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福建省龙岩市湖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3279965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8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龙岩市湖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福建省龙岩市湖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福建省龙岩市湖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福建省龙岩市湖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福建省龙岩市湖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福建省龙岩市湖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酒可以激发诗人的灵感,诗人也可以借酒浇胸中的块垒,所以唐人有“斗酒诗百篇”和“乞酒缓愁肠”之说。由于诗人与酒的关系极为密切,唐代诗歌中不但写到了酒,还写到了酒价。 杜甫在逼侧行赠毕四曜一诗中写道:“街头酒价常苦贵,方外酒徒稀醉眠。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杜甫诗歌对酒价的叙述,成了一个聚讼纷纭的话题。 以为然者不乏其人。宋代刘邻中山诗话记载:“真宗问进臣:唐酒价几何?莫能对。丁晋公独日:斗直三百。上问何以知之,日:臣观杜甫诗:速须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

2、钱。”宋代陈岩肖庚溪诗话也认为:“少陵诗非特纪事,至于都邑所出,土地所生,物之有无贵贱,亦时见于吟咏。如云:急须相就饮一斗,恰有青铜三百钱。” 不以为然者认为,杜甫诗中所谓的“三百青铜钱”之说,来自前人的典故。北齐卢思道曾说过:“长安酒钱,斗价三百”,所以王嗣爽在杜臆中指出,杜甫诗歌中“酒价苦贵乃实语,三百青钱,不过袭用成语耳。” 那么唐代酒价究竟是多少呢?据新唐书食货志记栽:“建中三年,复禁民酤,以佐军费,置肆酿酒,斛收直三千。”在古代容量单位中,一斛等于十斗,“斛直三千”也就是“斗直三百”。这样看来,似乎杜甫诗歌确实反映了现实生活,无愧于“诗史”的赞誉。但需要说明的是,“建中”是唐德宗的年

3、号,这与杜甫生活的时代相距几十年了,所以不能以此作为坐实杜诗对于唐代酒价叙述的依据。 唐代写到酒价的绝不只有杜甫,许多诗人都在诗中写到了酒价问题。如李白“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王维“新丰美酒斗十千,成阳游侠多少年”;崔国辅“与沽一斗酒,恰用十千钱”;白居易“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陆龟蒙“若得奉君饮,十千沽一斗”。这些诗人虽然分布于盛唐、中唐和晚唐各个时期,但他们的诗歌却普遍地说到唐代的酒价乃每斗十千钱。 那么,杜甫和李白等人对于酒价的叙述,差异为何如此之大呢?也许有读者认为,李白、王维等人所说的乃是美酒的价格。这话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十千沽一斗”之说也是渊源有自。曹

4、植在名都篇中曾经写道:“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尽管“他人所道,我则引避”,但曹植才高八斗,其于文章,“譬人伦之有周孔,麟羽之有龙凤”,因此他的叙述便成为一种难以撼动的范式。唐代诗人受曹植的影响,不排除在诗歌中对这一典则的普遍追摹和袭用。 唐代诗歌中的酒价问题引起了不少误读,初看是诗人的意图意义和读者的解释意义之间出现了龃龉,其实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读者以诗为史。王夫之曾幽默地讥诮这种诗史不分的情况说:“就杜陵沽处贩酒,向崔国辅卖,岂不三十倍获息钱邪?”在王夫之看来,诗歌与历史差别很大,历史要求具有实录精神,而诗歌则不然,“诗之不可以史为,若口与目之不相为代也”。 王夫之所言甚是,但是这也表明了

5、要读懂唐诗,非得下一番苦功夫不可。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酒可以激发诗人的灵感或浇胸中的块垒,所以唐诗中不但写到了酒,还写了酒价。 B杜甫在自己的诗中提到的三百钱一斗酒的说法,在后世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C宋代的刘郐和陈岩肖都认为,杜甫所说的三百钱一斗酒的说法是真实可信的。 D陈岩肖认为,杜甫的诗除非特意去纪事,都会经常记录当时当地的产品和物价情况。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唐朝时一斗酒曾卖三百钱是可信的,不能因为有人对杜甫的描述不以为然就否认这 一点。 B王嗣爽不认可杜甫在诗中所说的唐朝时的酒价,但他也承认,唐朝酒的价格确实比 较贵。

6、C杜甫的“三百青铜钱”之说不过是袭用成语罢了,北齐时期倒真正有可能一斗酒三 百钱。 D中国历史上酒的价格受各种外部因素影响比较大,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价格应该不 一样。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植的叙述成为一种难以撼动的范式,唐人在诗歌中普遍追摹和袭用他“斗酒十千” 的说法。 B杜甫和李白等人对于酒价的叙述差异巨大,这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各自饮的酒品质 不同。 C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把它所描述的内容当成是历史事实来解读是不合适的。 D唐代诗歌中的酒价问题引起了不少误读,这说明读者并没有真正的读懂唐诗。参考答案: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一头牛卧在春天里

7、路来森 春尚早,天,还有些料峭的寒,田野里仍然荒寂着。 一头牛,被牵到了坡地上,已经很是有些老了。它曾经穿透过好些岁月的硬壳,看尽时间深处的风光。现在,它似乎有些疲倦。 牛放在那儿,牵牛的农人就走开了。牛,自己也在游荡,缰绳拖在一边,像是永远甩不掉的牵挂。牛,也在寻觅,它在寻找那些微薄的绿意,可是草尖太小了,太细了,它只好连带那些地面上的枯草,一块儿用舌尖卷进口中,然后咀嚼着,不停地咀嚼。它似乎在咀嚼中寻找。寻找什么?很遥远的过去,还是不可预知的未来?它自己也不清楚。但它知道,它是应该寻找的,这似乎是一种生命的必然。一段时间之后,牛,选择了一个向阳的岭坡,卧在了那儿:两条前腿蜷着,后腿则略微伸

8、着,身体微微右侧,头轻扬,很安适的样子。口中,依然嚼着,眼睛漠然地环视着周围的一切。抬抬头,看看远处,是远山,是望不到边的茫然。于是,它“哞哞”地叫了几声,声音厚重而苍凉,似乎要努力呼出内心的沉重。牛,也许满足了自己的这几声长号,它眬上了自己的眼睛,似闭似睁,呆在那儿,像是进入了一种思考的状态。 它已经习惯了这样沉静、孤寂的思考。它老了,这样的春天它已看过好多次。几乎每年都是这样的:在春天里,它的主人把它从封闭了一冬的牛圈里牵出,放进春天里。走进春天里,它总是充满了兴奋。它感受到了春风温软的轻抚,它嗅到了大地苏醒的味道,它觉得自己骨架在咯咯作响。它知道,它的内心充满了劳作的向往。它一直都是这样

9、想着的。 现在,它又卧在了春天里,它有了一种垂老的疲倦。这个冬天,主人对它侍奉得很好。可是,它并不喜欢冬天,它闲在那儿,无所事事。它觉得冬天太长,那样懒惰无聊的冬天,似乎加快了它衰老的速度。它喜欢像现在这样,卧在春天里,在春风中,焕发自己。 它再一次卧在春天里的时候,春已渐深。大部分的草,已生长出地面;一些树木,已经发芽、开花。田野开始变绿,煦暖的空气涌动着。田头的桃花开得正烈,灼灼如烧。它卧在田头,身上系着缰套,缰套拴在一张犁耙上。犁耙的后面,是耕耘出的大片的土地,翻卷如浪,似那涌动着的春气。新翻的泥土,湿润润的,阳光下,闪着油油的光亮,散发出一种清冽、鲜明的土腥气。坐在田头的,还有那位农夫

10、,农夫的胖胖的婆娘。农夫的小小的儿子,正攀在桃树上,一条黑狗,仰头望着,偶或吠几声。阳光很和暖,软软地照在大地上。黄牛卧在那儿,依旧是那副茫然的样子;依旧不停地咀嚼着,安之若泰。不停地咀嚼,这是一种生命的表达方式。紧张的劳作后,它的身体,已完全被汗水浸透,它能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流淌,每一根筋脉,都成了一条流动的河。黄色的毛发,丝丝地贴在脊背上。它看上去,似乎羸弱了很多。它依然是那样的卧姿:两条前腿蜷着,后腿则略微伸着,身体微微右侧,头轻扬。可是,它不再闲适,骨骼间,有着隐隐的痛,肢体仿佛进入一种凌乱无序的状态,疲惫的身体,沉重地压向地面。看看牛的眼睛,似乎并不伤悲。也许,它早已习惯了劳累和困倦。

11、它不时地抬头,看看那个吸着烟的农夫,农夫有时会投过爱抚、疼怜的目光。牛,是会意的;再回头看看那翻耕出的大片的土地,它满足了。 牛,有时也会向远处望去。透过桃花,它看到了小河边柳树的翠绿,看到了远山葱翠的春意。这个时候,它的心中,总会不期然地生发出莫名的向往和欣悦,眼睛,就变得异常的明亮,它似乎不再衰老。牛,不会向天上看,它只知“地厚”,不知“天高”。它那厚实的身体,注定是属于土地的。 当农夫的手,再次扶在犁耙上的时候,牛,就也再次站起。它一躬身,力量就穿透了土地。农夫,犁耙,牵头的村妇,跟在后面的小孩、黑狗,定格在了这个春天里13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尽管有农人的细

12、心照料,但牛还是日渐羸弱和疲倦,这已成为它的沉重负担,为此它内心充满茫然。 B第段和第段两次写到牛同样的卧姿,第一次表现出了牛的安适,第二次写出了牛劳作后的疲惫。 C文章多次写到牛的眼睛,或“漠然”,或“似闭似睁”,或“明亮”,借此表现了牛复杂的内心世界。 D文章主要写牛,也写了农人、农人的妻儿和黑狗,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表现了乡村生活的温馨和谐。 E文章通过一头牛在春天里“过去”与“现在”不同活动的对比,表达了对生命、生存与生活的思考。14“田头的桃花开得正烈,灼灼如烧”这句话,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5请根据全文,探析“它那厚实的身体,注定是属于土地的”这句话的含意。(

13、6分) 参考答案:13.A E(A“这已成为它的沉重负担,为此它内心充满茫然”有误。E“过去与现在不同活动的对比”有误。)(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14.表现春天勃发的生机,表达对生命力的赞美。渲染热烈的气氛,烘托牛辛勤劳作的形象。15.牛忠实于土地,耕耘终生。农人坚守土地,务实知足。生命价值的实现方式是不同的,每个个体都应找准自己的价值定位,并为之执着努力。(第一点1分,第二点2分,第三点3分;意思对即可。)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心清如许,译笔生豪情1912年,朱生豪出生于浙江嘉兴。他幼年失怙,家境中落。然而,他痴迷读书,从无懈怠,从秀州中学到之江大学,教会学校的背

14、景培育了他中英文俱佳的文学功底,诗文清秀,才华颖脱。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执教之江大学,对这位学生的才华“一唱三叹”,赞为“不易才”。20世纪30年代,朱生豪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此时国民党当局在“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下进行文化围剿。他在当时上海的世界书局任职,耳闻目睹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思想上愤懑彷徨。书局英文部负责人詹文浒先生了解到朱生豪的中英文功底,向他作出了重要建议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这个建议让这位温和腼腆、“渊默如处子”的青年文人,胸中翻涌起了豪迈的激情。朱生豪在给妻子的信中说:“某国人说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都没有。我这两天大起劲”朱生豪说的“某国”就是当时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

15、日本。莎士比亚戏剧大部分为诗体剧。一位学者曾评说:只有诗人方得译出诗人之剧。朱生豪在新旧体中文诗词方面极富才华;他的英文诗歌创作也十分有灵气,具有清新自然的田园牧歌风格。然而,莎剧如按中文诗体来译,难度极大,且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受限颇多,最终,朱生豪决定用散文体来翻译莎剧。尽管如此,朱生豪在处理剧本中的歌词及念白时,仍尽量采取诗体形式,在韵律、节奏和意境的把握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图存留莎翁原本的风貌。特别是针对不同的戏剧场景,分别采用了自由体诗或诗经体、骚体、古体诗等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原文中角色所处的环境与情绪,竭力避免翻译文学中通常会出现的“洋味”和陌生感。翻译莎剧需要的

16、不仅是激情,也不仅是才华。梁实秋先生译莎剧,最后宣告要与莎士比亚“断绝来往”。虽为危言,并非耸听,梁公花费30余载始得译完莎翁全集。林语堂先生也曾面对翻译莎剧的邀约,但婉拒之,言到老年再作打算。然而,译莎并非年长者的专利。莎士比亚发表了第一部剧作是在26岁,青年的热血激情只有同为青年的译者才会感受深切。朱生豪翻译莎剧,消耗的是他二十二岁到三十二岁这样充满才情、诗意、热情、血气方刚而义无反顾的精华年龄段!朱生豪深爱莎剧,在着手翻译之前早已熟读并反复揣摩了原作。在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译者自序”中,他写道:“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在译著进程之中,他更是每每大

17、声反复吟诵,以此定夺文意优美且适合剧院演出的表达方式。他在1935年23岁之时开始筹备译莎大事,而手头的工具只有旧版牛津词典和英文四部词典。从1936年开始的九年间,大部分译作陆续完成。由于日军侵华,译莎手稿两次毁于战乱。直至1944年病逝,他坚持重译被毁的部分,并继续握管不辍,一共完成31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自1954年以来,朱生豪散文体译本在大陆以单行本、戏剧集、校订补译本全集、英汉对照(注释)版等多种方式出版,出版延续时间之长、出版频率之高、印刷数量之大可谓空前,超过任何其他莎剧中译本。朱译本的社会影响也是最广泛的。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莎翁名句,如“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18、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哈姆雷特)、“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威尼斯商人)等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选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01月16日)相关链接:朱生豪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初读便有起身想动起来的冲动。诚然,翻译是文字的功夫,更是文字之外的打磨。译文对戏剧舞台的亲和力实在是身体力行得来的,并无半分的臆断想象啊。(戏剧导演陈薪伊语)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朱生豪幼年热爱读书,勤奋刻苦,教会学校的背景使他具有深厚的中英文文学功底,这为他翻译莎剧奠定了基础。B朱生豪对于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在给妻子的信

19、中以“某国”称之,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C作者将梁实秋、林语堂翻译莎剧的情形和朱生豪进行比较,意在说明朱生豪翻译成就的伟大是他人难以比拟的。D朱生豪的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和舞台契合紧密,人们津津乐道的许多莎翁的名句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国民党当局进行文化围剿,朱生豪苦闷彷徨,为了突破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他在同事的建议下,走上了翻译莎剧的道路。B朱生豪翻译莎剧采用的是散文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翻译的质量,但这只是白璧微瑕,对译作的艺术魅力影响不大。C在翻译莎剧时,朱生豪对不同场景采用了自由体诗和诸多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既准确再现剧本中的情景,又

20、增强了民族色彩。D朱生豪一生一共完成31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无论是译作的水平还是出版的热度、数量都超过了任何其他莎剧的中译本。E文章记述了朱生豪翻译莎剧的坎坷历程,介绍了朱生豪在莎剧翻译方面的伟大成就,表达了对他献身文学的敬仰之情。9朱生豪在翻译莎剧中,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借鉴?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参考答案:7C8CE 9满怀热情翻译莎剧,消耗了全部青春年华。译作两次毁于战乱,坚持重译,坚定执着。翻译前反复揣摩,翻译中反复吟诵,精益求精。在只有两本工具书的条件下,不惧困难,完成译作。主拥有行为、思想,明确只一点题目就好答了,到文中找主要的事件,通过事件分析体现传主的什么思想,然后分条作答。满

21、怀热情,消耗了全部青春年华;坚持重译,坚定执着;反复揣摩,精益求精;不惧困难,完成译作。点睛:这仍然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只是要求的高一点,首先对题干要进行分析。到文中找主要的事件,通过事件分析体现传主的什么思想,然后分条作答,注意要对事件记性整合,相同的内容注意合并,各点之间不要相互包含。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武承休,辽阳人,喜交游,所与皆知名士。夜梦一人告之曰:“予交游遍海内,皆滥交耳。惟一人可共患难,何反不识?”问:“何人?”曰:“田七郎非与?”醒而异之。遂访其人,东村业猎者也。武敬谒诸家,见破屋数椽,木岐支壁。入一小室,虎皮狼蜕,悬布

22、槛间,更无杌榻可坐,七郎就地设皋比焉。武与语,言词朴质,大悦之。遽贻金作生计,七郎固辞不受。武强之再四,母龙钟而至,厉色曰:“老身止此儿,不欲令事贵客!”武惭而退,从人适于室后闻母言:“我适睹公子有晦纹,必罹奇祸。无故而得重赂,不祥,恐将取死报于子矣。”武深叹母贤,然益倾慕七郎。半年许,七郎为争猎豹,殴死人命,械收在狱。武以重金赂邑宰,又以百金赂仇主。月余无事,释七郎归。七郎见武,武温言慰藉,七郎唯唯。家人咸怪其疏,武喜其诚笃,厚遇之,由是恒数日留公子家。馈遗辄受,不复辞,亦不言报。会武初度,宾从烦多,夜舍履满。武偕七郎卧斗室中,三仆即床下卧。二更向尽,七郎背剑挂壁间,忽自腾出匣数寸,铮铮作响

23、,光闪烁如电。武惊起,七郎亦起,问:“床下卧者何人?”武答:“皆厮仆。”七郎曰:“此中必有恶人。此刀购诸异国,见恶人则鸣跃,当去杀人不远矣。公子宜亲君子,远小人,或万一可免。”武颌之。七郎终不乐,辗转床席。其时床下有名林儿者,武后为林儿所欺。诉官,邑宰以御史书不应,且为反诬。武无奈之,忿塞欲死。逾夜,忽有家人白:“林儿被人脔割,抛尸旷野间。”武惊喜,意稍得伸。俄闻御史家讼其叔侄,遂偕叔父武恒赴质。宰不听辨,欲笞恒。操杖隶皆仇家走狗恒又老耄签数未半奄然已死遂舁叔归哀愤无所为计。因思欲得七郎谋,而七郎终不一吊问。窃自念待伊不薄,何遽如行路人?遣人探索其家,至则扃镝寂然,邻人并不知耗。一日,某弟方在

24、内廨,与宰关说,值晨进薪水,忽一樵人至前,释担抽利刃直奔之。宰大惊,窜去。樵人犹张皇四顾。诸役吏急阖署门,操杖疾呼。樵人乃自刭死。纷纷集认,识者知为田七郎也。宰惊定,始出验,见七郎僵卧血泊中,手犹握刃。方停盖审视,尸忽然跃起,竟决宰首,已而复踣。衙官捕其母子,则亡去已数日矣。(节选自聊斋志异,有删改)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以重金赂邑宰 邑宰:县邑之长,即县令B.遣人探索其家 探索:探询C与宰关说 关说:通融说情D值晨进薪水 薪水:俸禄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母龙钟而至 吾尝跛而望矣B又以百金赂仇主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C

25、见恶人则鸣跃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樵人乃自刭死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操杖隶皆仇家走狗恒又老耄签数未半奄然已死遂舁叔归哀愤无所为计B操杖隶皆仇家走狗恒又老耄签数未半奄然已死遂舁叔归哀愤无所为计C操杖隶皆仇家走狗恒又老耄签数未半奄然已死遂舁叔归哀愤无所为计D操杖隶皆仇家走狗恒又老耄签数未半奄然已死遂舁叔归哀愤无所为计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武承休的梦开头,暗示了田七郎的知恩图报能共患难的可贵品格,为下边的故事发展埋下伏笔。B田七郎身陷囹圄为武承休搭救,却不说一句感谢的话。从后文可知是因为他已经决定将来

26、武承休有难时舍命相助。C田母初见武承休就看出武承休将来有难,所以极力阻止儿子和武承休的交往。但在武承休解救了田七郎后却不再阻止两人的交往。D武承休的叔叔被打死,田七郎却不来安慰,是他认为杀死林儿已经报答了武承休的恩德,于是不再跟武承休交往。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家人咸怪其疏,武喜其诚笃,厚遇之,由是恒数日留公子家。(5分)译文: 。(2)方停盖审视,尸忽然跃起,竟决宰首,已而复踣。(5分)译文: 。参考答案:9.答案:D(解析:柴薪和饮水。) 10. 答案:A(解析:A项,均为连词,表修饰;B项,介词,用/连词,表修饰;C项,连词,表承接,“就”“即”/连词,表

27、转折;D项,均为助词,表承接,于是,就/表转折,竟然) 11. 答案:C 12. 答案:D(解析:从小说最后田七郎舍身为武承休复仇杀死县令可知。)13.(1)家里人都对他的粗疏感到奇怪,武承休(却)喜欢他的忠实厚道,很厚待他,他从此经常好多天留住在公子家里。(“咸”“怪”“遇”“由是”各1分,句意通顺1分)(2)正要停放来仔细查看尸体,尸体忽然一跃而起,竟然砍下了县令的头,一会儿又倒在地上。(“方”“竟”“决”“已而”各1分,句意通顺1分)附参考译文:武承休,是辽宁辽阳县人。他喜欢结交朋友,所交往的都是些知名人物。在夜里梦见一个人告诉他说:“您的朋友遍天下,都不过是滥交罢了。惟有一人可以和您共

28、患难,怎么反而不去结识呢?”武承休问道:“他是谁呀?”那人说:“不就是田七郎吗?”武承休醒来感到很奇怪。于是四处访求这个人,(知道)田七郎是东村一个打猎的。武承休恭敬地到田七郎的家里寻访到他,武承休见院内有几间破屋,用木岔支着墙壁。进了一间小屋,看到一些虎皮、狼皮悬挂在柱子上,也没有板凳椅子可坐。七郎就地铺虎皮代替座位。武承休和他谈起话来,听他的言语很朴实,非常喜欢他。立即送给他一些银子过日子用。七郎坚决推辞不接受,武承休强让了好多次,这时田母老态龙钟地来到前面,很严厉地说:“老身只有这一个儿子,不想叫他侍奉贵客!”武承休很羞惭地退了出来。随从恰好在房屋后面听到田母说:“我刚才看到公子脸上有晦

29、气,必定会遭遇离奇的灾祸。无缘无故地接受别人贵重的礼物,不详,恐怕将来要用死报答他了。”武承休深深赞叹田母的贤能,然而也越加倾慕七郎。过了半年多,田七郎因为与人争夺一只豹子,殴死人命,被抓进官府里去了。武承休拿很多的银子贿赂县令,又拿一百两银子赠送死者的家庭。过了一个多月没有什么事了,七郎才被释放回家。七郎见到武承休,武承休用温暖的话语安慰他,七郎只是恭顺地答应着,家人都怪七郎粗疏,而武承休却喜欢他忠实厚道,愈加厚待他,自这以后,七郎常常在武家一住好几天。赠送他东西就接受,不再推辞,也不说报答。适逢武承休过生日,这一天宾客仆从非常多,夜间房舍里全住满了人。武承休同七郎睡在一间小屋子里,三个仆人

30、就在床下铺稻草躺卧。二更天将尽的时候,七郎原先挂在墙壁上的佩刀,这时忽然间自己跳出刀鞘好几寸,发出铮铮的响声,光亮闪烁如电。武承休惊起。七郎也起来,问道:“床下躺的都是些什么人?”武承休回答说:“都是些仆人。”七郎说:“其中必定有坏人。这刀是从外国买回来的,只要碰见坏人它就鸣叫着跳出刀鞘,应该离杀人不远了。公子应当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也许能避免灾祸于万一。”武承休点头同意。七郎始终闷闷不乐,在床席上翻来复去不能入睡。当时床下有一个名叫林儿的,后来武承休被他欺辱。告到官府,县令因为御史写来的书信没满足武承休的要求。武承休反被林儿污蔑。武承休拿他没有办法,忿恨填胸,气得要死。过了一夜,忽然有家人来

31、报告说:“林儿被人碎割成肉块,扔到野外了。”武承休听了又惊又喜,心情稍微得以舒展。不一会儿又听说御史家告了他和叔叔杀人,于是便和叔叔同赴公堂对质。县令不容他俩辩解,要对武恒动杖刑。拿棍杖行刑的差役都是官宦人家的走狗,武恒又年老,签数还没打到一半,就已气绝。武承休于是把叔叔抬回了家,他悲愤欲绝,一点办法也没有。想和七郎商议一下,而七郎却一直不来吊唁慰问。他暗自想:对待七郎又不薄,怎么竟如同不相识的路人呢?于是派人到田家探询。去了一看,田家锁门闭户寂静无人,邻居们也不知道他们到哪里去了。有一天,御史的弟弟正在县衙内宅,与县令通融说情。当时正是早晨县衙进柴草和用水的时候,忽然有个打柴的人来到了跟前,

32、放下柴担抽出一把快刀,直奔他俩而来。县令见状大惊,抱头鼠窜而去。打柴人还在那里四顾寻找。差役吏员们急忙关上县衙的大门,拿起木棍大声疾呼。打柴人于是用刀自刎而死。役吏们纷纷凑过来辨认,有认识的知道这打柴人就是田七郎。县令受惊以后镇定下来,这才出来复验现场。见田七郎僵卧在血泊之中,手里仍然握着那把快刀。县令正要停下来仔细察看一下,七郎的僵尸忽地一下跃起,竟然砍下了县令的头,随后才又倒在地上。县衙的官吏派人去抓田七郎的母亲和儿子,但祖孙二人早已逃走好几天了。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文静字肇仁,倜傥有器略。与晋阳宫监裴寂善。寂夜见逻堞传烽,咤曰:“天下方乱,吾将安舍?”文静笑曰:“如

33、君言,豪英所资也。吾二人者可终羁贱乎?” 高祖为唐公,文静察有大志,深自结。既又见秦王,谓寂唐公子,非常人也。豁达神武,汉高祖、魏大祖之徒欤!”寂未谓然。文静俄坐李密姻属系狱,秦王私入视之。文静喜,挑言曰:“丧乱方剡,非汤、武、宣、光不能定。”王曰:“安知无其人哉?今过次,非儿女子姁姁相忧者。世道将革,直欲共大计,试为我言之。”文靜曰:“上南幸,兵填河、洛,盗贼蜉结,以万数,须真主取而用之。诚能投天会机,则四海不足定也。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王笑曰:“君言正与我意合。”乃阴部署宾客。 唐公乃开大将军府,以文静为司

34、马,文静请与突厥连和,唐公从之。遣文静使始毕可汗,始毕曰:“唐公兵何事而起? ”文静田:“先帝废冢嗣以授后主,故大乱。唐公,国近戚,惧毁王室,起兵黜不当立者。愿与突厥共定京师,金币、子女尽以归可汗。”始毕大喜,即遣二千骑随文静至,又献马千匹。公喜曰:“非君何以至之?” 唐公践天子位,擢纳言,时多引贫臣共榻,文靜谏曰:“今率土莫不臣,而延见群下,帝坐严尊,屈与臣子均席,此王导所谓太阳俯同万物者也。”帝曰:“我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公其无嫌。 ” 文静自以为材能过裴寂远甚,又屡有军功,而寂独用顾旧恩居其上,意不平。每论政多戾驳,遂有隙。文静妾失爱,告其兄上变,遂下吏。帝遣裴寂、萧瑀讯状。帝遂

35、杀之,年五十二。(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十三)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人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B.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下令谁不愿从傲而人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C.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柰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一下令谁不愿从激而人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D.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

36、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古人幼时取字,成年取名。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或尊敬,如文中“刘文静 字肇仁。”B.高祖: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C.关:古代在险要地方或国界设立的守卫处所。如:关塞,关卡,关隘。D.践:文中特指皇帝登临帝位,如:践作,践极。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文静有胸怀识见。当社会动乱时,文静认为这正是英雄豪杰建功立业之时,并发出 与“燕雀安知鴻鹤之志哉”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可终羁贱乎”的感慨。B.刘文静有洞见谋略。当秦王私下人狱探望他时,他用激将法迫秦王说出探狱动机,紧接着又分析形势,给秦王出谋

37、划策。C.刘文静恃才招祸,他自认为才能超过裴寂很多,又多次建立战功,在讨论问题时,总要反驳,终于招来杀身之祸。D.刘文静善于进凍。唐公登上天子之位,不拘礼仪,多次和贵臣共处一床,文静用“太阳 俯同万物”作比,婉转进谏。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文静俄坐李密姻属系狱,秦王私入视之。(2)我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公其无嫌。参考答案:4.(3分)B5.(3分)A(幼时取名,成年取字)6.(3分)C(说刘文静因“恃才招祸”而被杀不准确)7.(10分)(1)(5分)文静不久因李密姻属关系牵连入狱,秦王私下里入狱探望。(“俄”“坐”“系”每个词1 分,句意2分)(2)(5

38、分)我虽然受上天之命做了皇帝,但以往的好友怎么可以忘记呢?你千万不要有什么顾虑(疑惑、疑忌)。(“应天受命”“宿昔” “嫌”每个词1分,句意2分)文言文参考译文:刘文静,字肇仁,潇洒不羁有气度才智。与晋阳宫监(官职)裴寂关系很好。裴寂晚上看见烽火台传递烽火,叹息说:“天下正乱,我将何处安身?”文静笑着说:“按照你说的,正是英雄豪杰所依仗的条件。我们二人难道可以终身依附隋朝吗?”高祖当时为唐公,文静看出他有大志向,用心去结识他。又见了秦王后,对裴寂说:“唐公的公子,不是普通的人,心胸开阔神明英武,是汉高帝、魏太祖那样的人!”裴寂并没有认同。文静不久因李密姻属关系牵连入狱,秦王私下里入狱探望。文静

39、心里惊喜,故意用言语挑逗(观察他的态度)他说:“混乱局面正严峻,除了汤、武、宣、光这样的圣君不能平定。”秦王说:“怎么就知道没有那样的人呢?现在来看望你,不是想同情安慰你。世道将变,只是想同你商议大事,请试着为我分析。”文静说:“皇帝南巡,军队都在河洛一带,盗贼到处都是,以万来计算,必须有真命天子来收复使用它们。如果确实能顺应这个机遇,那么天下还不够你平定的(平定天下很容易)。现在汾、晋等地躲避盗贼的人都在,我平时就知道他们都是豪杰,一旦号召,十万军队是可以召集到的。加上公府士兵几万,命令一下,谁不愿意追随呢?大张旗鼓进关,以此来威震天下,王的大业就成了。”秦王笑着说:“您的话正与我的心意相合

40、。”于是暗地里部署宾客。唐公于是打开大将军府(调兵遣将),任命刘文静为司马。文静请求与突厥结盟,唐公答应了。唐公派文静出使结交始毕可汗,始毕可汗说:“唐公因何事起兵?”刘文静说:“先帝废除太子把王位授予后主,所以天下大乱。唐公,国家的近亲,害怕毁掉王室,起兵罢黜不应该继承王位者。希望与突厥共同稳定京城,金币、少男少女都可以属于可汗。”始毕可汗非常高兴,立即派两千人马跟随文静回去,又献千匹骏马。唐公高兴地说:“没有您哪里能够做好这件事呢?” 唐公登上天子职位,善于听取大臣的意见。当时多次把尊贵的大臣引到内室共处一床。文静进谏说:“现在境域之内,都是您的臣子。您延请臣子,皇帝的位子尊贵,您屈尊与臣

41、子同卧一床,这就是王导所说的如果太阳也和地上万物一样,那么老百姓该到哪里沐浴光辉呢?”皇帝说:“我虽然受上天之命做了皇帝,但以往的好友怎么可以忘记呢?您千万不要有什么顾虑。”文静自认为才能超过裴寂很多,又多次建立战功,但裴寂唯独因为故旧的感情位居自己之上,心中不服。每议论政事,多与裴寂唱反调,于是生出嫌隙。刘文静的妾失去宠爱,告诉她哥哥告发刘文静反叛,文静就被关进监狱。皇帝派遣裴寂、萧瑀审问情况。皇帝就杀了他,时年五十二岁。6.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

42、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21. “割鸡焉用牛刀”,课本解读为“喻子游治理武城这样的小地方用不着礼乐大道”,你认为这句话还可以怎样理解?22.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中的“道”、“君子”与“小人”,分别指“礼乐之道”、“有地位的人”与“卑贱的人”,请从现代公民社会建设的角度来评价孔儒的这种“教化观”。参考答案:21. 这句话包含孔子对子游极欣赏、极惋惜的情感,子游是我的得意门生,(长于文学),有如此大才却无大用武之地,只任职武城这样的小邑。 22. 孔儒认为无论君子与小人均应接受礼乐教化,这种“教化观”有可取之处,也有需批判的地方。可取之处:统治者学道不仅可以修

43、身还能施行德政、惠及百姓,这点无疑有可取之处。不可取之处:被统治的人学道则可以被驯服并且自愿成为臣民、顺民,这种“教化观”,其终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君王与贵族统治的社会秩序,其教化的产物只能使“君子”(统治者)永远为“君子”,“小人”(臣民)永远为“顺民”,这不是提倡建设“自由平等和谐”的现代公民社会所应该有的图景。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评价传统文化经典的能力。“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指治理武城县;“牛刀”指礼乐之道。这是一个常用成语,意思是比喻用大的方法来解决小的问题而大材小用。文中孔子则用它来比喻用礼乐之道来治理受到县城。孔子认为子游长于文学,是他的得意门生,有如此

44、大才却无大用武之地,只任职武城这样的小邑。这句话包含孔子对子游极其欣赏、极其惋惜的情感。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评价传统文化经典的能力。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经典,其中有许多“毒基因”,这些毒基因是孔子儒学的死穴。论语的学习不能仅成为记诵之学,学生学论语,必须站在今天的公民社会建设的角度,运用辩证法的思想,去取其精华,也辨其糟粕。比如:孔儒认为无论君子与小人均应接受礼乐教化,这种“教化观”有可取之处,也有需批判的地方。统治者学道不仅可以修身还能施行德政、惠及百姓,这是其可取之处。但是被统治的人学道则可以被驯服并且自愿成为臣民、顺民,这种“教化观”,其教化的产物只能使“君子”(统治者,)永远

45、为“君子”,“小人”(臣民)永远为“顺民”,这不是提倡建设“自由平等和谐”的现代公民社会所应该有的图景,其终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君王与贵族统治的社会秩序。可取之处应发扬,同时,不可取之处应坚决剔除。参考译文:孔子来到(弟子言偃正在治理着的)武城这个地方,听到了音乐歌曲的声音,孔子微微地笑着说:“宰鸡哪里有必要使用宰牛的刀呢?”弟子子游回答说:“以前,卜偃听到先生说过:君子学习大道就会爱别人,平民百姓学习大道让他们做事就会做得更好。”孔子说:“你们几个人(注意一下)!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前面的话是说笑话而已。”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他悬腕挥毫,笔走龙蛇,时如惊雷滚滚,疾风阵阵;时如长云飘飘,大石盘盘;错落如群鸟呢喃,参差若杨柳扶风。攀到小山顶上,环视四周,山高水低,无限风光尽收眼底,我扶着栏杆,眯着眼晴,痛痛快快地享受那拂面的清风。天台山的红叶分布较广,主要集中在黄浆岩、银顶峰、花石海、十八里香草沟,而小九寨的红叶景观更是秀色可餐。各级党组织要帮助和督促党员在遵守清规戒律方面开好头、把持住、养成习惯,为建设良好的政务环境而不懈努力。他高度评价了志愿军的历史地位和丰功伟绩,深刻指明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内涵和深远意义,怎能不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