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安徽省宣城市宁国津河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288798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1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宣城市宁国津河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安徽省宣城市宁国津河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宣城市宁国津河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 (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被消费的莎士比亚 1899年,第一部莎士比亚作品已经出现,那是一部只有90秒的默片《约翰王》,此后一百多年的电影史就上演了一百多年莎士比亚的作品,据统计全世界的电影业把莎士比亚的37部戏剧全部进行了改编,总共拍摄了600多部电影。 上世纪90年代,好莱坞更是掀起一场改编莎士比亚的热潮,拍摄了许多解构、戏仿甚至是反讽的现代版莎士比亚电影,以现代人的视角去演绎莎士比亚原著的精神。诸如阿尔·帕西诺1996年拍摄的《寻找理查三世》就用半戏剧半纪录的手法,夹叙夹议的拍摄了帕西诺和美国演员排学莎翁剧本《理查三世》的整个过程。而根据同一个戏剧改编的电影《理查三世》则将时间背景由原著中1483-1485年转换到1930年,以此暗喻第二次世界大战。由莱昂纳多主演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运用了戏仿、拼贴等实验手法,通过莎士比亚的爱情悲剧,探讨当代人生活的实质。莎士比亚的电影也被嫁接到跨文化的语境中,黑泽明曾将《麦克白》和《李尔王》改编成影片《蜘蛛巢城》和《乱》,在战国时代的日本城池中表现莎翁作品的人文精神。中国也有两部基于《哈姆莱特》改编的电影,一部是冯小刚的《夜宴》,一部是胡雪桦导演的藏语版的《喜马拉雅王子》。 “一个人总是不知不觉就熟悉莎士比亚了。”在《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简·奥斯丁借书中人物之口道出莎士比亚在当时的普及性。《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故事发生在1811年,莎士比亚死后近200年,而简·奥斯丁,这位莎翁的老乡,在书中暗示莎士比亚仍是“我们”的同代人。美国学者马乔里加伯曾在她的著作《莎士比亚与现代文化》中指出“莎士比亚的永恒性在于他的适时性”,所以虽然莎士比亚生存的古典时代消逝了,但他的作品却顺利的被现代文化接受。而就在现在的英国,一个为了纪念莎士比亚去世400周年的,重写莎士比亚出版项目正在进行中。若干颇有名气的作家们各自领取一本莎翁的作品进行重新写作。出版商强调“这些新经典一方面将会遵循原作的精神,另一方面也会给予再创作者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 在漫画与广告中,莎士比亚的元素也是无所不在。美国DC漫画公司旗下的《绿箭》系列故事就常被粉丝质疑借鉴于《哈姆莱特》,日本则有专门的莎士比亚漫画类别,这类漫画在向韩国和欧美推销时总是最为抢手。莎士比亚的台词也常被巧妙的应用到于广告,杀死了国王的麦克白夫人为了摆脱罪恶感而喊出的“洗掉吧,这该死的污点!”,被用于去污剂、痤疮膏、半导体清洁技术,甚至是遮瑕笔的广告中。 实际上,无论是精英文化还是大众娱乐,莎士比亚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在英语世界中,“莎士比亚”甚至成了一个形容词,它或者表示伟大的,或者表示不幸的,可以形容那些和莎士比亚完全无关的人与事。莎士比亚和当下生活无缝衔接的又一力证,是在这个重商主义的年代里,莎士比亚的戏剧甚至被用来教授企业高管经商之道,马乔里加伯的《莎士比亚与现代文化》写到最激励商业领袖的是《亨利五世》,因为其中的主人公同样是个领袖,让一个团队产生凝聚力,并克服了看起来根本无法克服的困难。 (选自《新京报》2014年04月20日版,有删改)     6.下列有关莎士比亚被消费的现象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电影《寻找理查三世》用半戏剧半记录的手法,夹叙夹议地拍摄了帕西诺和美国演员排学莎翁剧本《理查三世》的整个过程。 B.美国学者马乔里加伯曾在她的著作《莎士比亚与现代文化》中指出“莎士比亚的永恒性在于他的适时性”。 C.目前英国开启了名为纪念莎士比亚去世400周年的重写莎士比亚出版项目活动。 D.马乔里加伯的《莎士比亚与现代文化》以《亨利五世》中的主人公为例,讲授企业高官经商之道。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据统计,自莎士比亚的作品《约翰王》问世起,全世界的电影业把莎士比亚的37部戏剧全部进行了改编,总共拍摄了600多部电影。     B.上世纪90年代,好莱坞更是掀起一场改编莎士比亚的热潮,拍摄了许多解构、戏仿甚至是讽刺莎士比亚作品的电影。 C.“一个人总是不知不觉就熟悉莎士比亚了。”小说家简·奥斯丁借助作品中的人物道出莎士比亚在当时的普及性。 D.莎士比亚的台词诸如“洗掉吧,这该死的污点!”,被用于去污剂、痤疮膏,甚至是遮瑕笔的广告中,这是对文学著作的极大侮辱。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至今日,莎士比亚的作品在影视界、出版界、漫画界、广告界乃至商界都被广泛地运用,成为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 B.虽然莎士比亚生存的古典时代消逝了,但他的作品却被现代文化,甚至别国文化接受,如日本导演黑泽明,中国导演冯小刚、胡雪桦的作品。 C.美国DC漫画公司旗下的《绿箭》系列故事借鉴于《哈姆莱特》;日本则有专门的莎士比亚漫画类别,这类漫画深受韩国、欧美读者欢迎。 D.如今,莎士比亚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在英语世界中,“莎士比亚”甚至成了可以形容那些和莎士比亚完全无关的人与事的形容词。 参考答案:     6.B(此项为学者解释莎士比亚受人欢迎的原因,与题干无关)     7.C(A项曲解文意,《约翰王》是关于莎士比亚作品的电影,而不是莎士比亚的作品。B项曲解文意,原文为“拍摄了许多解构、戏仿甚至是反讽的现代版莎士比亚电影,以现代人的视角去演绎莎士比亚原著的精神”。D项主观臆测,原文有“巧妙”一词,可见文章对此行为并非一味抨击)     8.C(此项表述不准确,原文为“美国DC漫画公司旗下的《绿箭》系列故事就常被粉丝质疑借鉴于《哈姆莱特》”)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大时代的写家                     ——人民艺术家老舍 李  伟 老舍是一个知识分子与普通百姓都喜爱的作家。北京的百姓熟知老舍,就像熟知前门、大栅栏一样。 1899年2月3日,老舍出生在一个穷旗兵的家里。因出生日期临近春节,父亲便给小儿子起了个名字叫舒庆春。父亲死后,养家的重担都压在母亲身上,她靠为别人洗衣服换取微薄的收入。在小说《月牙儿》中,老舍有这样的描写:“那些臭袜子,硬牛皮似的,都是铺子里的伙计们送来的。妈妈洗完这些牛皮就吃不下饭。……妈妈的手起了层鳞,叫她给搓搓背顶解痒痒了。”至于吃,一天通常只有两顿饭。在《勤俭持家》一文中提道:“像我家,夏天佐饭的‘菜’往往是盐拌小葱,冬天是腌白菜帮子,放点辣椒油。” 老舍的一家,祖辈都是文盲,一个很偶然机会,他受善人刘寿绵的资助上了私塾,随后又考上了中学和北京师范学校。6年后,不满19岁的老舍从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方家胡同小学当校长。3年后被提升为北郊劝学员。 1922年,老舍辞去了劝学员职位,不久后,他在基督教会受洗礼并结识燕京大学英籍教授易文思,后来经易文思介绍,他前往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在伦敦,老舍写作的师傅,就是英国作家狄更斯。第一部《老张的哲学》,便是仿照狄更斯的小说《匹克威克外传》。1930年,当老舍回国到齐鲁大学、山东大学任教师时,已经是著名作家了。 从英国回来后,老舍发现当时的文坛思潮与文学争论此起彼伏。对此老舍却置身事外,只做个旁观者。老舍不属于任何一边,他是独立抑或孤立的,既没有他趋奉的对象,也没有谁表示要与他同气相求。老舍始终坚称自己是“写家”,而刻意与“作家”称谓划清界限。他从不把自己的写作看多高,认为自己与“德成粮店的写账先生”是同等的“写家”。以一种“独立不倚”的精神状态屹立于文坛。 1936年,山东大学受“一二·九运动”的影响,也开始了学生运动。老舍借此机会,正式辞去了教职。过上了专门靠写作换取收入的日子。就在这段时间,他写出了《骆驼祥子》和《我这一辈子》两大代表作。到了1937年7月,抗战爆发,日军炮舰集结胶州湾。当民族生存问题成为压倒一切的问题时,个人的悲喜变得无足轻重。具备救国济世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纷纷投入抗战的洪流。老舍也不例外,他成为了千千万万救亡者中的一员。他对臧克家说:“国难当头,抗战第一,我们不能老把个人和家庭挂在心头上!……”此时,老舍从一个向来只在文坛“边缘”弄笔的自由撰稿人,变成文坛上呼朋唤友的大忙人。 抗战胜利后,老舍受美国国务院之邀,赴美讲学一年。在美期间,他完成了《四世同堂》最后一部的写作。 1949年底老舍归国时,他直接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他看到身边的底层人民翻身过上了新生活,生活虽然依旧困苦,但毕竟充满了希望。在“狂喜”之中,老舍开始全身心地以他的才华服务于新中国。很快,他便写出了话剧《龙须沟》,并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此时老舍在创作中一直真诚、执着地思考自己与人民的关系,自己作品与人民生活的关系,以反映人民生活为己任,为此苦恼,为此焦虑,孜孜以求。 遗憾的是1966年爆发的“文革”,他带着心灵和身体的累累伤痕,自沉于北京西北郊的太平湖。 老舍虽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的文字仿佛残留于世的碑文,他的作品见证了老北京的人间喜剧。不仅描摹了一道风景,而且也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里。    (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以深沉凝练的笔触,全方位的展示了老舍的独特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凸显了一代大家的人格魅力和艺术影响力。 B.老舍始终坚持称自己为“写家”,还戏谑地称自己等同于“德成粮店的写账先生”,体现了老舍把自己看得很低,很谦虚。 C.山东大学受“一二·九运动”的影响,开始了学生运动,老舍先生辞去了教职,这表明他追求一种“独立不倚”的精神。 D.老舍因为经历的坎坷,艺术追求的与众不同,创作理念的独到,所以他被边缘化,一度是文坛的“边缘人”。 E.本文开头反复引用老舍的小说,这些引用的文字让我们了解到老舍能对生活有深刻独到的感悟都与其人生经历密不可分。 (2)因创作话剧《龙须沟》老舍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结合文章说说老舍被授予该称号的原因? (3)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4)老舍生于寒门,长于贫困,历经战乱,从小胡同的苦孩子到蜚声文坛的作家,从大杂院走向世界文坛。古语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结合文本和生活感悟,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②1937年7月,抗战爆发,日军炮舰集结胶州湾,民族危难之时,他成为了千千万万救亡者中的一员。他从一个自由撰稿人,成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实际负责人,积极投身到抗战的大潮中。 ③1949年底老舍归国时,他直接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国家充满了希望,老舍开始全身心地以他的才华服务于新中国。此时老舍在创作中一直思考自己与人民的关系,自己作品与人民生活的关系,以反映人民生活为己任。 (4)观点:苦难成就了老舍。①困难虽带给老舍心灵上的创伤,但他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而是使他的思想更加深邃,意志品质更加坚定。②生于寒门,幼年丧父,家道中落,历经战乱,饱经忧患。正因为此,使他成为广大下层市民中的一员,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下层百姓,看到行行色色色的人物,对生活有真切的体会。为其今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③看到下层百姓的贫瘠,体会到他们的悲辛,激起他对下层百姓的同情,从而在作品中刻画普通百姓。所以他成为了普通百姓的代言人,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常常陷入两个冲突情境:一个是新学与旧学的冲突,一个是西学与中学的冲突。中国文学能否健康发展,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于我们能否妥善解决这些冲突,从而形成中国文学的主体性自觉和自信,最终建构起一种不失自己文学传统、融“新旧”与“中西”为一体的文学理念体系和文学写作模式。 我们的文学写作是“非汉语化”和“非中国化”的。长期以来,我们以新学反旧学,以西学抗中学,视自己的文学传统和经验若敝屣。就文学而言,因为蔑弃旧学,我们失去了对传统的敬意和信任。许多当代作家写作的文学理念和经验资源,完全来自西方的现代主义作家。离开福克纳、马尔克斯、博尔赫斯和卡尔维诺等,几乎不知道该如何谈文学。这种文学上的趋西去中所造成的后果,就是文学写作的“非汉语化”和“非中国化”——中国当代文学在语言、情致和格调等方面,均跌落至低水平,有些作家的语言半通不通,纯然一副翻译腔。 同样,因为排斥中学,我们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失去了对传统文论和批评的自信。很多学者写文章,也必以西方学者为圭臬,要么是福柯和德里达如何说,要么是罗兰·巴特和哈罗德·布鲁姆怎么讲,全然丧失了中国文学的主体意识和个性特点。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九》论韩愈说:“韩公诗,文体多,而造境造言,精神兀傲,气韵沉酣,笔势驰骤,波澜老成,意象旷达,句字奇警,独步千古,与元气侔。”这样的批评,是中国格调的,也是充满诗性的,卓识内蕴,文采外烁,多么精彩! 显然,无论是当代中国的文学写作,还是文学理论和批评,需解决这样迫切的一个问题:如何接续中国文学传统,重建中国文学的主体性自觉和自信。 接续本土文学传统需要“反求诸己”,重新扎根。长期以来,中国现代文论的“双线”发展模式:一条是明线,一条是辅线;前者走着“洋化”的道路,后者坚守着“本土化”的道路。这种中西互补的模式,有助于传承中国传统文论话语。现代以来,中国文学理论已基本完成了现代化任务,形成了中国现代文论的基本格局。但是,最近二三十年,这种双线发展模式似乎出现了倾斜和偏失。本土化一维黯然失色,失去了其应有的地位和影响力。目前流行的文学批评话语,基本上来源于欧美国家的文学理论。中国文学失语的原因在于失根,即失落了中国传统文论的根。因而,要彻底医治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上的失语症,就要首先反求诸己、重新扎根,必须强调中国现代文论的转化,即从追踪西方转向回归传统,从搬用西方文论话语转向传统文论话语。 (摘编自李健军《中国文学不能失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文化和文学在近代以来的发展中面临着文化冲突,特别是新学与旧学的矛盾,尤为突出。 B. 当代文学语言、格调等水平下降,没有经典,是因为我们放弃了自己的文学传统和经验。 C. 中国传统文论话语的双线发展模式出现倾斜,导致中国文学失去了应有的地位和影响力。 D. 面对文学写作“非本土化”和理论失语的困境,需延续中国文学传统,建立文化自信。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代以来中国文化与文学存在中西、新旧的冲突,这是本文立论的前提。 B. 文章重视事实论证,以文学上的趋西去中说明中国文学写作的非中国化特点。 C. 文章以方东树的批评为例,从反面论证了中国对传统文论和批评失去自信。 D. 文章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原因和事实,最后提出解决方法,论证思路层次清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要处理好文化冲突,就能建构融新旧、中西为一体的文学理论体系和文学写作模式。 B. 要想治愈中国文学理论的失语问题,就一定要回归传统,扎根中国传统文论话语。 C. 如果学者能够重视中国文学的主体意识和个性特点,将有望重建中国文学的自信。 D.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有独特格调,充满诗性,文采外烁,我们应以中为主,兼融西方理论。 参考答案: 1. D    2. C    3. A 【1题详解】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A项“特别是新学与旧学的矛盾,尤为突出”分析错误,原文说的是“冲突”,“冲突”不能等同于“矛盾”。B项,“当代文学语言、格调等水平下降,没有经典,是因为我们放弃了自己的文学传统和经验”因果关系不当,原文“这种文学上的趋西去中所造成的后果,就是文学写作的‘非汉语化’和‘非中国化’——中国当代文学在语言、情致和格调等方面,均跌落至低水平”,可见当代文学语言、格调等方面水平低是趋西去中造成的;当代文学“没有经典”的原因文中无据。C项,“中国传统文论话语的双线发展模式出现倾斜”偷换概念,原文“长期以来,中国现代文论的‘双线’发展模式:一条是明线,一条是辅线”“形成了中国现代文论的基本格局。但是,最近二三十年,这种双线发展模式似乎出现了倾斜和偏失”,可见双线发展模式出现倾斜和偏失的是中国现代文论。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中国对传统文论和批评失去自信”观点错,该事例主要是举例证明中国文论有格调、有诗性、有文采,而非反面论证失去自信。故选C。 3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A项,“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处理好文化冲突”只是“建构融新旧、中西为一体的文学理论体系和文学写作模式”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故选A。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 (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 (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 (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需要认真甄别。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①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 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于郑国,栋也。栋折榱②崩,侨将厌③焉,敢不尽言?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譬如田猎,射御贯④,则能获禽。若未尝登车射御,则败绩厌覆是惧,何暇思获?” 子皮曰:“善哉,虎不敏。吾闻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我,小人也。衣服附在吾身,我知而慎之;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我远而慢之。微子之言,吾不知也。他日我曰:‘子为郑国,我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今而后知不足。自今请,虽吾家,听子而行!”子产曰:“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岂敢谓子面如吾面乎?抑心所谓危,亦以告也。” 子皮以为忠,故委政焉。子产是以能为郑国。                                                             (选自《左传》)  [注]①子产,名“侨”。下文中“蔑”即指然明,“虎”即指子皮。②榱cuī,椽子。③厌,同“压”。④贯,同“惯”。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郑人游于乡校                  游:游玩 B.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药:医治 C.子产曰:“少,未知可否。”      少:年纪轻 D.微子之言,吾不知也            微:不是 10.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子产不同意毁乡校,是因为他认为人们到乡校议论执政的好坏,有利于执政者改进提高,也有利于老百姓宣泄他们的情绪。 B.尹何很老实,深得子皮喜欢。子皮认为尹何不会背叛自己,想派尹何治理封邑。 C.子产认为子皮该派尹何去学习美锦制作,这样对尹何可能更合适。 D.子产善于通过比喻来说明执政的道理,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生动化,表现出很高的水平。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未尝登车射御,则败绩厌覆是惧,何暇思获?(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我远而慢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9.B。以……为药;把(老百姓的议论)当作社会管理的良药。 10.B。两句中“而”都是顺接连词。则,却/或者;以,拿/而;其,表反问/代词。 11.C。“美锦”只是比喻。 12.参照译文划线部分。 (1)要点:大决,大决口;克,能够。 (2)要点:“是惧”,倒装句式;厌覆,翻车压住。 (3)要点:庇,庇护;远,疏远;慢,轻视。 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游玩聚会,常议论执政者施政的得失。郑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掉,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人们早晚工作之余,到乡校游玩,议论议论执政者施政的好坏。他们认为好的,我就推行下去;他们所厌恶的,我就改正过来。这是我的老师呵,为什么要毁掉呢?我听说忠诚为善可以减少怨恨,没听说作威作福可以制止怨恨。难道不能够一下子就制止各种议论吗?但那就像堵塞河流一样。大决口所造成的灾害,一定会伤许多人,我们救都救不及。不如开小决口加以疏导,不如我听到他们的议论,当作治病的良药。” 然明说:“从今以后,我知道您确实是可以担当国家大事的人了。小人实在没有才能。如果真能按您说的去做,那整个郑国都确实有依靠了,岂只是我们几个人!” 孔子听到这些话,说:“从这件事看来,有人说子产不仁,我是不会相信的。” 子皮想让尹何做他封地的长官。子产说:“他年纪太轻,不知道行不行。”子皮说:“他忠厚老实,我很喜欢,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去那里后再学习,也就能逐渐更懂得治理封邑了。”子产说:“不能这样做。人们爱人,总想要谋求对他有利。如今您喜欢一个人,却把政事交给他,这就好像一个人,还不会用刀子却让他去杀牲畜,受到的损伤一定很多。您喜欢一个人,只不过是伤害他罢了,那谁还敢希求您喜欢呢?您在郑国是栋梁,栋梁折断,椽子一定崩裂,我也将被压在底下,怎敢不把话都说出来?您有美丽的绸缎,不会让人拿去学习剪裁吧?重要官职,大的封邑,是您自身的庇护,却让人骈学着管理,您对于美锦,不是看得比官职、封邑重要得多吧?我听说学习好了后才去管理政务,从未听说把管理政务当作学习的。如果真的这样做了,一定会有害处。比如打猎,射箭驾车都习惯熟练了,就能猎获禽兽。如果从来未登上车射箭驾御,那就会总是害怕翻车压人,哪还有功夫去想获取猎物?” 子皮说:“对呵!我真是不聪明。我听说君子致力于了解大的、远的,小人只专注小的、近的。我就是小人呵!衣服是穿在我身上的,我了解它而且谨慎找人裁剪。官职、封邑是用来庇护自身的,我却疏远而且轻视它。不是您一番话,我还不会明白道理。从前我说:“你治理郑国,我治理我的家族,以庇护自己,那就可以了。’从今以后我才知道不够了。自现在起我请示即使是我家族的事务,也要听从您的话去办!”子产说:“人心不相同,就像人的面孔不相同一样。我怎敢说您的面孔像我的面孔呢?只不过我心里认为危险的,也告诉您罢了。” 子皮认为子产很忠诚,所以把权力全部交给他,子产因此能够治好郑国。   5. 下列各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君子义以为上 A.他人之贤者,丘陵也 B. 子路宿于石门 C.大哉尧之为君也 D.不吾知也 参考答案: D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徐无党南归序 欧阳修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焉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选自《居士集》)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逾远而弥存也       弥:更加    B. 不见于言可也   言:  著作 C. 稍稍见称于人       稍稍:渐渐    D. 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     摧: 挫败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草木鸟兽之为物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B. 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 而散亡磨灭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D. 亦因以自警焉                  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感慨于当时学者“立言传世以求不朽”的世风,强调了“修身为本,精神不朽”观点,具有振聋发聩的警示作用。 B. 颜回无甚功和言,竟然受当世和后世如此推崇。文章以此为例,有力地说明了君子务本、修身立德、精神不朽的道理。 C. 文中用“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来比工丽文辞,说明立言是不能传世永存的,可知“立言”是不能依靠的。 D. 文末“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一句,意味深长,增添了劝诫的力量,更告诫徐无党注重反省,自我修为。 7.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 (2)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3)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 参考答案: 4. A    5. A    6. D    7. (1)就以颜渊为例,(他)独居穷宅时挨饥受冷;在与人相处时又整天沉默寡言,(旁人)也许以为他愚笨无能。(2)现今追求学问的人,没有谁不羡慕古代圣贤能够名声不朽,可是一辈子辛劳,全部的功夫只用在著述文字方面,都是可悲的了!(3)你的文章日渐进步,有一种如泉水涌出山间的气势。 4. 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A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内容大意可知,弥:长久。所以选A。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项“之”均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所以”,连词,表原因;介词,表方式。C项“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D项“因”,连词,因此;动词,沿袭。所以选A。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6.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D项,“更告诫徐无党注重反省”表述不正确,文章结尾句“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表明也用此文自警。所以选D。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群居”“愚人” “莫”“尽心”“文字”,“其”“水”“山”。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各种草木鸟兽被归类为“物”,而世间众人被归类为“人”,他们生存在世时虽有分别,然而到了死亡时却很相同,全部也都变成腐朽、消亡殆尽的地步。而圣贤身处世人之中,他们也需要面对这种生死变化,然而却和各种事物及世人有分别──他们能在精神、功业上永垂千古,时间再久也能够留存。圣贤能够长存不朽的缘故,就在于他们建立德行、功业或著作了。一个人能努力修炼个人操守的话,一定能有所成就;若要建立个人功业,却是受社会情况限制;若要行文传世的话,则被个人天赋所约束。有些人能建立功业,却未必有著作留下。看《诗》、《书》、《史记》等著作所记,当中有多少人是善于著作的呢?至于有高尚德行的人,更未必能建立功业,又有著作传世的了。孔子的弟子中,有能建立功业的,有能著书立说的。就以颜渊为例,他独居穷宅时挨饥受冷;在与人相处时又整天沉默寡言,旁人也许以为他愚笨无能。然而当时孔门中众多弟子都极其尊重颜渊,无人敢与他相比。就是后世千百年来,也没有人能在德行上能胜过颜渊。由颜渊能够永存不朽的原因来看,固然不是凭借他的功业,更不必说是著作吧? 我曾读《汉书·艺文志》、唐《四库书目》等著作,见当中列举上古至今有著作流传的文人,其作品有多至百余篇,也有少的约三四十篇。然而文人虽多不胜数,大部分的作品却已随时间而散失消亡,至今只存留百分之一二而已。我悲叹这些作者,他们的文章虽然华丽,但好像花木被风飘散,鸟兽鸣叫掠过耳边一样,只得短暂停留人间。他们创作时竭尽心力,这又和世人为生活 忙忙碌碌有何分别呢?而且最后也或早或迟地面对死亡,他们的情况和草木、鸟兽、世人一样;全部归于泯灭消失,可知道“立言”实在是不能够依靠的。现今追求学问的人,他们全部羡慕古代圣贤能够名声不朽,可是只懂用一辈子功夫在著述文字方面,那真是可悲的了! 你(徐无党)从小便跟随我学习,写的文章,已经颇得别人称赞。学成后,又在礼部应考科举;名列前茅,从而名声显著人前。你的文章日渐进步,有一种如泉水涌出山间的气势。不过,我希望借本篇文章挫一挫你的锐气,和勉励你求学之道,因此在你南归之时赠送这篇文章给你。同时,我自己相当喜爱为文写作,因此也用本文来警示自己一番。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 请从下列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中任选一组,说明你更喜欢其中哪一位,并陈述理由。(3分) 第一组:孔子与庄子           第二组:刘邦与项羽 第三组:李白与杜甫           第四组:林黛玉与薛宝钗     要求:(1)对所选的人物或形象进行比较;(2)不可出现常识性的错误; (3)字数在30-50字之间。 参考答案: 作答要求:(1)对所选的人物或形象要进行比较; (2)不可出现常识性的错误; (3)分析只要切合材料言之成理即可 8. 在下面这段文字的画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要求:语意连贯,合乎逻辑。(2分)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时期,    ①    我们只注重经济数量的增长,而忽视质量的改善,对自然资源盲目开发,甚至竭泽而渔,势必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从而断送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②    ,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是确保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否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将难以实现。   参考答案: ①如果  ②因此  ①应填内容:根据“聆听”一词,应填听觉感知事物;根据“不是”一句,第一空填令人憎恶的声音; 根据“而是”一句,第二空填平凡、伟大的自然界的声音。②句式:不是… …而是… … ,“而是”后带两个偏正短语。内容恰当2分,句式正确2分 9.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备受瞩目的“最美教师”评选活动于近日举行,经过激烈角逐,来自师大附小教育集团的李老师脱颖而出,成为本年度“最美教师”。 B. 新型播种机实现了灭茬、旋耕与深松、施肥、精播一次性完成,减少了单独作业,大大降低了成本,秸秆还田的难题迎刃而解。 C. 宋代才女李清照,才情横溢,词动京华,收藏的文物可谓汗牛充栋,但身为女人,生在乱世,情无所托,学无所用,令人感慨。 D. 韩国在其境内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其实是火中取栗,不仅无助于维护国家自身安全,还要承受由此带来的一系列政治风险。 参考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修改。 A项“脱颖而出”:指锥尖透过布袋显露出来,比喻人的本领全部露出。 B项“迎刃而解”:原意是说劈竹子时,头上几节一破开,下面的顺着刀口自己就裂开了。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 D项“火中取栗”:偷取炉中烤熟的栗子。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 C项“汗牛充栋”:形容藏书极多。使用对象不当。所以选C项。 点睛:成语辨析的关键就在于:一是对语境意义的准确把握,二是对成语含义的正确掌握,两者必须相互结合,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在辨析成语使用情况时,可依次思考下面几个问题:语境义→成语义→该成语是否适合于该语境。可以说,对语境义的准确把握和对成语义的正确掌握,是我们辨析成语使用情况的前提和保证,也是我们正确解答成语题的重要方法和有效手段。成语题误点设置: ①望文生义;②错用对象;③褒贬误用;④颠倒尊卑;⑤搭配不当,具体又分为前后矛盾、语意重复、不合惯用句式、错带成分等。 10. 找出下面文字中的三处语病,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6分) ①塔山石榴历史悠久,在晋代潘岳所著《安石榴赋》中就有“榴者,天下之奇树,塔山之名果”的记载。②塔山石榴之所以闻名的原因是“色泽艳丽、果大皮薄、味甜汁多”。③塔山石榴目前已形成以塔山为中心,绵延50多公里,总面积超过6万余亩的石榴种植基地生态群落。④为把“塔山石榴”这块金字招牌打造好、利用好,淮北市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四届石榴文化旅游节。⑤文化节带动了当地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当地的发展,形成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的多赢。⑥塔山石榴先后获得“安徽省优质农产品”“全国优质石榴”等称号,成为淮北市的一张精美“名片”。 (1)序号_______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序号_______  修改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