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大唐西域记》中死亡类词汇所见唐代人之“生死观”.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145772 上传时间:2024-06-20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8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唐西域记》中死亡类词汇所见唐代人之“生死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大唐西域记》中死亡类词汇所见唐代人之“生死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大唐西域记》中死亡类词汇所见唐代人之“生死观”.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语言与文化研究语言研究1大唐西域记中死亡类词汇所见唐代人之大唐西域记中死亡类词汇所见唐代人之“生死观生死观”*王长华王李洁(伊犁师范大学边疆中华文史研究中心、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学院,伊宁,835000)【摘要】大唐西域记是中古时期史料价值较高的地理史籍,记载了玄奘西游诸国的传闻见识,涉及疆域、山川、风土、宗教等多方面内容,是语言接触研究的重要历史文献。本文以大唐西域记中死亡类词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词义进行初步分类,在训释字义、历时分析的基础上,分析目标语料中死亡类词汇的基本面貌和后世的词义演变情况,从而研究佛教观念影响下的唐代人之“生死观”。【关键词】中古汉语;大唐西域记;死亡类词;生死观晚唐五

2、代正处于中古汉语向近代汉语过渡的时期,而大唐西域记作为这一时期的重要文献,“它既是一部极为重要的历史、地理和考古文献,又是一部重要的佛教史、民俗史史料,它也被誉为东方三大旅行记之一,在中外交通方面的记载和文学方面甚至语言文字方面的价值不可小觑”(董志翘,2012:5)。研究大唐西域记中的死亡类词,对这一时期死亡类词的构成、发展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分析,有助于了解中古时期死亡类词的基本面貌和发展变化,从传世文献的“词汇”中剖析唐代人的“生死观”。一一、“死死”“亡亡”简论简论说文死部:“澌也,人所离也。从歺从人。凡死之属皆从死。”(许慎,2012:80)段玉裁注:“澌也。水部曰。澌,水索也。方言。澌

3、,索也。尽也。是澌为凡尽之偁。人尽曰死。死,澌异部叠韵。人所离也,形体与灵魄相离”(段玉裁,2013:166)。死,即为生气耗尽,表示人的灵魂与躯体相分离。又说文亡部:“亡,逃也。从人从乚。凡亡之属皆从亡。”故“亡”的本义是“逃跑”,后与“死”连用形成偏义复词,表示“死亡”义。死亡指丧失生命,生命终止,是生存的反面。就死亡类词汇而言,其内涵较为宽泛,如死亡的称呼、对于逝者的称呼、死亡时逝者所使用的丧葬器物、甚至是哭坟时男女哭泣的区别等等,皆蕴含死亡意味。由于古人对死亡有所忌讳,言语中对死亡的谈论往往是隐晦的,常借助其他词语来代称死亡。大唐西域记中死亡类词汇共 25 个,根据词义将其分为“死亡之

4、称”和“逝者之称”,并按各类别再逐级划分,从而观察死亡类词汇的整体面貌。二二、大唐西域记所见死亡类词汇总览大唐西域记所见死亡类词汇总览(一(一)“死亡死亡”之称之称书中表示“死亡”之称的词语有 20 个,按照其是否为佛教用语将其分为两类:源于佛教的死亡之称和生活常用的“死亡之称”。源于佛教的死亡之称共 7 例。“寂灭”“无余寂灭”均为死亡的婉称,是佛教用语“涅槃”的意译,意为消灭、消逝。“涅槃”指灭掉烦恼、灭尽,即死亡,是一种婉称。“灭度”源于佛教语,意为“灭烦恼,度苦海”,亦指僧人死亡。“火界定”“火光定”是梵文 Agnidhatu-samadhi 的意译,指自焚而涅槃。“生天”即灵魂升入太

5、空,进入天道,佛教谓行十善者死后转生天道。在源于佛教用语死亡之称中,多数采用意译的方式进行造词,即根据佛教外语词汇意义,选用汉语中意义相近的语素进行造词,如“寂灭”之类,另外也有采用音译的方式进行造词的词汇,也就是抛弃外语语词原有的语音外壳,选用汉语中音近的汉字组合造词,如“涅槃”之类。当这些源于佛教的词汇正式进入汉语*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边疆中华文史研究中心开放课题一般项目“大唐西域记中的丧葬词语研究”(BJWSY202102);伊犁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与新疆史地研究”创新团队(CXSK2021006);新疆社科基金项目“文化润疆视阈下吐鲁番出土砖志语言文化

6、研究”(22BYY064)的阶段性成果。语言与文化研究语言研究2词汇系统之后,极大提高的汉语词汇的丰富度,更便于人们理解艰涩难懂的教义,对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此外,大唐西域记中表“死亡之称”的词汇还有多数来源于生活常用语,包括“殂落”“死”“丧”“云亡”“危”“灭身”“谢”“终”“遐弃”“殒”“殁”“绝命”“毙”共 13 例,其中“死”“丧”“终”“殒”“殁”“绝命”“毙”在现代汉语中也继续沿用表示“死亡”,“舍寿”指“舍弃寿命”,婉言人死。“云亡”本指逃亡,后引申为死亡。“危”意为将死,正如王冰所言:“危者,言其近死犹有生者也”(王冰,2015:112)“灭身”即为追

7、求道义而牺牲生命。“谢”,依说文:“谢,辤去也”,后引申为逝去,离去。“遐弃”即远远地抛弃,也指离开的很远,后随着社会发展,新增“皇帝归西”义。(二(二)“逝者之称逝者之称”依说文:“逝,往也。”“逝”的本义是去、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逝者直呼其名不合礼法,所以往往选取其他词汇以表尊敬。大唐西域记中表“逝者”之称的词共计 5 个,本文将其分为源于佛教用语的逝者之称和源于生活常用语的逝者之称。源于佛教用语的逝者之称仅有 1 例,为“遗身”。依说文辵部:“遗,亾也。从辵贵声。”“遗”本义为遗失,后引申为残余,留下。“遗”“身”连用,指遗留下来的人的躯体,即人死后灵魂消散,只剩躯壳。“遗身”也叫舍

8、身,指人死亡的婉称。在大唐西域记中也存在部分源于生活用语的逝者之称,共 4 例。如“骸”与“骨”均表示人之“尸骨”;“尸”之本义为祭祀时代代表死者受祭的人,后引申出“尸体”之意;“亡魂”指人死去的魂魄。三、死亡类词汇词义演变例析三、死亡类词汇词义演变例析词义是词的内容,而促使汉语词义发生演变的就是引申。大唐西域记中死亡类词汇的词义演变情况分为从死亡义引申出非死亡义的词汇和从非死亡义引申为死亡义的词汇。具体情况如下:(一)由死亡义引申出非死亡义(一)由死亡义引申出非死亡义“殂落”其本义是死亡,本文所见 4 例,如:“菩萨寂灭,王必殂落。”(憍萨罗国龙猛自刎故事),但指称对象变为花草树木时,则引申

9、为“凋零”,如:“于是玄冬季月,天地隆烈,万物权舆于内,殂落于外。”(羽猎赋)因此,“殂落”的词义引申路径为:死亡凋零。“亡魂”本义是指死去的魂魄,本文仅 1 例,如:“扬波激流,亡魂获济。”(窣禄勤那国殑伽河源及提婆诱化故事)。若一个躯体失去了魂魄,但是生命体征还存在,引申为“失魂”,形容惊慌失措。如:“矢贯大眼右臂,亡魂而走。”(南史卷五八韦叡传)因此,“亡魂”的词义引申路径为:死去的灵魂失魂。(二)由非死亡义引申出死亡义(二)由非死亡义引申出死亡义“骸”本义仅指胫骨,小腿骨。如:“骸下为辅,辅上为腘。”(素问)而“胫骨”是人身体骨骼的一部分,“骸”词义扩大可引申为“身体”,再从“身体”义

10、出发,当指称对象为死者时,词义范围缩小,引申为“尸骨”。如:化火焚骸,骸又中析,一堕南岸,一堕北岸。(吠舍厘国阿难分身寂灭传说)因此,“骸”的词义引申路径为:胫骨身体尸骨。“丧”本义指哭已死去的人,有丧失义。从本义出发,丧失即“失去”,丧失的东西有具体和抽象之分,当丧失的是生命时,引申为“死亡”,该义在文中有 18 例,如:“我夫早丧,主命无从。”(瞿萨旦那国龙鼓传说)。哭已死去的人是生者在哭,哭丧是丧葬时的礼仪,由此引申为“服丧,持丧”,如:“子上之母死而不丧。”(礼记檀弓上)。由此,“丧”的词义引申路径为:哭已死去的人死亡服丧、持丧。“骨”本义指广义上的骨头。从“骨头”义出发,骨头架构而成

11、为人的身体,由此引申为“人的躯干”。当对象为死者时,“人的躯干”即为“尸骨、尸首”,本文中此义有 6 例,如:“王收其骨,起窣堵波”。(乌铩国罗汉出定神变传说)因此,“骨”的词义引申路径为:骨头人的躯干尸骨、尸首。“云亡”本义指逃跑,远远的逃离,由“离去”义代表人之“死亡”,文中见 1 例,如:“授辞适毕,奄尔云亡”。(秣底补罗国大伽蓝及众贤与世亲故事)由此,“云亡”的词义引申路径为:逃离死亡。“危”本义指在高处而畏惧,因处于“高位”而畏惧,故引申为“高”,又“在高处而畏惧”意味着威胁到人的生命,引申为“危险”,由“威胁生命”再引申为“人将死。”本文表示“将死”义仅 1 例,如:“假语言与文化

12、研究语言研究3冥助而践畏途,几必危而已济”(大唐西域记序)。由此,“危”的词义引申路径为:在高处而畏惧高,二为:在高处而畏惧危险将死。“终”本义指把丝缠紧,把丝缠紧,表明某个动作行为的结束,引申为“完成”;从“完成”义又引申为“终了、结束”;当“终了、结束”的语义指向人时,词义范围缩小引申为“死亡”,本文共 13 例,如:“正后终没,继室骄淫,纵其惛愚,私逼太子”。(呾叉始罗国南山窣堵波及拘浪拿太子故事)由此,“终”的词义的引申路径为:把丝缠紧完成/终了/结束死亡。“谢”本义为向人认错道歉,认错道歉有抱拳鞠躬的行为,而抱拳鞠躬在与他人分别时也常使用,引申为“告辞、告别”。从“告辞、辞别”义出发

13、,当辞别的对象是死者时,引申为“逝去、死亡”,本文共 1 例,如:“段食之体,出定便谢。”(乌铩国罗汉出定神变传说)由此,“谢”的词义引申路径为:谢,向人认错道歉告辞/告别死亡。“毙”本义是仆倒、倒下去,本与死亡无关,但由于人死必有“倒下”之状,由此引申为“死”,本文共出现 1 例。如:“昔上军王以大白象负舍利归,至于此地,象忽蹎仆,因而自毙”。(乌仗那国上军王窣堵波)由此,“毙”的词义引申路径为:倒仆死。“遐弃”本义指离开得很远,远相离弃,由离开义引申为人阴阳相隔,即人死亡,后大多为皇帝专用,表“皇帝归西”,此义在大唐西域记中仅 1 例,如:“我诚寡德,父兄遐弃,推袭大位,其能济乎?”(羯若

14、鞠阇国戒日王世系及即为治绩)由此,“遐弃”的词义引申路径为:离开得很远死亡。综上,大唐西域记中死亡类词中仅有 11 个词语参与词义演变,多数为单音节词,而且演变幅度较小。再者,古时人们对生死忌讳之深,在生活日常中使用情景也较为固定,也致使死亡类词语引申至死亡义后很少再继续演变。四四、大唐西域记死亡词汇所见唐代人之生死观大唐西域记死亡词汇所见唐代人之生死观人们对词汇的使用以及词义的发展演变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当时人的社会文化心理。隋唐时期,是社会文化大发展的时期,宗教与社会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生与死的问题本就是宗教的核心内容,因而更加摆脱不了宗教的影响。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这对于三教的发展主

15、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儒、道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吸收了佛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另一方面佛教作为外来宗教对儒、道的思想也有不同程度的融合,使得佛教渐趋本土化。在三教融合背景下的大唐西域记中的死亡词汇是唐人生死观的部分缩影,因而从大唐西域记死亡词汇中我们可以粗略窥探出唐代人的生死观念。(一)佛教影响下的生死轮回观(一)佛教影响下的生死轮回观佛教的生死观是建立在其根本思想“中道思想”之上的,佛教在面对生死时采用的是“非断非常”、“非有非无”的思想,其中侧重于强调生命非逝去即逝去,生命陨落实意味着生命的延续,人的一生是生死相续、因果相续的不断延续的过程。佛教用语如“寂灭”“涅槃”“灭度”等在大唐

16、西域记死亡词汇中的高频使用,其背后反映的是佛教传入唐以来人们对佛教文化的认识与吸纳,同时,佛家主张的“涅槃重生”生死轮回观也影响着人们对待生死的态度。生与死似乎并不是一对相反的概念,而蕴含着共生共存的意味,生即是死,死亦可再生,如此循环往复,人类的精神不断得以延续。人的生命的幻灭与消逝仅仅代表着肉身的消亡,而“涅槃”代表着解脱生死、祛除烦恼的最高境界和最终归宿,大唐西域记吸收佛教用语的死亡之称,既体现了玄奘对佛教文化内涵的深入了解,同时经由传播使得有唐一代形成对佛教生死文化观的正确认知。(二)时代影响下的生死尊卑观(二)时代影响下的生死尊卑观唐朝处于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17、中,有着严格的尊卑等级秩序,唐代人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必须秉承着一定的尊卑等级观念。这种尊卑等级观念也影响着唐代人的生死观,不仅在生前不能僭越,死后也有许多不同的规定,葬具、下葬方式、祭祀用品数量等等皆因等级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而纵览大唐西域记,死亡词汇的使用也同样受到了等级制度的冲力,唐代人在谈及“死亡”时为避免和帝王之死发生重复,常常采用其他词加以替代,如“死”“终”多为平民所使用,而文中所列“遐弃”则为皇帝死亡之称。从死亡词汇的定名与使用中,我们能够体悟到唐代人对待生死持有谨严敬重的态度,更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森严的等级观。(三)意识影响下的生死隐讳观(三)意识影响下的生死隐讳观“避讳为中国

18、特有之风,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陈恒,2016:5)。古人语言与文化研究语言研究4对于死亡的看法深受其影响,基本持否定的负面态度,回避在言语中提及死亡,认为它是不幸和恐惧的象征。基于此,当人们不愿意说出“死亡”而又不得不谈之,就用相类似且又动听的词语来代替“死亡”,用隐喻来暗示,用侧面的表达来提示“死亡”,这些词语即为死亡类词也称死亡委婉语。死亡委婉语的出现,一方面体现对逝者的尊重,委婉的表达对亲人的缅怀,另一方面则反映了对死亡的忌讳。大唐西域记中所涉及的死亡类词词义变化较小,当词义引申至“死亡”义这个节点时逐渐趋于稳定,这表明人们对于死亡的禁忌,不愿谈及甚至害怕谈及

19、。五、五、结语结语大唐西域记的死亡类词体现了中古时期死亡类词的基本面貌和发展变化。本文将死亡类词分为“死亡之称”、“逝者之称”,在分类描写的基础上对其词义发展演变情况进行了深度探究,分析得出大唐西域记死亡类词的词义引申路径。大唐西域记中的死亡类词的词义演变相对不活跃,隐含着世人对死亡类词的“禁忌”,受封建制度的深刻影响,死亡类词汇也体现了极为明显的尊卑观念,在佛学思想影响下的人们看待死亡,认为其不是“终点”而是“转折点”,不是“灭亡”而是“轮回”。现代社会对于死亡的看法有了更为清晰的态度,先进的知识分子正视死亡,甚至歌颂死亡,死亡不再是人生的结束,在另一种意义上来说,死亡成为了人生新的开始。参

20、考文献参考文献1董志翘.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大唐西域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2:5.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2:80.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166.4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5:112.5陈恒.史讳举例M.北京:中华书局,2016:5.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王长华(1979),女,博士,伊犁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汉语词汇与训诂学。E-mail:。王李洁(2000),男,伊犁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词汇与训诂学。E-mail:。The“View on Life an

21、d Death”of Tang Dynasty People as Seen from DeathRelated Vocabulary in The Records of the Western Regions of the TangDynastyWang ChanghuaWang Lijie(Frontier Research Center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History,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Yili Normal University,Yining,835000,China)Abstrac

22、t The Records of the Western Regions of the Tang Dynasty is a geographical historical book withhigh historical value in the Middle Ages,which records the rumors and insights of Xuanzangs westward travels,involving territory,mountains and rivers,customs,religion and other aspects,and is an important

23、historicaldocument for the study of language contact.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meaning of the words and diachronicanalysi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appearance of the words in the target corpus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meaningof the words in later generations,so as to study the“concept of life and death”of the Tang Dynasty people under theinfluence of Buddhist concepts.Key words Middle Chinese;“The Legend of the Western Regions of the Tang Dynasty”;Death words;Theconcept of life and death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