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交流的“无奈”:师生交往中私人话语在网络平台的公共呈现——基于豆瓣小组“今天被导师关爱了吗”的考察.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113942 上传时间:2024-06-18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00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交流的“无奈”:师生交往中私人话语在网络平台的公共呈现——基于豆瓣小组“今天被导师关爱了吗”的考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交流的“无奈”:师生交往中私人话语在网络平台的公共呈现——基于豆瓣小组“今天被导师关爱了吗”的考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交流的“无奈”:师生交往中私人话语在网络平台的公共呈现——基于豆瓣小组“今天被导师关爱了吗”的考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第11期 NEW MEDIA RESEARCH68新媒体研究麦克卢汉曾对电子媒介的未来进行预言,人类社会在电子媒介的影响之下会被重新划分,再次走向“部落化”。以社交平台为代表的 Web2.0 发展迅速,与传统互联网相比,Web2.0 作为平台的互联网,超出所有连接设备,通过参与架构制造网络效应1。随着社会化网络技术的成熟,社交媒体已然成为青年群体的虚拟交往方式,相较于常围绕“流动的议题”进行讨论的微博、知乎等平台,豆瓣小组的网络社群更为稳定,小组成员在获得更为稳定的“组员身份”的同时,一种更为稳定的虚拟共同体也得以形成。社交平台社群内部互动仪式链形成的不同程度的情感能量与特殊文化资本

2、构成了同一身份不同的网络局部情境,而社群成员所表达的话语符号在特定的社交平台社群内和不同网络局部情境的转换中获得具象的社会意义2。近年来,围绕师生关系的舆论事件频发。早在2015 年,人大教授因学生在微信“朋友圈”谩骂学界前辈,发表公开信宣布断绝师生关系。2020 年,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意外死亡事件牵扯出师生关系相关舆论层出不穷的网络舆论事件反映出师生关系信任缺失甚至异化的社会现象。然而,对于个例的探讨与反思无法梳理出当下师生关系的整体特征。豆瓣小组“今天被导师关爱了吗”创建于 2019年 12 月 10 日,目前已有近 20 万小组成员,其小组介绍为“高校里的师生关系最近频频被推上风口浪尖,

3、来这里一起聊聊你和导师的日常。大家一起羡慕良心导师,吐槽奇葩教授。”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网络虚拟联结的豆瓣小组“今天被导师关爱了吗”进行网络参与式观察,试图寻求当下师生关系中学生一方的情感表达,窥见当下研究生师生关系的网络表达方式,并对这种现象进行反思。1 “以图为证”:导师形象的虚拟建构社交媒体中,截图传播是传播主体在传播信息过程中的重要方式。截图塑造了一种先入的真实追求,传播主体希望通过理念与实践的结合,有意识地去接近或者复制真实;另一方面,截图将聊天记录、邮件来往等文字传播的“现场”进行曝光,打破了文字传播的单调,使社交公共表达增添了更为强烈的视觉效果,具有更强的代入感3。在小组“今天被导

4、师关爱了吗”中,不少网友通过将自己与导师之间交流的截图进行选择性呈现,展演自己和导师之间的交流状态,在这种展演中,形成了学术引路与情感护佑的自我阵营导师、放养型导师与常进行语言暴力和身心奴役的对立阵营三种导师形象。1.1 情感护佑与学术引路人韩愈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对小组中导师的正面描述中可以看出,现代网络中对老师的正面评价依旧带有传统的价值评判色彩。从小组交流的“无奈”:师生交往中私人话语在网络平台的公共呈现基于豆瓣小组“今天被导师关爱了吗”的考察武晓萱摘 要 基于豆瓣小组“今天被导师关爱了吗”的参与式观察,对当前师生交往中私人话语在网络平台的公共呈现特点进行探究,并以此对当下师

5、生关系中存在的交流问题进行反思。一方面,在半隐匿的群体传播中,导师的形象呈现出被动建构的特点并被细化为几种不同的类别;另一方面,学生群体在组内形成了话题的仪式性交往并达到情感互动效果。从小组内的师生交往文本可以看出,当前师生关系存在因博弈空间错位与情感异化失语而造成信任危机,但同时我们发现重构对话资本,冲出交流的无奈仍然存在可能性与现实意义。关键词 师生关系;人际交往;私人话语;网络平台;公共呈现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3)11-0068-04作者简介:武晓萱,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新闻学。69新媒体研究MEDIA OBSER

6、VER 媒体观察 讨论来看,对导师形象的正面描述通常从学术能力与道德情感两个角度出发,其中导师的道德情感因素发挥主要作用。在小组成员的分享中,这类老师形象常以“神仙老师”“全世界最好的老师”等网络语言被描述。网络中常通过第一人称经历的叙述,呈现组员和老师之间的交流过程。主要类别如下:一是提供学术帮助。例如“学校给我打电话,说我可以调剂其他专业,但是我不太了解,我又给他打电话问他这个专业怎么样。他给我说了说新专业和新导师怎么样,让我考虑考虑。过了会他给我打电话说,他刚才联系了我新专业的导师,和那个导师说了我的情况。”(记录一个神仙导师,2023-05-26)二是严谨的学术指导。例如“老师经常犀利

7、锐评,对学术很严谨,偶很有压力,问的我哑口无言,严谨扎实的导师一枚!”(开明的导师让我的学术道路充满欢快气息,2023-05-18)三是人生的指引与思考。例如,“无论是课业还是生活,我导总能指引我做得更好。而且我导有个神奇的能力虽然他不会直接帮我做选择,但他能引导我自己思考,让我在走出办公室后能够做出坚定的选择。”(快毕业了,非常舍不得我导,2023-05-11)1.2 学业压力与放养型导师放养式教育是教育的一种模式,网络中研究生导师常被分为放养型导师和学术型导师两种类型。按照网络语言定义,放养型导师即为“对学生的管理较为随意,与学生的接触也比较少,相应的对学生的要求也非常宽松,对学生的要求基

8、本上是能毕业就行。”而在豆瓣小组的分享中,放养型导师的难以沟通往往使学生承担更为明显的学术压力,成为学生群体焦虑情绪的一个重要来源。在这种表达中,学生将自己戏称为“学术孤儿”,由此产生的学术压力主要类别如下:一是学习迷茫型。例如“开学到现在一次老师都没见到,每天自己瞎学也不知道学什么,看论文也看不懂,也不知道往哪个方向看论文。”(被放养的彻彻底底怎么办,2023-05-18)二是比较焦虑型。例如“有人读博跟我一样,有导师但是学术孤儿吗?导师什么也不管、不指导论文,不关心学生毕不毕业。隔壁组负责的导师带学生飞,又是参会引荐,又是细致帮忙改论文,又是帮忙找工作,学术孤儿羡慕死了。”(想组建一个放养

9、型博导受害者联盟,2023-04-13)三是沟通失效型。例如“导师说我新找的中介变量不好,让我自己回去挑,挑完发给他,结果好几天不回我消息,今晚又问他还是不回”(导师什么也不管消息也不回,2023-05-16)四是焦虑埋怨型。例如“导师好像永远事不关己一样,我们给她发稿子,她总说自己忙,没时间看,但我们在外实习的学生不可以不做,交的慢了就问是不是不想毕业了?”(答辩前一天到时告诉我论文结构有严重错误,2023-05-13)1.3 语言暴力与身心奴役者杜威(John Dewey)认为教育即指导的过程,“表明把被指引的人的主动趋势引导到某一连续的道路。”4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其权力的原初

10、本质也应当是作为学生发展的指导性力量而存在。然而,缘于权力所固有的“强制、压迫”等特征,致使其在教学活动中逐步异化为与学生自我发展相对立的控制、操纵性力量5。在豆瓣小组中,师生关系之间的冲突并不少见,其中导师的形象呈现出话语暴力与权力压迫两种特点。语言暴力与权力压迫作为一种表里关系,常在小组的讨论和情感抒发中得以体现。具体类别如下:一是研究想法不一产生的矛盾。例如“导师给的批注,有的感觉和自己思路不符没改,导师临盲审前逼问:为什么不改?卡组里同学的盲审,退回让修改。变量分类没按照她的意见来,三番五次地让用她的分类,说别人的都有问题。想问问 uu 谁能管这种导师?”(导师控制欲极强怎么办?,20

11、23-04-20)二是否定式沟通中的自我怀疑。例如“每次汇报前男朋友都会很焦虑,因为其实,不管你讲什么都会被他劈头盖脸一通骂。他们组里整个学习气氛也很低沉,大家都不知道应该朝哪个方向做研究,也不知道到底怎样才能毕业”(如何安慰一个被导师 PUA 到自闭的博士男朋友,2023-05-27)三是工作压迫的不满情绪。例如:“一直以来都对这个导师很不满,一点学术指导都没有,全靠我们自己摸索。”(上午和导师电话吵架,2023-05-09)2 “抱团取暖”:学生身份的情感聚集学者普遍认为,人类已经进入“数字化生存”的时代,社交媒体不仅重构了人际交往方式,也迎合了寻求共鸣的情感需求。同类的事物或人总会相聚在

12、一起。在社交网络中,这一逻辑同样有效。有研究表明,受众之间的相似性会让彼此觉得更可靠。彼此的相似性越多,越可能形成友谊6。有学者将网络友谊分为镜像型、竞合型、共鸣型与信任型友谊四种类型7,其中镜像型友谊重视信息需求的满足,被看作是较弱的关系链接。“今天被导师关爱了吗”小组所呈现出的网络友谊带有较强的内部相似性(性别、年龄、职业等方面的相似)且不涉及时空的交叉(不在乎是否同一件事或同一个地方),2023年第11期 NEW MEDIA RESEARCH70新媒体研究带有一定的镜像型友谊特征,但其本身也超越信息互补的需求,带有个人情感的交流色彩。2.1 作为“经验咨询”小组成员内部大多为硕士或者博士

13、研究生,具有较强的内部相似性。就与导师的“相处之道”,小组成员侧重于进行经验性问答的信息交流。师生关系作为个人之间交往的社会关系的一种,陷入两者之间直接交往的困境,问题的解决却需依靠豆瓣小组中成员之间的经验咨询。整体来看,学生与老师交往中呈现出较低姿态。例如在选择导师的过程中,对于老师的态度进行揣测:“我也想继续选导师 A,但是因为我感觉自己太菜了,有点不好意思,答辩结束后做了很久的心理建设,晚上给导师 A 发了信息,导师 A 过了一两个小时回的。”(导师这是婉拒了吗,2023-05-10)在已确定的师生关系中,精神层面学生群体呈现出“社交无力”的取向,例如有组员分享“导师其实人不错,很照顾学

14、生,也帮助了我很多,但我总觉得自己很没用,可能他也不喜欢我这样不够主动不够上进糊里糊涂的学生吧。不知道该怎么和老师轻松愉快相处。”(总怕老师生我的气怎么办,2023-05-10)物质层面的交往中,礼物的往来也形成一种“不确定的沟通”倾向:“在校的时候别吧。然后关系好的话,毕业之后可以送送,就当保持联系,我跟硕导的关系很不错,每年教师节都会发邮件问候,偶尔还会送他们游戏玩。”(必须要给导师送礼吗,2023-05-19)2.2 话题互动与情感维护互动和仪式的行为可不断产生情感能量,而有学者提出“情感即信息”的观点,即人类的情绪、情感是一种可感染、可传播、可解读、可共享的信息符号8。小组内通过设置部

15、分议题和话题引发了小组成员的群体互动参与,组内情感得以交流与维护。2022 年 12 月组内举办“年度之最导师评选大会”,小组内成员将自己与导师交往过程中的趣事通过文字、图片描述等材料进行公开展示,由点赞量多少确定最终“年度之最”的导师人选。最终确定的三位导师分别是“年度姐真的会疯导师”“年度最顾家导师”与“年度最温柔导师”。由此可见亲近、真实、温和的正面导师形象仍符合大多数学生中的理想追求。但有关于导师负面评价的互动帖也不在少数,例如帖子“想知道大家导师的 CPU 话术”就有 150左右的回应。“CPU”为“PUA”的网络用语变形,“PUA”的概念在中国本土化后有所改变和拓展,广义上是指那些

16、明显矮化、物化女性的价值观和行为9,在此处被置换为导师对学生的“矮化”。主要类型有:否定学术能力、进行同辈比较与性别歧视等话题,在此种话题互动下,导师一方处于失语状态,帖子中部分观点有些冒进偏颇,但不难看出师生关系之间存在的矛盾并不局限于学术交流,还存在大量的情感宣泄。3 何以“情感焦虑”:师生关系的异化与反思3.1 博弈空间的错位与情感异化的失语“天地君亲师”是中国传统社会里的信条之一。“君”与“师”的地位,一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福柯认为微观权力更强调关系,而在权力形成的关系网络中,个体处于权力关系中不同的端点。师生关系作为微观权力关系的一种,师生分别拥有权力行使者与被行使者的双重身份,但是

17、过度规训会导致师生权力的失衡10。关于师生权力失衡的议题讨论由来已久,本次对豆瓣小组具体的研究发现,师生权力的失衡在网络交往中呈现出博弈场所错位的新特点。现实生活中,导师权力过大使学生在过度规训之下与导师产生隔阂与矛盾。随着互联网舆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学生的话语权在网络空间逐渐形成群体效应,一方面曝光导师言论引发舆论事件,另一方面又如豆瓣小组“开麦吐槽”,在小组内部形成仪式化的情感传播。此种博弈场所的错位进一步加深了师生关系中的信任危机,从一定程度上说,此种现象的出现是现实权力关系失衡与媒介加速的综合后果。古往今来,师生关系总是包含一定的情感色彩。从豆瓣小组的研究中可以看出,虽然良好的师生关系

18、仍然占据主流,但由于不健康的师生关系致使学生出现内耗、焦虑等情绪的现象仍大量存在。这种情绪在与导师的现实交往中产生,并在网络平台中通过公共性展示引发隐匿的共鸣与情感加持。3.2 构建对话与冲破交流的无奈从对豆瓣小组“今天被导师关爱了吗”的观察中可以看出,师生沟通中存在着交流的“无奈”。一方面,导师与学生沟通中存在单向的隐匿压迫机制,另一方面,学生在压抑下的失语与焦虑也会加深两者之间的信任危机。那么,导师与学生之间,是否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实际上豆瓣小组的精华帖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多数学生希望建立师生之间可理解、可沟通的对话。例如,有研究生导师在小组中设置话题,解答同学们的疑惑:一位网名

19、为“喆”的导师在 2020 年发表一篇名为从一个导师的视角解读研究生是否应该担忧老师喜欢不喜欢自己?自己怎样做导师才能喜欢自己?的71新媒体研究MEDIA OBSERVER 媒体观察 热点话题为主题,充分利用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创造一系列弘扬乡村美景、乡村生活及乡村文化的传媒作品,充分展现当地在基层治理过程中的精神内核。5 结语从“基层媒体的新机构”到“治国理政的新平台”6,县级融媒体中心依托媒体逻辑参与基层治理,以推进基层有效治理为核心目标,有效促进信息传播、舆论引导及服务优化,凝聚基层群众的治理合力,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媒体平台,已经成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

20、过梳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职能定位,汲取琼海市融媒体中心的典型经验,明确县级融媒体中心应立足于构建融合媒体矩阵、构建综合服务平台及创设社区信息枢纽的职能定位。未来,县级融媒体中心应当基于时代发展需求,推进机制改革、优化服务方式、创新内容生产,更好担当起助力基层治理的使命和责任。参考文献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 张洋.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1).3 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EB/OL.(2020-09-26)2023-

21、03-21.http:/ 岳德亮.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全面启动EB/OL.(2018-09-21)2023-03-22.http:/ 王玉珍,朱丽丽.乡村振兴背景下县级融媒体中心参与乡村治理研究:以分宜县融媒体中心为例J.延边党校学报,2023,39(2):36-40.6 张诚,朱天.从“集成媒体的新机构”到“治国理政的新平台”: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方位坐标及其功能逻辑再思考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27(2):127-133.帖子,引发豆瓣组员的讨论,更有组员感叹“要是早几年看到这条信息就好了。”此外,学生中也有人发表题为“导师对我说的最触动的话”不断更新、补充导师对自己的勉

22、励之语,引发组员的跟帖。以上,重构师生之间的对话至关重要也具有可能。师生双方对话建立在诸如知识与技巧等对话资本上,在这种对话中生发出脱离于权力结构的“边缘”部分,塑造平等、直接、清晰的理解、语言与解释11。师生关系作为一种既可简单又可复杂的社会关系,其中掺杂了权力与情感等各种要素,作为一种人际关系,层出不穷的师生舆论事件让我们重新思考师生关系如何重返朴素的话语表达,去分析交流矛盾中生发的几种表征,豆瓣小组则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可窥见的“隐秘的角落”,在其中我们窥见师生交往中的温度与矛盾,感受当代师生交流的“无奈”,同时也看到了冲出“无奈”构建对话的可能性。参考文献1 克里斯蒂安福克斯.社

23、交媒体批判导言M.赵文丹,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8:33.2 顾楚丹.社会网络视角下社交平台社群的互动仪式链研究:以粉丝社群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22(2):37-43,29.3 周宇婷,陈文育.“舆”与“律”何以平衡:截图传播中伦理失范及规范研究J.传媒观察,2022,461(5):70-76.4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5 陈振.教师权力异化的场域理论分析及其矫正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1,339(7):83-89.6 PARKINSON,C,KLEINBAUM,A M,WHEATLEY,T.Simi-lar neura

24、l responses predict friendshipJ.Nature communications,2018,9:332.7 付森会.社交媒体中的友谊:相似性机制与情感传播逻辑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131-139,171.8 董文畅.群体传播时代的情感传播研究:范式与路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44(7):45-53.9 陈琦.规训惩戒与救赎:PUA情感传播中的“斯德哥尔摩效应”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9):52-59.10 田国秀.师生冲突:从权力失衡到权力平衡J.人民教育,2014,688(2):40-43.11 王嘉琪.师生交往中的权力关系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20.(上接第6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