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河北省秦皇岛市禹铭艺术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3281066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7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秦皇岛市禹铭艺术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河北省秦皇岛市禹铭艺术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河北省秦皇岛市禹铭艺术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河北省秦皇岛市禹铭艺术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河北省秦皇岛市禹铭艺术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河北省秦皇岛市禹铭艺术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9分,每小题3分)阅读知识短文,完成6-8题。先秦传记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先秦传记文学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产生、发展的最初阶段。当时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观念,没有区分文学与非文学的意识。我国的历史学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最早最发达的学科。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出现了传记文学的萌芽。人类为了保存自身的实录,为了纪念祖先,产生了历史学和传记文学。诗经大雅中的生民、公刘是记录与歌颂周部族先人的英雄传说,具有史诗性质。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认为是史诗。历史学家白寿彝史记新论认为是传记体。文学史家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

2、认为:“生民是一篇很好的后稷传,他是周族传说的始祖。公刘是一篇公刘传。公刘为后稷的裔孙,此诗叙他迁都事。”这两首诗都有自己的中心人物,相当于传主;又都有围绕中心人物的故事情节,使中心人物有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因而具有传记文学的因素。但人物事迹太简略,偏重赞美,未能刻画人物的个性,所以只能认为是传记文学的萌芽。先秦诸子散文虽主要谈哲学、政治思想,但往往亦记载本学派奠基人或代表人物的言行事迹,包含有一定的传记文学因素。如墨子公输记载墨子去楚国劝说公输般不可攻宋的故事。这个故事在战国策、淮南子等古书中都有情节大同小异的记载,可见真实性较大。公输中所塑造的墨子形象,体现了墨家不辞劳苦地为他人排难解纷的

3、利他精神。墨子止楚攻宋事迹完整,但只记这一件事,而且没有记载发生在何年,尚少时间观念,因此只能算是传记片断,或有传记因素。孟子、庄子中也有人物事迹的记叙,但其形态与墨子相似。有的可视为传记片断;有的则是寓言故事,不属于传记。先秦历史散文,如左传、战国策已出现传记雏形。有的整篇较集中记叙某个人物的片断事迹,刻画出一定的人物性格,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作者可能主观上是记叙历史,客观上已显示人物形象,接近后世短篇传记。如左传中“郑伯克段于鄢”,写郑庄公为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与弟、与母亲的矛盾冲突。故事头尾完整,人物形象鲜明,但受编年体史书的体例限制本篇没有写出郑庄公的主要生平事迹。因而这一片断还只是传记

4、的雏形。有的人物事迹散见于几年的连续叙事中,则较能反映出相对完整的人物生平。如左传中“晋重耳之亡”,较连贯地写了晋公子重耳从出逃到返国夺位的19年经历,写出了重耳性格的发展过程。这也是传记的雏形。战国策常在某一章中以一个人物为中心,记叙其片断事迹,具有相对完整性和独立性。如写战国策士冯谖、苏秦、张仪、刺客荆轲等人的言行活动,事迹相对完整,能表现他们的性格。这些人的故事也是传记的雏形。6下列对“先秦传记文学的产生和发展”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先秦传记文学当时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观念,没有区分文学与非文学的意识。B人类为了保存自身的实录并为了纪念祖先,产生了历史学和传记文学。C生民、公刘人物事迹太简略

5、,偏重赞美,未能刻画人物的个性。D战国策写策士冯谖、苏秦、张仪、刺客荆轲等人的故事也是传记的雏形。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围绕中心人物,使中心人物有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当属于传记文学。B先秦诸子散文记载本学派奠基人或代表人物的言行事迹,应是传记文学。C左传、战国策的作者主观上是记叙历史,客观上已显示人物形象,类似小说创作。D“郑伯克段于鄢”因为受编年体史书的体例限制没有写出郑庄公的主要生平事迹,所以它只是传记的雏形。8根据原文内容,不代表作者观点的一项是A我国的历史学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最早最发达的学科。B生民、公刘是记录与歌颂周部族先人的英雄传说。属史诗性质,也是传记体。C孟子、

6、庄子的记叙,有的可视为传记片断;有的则是寓言故事,不属于传记。D作者认为:传记文学既是人类自身实录,因而就要写出人物主要生平事迹,要有完整故事情节,刻画人物个性等。参考答案:略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雾季羡林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 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开窗子:外面是大雾弥天。昨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个个都戴着一顶顶的白帽子,这些都是万古雪峰,在阳光下闪出了耀眼的银光。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我简直像小孩子一般地喜悦。现在大雾遮蔽了一切,连那些万古雪峰也隐没不见,一点影子也不给留下。旅馆后面的那几棵参天古树,在平常时候,高

7、枝直刺入晴空,现在只留下淡淡的黑影,衬着白色的大雾,宛如一张中国古代的画。昨天抵达旅馆下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一筐红砖,倒在一大堆砖上。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红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也是红砖。但是当他走得近了一点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红红的东西簌簌抖动,原来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我不禁自己笑了起来。 正当我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的时候,忽然听到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咕咕的叫声。浓雾虽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我知道,这是鸽子的声音。当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来了阵阵的犬吠声。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的两种动物鸽子和狗,竟同时都在浓雾中出现了。

8、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 世界上,喜欢雾的人似乎是并不多的。英国伦敦的大雾是颇有一点名气的。有一些作家写散文、写小说来描绘伦敦的雾,我们读起来觉得韵味无穷。对于尼泊尔文学我所知甚少,我不知道,是否也有尼泊尔作家专门写加德满都的雾。但是,不管是在伦敦,还是在加德满都,明目张胆大声赞美浓雾的人,恐怕是不会多的,其中原因我不甚了了,我也没有那种闲情逸致去钻研探讨。我现在在这高山王国的首都来对浓雾大唱赞歌,也颇出自己的意料。过去我不但没有赞美过雾,而且也没有认真去观察过雾。我眼前是由赞美而达到观察,由观察而加深了赞美。雾能把一切东西:美的、丑的、可爱的、不可爱的,都给

9、罩上一层或厚或薄的轻纱,让清楚的东西模糊起来,从而带来了另外一种美,一种在光天化日之下看不到的美,一种朦胧的美,一种模糊的美。 一些时候以前,当我第一次听到模糊数学这个名词的时候,我曾说过几句怪话:数学比任何科学都更要求清晰,要求准确,怎么还能有什么模糊数学呢?后来我读了一些介绍文章,逐渐了解了模糊数学的内容。我一反从前的想法,觉得模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人类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这些东西的模糊性。承认这个事实,对研究学术和制订政策等等都是有好处的。 在大自然中怎样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东西更多。连审美观念也不例外。有很多

10、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在这里,观赏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让自己的幻想插上翅膀,上天下地,纵横六合,神驰于无何有之乡,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你想它是什么样子,它立刻就成了什么样子,比那些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要好得多,而且绝对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ks5u我的幻想飞腾,忽然想到了这一切。我自诧是神来之笔,我简直陶醉在这些幻象中了。这时窗外的雾仍然稠密厚重,它似乎了解了我的心情,感激我对它的赞扬。它无法说话,只是呈现出更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弥漫于天地之间。(选自中华散文珍藏本丛书季羡林卷,有删节)1

11、6.文章的第、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从本文的主旨来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特点?从艺术表达效果来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4分) 17.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文章第自然段的主要观点,不超过20字。(2分) 18.“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根据第自然段的内容,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4分) 19.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4分) 参考答案:16.(1)雾的主要特点:模糊性和遮蔽性 (2)细节描写的艺术表达作用:为了突出雾的特点;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行文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情趣和可读性。(4分)17. 在社会生活和科学中

12、都有模糊性(2分)。ks5u18. 因为朦胧模糊的东西有时反而更美。因为模糊的东西比清晰的东西更能激发观赏者自由的想象,从而增强审美情趣。(4分,每点2分)19. 作者开篇说“不喜欢”雾。 来到加德满都后,作者开始“喜欢”进而“欣赏”后来“赞美”加德满都的雾景。 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 作者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4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共4小题,共16分)关于人的生死观(节选)人类何时才具有理性的生死观?依我看,这主要决定于两项因素:一是,依靠文明程度的逐渐提高,特别对自然界现象有超脱蒙昧的认识,也就是有某种朴素科学观念的产生;其次,积长期的生活经验,对人

13、生苦难有进一步的认识,开始懂得人之生老病死本无可避免,人间的真苦难在于社会不公,贫富悬殊,一部分人统治、压迫、剥削另一部分人,人和人之间展开对于权力和经济利益的争夺愈演愈烈,成为社会常态。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人深深地感觉到,人活着所遭受的不幸和苦难甚至比死亡还要难受、还要可怕、还更令人屈辱。这实在是生不如死。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生死观自然而然要发生变化。中国到了周朝就起了一个大变化。周朝时提出“远鬼神、重人事”的治国方针。所谓重人事,就是将处理社会关系、重新确立新的宗法秩序、制定用于统治的“礼”摆在第一位,万事“礼”为首,人生的第一要义是遵礼守法,安份守己。尊天是必要的,但天命不足恃;鬼神也是要敬的

14、,但办事不能只靠占卜问卦。人的苦难并非由天造成,实人自为之。夏日炎炎,冬夜严寒,“人生百岁,必归其居(就是说,不可避免地要归于死亡)”。相传姜太公有一本家教流传于世,其中有这样几句话:“罗网之鸟,悔不高飞;吞钩之鱼,恨不忍饥;人生误计,恨不三思;祸将及至,恨不忍之。”这就是说,人之招灾咎由自取,非“天命”使然。万事皆在人为,就是“天命”亦可抗争。中国五千年漫长的历史,虽有各种迷信观念盛行,但本土宗教意识淡薄,凡宗教都在政府当局控制之下(或被其利用),这是很了不起的。对此,有周一代功不可没。后世的人仍念念不忘此理,如宋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说道:“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从春秋战国时

15、代即先秦及其以后,由于时代的进步,社会斗争加剧并趋于激烈,人类的知识积累多了,自觉性也增强了,于是人对生命的理性思考大进一步,开始形成各种各样的生命哲学。这里不必细说,只略提以下三种:一是儒家的生死观。儒家思想在中国是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它继承并发展了周代的“重人事”的主张,尊重人的生命价值,也就是要珍惜生命,生尽其用,有所作为,建功立业。人虽终有一死,但若能“立功”、“立德”、“立言”,就可以做到“三不朽”。所以,总的说,儒家的生命哲学是相当积极的。再就是道家的生死观。道家和儒家不同,不主张“人为”,而主张一切顺其自然“道法自然”。人要做到“无为”、“无事”、“无欲”,天下才会太平,国家才

16、能治好。老子说过一句话:“死而不亡者寿”。这里将死、亡两字分开,赋予不同的含义,所谓“不亡者”即相同于“不朽者”,人虽死而其名其功业长存于世,这才是长寿者。这和儒家的“三不朽”思想颇相似。然而,道家对生死的“无常”、生命的短暂,也发出过无奈的感慨,如庄子所说:“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接下来就是宗教的生死观了。在中国主要就是道教和佛教。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实际上,它是继承中国人古已有之的求长生的欲望。“求长生”、“求仙”固然不能成真,但道教所创造的一套养生健身之术,有些如太极拳、练剑等倒颇有益于人的健康。佛教在中国的传布使灵魂之说大为盛行。佛教不承认生命“常住论”,也不承认生命“断灭

17、论”,而提出一种所谓“因缘和合”的流动生命观(后来演化为“轮回论”)。等到传入中国,大乘代小乘而兴(大乘以救世利他为宗旨,小乘以修身自利为宗旨),人死要投胎转世轮回之说深入人心(这和佛教的“业力说”和“中阴身”说亦有关)。此外,又掺入了中国的许多迷信观念,于是相对于人间世界,便又创造出一个灵魂世界来。12下列关于生死观发展变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文明程度的逐步提高,产生了某种朴素科学观念,这是理性生死观形成的一个因素。B积于长期的生活经验以及社会的不公,使人们深深感觉到人活着所遭受的不幸和苦难甚至比死亡还要难受、还要可怕、还更令人屈辱,这些想法促进了生死观的发展。C从先秦及其以后,由

18、于时代的进步,社会斗争加剧并趋于激烈,人类的知识积累多了,自觉性也增强了,于是人对生命的理性思考大进一步。D周朝时提出“远鬼神、重人事”的治国方针,标志着中国生死观的一次变革。13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A“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欧阳修的这句话也是周代生死观的体现。B 周朝的生死观认为,人生的第一要义是遵礼守法,安分守己,听天由命。C道家主张道法自然,一切顺其自然,只有尊重天命、敬鬼神,才能把国家治理好。D道家的老子被道教奉为教主,所以道教的生死观和道家生死观是同宗同源的。E道教以“求长生”、“求仙”为目的,有违生命规律,但是道教的一套养生健身之术也有益于人的健康。F在中

19、国,宗教生死观的主要内容是道教生死观和佛教生死观,中国佛教提出的是一种“因缘和合”的流动生命观。14“罗网之鸟,悔不高飞;吞钩之鱼,恨不忍饥;人生误计,恨不三思;祸将及至,恨不忍之。”在文中要说明什么道理?有什么作用?(4分)_ 15试分析儒家生死观和道家生死观的异同。(4分)_ _参考答案:12解析:D选项中“标志着中国的生死观的一次变革”属于无中生有,理解失当。第二段原文说“中国到了周朝就起了一个大变化”,提出了“远鬼神、重人事”的治国方针,它的意思并不是说中国的生死观到周朝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答案:D13解析:B选项参看第二段“万事皆在人为,就是天命亦可抗争。”所以选项中“听天由命”是错

20、的。C选项参看第二段,周朝时提出“尊天是必要的,但天命不足恃;鬼神也是要敬的,但办事不能只靠占卜问卦”,可见“只有尊重天命、敬鬼神才能”曲解了原句的意思,而且这句话也不是道家思想的内容。D选项参看第七段:“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实际上,它是继承中国人古已有之的求长生的欲望。”所以道教生死观和道家生死观并非同宗同源。F选项参看第七段,“因缘和合”的流动生命观并非中国的佛教生死观的内容,所以F选项不正确。答案:AE14(1)说明的道理:人之招灾咎由自取,非“天命”使然。(2)作用:引用论证,增强说理力量。15相同点:(1)人生虽短暂,但功业是生命的延续。(答“人虽死而其名其功业长存于世”或者“若能立功

21、、立德、立言,就可以做到三不朽”也得分)不同点:(1)儒家生死观是相当积极的,道家生死观是相对消极的。(2)儒家生死观主张尊重生命,“重人事”,要生尽其用,积极有为;道家生死观尊重自然,道法自然,重天命,消极无为(最后一小句“消极无为”可以写成:人要做到“无为”、“无事”、“无欲”) 。略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介之推不言禄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 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

22、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取材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注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介之推:晋文公的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二三子:指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子是对人的美称。:怨恨。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市南、沁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田:祭田。1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

23、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尤:指责、怪罪B. 主晋祀者 主:主持、掌管C. 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旌:表彰D. 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义:正义17.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且焉置土石B. 以绵上为之田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吾其还也D. 而二三子以为已力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18. 下列对“介之推不言禄”一事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介之推不满于上下相蒙的现状,并在与其母交流之后,一直隐居到去世。B. 介之推和母亲一起隐居,母亲死后,他才接受了晋侯赏给他的绵上之田。C. 晋侯在介之推死后,已经

24、有悔改之意。D. “介之推不言禄”一事表现了“介之推”“介之推的母亲”的高洁品质。19. 将下列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2)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参考答案:16. D 17. B 18. B 19. (1)身体将要隐居了,哪里还要装饰它吗?这是企求显贵啊!(2)偷窃别人的财物,还被人称为强盗,更何况贪求上天的功劳,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呢?【1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

25、。D项,下义其罪,上赏其奸,这句话的意思是:下面的人把自己的罪恶伪装成正义的行为,而上面的人却奖赏这种欺上瞒下的奸诈行径。“义”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把当作正义。故选D。【1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A项,语气助词,了/疑问代词,哪里。B项,“以”均为介词“把”。C项,代词,他的/表商量语气,还是。D项,连词,表转折/代词,你的。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

26、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B项,“母亲死后,他才接受了晋侯赏给他的绵上之田”错,原文是“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可见,是介之推死后,晋侯把绵上之田作为了他的祭田,不是介之推活着时接受的。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

27、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关键词有:焉,哪里;文,装饰;是求显也,判断句,这是企求显贵啊。(2)窃,偷窃;犹,还;况,何况;以为,以(之)为,省略句;力,功劳。【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

28、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国君还在(人世)。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天没有(打算)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更何况贪图天的功劳,将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人)给予赏赐。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

29、)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回答说:“责备这种行为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能吃他的俸禄了。”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这样是乞求显贵啊。”他的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做吗?(那么我)和你一起隐居。”便(一直)隐居到死去。晋文公没有找到他,便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说:“用它来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每题3分,共12分)郑羲,字幼驎,荥阳开封人,魏将作大匠浑之八世孙也。弱冠举秀才,尚书李孝伯以女妻之。高宗末,拜中书博士。天安初,刘彧(南朝刘宋明帝)司

30、州刺史常珍奇据汝南来降。显祖诏殿中尚书元石为都将赴之,并招慰淮汝,遣羲参石军事。到上蔡,珍奇率文武三百人来迎。既相见,议欲顿军于汝北,未即入城。羲谓石曰:“机事尚速。今珍奇虽来,意未可量,不如直入其城,夺其管籥,据有府库。虽出其非意,要以全制为胜。”石从羲言,遂策马径入其城。城中尚有珍奇亲兵数百人,在珍奇宅内。石既克城,意益骄怠,置酒嬉戏,无警防之虞。羲谓石曰:“观珍奇甚有不平之色,可严兵设备,以待非常。”其夜,珍奇果使人烧府厢屋,欲因救火作难,以石有备,乃止。明旦,羲赍白虎幡慰郭邑,众心乃定。 明年春,又引军东讨汝阴。刘彧(南朝刘宋明帝)汝阴太守张超城守不下,石率精锐攻之,不克,遂退至陈项,

31、议欲还军长社,待秋击之。诸将心乐早还,咸称善计。羲曰:“今张超驱市人,负担石,蚁聚穷城,命不延月,宜安心守之。超食已尽,不降当走,可翘足而待,成擒物也。而欲弃还长社,道涂悬远,超必修城深堑,多积薪谷,将来恐难图矣。”石不纳,遂旋师长社。至冬,复往攻超,超果设备,无功而还。历年,超死,杨文长代戍,食尽城溃,乃克之。竟如羲策。延兴初,阳武人田智度,年十五,妖惑动众,扰乱京索。以羲河南民望,为州郡所信,遣羲乘传慰谕。羲到,宣示祸福,重加募赏。旬日之间,众皆归散。智度奔颍川,寻见擒斩。李冲贵宠,与羲姻好。羲多所受纳,以李冲之亲,法官不之纠也。酸枣令郑伯孙、鄄城令董腾、别驾贾德、治中申灵度,并在任廉贞,

32、勤恤百姓,羲皆申表称荐,时论多之。 太和十六年卒,赠帛五百匹,诏谥文灵。(选自魏书列传四十四,有删节)注:将作大匠:古代官名,掌管宫室修建之官。管籥:锁匙,籥,通“ 钥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尚书李孝伯以女妻之 做妻子B羲皆申表称荐,时论多之 怨恨C智度奔颍川,寻见擒斩 被D羲赍白虎幡慰郭邑 把东西送给别人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A魏将作大匠浑之八世孙也 石率精锐攻之 B虽出其非意,要以全制为胜 为州郡所信C众心乃定 食尽城溃,乃克之D可严兵设备,以待非常 以石有备,乃止 8下列各句分别编为四组,都能直接表现郑

33、羲明智的一组是( ) (3分)遣羲参石军事 不如直入其城,夺其管龠,据有府库观珍奇甚有不平之色,可严兵设备 以羲河南民望,为州郡所信,遣羲乘传慰谕羲皆申表称荐 赠帛五百匹,诏谥文灵A B C D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在迎降常珍奇的过程中,大家商议要把军队驻扎在汝水以北,不马上入城。郑羲告诉元石,军机之事,贵在神速。现在常珍奇虽然来了,但意图不明,我们不如直接进入他的城中,夺其锁匙,占有其府库,以便全面控制局势。元石接受了郑羲的意见。B在迎降常珍奇的过程中,郑羲还告诉元石,常珍奇虽然投降,但面有不平之色,应该严兵设防,以防意外。这天夜里,常珍奇果然派人

34、焚烧府邸厢屋,想在救火时发难。幸亏元石有防备, 常珍奇只好作罢。C刘彧的汝阴太守张超据守的城池攻克不下,元石于是退军至陈、项,本打算退军长社,到秋天再行攻打,众将都乐意于此。郑羲则认为张超坚持不了多久,应该安心地守在这里。元石不听,还师长社。到了冬天,再来攻打张超,结果无功而还。D十五岁的阳武人田智度妖言惑众,扰乱京索。朝廷因为郑羲深得河南老百姓的信任,被州郡长官信任,便派他前去安抚。郑羲到该地以后,宣示祸福缘由,重加悬赏。十天内,聚集的民众纷纷归去,智度当即被擒拿斩杀。10翻译下面的句子。(16分)(1)石既克城,意益骄怠,置酒嬉戏,无警防之虞。(2)羲多所受纳,以李冲之亲,法官不之纠也。(

35、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参考答案:6B( 多:赞颂。)7C (译为“才”,均为副词。A “的”,助词/代指“张超据守的城池”,代词;B“作为”,动词/“为所”表被动,介词;D“用来”,表目的,连词/“因为”,连词。)8A ( 表现了皇帝对他的信任,表现了皇帝对他的肯定。)9D ( 智度不是当即被擒拿斩杀,而是逃往颍川后不久被擒拿斩杀。)10 元石已经攻克城池,意气更加骄横怠惰,只管喝酒嬉戏,毫无警戒防备之忧虑。(“既”、“益”、“虞”各1分,大意1分) 郑羲接受过很多贿赂,因为他是李冲的亲家,执法官员也不弹劾他。(所字结构、“以”、

36、宾语前置各1分,大意1分) 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是故”、“无”、判断句式各1分,大意1分) 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假”“水”“绝”各1分,大意1分)【参考译文】郑羲,字幼驎,荥阳开封人,是魏国将作大臣郑浑的八世孙。刚成年就考中秀才,尚书李孝伯把女儿嫁给他。高宗末年,朝廷任命他为中书博士。天安初年, 刘彧(南朝刘宋明帝)的司州刺史常珍奇依仗汝阳来投降朝廷。显祖下诏,让殿中尚书元石为都将前去迎降,并招慰淮水、汝水,派郑羲参预元石军事。到了上蔡之后,常珍奇率领文武官员三百人前来迎接。相见后,大家商议要把军队驻扎在汝水

37、以北,并不马上入城。郑羲对元石说:“军机之事,贵在神速。而今珍奇虽然来了,但意图不明,我们不如直接进入他的城中,夺其锁匙,占有其府库。虽然这样做并非出自我们的初衷,但我们是要把全面控制局势作为胜利。”元石接受了郑羲的意见,于是策马径自进入常珍奇的城池。城中还有珍奇亲信兵马数百人,驻扎在常珍奇宅第里面。元石已经攻克城池,意气更加骄横怠惰,只管喝酒嬉戏,毫无警戒防备之忧虑。郑羲对元石说:“看常珍奇很有不平之色,应该严兵设防,以备突如其来的变化。”这天夜里,常珍奇果然派人焚烧府邸厢屋,想趁机在救火时发难,因为元石有防备,只好作罢。第二天,郑羲送来白虎幡旗安慰城中百姓,大家的心情才安定下来。第二年春天

38、,他们又率领军队向东讨伐汝阴。刘彧的汝阴太守张超据守的城池攻克不下,元石率领精锐兵马攻打,不能攻克,于是退军至陈、项,商量打算退军到长社,等到秋天再行攻打。众将都乐于早点回去,全都说这是好计策。郑羲说:“现在张超驱使市民,挑着石头,像蚂蚁一样聚集在这穷困的城池,其坚持的最大限度不会超过一个月,我们应该安心地守在这里。张超粮食一完,不投降也会弃城而逃,我们可以翘足以待,他自然会成擒拿之物了。但是我们如果放弃包围返回长社,路途遥远,张超听说后必定修整城墙深挖堑壕,多积柴粮,将来恐怕难以攻打了。”元石不听,于是还师长社。到了冬天,又来攻打张超,张超果然有防备,他们只好无功而还。几年以后,张超死了,杨

39、文长代其戍守城池,粮食用尽,城中人心溃散,这才攻下城池。竟然与郑羲所预计的相同。延兴初年,阳武人田智度,十五岁,妖言迷惑众人,扰乱京索。朝廷因为郑羲在河南百姓之间很有名望,被州郡长官信任,便派他前去安抚。郑羲到该地以后,宣示祸福缘由,重加悬赏。十天内,聚集的民众纷纷归去散开。智度奔逃颍川,不久就被擒拿斩杀。李冲受宠,与郑羲结为姻亲。郑羲接受过很多贿赂,因为他是李冲的亲家,执法官员也不弹劾他。酸枣令郑伯孙、鄄城令董腾、别驾贾德、治中申灵度,都为官廉洁贞正,勤恤百姓,郑羲都上表称赞推荐他们,时论也称赞他的行为。太和十六年去世,朝廷赠帛五百匹,加谥文灵。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言兵事疏

40、晁错臣闻汉兴以来,胡虏数入边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高后时,再入陇西,攻城屠邑,驱略畜产。其后复入陇西,杀吏卒,大寇盗。窃闻战胜之威,民气百倍;败兵之卒,没世不复。自高后以来,陇西三困于匈奴矣,民气破伤,亡有胜意。今兹陇西之吏,赖社稷之神灵,奉陛下之明诏,和辑士卒,砥砺其节,起破伤之民,以当乘胜之匈奴,用少击众,杀一王,败其众而有大利。非陇西之民有勇怯,乃将吏之制巧拙异也。故兵法曰:“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由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也。臣又闻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夫卑身以事强,小国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敌国之形也;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今匈奴地形技艺与中国异

41、。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此匈奴之长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挠乱也;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此中国之长技也。以此观之,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陛下又兴数十万之众,以诛数万之匈奴,众寡之计,以十击一之术也。虽然,兵,凶器;战,危事也。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俯仰之间耳。夫以人之死争胜,跌而不振,则悔之亡及也。帝王之道,出于万

42、全。今降胡义渠蛮夷之属来归谊者,其众数千,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即有险阻,以此当之;平地通道,则以轻车材官制之。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衡加之以众,此万全之术也。传曰:“狂夫之言,而明主择焉。”臣错愚陋,昧死上狂言,唯陛下财择。(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B. 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C. 饮

43、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D. 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时使用的文书。B. “胡”是古代对北方和东方各族的泛称,始于战国后期,称匈奴族为胡或北胡。C. “什伍”是古代军队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也是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户为什。D. “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不能直呼天子,先呼台下侍者而告。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首先回顾了汉兴以来与匈奴作战胜败得失的情况,援引古代兵法“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的说法,突出良将在战争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B. 文章采用对比的手法论述了吕后时“民气破伤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