舞士气,激励军心呢?
(2)皇帝非常痛恨言官,用廷杖、戍边的手段还不足以遏止他们(向朝廷谏言),就长期拘囚来困住他们。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首先结合语境理解划线句的意思,“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这句话是说“沈束回到家,父亲已经去世了。沈束枕土块饮水,假装癫狂自我颓废。刚刚两个月,世宗死,穆宗继位。起用沈束为原官职,沈束不到任”;然后抓句中的专有名词,比如“束”“世宗”“穆宗”,然后依据故事的发展断句。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和谓语的确定。一般情况下,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须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特别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11.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A项,“考中会试的称为进士”有误;考中会试的称为贡士。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A项,“于是命令狱官将沈练的手脚铐起来,关进监狱十六年”有误;文章里的句子是“后同邑沈练劾嵩,嵩疑与束同族为报复,令狱吏械其手足。徐阶劝,得免。迨嵩去位,束在狱十六年矣”,由此可以知道,关进监狱十六年的是沈束。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选项AC来源于文章第三段,依据文意可以知道,关进监狱十六年的是沈束,而非沈练。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予夺,给与或者剥夺;捐弃,抛弃;何以,介词宾语前置句,应为“以何”,用什么;“忠勤反捐弃”,动词本身表被动。第二句中,疾,痛恨;遏,遏止;系,拘囚;困,困住。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沈束,字宗安,会稽人。父亲沈侭,做邠州知州。沈束考上明嘉靖二十三年进士,被授于徽州推官。被提升为礼科给事中。当时大学士严嵩独揽政权。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去世,沈束请求朝廷给予“恤典”(即朝廷对去世官吏给予追封、赠谥等典例),严嵩却阻挠不给予。沈束向皇帝上书说:“周尚文作为大将,以忠义自许。曹家庄那一战役,他建立了奇功,应该赐封爵位给他并延及他的子孙。其他的董旸、江瀚,努力抗击敌人,甚至为国而死。虽然已经立庙祀,但应该赐祭,来表彰为国而死的忠心。现在当权的臣子,任意给与或者剥夺,忠诚勤勉的官吏却被抛弃,用什么鼓舞士气,激励军心呢?”疏章奏入,严嵩怀恨,故意激怒皇帝,将疏章下到吏部都察院讨论。闻渊、屠侨等人说沈束没有其他居心,只是不受拘束应当治罪。皇帝越发恼怒,夺去了闻渊、屠侨二人的俸禄,还将沈束下了诏狱。之后,刑部判处沈束奏事没有事实根据,交钱赎还本职。特命在朝廷杖打沈束,但结果他仍然被关在诏狱里。这时沈束做谏官不到半年。过了一年,俺答迫近都城。司业赵贞吉因请求赦免沈束而获罪,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敢站出来替他说话了。
沈束被拘囚了很久,衣食多次断绝,只有天天读《周易》自为疏导缓解。后来他的同乡沈练弹劾严嵩,严嵩怀疑沈练是沈束的同族,为同族进行报复,下令狱卒官将沈练的手脚铐起来。因徐阶的劝阻,才得以免去。等到严嵩被解除职位时,沈束在狱中已经被关了十六年,他的妻子张氏向皇帝上书说:“我的夫家有年老的父亲,年纪八十九岁,衰弱抱病不断相侵,已朝不保夕。过去我因为沈束没有儿子,给他纳妾潘氏。等到达京师,沈束已经被拘囚下狱,潘氏坚守志向不改嫁他人。于是,我与她一起寄居在旅舍,靠织布来供沈束的衣食。这种日子过了很长时间,非常凄苦。想回家侍奉公公,那么丈夫的稀粥就无法供给。想留下来供养丈夫,但是公公又将不久于人世。翻来覆去地考虑,觉得进退无策。我愿代替丈夫被拘囚入狱,让丈夫能够为父亲养老送终,之后再回来被拘囚,这实在是陛下莫大的恩德。”法司也为沈束请求,皇帝还是不许。
皇帝非常痛恨言官,用廷杖、戍边的手段还不足以遏止他们,就长期拘囚来困住他们。但天天让狱卒上奏他们的语言吃食休息等情况,这叫做监帖。有时无所得,即使是戏言也要向皇上报告。一天,一只喜鹊在沈束的面前鼓噪,沈束谩骂地说:“难道有喜事降临到我这个罪人身上吗?”狱卒将这向皇帝奏报,皇帝心有所动。正巧户部司务何以尚正上疏营救(也被关在诏狱里的)主事海瑞,皇帝大怒,用杖责打,并将何以尚禁锢在诏狱中,而把沈束释放回家。
沈束回到家,父亲已经去世了。沈束枕土块饮水,假装癫狂自我颓废。刚刚两个月,世宗死,穆宗继位。起用沈束为原官职,沈束不到任。服孝期满,被召为都给事中。不久又提升为南京右通政。又以病辞官。穿粗布衣服吃粗食,终老在家。沈束被囚入狱共十八年,等到他出狱,最终也没有子嗣。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5题。
①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③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拜:授予官职
B.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寻:不久
C.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矜:怜悯
D.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庶:但愿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室西连于中闺
B.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
C.且臣少仕伪朝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D.报养刘之日短也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15.下列有关内容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李密是蜀汉降臣,容易引起晋武帝的猜忌,所以第二段一开始他就歌颂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施政纲领,其意就在于奉承讨好晋武帝,获得他的好感。
B.李密在第二段里还向晋武帝表白自己曾热衷于做官,并不顾惜自己的名誉节操,并非不想为新王朝效忠尽力,其目的是以此来消除晋武帝的猜疑。
C.作者运用“乌鸟私情”的典故是为了向晋武帝表达自己也想像乌鸦那样赡养祖母对祖母尽孝,以报答她的养育之恩,情意恳切,感人肺腑。
D.《陈情表》保留并发扬了四字句的优点,摒弃了雕琢的陋习和庸俗的老套。文中的四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在低沉之中有声宏气壮之势。
参考答案:
13.D (庶:庶几,或许)
14.B (A比,介词/与,介词;B用,介词;C况且,连词,表示递进/却,连词,表转折;D的,助词/它,代词)
15.A 主要目的是以此作为上表陈情,愿乞终养的依据。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19分)
吕僧珍字元瑜,东平范人也。世居广陵,家甚寒微。事梁文帝为门下书佐。身长七尺七寸,容貌甚伟,曹辈皆敬之。祆贼唐宇之寇东阳,文帝率众东讨,使僧珍知行军众局事。僧珍宅在建阳门东,自受命当行,每日由建阳门道,不过私室。文帝益以此知之。司空陈显达出军沔北,见而呼坐,谓曰:“卿有贵相,后当不见减,深自努力。”
建武二年,魏军南攻,五道并进,武帝帅师援义阳,僧珍从在军中。时长沙宣武王为梁州刺史,魏军围守连月,义阳与雍州路断。武帝欲遣使至襄阳,求梁州问,众莫敢行。僧珍固请充使,即日单舸上道。及至襄阳,督遣援军,且获宣武王书而反,武帝甚嘉之。
武帝命为中兵参军,委以心膂。僧珍阴养死士,归之者甚众。武帝颇招武猛,士庶响从,会者万余人。因命按行城西空地,将起数千间屋为止舍。多伐材竹,沈于檀溪,积茅盖若山阜,皆未之用。僧珍独悟其指,因私具橹数百张。及兵起,悉取檀溪材竹,装为船舰,葺之以茅,并立办。众军将发,诸将须橹甚多,僧珍乃出先所具,每船付二张,争者乃息。
天监四年,大举北侵,自是僧珍昼直中书省,夜还秘书。五年旋军,以本官领太子中庶子。僧珍去家久,表求拜墓,武帝欲荣以本州,乃拜南兖州刺史。僧珍在任,见士大夫迎送过礼,平心率下,不私亲戚。从父兄子先以贩葱为业,僧珍至,乃弃业求州官。僧珍曰:“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汝等自有常分,岂可妄求叨越。当速反葱肆耳。”僧珍旧宅在市北,前有督邮廨,乡人咸劝徙廨以益其宅。僧珍怒曰:“岂可徙官廨以益吾私宅乎。”姊适于氏,住市西小屋临路,与列肆杂。僧珍常导从卤簿到其宅,不以为耻。
在州百日,征为领军将军,直秘书省如先。常以私车辇水洒御路。僧珍既有大勋,任总心膂,性甚恭慎。当直禁中,盛暑不敢解衣。每侍御坐,屏气鞠躬,对果食未尝举箸。因醉后取一甘食,武帝笑谓日:“卿今日便是大有所进。”十年,疾病,卒于领军官舍。谥曰忠敬。武帝痛惜之,言为流涕。
(选自《南史·吕僧珍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世居广陵,家甚寒微 微:低微 B.祆贼唐宇之寇东阳 寇:侵犯
C.使僧珍知行军众局事 知:了解 D.卿有贵相,后当不见减 减:降低。
9.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吕僧珍“为官清廉、勤勉”的一组是 (3分)
①僧珍独悟其指,因私具橹数百张 ②昼直中书省,夜还秘书
③僧珍至,乃弃业求州官 ④汝等自有常分,岂可妄求叨越
⑤岂可徙官廨以益吾私宅乎 ⑥每侍御坐,屏气鞠躬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