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石涛创新精神对当代艺术的意义探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21707 上传时间:2024-06-13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8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涛创新精神对当代艺术的意义探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石涛创新精神对当代艺术的意义探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石涛创新精神对当代艺术的意义探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8基金课题石涛是清朝著名画家和僧侣,擅长绘制山水和花卉。俗姓朱,名若极,法号元济,也称原济,字石涛,别号大涤子、清湘老人、石道人等。在中国绘画史上,石涛凭借丰富、变幻的画风和敢于打破古制的思想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石涛的创新精神能够让当代艺术家在思考中国画艺术发展现状、处理继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时得到启示。1 勇于反思画坛现状石涛活动于明末清初时期。当时,以“四王”(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和王翚)为首的正统画派在画坛上占主导地位。“四王”主张通过模仿来学习绘画,并将仿古画作为衡量标准,将宋元的笔墨视为最优秀的绘画,轻视写生和创新,石涛则与“四王”的艺术主张截然不同。王原祁曾言:“明末画中有习气恶

2、派,以浙派为最。至吴门、云间,大家如文、沈,宗匠如董,赝本混淆,以讹传讹,竟成流弊。广陵、白下,其恶习与浙派无异,有志笔墨者,切须戒之。”王原祁意识到了画坛充斥着赝品,他认为出现此问题的原因是“正宗”画法受到了异端“恶习”的影响。石涛在当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古人真面目,实是不曾见,所见者皆赝本也。真者在前,则又看不入”,他犀利地指出时人一味追求前人笔墨,却只浮于表面,直至一种畸形的状态,由此画坛充斥着赝本。石涛虽没有明确提出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但不管是其画论作品苦瓜和尚画语录还是其画作,都暗示了他的答案要想摆脱这种流弊,需要画家不再依附于已有的传统,不再拘泥于“摹古”,而是创造属于当前时代的

3、笔墨,即所谓的“笔墨当随时代”。石涛认为,画作是用来表达艺术家内心情感的载体,因此笔墨的表现形式须因时代而异。艺术是与时俱进的,勾皴染点擦等技法也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艺术体现时代特色,不随人的意志转移。正是因为时代在不断变化,所以绘画艺术才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永恒的生命力。缺乏创新、一味模仿前人、违背时代发展规律的作品只能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石涛勇于质疑当时画坛的“正统”习气,这种精神值得当代画家学习。2 绘画表现技巧别具一格石涛作品的新颖之处在于其独一无二的构图,尤其在山水画构图方面具有独到的理解,不囿于前人的石涛创新精神对当代艺术的意义探究袁巾茗1,张仲言2(1 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

4、5009;2 华东交通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摘要:目的:文章旨在探讨石涛创新精神对当代艺术的意义。方法:分析石涛的创新表现技法和与自然的融合境界。结果:石涛的创新打破了中国画界的封闭局面,为之后的中国画艺术开启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他勇于质疑和反思画坛现状的精神,以及独特的表现技法和与自然相融合的境界,给当代艺术家在思考艺术发展现状和处理继承与发展之间关系等方面带来了重大启示。结论:石涛的创新精神对当代艺术家具有重要意义,他将继续激励当代艺术家不断探索和创新,为艺术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石涛的创新在当时的中国画界引起了轰动,打破了传统的束缚,为中国画艺术带来了新气象。他勇于质疑和反思画

5、坛现状的精神,激励了后来的艺术家们对传统的思考和突破。石涛创新的表现技法对中国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创新的表现技法为当代艺术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激发了他们对艺术表达多样化和自由化的追求。同时,石涛的创新精神体现在他与自然的融合上。他深入研究自然景观,将自然的美与自己的情感融为一体,通过画作表现出来。这种与自然相融合的境界,启示了当代艺术家在表达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关怀时,要注重与自然的互动和共生。关键词:石涛;创新精神;“笔墨当随时代”;当代艺术;绘画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2-0018-03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扬州大学大学

6、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石涛创新精神的当代意义”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2022099219第 37 卷第 2 期 2024 年 1 月Vol.37 No.2January 2024艺术科技刻板印象,这使其作品富有深度和广阔感。同时,他经常使用截断法来展现深邃的境界,通过特写的方式突出画面中的景物,使其更加集中、突出和清晰。石涛的作品虽然并未完全摆脱法则,但其构图能够给人带来豁然开朗的感受,这是其作品与众不同之处。石涛的作品流畅自然,点、线之间的勾连具有现实意义。构图只是石涛创新的一方面,此外他还极为注重体现个人特色,表达主观情感,由此提出“我自用我法”的艺术理念。其绘画作品印章上多为“我法”“

7、不从门入”等文字,这正是他“我自用我法”艺术思想的具体展现。而个人的特色具体要怎样表现呢?石涛阐释道:“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古人的法则是今人学习的基础和起点,而不是目标和终点1。掌握了古人的法则并非掌握了所有规律,同时掌握了现有的技巧也并非掌握了绘画的真谛。对艺术创作者而言,有法和无法是同时发生的。当画家的技法练习到一定程度时,他们才会在下笔时游刃有余、胸有成竹。事实上,画家的心态和对技法的熟练程度决定了其是有法还是无法。胸有成竹、下笔有方和胡涂乱抹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在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断提高,对传统和现代的诠释和解读也更加多样

8、化。然而,有些人极端地将传统视为腐朽、不合时宜,将反传统作为艺术标志,追求奇异、荒诞的表现形式。这种创作理念忽视了现代主义的积极性和现实意义。将传统与现代对立起来是一种误解,中国传统绘画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是人类文明中具有时代印记的特定艺术形式,能反映时代精神。今人不能被传统的缺陷迷惑,而要重新诠释传统。现代主义也并不是简单地反对传统,而是要进一步探索艺术本质,在材料运用、视觉元素的探索、内在精神的表现以及思想的自由展示方面更新艺术发展格局。唯有坚持这种创新精神,艺术作品才能生生不息,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洗礼1。这正是石涛创新精神带来的启迪应在深入研究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是当代艺术创作者必须坚

9、守的原则。3 与自然合二为一的境界王原祁在论画十则中批评了浙派画家,且明显将矛头指向石涛。这是传统派和革新派之间一次激烈的论争,石涛的作品搜尽奇峰图正是对传统派观点的有力回击。无论是卷首用隶书写下的“搜尽奇峰打草稿”七个大字,还是卷末的长篇题跋,都强调了石涛“师法自然”“不立一法”的观点,批评了缺乏对自然的感悟、缺少生命意义、只会模仿古画的顽固保守派,并表达了他内心对保守派一味模仿古画的强烈不满。石涛认为,绘画应以自然界的万物为基础。大自然的奇妙造化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基础。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了“二可法”,石涛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了这一理念。搜尽奇峰图的创作便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石涛认为,生

10、活是绘画艺术的根基。他强调画家必须沉浸在大自然中,从现实生活中获取灵感,以大自然为师。“搜尽奇峰打草稿”是对宗炳“身所盘桓,目所绸缪”、张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等前辈写生理念的总结和进一步发展。他呼吁画家要勇于面对困难,积极探索名山大川,深入大自然进行观察和研究,以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如果不注重积累生活素材,画山水画就只是一句空话,更别提有草稿可供参考了2。石涛走遍了苏皖各地,多次游览黄山,领略神秘的彩云之海,寻觅每一座奇峰,积累了大量艺术素材。他真正领略了黄山的自然之美,并从黄山独特的山石纹理和景致中找到了描绘自然景物的突破口,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并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融入写生。同时,石涛

11、并不赞成画家刻意模仿或复制生活。他认为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但不是艺术本身。真正的艺术作品必须是画家主观感受与客观自然融合的产物。在画语录山川章中,其言:“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换言之,石涛认为,“搜尽奇峰打草稿”不仅是为了表现客观的山川景物,还是为了表达画家的主观感受。山川由画家代为表现,画面上的山川由画家创造,这是基于画家与自然的互动与融合。为了将画家的主观情感与客观自然的山川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美的意象,需要彻底探索奇峰并进行草稿创作3。随后,将这些意象物化,创造出山川的艺术形20基金课题象,使山川形

12、象达到极致的表现。目前,我国山水画成品大多是由画家艺术加工而成,原始的写生作品较少。将草图转化为成品是许多当代画家的首选方法。画家需要通过实地写生,观察自然景色的细微之处,捕捉到自然界的变化以及光影的变幻,如此才能使作品具有更真实、更生动的效果。总体来说,如今的写生方式比过去更加多样化。现在,人们可以使用各种工具,如铅笔、水彩、签字笔等,这些工具比过去的工具更加小巧、方便。这样的多样化选择使户外写生更加灵活,画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选择适合的工具。这种多元化的发展为写生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更高的自由度。虽然科技的迅猛发展改变了记录景色的方式,但写生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电子设备记录的画面可能

13、更加精确和生动,但缺少了水墨写生独有的艺术韵味和情感表达。水墨写生通过墨迹和线条的凝练表达,勾勒出自然景物的气韵和意境,带给观者深深的共鸣,其不仅仅是对景物的记录,还是一种对自然与人文的表达。因此,即便科技不断进步,画家仍应传承和弘扬水墨写生的独特价值和美学魅力。远离城市喧嚣,走进大自然中探索祖国的美丽山河,获取最真实的一手资料,感受层次更丰富的自然图景,如此才能更好地理解自然之息的含义4。水墨画是主观情感与客观自然相融合的作品,只有真正感受到自然气息,才能激发创造力,形成独特的审美品位和情感体验,并通过个人的技巧将这些体验转化为独特的艺术作品。4 结语石涛的创新打破了中国画坛的封闭格局,他以

14、勇于质疑和反思画坛现状的精神、独特的表现技法以及与自然融合的境界,给当代艺术家带来了重大启示。参考文献:1 张婷婷.石涛山水画构图研究 D.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大学,2021.2 牛惠民.“我自用我法”:从石涛的“我自用我法”谈中国山水画的个性表现 J.国画家,2010(1):66.3 李红.石涛山水画写生观探析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4.4 陈拟同,徐豪.从“搜尽奇峰打草稿”看中国画写生的意义 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0,28(S1):1-3.作者简介:袁巾茗(2002),女,江苏盐城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史。张仲言(2002),男,江苏盐城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15、上接第 4 页)神经系统与外部设备间的信息交换的方式将成为现实,在脑机接口支持下的元宇宙,将产生全新的交互逻辑,真正实现人机交互5,届时敦煌文化元宇宙与真实的敦煌石窟之间的界限将逐渐模糊,用户足不出户便可了解敦煌文化,感受敦煌文化的魅力。4 结语基于不断更新的数字媒体技术,敦煌文物保护与传播的元宇宙正在逐步实现,以数字虚拟人敦煌仙子伽瑶为中心的数字媒体传播形式不仅可以更好地承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能,还能优化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方式。在敦煌文物保护与传播元宇宙构建的过程中,不断融合多媒体创意、实践,品牌 IP创意转化等,发掘具有敦煌文化价值的内容内核,推动敦煌文化的数字化进程,逐步在文化

16、遗产领域形成技术辐射,驱动相关学科建设,推动相关课程建设,提升文化遗产可视化建设水平、产品开发转化能力,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创造更多可能性,进一步推动敦煌文物保护与传播的数字化,与时俱进,促进文物保护成果共享,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更好地绽放光彩。参考文献:1 邱锦.元宇宙视域下虚拟数字人在图书馆服务场景中的应用研究 J.河北科技图苑,2023(1):31,47-50.2 斯蒂芬森.雪崩M.郭泽,译.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45.3 喻国明,杨名宜.虚拟偶像:一种自带关系属性的新型传播媒介 J.新闻与写作,2020(10):68-73.4 欧阳小叶,李彬,潘小山.2022 年元宇宙技术主要发展动向分析 J.无人系统技术,2023,6(2):103-111.5 王超群,张捷.虚拟数字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应用研究 J.新闻潮,2022(11):27-31.作者简介:杜鹃(1982),女,山东沂南人,硕士,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敦煌文化新媒体传播。杨瀚林(1995),女,甘肃民勤人,硕士,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敦煌美术史。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