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候孟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云中村阿巴一个人在山道上攀爬。两匹马走在前面,山风吹拂,马脖子上鬃毛翻卷。弓着腰向上的阿巴跟在两匹马后面,鼻梁高耸,宽大的鼻翼翕动,他闻到了牲口汗水腥膻的味道。阿巴已经有四年多时间没有闻到这令人安心的味道了。地震爆发前的几分钟,几秒钟,他就被这种味道包围着站在天空下,那是攀爬更高山道的时候,累了,他站在山道拐弯处休息。他用手叉住腰,望向深深的峡谷,望向峡谷底部的岷江,再抬头仰望上方的雪山。雪山上方停着又亮又白的云团。汗水淋漓的马也停下来,它们身上浓烈的腥膻味就聚拢过来,
2、包围了他。后来,阿巴知道,地震爆发的时间是下午2点28分04秒。他熟悉的世界和生活就在那一瞬间彻底崩塌。灾后,他和云中村幸存的人去往政府安排灾民的另一个地方。离开大山,去往一个平原上的村庄。当云中村人落脚在另一个世界那个平原上的村庄,那些气味一天天消散,最后就永远消失无踪了。有一阵子,阿巴竟然把这些味道都忘记了。现在,离开四年多后,阿巴回来了。临行前,阿巴去了从云中村移民来的每一户人家。每一户人家都住着政府统一修建的安置房。他在每户人家坐一阵子,并不说话。每户人家都说,阿巴来了。他们打开炉灶,天然气火苗蓝幽幽的,呼呼作响。他说,我要回去了,你们捎点东西给那里的人吧。是的,每家每户都有在“那里”
3、的人,在那个毁弃的云中村,每家人都有人永远在“那里”。没有哪家人没有在地震中失去亲人。气氛立即变得悲伤了。他们找出酒、糖果、上小学或幼儿园的孩子的一幅画、新生儿的一张照片。拿照片的两户人家原本是四户人家,是由四个破碎的家庭重新组建的两户人家。他们各生了一个儿子。孩子吃着捐助的奶粉长大,裹着捐助的尿不湿长大。他们说,娃娃不是生在云中村的,但还是云中村人。就拿照片回去吧,给他们的哥哥看看,给他们的姐姐看看。阿巴很惭愧,他不该又来揭开正在愈合的伤口,让这些伤口又流出血来。他说,对不起,我让大家伤心了。乡亲们流着泪,说,请告诉他们,我们没有忘记他们。有乡亲用额头抵着阿巴的额头,乡亲的泪水流进了阿巴的嘴
4、里,阿巴尝到了盐的味道,悲伤的味道。他一户一户一家一家收集东西,装满了整整一个褡裢。移民村的老板家具厂的李老板,得知阿巴要回云中村,就把他拉到村口饭馆喝了一顿酒。饭馆是三户移民合伙开的,以家乡的山货野菜、蘑菇、牦牛肉、藏香猪肉为招牌菜。李老板把手一挥,说,今天不喝店里的青稞酒,咱喝五粮液。阿巴说,你一直对我们很好。李老板说的也是干部常说的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他还把一沓钱塞在阿巴口袋里,一点心意,一点心意。阿巴把李老板塞给自己的钱掏出来,说,唉,大家都难,我不能要你的钱。老子是汉族老大哥,你必须拿着!家具厂要死要活,也不在这点钱上,拿着!阿巴说,我岁数比你大,你怎么是老大哥?我说的不是我们两
5、个人,我说的是两个民族。阿巴离开那天,整个移民村都出动了。那天,阿巴表情严肃,气度威严。他脱下家具厂的蓝色工装,穿上了藏袍。哔叽呢的灰面料,闪闪发光的云龙纹的锦锻镶边,软皮靴子叽咕作响。有人要流泪。阿巴说,不许悲伤。有人想说惜别的话,阿巴也说,不许舍不得。那我们用什么送阿巴回家?用歌唱,用祈祷。用祈祷歌唱。让道路笔直,让灵魂清静。于是,一村人都在汽车站唱起歌来。一村人聚在一起,他们的歌声在汽车站的屋顶下飘荡。他们在水泥站合上摇晃着身体,就像被风吹动的森林一样。歌唱像是森林在风中深沉的喧哗。岩石在听,苔藓在听。鸟停在树上,鹿站在山岗。灵魂在这一切之上,在歌声之上。地震发生在5月,救灾的解放军走了
6、。知道解放军要走,好多人都哭了,彭措家断了腿的孩子是两个战士背下山去的。孩子的父亲去替这两个战士补磨破了的鞋,去替所有的解放军补鞋,带着最结实的牛筋线,最柔软的小羊皮。琼吉家的人在废墟下埋得最深,解放军用三天时间才刨出来。他家的老奶奶看到解放军,就说菩萨,菩萨。老奶奶一见到解放军就拉着那些刨过泥的手,搬过石头的手,把发臭的尸体从废墟底下刨出来的手,一个劲亲吻。老奶奶在解放军官兵那里得到一个称号“吻手阿妈”,解放军不肯吃灾民的东西,不肯喝灾民的茶,老百娃只能吻他们的手。正陷于遐想的阿巴突然听到了鸟叫声。阿巴听出来是云中村前石碉上的红嘴鸦群在鸣叫。黄昏降临,以石碉为巢的红嘴鸦开始进行每天例行的归巢
7、仪式,它们绕着云中村,绕着石碉盘旋鸣叫。这群红嘴鸦还跟几年前一样,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不只是几年前,而是几十年来,这群红嘴鸦就是这样,永远在石碉上栖息,永远不多也不少。阿巴想,生命以鸟的方式存在,真好。(节选自阿来云中记)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地方特色鲜明,马身上的腥膻味、收集的东西放褡裢、告别乡亲时穿藏袍等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为文章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B. 小说在刻画家具厂的李老板时,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正面描写手法,凝练传神地塑造了其热情大方的人物形象。C. 小说后半部分描写解放军救助灾民,灾民感谢解放军的情景,是为了体现
8、灾民知恩图报的美德。D. 阿巴快到云中村时听到了鸟叫声,感叹“生命以鸟的方式存在,真好”,这看似不合常理,却传达出阿巴难以言说的情感。8. 本文是怎样叙述云中村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9. 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小说,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对人文精神的认识,谈谈理解。参考答案:7. C 8. 以阿巴行路时通过马的气味回想起地震,来引出云中村的故事,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多用对话,通过阿巴和其他人的交谈来表达移民对故乡和已逝亲人的思念,感情真挚。现实与回忆交织,使叙事更为集中,交代必要情节,展示事件来龙去脉。情景描写与叙事相结合,赋予阿巴回村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9. 阿巴
9、要回曾经的村子。村民们托其带去礼物,表达了村民们对地震中逝去的亲人及故乡的思念之情。李老板以汉族老大哥的身份给阿巴送钱,地震救灾中汉藏军民互相关照,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传统美德以及汉藏同胞一家亲的民族情谊。作者借阿巴回村路上的感悟及村民对已逝亲人的思念,表达出对生命的敬畏及对人生的思考。【7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明确题干的要求,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内容,将对内容的理解和选项进行仔细比对。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
10、旨和环境。选项C,“小说后半部分描写解放军救助灾民,灾民感谢解放军的情景,是为了体现灾民知恩图报的美德”理解有误。小说描写“解放军救助灾民,灾民感谢解放军的情景”是为了体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美德及“汉藏一家亲”的民族情谊。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要注意从以下角度进行答题:本题可以从叙述方式、情节安排技巧等角度进行思考。细读文章,把握多用对话、现实与回忆交织、情景描写与叙事相结合等的叙述特点,联系相关内容作答。小说开篇就写阿巴在登山中感受到马身上的气味,来引出那段地震灾难的往事,深深的吸引了读者。小说行文主要是用对话
11、的方式呈现现实与回忆,抒发了灾难中的人们的真挚的情感,这样写对抒发真实而感人的情感有好处。【9题详解】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探讨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明确题干的要求,要注意结合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现实生活充分的结合,此题需要联系文章内容和自身对人文精神的认识来作答。全文围绕“阿巴回村”的故事来写,字里行间流露出阿巴及移民村的人们对故乡、故亲的思念;家具厂的李老板为阿巴送行,并送他一笔钱,展现了汉藏同胞一家亲的人文精神,地震中军民互相关照更是凸显了这一点;同时也从侧面展现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及对人生的思考。【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题目,主要集中对
12、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望乡的牧神余光中那年的秋季特别长。草,在渐渐寒冷的天气里,久久不枯。空气又干,又爽,又脆。我几乎以为,站在四围的秋色里,那种圆溜溜的
13、成熟感,会永远悬在那里,不坠下来。终于一切瓜,一切果都过肥过重了,从腴沃中升起来的仍垂向腴沃。每到黄昏,太阳也垂垂落向南瓜田里,红橙橙的,一只熟得不能再熟下去的,特大号的南瓜。日子就像这样过去。晴天之后是晴天之后仍然是完整无憾饱满得不能再饱满的晴天,敲上去会敲出音乐来的稀金属的晴天。就这样微酩地饮着清醒的秋季,好是好,就是太寂寞了。在西密歇根大学,开了三门课,我有足够的时间看书,写信。但更多的时间,我用来幻想、回忆,回忆在一个岛上做过的有意义和无意义的事情,一直到半夜,到半夜以后。我不知道,我的寂寞应该以时间还是空间为半径。就这样,我独自坐到午夜,万籁俱寂之中,听胡髭无赖地长着,应和着腕表巡回
14、的秒针。这样说,你就明白了。那年的秋季特别长。我不过是个客座教授,悠悠荡荡的,无牵无挂。我的生活就像一部翻译小说,情节不多,气氛很浓;也有其现实的一面,但那是异国的现实,不算数的。在我教过的美国大孩子之中,劳悌芬和其他少数几位,大概会长久留在我的回忆里。那年的秋季,本来应该更长更长的。是劳悌芬,使它显得不那样长。我仍记得,那天早晨刚落过霜,我正讲到杜甫的“秋来相顾尚飘蓬”。忽然瞥见红叶黄叶之上,联邦的星条旗扬在猎猎的风中,一种摧心折骨的无边秋感,自头盖骨一直麻到十个指尖。有三四秒钟我说不出话来,但脸上的颜色一定泄漏了什么。下了课,劳悌芬走过来,他说:“我家在农场上,星期天就是万圣节了。如果有兴
15、致,我想请你去住两三天。”我们向南方出发了。秋,确是奇妙的季节。每个人都幻想自己像两万尺高的卷云那么轻,一大张卷云卷起来称一称也不过几磅。又像空气那么透明,连忧愁也是薄薄的,用裁纸刀这么一裁就裁开了。到了劳悌芬的家。太阳已经偏西。夕照红漆的仓库,显得特别明艳映颊。一个丰硕的妇人从屋里探头出来,大呼说:“我晓得是你,怎么这样晚才回来,风好冷,快进来吧!”大家在晚餐桌边坐定。她的母亲给了晚餐桌上暖洋洋的气氛。她是一个胸脯宽阔,眸光亲切的妇人,笑起来时,启露白而齐的齿光,映得满座粲然。她一直忙着传递盘碟。看见我饮牛奶时狐疑的脸色,她说:味道有点怪,是不是?这是我们自己挤的母牛的奶,原奶,和超市上买到
16、的不同。等会你再尝尝我们自己榨的苹果汁。”晚餐后,他母亲移走满桌子残肴,为大家端来一碟碟南瓜饼。那年的秋季特别长,似乎可以那样一直延续下去。那一夜,我睡在劳悌芬家楼上,想到很多事情。南密歇根的原野向远方无限地伸长,伸进不可思议的黑色的遗忘里。地上,有零零落落的南瓜灯。我想得很多,很乱。高粱肥,大豆香。想到抗日战争。想冬天就要来了,空中嗅得出雪来,今年的冬天我仍将每早冷醒在单人床上。大豆香。想在密歇根香着在印第安纳香着在俄亥俄香着的大豆在另一个大陆有没有在香着?高粱肥,大豆香。大豆香后又怎么样?我实在再也吟不下去了。我的床向秋夜的星空升起,升起。大豆香的下句是什么?那年的秋季特别长,所以说,我一
17、整夜都浮在一首歌上。那些尚未收割的高粱,全失眠了。这么说,你就完全明白了,不是吗?那年的秋季特别长。【注】余光中,中国台湾作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曾在美国西密歇根大学任教。万圣节:西方的传统节日。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听胡髭无赖地长着,应和着腕表巡回的秒针”运用通感手法,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寂寞和对时间流逝的无奈。B. 文章写作者讲杜甫的诗句时看到秋景而感到“一种摧心折骨的无边秋感”,表达了一种飘零感,引起了劳悌芬的共鸣。C. 文章在语言上使用了一些长句,虽然长而堆叠,但是并没有使读者感到重复啰嗦,反而有助于读者理解作者的情感。D. 文章善用照应手法行文
18、,如文章开头描写异国秋景中“特大号的南瓜”与后文中“南瓜饼”“南瓜灯”相照应。8. 文章写作者到劳悌芬家过万圣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 文章反复出现“那年秋季特别长”,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参考答案:7. B 8. 劳悌芬家“暖洋洋的气氛”与之前的“无聊”“孤独”形成鲜明对比,使身在异国的作者感到了温暖。万圣节是西方传统节日,到劳悌芬家过万圣节,进一步引发了作者对故土、祖国的想念及牵挂之情。 9. 在行文上,贯穿全文,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反复出现,渲染氮围,使作者的情感更显沉郁。多次以漫长的秋来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7题详解】试题
1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认真阅读文本,通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结合选项鉴赏文章在写作上的写作手法,根据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判断选项的正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答案。B项,“引起了劳悌芬的共鸣”错,从原文看,劳悌芬看出了作者内心的情感波动,因而邀请作者去他家做客,但无信息表明,作者的情感引起了劳悌芬的共鸣。点睛:选择类题目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算是比较难的一道题,命题人常常会从多个角度来设置一些令考生迷惑性的或隐性的陷阱,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人物精神、表现手
20、法、语言特点、结构等角度来分析。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要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8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文章写作者到劳悌芬家过万圣节,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文章内容安排的作用。作答时要先了解作者到劳悌芬家过万圣节的具体内容,然后从篇章结构、情感表达、主旨表现等各个角度去考虑其作用。文章写作者到劳悌芬家过万圣节,作者在劳悌芬家感受到了“暖洋洋的气氛”,这与他之前的“但更多的时间,我用来幻想、回忆,回忆在一个岛
21、上做过的有意义和无意义的事情,一直到半夜,到半夜以后。我不知道,我的寂寞应该以时间还是空间为半径。就这样,我独自坐到午夜,万籁俱寂之中,听胡髭无赖地长着,应和着腕表巡回的秒针”的寂寞、孤独、无聊形成鲜明对比,让作者在异国他乡感受到温暖。另外,作者是在万圣节的时候到劳悌芬家,而万圣节是西方传统节日,这又让作者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的家国、故土,这样安排使得作者对故土、祖国的思念及牵挂之情自然而然地显露出来,进而表现了文章的家国之思的主旨。【9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文章反复出现那年的秋季特别长,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要求结合作品进行分析。对于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的作用,考生作答时可以从篇章
22、结构、情感表达、主旨表现等各个角度去考虑。“那年的秋季特别长”,自古以来,在中国文人眼中,“秋”容易引发人的悲愁情绪。而“那年的秋季特别长”在文章中反复出现,可以营造一种悲愁的氛围,对作者在异国他乡的无聊、孤独、思乡的情绪起到渲染作用。另外,某一词句在文章中反复出现,可以使得文章内容前后照应,结构紧凑。最后,“那年的秋季特别长”在文章中反复出现,用“秋季特别长”来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如“高粱肥,大豆香。想到抗日战争”“想在密歇根香着在印第安纳香着在俄亥俄香着的大豆在另一个大陆有没有在香着?”也突显了文章的主题。3. 阅读下文,完成1-6题。堂堂书阵百重关王充闾现代文学观念认为,文学的生命力在于
23、能够使读者拉开心理距离,能够为读者提供一种契合其文化心态的情境或者思想。假如有一天,你拿起先前酷爱的一部作品重读,却发现它已经了无新意,也就是再也拉不开那段心理距离,这说明在你的心目中它的生命力已经开始枯萎,它已不能给出新的审美期待。其实,读书本身也是一种自我发现,是在唤醒自己本已存在但还处于沉睡状态的思想意识。一切能够使心灵发生震撼的、产生重大影响的,都应是一种心理的共鸣和内在的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善于思索都是至关重要的。鲁迅说过,没有悲哀和思索的地方,就没有文学。有人提倡作家学者化,实际上,更应倡导作家成为思想者,因为学者未必就是思想者。思想的自觉,是
24、学者最高的自觉。有些书的作者很聪明,有才气,文章也流光溢彩,可就是思想含量不足,精神内涵空虚,读过之后获益无多。同样,作为读者也应该善于思索。读书应该善于提问题,找话题,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处于一种鲜明的研究状态。我曾写过一首七绝,描绘读书犯险历难的情态:“缒幽探险苦般般,夜半劳思入睡艰。设问存疑挥战帜,堂堂书阵百重关。”长时期以来,人们将读书、学习的基点定在掌握知识上,“知识就是力量”成为公认的真理。知识当然重要,但更值得珍视的,是人生智慧、哲学感悟。信息、知识与智慧,三者处于不同的层次。信息好比是矿砂,是所有容易获得或不易获得的事物、事实、认识的总和,可供人们据以分析与参考;知识是人们
25、把大量的事实与认识的矿粉投入熔炉之后,提炼与组合而成的可供使用的材料。大部分知识都是专门知识,是关于某一领域、某一科目、某一程序、某种思想方法、价值准则等方面的认识;而智慧则是在生命体验、哲学感悟的基础上,经过升华了的知识,它是知识的灵魂,是统率知识的。知识关乎事物,充其量只是学问,而智慧关乎人生,它落脚于指引生活方向、人生道路,属于哲学层次。马克思曾经把哲学形象化,比喻为“迎接黎明的高卢雄鸡”,意思是哲学是武装头脑的,是精神武器,是在前面指导人生的。黑格尔则说,哲学是反思的科学,是事后的思索,因此,他把哲学喻为“黄昏时起飞的猫头鹰”。两位大师讲的都是关乎智慧、关乎人生的。古希腊的哲人把哲学说
26、成是爱智慧。智慧是哲学的生活化、实际化。在读书、思考中,悟性是至关重要的,但有了知识不一定就能具备悟性。知识只有化作对生命的一种观照能力时,它才能变成智慧。因此,智慧总是与内在生命感悟和创造性思维有关,知识则未必。智慧是指能够把知识、感受转化为创造性的特殊能力。我国记录哈雷彗星的出现,始于春秋时代的公元前613年,一直到清末1910年,两千余年从未间断过,总共出现过31次。这可以称作“世界的唯一”。但是,记是记了,却没有人对它进行思索、研究,不知道这出现了31次的彗星竟然是同一个。到了公元1875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在没有掌握这份天文记录的情况下,只是依照牛顿的引力定律,计算出了彗星的轨道,预
27、言了它出现的周期每隔76年回归到太阳身边一次。可见,信息、知识重要,而运用知识、从知识出发使之成为智慧,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说:“博学不能使人智慧。”关键在于能否使知识、学问由死变活。思考重在找到一个准确的、独特的视角。其实,哲学研索本身就是一种视角的选择,视角不同,阐释出来的道理就完全不同。这是著名学者李泽厚说的。视角和眼光是联系着的。爱因斯坦看人看世界,用的是宇宙的眼光,因而能够跳出“人为中心”这个成见,得出人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埃尘没有骄傲的理由的结论。从前的史学只注重史实与过程的记述,着眼于历史的客体;而自从分析的历史哲学提出以来,就逐步转到历史思维上来,即转到主体如
28、何认识历史的客体上来。我国古代史学,以叙述为主,阐释为辅。所谓“叙述”,主要是指翔实地记述史实、事件;而“阐释”则着眼于史论,重视历史研究。左传中的“君子曰”,史记篇末的“太史公曰”,都属于史论性质。它们往往并不独立成章,只是附于书后,或者夹叙在行文中间。史论的大量出现和独立成篇,大体上肇始于宋代,到了清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前,有些饱学之士炫富矜博,腹笥不可谓不丰厚,占据史料也十分充足,但由于缺乏浓烈的研索意识,不善于发现问题,穷追苦诘,结果终其一生缺乏理论建树。这个教训我们应该认真地记取。1第段中画横线的“审美期待”在文中是指 。2第段作者阐述的观点是 。3.第段中,黑格尔把哲学喻为“黄昏
29、时起飞的猫头鹰”。 请说明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4.第段中“腹笥”一词,其中的“笥”字,“从竹,从司,司亦声。司意为专职、专事”。据此,可推断出“笥”的字义是 ;“腹笥”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5.下列各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知识只有上升到智慧的高度才有价值和意义。B.哲学是关乎智慧、人生的,智慧是哲学的生活化、实际化,二者相互映衬。C.第段中列举我国记录哈雷彗星的事例,从正面说明智慧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D.思考就是视角的选择。视角不同,就会有新的发现和创造。6.请你举一实例,简要说明智慧比知识更为重要的道理。 参考答案:1.契合其文化心态的情境或者思想。2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善于思索都是
30、至关重要的。3哲学作为一种“反思”,是在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此项工作需要一个清净的环境,需要人沉静下来思考。因此,这种“反思”当然就只能是在薄暮降临时悄然起飞。4专用类竹制容器 肚子里的学问5B6.示例:一个单位的领导,单从技术知识层面上来说,这位领导是不如专职员工的。但他有智慧,懂得如何处理协调好人际关系,知晓怎样让企业生存发展。这种能力和学问,不是单靠读书能读出来的,它显然要比“知识”胜出一筹。5A第段中有“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当然重要”等句子,说明知识的价值和意义;C从反面说明智慧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D与第段中“视角不同,阐释出来的道理就完全不同”不符。二
31、、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 13 题。 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而枝叶稍陵夷衰微也。 余读高祖侯功臣,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曰:异哉所闻!书曰“协和万国”,迁于夏商,或数千岁。盖周封八百,幽厉之后,见于春秋。尚书有唐虞之侯伯,历三代千有馀载,自全以蕃卫天子,岂非笃于仁义,奉上法哉?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馀人。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后数世,民咸归乡里,户益息,
32、萧、曹、绛、灌之属或至四万,小侯自倍,富厚如之。子孙骄溢,忘其先,淫嬖。至太初百年之间,见侯五,馀皆坐法陨命亡国,耗矣。罔亦少密焉,然皆身无兢兢于当世之禁云。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岂可绲乎?观所以得尊宠,及所以废辱,亦当世得失之林也,何必旧闻?于是谨其终始,表见其文,颇有所不尽本末;着其明,疑者阙之。后有君子,欲推而列之,得以览焉。(选自史记高祖功臣侯年表) 注释根本:指中央政权。枝叶:指皇帝的同宗旁支亲属。自倍:指为自己过去的一倍。绲(hu):缝合、等同的意思。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 A余读高祖侯功臣 侯
33、:诸侯 B户益息 息:滋息、繁育 C罔亦少密焉 罔:同“网”,法网 D志古之道 道:品德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 B见于春秋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忘其先,淫嬖 D然皆身无兢兢于当世之禁云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 分)(1)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4 分)译文:(2)尚书有唐虞之侯伯,历三代千有馀载,自全以蕃卫天子,岂非笃于仁义,奉上法哉?(4 分)译文:(3)观所以得尊宠及所以废辱,亦当世得失之林也,何必旧
34、闻?(4 分)译文:参考答案:11A(策封为侯)12D(D两个“之”都是助词,“的”;A前一个介词,凭借;后一个介词,用;B前一个介词,在;后一个介词,对,对于;C前一个代词“他们”,后一个代词“我,自己”)13(12分,各4分)封爵的誓言说:“即使黄河细得像衣带一样,泰山消磨得像块磨刀石,封国也永远安宁,传到子孙后代。”(采分点:“带、厉”衣带,磨刀石,“使”即使,“苗裔”后代子孙)尚书记载唐尧虞舜策封的侯伯,经历了夏、商、周三代一千多年,能保全自己,卫护天子,难道不是由于坚守仁义,尊奉天子的法令吗?(采分点:“有”记载;“侯伯”名词动用,策封的侯伯;“蕃”卫护)考察功臣为什么得到尊重宠幸,
35、又为什么遭到废弃屈辱,也是当世得失的所在,何必依靠过去的传闻呢?(采分点:“观”考察;“所以”为什么,“林”所在,地方)5.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赵安仁,字乐道,河南洛阳人。安仁生而颖悟,幼时执笔能大字,十三通经传大旨,早以文艺称。赵普、沈伦、李防、石熙栽成推奖之。雍熙二年,登进士第,补梓州榷盐院判官,以亲老弗果往。会国子监刻五经正义板本,以安仁善楷隶,遂奏留书之。 景德初,翰林学士梁颢召对,询及当世台阁人物,上称安仁文行。寻颢卒,即以安仁为工部员外郎,充翰林学士。 安仁从幸澶州,会北边请盟,首命安仁撰答书,又独记太祖时聘问书式。辽使韩杞至,道命接伴,凡觐见
36、仪制,多所裁定。馆舍夕饮,杞举橙子曰:“此果尝见高丽贡。”安仁曰:“橙橘产吴、楚,朝廷职方掌天下图经,凡他国所产靡不知也。今给事中吕祜之尝使高丽,未闻有橙柚。”杞失于夸诞,有愧色。杞既受袭衣之赐,且以长为解,将辞复左衽。安仁曰:“君将升殿受还书,天颜咫尺,如不衣所赐之衣,可乎?”杞乃服以入。 及姚东之至,又令安仁接伴。东之谈次,颇矜兵强战胜。安仁日:“老氏云:兵者不祥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也,乐杀人者不得志于天下。”东之自是不敢复言。王继忠将兵陷没,不能死节而反事之,东之屡称其材。安仁曰:“继忠早事藩邸,闻其稍谨,不知其他。”甚敏于酬对,切中事机,类如此。时论翕然
37、,称其得体,上益器之,自是有意柄用。安仁又集和好以来事宜,及采古事,作戴斗怀柔录三卷以献。 安仁质直纯悫,无所矫饰,宽恕谦退,与物无竞,虽家人仆使,未尝见其喜愠。女弟适董氏,早寡,取归给养。其甥董灵运尚幼,躬自训导,为毕婚娶。幼少与宋元舆同学,元舆门地贵盛,待安仁甚厚。元舆蚤卒,家绪浸替,安仁屡以金帛济之。尤知典故,凡近世典章人物之盛,悉能记之。喜诲诱后进,成其声名,当世推重之。有集五十卷。 (选自宋史,有删节)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之谈次,颇矜兵强战胜 矜:夸耀 B凡他国所产靡不知也 靡:没有 C元舆蚤卒,家绪浸替 替:更替 D安仁屡以金帛济之 济:救助10下列各组
38、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杞乃服以入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不能死节而反事之 夜缒而出 C以安仁善楷隶,遂奏留书之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D躬自训导,为毕婚娶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赵安仁“敏于酬对”的一组是 询及当世台阁人物,上称安仁文行 凡觐见仪制,多所裁定 朝廷职方掌天下图经,凡他国所产靡不知也天颜咫尺,如不衣所赐之衣,可乎? 乐杀人者不得志于天下 闻其稍谨,不知其他 A B C 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安仁幼时就能执笔写大字,十三岁就能通晓经传大意,很早就以文章才艺出名,受到赵普等人的推许奖誉,并因
39、此中了进士。 B赵安仁受命接待辽使韩杞,在一次接待晚宴上,韩杞拿着橙子说,这种果子曾经在高丽贡品中见过,赵安仁以事实给予了反驳。 C韩杞在接受了皇帝赏赐的一套衣服后,以衣服太长为借口,要穿回自己原来的衣服,赵安仁以充足的理由说服韩杞穿着赏赐的衣服上朝。 D赵安仁为人生质朴、宽厚,与物无争,无私帮助自己的亲人和同学,积极教诲引导年轻人,成就他们的声名,被当世所推重。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也。(4分) (2)其敏于酬对,切中事机,类如此。(3分) (3)女弟适董氏,早寡,取归给养。(3分)参考答案:略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40、完成47题。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利口巧辞。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子贡请行,孔子许之。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浅,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哉。君不如伐吴。 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 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 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
41、。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 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说曰:“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吴王曰:善。虽然,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 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 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勾践顿首再拜而问
42、子贡。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是残国之治 也。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锐兵尽于 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许诺。子贡因去之晋,谓晋君曰:“臣闻之,虑不先定不可以应卒,兵不先辨不可以胜敌。今夫齐与吴将战,彼与齐战而胜,必以其兵临晋。”晋君大恐,曰:“为之奈何?”子贡曰:“兵休卒以待之。”晋君许诺。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果以兵临晋,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
43、越。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注】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故移其兵欲以伐鲁 故:故意B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 报:报答C王置齐而伐越 置:安置D必以其兵临晋 临:逼近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之伐鲁过矣 此乃臣效命之秋也B而以教常 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C. 君因以兵迎之 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D乃使子贡之越 乃有二十八骑6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鲁国城墙单薄低矮,护城河狭窄水浅,君主愚昧不仁,大臣伪诈无用,士兵和人民又厌恶战争,
44、所以田常才要伐鲁广齐。B城高地广甲坚兵精而本无伐齐之心的吴王,在子贡的救鲁伐齐威晋以成霸业的蛊惑下,欣然踏上了伐齐的征程。C为避免被吴王消灭,也为了能够灭掉吴国,在子贡的威逼利诱下,越王勾践高兴地同意派遣士兵帮助吴王伐齐。D为达目的,子贡以巧言游说田常、吴王、越王、晋君等,使他们觉得他在设身处地为自己着想,从而心甘情愿地按他的意思进入战争。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5分)(2)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5分)参考答案:4D(A故:所以,因此。B报:报复,报仇。C置:
45、弃置,放过。)5B(都是连词,表转折,“却”。A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其独立性,不译: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C副词,“趁机”;介词,“经由、通过”。D连词,表承接,“于是、就”:副词,表范围,“仅仅、只”。)6A(田常伐鲁的根本原因是“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而非“广齐”。)7(1)虽然这样,我的士兵已经奔赴鲁国了,离开鲁国去讨伐吴国,大臣怀疑我,怎么办?(“虽然”“加”“去”“之”“奈何”各1分)(2)如果保存越国向诸侯显示您的仁慈,营救鲁国讨伐齐国,威势超过晋国,诸侯必定相随朝拜吴国,吴国的霸业就会成就了。(“今”“示”“加”“相率”“朝”各1分)译文:端木赐是卫国人,字子贡。口齿伶俐,能言善辩。田常想在齐国作乱,却畏惧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所以想调遣他们的兵力来攻打鲁国。子贡请求前去救鲁国,孔子答应了。子贡到齐国,游说田常说:“您讨伐鲁国是错误的。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