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辽宁省朝阳市县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3280132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7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朝阳市县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辽宁省朝阳市县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辽宁省朝阳市县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辽宁省朝阳市县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辽宁省朝阳市县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辽宁省朝阳市县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太湖碎锦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

2、。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釐,和西山最高蜂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

3、,云气滃然如蒸。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

4、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

5、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

6、,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大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写太湖美景,详略有致,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景色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B.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增添了太湖的人文色彩和传奇性。C.文章用“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比喻四围山石被削取的石公山兀立湖面这一湖山相映的景致,极为生动形象。D.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与逸趣横生。5.文章第段

7、写了东山带哪些“胜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6.文中说:“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你是否赞同这个说法?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6分)参考答案:4.D“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错。5.(1)文章第二段写了三方面“胜概”:自然之美,物产之丰,劳作之美(2 分);(2)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2分),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认识到劳动创造美和人民群众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2分)。6.(6分)示例一:赞同。近观和远眺是两种不同的审美视角。远眺比近观更能领略自然景物的整体特征和独特风貌。如文中东山莫

8、“云气”的迷蒙奇幻之美,正为远眺所得。现实生活也是如此,近观事物,固然能体验到细节之美,但很难统观全局之胜。因此,只有立足高远,面向未来,才能凭高视远,达到人生更高境界。示例二:不赞同。远眺只能让人获得事物的概貌,近观才能让人发现和体察细微之美。本文作者若仅远眺而不近观,就无法领略石公山“像”的奇景。现实生活也是如此,想要领悟到近处的美与人生的当下意趣,就要立足眼前风景和现实人生。(评分标准:只谈文本或只谈生活实际都值得3分)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全民阅读时代,读书越多越好?邓江波世界阅读日已经过去,关于阅读的风还在继续吹。政府层面,“全民阅读”连续四年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9、最新提法更从“倡导”升格为“大力推动”;公共层面,阅读和知识类互联网应用成为资本掘金的热土,线上线下阅读活动遍地开花;个人层面,阅读固然还不像吃饭睡觉那么重要,却也被当成必须完成的一项生存活动。阅读的回潮本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耐人寻味的是,作为人类最悠久的文化活动之一,阅读的面貌正在被极大地重塑。如果只用两个字来概括新时代阅读的特点,无疑是“快”和“多”。前者描述的是阅读形态,而后者指向的则是阅读心态。阅读的“快”根植于信息技术的革新。传统的纸质书籍的阅读本质上是一种线性阅读。虽然不是每本书都值得从头读到尾,但对任何一段文字的摄取依然要逐字逐行完成,并且调动记忆和思考。即使有一目十行的本事,也

10、不过只是提升了速度。然而,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彻底打破了这种阅读逻辑。一方面,阅读不再局限于白纸黑字的纸面,而是延伸到电脑、手机甚至是智能家电和汽车等数字化场景。阅读的对象不再只是安静等待眼球来访问的文字图片,而是视频、音乐等各种多媒体元素。由读者占据主动的线性阅读逐渐沉寂,进攻性的数字化阅读体验占据上风。在未来,数字阅读很可能进一步被颠覆。最近,社交巨头脸书(Facebook)推出一段产品体验视频,以第一视角演示用户将如何在VR(虚拟现实)环境中使用各种互联网服务,包括自拍、点赞、评论、聊天,当然也包括各种“阅读”。另一方面,从文化的视角来看,阅读资源不仅在数量上猛增,内容格调上也越

11、来越“流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等人尖锐地指出,在被技术和资本驱动的机械化复制时代,“流行文化”已失去独特性和多样性。耽于唾手可得的享受,现代人变得满足和顺从,失去反思和创新的能力。由于过于悲观和愤激,且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的主动性,这种观点一度招致很多批评。但其思辨精神在今天不仅不过时,反而更显稀缺。在这个“数字化复制时代”,阅读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可视化和娱乐化,已是不争的悲哀事实。对于阅读,现代人不仅求“快”,而且贪“多”。近年来,无论是在街头巷尾的言谈里,还是各路媒体的报道中,提到阅读的主题,最能引起共鸣的已经不再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造就灵魂的工具”这种温文尔

12、雅的哲言,而是“一年读180本书,他还能让读过的每本书产生价值”“一年读不到100本书说明阅读还改变不了你”之类急不可耐的训诫。细看这些心得,会发现作者所读的多是“经世济用”甚至“即学即用”的工具型书籍,而所谓的阅读技巧很可能只是略读、跳读,甚至是“目录阅读”。这种“阅读”显然不是为了锻炼思考、健全心智,而是为了获取能够有效转化为经济和社会利益的“文化资本”。说到“文化资本”,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很多年轻人一面沉迷于数字世界,一面却又要强行与纸质书籍发生互动。比如,在午后的阳台上摆一杯咖啡一本书,拍照发到朋友圈;再如,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心血来潮网购一摞新书,半年都没翻开过几次,等等。从社会学的观点

13、来看,与其说这是阅读,不如说这是一种“阅读表演”。不论是表演给自己还是别人看,都是为了构筑一个爱阅读的“我”的美好形象。这种对阅读的热情,虽然看上去很美很脱俗,但其本质上依然是急功近利的。贪“多”求“快”的阅读姿态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成因。在今天这个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现代都市中的普通劳动者越来越清楚自己的危险处境:高度分化而替代性高的工作,快速更迭的科技和产业形态,不断升级的知识和技能需求,居高不下的教育培训成本,陷入阻滞的社会流动层层叠加的外部压力促使人投身一场没有硝烟的“阅读竞赛”,而甘愿放弃本应拥有的闲暇尽管那才是阅读的理想状态。(摘自2017年5月4日南方周末)1. 下列关于

14、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世界阅读日已经过去,阅读的回潮却还在继续,无论政府层面还是个人层面,都重视阅读活动。B. 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阅读逻辑,线性阅读正逐步被进攻性阅读取代。C. 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等人关于阅读的观点由于过于悲观和愤激,且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的主动性,一度招致很多批评。D. 现代人求“快”贪“多”的阅读不是为了锻炼思考、健全心智,而是为了获取能够有效转化为经济和社会利益的“文化资本”。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阅读是人类最悠久的文化活动之一。形态上的贪多,心态上的求快是新时代阅读的特点。B. 虽然阿多诺等人的观

15、点一度招致很多批评,但他们的思辨精神在今天不仅不过时,反而更显稀缺。C. 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很多年轻人每隔一段时间就网购一摞新书,半年却没翻开过几次,这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为了构筑一个爱阅读的“我”的美好形象的“表演”。D. 贪“多”求“快”的阅读姿态背后深刻的历史成因就是普通劳动者越来越清楚自己的危险处境。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于信息技术的革新,阅读不再局限于白纸黑字的纸面,阅读的对象也不再只是安静等待眼球来访问的文字图片。B. 近年来,无论是在街头巷尾的言谈里,还是各路媒体的报道中,提到阅读的主题,最能引起共鸣的已经从之前温文尔雅的哲言转化为急不可耐的

16、训诫。C. 细看一些读书心得,会发现很多人所读的多是“经世济用”甚至“即学即用”的工具型书籍,使用的是略读、跳读,甚至是“目录阅读”的阅读技巧。D. 高度分化而替代性高的工作,不断升级的知识和技能需求,陷入阻滞的社会流动等外部压力促使人投身一场没有硝烟的“阅读竞赛”,而甘愿放弃本应拥有的闲暇。参考答案:1. B 2. C 3. C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原文“由读者占据主动的线性阅读逐渐沉寂,进攻性的数字化阅读体验占据上风”,选项中“线性阅读正逐步被进攻性阅读取代”夸大了程度。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

17、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A项,“形态上的贪多,心态上的求快”错,应该是“形态上的求快,心态上的贪多”;B项,原文“过于悲观和愤激,且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的主动性”, 因此招致很多批评的原因不仅仅是“过于悲观和愤激”;D项,“现代都市中的普通劳动者越来越清楚自己的危险处境”,是贪多求快阅读姿态的原因,却不是社会历史原因本身。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而所谓的阅读技巧很可能只是略读、跳读,甚至是“目录阅读”,原文表示的是或然。3. 阅读下文,完成

18、下面小题大众史学热的风还能吹多久记者 桂杰正说清史的阎崇年火了。讲三国的易中天火了。还有一个个那些以前不曾熟悉的面孔和名字,似乎都在电视媒体的放大和热闹的网络中一下子跳出来。最近出现的大众历史热引发的关注和出版热潮是前所未有的。在中国,可以说讲史自有其传统,而独盛于今,其中自有原因。其实,早在易中天之前,讲史、读史的热潮就已经形成了。今年“五一”长假期间央视百家讲坛又趁热推出了孟宪实主讲的贞观之治。孟宪实讲唐史一书的热销又使得“唐朝”一度成为热门关键词,韩国朝鲜日报评价说,中国人陷入“帝国回忆”时代。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所研究员雷颐也推出了自己的新书历史的裂缝:近代中国与幽暗人性,着力

19、从近现代中国史的只鳞片羽来考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关注超越时代的复杂人性与社会幽暗的方方面面,并具有浓烈的忧患意识。历史学不断升温,史学热还要热多久?面对大众史学热,专家、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现在所谓的大众史学热,其实是史学从危机和冷门回到了一个比较正常的位置。记者:清史、明史之后,今年一度出现了“唐史年”、“唐史热”的说法,有很多人预测这股大众史学的热潮在短时期内难以消退,您觉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是否正常?雷颐:实际上,在其他国家史学都是比较热门的东西,很多历史学家写的著作都十分通俗好读,并能给人以教育和启发。但是在我国,历史学却长期是冷门,80年代历史学内部甚至反复讨论史学危机的话题

20、,当时没有人关注历史学,研究者自身都不知道历史学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当时的光明日报还曾发表过一些文章。现在所谓的大众史学热,其实是史学从危机和冷门这样不正常的位置回到了一个比较正常的位置。而史学危机的出现和长期以来史学被公式化教条化有关,我们甚至在谈到某个历史问题时要求引哪些经典语录都是有规定的,这些导致历史学文章干巴巴的。孟宪实:和英语热比起来,你能说唐史很热吗?其实我觉得史学热只是个相对的概念。在我的理解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的历史了解得远不如日本等国家。怎么可能说它很热呢?比如,日本的“易中天”陈舜臣在几十年前就写过大唐帝国隋乱唐盛三百年,并引起了广泛轰动。当然,唐史的热与不热,也许读者说的

21、话才是最有分量的。几年来,我一边从事研究和教学活动,也参与了历史剧的编写,又有机会到百家讲坛讲史。这些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活动,但让我更真切的体会到,社会需要历史,社会需要历史学。历史学没有被淘汰,就是因为它的存在对社会有益,具有当代价值。记者:很多观众有这样的感觉,在百家讲坛听到的有关历史的内容,不像是正儿八经的课程,到像是在听人讲故事,言语生动。甚至每一集之间还留有一些悬念,而正是这样的讲述方式把很多人吸引过去,对此,您怎么看?解玺璋:历史叙事大众化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将论述变成了讲述。在讲述的过程中,文学手法则“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成为讲史很重要的手段。我们有十分悠久的讲史传统,上溯唐

22、代,敦煌变文是至今还能看到的最早的讲史文本。变文者,变相之文也,就是把史籍和佛经以及一部分儒学典籍改编为故事,王国维就把变文称为“唐朝通俗小说”,也是注意到了讲史的文学性。这是历史写作者和讲述者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而必须掌握的叙事技巧。易中天和于丹都是颇擅此道之人,所以,他们能把历史和典籍讲得跟评书差不多。梅毅:也有一种倾向,在电视媒体上,有些人只是为了讲得有趣,已经把学术的严谨抛在脑后,并越来越以媚俗为乐。比如有人说卓文君给人当“二奶”,过去可以纳妾,怎会有“二奶”之说?还有,汉武帝的一个臣子在衣服外面罩了一层轻纱做的袍子,他说别人穿的是“透视装”,这都哪儿跟哪儿?而这样说的动机就是为了故意

23、讨好普通观众,在一味追求好看的过程中,对于历史的歪曲有时候到了流俗的地步。一个民族的历史观积极、乐观、正确,那么这个民族的未来创造性就会越大记者:您觉得大众史学热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孟宪实:历史是既往的经历,它不仅仅属于研究者,概括地说它属于全社会共有,是社会和民族的共同财富。历史已经证明,一个民族的历史感越强,他们的使命感就会越强。一个民族的历史观积极、乐观、正确,那么这个民族的未来创造性就会越大。让全社会都来了解我们共同的历史,让全社会都拥有一个强烈的历史感、正确的历史观,毫无疑问,这是我们专业人员的理想,同时这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历史从业者的努力。培养社会的历史观,这是我们应该具有的责任

24、。12. 第一节访谈中,两位嘉宾回答记者提问时都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13. 本文中加线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在文中含义是什么?14. 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大众史学热出现的原因。15. 面对大众史学热这一现象,专家学者的看法不尽相同。你对此有怎样的认识?请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12. 对比。雷熙把我国史学和其他国家的史学对比,孟宪实把史学热和英语热相对比(或国人与日本人对唐史的了解相对比),通过对比说明我国出现的大众史学热只是相对的,其实是史学从危机和冷门回到了一个比较正常的位置。 13. 原因:历史学对社会有益,具有当代价值,社会需要历史,公众需要历史;讲史手法的文学化使历史学就得通俗

25、易懂,吸引了公众;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培养大众历史观的重要性。(意思对即可) 14. 原因:历史学对社会有益,具有当代价值,社会需要历史,公众需要历史;讲史手法的文学化使历史学就得通俗易懂,吸引了公众;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培养大众历史观的重要性。(意思对即可) 15. (示例)赞同“大众史学热”。因为历史是我们社会和民族的共同财富,一个民族的历史感越强,他们的使命感就越强,他们的创造性就会越大。而讲史者用文学手法把历史典籍就得通俗易懂,容易让人接受,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历史。所以“大众史学热”应该热下去。 不赞同“大众史学热”。因为历史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它讲究准确科学。“大众史学热”容易导致讲史史者了

26、为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以媚俗为乐,容易导致大众盲目跟风,凑热闹。这样,把史学搞得庸俗化,甚至低级化。所以“大众史学热”不值得提倡。答“大众史学热”有利有弊、言之成理也可。分析参考以上两点1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手法。根据题干锁定范围,“第一节访谈中,两位嘉宾回答记者提问时都运用了什么手法”,分别找出所用手法,找出两位嘉宾所用的共同手法,对比。然和结合材料,分别分析。雷熙把我国史学和其他国家的史学对比,孟宪实把史学热和英语热相对比(或国人与日本人对唐史的了解相对比),通过对比说明我国出现的大众史学热只是相对的,其实是史学从危机和冷门回到了一个比较正常的位置。【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

27、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技巧点拨】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尽量要答全面,另外还要拓展)具体分析文章相关的内容效果作用(往往要与感情主旨联系起来)。先积累与表现手法有关的术语。修辞类比喻、夸张、拟人、对偶、排比、反复、借代、引用、双关、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技巧类:叙述方式:顺叙、插叙、倒叙、补叙。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描写方式:景物描写(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点面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高低远近声色结合,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写景,对比)人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以景写人、对比反衬

28、)(对事物的描写,也可以有外貌特征、形状大小等的正面描写,还可以有侧面衬托、对比以及多种修辞。)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等艺术技巧。如本题两位嘉宾都运用了对比手法,雷熙把我国史学和其他国家的史学对比,孟宪实把史学热和英语热相对比(或国人与日本人对唐史的了解相对比),通过对比说明我国出现的大众史学热只是相对的,其实是史学从危机和冷门回到了一个比较正常的位置。1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句内涵题目,语句内涵的理解,要放回原文,结合上下文理解。根据下文“把史籍和佛经以及一部分儒学典籍改编为故事,王

29、国维就把变文称为唐朝通俗小说,也是注意到了讲史的文学性。这是历史写作者和讲述者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而必须掌握的叙事技巧”可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意思为是指讲史者用文学手法把历史和典籍通俗化(改编为故事),吸引公众,让大众在听故事中了解历史,认识历史。【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句子的含义注意表层和深层之分。把语句放回原文,结合上下文。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其次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第三要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一般

30、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如果是复句,其一般强调的重点是后半部分,那么就应该在此处着重揣摩。如本题根据下文“把史籍和佛经以及一部分儒学典籍改编为故事,王国维就把变文称为唐朝通俗小说,也是注意到了讲史的文学性。这是历史写作者和讲述者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而必须掌握的叙事技巧”可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意思为是指讲史者用文学手法把历史和典籍通俗化(改编为故事),吸引公众,让大众在听故事中了解历史,认识历史。14. 试题分析:真实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要求概括大众史学热出现的原因进行概括,实际就是答题时注意找到文章中的典型叙述,分

31、析反应出的原因,然后分条作答。本题可以从史学本身、讲史手法、历史研究者的角度作答。【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仍然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只是要求的高一点,首先对题干要进行分析,分析题干的隐含的意思,大众史学热出现的原因,“史学热”出现的原因可以是“史学”本身的吸引力,还可以有史学研究者的重视,讲史手法的改变等,明确只一点题目就好答了,相同的内容注意合并,各点之间不要相互包含。如本题历史学对社会有益,具有当代价值,社会需要历史,公众需要历史;讲史手法的文学化使历史学通俗易懂,吸引了公众;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培养大众历史观的重要性。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

32、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立足文本找到面对大众史学热这一现象,专家学者的看法,然后明确自己的观点,用文中的事例进行说明,然后谈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分析,言之有理即可。【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技巧点拨】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文本的内容、观点,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

33、。如本题不赞同“大众史学热”。因为历史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它讲究准确科学。“大众史学热”容易导致讲史史者了为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以媚俗为乐,容易导致大众盲目跟风,凑热闹。这样,把史学搞得庸俗化,甚至低级化。所以“大众史学热”不值得提倡。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倪思,字正甫,湖州归安人。乾道二年进士,累迁秘书郎,除著作郎兼翰林权直。光宗即位,欲试思能否,一夕并草除公师四制,训词精敏,在廷诵叹。权侍立修注官,直前奏:“陛下方受禅,金主亦新立,欲制其命,必每事有以胜之,彼奢则以俭胜之,彼暴则以仁胜之,彼怠惰则以忧勤胜之。”又请增置谏官,专责以谏事。又乞召

34、内外诸将访问,以知其才否。 初,孝宗以户部经费之余,则于三省置封桩库以待军用,至绍熙移用始频。会有诏发缗钱十五万入内帑备犒军,思谓实给他费,请毋发,且曰:“往岁所入,约四百六十四万缗,所出之钱不及二万,非痛加撙节,则封桩自此无储。”遂定议犒军岁以四十万缗为额,由是费用有节。又言:“唐制使谏官随宰相入阁,今谏官月一对耳,乞许同宰执宣引,庶得从容论奏。”上称善,除礼部侍郎。 上久不过重华宫,思疏十上,言多痛切。会上召嘉王,思言:“寿皇欲见陛下,亦犹陛下之于嘉王也。”上为动容。时李皇后浸预政,思进奏:“人主治国必自齐家始,家之不能齐者,不能防其渐也。始于亵狎,终于恣横,卒至于阴阳易位,内外无别,甚则

35、离间父子。汉之吕氏,唐之武、韦,几至乱亡,不但鲁庄公也。”上悚然。赵汝愚同侍经筵,退语人曰:“谠直如此,吾党不逮也。” 兼权吏部侍郎,出知绍兴府。宁宗即位,召除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御史姚愈劾思,出知太平州,历知泉州,建宁府,皆以言者论去。久之,召还,试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嘉定十三年卒,谥文节。(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七,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权侍立修注官 权:代理 B非痛加撙节,则封桩自此无储 撙:节制 C时李皇后浸预政 浸:渗透D历知泉州、建宁府,皆以言者论去 论:弹劾5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够直接表明倪思“谠直”的一组是(3分)训词精敏,在廷诵叹 权侍

36、立修注官,直前奏 思疏十上,言多痛切 思谓实给他费,请毋发 谠直如此,吾党不逮也 时李皇后浸预政,思进奏 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倪思文才卓越突出,在担任秘书郎期间,他曾一晚一并起草了四道含意辞藻精确敏捷的除授公师的制书。B倪思政治视野开阔,注重真才实学,他能够从宋金对峙的形势中发现制敌死命的方法,又请求皇帝允许自己召见朝廷内外将官,通过咨询问话来考察他们有无真正的才干。C孝宗因户部有多余的经费,就在三省设置封桩库来准备军用,后来经费挪用频繁,针对这一情况,倪思就大力节制犒军费用,这样才使情况有了好转。D在礼部侍郎任内,倪思关注皇室后宫生活,他

37、曾多次奉劝皇上应多到重华宫去看望寿皇。他又建议国君整治家庭,严防汉唐后宫乱政的历史悲剧重演。7.把文中画横线及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今谏官月一对耳,乞许同宰执宣引,庶得从容论奏。(5分)(2)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选自(项羽之死)(5分)参考答案:6、B“请求皇帝允许自己召见朝廷内外将官”错,应为倪思请求皇帝亲自召见考察朝廷内外将官。7、 (1)现在谏官每月才进言(上奏对,进见)一次而已,请求许可随同宰相宣召引见,或许才能有充裕的时间论奏。(“对”“宣引”“庶”“从容”的翻译各1分,大意1分) (2)在这种情形下,项王于是上马独骑

38、,部下骑马随从的壮士(有)八百多人,当夜从南面突围杀出,疾行而逃。(“于是“麾下”“直”“走”的翻译各1分,定语后置1分)【参考译文】倪思,字正甫,湖州归安人。乾道二年中进士,屡次升迁官至秘书郎,授任著作郎兼翰林权直。光宗即位,想试试倪思有无文才,结果倪思一个晚上一并起草了四道除授公师的制书含意辞藻精确敏捷,朝廷上的人都诵读赞叹。(倪思)代理侍立修注官,当面向皇帝上奏:“陛下刚刚接受禅位,金主也是才立的,想要制敌死命,一定要在每件事上都胜过他,他奢侈,就用俭朴胜过他;他残暴,就用仁爱胜过他;他懈怠懒惰,就用忧国勤勉胜过他。”(倪思)又请求增设谏官,让其专门负责向皇帝上书言事。(倪思)又请皇帝召

39、见朝廷内外的将官来咨询问话,以便知道他们有没有真正的才干。 当初,孝宗因户部有多余的经费,就在三省设置封桩库来准备军用,至绍熙时挪用情况开始频繁,适逢有诏书说要拿出钱十五万缗放进国库预备犒赏军队倪思认为实际上是供作他用,请求不要拿出去,而且说:“以往每年存入的,大约是四百六十四万缗所拿出的钱不到两万缗,如不大力节约,那么封桩库从此就没有钱了。”于是决定犒赏军队每年以四十万缗为限,因此费用有了节制。(倪思)又进言:“唐朝制度让谏官跟随宰相入阁,现在谏官每月才进见一次而已,请求许可随同宰相宣召引见,或许才能有充裕的时间论奏。”皇上称好,授任礼部侍郎。 皇上很久不到重华宫,倪思上奏十次,言语很多都沉

40、痛激切。适逢皇上召见嘉王,倪思进言:“寿皇想要见陛下,也像陛下对嘉王一样。”皇上因而神情感动。当时李皇后逐渐干预朝政,倪思进见上奏:“君主治理国家必然要从整治家庭开始,家都不能整治的,不能够防备微小的浸染。开始时是亲近宠爱,到后来恣肆暴横,最后达到阴阳交换位置,内外无法区别,甚至离间父子感情。汉代的吕氏,唐代的武后、韦后,都几乎导致(国家)变乱灭亡。不仅仅是鲁庄公这样呢。”皇上很恐惧。赵汝愚一同侍奉御前经吏讲席,退下来对别人说:“(倪思)如此直率,我们这些人比不上他。” (倪思)兼代理吏部侍郎,出为绍兴知府。宁宗即位,召授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御史姚愈弹劾倪思,倪思出朝为太平州知州,历任泉州知州

41、、建宁府知府,都由于言官司弹劾被罢免。过了很久,皇帝下诏让倪思回京,试任他为礼部待郎兼直学士院。嘉定十三年去世,谥号文节。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6题。(9分)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冼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

42、,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陈情表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历职:曾经任职B. 但以刘日薄西山 薄:迫近C. 则刘病日笃 笃:沉重D.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到了15.下列句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B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于其身也,则

43、耻师焉,惑矣C但以刘日薄西山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D报养刘之日短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16.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段文字叙述了朝廷屡次征召催逼,自己辞不赴命,进退两难的处境,提出了“愿乞终养”的要求。B.“逮奉圣朝实为狼狈”一段分别以“逮”“寻”两个时间副词领起,连续两次征召,一次“辞不赴命”,一次“辞不就职”,原因都是祖母“供养无主”,与全文首段呼应。C.本段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到“责臣”“催臣”,不仅文法错落,显出由弛而张、逐步紧迫的情势,同时也体现出先恭维皇恩浩荡,后申诉委屈矛盾的心理层次。D.在本段末,作者以两个年龄数字的对比,说明报国日长,尽孝日短,表

44、明忠孝难以两全,有力地证明自己只好舍忠而取孝的抉择的正确性,以使皇帝心甘情愿地批准他的请求。参考答案:14. A (历职:连续任职)15. B(A项,介词,比;介词,对、向;B项,都表转折;C项,连词,因为;介词,凭的身份;D结构助词,的;取独。)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顺治九年,成进士,授国史院检讨。斌念父老,以病乞休,丁父忧。服阕,闻容城孙奇逢讲学夏峰,负笈往从。二十三年,江宁巡抚缺,方廷推,上曰:“朕闻汤斌从孙奇逢学,有操守,可补江宁巡抚。”十月,上南巡至苏州谕斌曰:“向闻吴阊繁盛,今观其风土,尚虚华,安佚乐,尔当使之去奢返朴,庶几可挽颓风。” 初

45、,余国柱为江宁巡抚,淮、扬二府被水,国柱疏言:“水退,田可耕,明年当征赋。”斌遣覆勘,水未退,即田出水处犹未可耕,奏寝前议。二十四年,斌疏言:“苏、松土隘人稠。区区两府,田不加广,而当大省百余州县之赋,民力日绌。积欠年久,惟恃因蠲。恳将苏、松钱粮各照科则量减一二成。” 方明珠用事,国柱附之。及蠲江南赋,国柱使人语斌,谓皆明珠力,江南人宜有以报之,索赇,斌不应。比大计,外吏辇金于明珠门者不绝,而斌属吏独无。 二十五年,上为太子择辅导臣,廷臣有举斌者。诏曰:“汤斌在讲筵时素行谨慎朕所稔知及简任巡抚洁己率属实心任事允宜拔擢以风有位。”授礼部尚书。将行,吴民泣留不得,罢市三日,遮道焚香送之。 二十六年

46、五月,不雨,灵台郎董汉臣上书指斥时事,语侵执政,下廷议,明珠惶惧,将引罪。大学士王熙独曰:“市儿妄语,立斩之,事毕矣。”斌后至,国柱以告。斌曰:“汉臣应诏言事无死法。大臣不言而小臣言之,吾辈当自省。”上卒免汉臣罪。明珠、国柱愈恚,摘其语上闻,以为谤讪,传旨诘问,斌惟自陈资性愚昧,愆过丛集,乞赐严加处分。江南人客都下者,将击登闻鼓讼冤,继知无其事,乃散。 九月,改工部尚书。未几,疾作,遣太医诊视。十月,自通州勘贡木归,一夕卒,年六十一。斌既师奇逢,习宋儒诸书。斌笃守程、朱,亦不薄王守仁,不尚讲论,所诣深遂。 (选自清史稿,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47、汤斌在讲/筵时素行谨慎/朕所稔知/及简任巡抚洁己/率属实心任事/允宜拔擢/以风有位 B汤斌在讲/筵时素行谨慎/朕所稔知/及简任巡抚/洁己率属/实心任事允/宜拔擢/以风有位 C汤斌在讲筵时/素行谨慎/朕所稔知/及简任巡抚/洁己率属/实心任事/允宜拔擢/以风有位 D汤斌在讲筵时/素行谨慎/朕所稔知/及简任巡抚洁己/率属实心任事允/宜拔擢/以风有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明清时期除了进士外,增添了状元、榜眼、探花。B谕,指帝王不通过大臣传话给人民,而是用在城门口、闹市街区张贴文字的形式直接通告人民。也指皇帝直接告诉臣子,如“面谕”。C大计,明、清两代考核外官的制度叫大计,每三年举行一次。其标准定为才、守、政、年四格,以分优劣。D登闻鼓,清朝规定“必关军国大务,大贪大恶,奇冤异惨”,否则不得击鼓,违者重罪。文中百姓要击登闻鼓是想为汤斌鸣冤。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汤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