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效应——以安徽省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110489 上传时间:2024-06-18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9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效应——以安徽省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效应——以安徽省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效应——以安徽省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效应 以安徽省为例曹 泽,陶 董(安徽建筑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 3 0 0 2 2)摘 要:高等教育科技创新经济发展(HT E)耦合协调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核密度估计法及探索性空间分析法,对2 0 1 02 0 2 1年安徽省1 6个城市HT E耦合协调度及空间演进特征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1)时序上,安徽省城市HT E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城市之间差异不断缩小。(2)空间上,2 0 1 02 0 2 1年,严重失调(级)城市和中度失调(级)均由6个减少为0,勉强协调(级)及以上城市由1个增加

2、到3个,优质协调(级)城市由0增加到1个;(3)安徽省区域整体耦合协调度存在正向空间自相关,位于皖中东部的合肥、马鞍山、滁州,表现为“高高”聚集,铜陵表现为“低高”聚集,位于皖南部的黄山表现为“低低”聚集。关键词:高等教育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系统;耦合协调;核密度估计;时空演化中图分类号:F 0 6 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 7 1 3 8 0 X(2 0 2 4)0 2 0 0 3 4 0 7A S t u d y o f C o u p l i n g C o o r d i n a t i o n o f H i g h e r E d u c a t i o n,S c i

3、 e n t i f i c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a n d 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T a k i n g A n h u i P r o v i n c e a s a n E x a m p l eC A O Z e,T A O D o n g(S c h o o l o f E c o n o m i c s 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A n h u i J i a n z h u U n i v e r s i t y,H

4、e f e i 2 3 0 0 2 2,C h i n a)A b s t r a c t:T h e c o u p l i n g a n d c o o r d i n a t e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h i g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s c i e n t i f i c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i n n o v a t i o n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HT E)i s t h e b a s i c r e q u i r e

5、m e n t o f r e g i o n a l 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B y u s i n g t h e e n t r o p y m e t h o d,c o u p l e d c o o r d i n a t i o n m o d e l,k e r n e l d e n s i t y e s t i m a t i o n m e t h o d a n d e x p l o r a t o r y s p a t i a l a n a l y s i s,t h e c o u-p l i

6、n g c o o r d i n a t i o n d e g r e e a n d s p a t i a l e v o l u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HT E i n 1 6 c i t i e s i n A n h u i P r o v i n c e f r o m 2 0 1 0 t o 2 0 2 1 w e r e c a l c u l a t e d a n d a n a l y z e d.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1)I n t e r m s o

7、f t i m e s e r i e s,t h e c o u p l i n g c o o r d i n a t i o n d e g r e e o f t h e t e r n a r y s y s t e m i n A n h u i P r o v i n c e i s g e n e r a l l y o n t h e r i s e,a n d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b e t w e e n c i t i e s i s c o n-s t a n t l y n a r r o w i n g.(2)S p a t i a

8、 l l y,f r o m 2 0 1 0 t o 2 0 2 1,t h e n u m b e r o f c i t i e s w i t h s e v e r e d i s o r d e r(l e v e l I I)a n d m o d e r a t e d i s o r d e r(l e v e l I I I)d e c r e a s e d f r o m 6 t o 0,t h e n u m b e r o f c i t i e s w i t h b a r e l y c o o r d i n a t e d(l e v e l V I)a n

9、 d a b o v e i n c r e a s e d f r o m 1 t o 3,a n d t h e n u m b e r o f c i t i e s w i t h h i g h q u a l i t y c o o r d i n a t i o n(l e v e l)i n c r e a s e d f r o m 0 t o 1;(3)T h e r e w a s a p o s i t i v e s p a t i a l a u t o c o r r e l a t i o n i n t h e o v e r a l l c o u p l

10、i n g c o o r d i n a t i o n d e g r e e o f A n h u i P r o v i n c e.H e f e i,M aa n s h a n a n d C h u z h o u i n c e n t r a l a n d e a s t e r n A n h u i s h o w e d a“h i g h h i g h”a g g r e g a t i o n,T o n-g l i n g s h o w e d a“l o w h i g h”a g g r e g a t i o n,a n d H u a n g s

11、 h a n i n s o u t h e r n A n h u i s h o w e d a“l o w l o w”a g g r e g a t i o n.K e y w o r d s:h i g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s c i e n t i f i c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 s y s t e m;c o u p l i n g c o o r d i n a t i o n;K e r n

12、 e l d e n s i t y e s t i m a t i o n;s p a t i a l t e m p o r a l p a t t e r n e v o l u t i o n43第4 6卷 第2期2 0 2 4年2月 宜春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i c h u n U n i v e r s i t y V o l.4 6,N o.2M a r.2 0 2 4 收稿日期:2 0 2 3 1 1 0 3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转型研究”(项目编号:1 6 B R K 0 2 6)。作者简介:曹泽(1 9 6 9),男

13、,安徽颍上人,安徽建筑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经济增长理论。高等教育科技创新经济发展(HT E)耦合协调发展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为应对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中国政府提出加快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2 0 2 2年中国在研发方面的资金投入超过了3万亿元,与去年相比,增长了1 0.4%。2 0 2 2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5 9.6%,比去年提高1.8个百分点,普及化程度进一步地巩固和提升。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直接动力,高等教育通过培养高素质劳动力推动经济发展,为科研院所和企业输送人才,同时,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反哺高等教育,为科研院所提供

14、更多研发资金、优化科研环境。因此,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三者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安徽省是长三角地区中唯一位于中部地区的省份,紧邻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这样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使得安徽省在东、中部地区HT E协调发展的连接中具有重要作用。中部地区正面临着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转型升级,安徽省作为中部地区的一个典型代表,深入分析安徽省城市高等教育科技创新经济发展(HT E)协调发展关系,为安徽省、中部地区其他省份HT E协调发展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文献综述当前,关于HT E三元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主要聚焦于两个方面:学者们大多关

15、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作用。Y a n g等构建3 0个省区高校科技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发现中国耦合协调度呈现东、南部低,西、北部高的特征。1李佳雯等的研究结果显示,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与空间具有正相关关系。2钟学思等构建中国1 9个城市群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发现各城市群I E系统发展水平逐渐增长。3彭新一等分析省际面板数据,发现东部地区耦合协调度高于中西部。4肖田野等发现广东经济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两子系统达到高度协调耦合。5然而,仅仅考虑科技创新体系对经济发展体系的耦合协调是不全面的,影响经济发展有多重因素。有学者进一步研究

16、了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等三者的耦合协调作用。蔡文伯等发现成渝各市高等教育科技创新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呈“倒M”型上升趋势。6赵冉等构建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创新能力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模型,发现河南省域内大部分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均处于上升阶段。7宋美喆等的研究发现,考察期内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三元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8蔡文伯等构建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三者的耦合协调模型,发现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三者耦合协调关系表现为增长型和同步型。9既有文献对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但还存在一些可改进之处:第一,既有文献多以两者耦合研究协调关系,针对省份城市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和经济

17、发展三者协调关系的研究文献较少。其次,现有研究主要采用简单的线性回归方法来研究HT E三元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但由于地区间的空间溢出效应未考虑,这可能导致回归结果产生有偏和非一致。为探究HT E之间的关系,本文选择多个指标,建立耦合协调度综合评价模型。结合熵权法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利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法,探讨三元子系统的时间趋势和空间特征,为安徽省城市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参考。二、研究设计(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HT E具有多维度、多层次、复杂的协调关系。因此,为了全面揭示HT E系统耦合协调程度,根据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原则,以协调发展理念为基础,借鉴已有文献研究,同时结合安徽省城市协调发展的需要,最

18、终选取1 5个指标,构建如表1所示的综合指标体系:(1)高等教育是带动区域科技创新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高等教育指标参照蔡文伯等学者的衡量方法。9(2)科技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并从侧面激励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参考赵冉等学者的指标选取。7(3)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参考黎东升等学者的指标选取。1 0表1 H T E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及权重指指标标二二级级指指标标三三级级指指标标权权重重单单位位属属性性高等教育教育规模普通高校学校数0.2 8 3 4所正向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0.2 3 6 2个正向普通高校毕业生数0.2 3 8 9个正向普通高校招生数0.2 4 1 5个正向53第2期 曹 泽,陶 董

19、: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效应 以安徽省为例 第4 6卷指指标标二二级级指指标标三三级级指指标标权权重重单单位位属属性性科技创新创新投入R&D内部经费支出0.2 5 9 0万元正向R&D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0.0 8 4 9%正向R&D人员全时当量0.2 2 8 7人年正向创新产出专利申请数0.2 0 7 6项正向专利授权数0.2 1 9 8项正向经济发展经济规模人均地区生产总值0.1 6 8 5元/人正向固定资产投资额0.2 4 3 5万元正向经济质量人均可支配收入0.1 7 9 2元/人正向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0.0 3 6 8%正向经济结构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之比0.0 5 6

20、7%负向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0.3 1 5 2%正向 (二)数据来源本文采用2 0 1 02 0 2 1年的面板数据计算安徽省1 6个城市HT E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数据来源于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安徽省统计年鉴以及 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对于个别缺失的数据,使用了线性插值法进行处理。(三)模型设计1.熵值法赋权使用熵值法来计算多项指标在系统中的权重,具体的计算方法如下:pi j=yi jni=1yi j,i=1,2,n;j=1,2,m(1)ej=-1l nmni=1pi j*l npi j(2)gi=1-ej,wj=gjmj=1gj(3)pi j代表第j个指数中第i个项目的占有率;ej

21、代表第j个参数的熵值。gi代表的是差异系数,即信息熵的冗余程度,而wj则是第j项指标的相应权重。系统综合评价指数:U=mj=1wjyi j(4)2.耦合协调度模型C=U1U2KUn(U1+U2+K+Un)1k(5)其中,C为耦合度,n为系统数。k为调整系数,本文设k=1/3。当C=1时,三者之间的耦合度最大,C=0时,表示三者完全无关。不过该模型还有不足,即C值较高可能意味着三者发展水平都较低,但耦合度高。因此,进一步引入公式:D=CT,T=U1+U2+U3(6)T代表综合协调指数;D代表耦合协调度,而、和反映了这三者的相对重要程度,即待定系数。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需要经济发展水平提供的财力支持

22、,然而,经济发展不仅仅依赖于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将设为0.3,设为0.3,设为0.4。8将耦合协调度等级进行划分,如表2。1 0表2 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DD值值区区间间耦耦合合协协调调程程度度DD值值区区间间耦耦合合协协调调程程度度(0.0,0.1)极度失调0.5,0.6)勉强协调0.1,0.2)严重失调0.6,0.7)初级协调0.2,0.3)中度失调0.7,0.8)中级协调0.3,0.4)轻度失调0.8,0.9)良好协调0.4,0.5)濒临失调0.9,1.0)优质协调 3.空间自相关检验I=ni=1nj=1wi j(Di t-D-i t)(Dj t-D-j

23、 t)S2ni=1nj=1wi j(7)Ii=(Di t-D-i t)nji(Dj t-D-j t)S2(8)S=1nni=1(Di t-D-i t)2(9)式中:n=1 6,即1 6个地区;I为全局M o r a ns I指数;Ii为局部M o r a ns I指数;Di t为第t年区域i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值;wij为空间权重矩阵,参考既有文献,本文选用车式邻接矩阵。1 1 三、研究结果分析(一)三元子系统耦合协调的时间序列分析根据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得到2 0 1 02 0 2 1年安徽省1 6个城市HT E三元子系统耦合协调度,见表3,安徽省城市HT E系统耦合协调度跨度为0.1 3 3

24、0.9 6 2。63第2期 宜春学院学报 第4 6卷表3 2 0 1 02 0 2 1年安徽省各市三元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及其均值地地区区22 00 11 0022 00 11 1122 00 11 2222 00 11 3322 00 11 4422 00 11 5522 00 11 6622 00 11 7722 00 11 8822 00 11 9922 00 22 0022 00 22 11合肥0.6 4 90.6 7 20.7 2 40.7 5 00.7 6 30.7 8 10.7 8 60.8 1 10.8 3 10.8 7 00.9 0 60.9 6 2芜湖0.4 5 30.4 6

25、70.4 9 40.5 0 50.5 1 00.5 1 80.5 3 00.5 4 00.5 5 50.5 6 20.5 8 40.6 3 3蚌埠0.2 9 50.3 1 80.3 5 00.3 6 20.3 6 80.3 7 90.3 8 40.3 9 20.4 0 70.4 1 80.4 3 90.4 4 3淮南0.2 9 70.3 1 20.3 4 30.3 5 40.3 5 50.3 4 60.3 3 70.3 4 20.3 3 90.3 4 20.3 6 40.3 9 8马鞍山0.3 6 80.3 7 80.3 9 80.4 1 20.4 0 70.4 1 70.4 2 10.4 2

26、 20.4 4 10.4 5 90.4 8 10.5 1 4淮北0.2 6 40.2 8 20.3 0 10.3 0 20.2 9 90.2 9 20.2 9 00.3 0 10.3 1 00.3 3 50.3 5 50.3 8 4铜陵0.3 4 20.3 4 00.3 5 70.3 6 60.3 6 80.3 5 30.3 4 70.3 5 50.3 4 50.3 5 10.3 7 30.3 9 0安庆0.2 3 50.2 6 10.2 7 90.3 0 30.3 0 90.3 2 20.3 3 70.3 2 40.3 4 10.3 6 00.3 8 50.4 0 8黄山0.1 9 50.2

27、 1 00.2 2 60.2 4 00.2 4 40.2 5 00.2 5 50.2 6 30.2 6 10.2 7 80.3 1 10.3 3 4滁州0.2 5 60.2 9 20.3 1 90.3 3 20.3 3 40.3 4 30.3 5 40.3 6 30.3 8 80.4 2 20.4 4 20.4 7 9阜阳0.1 8 80.2 0 60.2 2 80.2 4 00.2 4 80.2 7 30.2 8 40.3 0 10.3 3 20.3 6 90.3 9 10.4 2 3宿州0.1 3 30.1 6 90.1 9 30.2 0 70.2 2 00.2 2 80.2 3 90.2

28、 4 90.2 6 60.2 9 20.3 1 80.3 5 5六安0.2 0 70.2 3 90.2 5 80.2 7 30.2 7 20.2 8 20.2 8 70.2 9 60.3 0 70.3 3 00.3 5 10.3 8 8亳州0.1 4 10.1 6 20.1 7 70.1 8 90.1 8 40.1 9 50.2 0 80.2 1 80.2 4 20.2 7 20.2 9 80.3 1 5池州0.1 6 70.2 0 70.2 3 50.2 4 40.2 4 60.2 5 60.2 5 80.2 7 00.2 8 20.2 9 90.3 2 10.3 5 2宣城0.1 5 00

29、.1 7 60.1 8 10.1 9 60.2 1 60.2 1 70.2 1 70.2 3 40.2 5 10.2 4 70.3 0 20.3 1 1平均值0.2 7 10.2 9 30.3 1 70.3 3 00.3 3 40.3 4 10.3 4 60.3 5 50.3 6 90.3 8 80.4 1 40.4 4 3 从平均值来看,2 0 1 02 0 2 1年耦合协调值整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十一年间上升6 3.5%,从2 0 1 7年开始,上升势头较为明显。2 0 1 7年,安徽省为加快实施城市创新发展,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采取政策支持和培育创新型企业发展。从各城市来看,安徽省各

30、市耦合协调度走势变动较为明显,整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近些年上升势头明显。合肥、芜湖耦合协调度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合肥、芜湖、马鞍山、蚌埠、滁州的耦合协调值高于平均值,或在平均值上中浮动,在2 0 1 02 0 2 1年间,这些城市耦合协调值分别增加了4 8.2%、3 9.7%、3 9.7%、5 0.2%、8 7.1%,滁州的耦合协调值增长最快,从2 0 1 0年的0.2 5 6增长到2 0 2 1年的0.4 7 9。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滁州深入实施“双招双引”质量突破,全力扩大有效投资,聚力招大引强,引进优秀人才,促进三次产业高效协同发展,加强改革开放。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不利,其他城市经济

31、发展相对滞后,耦合协调值增长较慢。安徽省城市间耦合协调值差距大,应该均衡省内资源,加强省内城市与江浙沪等省市之间的教育、科技企业之间的交流,改善经济发展环境。采用核密度(k e r n e l)估计法绘制代表年份HT E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演变趋势图,核函数采用高斯核函数,如图1所示。代表年份耦合协调度随时间呈现右移趋势,说明安徽省整体三元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不断提高,三元系统耦合协调度高的城市不断增多。代表年份内核密度曲线波峰高度上升,宽度减小趋势,右拖尾不断延长,说明各城市耦合协调度差异呈减小演进特征,高耦合协调度城市不断增加;核密度曲线始终保持单峰特征,代表年份内不存在极化现象。1 21 3图1

32、 代表年份耦合协调度核密度曲线(二)三元子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演变分析图2 代表年份安徽省各市三元子系统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73第2期 曹 泽,陶 董: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效应 以安徽省为例 第4 6卷为了更加直观地展示2 0 1 02 0 2 1年安徽省城市HT E三元系统耦合协调度在空间格局上的变化,利用A r c G I S选取代表年份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如图2。从空间布局上看,安徽省三个系统的耦合协调进程正以合肥和芜湖两大都市经济圈为中心,向周围逐年辐射扩散。2 0 1 02 0 2 1年间,严重失调(级)城市和中度失调(级)城市均由6个减少为0,勉强协调(级)及以上城

33、市由1个上升到3个,优质协调(级)城市由0上升至1个。安徽各市的协调状况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改善,且围绕以合肥为中心,芜湖为副中心,向周边扩散。中东部城市的整体协调度明显优于其他城市。合肥是国家重要的经济、科教、文化中心,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可是其对安徽省南北部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安徽省东部毗邻江苏省,马鞍山、芜湖、滁州地理位置靠近江苏省省会南京,同时该区域靠近长三角经济圈中心,交通便利,信息发达,因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便宜引入高技术产业、高校之间交流学习、人才引进等。安徽省北部区域地势平坦,耕地众多,江河支干发达,土壤肥沃,农产品种类庞大产量高,安徽南部城市主要以矿产资源和旅游业

34、为主,耦合协调度较低。以上说明,区位条件对于安徽省城市HT E系统协调关系发展具有较大关联,同时人才引进、政策扶持、技术革新等对于城市HT 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四、耦合协调度空间自相关分析(一)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安徽各市HT E系统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地理差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将2 0 1 02 0 2 1年安徽省各市的耦合协调度指标分别代入公式(7),使用s t a t a软件计算2 0 1 02 0 2 1年全局莫兰指数,由表4可知,2 0 1 02 0 2 1年,除2 0 1 72 0 2 1年之外,M o r a ns I指数均大于0,且均通过

35、5%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这说明HT E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并不是随机分布,而是存在明显正向的空间自相关性,即高值和低值的耦合协调度呈现集中分布的情况;总体上,全局M o r a ns I指数从2 0 1 0年的0.1 6 2下降至2 0 2 1年的0.1 0 8,耦合协调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出现减弱趋势;2 0 1 0年至2 0 2 1年,M o r a ns I指数平均值为0.1 3 9,时序上整体表现出上下波动的下降趋势,且波动幅度较大,说明耦合协调度全局空间格局特征尚未形成稳态。表4 H T E三元系统耦合协调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年年份份MM oo rr aa nnss IIEE(II)ZZ值值P

36、P值值2 0 1 00.1 6 20.0 6 71.6 6 90.0 4 82 0 1 10.1 6 90.0 6 71.7 7 10.0 3 82 0 1 20.1 5 50.0 6 71.6 9 20.0 4 52 0 1 30.1 6 40.0 6 71.7 8 70.0 3 72 0 1 40.1 5 80.0 6 71.7 7 90.0 3 82 0 1 50.1 4 70.0 6 71.7 2 60.0 4 22 0 1 60.1 4 70.0 6 71.7 2 50.0 4 22 0 1 70.1 2 80.0 6 71.6 2 20.0 5 22 0 1 80.1 2 00.0

37、 6 71.5 6 50.0 5 92 0 1 90.1 0 70.0 6 71.4 9 40.0 6 82 0 2 00.0 9 70.0 6 71.4 7 00.0 7 12 0 2 10.1 0 80.0 6 71.5 5 50.0 6 0 (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全局空间自相关只能从整体层面上分析HT E耦合协调度的空间集聚特征,无法明确反映各市与周边邻近城市之间的局部关系。为了更深入探究内部局域的空间格局差异化特征,借助G e o D a软件和A r c G I S软件绘制代表年份的三元系统耦合协调度的L I S A显著性地图。图3 代表年份安徽省区域耦合协调度L I S A聚类地图

38、根据图3的L I S A聚类地图可以看出,安徽省内部存在空间自相关的城市主要有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滁州、黄山,其他城市并未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因此认为不存在空间自相关性。历年来安徽省城市三元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高高”集聚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城市。83第2期 宜春学院学报 第4 6卷具体来看,2 0 1 0年“高高”聚集城市主要集中在合肥、马鞍山、铜陵3个城市,说明这些城市与周围城市在HT E三个系统上互联互通、彼此促进,三个系统的协调性在地理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充分发挥了城市群的联动效应。“低高”聚集范围主要集中在滁州,说明滁州与周边环境呈现出严重的两极分化问题。“低低”集聚主要集中在

39、黄山,表明该区域协调水平普遍偏低,由于地理环境和发展战略等种种因素影响,HT E水平普遍比较低在空间上形成低值聚集。2 0 1 4年合肥市、铜陵市、马鞍山市仍保持“高高”集聚状态,滁州市仍保持“低高”集聚,2 0 1 4年黄山市为应对经济持续下行的巨大压力,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维持了经济平稳和快速发展,摆脱了“低低”集聚的状态。2 0 1 8年“高高”聚类主要集中在合肥、马鞍山、滁州3个城市,合肥等城市借助地理位置等优势,积极发展科学技术新产业,加大产学研投入,保持HT E系统平稳高速发展,铜陵的HT E发展速度落后周边城市,由“高高”分布转变为“低高”分布,铜陵特色产业不够突出,与合肥

40、等城市相比高等教育、科创产业发展不具有优势,HT E三元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增长缓慢,故呈现出“低高”分布。滁州由“低高”分布转为“高高”分布,说明滁州受到周边城市影响,运用周边具有高协调发展水平城市的溢出效应,整合资源和学习经验,来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耦合协调度有所提升。黄山市表现为“低低”集聚,由于地势、资源等限制,皖南城市主要发展旅游业和矿产资源,从而形成“低低”集聚现象,需进一步根据自身城市所处阶段制定新的发展举措,借助自身地理位置优势与资源,制定人才吸引政策,引入高知识人才到高校任职以寻求HT E系统良性持久发展。2 0 2 1年安徽省各城市显著性分布无明显变化,安徽省城市三元子系统耦合

41、协调辐射范围空间上有扩大趋势,并且影响能力在代表年份有增强的趋势。五、结论与建议(一)结论在对HT E关系回顾梳理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括高等教育的教育规模,科技创新的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经济发展的规模、质量和结构六个维度。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和探索性空间分析法来计算、分析2 0 1 02 0 2 1年安徽省1 6个城市耦合协调度及其空间演化特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时间上,安徽省所有城市HT E三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逐年上升趋势,且近些年来上升势头明显,表明安徽省近些年以“教育为先”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已初见成效。其中合肥、芜湖、马鞍山、蚌埠、滁州耦合

42、协调度较高,且增长趋势较为明显。其余城市耦合度较低,且逐年增长较为缓慢,安徽省城市耦合协调度区域发展不均衡,部分城市HT E耦合协调发展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第二,在空间上,安徽省城市差距明显,形成“中高南北低、东高西低”的格局。安徽省城市HT E三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正以合肥经济圈为中心,向周围逐年辐射扩散。2 0 1 02 0 2 1年,严重失调(级)城市和中度失调(级)城市均由6个减少为0,勉强协调(级)及以上城市由1个增加到3个,优质协调(级)城市由0增加到1个。第三,从空间自相关角度分析,安徽省区域整体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出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在皖中东部的合肥、马鞍山、滁州等地呈现出“高高”集聚

43、现象。而铜陵则表现出“低高”集聚特征。黄山位于皖南部,主要呈现出“低低”集聚特征。安徽省城市HT E三系统发展不均衡,在皖中靠近资源富集合肥的城市,受到HT E三者优质耦合协调城市的影响,快速提高自身城市HT E三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铜陵特色产业不够突出,与合肥等城市相比HT E三元子系统发展不具有优势,HT E三元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增长缓慢,故呈现出“低高”分布。皖南城市主要发展旅游业和矿业,由于地势限制,农业未得到发展优势,从而形成“低低”集聚现象。(二)建议第一,补短板,统筹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和经济协调发展。鉴于各区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限性,迫切需要减小各区域

44、之间的差距,提高整体耦合协调度。要构建多层次、多组织、跨区域的内外联动发展机制,为HT E三元系统良好耦合夯实实力。在高等教育方面,除合肥、芜湖以外,其他城市综合评价指数较低。这些城市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综合评价指数较低,应重点发展高等教育,加强与合肥、芜湖等城市高校学习项目合作以寻求HT E协调发展。第二,推动构建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协调,1 4因此,鼓励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高校共建研发机构,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以形成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93第2期 曹 泽,陶 董: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效应 以安徽省为例 第4 6卷第三,合理调配资源,实

45、现城市均衡发展。促进经济、科学要素和高等教育资源在各地区的合理流动,促进资金、技术、人才从中东部城市向南、北部城市转移,增强区域协调发展的辐射效应和带动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第四,各城市要积极汲取先进城市建设经验,推动城市群内部资源要素高效流动。其他城市借鉴先进城市资源流动快的特点,利用耦合协调溢出效应以及结合自身区位优势,来发展城市特色产业以推动经济发展。同时,还应提升核心城市的溢出能力,扩大其辐射范围,进一步增强整个城市群的竞争力。参考文献:1Y a n g J,C h e n g H.C o u p l i n g C o o r d i n a t i o n b e t w e e

46、n U n i v e r-s i t y S c i e n t i f i c&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a n d S u s t a i n-a b l e 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 C h i n aJ.S u s t a i n a b i l i t y,2 0 2 3,1 5(3):2 4 9 4.2李佳雯,郭彬.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及时空分异研究J.技术经济,2 0 2 0,3 9(4):1 1 2 1 1 9.3钟学思,刘毅良,陈薇.科技

47、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研究 基于中国1 9个城市群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 0 2 3,3 9(2):1 7 8 1 8 7+2 4 1.4彭新一,王春梅.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 0 1 8,3 8(3):1 4 8 1 5 5.5肖田野,罗广宁,陈丹华.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研究 以广东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 0 1 7,3 7(1 5):2 1 2 8.6蔡文伯,赵志强,禹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动态耦合协同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2,4 8(1):1 3 0 1

48、4 3.7赵冉,韩旭.高等教育、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发展及空间演进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 0 1 9,3 7(2):2 3 2 9.8宋美喆,李孟苏.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 0 1 9,(3):1 9 2 5.9蔡文伯,陈念念.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 0 2 2,4 0(2):4 6 5 3.1 0 黎东升,聂庄玲.共同富裕示范区下经济社会环境耦合协调和 以浙江省为例J.生态经济,2 0 2 3,3 9(1):2 2 3 2 2 9.1 1 郑涛,李达,石岩璞,等.京

49、津冀区域经济差异时空特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 0 1 7,3 6(1):9 3 1 0 1.1 2 郑欢,方行明.产业集聚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及其空间驱动机制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 0 2 3,3 9(4):4 2 6 4 3 4.1 3 张松彪,王玺宁.中国城乡居民养老金地区差距的演化格局与来源分解J.经济地理,2 0 2 3:1 8.1 4 蔡冰冰,赵威,李永贺,等.中国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 0 1 9,3 9(9):9 6 1 0 5.1 5W u J,Z h a n g K.H o w t o E v a l

50、u a t e t h e C o o r d i n a t i o n o f G r e e n E c o n o m y,E d u c a t i o n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 T e c h n o l o g i-c a l I n n o v a t i o n?T a k e C h i n a a s E x a m p l eJ.D i s c r e t e D y-n a m i c s i n N a t u r e a n d S o c i e t y,2 0 2 2:1 1 4.1 6S u n L,W a n g Z,Y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