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省晋城市高平第一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 、枝挺,
2、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
3、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
4、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柳”作为文学意象最早出现于诗经,但其意象所蕴含的涵义更丰富和深刻,则是自唐代开始。B. “柳”又作“杨柳”,称名不同,其实所
5、指相同,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并未影响到诗意的准确表达。C. 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慕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D. 古人常借柳表达对离人的相思和对家园的思念,是因为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层次清晰,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之后,进而对古诗词中“柳”这个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B.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在增强说服力的同时,也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C. 文章最后三段从初春写起,然后按照朝代的顺序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柳”这一意象的丰富含义。D. 文中引用许
6、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的诗句,意在证明“柳”在古代具有乡思的意象内涵。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区分较大,古人在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合称“杨柳”的做法确实不妥。B. 如果没有冯延巳、刘禹锡和刘昚虚等人笔下的“柳”的诗句,就没有柳这一意象在古诗中的丰富的情感意蕴。C. 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即指柳的证据。D. 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作为隐者的象征,与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不无关系。参考答案:1. D 2. C 3. D【1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7、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D项,“是因为古人喜欢种柳”曲解文意。从文中看,对人相思的原因应该是“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选D项。【2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
8、,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C项,“按照朝代的顺序”错。语境中先写了隋炀帝时代,后写了秦朝时,不是按照朝代顺序。故选C项。【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找到文本相对应的内容,加以比较,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A项,“古人在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合称杨柳的做法确实不妥”说法错误,文章是说以今天植物学分类观点来看,“杨柳”合称确实不妥。B 项,“如果没有就没有”逻辑推导错误。文中说“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冯延巳、刘禹锡和刘昚虚等人是
9、借“柳”表达了其他的含义。C项,逻辑关系错误,文中有“即使此传说确凿故此据不足为证”,据此可知,是因为“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所以才不能把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当作“杨柳”皆指柳的证据。故选D项。【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醉拳张三楸立我是张三
10、。张三语气中荡漾着蔑视,平淡而又坚定。日本少佐美津智朗,上下打量了面容清瘦却棱角分明的张三。哟西,有胆量。斟得满登登的四十大碗酒,排满了两张条案,正宗鲁北烧刀子。美津智朗伸手道“请”。你的,一碗酒放一个,四十碗我放四十人。张三爷点了点头,走了过去。张三德州武城人,几十年来,人们记忆中的张三总是身着长衫,袖口高挽,手端鲁北老酒,泰然自若,在柴家酒铺门旁的长椅上,有滋有味地品着。所有老人的记忆中,没人清楚张三爷以什么为生,有无子嗣,有人说他在辛亥革命去过东洋,有人说他参加过义和拳,还有人说他在马家作坊教过私塾。酒是张三爷的全部生活,酒持得稳,喝得淡,放得轻,一天没酒日子就不是张三爷的日子,日头从东
11、方初升,张三爷的酒碗端起,日头落西,最后一滴酒也淌入肚子。张三爷微抖长衫,轻抬阔步的样子,反复在人们的记忆里。民国二十五年的冬天冷得早,可张三爷一身单布长衫早早坐到了柴家酒铺门口,右手高擎海口酒碗,口称,武城张三烦请柴掌柜赐酒。早有伙计从坛子里舀出一提,斟到三爷的碗里,三爷泯了一口,扬手将酒泼在青石砖道上。掺水了。伙计赶忙又开一坛,十里香。苦,又泼。伙计热汗直流,柴掌柜闻听颠颠地跑上来,连开隔壁好、四季青、一杯醉三坛老酒。张三泼了三碗,腥,涩,嫩,一时酒气冲满了整条青石街。柴掌柜面红耳赤,哭丧着老脸无计可施。张三爷喝谁的酒是给谁家捧场子,是看得起你,你想请都轻易请不来。何家的“小米香”、胡家的
12、“杂粮酒”、马家的“地瓜烧”和孙家的“状元红”,那都是张三爷给品出来,叫出来的。忽听一声银铃之声,请三哥品小女子的手艺。柴家掌柜大女儿双手捧着一碗高粱酒,轻迈金莲来到张三近前。酒未沾唇早闻酒香,张三脖子一扬滴酒不剩。好一碗女儿红,抬足离去。自那次后,柴家红高粱酒坊叫响了鲁北一带。美津智朗是想夺柴掌柜的酿酒方子的,柴掌柜就是不吐个口话,美津智朗恼羞成怒。一个破坏大东亚共荣,就捆了柴家四十来口。张三爷端起一碗酒,咕咚一口,那边绳子头就松一个,张三爷连干二十碗。烧刀子常人一碗就会放倒在地,美津智朗不住点头。张三爷喝到三十来碗时候,身子晃动了一下,柴掌柜吓得体如筛糠。张三爷淡然地看了柴掌柜一眼,又一碗
13、酒入口,柴掌柜那头绳子一松,人瘫倒在地上。张三两碗咕咚咕咚吞了下去,四十碗喝完,在场所有人都惊得目瞪口呆。美津智朗拍了拍军刀,放人。张三爷迈着八仙步,拨开日本兵的刺刀就向院外走,美津智朗屋里哇啦地说一通日本话。张三爷止住了脚步,回头问美津智朗,你说中国人酒痞野蛮无酒德?告诉你,酒德两字,最早见于我中华民族尚书诗经,儒家有“饮惟祀”、“无彝酒”、“执群饮”、“禁沉湎”。晋代断酒戒,唐代酒箴,宋代酒赋,元之饮膳正要,明之本草纲目,清之日知录,无不是酒德之说。小小番邦岛国无端侵略,竟敢陈说礼法,只如蜾蠃螟蛉如侍在侧焉也。张三爷滔滔不绝,不觉兴起,身子晃动,嘴里兀自振振有词:铁拐李提腿把神起,回头观望
14、汉钟离,韩湘子口中吹玉笛,李纯阳拔剑把头低一套八仙拳使出来,如风如影飘逸出神,少顷收势站定,张三爷气不长出面不改色,更增神采。美津智朗没想到张三精通日语身怀武功,狞叫:八嘎,把人留下。张三爷一鹞子翻身飘上了高墙,晃动几下就没了影子,从那以后,武城再也没有人见到过张三。张三爷后来的故事发生在建国后的五二年,武城县政府联合何胡柴马孙五家,各取其祖传酿酒秘方之精华,组建新国营酿酒厂。酿出新酒的第一天,大门口外,直直走进一位清瘦矍铄的七旬老者,说是来尝新酒的。门卫见来人仪表非凡,不敢阻拦,又恐是敌特分子,赶忙向厂民兵连报告,民兵连紧急集合赶到,那老人早不知去向。众人听到贮酒仓库有轻微声响,民兵们进去搜
15、查,见一坛高粱酒封泥打开,一口空瓷碗放在当场,墙上用干树枝划得一行草字笔走龙蛇:好酒。故人张三到此。18.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以“我是张三”作开头,开门见山,将张三爷的形象简洁清晰地展现出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B. 这篇小说语言特色鲜明,通过场景描写展现人物,读者从作者的叙述和直接议论中可以看到作者的情感倾向。C. 小说通过对柴家酒铺伙计和柴掌柜的神态与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们极度看重张三爷的评价。D. 美津智郎因为张三的反驳而愤怒,而且他发现张三精通日语、身怀武功,不是一般人,最后“狞叫”想把张三扣下。19. 张三爷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
16、?请概括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20. 从叙述的先后顺序看,小说运用了哪些叙述方式?有何好处?请结合文本分析。参考答案:18. B 19. 爱喝酒,懂品酒。张三爷每天都要喝酒,从日出到日落,他品的酒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英勇无畏,有民族气节。面对日本侵略者毫无惧色,以喝酒的方式让美津智朗放人,面对日寇的谩骂予以反击。文武双全。从张三爷反驳美津智朗可以看出他饱读诗书;从他逃脱和到酒厂品酒后不知去向可见他有过人功夫。 20. 小说采用顺叙和插叙的叙述方式。顺叙,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张三爷喝酒救柴掌柜一家保护酿酒方子的全过程,和建国后到酒厂品酒的过程。符合人们阅读心理,条理清晰;运用插叙,介绍张三爷的背景
17、、爱好和他品柴家酒铺的酒的过程。为下文救人保护方子作铺垫,突出张三爷的形象特点,充实文章内容,使行文错落有致。【18题详解】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题中B项,“直接议论”错误,全文都是叙述,没有直接议论。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
18、式,如本题“张三爷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请概括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本题中,张三爷喜欢喝酒且酒量很大,如“人们记忆中的张三总是身着长衫,袖口高挽,手端鲁北老酒,泰然自若,在柴家酒铺门旁的长椅上,有滋有味地品着”“酒是张三爷的全部生活,酒持得稳,喝得淡,放得轻,一天没酒日子就不是张三爷的日子”,以及张三爷与醉弥陀比酒以及喝四十碗酒救人都能体现这一点,同时张三爷也善于品酒,如“张三爷喝谁的酒是给谁家捧场子,是看得起你,你想请都轻易请不来。何家的小米香、胡家的杂粮酒、马家的地瓜烧和孙家
19、的状元红,那都是张三爷给品出来,叫出来的”;张三爷很重情义且勇气过人,面对日本人的刺刀,他连喝四十碗烧刀子来救人;张三爷身怀绝技且文武双全,喝过酒之后的张三爷引经据典谈论酒德,打了一套八仙拳“如风如影飘逸出神”“气不长出面不改色,更增神采”,最后日本人要抓他的时候,他“一鹞子翻身飘上了高墙,晃动几下就没了影子”;张三爷有民族自尊心,“美津智郎屋里哇啦地说一通日本话”“你说中国人酒痞野蛮无酒德”“告诉你,酒德两字,最早见于我中华民族尚书诗经无不是酒德之说,小小番邦岛国无端侵略,竟敢陈说礼法,只如蜾蠃螟蛉如侍侧在焉也”。考生根据这些内容概括即可。【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分析作品主要
20、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从叙述的先后顺序看,小说运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请结合文本分析”,然后看小说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再看这些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从全篇来看,小说是采取顺叙的方式记叙,从张三爷喝酒救柴掌柜一家开始,到建国后到酒厂品酒,这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即顺叙,这种叙述方式符合读者的认知心理,很有条理;从小说的中间部分来看,小说从张三爷喝酒救人入手,然后在六到十二段却写张三爷的几则传闻,第十三段又回到喝酒救人的事件上来,由此可知,中间这几段属于插叙部分,这就让小说避免了平铺直叙,让小说有了波澜;从形象上来看,前后的救
21、人部分体现出张三爷的重情义、有勇气,身怀绝技、能文能武,而插叙部分重点突出张三爷的善于品酒以及喝酒后的表现,这对于人物形象来说,丰富了张三爷的形象;从与下文的关系来看,插叙部分张三爷的酒量过人以及为柴家品酒等内容都为下文喝酒救柴家人做了铺垫。考生围绕这些方面进行答题即可。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
22、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恭敬”连用,表示态度温顺和蔼。古时候,这两个字却各有侧重,“敬”是内心修养,“恭”则是这种修养的外在反映或者显现。先说“敬”。在儒学看来,人心(性)至善至妙,但是,作为个体,人在出生之后,就会受到各种后天欲望、情绪所干扰,
23、从而使至善至妙之“心”受影响、被遮掩。如何才能保证不失本性之真呢?也就是说如何才能保住个性且使之与集体意识一致呢?这就必须要持“敬”。朱熹曾说“主一无适之谓敬”,他所说的“一”,不是特指某一具体事或物,而是具有丰富儒学内涵的哲学概念,是“道”所生之“一”,也就是最为纯真的人之天性。而“无适”并不是无所适从,而是持守专注,不起别念。可以看出,朱熹所理解的“敬”就是将全副心思用到对“道”的体悟和把握上。宋儒曾拿礼中“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这两句话解释“敬”:拿一只空杯子,也应该像拿一杯盛满开水的杯子那样;走进空无一人的房间里,也要像走进有人的房间里一样。不能因为没有开水,就掉以轻心,马马虎虎,也
24、不能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生轻慢之心的不好之念。否则,杯子会因大意而摔掉,心性也会因邪念而亏损。“敬”在日常实用当中,其作用也是如此之大!再说“恭”。所谓“恭”就是“敬”的外在表现。现代心理学已经揭示出,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就必然会有相应的表情或身体语言表现出来。“敬”的内养,也无一例外地会表现在外表上,那就是“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一幅端庄肃穆的样子。宋明以来,道学家们往往方巾葛袍,严于治家待人,不苟言笑,“坐如尸,立如斋”,透出来一股僵腐之气,所谓“道貌岸然”,指的就是这种形象。在儒学统一的价值标准下培养出来的道学家,也有着统一的行为规范和言行举止,表面上看,似乎是超凡脱俗的
25、必然产物,事实上,它不仅扼杀了个性,而且,也从根本上与孔子“因材施教”的精神相违背。“道貌岸然”,恰好是儒学走向僵化的标签。宋儒忽然从先秦经典里找到一个“敬”来解释修身的手段,很可能是受佛教重“定”的影响。儒士们持敬的态度,跟僧侣日常的修为做早晚功课很是类似,更主要的是,持敬要求专心一致,也跟“定”中之境有几分类似。一般所谓“入定”指思绪不起,使慧心呈现,而持敬也是专心于一处,不作他想,以便内养充盈,真性流露,通于大道。若果真如此,那么,宋儒重敬,还说明了另外一个儒佛融合的问题。不过,敬到底还有儒学色彩,因为敬时精神守持一处或专注某物,而“定”则打断了与现实生活的一切束缚,是精神自由生慧得“悟
26、”的必要手段,二者一重“有”一重“无”,这也许可以说是儒佛二教价值指向上的不同的必然结果吧。虽然“恭敬”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很浓的封建色彩,甚至给人僵化和腐臭之味,但是,作为内修的一种手段,恭敬要求个体以温和的态度待人接物,却是值得肯定的。任何时候,盛气凌人总是给人留下坏印象,而且也损害了自己的人格,不如温厚和顺给人亲切感,这一点,却是必须记住的。 (选自传统文化导论)5.下列对于“恭”“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敬”强调内心修养,保持纯真的天性,不起别念,其实就是理学家朱熹要求的“敬”。.“恭”按照宋明以来儒学标准,强调人们要时刻端庄肃穆,不苟言笑,但难免趋向极端。C.“恭
27、”是“敬”的外在表现,道学家的“道貌岸然”其实就是儒学创始人孔子要求的“恭”。D.“敬”要求人们精神守持一处,或专注某物,从而实现个性舒展且与集体意识的统一。6.从原文看,下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主一无适之谓敬”,说明几乎所有的宗教都认为,人心(性)容易受到后天各种欲望的影响和蒙蔽。B.“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说明一个人如果能保持“敬”,就可能防止心性因邪念的侵入而受损。C.“俨然人望而畏之”,说明道学家的重要使命就是使人敬畏,从而达到修身养性,规范行为的目的。D.“入定”本是佛教概念,原本指思绪不起,慧心呈现,但后来被儒家借用,用来说明专心致志的益处。7.下列不属于作者在
28、文中观点态度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恭”与“敬”虽然在古代各有侧重,有所区别,但是今天已经连用,表达相同的含义。B.作者认为,宋朝时候“敬”的含义与先秦时代并不完全一致,这反映了儒学在时代变迁中的新发展。C.作者认为,“恭敬”表示态度温顺和蔼,虽然具有很浓的封建色彩,但是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D.作者认为,如果不理解“恭敬”的准确意义,就会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掉以轻心,生出轻慢之心。参考答案:5.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道学家的道貌岸然其实就是儒学创始人孔子要求的恭”有误,从第三段“宋明以来,道学家们往往方巾葛袍,严于治家待人,不苟言笑,坐如尸,立如斋,透出来一股僵腐之
29、气,所谓道貌岸然,指的就是这种形象”“表面上看,似乎是超凡脱俗的必然产物,事实上,它不仅扼杀了个性,而且,也从根本上与孔子因材施教的精神相违背。道貌岸然,恰好是儒学走向僵化的标签”等句内容来看,道学家的“道貌岸然”和儒学的“恭”已是“貌合神离”了。答案:C6.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几乎所有的宗教”有误,文中主要论述了儒家相关的观点,第四段为进一步论述儒家的观点,又举了佛教的 “定”加以比较,但并未言及其他宗教。C项,“重要使命就是使人敬畏,从而达到修身养性,规范行为的目的”有误,第三段的有关论述意在说明道学家的“道貌岸然”与儒学的精神相背,是儒学走向僵化的标签。D项“
30、后来被儒家借用”有误,原文第四段为“宋儒忽然从先秦经典里找到一个敬来解释修身的手段,很可能是受佛教重定的影响”。答案:B7.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从第二段“宋儒曾拿礼中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这两句话解释敬”一句可知,“如果不理解恭敬的准确意义,就会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掉以轻心,生出轻慢之心”与原文不符,更不是作者的观点。答案:D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项脊轩志【明】归有光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n)漉(l),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
31、修葺(q),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n),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di)诸父异爨(cun),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po)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y),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b)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z)在吾怀,呱呱(g
32、)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h)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jing)牖(yu)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
33、,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注】爨:灶。扃牖:关上窗户。 (选自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案:书桌 B大母过余日 过:路过,经过 C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胜:美,光彩 D后五年,吾妻来归 归:女子出
34、嫁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其制稍异于前B余稍为修葺 庭中通南北为一C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D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1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写修葺后的项脊轩,既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愉悦之感,又巧妙地引出了下文,与写“悲”形成映衬。 B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事小情真,曲尽其妙。 C文章最后一段,由亭亭如盖的树想到了人,睹物伤怀,物是人非,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含蓄地抒发了
35、丧妻的悲恸之情。 D项脊轩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也是文章的描叙的重点。项脊轩的前后变化反映了作者家族的兴衰,人事的变迁,寄托了作者对亲人的深沉怀念之情。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3分) (2)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3分) (3)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3分)13用斜线()给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子断句。(断旬不超过6处)(3分) 公叔文子为楚令尹,三年,民无敢入朝。公叔子见曰:“严矣!”文子曰:“朝廷之严也,宁云妨国家之治哉?”公叔子曰:“严则下喑,下喑则上聋,聋喑不能相通,何国之治也
36、盖闻之也顺针缕者成帷幕合升斗者实仓廪并小流而成江海明主者有所受命而不行未尝有所不受也。” (说苑政理)参考答案:9.B 10.C 11.D12(9分)(1)(3分)图书(“借书”译成“借来的书籍”“杂乱的书籍”等亦可)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偃仰”“万籁”、大意各1分。)(2)(3分)这个老婆婆,是我已去世的祖母的婢女,给(我们家)两代人喂过奶,我的已去世的母亲对她很好。(“乳”“抚”、大意各1分。)(3)(3分)回忆起旧日这些事情,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遗”“长号”、大意各1分。)13.
37、(3分)何国之治也/盖闻之也/顺针缕者成帷幕/合升斗者实仓廪/并小流而成江海/明主者有所受命而不行/未尝有所不受也。(超过6处,不给分,6处以内每对1处05分,四舍五入。)9(3分)(过:看望。)10(3分)(两句的“而”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11(3分)(“也是文章的描写重点”错误。)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新开隐山记吴武陵始一日,命骑西出,出门里余。得小山,山下得伏流。乃释骑蹈履,北上四十步,得石门,左右剑立,矍然若神物持之。自石门西行二十步,得北峒,坦平如室,室内清缥若绘,积乳旁溜,凝如壮土上负横石,奋怒若活,乘高西上,有石窗,凌窗下望,千山如指。出门有潭,袤三十步,谭有
38、芰荷。潭北十步,得溪,溪横五里,径二百步,可以走方舟,可以泛画鷁,渺然有江海趣。溪潭之间,有地丈余,其色正赤。历石门东南,越小岭,石林危峤,夹耸左右。自岭下十步,得东岩。自岩口直下二十步,有水阔三尺许,浅沙若画,细草如织。自石阁还上绝壁,西去十步,又得小峒。峒北七步临西石门。石门西去三十九步,得西峒,峒深九十尺。北崖有道。可容一轨。崖南有水,水容若镜,纤鳞微甲,悉可数识。东过小石门,门东俯行三十步,诘屈幽邃,道绝穷崖,崖之右宽明爽阂,浑成水阁崖下阁胜九人。阁下水阔三十尺,伏流涯南,亦达朝阳。自西峒口南去一矢,得南峒,峒西壁可宴数十人。北上山顶,盘曲五百步。石状如牛、如马、笙竽者,埙不可名状。石
39、路四周,而松萝萃于西北。公曰:“兹山之始与天地并而无能知者揭于人寰沦夫翳荟又将与天地终岂不以其内妍而外朴耶君子所以进夫心达也。吾又舍去,是竟不得知于人矣。”乃伐棘导泉,目山曰隐山。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兹山之始与天地并而无能知者揭于人寰沦夫翳荟又将与天地终岂不以其内妍而外朴耶君子所以进夫心达也B. 兹山之始与天地并而无能知者揭于人寰沦夫翳荟又将与天地终岂不以其内妍而外朴耶君子所以进夫心达也C. 兹山之始与天地并而无能知者揭于人寰沦夫翳荟又将与天地终岂不以其内妍而外朴耶君子所以进夫心达也D. 兹山之始与天地并而无能知者揭于人寰沦夫翳荟又将与天地终岂不以其内妍而外
40、朴耶君子所以进夫心达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袤三十步 袤:纵长或南北距离的长度B. 崖之右宽明爽阂 阂:开阔C. 而松萝萃于西北 萃:草木丛生的样子D. 乃伐棘导泉 导:顺着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游记,以描写为主,兼以抒情、记述,借山的外表质朴内在美好却不为人知,引出人生哲理。B. 隐山是李渤任职桂林时于桂林城西发现的一处美景,作者用数字详尽说明了隐山各风景点的具体方位。C. 文章描写隐山景色,文笔生动简洁,多用比喻、排比等修辞,如用“矍然”“渺然”等点明了山水的独特情貌。D. 作者层次分明地给我们描绘了一幅
41、隐山地图,寄寓作者对官场生活身不由己的慨叹,想归隐啸聚山林。13.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及课内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乃释骑蹈履,北上四十步,得石门,左右剑立,矍然若神物持之。(2)崖南有水,水容若镜,纤鳞微甲,悉可数识。(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参考答案:10. C 11. D 12. D 13. (1)于是就下马步行,向北上山约四十步,到了石门,两边的峰峦像剑一样屹立,令人惊惶地以为有神灵扶持着它。(2)山崖南边有水池,水面平静像镜子,水中细小的鱼虾,全都能够一一分辨清楚。(3)尽了我最大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目标,也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还有谁能讥笑我吗?【10题详
42、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始”是起源的意思,“与天地并”是和天地同时的意思,表示独立的句意,应该断开;“君子”为“所以进夫心达也”的主语,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B项。“沦夫”的状语为“翳荟”,是埋没在草木中的意思,不应该断开,排除D项。句意:这座山的起源,和天地同时,没有人能知道。出现
43、在人世间,埋没在草木中,又将和天地一起终结。难道不是因为它内部美好,外表质朴吗?有道德修养的人正因此重视内心美好呀!故选C。【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导”,结合“伐棘”“泉”分析,于是就砍伐荆棘,引导泉水。“顺着”错误,应该译为引导。故选D。【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
44、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D项,“寄寓作者对官场生活身不由己的慨叹,想归隐啸聚山林”曲解主旨。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本文主要写隐山各风景点的具体特征等,最后抒发感情。结合“兹山之始与吾又舍去,是竟不得知于人矣”分析,借山的外表质朴内在美好却不为人知,抒发我们我们应该重视内在美。故选D。【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乃”,连词,于是;“蹈履”,步
45、行;“北”,向北(名词作状语);“剑”,像剑一样(名词作状语);“矍然”,惊惧貌,惊视貌;“若”,像;“之”,代词,它。(2)“容”,面容,容貌;“若”,像;“纤”,细小;“悉”,全、都;“识”,识别,辨认。(3)“志”,心意,努力;“而”,连词,表转折;“至”,到达;“悔”,悔恨;“其”,难道、岂;“孰”,代词,谁、哪个;“讥”,讥笑;“之”,代词,我;“其孰能讥之乎”(反问句)。【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
46、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先前的一天,(李公)骑马向西出游,出城门一里多,发现一座小山,山下有一股暗流的泉水。于是就下马步行,向北上山约四十步,到了石门,两边的峰峦像剑一样屹立,令人惊惶地以为有神灵扶持着它。从石门向西走二十步,到了北边的山洞,洞中平坦得像卧室,室内淡青色的石壁像绘画,积聚的石钟乳在四旁流淌,凝结成像大力士肩上扛着洞顶的横石,用力振奋的状态仿佛是活人。
47、登到高处向西上去,有一个石窗,靠近窗口向下看,群山峻岭历历在眼前。出了洞门有一个水潭,方圆三十步。潭中长着荷花。水潭北边走十步,有一条溪流,溪水长五里,宽有二百步,可以两只船并行,也可以乘画船游赏,渺渺茫茫的有江海的情趣。溪流和水潭中间,有一丈多宽的平地,它的颜色鲜红。经石门向东南,翻过小山岭,山石像森林一样又高又尖,耸立在道路两旁。从岭向下走十步,到东边的岩洞。从岩洞口一直向下走二十步,有水潭宽有三尺左右,浅水中的细沙像图画,周围的小草像绒毯。从岩洞的西南方上去,攀登四十级陡梯,有一个青石盆,上面有两个石钟乳头往下滴水,可以舀起来饮用。从石阁回头攀登陡峭的崖壁,向西走十步,又有一个小山洞。山洞向北七步,靠近西边的石门。石门向西三十九步,有西山洞,洞深九丈。北边山崖上有道路,能走一部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