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秦皇岛市曹东庄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医学界由汉、藏、蒙等多个民族的传统医药学共同组成,它既有东方传统医药学的神秘之处,又往往有现代医药学所不及的奇特功效,它含有神话、传说的成分;它的许多原理至今也无法用现代医学理论进行科学的解释,但这种“神秘”的医药学,却常常有着神奇的功效,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传授是在寺庙中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的,它用青藏高原所独有的植物、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中国传统医药学和西方现代医药学,是两
2、种不同的科学体系,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例如中医(汉医学),它对疾病的诊治,主要从整体着眼,针对功能采取多方面的调节性的治疗,而建立在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西医学,则是从局部出发,针对结构采取比较单一的治疗。中医既重视外邪致病,也重视七情内伤,充分考虑到了生理、心理、社会诸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它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按症候将病人分类定型;处方用药时,既考虑到病人所患的疾病,又考虑病人所属的证型,通过君、臣、佐、使,进行灵活的辨证论治。而西医,更注重的是病理方面的因素。它借助仪器设备,从组织、细胞乃至分子水平来阐述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变化规律。 西医学在充分发挥
3、现代科学技术优势的同时,往往由于认识手段的局限,导致素材的不足而难以把握事物的整体规律。而中医学,它虽然不能借助仪器设备对疾病作出精确的科学的解释,但在把握疾病的整体思维上显示出它的优势。例如,前几年,有人提出了下丘脑存在免疫神经内分泌整合中心的学说,这反映出西医学在更深入的层次上认识生命本质的同时,对机体整体的调控研究也日趋重视;但它对于免疫、神经、内分泌这三个原来认为独立的系统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又相互协调以维持机体稳定,这一整合功能失常用什么措施纠正等问题,还是解释得不够清楚。而中医学对于肾阳虚证的研究,发现这一证型的患者存在着潜在的以下丘脑免疫神经内分泌功能减退为主的病变,其
4、影响可波及免疫功能,波及下丘脑、垂体所属的靶腺。中医采用补肾疗法,可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中国、埃及、罗马和印度的传统医药学,是世界知名的四大传统医药体系,在历史的变迁中,唯独中国的传统医药学经受了考验,传承下来。中国传统医药学因迥异于西方现代医学,常被人认为是非科学的。客观地说,它的确还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中国传统医药学将不再神秘而为更多的人所接受。现在,美、德等许多国家都开始接受中药,英国所开设的中国传统医药诊所,就已经发展到近3000个。 1关于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5、是 西医学提出了下丘脑存在整合中心的学说,中医学解决了这一学说应用中的问题。 中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西医学对这些病则感到束手无策。 中医学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辨证论治,西医学主要针对病理因素进行治疗。 中医学借助望、闻、问、切收集全部素材,西医学借助仪器设备收集的是部分素材。 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传统的中国医药学即东方医药学不光指汉族、藏族的医药学。 中医学使用青藏高原特有的药物治疗,有西药所不及的功效。 原来人体中免疫、神经、内分泌系统各自独立,没有联系。 .现代西医学已经能够从分子水平阐述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中
6、国传统医药学能生存下来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它有独特的体系,而埃及、罗马、印度的传统医药学因特点相近,已被现代医药体系所取代。 西方许多国家对古老的中医学正逐步地从排斥转向理解,看来,中医学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已经是一种趋势。 西医学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对机体整体调控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中医学要走向世界,现在既是机遇,也面临挑战。 西医学在很多方面超出了中医学,尽管它对很多问题仍然解释不清,对有些病的疗效并不显著,但在当今世界上,还是最受人们欢迎的。参考答案:1.解析:答案。这是一种局部比较式的阅读,比较有时要求同存异,有时则要求相反。这里将中医学与西医学进行比较,其实是对筛选信息的考查。对选项
7、信息的判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将选项内容与原文相关信息小区进行比较,看两者表述是否同质,也就是说,从量上和质上看选项内容添加或减少了没有。四个选项中说“中医学解决了问题”,而原文中用词是“缓解”“明显地改善作用”,可见不能说已“解决”;中说中医学能治疗“所有疑难杂症”,文中无此义,而事实上也没有这样,还说“西医学对这些病则感到束手无策”也是不符合事实的;中说的“全部”与“部分”文中也没有根据。 2.解析:答案选。A错在将中国医药学与东方医药学混同,前者应是后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从第一段第二个分句也可看出;B中将中医学(汉医学)与藏医学等同,与A是同一个错误的另一种表现;C中说“免疫、神经、内
8、分泌系统各自独立,没有联系”不符合客观事实。 3. 解析:答案选A。A中说“埃及、罗马、印度的传统医药学因特点相近,已被现代医药体系所取代”不妥,被取代的原因可能不是特点相近,另外,它们既然与中国传统医药学一样自成体系,就难以相近,故A错。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9分)人体设计之高明,已经远远超出了人类文明已经达到的程度。在我们引以自豪的大脑皮质中,思维是通过神经网络来实现的。神经网络由大约六十亿个神经元组成,包含着数不清的连接。这些神经元排成六层,每层都有一百多万列;而每一列又有约一千个细胞。如此完美的设计,所产生的作用大于其各部分之总和,以至产生了“自我意识”。单从性能上看
9、,大脑能把生活中经历的点点滴滴编码记忆存储在细胞构成的存储器中。任何时候只要需要,就会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检索出来!然而人体里虽然有数千个令人感叹的精美之品,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类似铁皮加铆钉的粗疏之作,有些甚至看起来是不可饶恕的!近视,让至少有四分之一的人饱受其苦,而摆脱不了眼镜这个累赘,除非大着胆子去动手术。像眼睛这样高档的摄像机造物主都设计出来了,却为何不能再配备一只小巧的生物眼镜以便我们需要时,在眼睛中自动地“架上”?庞大而复杂的血管网络系统能够将养分精确地输送到全身十万亿个细胞中的每一个细胞,却会忘记打扫沉积在动脉壁上的胆固醇,结果使缺陷的设计引发心肌梗死等诸多疾病。大自然这样的旷世大师不
10、可能留下如此多的败笔。这些看似不合理的有缺陷的设计,一定会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为什么断掉的手指不能再生,而只能愈合呢?有两个可能的原因:第一,自然选择无法精确地将极少数几个拥有断指再生能力的原始人选择出来。第二,如若具备这种断指再生能力,那可能要付出很高的代价。权衡利弊,自然选择淘汰了这种过度的尽管是有用的再生能力。为什么我们的骨骼是空心的,而空心的骨骼更易被折断?原因是实心的骨骼会更沉重,使行动更迟缓。这对以狩猎为生的原始人类来说是致命的。他将无法逃脱猛兽追逐,也无法追上自己要捕获的佳肴。且实心骨骼将使体重增加,进而需要消耗更多的食物。这对时刻处于食物短缺危机之中的原始人是不利的。自然选择也绝
11、不会对身体的某个部位设计超标,因为那样做是不值得的。把身体的某个部分设计得比其他部分更耐用并无意义。当整个生物个体死亡时,那些还完好无损的部分也将随之变得毫无价值。回望已经流逝的数百万年的时间,自然选择不屈不挠地对人体不间断地小修小补。所有能够完美的地方都完美了,所有必须妥协的地方都做出了最小的让步。强大的免疫系统让我们免受外来病原体的侵害,但也会带来患风湿性关节炎的风险。为了保证必要的组织自我修复的能力,我们甚至付出了可能会启动癌症的代价,但所有这些就是最佳的解决方案了。明白了这些,我们就可以从容地面对明天,期待下一个微小却立竿见影的进化!14、下列对“自我意识”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
12、是( )A、是指能够认识自身优缺点的意识。B、是指人的大脑产生的能认识自身肢体缺陷的一种意识。C、是指人体各部分的完美组合而产生的高级自我修补的能力。D、是指人体各部分的完美组合而产生的高级思维活动。15、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类似铁皮加铆钉的粗疏之作”的一项是( )A、把生活中经历的点滴记忆都储存起来的大脑。B、容易引发心肌梗死等诸多疾病的动脉血管。C、容易折断的空心的骨骼。D、让至少四分之一的人饱受痛苦的近视眼。16、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自然进化,人体中那些“粗疏之作”的部分将可能得到改进。B、自然选择还将不屈不挠地对人体进行不间断地小修小补,一直到最终
13、十全十美为止。 C、当我们战胜旧的病症时,新的疾病有可能正潜滋暗长。D、优化人体部件的最佳方案,也容忍某些遗憾,过去如此,将来还会如此。参考答案:14、D 15、A 16、B略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我是学历史的,不懂美术,但我喜欢吴冠中先生的画。我们同来自“诗画的故乡”宜兴,吴老画中的山、水、树、田、燕子、人家,不管是丰满毕露的,还是 柔情似水的,我都熟悉。我觉得吴老的画有中国文化的神韵、意境,却又与中国传统画不同,不是一律的灰,雾霭沉沉,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充满了情谊。那舞动的 春之线条、燕之灵动,那河网纵横的江南水乡、白墙灰瓦的江南民居,我也说不出为什么,就是觉得很美,喜欢看,看
14、了很感动。我常想,能画出这样的画的人,一 定有一颗至真至美的灵魂。吴老的文字印证了我对他的画的感觉。百日谈是他模仿薄伽丘十日谈来谈自己的身世的,“非年谱,非正传,皆此生活所见所感,啼笑因缘”。我还 记得但是一口气读完百日谈的心情,真的是畅快淋漓。心中有真情,胸中有境界,撼动人心,感动人情。这就是吴老。90多页的书稿,描绘90多年的人生。 书稿没有多余的话,却有鲜明的思想,最真淳的情谊,读来不仅可以感受吴老几十年来的风雨画程,更可以触摸到一颗激情澎湃的“赤子之心”。在百日谈里,吴老最直率地贡献了他的美术观点。从印象派开始的欧洲现代艺术更加吸引他,尤其是塞尚、凡高和高更。这部分内容和他后来反复申明
15、的 形成与抽象的关系一脉相承。吴老说,美术美术,掌握“术”容易,创造“美”却困难.因为形式固然关键,“美”却是在无中生出的有。那看不见摸不着的气、 韵、虚、节奏、运动,是艺术中确确凿凿存在的主要角色。这讲的是无法之法,无用之用,是对灵魂的强调。吴老还谈到“创新”是他的风骨。吴老是以创新型、思想型画家的激进姿态出现在中国画坛的。他的艺术展取名“叛逆的师承”,他的清新的画和犀利的思想 带给画坛的影响都不亚于地震。但人们不得不一致承认,他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绘画的发展方向。在打通传统与现代、中与西的隔阂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他 要创新,要叛逆,有艺术的新样式,但他既不是“全盘西化”也不是“中体西用
16、”,他说很简单:既学习传统,又吸收外来。他留在法国,学习了西方,却又回到自 己的国土上,画自己的乡土和人民,孕育出新时代的中国画,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喜欢的画。我看他是“全盘西化”了!中国文化的出路何在?我看也不能再退缩了,该学学吴冠中!当然,是吴老的百日谈更是给普通读者看的,因为里面有一个最“质朴无华”的人生,真正的人生。很多人看吴老,是因为他头上的光环:他是当代中国最具震撼力,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画家。很多人觉得他很成功,希望从他的成长历程中吸取点经验教训,就 是现在最流行的“砺志”。我觉得不能这么看。他以最纯真的心灵,面对污浊的人世,总比别人多出几倍的感受,爱、恨、悲、悯,揉碎了,还能保
17、持最初的样子。 所以艺术家的果实,是他流血的纯真的心灵孕育的。吴老自己说:画家,那是路边的野草,被人践踏而仍吐出晶莹的花朵,是黄山石隙中生长的松树,缺乏足够的营 养,依然倔强生长而终成风骨。他的伟大,来源于他的“真”。而葆有“真”,是多么不容易!他是孤独的,寂寞的,是老庄笔下的质朴的人。最伟大的其实也是最简单的。质朴,根源于土地,所以才有大爱,才能创造出大美。吴老在巴黎街头每天一个三明治;他和妻子不需多说的无怨无悔;他因为老乡亲切地叫他“老吴”时的快乐;他住在总统套间里的浑身不自在;他对自己画作 的爱憎分明处处都让人感动得掉泪。在“人亡道衰”,物质极度丰富,精神极度贫乏,追名逐利的今天,吴老的
18、人生无疑使一副清凉剂。吴老值得我们宣讲的, 不是如何成功,而是如何尽情表达自己,按照自己的真性情来生活。在吴老一幅幅瞬间凝聚永恒的惊世画作背后,是一个最普通的人和最平凡的人生。(摘编自2010年8月人物)15.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 吴冠中先生认为美术中的“术”固然关键,但“美”才是艺术中更加重要的,是无中生出的有。那抽象的气、韵、虚等,是艺术中存在的主要角色。B. 吴冠中先生的艺术展取名“叛逆的师承”,表明了他的艺术创作思想:既要学习传统的,吸收外来的,又要创新,要反叛,要艺术的新样式。C. 人们认为吴老是当代中国最具震撼力,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画家,希望从他的成长
19、历程中吸取点经验教训。对于这些认识,作者都进行了否定,认为不能这么看。D. 吴冠中先生认为,画家“是黄山石隙中生长的松树,缺乏足够的营养,依然倔强生长而终成风骨”。这个生动的比喻是突出强调其艺术上的“创新”风骨。E. 通过本文的记述,我们能具体了解吴冠中相声的风雨人生,了解他的美术观,和他对中国现代绘画的重要影响。文章歌颂了他至真至美的人生。16. 文中画线句说:“中国文化的出路何在?我看也不能再退缩了,该学学吴冠中!”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作者认为中国文化存在哪些问题。17. 吴冠中的“至真”体现在哪些方面?18. 文章开头说:“我是学全文,历史的,不懂美术。”有人说这句话是闲笔,有人说这
20、句话十分必要。你赞同那种说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15. AB 16. 缺乏创新的思想。在传统与现代、中与西方面存在隔阂。两头摇摆,要么全盘西化,要么中体西用。 17. 文字上至真,有一颗激情澎湃的“赤子之心”。美术上至真,以创新为风骨。生活上至真,尽情表达自己的真性情来生活(或以最纯真的心灵面对污浊的人世,还能保持最初的样子)。 18. 示例一是闲笔。说自己“不懂美术”,但从全文内容看,作者其实有深厚的美术素养,有前后矛盾之嫌。“我是学历史的”与文章毫无关系。去掉这两句,以“我喜欢吴先生的画”起笔更能收开门见山、简捷显明之效。示例二十分必要。说自己“不懂美术”,就可以在美术方
21、面节省笔墨,而着力塑造人物,使文章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说自己“不懂美术”,却仍被吴冠中的画感动,更能突出吴冠中其人其画的至真至美。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C项“对于这些认识,作者都进行了否定,认为不能这么看”曲解文意,原文中作者并没有否定“吴老是当代中国最具震撼力,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画 家”。D项“这个生动的比喻是突出强调其艺术上的“创新”风骨”错,从原文看这个比喻是用来说明吴冠中先生艺术创作中的坚强风骨的。E项“文章歌颂了他至 真至美的人生”表述不够完整,因为文章中还流露出作者对吴先生的无限爱戴和景仰之情。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这是
22、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域,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注意题干中“分析作者认为中国文化存在哪些问题”的要求。从“中国文化的出路何在?我看也不能再退缩了,该学学吴冠中!”这句话可知,答题区间主要集中在第四段。第四段主要讲述了吴老在“创新”方面的成就,文中说“他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绘画的发展方向。在打通传统与现代、中与西的隔阂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他要创新,要叛逆,有艺术的新样式,但他既不是“全盘西化”也不是“中体西用”,他说很简单:既学习传统,又吸收外来”,再结合最后一句话“该学学吴冠中”,可知吴老在绘画方面的创新成就,就是中国文化方面也应该创
23、新的地方,从而可知中国文化存在的问题有:缺乏创新的思想。在传统与现代、中与西方面存在隔阂。两头摇摆,要么全盘西化,要么中体西用。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域,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题干要求概括:吴冠中的“至真”体现在哪些方面,本题的答题区间在全文,要仔细阅读进行筛选。如第一段的结尾说“我常想,能画出这样的画的人,一定有一颗至真至美的灵魂”,可知答案应该在下文找。第二段中说“吴老的文字印证了我对他的画的感觉。心中有真情,胸中有境界,撼动人心,感动人情。书稿没有多余的话,却有鲜明的思想,最真淳的情
24、谊,读来不仅可以感受吴老几十年来的风雨画程,更可以触摸到一颗激情澎湃的“赤子之心”。”第三四两段谈了他绘画方面的特点:“在百日谈里,吴老最直率地贡献了他的美术观点。“美”却是在无中生出的有。那看不见摸不着的气、 韵、虚、节奏、运动,是艺术中确确凿凿存在的主要角色。这讲的是无法之法,无用之用,是对灵魂的强调。吴老还谈到“创新”是他的风骨。”第五六两段说“当然,是吴老的百日谈更是给普通读者看的,因为里面有一个最“质朴无华”的人生,真正的人生。我觉得不能这么看。他以最纯真的心灵,面对污浊的人世,总比别人多出几倍的感受,爱、恨、悲、悯,揉碎了,还能保持最初的样子。 所以艺术家的果实,是他流血的纯真的心
25、灵孕育的。”从这几点分点概括即可。18.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探究性试题,答案比较开放,没有固定答案,主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做到观点明确,具有探究意味。但一定要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贴近文本,尊重文本。一般采用 “述 ”和“评”相结合的形式。本题可回答是闲笔,也可回答是十分必要的,分析理由可从文章论述的主要内容,结构、主旨等方面来阐述。如回答是闲笔:说自己“不懂美术”,但从全文内容看,作者其实有深厚的美术素养,有前后矛盾之嫌。“我是学历史的”与文章毫无关系。去掉这两句,以“我喜欢吴先生的画”起笔更能收开门见山、简捷显明之效。如回答十分必要。说自己“不懂美术”,就可以在美术方面节省笔
26、墨,而着力塑造人物,使文章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说自己“不懂美术”,却仍被吴冠中的画感动,更能突出吴冠中其人其画的至真至美。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永乐二年进士,授工科给事中。进吏科右给事中,坐累谪交阯为吏。居九年,仁宗嗣位,始召入为御史。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正统二年,蒋贵讨阿台、朵儿只伯,亨信参其军务。至鱼儿海,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日引还。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贵不从。亨信上章言贵逗遛状。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明年进兵,大破之。亨信以参赞功,进秩一等。父丧归
27、葬。还朝,改命巡抚宣府、大同。十年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时遣官度二镇军田,一军八十亩外,悉征税五升。亨信言:“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况边地硗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税,则民不复耕,必致窜逸。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帝纳其言而止。初,亨信尝奏言:“也先专候衅端,以图入寇。宜预于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不然,恐贻大患。”兵部议,寝不行。及土木之变,人情汹惧。有议弃宣府城者,官吏军民纷然争出。亨信仗剑坐城
28、下,令曰:“出城者斩!”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也先挟上皇至城南,传命启门。亨信登城语曰:“奉命守城,不敢擅启。”也先逡巡引去。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遁,并按其罪。当是时,车驾既北,寇骑日薄城下,关门左右皆战场。亨信与总兵杨洪以孤城当其冲,外御强寇,内屏京师。着兜鍪处,颠发尽秃。景帝即位,进左副都御史。明年,年七十有四矣,乞致仕。许之。归八年,卒于家。(节选自明史罗亨信传)(1)下列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坐累谪交阯为吏 坐:因犯罪或错误B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日引还 引:率领C诸守将弃城遁,并按其罪 按:压抑、止住D车驾既北,寇骑日薄城下
29、薄:逼近(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字是古人成年时取的,通常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也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B“永乐”属于年号,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下文的“正统”也是年号。C“致仕”是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词来指官员辞职归家。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D“卒”是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古代广诸侯王死叫薨,古代所有人之死亡均可称“死”。(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朝廷派蒋贵出兵征讨,罗亨信参与其中,蒋贵等人借故
30、在鱼儿海逗留十天后返回,罗亨信很不满,上奏章说明情况。后来继续进兵,终于大破敌军,罗亨信也因此晋级一等。B皇上派遣官员测量军田,规定一军八十亩以外都要征税五升,罗亨信援引先例,反对采取这一举措,并提出若辛苦劳作、收入微薄而不堪赋税,人民就会放弃耕种选择逃逸。C为防备也先入侵,罗亨信提议在正北要塞增置城卫,兵部虽然不很赞同,但还是接受了他的意见。为保卫宣府城,他持剑坐在城下,即使太上皇受到挟持,他都未曾打开城门。D敌人兵临城下,形势非常危急,亨信与总兵杨洪因为孤城处在交通要道,外御强敌,内保京城,浴血奋战,尽职尽责。景帝即位时,他虽已七十三岁,还是被晋升为左副都御史。第二年,他请求辞官还家,景帝
31、答应了他。(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5分)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5分)参考答案:(1)C(2)D(3)C(4)(5分)罗亨信责备他们说:“你们接受朝廷厚恩,敢临阵退缩吗?死于法度哪赶得上和敌人战死?”(5分)谋臣只知务求积粮,不知人心不稳固,即使有粮,将和谁一起来防守?(1)试题分析:该题考核文言实词运用。C项,按:追究。(用手压或摁活板:“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抚;握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压抑赤壁之战:“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控制周五夫军细柳:“于是天子乃按辔
32、徐行。”止失街亭:“若街亭有兵守御,即当按乓不行。”查看;巡察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审查;查究五人墓碑记:“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辨】按,抑都有向下压的意思,但“抑”比“按”程度重,并且常用于抽象意义。【按比】核定户籍时检查年貌,也作“案比”后汉书江革传:“每至岁时,县当按。”)【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技巧点拨】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
33、“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卒”原有“终”、“尽”的意思。史记魏公子列传:“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 引申为指大夫的死,唐代以后则用作“死”的通称。不禄(b l), 古代称士死为不禄 不禄,不终其禄死,专用于庶人,即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和官府的低级官员、差役的死。“死”的本义就是指人死,由人死引申为动物的死。论语泰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如果再细分:礼记檀弓上:“君子曰终,小人曰死。”;少者曰死,老者曰终。殇(shng),古代称未成年人死为殇。年十九
34、至十六为长殇,十五至十二为中殇,十一至八岁为下殇,不满八岁以下为无服之殇。仪礼?丧服传为国战死者:国。魂。殒(yn), 古代泛指死亡。缢(y), 古代称吊死或绞杀。殪(y), 古代称被射死,杀死。殂(c), 泛指死亡。圆寂,专指和尚的死。也叫“坐化”。登仙,专指道士之死。也称“羽化”。牺牲,指英雄壮士之死。也叫“捐躯”。【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易错警示】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人的称谓;二、古代职官;三、天文历法;四、古代地理;五、科举制度;六、风俗礼仪;七、饮食器用;八、音乐文娱;九、文史典籍;十、目录辞书;十一 古代军制。该题干中,A项考核“人的称谓”,B项考核“天文历
35、法”,C项考核“古代职官”,D项考核“风俗礼仪”。(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C项中,“兵部虽然不很赞同,但还是接受了他的意见”错,应是“兵部议论,废置不用”。【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
36、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比如本题的C项,考生就应到文中找到相关内容,然后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即可发现,偷换概念。【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
37、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考中永乐二年进士,授予工科给事中。晋升为吏科右给事中,因受牵连获罪被贬谪到交阯为小吏。过了九年,仁宗即位,才召入朝中为御史。英宗即位后的第三个月,提升为右佥都御史,在平凉、西宁操练兵马。正统二年,蒋贵征讨阿台和朵儿只伯,罗亨信参预军务。到鱼儿海,蒋贵等人因粮饷不继,居留十日率军返回。罗亨信责备他们说:“你们接受朝廷厚恩,敢临阵退缩吗?死于法度哪赶得上和敌人战死?”蒋贵不听从。罗亨信上奏章说蒋贵逗留的状况。皇帝把他的奏章给监督尚书王骥等人看。第二年进兵,大破敌军。罗亨信凭借参赞功劳,晋级一等。父亲去世后回家送葬。返回朝廷,改任为宣府、大同
38、巡抚。正统十年,晋升为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当时皇上派遣官员测量两镇军田,一军八十亩以外,都征税五升。罗亨信说:“文皇帝时,诏令边防军队尽力垦田,不征税,陛下又重申这条命令,今天为何忽然采取这一举措呢?塞上诸军,防卫边疆劳苦,没有其他生计,惟有从事田耕。每年自冬到第二年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才开始耕种,七月又开始割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算算一年中几乎没有闲暇的时间。况且边塞土地贫瘠,霜露早降,收入微薄,如果再征税,那么人民不会再耕种,必然会导致逃逸。谋臣只知务求积粮,不知人心不稳固,即使有粮,将和谁一起来防守?”皇帝采纳他的话,停止了这种做法。当初,罗亨信曾上奏说:“也先专等时机挑起事端,以
39、图入侵。应事先在正北要塞,增置城卫来防备。不然,恐怕贻留大患。”兵部议论,废置不用。等到土木之变,人心惶恐不安,有建议放弃宣府城的,官吏军民纷争而出。罗亨信持剑坐在城下,下令说:“出城的杀。”又与诸将发誓为朝廷死守,人心才安定下来。也先挟持上皇到城南,传令开门。罗亨信登城告诉他们说:“奉命守城,不敢擅自开启。”也先徘徊而去。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逃跑,一并追究他们的罪责。那时候,皇帝被俘,敌骑兵日日逼近城下,关门左右都是战场。信与总兵杨洪凭借这座孤城守卫着交通要道,对外抵御强敌,对内保卫京城。戴头盔之处,头发全秃光。景帝即位,晋升为左副都御史。第二年,已经七十四岁了,请求辞官。
40、答应了他。回去八年后,死于家中。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4题(9分,每题3分)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
41、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太史公曰:晏子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节)1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君语及之,即危言 危:正直B. 久之,越石父请绝 绝:断绝(关系)C. 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 谢:推辞,辞谢D. 拥大盖,策驷马
42、 策:挥鞭驱赶1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B. 晏子出,遭之涂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 知己而无礼 因人之力而敝之D. 余虽为之执鞭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1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是春秋时齐国名相,奉事齐灵公等三位国君,他节俭力行,生活朴素;对国家忠心,绝无二心;对君主忠贞,绝不抗命,在诸侯中很有名气。B晏子解救石父、晏子的问话以及晏子对石父态度的转变,共同将晏子由求贤到礼贤的整个过程和心灵深处的变化形神毕肖地表现了出来。C晏子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窥视,见车夫驾车时扬扬自得,与晏子的谦恭神态形成鲜
43、明对比。回家遭到妻子指责的车夫,发生了变化,知道这件事后晏子推荐他做了大夫。D司马迁推崇晏子,表示自己若能为晏子执鞭驾车,也是羡慕向往的,这既表现了他对晏子的敬仰,也包含着自己不遇知己的感慨。参考答案:12. C.谢:道歉13. C.却,表转折,连词(A.因为,介词/来,表目的,连词B.代词,他/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介词,替/被)14. A. “绝不抗命”错,国君能行正道,就顺着他的命令去做,不能行正道时,就对命令斟酌着去办。参考译文晏平仲,名婴,是齐国莱地夷维人。他辅佐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由于节约俭仆又努力工作,在齐国受到人们的尊重。他做了齐国宰相以后,吃饭不吃两道荤菜,妾不
44、穿丝绸衣服。他在朝廷上时,国君说话涉及到他,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国君的话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办事。国君能行正道,就顺着他的命令去做,不能行正道时,就对命令斟酌着去办。因此他在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声在各国诸候国中显扬。越石父是个贤才,因罪被囚禁在牢中。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开乘车左边的马,把他赎出来,用车拉回家。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进内室,过了好久没出来,越石父就请求与晏子绝交。晏子大吃一惊,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说:“我即使说不上善良宽厚,也总算帮助您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您为什么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越石父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
45、面前意志就会得到伸张。从前我被束缚起来,是因为那些人不了解我。你既然已经受到感动而醒悟,把我赎买出来,这就是了解我;了解我却不能以礼相待,还不如被束缚。”于是晏子就请他进屋待为贵宾。晏子做齐国宰相时,一次坐车外出,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偷地看她的丈夫。他丈夫替宰相驾车,头上遮着大伞,挥动着鞭子赶着四匹马,神气十足,洋洋得意。不久回到家里,妻子就要求离开,车夫问她离开的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过六尺,却做了齐的宰相,名声在各国显扬,我看他外出,志向远大,思想深沉,常有那种甘居人下的态度。现在你身高八尺,才不过做人家的车夫,看你的神态,却自以为挺满足,因此我要求和你离开。”从此以后,车夫就谦虚恭谨
46、起来。晏子发现了他的变化,感到很奇怪,就问他,车夫也如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太史公说:晏子直言进谏,敢于冒犯国君的威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进就想到竭尽忠心,退就想到弥补过失”的人啊!假使晏子还活着,我即使替他挥动着鞭子赶车,也是我非常高兴和十分向往的啊!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曰:“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
47、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乃西至秦,秦孝公卒,说惠王。方诛商鞅,疾辩士,弗用。乃东之赵,赵肃侯令其弟成为相,号奉阳君。奉阳君弗说之。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候。文候曰:“子言则可,然吾国小,西迫强赵,南近齐,齐、赵强国也。子必欲合从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从。”于是资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而奉阳君已死,即因说赵肃侯曰:“今大王与秦,则秦必弱韩、魏;与齐,则齐必弱楚、魏。魏弱则割河外,韩弱则效宜阳,宜阳效则上郡绝,河外割则道不通,楚弱则无援。此三策者,不可不孰计也。故窃为大王计,莫如一韩、魏、齐、楚、燕、赵以从亲,以畔秦。令天下之将相会于洹水之上,通质,刳白马而盟。六国从亲以宾秦,则秦甲必不敢出于函谷以害山东矣。如此,则霸王之业成矣。”赵王曰:“寡人年少,立国日浅,未尝得闻社稷之长计也,今上客有意存天下,安诸侯,寡人敬以国从”乃饰车百乘,黄金千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