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43 卷 第 8 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43 No.82023 年 8 月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Minzu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Aug.2023收稿日期:2022-12-3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研究”(20ZDA028)。作者简介:闫丽娟,兰州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近代史。谢 芝,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民族理论与政策。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表达与形象建构以抗战歌曲为中心闫丽娟 谢 芝(兰州大学 西北少数民
2、族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20)摘 要:音乐对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价值,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表现尤为明显。用歌声激发全民族抗战意识成为那个时代音乐家的使命与担当,他们以抗日救亡为主题创作了数千首歌曲。以搜集整理的大量抗战主题歌曲文本为支撑,在战时语境下对其进行深度解析。研究表明,当时的音乐家们通过作品表达了时代的呼声,形塑了各族民众休戚与共、患难与共、生死与共、荣辱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意识,呈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果敢勇毅、仁和厚德的精神品格,并借助长城、黄河、长江、泰山等特定象征物和中华民族代表性英雄人物,实现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具象化展现,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之意与外
3、在之象深嵌于全体民众心中,深化了各民族各阶层民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凝聚起激励国人抗战救亡、建设国家的强大精神力量。关键词: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抗战歌曲;话语表达;形象建构中图分类号:C95 Doi:10.19898/ki.42-1704/C.20230816.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433X(2023)08-0042-08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生存危机,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在谈及如何应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和文化殖民时指出:“唯有我们自己起来,向边地同胞讲实在的历史,讲彼此光荣的历史,讲全中国被敌人压迫的历史,讲敌人欺骗边民的历史,讲全民族团结御
4、侮共同生存的历史。”1这充分体现了彼时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时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当时,诸多音乐家为了激发全民抗战信心与凝聚抗战力量,谱写了大量抗战歌曲,在这些歌曲中表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建构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从而在文艺表演和救亡行动的互动中增强了各民族成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抗战歌曲作为抗日战争史研究的重要方面,学界有长期的积累,成果丰硕。从学科视角看,集中在历史学、音乐学、政治学等学科;从研究内容看,涉及对歌曲的战时价值和当代意义阐释、艺术特色分析、音乐家传记及其作品评价等方面。近年来,随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成为学术热点,抗战时期的中华民族观念及认同研究受到进一步关注,有2
5、4学者将抗战歌曲的研究转向中华民族观念和民族精神等方面。这一方向目前仍有进一步拓展的学术空间:一是资料的挖掘和利用。有关抗战歌曲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等知名度高的歌曲,而对大量知名度较低的歌曲鲜有关注。二是研究深度有待进一步推进。本文立足于当下学术语境,以搜集、整理的大量抗战歌曲为支撑,探讨文本中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表达与形象建构。希冀从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资料利用方面,对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有所裨益,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更多素材。一、抗战歌曲:中华民族文艺救亡的最强音著名漫画家丰子恺高度肯定了音乐这一艺术形式对文艺救亡的独特意义
6、:“抗战以来,艺术中最勇猛前进的要算音乐。文学原也发达,但是没有声音,只是静静地躺在书铺里,待人去访问。演剧原也发达,但是限于时地,只有一时间一地点的人可以享受。至于造型美术(绘画雕塑之类),也受着与上述两者相同的限制,未能普遍发展。只有音乐,普遍于全体民众,像血液周流全身一样。”2抗战歌曲的创作与传唱,拥有穿越时空的力量,极大地促进了救亡图存主题下各族民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与行动自觉。1.歌曲创作:“为时而著”与“为事而作”。从九一八事变至抗战全面胜利的十四年间,广大音乐家采用全新谱写、民歌改编、旧曲填词、旧词谱曲等方式,创作了数千首慷慨悲壮、振奋人心的歌曲。这一跨越身份和时空限制的创
7、作活动,既是创作主体共同体意识增强的侧面映射,也为歌曲的广泛传布提供了良好稳固的社会基础。从歌曲创作的主体来看,其构成的多元化印证了救亡运动的大众化特征。有冼星海、李抱忱、江定仙、贺绿汀、郑律成(朝鲜族)、桂涛声(回族)、易扬(土家族)等音乐人,也有郭沫若、闻一多、艾青、成仿吾、端木蕻良(满族)、黎穆塔里甫(维吾尔族)等作家;有绥远抗日救国会、武汉救国宣传会、清华大学海燕歌咏团等诸多集体作者,更有众多难以考证具体名字的佚名作者。另外,参与歌曲创作的还有何香凝、于右任、陈立夫、杨靖宇、陈毅、凯丰等军政要员,以及胡适、赵元任、罗家伦、刘半农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从歌曲创作的时间来看,创作活动贯穿
8、于十四年抗战全过程。从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抗敌歌奋起救国抗日救国歌同胞快醒歌勇健的青年等的诞生,到七七事变前后保卫卢沟桥夺回平津一九三七年华北抗战歌游击队歌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等的创作;从广州武汉失守后八路军进行曲朱德将军打回广州去嘉陵江上保卫黄河等的谱写,到抗战胜利前后总反攻东北失守十四年抗战八年胜利到胜利不忘共产党恭喜恭喜等的创作,一首又一首的抗战歌曲映照着中华民族抗战的卓绝历程。从歌曲创作的地域来看,创作活动遍及全国各地。东北沦陷后,抗联将士和爱国民众创作了露营之歌 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歌等;上海沦陷之前,诸多社团、学校创作了旗正飘飘四季歌等;武汉失守之前,34第 43 卷 闫丽娟 谢 芝:抗战时期
9、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表达与形象建构参见王续添:音乐与政治:音乐中的民族主义以抗战歌曲为中心的考察,载抗日战争研究2008 年第 3 期;汪洋:抗战歌曲与中华民族精神,载历史教学问题 2018 年第 1期;陈灏月、李焱:试析抗战歌曲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载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 年第 2 期;于宏伟:抗战歌曲的“中华民族”书写考察,兰州大学 2021 年硕士学位论文。左翼音乐人创作了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迁居陪都重庆的音乐人创作了嘉陵江上思乡曲等;聚集到桂林的音乐家创作了到游击队里去保卫大西南等;延安的文艺家创作了延安颂南泥湾等;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创作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
10、新中国新四军军歌等。2.歌曲传唱:“人”“时”“地”的联结。思想启蒙和抗战动员的责任使命,决定了歌曲亟需实现由作者到民众、由地方到全国、由个体到群体的扩展。国民政府出于“加强国民爱国心理,奠定民族复兴基础起见”3的政治考量,多次勘定演唱名录、印制发行歌曲并组织大型合唱活动。中国共产党则更加注重歌曲传唱、抗敌宣传与革命动员的有机结合,以期达到“坚定人民抗战胜利和法西斯最后必然要死亡的信心,动摇敌伪军、扩大解放区、开展沦陷区工作”4的目的,在延安与各个根据地组织了多场民众喜闻乐见的传唱活动。中华全国歌咏协会、青救合唱团、民众歌咏会、汉口海星歌咏队等全国性和地方性的社团组织,依托自身较高的艺术水准和
11、较强的组织能力,在广大国统区、解放区甚至沦陷区开展了多场传唱活动。总之,十四年间在各大城市和乡村地区开展的各类传唱活动,往往与重大事件、重要时刻深度契合,使得其形成了浩大的声势并凝聚了社会的力量,从而实现“艺术展演”与“政治纪念”的契合平衡。各族民众在传唱活动中实现了同频共振,使得原本难以直接体察的共同情感、价值和精神变得真实可感,深埋于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逐步演化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二、抗战歌曲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表达“抵抗外敌需要动员全民族的集体力量,需要强化全体国民的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新的认同符号。”5音乐家通过抗战歌曲塑造了各族民众休戚与共、患难与共、生死与共、荣辱与共和命运
12、与共的共同体意识。1.休戚与共: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共同组成的整体。“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与演变,思想论证和社会接受,凝聚着作为现代国民的中国人之整体认同的政治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走向。”6抗战爆发以后,如何诠释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以及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成为时代课题。抗战歌曲关于“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共同组成的整体”的话语表达,是对于狭隘民族主义思想的摒弃,有助于国人对中华民族观念的整体认知,强化了各族民众休戚与共的意识。民族至上向着抗战建国的道路行进黄河大合唱等突出了黄帝对于中华文明起源与发祥的意义,并将其塑造成中华人文始祖,“我们都是黄帝的子孙,同在中华的土地上生长”7,“四亿五千万黄帝的子孙、和平的人
13、民在战斗”8。振兴中华我的中华中华我中华等以“中华中华,物博地大,五族团结共一家”9“立国五千年,同胞四万万,融五族为一家”10的歌词表达,淡化地域、血缘和文化方面的区分,用“一国如一家,团结如手如足”11突出各民族之间的血脉相连。祖国进行曲中华儿女黄河之水天上来等将“黄帝子孙”与“中华子孙”有机融合,进一步拓展了“各族”的所指范围和“中华”的内在蕴涵。2.患难与共:日本侵华是各民族共同遭受的苦难。“在任何一个民族或共同体的记忆中,集体受伤害,其悲情价值远远大于胜利的喜悦之情,它更为强烈,更能唤起成员的民族意识。”12抗战歌曲真实载述了日本侵略者攻城略地、肆意屠杀、奸淫暴虐和奴役掠夺的种种罪行
14、,是各民族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苦苦挣扎的生动证词。其关于“日本侵华是各民族共同遭受的苦难”的话语表达,使得国人清醒地感知到亡国灭种的巨大危险,促进了各族民众患难与共意识的形成与强44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8 期化。前程万里中华儿女等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蚕食中国国土的野心和行径,以“看锦绣山河,烽烟遍地”13“无边锦绣的河山,染遍同胞的血”14,抒发了民众对于山河破碎的悲愤。抗战到底在将日本帝国主义定位于“中华民族死敌”的基础上,再现了普通民众亲人被杀和家园被毁的惨状,“它要亡我国家灭我种族,杀害我们父母兄弟,奸淫我们母妻姊妹,烧我们的庄稼房屋,毁我们的耕具牲口”15,
15、揭露了侵略者残暴不仁的本性。工人救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三民主义青年进行曲 等则以“祖国在死亡线上”16“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17,直面了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现实境遇。3.生死与共:保卫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山河与国家。“主权是民族国家观念的核心,是一个民族国家最根本的属性特征,最本质最高的表现形式。”18晚近以来,现代民族国家概念与领土主权意识逐步孕育发展,原本蕴藏于民众内心的家国情怀在外部势力进逼之下得到了空前强化。抗战歌曲中关于“保卫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山河与国家”的话语表达,汇聚起了跨越民族与地域界限的抗战洪流,强化了各族民众生死与共的意识。一些歌曲反复重申中国疆域是各民族先民共同开拓守护的,锦绣
16、河山不容他人随意染指践踏。比如,抗敌歌保卫祖国分别以“锦绣江山谁是主人翁?我们四万万同胞”19“保卫我们的祖国,把敌人赶出领疆”20,明确了各族民众的国家主人翁地位;卫国土中华民国前进曲分别以“一寸地也不许被侵,一寸土地也不可失守”21“中华土地是中国人的土地,决不容野兽般的暴日到处侵吞”22,表达了各族民众誓死守护国土的决心和勇气。另一些歌曲强烈呼吁各民族必须团结抗争,才能使国家不受侵犯、历史不会中断、文明不被摧毁。歌曲或是以“保卫我们辉煌五千年的文化,保卫我们全民族同生死的家”23激发民众抗敌热情,或是以“保国、保种、保我万民,尽我天职献我身”24强化民众抗敌责任,或是以“不分汉满蒙回藏,
17、为中华作战,大家永远携手行”25号召民众共赴国难。4.荣辱与共:各民族共同抗战必定取得最终胜利。“全面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失利频频,抗战到底与最后胜利的把握问题日益凸显。”26抗战歌曲通过对战争性质的分析、战争过程的阐释和战争结果的预判,抨击了某些抗战悲观情绪和投降错误主张,其关于“各民族共同抗战必定取得最终胜利”的话语表达,彰显了国人百折不挠的气概与抗战到底的信念,强化了各族民众荣辱与共的意识。抗战歌曲呼吁,只要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团结起来共赴国难,中华民族就不会被日本帝国主义所灭亡。不要叹气悲伤以“弟兄们不要叹气悲伤,我中华民族绝不灭亡”27,呼吁国人以乐观心态对待战场上的暂时失利;中国绝不
18、会亡认为,“百万万军费消耗”和“百余万精兵伤亡”使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难以维系,而中华民族只要抗战到底就绝不会为敌所灭28。抗战歌曲指出,中华民族非但不会亡,还将实现由守而攻、反败为胜的关键转折,最终夺取民族自卫战争的全面胜利。无论是“公理一定胜强权,我中华地久天长”29的道理阐释,还是“胜利总是我们的,决作最后战斗”30的决心表达,无论是“看最后胜利日,世界和平现曙光”31的美好展望,还是“看胜利就在眼前,侵略者总有一天要奔溃,新中华的曙光已将大地照遍”32的画卷描绘,都是歌曲对于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殷切期盼与美好祝愿。5.命运与共: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美好未来。“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
19、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33展现中华民族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54第 43 卷 闫丽娟 谢 芝: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表达与形象建构气概并非抗战歌曲的全部内容,呈现光复旧物和自立世界的决心能力同样是其叙事主题。歌曲中关于“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话语表达看似感性随意,实则蕴含了知识分子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初步设想,强化了各族民众命运与共的意识。国军凯旋歌唱祖国的明天等将“外患”视为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主要障碍,认为未来中国必定是“从此外患都一齐扫尽,再无异族敢伐戎”34,“更没有敌人敢侵入你的边疆”35。今年是胜利年一九四五
20、年新年到分别以“幸福和光明属于中国抗战的军民”36“人民力量大如潮”37,描绘了未来中国经济繁荣和政治民主的美好图景。另一些歌曲撷取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思想理念,认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将推动世界大同的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以“四万万人一个决心,复兴民族亚洲东”38,抒怀中华民族崛起腾飞的梦想;青年自励歌以“伟大的中国在东亚的大陆上,独立、自由、发热、生光”39,突出中国在世界体系重塑中的作用;勇士凯歌以“民族平等如同种”“尊崇正义享大同”40,勾勒世界大同的未来景像。三、抗战歌曲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象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是一种集意与形为一体的各种意念认知与意象表达的总和。
21、”41歌曲在直接书写并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果敢勇毅、仁和厚德形象的同时,借助长城、黄河、长江、泰山等客观物象与代表性英雄人物,完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的间接隐喻刻画。1.果敢勇毅: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的直接书写。果敢勇毅品性是中华民族战胜内在风险和外在挑战的强大力量,推动着中华文明在数千年薪火相传中不断向前发展。抗战歌曲运用“坚强勇毅”“神武”“大无畏”“中流砥柱”“英勇无比”“成仁取义”“刚强如铁”等词语,直接书写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果敢勇毅的形象,展现出中华民族的蓬勃生机与活力朝气,撕掉了外部势力赋予中华民族的“东亚病夫”“一盘散沙”等污名化标签。新军歌古行军青年从军歌等,分别以“我们是黄帝的子孙
22、一致对强敌英勇的反抗”42“黄帝子孙尽维武,屹立中流作砥柱”43“不成功便成仁,才不辜负炎黄为子孙”44,呼吁国人应当传承弘扬炎帝、黄帝等先祖顽强拼搏、敢为人先的精神。中华复兴歌 中华健儿 民族至上 青年军歌我是中国人等,或是以“至大至刚,成仁取义,这是中华的灵魂”45“中华民族崇高无比,岂容暴敌逞强”7,承续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强勇毅的文化传统,或是以“中华健儿齐努力,奋勇争先,前赴后继”46“我是中国人,我有刚强如铁的身体,我有绝不怕死的精神”47,凸显国人抗战到底、视死如归的决心意志。2.仁和厚德: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的直接呈现。仁和厚德理念是中华民族躬身践行的行为准则与处世之道。抗战歌曲
23、运用和平博爱、忠孝仁爱、仁义和平、讲信修睦、勤劳俭朴、浑厚善良等词语,直接呈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仁和厚德形象,与日本帝国主义穷兵黩武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由此进一步揭示了战争是由日本帝国主义蓄意挑起并强加于中华民族的,使中国抗战获得了国际社会更大范围的舆论同情与行动支持。伟哉中华我的中华 建立新中国 等,分别以“文物冠乎全宇,光辉耀遍东亚”48“世界古国惟中华,地大物博居东亚”11“历史悠久,文化灼烁”49,讲述中华文明的发祥起源和辉煌灿烂。中华国民 爱国歌 热血中华万岁国军凯旋等,或是以“讲求忠孝仁爱,讲求仁义和平”50“同胞四万万五千万聪明勤俭忠孝仁爱信义和平”5164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
24、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8 期“我们为着博爱平等自由”52,阐释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或是以“和平博爱独立在世界之 上”53“既 不 夺 人 利 权,又 不 入 侵土地就本这精气神”34,凸显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文化基因。3.客观物象: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的间接隐喻。“任何符号本身并没有内在意义,意义只存在于思维之中。所以符号的特定含义都是对于特定的人而言的。”54符号的建构使用与意义表达具有特定性和内向性,抗战歌曲通过长城、黄河、长江、泰山等客观物象,有效地将中华文化内涵、中华民族形象深嵌于民众内心,从而构筑了全体成员的共有记忆和共同情感。前进歌长城谣义勇军进行曲等以“民族脊梁”“血肉长城”喻
25、指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和众志成城,号召中华儿女在抗战中结成新的“万里长城”:“让我们结成一座铁的长城”55“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56“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17。中华万岁中华等以黄河、长江代指中华文明,以江河的奔流不息形容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浩浩黄河,滚滚长江,雄踞在亚洲的东方”53“昆仑五岳,巍巍雄峙;黄河长江,滚滚东下”57。而抢黄河思乡曲等则强调了黄河、长江对于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重要作用,将两者塑造成慈爱而又坚贞的母亲形象:“黄河是民族的母亲,我们抢”58“奔流不息的扬子江呀你是我们世世代代的养母”59。除此以外,昆仑山、泰山、中条山等客观物象也被运用到歌曲之中,
26、以“巍巍昆仑山,锦绣庄严我祖邦”5“在巍巍泰山,看红日的升起,夕阳的沈落”60“中条山照耀天汉,千秋万世,永远璀璨”61,意指中华文明世代相承和中华民族生生不息。4.英雄人物: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的间接刻画。“抗战时期民族英雄建构的主旋律为高度赞扬他们的既往事功,并提升为强大的民族精神,从而为现实政治即抗战动员服务。”62抗战歌曲通过讲述诸多历史人物和抗战英雄的忠勇事迹,间接刻画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从而强化了民众的爱国情感并激发了社会的抗战情绪。一是对历史人物的描写。有勾践、鲁阳公、苏武、班超、花木兰、忽必烈、戚继光、俞大猷、郑成功等,赞颂他们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中的贡献。如“苦尝
27、勾践胆,誓挥鲁阳戈”63“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64“郑成功起金厦,将明社保;俞大猷据金厦,把倭寇剿”65“木兰跨马一军惊”66等。二是对抗日英雄的歌颂。如朱德将军追悼左权同志狼牙山五壮士歌歌八百壮士歌唱二小放牛郎游击队之歌抗日点将悼空军烈士歌颂出征将士向泰州独立团致敬等,均从不同角度颂扬了中华民族视死如归、百折不挠的民族气节。创作于 1942 年的歌唱二小放牛郎,更是以婉转悠扬的旋律和扣人心弦的歌词,讲述了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综上所述,“音乐在构筑民族身份方面起到巨大作用。它的效力取决于它唤起的超越了社会阶层的天生的情感”67。抗战歌曲中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表达
28、与形象建构,是音乐家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时开展的知识生产活动,深化了各阶层民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从而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着国人抗战救亡、建设国家和复兴民族的信心。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挖历史资源和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成为当务之急。通过对抗战歌曲文本的再利用、再解读,全面呈现抗战语境下中华儿女共命运的心路历程。以史为鉴,不断增强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74第 43 卷 闫丽娟 谢 芝: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表达与形象建构参考文献:1 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N.益世报边疆周刊,1939
29、-02-13(4).2 丰子恺.谈抗战歌曲J.战地,1938(4):98.3“国民政府教育部”.关于转发国民必唱歌曲一事给国立西北农学院的训令A.陕西省档案馆,1942-02-05.档案号:84-3-14-1.4 中共华中第七地委.中共第七地委对欧战结束举行庆祝的指示A.河北省档案馆,1945-05-11.档案号:0167-001-0001-0002.5 孔兆政.“中华民族”何以成为共同体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5):20-27+181-182.6 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M.北 京:北 京 师 范 大 学 出 版 社,2017:2.7 吕庠,
30、钱仁康.民族至上J.乐风,1943(1):4-5.8 沙可夫,吕骥.向着抗战建国的道路行进M/蕙子.新歌丛.桂林:普及出版社,1943:25.9 刘雪庵.振兴中华M/佚名.御侮救亡歌曲集.广州:战时音乐教育研究社,1937:13.10 王政声.我的中华M/时敏.胜利歌集.重庆:中国自强学社,1940:10.11 赵元任.中华我中华M/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音教抗战曲集.南昌: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1940:103.12王续添.音乐与政治:音乐中的民族主义以抗战歌曲为中心的考察J.抗日战争研究,2008(3):110-138.13蔡楚生,何安东.前程万里M/铁铮,素心.歌 林:第 2 集
31、.永 安:歌 林 出 版 社,1942:53.14贺绿汀.中华儿女J.真光电影刊,1940(1):16.15 稽振民.抗战到底M/阚培桐.救亡之声:中国抗日战争歌曲汇编:第 4 卷.香港:星克尔出版有限公司,2005:1290.16 施谊,丁珰.工人救国歌M/映雪.红军歌声集.上海:热血出版社,1938:63.17 田汉,聂耳.义勇军进行曲M/上海八一三歌咏队.解放歌声:1.汉口:新知书店,1938:2.18 尚红娟.论近代中国国家主权的缺失J.南京社会科学,2007(10):77-83.19 黄自,韦瀚章.抗敌歌M/仲子通.抗战与歌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28-29.20 克锋,李焕
32、之.保卫祖国M/鲁艺编译部.新歌选集.上海:辰光书店,1940:2.21 陈元骈.卫国土M/铁铮,素心.歌林:第 3集.永安:歌林出版社,1942:53.22 佚名.中华民国前进曲M/燃之,等.救亡歌曲集续编.西安:大公报西安分馆,时间不详:1-2.23 钟天心,何安东.保卫中华M/李元风.三九歌集(再版本).广州:南天书店,1939:34.24 佚名.中华大国民M/盛家伦.战时歌曲.武昌:战争丛刊社,1938:4.25老舍,杨晋文.何处是我家J.青年音乐,1942(1):12.26 桑兵.抗战到底的“底”与最后胜利J.学术研究,2021(1):111-133+178.27 司马卓,沙梅.不要
33、叹气悲伤M/孟晋.民族救 亡 歌 声:第 1 部.武 昌:蛇 山 书 店,1937:40.28 张清泉.中国绝不会亡M/阚培桐.救亡之声:中国抗日战争歌曲汇编:第 8 卷.香港:星克尔出版有限公司,2005:3302.29 程懋筠.我们的祖国M/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音教抗战曲集.南昌: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1940:129.30 柳倩,冼星海.抗战曲M/教育短波社编辑部.抗 战 歌 曲 选.余 姚:抗 建 出 版 社,1939:56.31 贺绿汀.游击队歌M/王听涛.抗战歌集.永康:新力周刊社,1938:9.32 贺绿汀,江定仙.新中华进行曲J.战歌(绍兴),1939(1):7.33
34、毛泽东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1.34 汤鹤逸.国军凯旋M/仲子通.抗战与歌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36-37.35 大津,席零.歌唱祖国的明天J.新音乐月刊,1943(4):165.36 任放.胜利属于人民M/解放军歌曲选集编辑部.抗日战争歌曲选集:第 2 集.北京:84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8 期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213.37 徐达华.一九四五年新年到M/新四军歌曲编委会.新四军歌曲.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694.38 曾今可,周大融.中华民族的复兴J.江西地方教育,1939(159、160 期合刊):2
35、8.39杜子劲.青年自励歌J.前锋副刊,1943(79):38.40 黎锦晖.勇士凯歌 J.闽政月刊,1937(2):73.41 徐欣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的百年回眸与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22(1):24-29.42雷石榆,丁珰.新军歌M/铁铮,素心.歌林:第 1 集.永安:歌林出版社,1941:50.43 佚名.古行军M/江溜圆.模范军歌集:第七辑.南京:军学编译社,1937:24.44佚名.青年从军歌J.国风(吉安):1945(1):48.45 佚名.中华复兴歌M/姜存松.抗战歌曲.丽水:浙江省教育厅,时间不详:22.46 胡然.中华健儿M/中央训练团.复兴歌曲集.重庆:中央训练团,
36、1945:32.47 罗靖华,黎锦晖.我是中国人M/良友歌咏社.抗 战 新 歌.上 海:良 友 歌 咏 社,1937:23.48凌绍夔,旅正镐.伟哉中华J.青年音乐,1942(1):22.49 肖钟棠,林恒之.建立新中国M/阚培桐.救亡之声:中国抗日战争歌曲汇编:第 3 卷.香港:星克尔出版有限公司,2005:1048.50 许观光.中华国民M/阚培桐.救亡之声:中国抗日战争歌曲汇编:第 8 卷.香港:星克尔出版有限公司,2005:3347.51陈仪,蔡继琨.爱国歌M/铁铮,素心.歌林:第 1 集.永安:歌林出版社,1941:5.52 田汉,冼星海.热血M/上海八一三歌咏队内地宣传队.解放歌声
37、:1.汉口:新知书店,1938:20.53 石铭图.中华万岁J.王曲,1943(1):99.54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M.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8:378.55 田汉,聂耳.前进歌M/孟晋.民族救亡歌声:第 1 部.武昌:蛇山书店,1937:23.56 潘孑农,刘雪庵.长城谣M/李元风.三九歌集(再版本).广州:南天书店,1939:7.57 绳之,章鲁.中华J.战时民众(重庆),1939(34):530.58 潭风,高岗.抢黄河J.北战场,1942(5):2.59任钧,洪波.思乡曲M/阚培桐.救亡之声:中国抗日战争歌曲汇编:第 6 卷.香港:星克尔出版有限公司,2005:2264
38、.60骆驼,祖望.我爱祖国河山M/铁铮,素心.歌 林:第 3 集.永 安:歌 林 出 版 社,1942:14.61 丝丝,陆咏.中条山新歌M/新音乐研究社.新音乐丛刊.仰光:缅侨出版社,1941:6.62 郭辉,刘楚.抗战时期民族英雄的建构与诠释J.学术研究,2019(3):117-124+178.63 文英.国耻歌J.音乐教育,1935(3):6.64 佚名.苏武牧羊M/王人美.现代新歌.上海:凤鸣书局,1939:17.65 郑贞文,蔡继琨.收复金厦M/福建省政府教育厅编审委员会.抗战歌曲选集.永安:福建省政府教育厅编审委员会,1939:25.66佚名.青年从军歌J.南潮(福建),1944(
39、3):54.67 迪迪埃法兰克福.国歌:欧洲民族国家在音乐中的形成M.郭昌京,译.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9:404.(责任编辑 程 苹)94第 43 卷 闫丽娟 谢 芝: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表达与形象建构denceDiscourse Expression of Community of Chinese National during th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 and Image Construction:Focusing on Songs of Anti-Japanese WarYAN Li-juan,XIE ZhiAbstract:Musi
40、c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velop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especially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Anti-Japanese Wars.It became the mission of the musicians at that time to stimulate the national awareness of Anti-Japanese War with songs,and they created thousands of songs wit
41、h the theme of Anti-Japanese War and national salvation.This paper,supported by a large collection of song texts,analyzes them in depth under the war-time context.It is believed that musicians express the call of the times through their works,shape the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of sharing weal and wo
42、e,sharing weal and woe,sharing life and death,sharing glory and shame with the re-public,and present the spiritual character of the community of Chinese nation with courage,benevolence and morality,and with the help of the Great Wall,the Yellow River,the Yangtze River,Mount Tai and other specific sy
43、mbols and he-roes.It has realized the concrete display of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and promoted the inner implication and ex-ternal image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to be deeply embedded in the hearts of all the people.Key words:Anti-Japanese War period;the community of Chinese nation;wa
44、rring songs;discourse expression;im-age constructionThe borderland landscape:Humanistic-geographical Imprint of the“Unification Ring”Struc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YUAN Jian Abstract:As a cognitive landscape with historical and ideological significance,mountains and rivers(Shanshui)constitute an imp
45、ortant element for us to understand Chinese civilization.In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the broader ter-ritory of China which goes beyond the Central Plains,the frontier mountains and rivers,which has the geographical con-tinuity and humanistic universality,become an important shared symbol.They en
46、able us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Uni-fication Ring”struc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posed of the borderlands and th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and the humanistic-geographical value presented in it,so as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47、the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borderlands.Key words:borderland landscape;Chinese nation;Unification Ring;humanities-geography;intellectual historyRealization of Medical Syncretism with Ethnic Communication,Exchanges and Integration:A Case Study at a Tu VillageZHOU Ai-hua Abstract:Tu,Han and Tibetan pe
48、ople living in the Northwest Ethnic Corridor have various links in population ori-gin,inter-ethnic marriage,economic exchange and cultural exchange,forming a multi-ethnic integration situation.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at a village in Huzhu Tu Autonomous County,Qinghai Province,this paper fin
49、ds that the local medical practice integrates western medicine,Chinese medicine,Tibetan medicine and ritual treatment.It further puts forward that ethnic integration has promoted the integration of medical systems at the individual,the mass and the professional fields.The specific manifestations are
50、 as follows.The therapist and patient contact and agree with various disease interpretation modes and treatment methods in the multi-ethnic social environment,and finally precipitate into a diversified life experience,thus achieving medical syncretism at the individual cognitive level.The superpos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