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安徽省合肥市琥珀特色中学高二政治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 选择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11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一年上涨了5.4%。尤其是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加大了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负担,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据此回答10—11题。
10.截止到2011年9月底,北京、天津、山西等21个地区都相继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是21.7%。这样做的依据是
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②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④消除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1.为切实解决物价上涨引起的民生问题,我国政府可以
A.人民币升值→商品出口量增加→外汇流入增多→商品价格水平下降
B.提高存贷款利率→流通中货币减少→有效需求降低→商品价格水平下降
C.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单位商品价值量下降→商品价格水平下降
D.发行国债→增加货币的供应量→减少消费需求→商品价格水平下降
参考答案:
AB
2. 漫画《黑与白》启示我们,认识事物时要
A.勇于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B.端正立场和立足点
C.把握真理的相对性
D.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参考答案:
B
3. 我国古代“文彦博数豆”的故事,说的是文彦博小时候准备了两个罐子,做了错事就放黑豆在罐中,做了好事就放红豆,每天检查红豆和黑豆的数目,日积月累,黑豆越来越少,红豆越来越多。长大后,文彦博成了宋朝的一代名相。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自觉改造客观世界 B、要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C、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要重视量的积累
参考答案:
D
4. 下列与“腐朽文化”密切相关的选项是( )
①带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文化 ②带有殖民主义思想的文化 ③需要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的文化 ④“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
D
5. 、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钢结构建筑──“鸟巢”(国家体育场)和世界上首个基于“气泡理论”建造的多面体钢架结构建筑──“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正在成为北京城新的标志性建筑。这被称为 ( )
A.传统习俗 B.凝固的艺术 C.民族精神的火炬 D.传统思想
参考答案:
B
6. 下列关于哲学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②哲学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③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④哲学家们对具体科学进行概括总结才形成哲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④
参考答案:
D
7. 社会和谐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是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建设和谐社会,首先要发展生产。只有蛋糕做大了,分给每人的才能更多更好,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才能提高。这说明
A.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B.主观愿望决定消费需求
C.消费观念与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 D.只要生产发展,社会就能和谐
参考答案:
A
8. 马克思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他坚持
A.历史的观点 B.革命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阶级的观点
参考答案:
C
9. “散文随笔的写作,只要心有意态,必有情氛,信马由缰,收桨放舟,乱花飞絮,野溪奔流,一任天然。这种写作一旦开笔,听任心灵的解脱与呈现;大脑愈有空白,笔下愈有意外而惊人的灵性出现。”这段话表明( )
A.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 B.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促进作用
C.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D.意识可以摆脱客观规律进行想象和创造
参考答案:
C
10.
参考答案:
B
略
11. 下列对“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认识不正确的
A.哲学具有时代性 B.哲学都是自己时代在精神上的反映
C.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的精华 D.哲学属于精神的范畴
参考答案:
C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力求在解决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上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B.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C.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D.必须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参考答案:
C
13. 2009年2月6日,为救灾活活累死的战士武文斌被评为“2008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这体现的人生哲理是
A.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与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统一的
B.实现人生价值不能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
C.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由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决定
D.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由个人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决定
参考答案:
A
14.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以下属于系统的基本特征的是
A.整体性 B.普遍性
C.有序性 D.内部结构是杂乱无章的
参考答案:
AC
15. 防空识别区是濒海国家为防范可能面临的空中威胁,在领空外划设的空域范围,用于及时识别、监视、管制和处置进入该空域的航空器,以保卫空防安全。2013年11月23日中国政府宣布划设中华人民共和国东海防空识别区。我国政府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
①是我国有效行使自卫权的必要措施
②意味着我国领空、主权的扩大和延伸
③符合联合国宪章等国际法及国际惯例
④有利于我国在防空识别区有效行使管辖权
A. ②③ B. ③④ C.①④ D.①③
参考答案:
D
16. 某高一学生希望市政府有关部门在地铁站附近设置自行车停放点或租赁点,以方便市民出行。他表达这一意愿的方式可以是 ( )
① 通过人大代表表达 ②给《市长信箱》留言 ③拨打《市民热线》 ④向《新民晚报》反映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D
17.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联系 B.矛盾 C.运动 D.实践
参考答案:
B
18.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体现了
①从实际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 ②在个性中把握共性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在共性中把握个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参考答案:
B
19. 重大会议、体育盛会一般都有会徽,会徽在设计上要体现会议的主旨、举办地、举办时间、举办国(地区、单位)等。如奥运会会徽,是每一届奥运会的图腾,它向全世界展示了主办国家及城市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从早期复杂的招贴画式会徽到今天简约抽象的艺术性徽记,城市与民族的特性都深深地烙印在每一届奥运会徽的上面。会徽的创作设计说明
A.艺术创作来源于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C.创造性思维来源于人的主观想象 D.创新是对原有事物的彻底抛弃
参考答案:
B
20. 2013年是中国一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也被国际社会称为“黄金十年”。2013年10月9日,李克强总理在第16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对中国与东盟未的“钻石十年”提出了“2+7”合作框架。中国历来重视与东盟的合作,原因在于( )
①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间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
②东盟作为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影响范围很广泛
③中国与东盟积极合作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④“引进来”与“走出去”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参考答案:
C
21.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栏目以其“大众口味、学者品位”解读《论语》。对于丹的解读,有人认为,这是把庙堂之中晦涩难懂的东西通俗化以示大众,是好事;也有人认为,这是把中华经典文化简单化,将贻害无穷。面对这些争议,于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了自己
的看法:“我的解读是从‘学术金字塔’的塔尖上走下来、与民众分享文化利益的一种尝试,采用的
是‘心得’的方式,而非严肃的学术教材,这种解读并未伤害社会的群体记忆。”于丹的回答表明( )
A.经典文化已经过时 B.经典文化具有了快速、直接的特点
C.文化应根植和服务于大众 D.经典文化对人的积极影响是主要的
参考答案:
C
22. 教育学家提出“一万小时定律”,认为天才不过是做了足够多练习的人,如莫扎特6岁开始作曲,但直到21岁才写出堪称伟大的作品,这时他已经写了10年,超过1万小时。下列选项与“一万小时定律”蕴含相同哲理的是 ( )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C.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D.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参考答案:
D
23. 中国与五大洲的28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5个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的建成有利于( )
①消除贸易壁垒,实现双方经济共赢 ②促进国际分工,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
③提升竞争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④优化资源配置,消除国家贫富差距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
A
24. 2011年9月19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指导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农业部专家组按照严格的测产验收规程,测得试验田平均亩产达到926.6公斤。材料体现了
①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自然事物的联系是不能实现
②认识事物的本质联系,能引导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建立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
④离开了事物的真实联系,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发挥作用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参考答案:
C
25. “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间,而尘心渐息;夷犹予诗书图画之内,而俗气潜消。”这表明( )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C、文化是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的 D、只有优秀文化才对人产生影响
参考答案:
A
26. 以下观点,符合世界的统一性原理的是
A.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
B.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C.物质的本性是广延,精神的本性是思维
D.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参考答案:
D
27. 文化学者认为,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之路,体现了对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继承,因为( )
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民族友好的吸收一切外来文化
②“以和为贵”的和谐文化培育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民族禀性
③中华文化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将自己意志强加于人
④崇尚“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参考答案:
C
28. 财政部2015年11月发文,决定从2016年开始,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集中支持区域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对纳入农业综合开发优先扶持范围的优势特色产业,通过重点扶持、连续扶持,力争用3年时间,在各农业综合开发县初步形成1—2个优势特色产业。你认为下列做法有助于实现这一财政目标的有
①财政补助项目优先扶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②逐渐形成以贷款贴息为主、以财政补助为辅、财政股权投资基金等多形式并存的多元化扶持体系
③取消农民的种粮补贴,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城镇化率
④国有大中型企业转变生产经营方向,重点开发特色农业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参考答案:
A
③选项中“取消农民的种粮补贴”的做法属于紧缩型的财政政策,不利于实现这一目标。④选项国有大中型企业转变生产经营方向的做法不当,故排除。要实现这一财政目标需要财政补助项目优先扶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逐渐形成以贷款贴息为主、以财政补助为辅、财政股权投资基金等多形式并存的多元化扶持体系。故①②选项入选。选A。
二、 材料论述题(共3题,共44分)
29. 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生活中心,城市的兴起是人类告别蛮荒的标志。早期的城市是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农业城市,自然和谐,但城市功能简单;但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片面强调城市的经济功能和集聚功能,城市变成了工业城市;“先发展,后污染”的模式致使城市在不断发展和膨胀中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诸如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贫富差距等各种“城市病”的挑战。人们发现,城市远非“理想国”。在人类转向生态文明的新阶段,如何更新理念,应对矛盾,彰显人类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这一城市本质,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课题。面对“城市病”的新课题,上海世博会提出了全新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传递着低碳、环保、和谐的共同追求,升华了城市发展理念。
结合城市发展理念的变迁,说明人类是如何追求和发展真理的。(10分)
参考答案: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追求和发展真理要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类每一文明发展阶段的城市发展理念,不是凭空产生的,只能在城市发展的实践中获得,我们要善于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和发展真理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人类城市发展理念经过了一个不断克服谬误、逐步科学完善的过程。针对伴随工业文明而来的“城市病”,上海世博会选择“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传递着低碳、环保、和谐的共同追求,升华了城市发展理念。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追求真理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进行无止境的探索。人类关于城市建设的真理性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要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探索获得,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
30. 2011年11月2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7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德班开幕,美国在会上多次重申,不会参与关于《京都议定书》的任何磋商,也不会承诺任何减排任务。长期以来,美国国内对碳减排问题意见不一。2001年由于国会的反对,布什总统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奥巴马上任后力挺的《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在众议院以微弱优势通过,但参议院的气候立法工作却被一再推迟;民主党认为《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有利于促进美国经济转型,共和党保守派则认为提高减排目标将严重削弱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损害美国的经济利益;在德班会议期间,美国强大的石油、天然气财团等,派出了大量的游说人员,要求美国政府不要在气候问题上让步。
材料中,影响美国政策的主要政治因素有哪些?选择其中两个因素行评价。(11分)
参考答案:
(1)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推动文化领域的变革。(2分)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2分)
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2分)
31. 人类对于全球气候变化成因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20世纪70年代,全球“变冷说”是主流,但随着科技发展,“全球变暖说”逐渐成为主流,其又分裂为两派,一派认为全球变暖乃人类活动所致,另一派认为与人类活动没有关联。最新科学研究表明:全球气温的快速升高与人类进入温室气体排放密集期正好吻合,人类活动就是全球变暖的主因。
请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知识分析:为什么人们对气候变化的成因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这给我们追求真理有何启示?(8分)
参考答案:
、答案:①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2分)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等条件的限制。(2分)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2分)
②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