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论研究 Theoretical research213November 2023构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体系的实现路径研究李水生/南宁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6摘 要:在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的过程中,思政体系的构建可以帮助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也是学生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家大计,育人以立德为根本,课程的思政教育在新时期的教育议题中受到广泛讨论,体育课在高校教育中不可忽视,其不同于中学阶段的体育课程,是探索个人体育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本文对高校体育课程的思政体系构建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探索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共同深化推进的有效途径,使学生在体育课程中从实践能力、运动
2、体能与思想精神等多方面都能得到提升。关键词:高校体育;思政体系;实现路径1、研究背景思政教育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中一直受到国家方面的重视,在 2004 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提出了需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帮助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2015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 中指出大学生教育过程中需要强化四个意识,增进四个自信,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2020 年出台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也提到了将立德树人作为检验高校工作的根本标准,从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三个方面共同入手,培养有格局的大学生
3、,提高高校人才的培育质量。就学校体育课程中的思政教育体系建设方面,2020 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体育教育是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帮助实现国家教育现代化、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在体育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当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现代体育教学不仅需要立足于时代需求,对课程进行改革创新,还需要加强体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帮助学生培养体育兴趣爱好,使其能够在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磨练意志,促进运动机能提升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凝聚精神内核。但新时代的高校体育教育普遍存在思政教育内涵不
4、足的问题,从教育模式设计、课程内容设计到教师教学观念、学生认知水平都没有正确认识到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导致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片面化,体育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的体能教育,而忽视了学生体育精神教育与体育素养教育,难以达到新时代对于高校学生的发展要求。2、高校体育课程融入思政体系的实际意义2.1 思政体系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的构建存在必要性一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育精神是开展思政教育的有效措施,通过在体育运动中培养学生的体育竞技精神,有助于学生深刻地认识人生价值,并能够长期影响学生行为,使良好的体育精神贯穿于学生日常行为中,成为学生的人生行动指南与价值导向,例如通过奥运精神让学生认识到
5、互相理解、友谊高于胜利、团结向上与公平竞争的精神内核;通过运动比赛让学生了解“参与比获胜更重要”、“坚持就是胜利”等行动宗旨,培养学生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优良品质,帮助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人。二是优化体育课程发展的有效途径,体育教学在目前的教学实际中普遍不受重视,课程安排不合理,实际教学中时常被别的课程教师占用,不利于未来体育教育的发展,也阻碍了学生的全面提升。通过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能够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以思政教育为纲领进行体育教育内容改革,培育学生的优良品德,通过寓教于乐的体育运动形式,深刻落实课程教学目标,实现体育课程的优化发展。三是有效发挥体育迁移价值,体育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中不
6、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应当与其他课程相辅相成,帮助214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将体育教学中的积极意义向其他层面迁移就是实现“体育迁移价值”的过程,这要求学生能够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学习、认识到正确的思想内涵,并潜移默化地内化到日常生活中,借用所学内容丰盈自己,快速适应社会,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2.2 思政体系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的构建具有可行性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指出,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从环境出发,推动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满足人民对体育运动的需求。学校体育教育是推进全民健身的重要一环,而高校体育作为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构建良好的高校体育教育有助于推进社会体育事业的进步。高校体育教育在思政体系构建过程
7、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一方面,在体育教育环境上,高校体育教育有条件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运动环境,规范的运动场地和正确的运动指导也帮助学生了解体育竞赛严格的规则,通过亲身参与在体育事项中,能够让学生从自身出发,学习竞技精神,端正比赛态度。另一方面,在思想教育上能够发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作用,学生通过种类丰富的体育活动,或是个人运动,或是团队运动,通过比拼获得胜利的过程能够让学生在富有激情的运动中不断突破自我,磨练意志,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融入集体,学会与人相处的交流之道,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高校体育教学思想与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由关注技术运动转向关
8、注学生兴趣方面变迁,课程内容转向体育与健康融为一体的变化方向,课程形式经历了由课内到课外再到课内外相结合的趋势。将思政教育与体育教育相融合,能够借助极富魅力的体育运动,带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其感受正能量的影响,使优秀的体育精神内化,实现素质教育目的。3、当前高校体育课程中思政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3.1 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认识不足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思政教育一直是以言传为主,即口头教育,通过影片、说教、德政课程等形式向学生传输道德观念,缺少教师的亲身示范,这就导致了以学生自身运动为主的体育教学中缺少思政教育内容,体育教师与学生也没有意识到思政教育对体育教学的积极意义。一是体育教师本身在早期
9、教育与后期教学实践中,缺少思政教育的认识。课堂教学侧重于学生技能的掌握,而忽略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体能考核上,符合传统应试教育的教育方式,将体育知识结构、个人运动能力与体育素养作为考核标准。素养教育的缺乏会导致学生在日后步入社会后出现素质参差不齐、水平不一的问题,难以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快速立足。二是体育教师相较于其他科目的老师,更擅长于运动技术与体能训练,在教导学生时往往也是从技能传授入手,缺少讲授道理的能力,不擅于将字面意义上的思政理念融入自身行为中,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导致整体思政教育在体育课程中比较薄弱。需要根据学校教育目标课程实际情况来优化教师的
10、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来保障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顺利实施。3.2 高校体育思政文化建设不足在传统的高校教学过程中,思政课与体育课毫不相干,教学中的思政理论也无法在体育课程中实际应用,学生也不会将体育课与思政教育联系在一起,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思政文化建设不足。一是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与教学目标不一致,未能与时代相匹配。从 2004 年起我国就要求体育教育应当具有育人树人的能力,但实际上高校在制定体育教学大纲时并没能将思政品德教育内容融入体育课程中,即便部分学校会对体育教学的思政教育有所要求,但并没有明确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方向和具体内容,也没有采取相应的教师培训和提出行为措施规范等,导致体
11、育教师在具体施行时无从下手,影响了思政教育在体育课程中的教学效果。二是体育教学中的思政内容更新缓慢,难以与时代价值观结合。对于思政教学与体育课程的融合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近几年来关于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才逐渐发展起来,体育教师在体育思政教育内容方面提出的见解有限,且局限于以往的教学经验,无法为新时期的体育思政教学内容提供填补与设计方案。这就导致了这方面内容更新缓慢,仍沿用了十年前的教学内容,与时代脱轨就意味着学生的体会感减弱,难以代入自身,完成教学目标。3.3 思政文化融入体育教学的建设缺乏长效机制对于思政教育与体育教学的融合并不是单一的体育课程或专业教育就能够完成的,需要建立有效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
12、,联合文化教育与体育教育,共同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但就目前而言,大部分高校并没有针对体育教学中思政文化的融入提供长久性的建设方案,缺少长期机制也会导致思政教育在体育教学中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一是体育专业教师本身没有经过全面的思政教育教导,也缺少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经验,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自我探索,且未经过全面系统设计,不能独立对传统体育课程进行优化,在面对思政教育与体育学专业课程融合过程无从下手,很难以此为基础激励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产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二是缺少合理的考核机制,体育教学作为室外教学课程,容易受到天气等影响无法正常开展,且课程安排较少,往往一周只有一到两节课,课程缺
13、乏稳定性。其次体育教学的考核方式缺少新意,高校体育教师往往在开课的时候就会告知学生最终考核内容,让学生在日常课程中有意识地自主训练,这样刻板的教学与考核方式难以与思政教育理论研究 Theoretical research215November 2023相结合,强行融入也会增加教师的负担,无法提高实际教学质量。4、高校体育课程中构建思政体系的优化路径4.1 打造高素质体育教师队伍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程的领导者,也是体育教学中思政教育的主要传播者,因此需要对体育教师的思政内涵进行丰富提升,从根本上提高体育教学中思政教育的融入水平。一是提高教师的思政文化水平,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参与思政文化学习,传达课程
14、思政思想,同时可以拓宽高校体育教师视野,深挖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建议。结合当地传统文化与时代流行主旋律,向体育教师传播新精神、正能量,帮助其理解思政文化内涵,获得对思政内容的情感认同和政治认同,自觉与体育教学结合,将自己的感悟渗透至体育课堂,带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获得思想感悟。二是教师主动反馈教学实践信息,帮助教育效果提升。思政教育与体育教学结合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收集与整理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改进达到优化目的。4.2 营造良好的高校体育氛围促进体育课程中思政教育的展开,首先要营造出适合的教学环境,利用环境影响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
15、的熏陶。一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目前对于思政教育与体育课程的融合,要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因此高校在体育课程内容规划过程中就应当融入思政教育的内涵,发挥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包括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师的定期培训,学生身心健康的引导等,尽可能保证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使其符合当下的时代发展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心理需求。二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巍巍中华,泱泱华夏,我国的传统文化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优秀的文化精神也深深地印刻在我们日常的风俗与活动中,体育运动中
16、也有丰富的文化精神,通过结合当地的民族风俗与运动项目,向学生传递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和民族意识。例如举办端午龙舟赛,东北高校举办的滑雪、溜冰、冰球等体育项目,有山地区高校举办登山活动,少数民族较多的区域,可结合当地的民族特色举办民族运动赛马等,通过与传统文化结合,丰富体育教学内容的同时,让学生可亲近自然,通过传统的运动竞赛将传统文化精神传递给学生。4.3 健全教育体系,完善考评机制高校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应当是对不同学科间的屏障突破和转换结合的过程,找到二者的契合点,进行互补的体系构建,完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系统建设。一是推进高校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内容建设。对于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不仅是
17、以开阔学生视角为基础,还应当综合考量体育项目与思政属性的结合,优化体育课程的项目板块,一些比较枯燥单一的体育项目,只需要靠反复训练就能达到强化目标的课程,如铅球、羽毛球、跳远等,可以将其设置在考核内容中,平日在课程中以及课后学生自己多加训练即可,不需要单独设置为独立课程。而对于场地条件要求苛刻,设备昂贵的体育项目,例如高尔夫球、棒球、游泳等项目,可以根据学校条件与实际需求进行开设,同时匹配相应的思政教学内容。而对于其他常见的体育项目可以根据学校情况纳入体育课程中,根据体育项目形式不同,分别引入适用的思政元素,帮助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体育项目的思政内涵。二是完善高校体育教学的考评机制,
18、激发师生学习兴趣。多元化的课程设计需要配套综合性的考评机制,帮助学生在平时的体育课程中加深投入度。考评机制可以从知识评价、能力评价与思政素养评价几个方面入手,对学生的体育项目理解程度、训练水平、思想认识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评,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发展。5、结论与展望体育课程作为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其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不仅是教导学生养成运动健身的习惯,还应当通过思政教育与体育教育的融合,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思想内涵,帮助其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能够保持良好的精神品质,发挥拼搏向上的积极精神。思政教育融入体育课程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教学改革属于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目前体育教学中思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认识不足、思政文化建设不足以及思政体系建设缺乏长效机制等,需要从打造高素质体育教师队伍、营造良好的高校体育氛围以及健全教育体系,完善考评机制等方面入手进行改善。通过科学地调整教学目标,应用教育资源达到强化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最终目标。参考文献:1胡鼎.课程思政与高校体育课程融合的实践路径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11):108-109+112.2王喜忠,宫美凤.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方位及推进策略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23(06):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