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大数据时代教育评价的价值重构与逻辑理路_罗生全.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1982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60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数据时代教育评价的价值重构与逻辑理路_罗生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大数据时代教育评价的价值重构与逻辑理路_罗生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大数据时代教育评价的价值重构与逻辑理路_罗生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16DOI:10 16614/j gznuj skb 2023 04 010大数据时代教育评价的价值重构与逻辑理路罗生全1,陈卓1,2(1 西南大学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暨教育学部,重庆400715;2 重庆市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重庆400020)摘要:社会的深刻变化与大数据的创新应用为人才培育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本研究以人的发展为基点,发现大数据时代教育评价呈现出数字技术赋能下虚实耦合的评价主体角色、大数据支持下的“教 学 评”一致性关系模式、大数据时代基于证据的全息评价图景等样态,体现出人对技术的解放性依附、人与技术生态的交互性创生和人对技术伦理的规范性审查三大价值表征。故而提出

2、教育评价应以高质量育人意识领航的价值认知、多模态数据关系下的育人实践和多中心学生智慧在场的文化生态建构,来推动大数据时代教育评价的内涵式创新。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教育评价;价值重构;逻辑理路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 733X(2023)04 0116 13Value econstruction and Logical Line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in the Era of Big DataLUO Sheng quan1,CHEN Zhuo1,2(1 Southwest National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3、esearch CenterFaculty of Education,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2 Jiangbei Teacher Training Institute of Chongqing,Chongqing 400020,China)Abstract:Profound social changes and innovative application of big data provide new ideas and methods for talent cultiva-tion Based on human develo

4、pment,it is found that educational evaluation in the era of big data presents such patterns asthe virtual real coupling evaluation subject role enabled by digital technology,the consistency relationship model of“teaching learning evaluation”supported by big data,and the holographic evaluation pictur

5、e based on evidence in theera of big data It embodies three values:liberating attachment of human to technology,interactive creation of human andtechnological ecology,and normative examination of human to technological ethics Therefore,it is proposed that educa-tional evalu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

6、he value cognition guided by the high quality education consciousness,the educationpractice under the multi modal data relationship and the cultural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multi center studentswis-dom presence to promote the connotation innovation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in the era of big data

7、Key words:big data era;educational evaluation;value reconstruction;logical line大数据时代,生产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升推进了公平而有质量、个性而又多元的教育生态形成。在服务“国计”又服务“民生”的教育发展探索中,2019 年 2 月,教育部出台奠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的纲领性文件 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提出要“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教育强国建设1。教育评价也在技术植入的过程中促发了新一轮的改革契机。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了结果评价、

8、过程评*收稿日期:2023 01 2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教材建设国家事权的基本理论及权责机制研究”(AAA210015)和西南大学创新研究 2035 先导计划“智慧育人计划”(SWUPilotPlan001)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罗生全(1976),男,四川南充人,教育学博士,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暨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陈卓(1984),女,重庆巴县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重庆市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学校课程与教学。117价、增值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的评价理念和“到 2035 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

9、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目标2。由此,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研究热潮涌现。在大数据的加持下,实践层面教育评价的数字化运用开始走进课堂和教学,成为教育教学有序开展的重要环节。但在现实领域,大数据与教育评价的融合依然面临较多困境。一是关于数字技术融于教育评价的研究是零星、散在的,与之对应的理论研究亦较少。人们对评价与新技术融合创新中的新概念感到困惑不解。二是人们对大数据与教育评价的价值立场和价值关系界定不清晰,在实际运用中存在两类极端倾向。对技术的盲目推崇者对各种评价方法机械套用,简单地以数量关系衡量人的发展,加剧了评价运用的功利性。对技术怀疑和抵制的保守派固步自封于对学生发展的单向考试评

10、定,虽被要求却缺少对现代技术的学习意愿,在技术运用中存在对抗情绪。两类群体都体现出对技术的被动运用,缺失了人作为教育主体在进行评价活动中的主体角色和功能。三是教育评价改革作为高质量育人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石之一,但如何运用新技术促进评价牵引下的育人方式改革、办学模式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和保障机制改革还有较多留白空间3。鉴于以上评价认知、评价实践和评价环境中的问题,本研究以教育评价的现实样态为起点、教育评价价值关系为表征进行解构与重构,探析大数据融于教育评价的育人逻辑,以此为切口来研究促进大数据时代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的深化与改进路径。一、大数据时代教育评价的新形态教育评价是评价主体依据其价值观和一定育人

11、目标,运用评价手段对教育过程及内容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口头测验可视为教育评价的早期样态。其后,受科学主义、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思潮的影响,教育评价虽先后经历了测量、描述、判断、建构4 几个发展阶段,但存在本质始终聚焦于对教育“价值关系运动的效果或后果之中”的“价值事实”判定5。在技术赋能的新的生产关系中,知识生产方式的变化极大地促进了教育评价样态的转型。计算机辅助测验、AI 智能评价和全息评价等新评价技术推进教育评价进入数字智能化发展阶段,加速了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的智能化推广和运用,促进了不同层次、类别的教育评价任务的重构。尤其是智慧教育理念引领了教育评价改革的新思想和新

12、举措,在方法论层面产生了如何去认识、理解“智慧型评价”,以及如何运用大数据时代评价的理念、技术、工具、方法去优化教育评价方式的规律探索。但从本体论层面看,大数据与新技术的融合并未改变教育评价的本质属性,教育评价改革的一般性原则依然指向育人。换言之,教育评价的核心是人,技术只是实现教育内在价值提升与外在价值转换的媒介,教育评价在技术、工具、方法的使用上依然聚焦于以育人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评价理论体系范畴之中。在大数据时代,教育评价主体角色、评价技术手段、评价过程及内容发生颠覆性变化,现代技术转变了泰勒以常模参照为基础的扁平化评价关系,从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等方面驱动了教育评价与数字治理体系深度

13、融合。2023 年 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 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到 2025 年,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 数字基础设施高效联通,数据资源规模和质量加快提升,数据要素价值有效释放”以及“开展数字中国发展监测评估”6 等重要部署,引领我国教育评价构建的新方向,推动了教育评价现实样态从初步成型向体系化布局迈进。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118(一)数字技术赋能下虚实耦合的评价主体角色在数字技术赋能下,技术运用的主体首先成为教育评价样态转变中最核心的要素。可显现、可感知、可交互

14、的数字技术为数据支持的自主评价、主体联动的多元评价与 AI 引导的智能评价创设了条件。数字技术带动教育评价主体角色由现实走向虚实互通,重组和联通了评价主体在人际、物际间的智慧对话,在智能互动、数字孪生、教学互通中促进了评价主体角色耦合与角色重构,见图1。图 1数字技术赋能下虚实耦合的评价主体角色1 现实主体评价角色耦合中的智能互动学校环境中现实主体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现实主体评价角色耦合是师生双方在进行教育评价时,应用数字技术实现的评价角色地位和身份变化。一是数字技术增强了学生主体自主评价的角色地位。基于智能数据反馈的“学习清单”辅助学生对自己“掌握学习”(mastery learning)的

15、情况进行判断,如美国“一个人的学校”试点项目7。“学习清单”强化了学生自我评价的自主性,学生主体的评价角色地位由隐性走向显性。二是数字技术促进了师生在过程性评价中的角色交互。由“体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扩展现实技术和学习分析技术等”为主要支撑的“沉浸式教学模型框架”能够支持教师运用多模态数据进行教学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以交互式评价提升过程评价和学习分析的精准性8。这也暗示大数据时代现实主体评价在智能互动的评价活动中由于自主性和交互性的增强,其评价角色构建产生了新的评价素养要求,现实主体必须去更新评价认知和转型评价方式才可实现评价角色耦合中的顺利过渡。2 虚拟主体评价角色耦合的中的数字孪生虚拟主

16、体是以“数字映射的方式获得虚拟身份,通过数字化实现对真实主体的生理存在、文化存在、心理和精神存在的映射化配置形成镜像化身”9 或“基于学习者动态数据映射而镜像生成”“数字孪生学习者”10。目前,教育评价类的数字孪生尚处于萌芽阶段,其样态主要有两类。一类常见于家校共育的 APP 软件,这类软件映射了学生、教师和家长身份参与的在线互动评价,教育行政人员或第三方评价人员则以更高一级管理身份参与评价。另一类是主流 MOOCs 平台、加利福尼亚大学同伴互评系统中的师生在线学习测评与同伴互评活动11。根据温特的建构主义理论,互动行为是主体角色身份转化的根源12。在数字化的镜像映射中,互动行为以主体间的耦合

17、罗生全,陈卓:大数据时代教育评价的价值重构与逻辑理路119联动、任务协商为基础,不同主体的数字孪生角色以共同的评价任务参与在线评价,实现学生、学校、家长等的多元主体评价;扩充过程性评价、真实性评价、精准性评价等评价方式;满足知识、能力、素养的多维评价13。3 虚实主体评价角色耦合中的教学互通教学互通中的虚实主体包括了现实主体和作为 AI“主体”的虚拟导师。虽然虚拟导师是现实教师的数字拟态角色并非真实的主体,但虚拟导师能基于学情以循序提问、鼓励推理、可操作性反馈、示范推理技巧、精准识别学生问题等技术模拟教学,如自动导师(Auto Tutor)、写作导师(Writ-ing Mentor)、化学导师

18、(Chem Tutor)等14。在教育教学中,虚拟导师促进了现实教师与虚拟导师、虚拟导师和学生在教学交互中的角色耦合,现实主体在与虚拟导师的教学互通中产生复合的教育评价活动。服务于“教”的主体 教师,虚拟导师能辅助模拟学习过程,对学习行为进行数字采集,分析学习焦点和评估学习效果,帮助现实教师开展面向全体的教学评价。服务于“学”的主体 学生,虚拟导师能够对个体学生的学习节奏、学习进度、学习频率进行高精度靶向评价和智慧引导。换言之,虚拟导师对现实主体发挥个性化评价引导的功能,既联结了现实的教师,也联结了学生,不仅为现实的教师开展个性化教学提供参考、促进教学进行课程设计改进,也在评价互动中同步支持了

19、学生个性化参与的程度与深度。整体来看,技术赋能下教育评价样态迫使评价主体由被动向主动、单一向多元、现实向虚实交互的角色耦合,促进了师生在教学评价和自我评价中的角色完善。现实主体的智能互动增强了师生评价角色的主体评价意识和地位;虚拟主体的数字孪生呈现出多元评价主体在学习关系共促式构建中的角色联结;虚实主体的教学互通凸显了虚实教师的教学协同角色和个性化指导角色。教育评价主体呈现出更丰富的自主性、多元性和交互性角色特征,进而影响到教育评价其他要素的发展。(二)大数据支持下的“教 学 评”一致性关系模式教育评价样态在内容要素上反映为评价关系的变化。不同于 20 世纪 80 年代教育行为与价值目标的同步

20、监测、进步测验(progress test)、课程编制与实践活动一致性分析(consistency analysis)等在教、学、评交互中的单线、散在运用15,大数据时代的教育评价以主体对教育评价过程和内容关系的数字化建模、可反刍的教学过程、结构数据刻画的学业表现和数据价值关系探索深化了教育评价过程及内容在“教 学 评”一致性关系上的交互性发展,见图 2。图 2数字技术支持下“教 学 评”一致性关系模式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1201 现实基础:可反刍的教学过程教师进行教学过程的反刍主要是对教学恰当性和教学效能达成

21、的评价。大数据时代,教师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围绕评价目标对教学过程编码分析,促进教学反思与教学改进。教学反刍在本质上属于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而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执教胜任力的重要构成。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刍主要有两种。一是以录像分析技术进行课堂教学行为反刍。如,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的教育评价活动(TIMSS 第三次测评)。它“把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活动变成了可以反复观察、研究的资料”,并以“师生交互过程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分析”解构教学行为、促进教学反思16。二是以在线反馈数据进行教学效果反刍。如,教师以在线教学任务和在线教学表现分析构建的“人机协同在线教学评价框架”为参照,根据其教学投入、教学促进、

22、教学调控的达成程度以及学生对教学认可与满意程度的变化情况来调整和改进教学17。由于可反刍的教学过程成为了现实教学改进的重要支持,因而为“教 学 评”一致性关系模式搭建了由技术向实践转化的现实基础。2 响应条件:结构数据刻画的学业表现在“教 学 评”关系中,“学”的效果是评价“教”是否达成的重要指标。因而对“学”的结构化刻画成为了促发“教 学 评”一致性关系模式的响应条件。数据对教学效果的响应多以学业表现来呈现,如“面向大数据量化自我学习算法 QSLA(Quantified Self Learning Algorithm)”18、“网络大数据集成挖掘”的“半监督深度学习方法训练单分类 SVDD

23、模型”19 中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刻画。数字技术的实时互动、埋点采集、深度分析与循证决策等技术也进一步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多维、实时分析评价,以便根据实时学情进行多元督导20。这些结构数据刻画学生学业表现的描绘更加简洁、明了,既辅助了教育评价由教向学转化效果的验证,也联通了从“以学习测评为表征”的符号主义到“以数字关系为反馈”的联结主义再到“整体学业结构为刻画”的数字智能创建进程。3 价值联结:一致性数据关系中的教育评价从育人的价值旨归来看,一致性数据关系中的教育评价并非教育数据的简单记录与分析,而是要将育人价值一以贯之地融于教与学关系中。如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 新

24、课程方案)提出教育评价要更新评价观念,改进结果评价、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推动考试评价与新技术融合的方式创新,促进“教 学 评”有机衔接21。新课程方案 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对教育评价的内涵予以了细化,凸显了教育评价在人的素养培育中的育人价值。首先,从教与评的关系看,“教 学 评一致性 指向有效教学。有效教学不是理性的思辨,而是基于证据的推论”22。它关注到用教学证据对教学过程本身的评价,因而需以“教 学 评”一致性关系中的数据证据搭建其建构的现实基础和响应条件。其次,从学与评的关系看,“教 学 评”有机衔接需以育人实效为重要考量依据,数字关系需要去挖掘育人活动本身在学生素养发展中的价值意义。如运用

25、数字化的融合评价与 APT 教学模式(Assessment Pedagogy Technology)的结合,能“促进学生问题提出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23,将评价的指挥棒转向了对学生素养发展的评价。因此,大数据时代教育评价在“教 学 评”一致性关系中的价值联结,体现的是教育者对学情数据以教育话语进行的育人价值解析和数字化关系重建。这种重建如果脱离了育人价值,教育评价对大数据的运用就会失去联结到现实的具体的人的本真之意。罗生全,陈卓:大数据时代教育评价的价值重构与逻辑理路121(三)大数据时代基于证据的全息评价图景技术要素重整了教育领域数字治理体系,全息智慧管理成为技术重构教育生态的典型样态。全

26、息技术在学习领域因其对信息的高精准存储和重现功能使它可被用于深度学习模型构建24 和基于证据的评价运用。一方面,全息技术将学习活动中难以捕捉的学生表情、互动细节和现场表达等转化为可分析和评判的素材。另一方面,全息技术“将观察到的学生能力表现与可测量的表现数据关联起来,为评价结果提供更多的过程性证据,以增强评价推论的准确客观。”25 在教与学的互联互通中,全息技术从对学生学习与生活数据分析逐渐扩展至教师教学数据、校园管理数据的运用,形成了大数据时代基于证据的全息评价图景。整体来看,数字赋能下基于证据的全息评价图景现呈现了三个维度的双向育人关系,见图 3。图 3基于证据的全息评价图景1 基于证据的

27、全息评价图景的三维表达“信息时代教育目的与功能的变化已呈现出全息特征”26,全息技术从课堂教学延展至校园全域的三维图景勾勒。具体而言,第一维是全息数据建模对学生学习的实时引导。在学习评价中,全息数据被前馈深度网络或多层感知机(multilayer perceptron,MLP)可实现复杂实际环境下 AI 系统运行的快速适应和同步测评,辅助学习问题改进27。第二维是全息数据沉浸对教学资源开发的技术增效。全息沉浸式情境与“3D 教育资源开发”可辅助教师“更轻松地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知识构建”28。第三维是全息数据实时交互对学生成长的智慧领航。如江苏省常熟市实验小学在技术融合与空间改造的试点项目中搭建

28、了“全息学习云平台”,重构了校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学习环境29。武汉理工大学构建“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数字化环境,以数字化赋能学生自我成长”30。整体而言,全息技术将学习维度的问题改进数据、教学维度的 3D 资源知识数据、环境维度的全息学习云平台中可直观观测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可测量的表现数据,构成了“基于数据、全程化、多元化、多维度、主体化、可视化、以评促学和以评促发展”31 的育人全息图景。2 全息评价图景包含的双向育人关系目前,全息技术在教育场域的运用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全息评价的初生样态已然渗透到教育教学的诸多方面,并表现出双向的育人关系。一是过程评价对教与学关系的诊断。如对

29、学习现状的诊断评价是依据学生学业数据、综合发展过程数据以及影响学业表现的教学、管理数据对学习情况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122的综合判断,以期不断改进学习。二是增值评价对发展关系的评判。增值评价主要是依据对学生背景数据、学业数据、学习方式数据、课程设计数据、教学实施数据与学校管理数据、教学媒介应用数据、师资建设数据以及校园安全数据的建模,对学校发展趋势、教师和学生成长规律进行估计。如“通过对全场景全维度的数据洞察、教学监测、分类评测,实现对教师千人千面 的个性化增值评价”,进而提升教学效益以促进师生共同增值32。需

30、要指出的是,过程评价和增值评价并不是孤立或对立的存在。过程评价的诊断是通过数据过程监测与管理促进每一个阶段性育人目标的达成。增值评价的发展分析是以周期发展目标数据模型检验当下育人情境中的问题。两者分别从学生的“阶段学情诊断远景发展目标”和学生的“周期发展目标评估当下的学情”两个关系,聚焦于育人价值得以实现的共同主体 学生。这表明,教育的评价的本真任务是育人,教育评价必须始终将育人作为评价关系转型的重要目的,这也是全息技术在教育评价运用中需要不断探索的重要领域。由上可见,教育评价样态转变影响了未来教育中教育主体、内容、模式、环境、规范等系统性变化,成为评价价值解构、评价范式系统转型的前置性条件。

31、二、大数据应用下教育评价的价值表征教育评价的价值表征是教育评价样态的符号化表达,以呈现教育评价样态以何种规则表达其运行形态。教育评价的价值表征以教育的三大基本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来表达其价值关系。首先,主体要素以人的价值立场去评量教育活动,表征为主体内在的价值自觉和客体环境作用于主体认知所产生的价值意识。其次,内容要素是教育活动中各类数据信息的符号化集合,表征为教育活动中的各类文化价值,是主体要素进行评价活动所必不可少的价值客体。再次,技术或手段要素是教育活动中的实践条件,技术要素必须依据主体作用于内容要素的主体性活动才能产生价值符号的再生产、转化与传递,这使得三大要素以一种整体性的关联来呈现

32、教育评价的样态。基于此,教育评价样态中的主体、内容和技术要素及其价值可表征为:在人对数字技术的依附关系上,技术要素提供了智能化评价活动的价值中介。人与技术生态的交互关系上,内容要素体现了评价文化生态发展的价值内核。人对技术规范的应用关系上,主体要素结合技术要素、内容要素构建起以人为中心的价值伦理。即,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在技术、文化、伦理三个维度,体现了人对技术的解放性依附、人与技术生态的交互性创生和人对技术伦理的规范性审查的三大价值表征。(一)技术之维:教育评价中人对数字技术的解放性依附技术之维回答了评价主体用什么技术去评价和怎么去利用技术的问题,并以解放性依附的关系呈现了人在对技术使用中价值

33、是如何形成的。解放性依附是指人对技术的依附需要足人的发展本位,在价值坚守中运用技术而非陷于技术,在合理性接纳中保持自由33。人对数字技术的解放性依附包括两层关系,第一层是依附关系,第二层为依附基础之上的解放关系。依附关系表征为价值理性为体和工具理性为用的依附。价值理性为体的依附是技术在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本身时产生的价值。一是技术强化了教育评价体系的内在价值提升。技术创新驱动了教育场域评价方式的内生变革,增值评价、综合素质评价、过程评价等因技术支持丰富了教育评价的体系结构的内在价值内涵。二是技术强化了教育评价的外在价值转化。在评价运用中,评价效能、测评精度与评估效率等因数字技术辅助蓬勃发展而提升了

34、使用价值。工具理性为用的依附是罗生全,陈卓:大数据时代教育评价的价值重构与逻辑理路123评价主体将技术融于教育教学的价值。如智能技术以资源互通、远程教学、AI 全科教师缓解了师资匮乏,为“教师减负增能”34。解放关系表征为教育评价从过度的技术依赖向工具运用中人的解放转化。大数据计算是数字符号的机器模拟,模拟算法是对现实事件和行为“去价值”的抽象提取,而教育评价的价值判断则建立在教育内在价值的理解之上。价值判断并不直接等同于理性主义逻辑推理。技术常因其外在价值的工具理性遮蔽了原初的内在价值。教育评价如果仅仅以数字关系的迭代推理教育发展规律,就会丧失评价的整体育人价值,导致“数字赋形”下工具理性与

35、价值理性的对立冲突、撕裂与失衡。因此,人是评价的主体,教育评价应避免数字刻画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离,坚守育人本真的价值表征,以人的评价素养提升为核心,平衡技术力量与教育价值的关系。教育评价要体现育人的价值表征,首要之务就是要澄清技术使用的价值认知。正确的价值认知是技术有效运用的前提。由于“技术并不具有完全的自主性,它的价值属性取决于为谁控制与如何利用”35。当技术使用者受认识能力的限制,以窄化的格局来评价无限可能的人的发展就可能带来有失偏颇的数字雕刻。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要求评价主体以终身的学习行动来确保价值观念的与时俱进。其次,要明确技术应用者的主体立场。“知识化和智能化时代的育人任务更加

36、多元和复杂”36,教师不是被动束缚于技术,教师需以自身数据素养与实际教学的融合37 来提升对评价的价值认知。再次,要做好对技术运用的外在价值阐释。“数字赋形”在多模态数据融合的形式化抽取中不可回避地流失了现实具体的人在时空中所处位置的完整性和原生性。因此,主体需要走出数字模型的先验限制,不能失去人性地对工具理性盲从。教育评价需将多元动态的现实因素纳入解释范畴才能尽可能全面地描述人的发展轨迹。(二)文化之维:教育评价中人与技术生态的交互性创生文化之维解析了评价主体和评价活动之间的创生关系,即技术改变、更替、发展了教育评价的何种文化,回答评价主体应如何运用技术进行文化价值提升的问题,将人与技术、文

37、化的互动过程界定为交互性创生。交互性创生主要有三类,一是虚实空间对话中主体的评价素养增值。评价作为一种高阶思维的元认知能力,在智能互动、数字孪生、教学互通的主体角色耦合中,评价主体不是盲从于既定的数字算法,而是灵活选择和融合不同评价方式开展评价活动,并体现出主体的自主性角色增强、多元主体参与性提高和主体的个性化评价能力提升。二是技术生态与育人价值融合中的评价规则创新。评价规则创新需要评价主体在“我在”与技术“物在”传统二分法的现实主义超越中,重新依据人的发展规律将数字技术融合教育评价理念,革新与之匹配的评价制度、规范、条件和边界。如评价规则创新需对 新课程方案 提出的基于证据的评价、增值评价、

38、表现性评价、协商式评价21 等新理念的内涵、价值和运用方式予以澄清,研制评价方式与数字技术和谐融合的运用规则。三是评价关系转换中智慧价值的共创。智慧价值的共创体现为不同评价主体共同心智参与的协同创新。得益于数字技术对物理空间壁垒的突破,多元评价主体能对共同的评价任务进行线上、线下的跨时空交互。多元评价主体参与能够最大化避免单一主体的评价偏好,以共同的价值追求兼顾各主体利益、调和多元主体的评价优势,扩大评价使用的开放性与兼容性,挖掘多元评价主体的群体智慧。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124(三)伦理之维:教育评价中人对技

39、术伦理的规范性审查伦理之维规范了评价主体运用客观技术手段的伦理底线,即评价主体需在何种伦理边界内使用评价数据和评价结果,回答评价活动中如何实现数据安全、数据价值导向、数据公正的问题,将评价主客体互动同一于伦理的规范性审查之中。伦理作为团体价值性功能结构的核心构成,以共同利益联结了主体间协同发展的一致性要求,并产生对行为规范、价值准则、情感倾向、社会秩序的规范性和引导性文化力量38。“在技术与伦理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由于技术打断既有伦理规则而表现出的一种以冲突形式存在的状态”39。因此,有必要对教育评价新技术运用中的信息披露的安全冲突、数据隐含的价值立场冲突、数据运用的公正性冲突进行伦理审查和调控

40、。首先,以伦理审查提升信息披露的安全表达。它以大数据获取的授权与管理、监督传播的道德责任与义务、调节信息公布的隐私与权限规范,对评价结果分级监管,以此消融不同利益群体在数据采集与运用中的抵触、提升评价公信力。其次,以伦理审查把控课程实施的价值导向。价值导向是国家价值立场借助数据和技术为载体对课程文化的渗透和传递。教师和学生运用大数据展开评价时会在浸入式评价环境中隐性地接受数字符号蕴含的价值植入。因此,对课程中价值导向的审查要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考量评价符号中的价值意义。再次,以伦理审查确保数据运用的公正合理。完善数据运用程序规范,优化不同经济地区软硬件配套。在尽可能保障数据

41、运用程序公正的同时,以大数据及时监控不同地区教师、学生的媒介使用能力、信息检索能力、信息解读能力、逐步促进数字化教育评价运用中的互动公正。由上可知,教育评价对技术伦理进行规范性审查聚焦在了安全、价值和公正三个维度,隐喻了技术运用的公理边界。一是设定了教育评价数字化运用的伦理底线和方向,以共同价值规范兼顾各主体利益、调控各类评价关系,形成育人价值联合。二是探索了教育评价在课程教学中的价值立场,突出了国家育人目标与数字表达的规范性要求。三是显现了数字化的教育评价应用中不可回避会出现的公平与正义的差异,提出需要通过程序公正和互动公正,来回应教育公平的话题。整体而言,教育评价价值表征以解放性依附为基础

42、、交互性创生为扩展、规范性审查为边界,重构了教育评价主体在技术本身发展、技术体系内外部互动中耦合交互、和谐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意蕴。表明教育评价的价值重构需在人对技术的客观运用、人对文化的主观创生,在主客交互的伦理审查中达成同一。换言之,教育评价的价值重构表现为评价主体之间、主体与技术间关系的重构,体现了主客体的共生而非对立的关系,凸显了教育评价价值重构的人本立场,强调了智慧化使用技术、理解技术,以此促进评价在主体认识、实践和文化素养的提升。三、大数据时代教育评价育人指向的逻辑理路教育评价的现实样态和价值关系表明,技术赋能下的教育评价应始终立足人的发展,从我国本土价值立场出发,以大数据时代教

43、育评价的价值认知重构、育人实践探索、文化生态构建来走出一条符合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需求的教育评价之路。(一)以高质量育人意识领航大数据时代教育评价的价值认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新要求,指出要“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40 和持续贯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总体育人目标。依据会议精神,高质量育人意识的内涵应包括教育主体对如何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价值认罗生全,陈卓:大数据时代教育评价的价值重构与逻辑理路125识和利用现代技术推进人才培养改革的觉知。要培养高质量育人意识,可以从教育评价的价值立场确立、认知关系构建、制度条件保障来重构其价值认

44、知。首先,教育评价的价值立场要体现高质量育人意识的价值指向。一是在文化价值立场要体现我国人才培养的文化价值共识。教育评价既要借鉴先进的国际评价理念、现代技术和评价经验,又要在借鉴中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倡导的教育评价立场和文化认识。如在义务教育阶段,按照 新课程方案 中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育人目标来规范和塑造有中国特色的评价观。在数字化评价材料和评价规则的设计与选择中要彰显我国育人文化价值立场的独特性与本土性。二是在技术价值立场要始终以人的发展作为根本价值尺度。技术价值产生于教育实践主体自身发展与技术的互动之中。增值评价、过程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等对技术的运用本身不产生价值,技术

45、价值是技术运用在培育时代新人目标的达成中产生价值。其次,教育评价的认知关系构建应当促进评价主体的价值关联意识提升。数字技术的可视可测推进了基于证据的教育评价获得“数字客观”的价值中立。但数据价值并不是绝对的。数据需要评价主体以全局的视野联通学生在不同学习活动的价值关联,跳出数字技术、结合现实生活形成一种认知协调,形成边界认知和超越认知。边界认知是评价主体能够觉察数字技术的限度,评价主体对评价数据的解释能有意识地避免将数据结果等同于评价结果。超越认知则是评价主体认识到自身的认知能够创新评价方式,评价主体能超越数字技术的预设边界,建立起学习活动中活生生的价值关联。再次,教育评价的价值秩序完善应成为

46、教育评价与高质量育人意识融合的组织保障。组织保障的完善应遵循四重价值秩序。一是以国家教育现代化中教育评价制度建设为基础。二是现代技术与评价制度的结合应以其合理性为前提。三是高质量育人意识的培育应以全局的评价管理为统揽。四是应以具体的制度设计作为教育评价执行的现实抓手。由此,在规范性、合理性、全局性、可操作性四个方面构建教育评价数字世界运用中的共同价值秩序,营造高质量评价意识产生的文化环境。(二)以多模态数据关系优化大数据时代教育评价的育人实践多模态主要是指同一本质的信息在存在方式、感知方式和学习方式中多种样态的表达,智能教育领域多模态数据常见的类型主要包括外在行为表征数据、内在神经生理信息数据

47、、人机交互数据、学习情境感知数据四类41。教育评价领域对多模态数据的应用探索主要体现为评价主体基于育人目标,运用智能技术从多主体角色和多媒介通道挖掘评价活动潜藏的特征与规律,在对学习者感官体验的丰富中促进教育评价理念、方式等在实践领域的创新使用,为教育评价实践提供支持。教育评价以多模态数据关系中人的发展关系作为数据关系运用的逻辑起点,以育人的本质需求引导评价活动向现实关系回归,澄清评价运用中的边界关系,形成基于共同育人目标的联结关系。首先,现实关系是将多模态数据关系融于课程内容,评价主体以学习内容为载体,从虚拟学习关系向现实学习回归的实践原则。教育评价一定是立足于教育现实目标的评价。教育评价的

48、现实逻辑是以教师的评价素养发展和学生的学习能力转化目标为抓手来联结虚实学习的评价实践。教师作为教育评价的引导者,需与时俱进地提升对数字技术的信息意识和实践能力,并善于将数字技术深入到学习的重难点环节,以虚实交互的评价任务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感和具身体验感。教师从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126指导者的立场选择技术辅助教育活动,既以技术调动学生五感在学习中的融合互动,又在恰当的时机提示学生辨析虚拟学习与现实体验的差异,以评价活动引导学生回归当下现实,促发学生能将虚拟学习中的收获迁移到现实问题的解决。其次,边界关系是将多模态

49、数据关系纳于技术伦理规范之下,形成不同模态下教育评价活动的运用底线和交融规则。不同评价活动的边界是客观存在且真实需要的,是评价主体在参与评估活动时为确保评价公正有序、排除无关干扰所惯有的界限设定。边界关系一方面表明边界存在的合理性,多模态数据关系虽然是对同一教育样态的不同表达,但不同场域下数据呈现的程度、范围、内容、形式和转换要基于人的价值立场和安全需要予以限制。另一方面也反向提示了各类评价主体可能因为缺乏统整的评价视域、技术支持和认识上偏见,仅从单一数据模态对全局面貌进行评价可能导致结果的偏颇。因而,主体需要根据现实需要,判断是坚守评价设定还是突破边界桎梏,以便利用大数据开展合乎时宜的教育评

50、价活动。再次,联结关系是将多模态数据关系导向预期目标,以评价方式融合促进育人目标统合的执行思路。一方面要求评价主体依据任务对评价程序以顶层设计,将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素质评价依据评价任务需要有机组合。另一方面,评价主体角色耦合、评价关系模式运用中应该明确不同评价方式可以用于评价融合的联结点,并考量不同结点是否均指向了对总体育人目标的达成。如某一阶段具体目标,建立结果评价与综合素质评价、增值评价、过程评价的联结,改进和优化学期末单一局限的考试评价,以多模态数据对教育的结果、过程、背景、方案、投入等现实因素进行学习现状和后续行为持续评估,依托智能数据技术的全过程建档,把脉每一位学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