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与生态建设的关系研究以斯德哥尔摩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13020 上传时间:2023-08-06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4.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与生态建设的关系研究以斯德哥尔摩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与生态建设的关系研究以斯德哥尔摩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与生态建设的关系研究以斯德哥尔摩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城市4 1生态与环境黄凌翔王雅洁陈竹何瑛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与生态建设的关系研究以斯德哥尔摩为例摘要】生态建设必须适应和预判城市空间结构变化所引发的生态问题。笔者以斯德哥尔摩为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与生态建设的关系,总结其单中心结构向多中心结构演变过程中所出现的生态问题以及完善公共服务、实施精细化管理和多方合作治理等应对措施,并对我国城市生态建设提出相关建议。【关键词】生态建设;空间结构演变;斯德哥尔摩;城市转型;生态城市【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目前,我国仍然存在资源环境约束趋

2、紧、环境污染等问题,需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全文章编号1 0 0 5-2 7 8 X(2023)03-0041-11收稿日期】2 0 2 3 年3 月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基于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下的天津市土地供给优化研究(TJYJ20-007)。作者简介黄凌翔,男,博士,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经济王雅洁,女,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治理;陈竹,男,博士,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资源经济;何瑛,男,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土地资源利用42城市生态与环境方位、全地

3、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城市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城市发展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在特定地理空间上相互耦合、综合作用的结果,城市空间在扩散与集聚两种现象间交替变化。生态系统作为完整的生命共同体,所面临的问题趋于复杂化和动态化。要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科学识别并协调好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与城市生态支持系统之间的关系。很多地区通过规划调整城市空间结构来缓解城市生态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一些城市从限制绿带区域发展转向关注多极或多中心的都市结构。例如,1 9 6 5 年的巴黎区域城市规划指导纲要摒弃了限制城市空间增长的规划思路,致力于建设分散和多中心结构;荷兰兰斯塔德通过打造绿色多中心结构,有效缓解城

4、市蔓延;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 0 1 7 一2035年)倡导构建网络化、多中心、组团式、集约型的空间体系,缓解市中心交通和环境压力,确保生态用地只增不减;北京通过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雄安新区共同发展的空间布局,有效治理“大城市病”。现有研究和实践表明,城市空间结构调整无法解决全部生态问题。例如,有学者认为,由于工作分散严重、土地资源有限和建筑环境耐久性有差异,多中心发展方式不适用于部分大城市。受社会背景与政策实施效果影响,多中心规划可能引起通勤成本上升、中心城区服务质量下降等问题。同时,城市空间结构也与居住一就业空间格局有关。在实践中,1 9 4 4 年伦敦实行大伦敦计划,意图缓解人口高

5、度集聚带来的职住分离、交通拥堵等压力,城市规划从单一的核心区域发展向多中心结构转变,又在半个世纪后重新回归单中心结构。东京在建设卫星城时,分布过于分散、职能过于单一,加剧了与中心城市间的交通紧张程度。德国柏林引人城市批判性重建和内城开发模式,注重功能融合,避免了“鬼城”的形成。我国当前城市发展水平各异,巫待依据城市性质、自然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等具体情况解决城市生态问题、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斯德哥尔摩在生活质量、创新能力和社会信任度等方面居于世界城市前列,在2 0 1 0 年荣膺首个“欧洲绿色之都”称号。笔者以斯德哥尔摩1 8 世纪至今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历程为例,分析其与生态建设的关系,探究不同

6、城市空间结构下的生态建设策略二、其斯德哥尔摩概况斯德哥尔摩是瑞典的首都,位于瑞典东海岸濒波罗的海的梅拉伦湖人海处,包含1 4 座岛屿和1 个半岛,通过7 0 余座桥梁相连。从地理上看,这座城市包括斯德哥尔摩市中心以及南斯德哥尔摩、西斯德哥尔摩2 个郊区(见图1)。18世纪一2 0 世纪,斯德哥尔摩从单中心结构逐步演变为以地铁为骨架的整个区域呈星形、多中心布局的城市形态,生态建设经验得到广泛关注。三、单中心发展阶段斯德哥尔摩在1 9 4 5 年之前是单中心结构,城市4 3生态与环境门西斯德野尔摩斯德鹤尔摩市中心南斯德哥尔图1斯德哥尔摩市中心与郊区示意图此阶段的生态问题表现为人居环境恶化、城市水体

7、污染。随着市中心人口增加,环境污染和配套基础设施不全等问题未得到明显改善,政策更新滞后于经济发展和生态问题变化。在用地不断扩张和经济政策更替的背景下,生态承载力遭到破坏,城市失序蔓延(一)空间结构状况1860年,斯德哥尔摩建成最初的铁路线,将郊区与市中心商务区连接,1 8 7 0 年一1 9 3 0年,年均人口增长超过3%,呈向市中心集聚趋势,少量人口分布在西斯德哥尔摩和南斯德哥尔摩(见图2)。城市产业由以原材料加工为主逐步转变为技术密集型生产,开始购买城市边界外的土地。(二)生态问题表现及原因1.疾病扩散严重,人居环境恶化。18世纪初,斯德哥尔摩疾病扩散严重,水质差、食品污染和居住拥挤等生态

8、问题逐渐暴露。1 9 世纪末2 0 世纪初,城市医疗保健服务质量不高。斯德哥尔摩市中心资本集中、就业岗位较多,人口迅速扩张,1 8 9 0 年人口变化率达到较高水平,1 9 5 0 年较1 9 4 0 年增长2 6.1%(见图3)。人口增长使城市环境受到巨大影响,生活需求大幅增加,食品、交通和能源等消费曲线持续上升。斯德哥尔摩岛屿分散、土地稀缺、项目竞争激烈,高价、狭小、卫生条件不佳的公寓在住房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用地面积扩张和工业开发,城市不断吞并外围村落,44城市生态与环境500000450000400000350000300000250000200000150000100000500

9、001915192019251930193519401945斯德哥尔摩市中心西斯德哥尔摩口南斯德哥尔摩图21915年-1 9 4 5 年斯德哥尔摩市中心及郊区人口数图8000000.57000000.46000000.35000000.24000000.13000000200000-0.11000000-0.200ZT8SLLTOT8T8098T0.8T088T068T006TOT6TOS6T88088人口变化率图31700年-1 9 5 0 年斯德哥尔摩人口及变化率图城市4 5生态与环境门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2.基础设施滞后,城市环境污染19世纪末,斯德哥尔摩参考巴黎、柏林的先进经验,在

10、市中心建设供暖、天然气等配套基础设施,满足不断增加的居住需求。但是,城市基础设施维护管理不到位、服务功能不完善,化石燃料大量燃烧,城市空气污染加剧,环境成本提高。1930年,斯德哥尔摩的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卫生设备处理程序较为粗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城市水系,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用水安全,城市水环境受到威胁。战争期间,斯德哥尔摩为确保社会经济正常运转,启动地铁网络基建工程。(三)生态建设特点斯德哥尔摩早期的生态建设规划由政府主导,并针对城市生态问题实施了一系列治理措施。1 8 5 9 年,斯德哥尔摩成立卫生管理局,对城市垃圾进行回收利用,建成城市管道供水系统,提升城市居民卫生标准。1 9

11、0 0 年前后,斯德哥尔摩集中治理市容环境卫生,改善公共服务稀缺区域,关注的重点是空间、社会经济与人口平衡。四、由单中心结构向多中心结构过渡阶段1945年1 9 9 0 年,斯德哥尔摩由单中心结构向多中心结构过渡。此阶段生态建设的突出问题是生态环境与技术体系融合不足,采取单一措施治理环境污染效果不佳。斯德哥尔摩着重构建科学合理的用地体系,利用卫星城及周边轨道交通系统疏散市中心人口。(一)空间结构状况在此过渡阶段,斯德哥尔摩的城市规划重点为建设卫星城和地铁,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多中心发展格局。这些卫星城成为吸引人口、产业的反磁力中心,通过放射状的铁路与市中心相连,将散落的各岛整合串联起来天(见图

12、4)。(二)生态问题表现及原因1.市中心拥堵,空气质量下降。JF随着企业、人口涌人,斯德哥尔摩市中心出现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问题,影响城市功能的充分发挥。城市居民出行的时间成本增加,交通事故增多;能源利用率不高,污染物排放及温室气体效应加剧。20世纪5 0 年代末6 0 年代初,斯德哥尔摩以水力供电为主,其余能源依靠进口,化石燃料消耗量较高,交通运输和焚烧造成的空气污染不断增加。1 9 7 3 年以前,斯德哥尔摩非机动车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城市缺少安全、连贯的自行车网道,鼓励公共交通发展的政策措施尚未施行。2.城市蔓延威胁郊区生态稳定。随着斯德哥尔摩市中心地租上涨、环境污染加剧,部分城市居民从市

13、中心迁移至城市边缘,劳动密集型和空间密集型产业向远郊或其他城市转移,城市要素迅速向外扩散。工业、住宅和商业用地急剧膨胀,极大带动了郊区工业、房地产及其他产业的发展,推动了郊区城市化建设,也对郊区原本的生态环境产生较大46城市生态与环境门斯德哥尔摩市中心卫星城地铁城市新区国际机场大学城绿地图4斯德哥尔摩地铁与主要卫星城图影响。20世纪6 0 年代末,斯德哥尔摩市中心周边地区出现大范围人口增长,并向卫星城扩散,城市的休闲游憩区、就业与居住地域不断突破边界。在卫星城居住、市中心工作的人口比例较大,城市平均通勤距离有所增加。(三)生态建设特点1.考虑公众意见和环境质量1952年,斯德哥尔摩基于以公共交

14、通为导向的城市开发原则疏解人口,缓解交通要道拥挤状况,改善环境问题。交通设施修建过程注重历史保护及道路缓行,建设大规模的区域污水和废物处理设施等重大方案因采纳环境组织的意见而搁置。1 9 6 7 年,斯德哥尔摩将公共汽车、有轨电车和地铁服务系统统筹规划,逐步形成放射状的高品质公共交通系统。2.注重城市创新和规划科学性。20世纪7 0 年代,爱立信等公司迁至信息和通信技术工作集聚地希斯塔科学城,推动城市生态建设与基础创新、技术变革相结合。1 9 9 0年,斯德哥尔摩开始探索生态、能源可循环的卫星城建设模式。斯德哥尔摩大学、皇家理工学院和瑞典计算机科学研究所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先后人驻希斯塔科学城,通

15、过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进一步强化了卫星城建设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城市4 7生态与环境门五、多中心发展阶段斯德哥尔摩于1 9 9 0 年开始形成多中心的空间布局。此阶段的生态问题主要是生态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均、老城区环境衰败现象突出以及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不匹配等。由此,斯德哥尔摩不断提高生态建设规划的综合性、全面性和规范性。(一)空间结构状况斯德哥尔摩从单中心城市向以区域轨道交通系统为骨架、整个区域呈星形的多中心布局模式过度。2 0 1 8 年的城市发展图通过双向箭头标注了需要加强的生态走廊及可架起桥梁的物理障碍,以强化城市内部的社会联系、加快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4 个圆环标注处为重点发

16、展区域(见图5)。(二)生态问题表现及原因1.资源有限且分布不均。随着多中心结构形成,斯德哥尔摩市中心和卫星城之间的联系开始弱化,生态资源、财富和福利分布不均等生态承载力紧张状况随城市扩张出现。据统计,1 9 9 0 年仅有不到3 5%的就业者居住在所工作的卫星城,职住错位现象普遍存在,卫星城建设从追求功能大而全逐渐演变为强化某一功能、不同功能协调配合。图52018年斯德哥尔摩城市发展图48城市生态与环境门总体上看,斯德哥尔摩工作岗位主要分布在市中心(见图6)。斯德哥尔摩写字楼市场调查显示,公众倾向选择公共交通便利和服务范围广泛的城市核心区作为办公场地,向内通勤多于向外通勤。结构稳定、功能完备

17、的电力、水资源和数字网络等供应链和生产系统也是建设具有可持续性的智慧城市的重要条件。2.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矛盾凸显。2000年前后,斯德哥尔摩人口曲线再次上移,具备发展规模经济的条件,城市吸引力及交通可达性大幅提升。城市居民国籍、教育程度、职业背景和年龄各异,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物理和社会经济隔离。人口增长和资源紧张加剧了城市安全风险。斯德哥尔摩重视公众需求,对犯罪率较高的地铁站点和时段采取安保措施。对犯罪率较高的地铁站点和时段采取安保措施3.绿色空间减少,老城区呕待改造。斯德哥尔摩辐射式的城市扩张侵占了部分原有绿地。1 9 9 8 年以来,斯德哥尔摩面临着生物多样性和绿地空间减少的挑战。1 9

18、9 8 年一2009年,斯德哥尔摩失去了0.9%的绿色空间,并在城市加速建设过程中延续这一下降趋势。人口增长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使不同土地用途间的冲突加剧,城市景观更为破碎化。为了限制城市无限蔓延,斯德哥尔摩提高绿色空间的连通性,城市外部郊区开发与内部更新同时进行。1 9 9 9 年,斯德哥尔摩制定了基于自然元素保护的城市未来发展和振兴战略,列出了市中心1 2 个适宜重建的区域,并在前工450000职位数400000N工作人口350000300000250000200000150000100000500000199020052015199020052015199020052015图61990年、

19、2 0 0 5 年和2 0 1 5 年斯德哥尔摩不同地区的职位数和工作人口图城市4 9生态与环境门业区创建多功能社区。4.建筑密度差异大,土地利用不充分。受城市致密化发展影响,斯德哥尔摩市中心与郊区的建筑密度差异较大、功能悬殊,郊区的多住宅区密度约为市中心的2 0%,小型住宅区则不足市中心的1 0%。大多数与市中心接壤的开发区处于规划阶段,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城市建设投资集中用于强化重点领域的联系、扩建高密度城市社区,形成向外扩散的多中心发展格局(三)生态建设特点1.注重多方共同治理斯德哥尔摩的区域规划体现了私人组织、公共机构和普通民众的共识。哈默比湖城的规划采用集中办公模式,市政管理机构与规

20、划人员、建筑商、建筑承包商以及负责废物处理、能源供应的企业协商,突破部门和专家之间的边界,共同制定解决方案。瑞典作为欧盟成员国之一,积极参与为斯德哥尔摩国际合作提供平台的欧盟区域间合作计划,通过跨市政部门及城市间的沟通合作,推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2.制定生态风险评估工具斯德哥尔摩将空间规划、土地利用政策和城市治理体系相结合,为评估节能减排效益,皇家理工学院开发了环境评估工具环境负荷描述框架,实现了规划师与环境专家的互动和交流。2 0 0 9 年,瑞典环境保护署明确指出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的必要性。3.设立科学的建设目标。斯德哥尔摩的住房建设是国家和地区的政治优先问题。2 0 1 3 年,斯

21、德哥尔摩测试了城市扩张的潜力,分析了城市扩张对绿色空间的影响以及潜在的可建造土地面积和住宅量。论证结果表明,城市扩张的收益大于风险,即城市住房开发率可保持增长。斯德哥尔摩基于对人口趋势、特定群体住房需求和市场条件的分析,制定了城市2 0 1 7 年一2 0 2 0 年住房提供指南。4.实行基于广泛讨论的精细化管理为缓解市中心通勤高峰时段的拥堵,斯德哥尔摩于2 0 0 7 年开始试点征收拥堵费,由瑞典国家公路管理部门委托专业团队规划收费系统、预测试点可能产生的问题,政策实施过程中注重公众宣传和信息公开,收费系统使用效果较好。2 0 1 3 年,为缓解城市扩张和土地开发压力,斯德哥尔摩制定了绿色可

22、步行城市计划,在公共部门、私营部门和市政部门广泛开展半结构化访谈及利益相关方研讨会,通过咨询和讨论明确具体目标和策略。六、对我国的经验启示)空间结构与生态系统存在互动关系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需要考虑空间结构与生态系统的复杂关联性,空间结构调整也是落实生态规划、缓解生态系统矛盾的重要手段。单中心结构下,政策更新常滞后于经济发展和生态问题变化,随着城市向多中心结构转变,城市规划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使城市空间结构及其技术系统具有弹性。50城市生态与环境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城市正在向多中心结构演变,北京、上海等地副中心建设规模日益扩大,广安将打造成为重庆都市圈北部副中心。这些地区也提

23、出了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目标,确保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二)不同空间结构下的生态问题应对措施各异单中心结构下,人口向市中心集聚,空气污染严重,人居环境恶化。斯德哥尔摩不断改善居住条件、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平衡城市生态系统中空间、经济与人口的关系。在过渡阶段,城市拥堵加剧,生态环境治理短板凸显,需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注重生态问题应对措施的综合性和科学性。斯德哥尔摩重建城市空间结构,通过政策倾斜吸引企业迁往卫星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卫星城内设置员工居住区,限制城市无序蔓延,维护郊区生态稳定。多中心结构下,需要重视绿色发展及社会资源的有限性,控制生态问题应对措施成本,兼顾生态环境建设和

24、经济发展。斯德哥尔摩不断细化区域发展计划,积极推进生态住宅建设和绿色资源保护。我国三种空间结构的城市均存在,生态建设不能盲目照搬国际经验,需要根据城市发展水平及主要生态问题制定具体的应对方案。(三)城市治理主体随空间结构演变趋于多样化单中心结构下,城市治理由政府主导,注重提高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布局的宜居性。斯德哥尔摩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和利益,积极建设城市公共设施,推动人口合理化、安全化发展。在过渡阶段,城市治理重视公众意见和环境保护。斯德哥尔摩充分发挥作为城市建设者和维护者的城市居民的主体作用,广泛吸收公众意见,并根据环境效益评估及时调整城市规划决策。多中心结构下,城市治理强调多方共同参与。

25、斯德哥尔摩政府制定关于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目标和政策,推进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发展。城市规划师、建筑师、专家顾问和企业等利益相关方协同合作,分享经验、资源和设计方案。城市居民通过参与讨论、座谈及公益活动,进一步促进公共利益实现。如何利用不同主体的有效合作解决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提升城市生态系统运行效率的关键。需要加快拓展城市治理的参与渠道、提升利益相关方合作效能、完善法律法规和激励机制,合理规划和布局城市空间结构,以高效生态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参考文献1靳美娟,张志斌.国内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综述 .热带地理,2 0 0 6(2):1 3 4-1 3 8.2单吉垫,吴一琦.生态城市建设的

26、国际经验与借鉴 学习与探索,2 0 1 9(7):1 2 1-1 2 5.城市5 1飞初审编辑:生态与环境门3沈清基.城市空间结构生态化基本原理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 0 0 4(6):6-1 1.4熊理然,骆华松.现代新昆明城市空间结构生态化及实现路径研究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 0 0 6(1 4):8-1 0.5王虹,马鞍山市生态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1 1,2 8(2):3 1-3 3.6虞震.日本东京“多中心”城市发展模式的形成、特点与趋势 .地域研究与开发,2 0 0 7(5):7 5-7 8.7袁蕾.巴黎城市副中心建设的经验与借鉴

27、农家参谋,2018(18):206-207.8韩帅帅.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生态绩效研究 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 0 2 1.9孙斌栋,魏旭红.上海都市区就业一人口空间结构演化特征 J.地理学报,2 0 1 4(6):7 4 7-7 5 8.10LEEB.EdgeorEdgelessCities?UrbanSSpatialStructure in US Metropolitan Areas,1980 to 2000.Working Paper,2006,47(3):479-515.11陆铭.城市人口疏散可能适得其反 上海城市管理,2019,28(6):2-3.12郑思齐,张晓楠,徐杨菲,等.城市

28、空间失配与交通拥堵一一对北京市“职住失衡”和公共服务过度集中的实证研究 .经济体制改革,2 0 1 6(3):5 0-5 5.13沈宏婷,张京祥,陈眉舞.中国大城市空间的“多中心”重组 J.城市问题,2 0 0 5(4):2 5-3 0.14周卫华.重建柏林一联邦政府区和波斯坦广场 世界建筑,1 9 9 9(1 0):2 6-3 1.15王祥荣.生态与环境-一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调控新论 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 0 0 0.16王毅.集聚、扩散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研究 D厦门:厦门大学,2 0 1 2.17乔纳森梅茨格,艾米雷德奥尔松.可持续的智慧一探索斯德哥尔摩城市可持续发展 M刘

29、溪,尹莹,王东宇,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0 2 2.18ZAKHOUR S,METZGER J.From a“Planning-ledRegimeto a“Development-led Regime(and Back Again?):The Role of Municipal Planning in the Urban Governanceof StockholmJ.DISP,2018,54(4):46-58.19李然.斯德哥尔摩城市空间发展的启示 华中建筑,2010,28(6):77-79.20程茂春.居住片区路网规划与交通组织研究 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 0 1 7.2

30、1VANIA C.Crime in Transit Environments:Lessons fromStockholm(Sweden)and Sao Paulo(Brazil)Metro SystemsJJ.Landscape Architecture,2018(7):12-22.22CECCATOV.MovingSafely:Crimeand PerceivedSafety in Stockholms Subway StationsM.Plymouth:Lexington,2013.23XIU N,IGNATIEVA M,BOSCH CKVD,et al.A Socio-ecologica

31、l Perspective of Urban Green Networks:TheStockholm CaseJj.Urban Ecosystems,2017,20(4):729-742.24权亚玲.基于低碳目标的城市发展对策研究以斯德哥尔摩哈默比湖城规划与建设为例 现代城市研究,2010,25(8):22-29.25KACZOROWSKAA,KAINJJH,KronenbergJ,et al.EcosystemServicesinUrbanLandUsePlanning:Integration Challenges in Complex Urban Settings-Caseof StockholmJ.Ecosystem Services,2015:204-212.26方丹,刘大漳,田湖俊.斯德哥尔摩生态城市政策分析及其启示 J.建设科技,2 0 1 8(6):2 3-2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