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新闻理论标准体系研究应用史论.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2989790 上传时间:2024-06-12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6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新闻理论标准体系研究应用史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中国新闻理论标准体系研究应用史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中国新闻理论标准体系研究应用史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中国新闻理论标准体系研究应用史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中国新闻理论标准体系研究应用史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欲索取更多考研资料,请上北京天问教育网站官网!中国新闻理论体系研究绪论 一、中国现代新闻理论体系框架中国现代新闻理论内容三个起源1.中国历史上新闻理论研究结果继承2.西方新闻理论和学术思潮影响。如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指导3.中国现代新闻实践和研究中国现代新闻理论体系五个板块1.新闻本体研究。包含新闻内涵、本质、功效、地位、作用。1 22.新闻和外部世界关系。新闻在人类社会地位;受到外部哪些原因制约影响;和受众关系。343.新闻事业生存发展问题。包含所处环境;本身结构;媒介经营;媒介管理。5-104.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含有素质。115.新闻理论历史发展。12二、党三代领导人对于中国新闻理论关键贡献党

2、三代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继承和发展1.相关新闻传媒功效。喉舌、桥梁2.党机关报地位。含有中心地位,指导性、权威性3.办报方针。4.相关新闻真实性。5.相关舆论引导。6.新闻事业党性标准。三代领导人在新闻理论建设方面特色三、中国新闻理论体系建设:一个亟待重视课题第一章 新闻本体论 一、相关新闻定义探讨 新闻新闻学中,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层含义。广义指报刊、广播、电视中多种新闻体裁和报道形式总称,包含消息、通讯、特写、评述、图片、新闻资料等。狭义指消息这一体裁,包含简讯电讯等。陆定一: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报道。本书修正:新闻是新近发生有价值事实报道。二、新闻基础特征 新闻基础特征一、真实性。指新

3、闻报道内容必需和客观事实相符合。真实性是新闻首要特征,事实是新闻本源和基础。新闻真实性包含两个层次:1.具体真实。即新闻报道对具体客观事实进行真实反应。2.总体真实。即新闻报道不仅在单篇报道具体事实保持真实,还必需在量积累过程中表现出社会宏观真实,展现社会全貌。二、新鲜性。由新闻本身功效和社会需要所决定。包含3个层次:1.事实要新。2.传输要快(要注意时宜性)。3.报道手法新。三、公开性。新闻传输必需面向尽可能多受众,在尽可能大空间范围内流通,实现新闻价值和目标。因为新闻是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目标是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起到联络沟通作用。(注意公开尺度)三、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包含两层含义。1.主观

4、上,新闻价值是以人为本,是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归宿。2.新闻价值是一个客观存在。新闻事实是组成新闻价值基础,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本身含有特征。这两方面统一于新闻价值,不可分割。新闻价值要素:1.关键性。2.显著性。3.时新性。4靠近性。5.趣味性。新闻价值观指大家相关新闻价值观念意识,是长久形成一系列基础价值信念、价值标准、价值理想等在新闻价值追求上表现。新闻价值观起源于大家社会实践、新闻实践,同时又反过来指导、评价着新闻实践。新闻价值是客观存在,不以人意志为转移。而社会群体或个人新闻价值观是各异,会受到历史、地理、文化、意识形态等很多原因影响。新闻政策指国家政党或地方行政机关对新闻事业所要求活动准

5、则。广义上包含新闻事业管理政策、新闻报道政策,新闻队伍建设方针等。狭义上指新闻报道政策,包含新闻采写、编辑方针,宣传纪律等。现在中国至今还未颁布新闻法。但相关政策要求、标准:1.在新闻传输中表现党和政府和全国人民根本利益。2.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3.坚持正面宣传为主。4.做到客观真实、公正全方面,预防片面、绝对。5.遵守相关民族、宗教等方面要求。所以,新闻报道,不仅要看新闻是否含有新闻价值,还要看是否符合新闻政策。四、新闻功效新闻功效一、提供信息服务。是新闻基础功效,其它功效全部是建立在这一基础功效基础上。表现为两个方面:1.情况沟通。即经过不停大量传输新闻,使大家了解自己生存环境,经过信息

6、交流亲密相互关系。2.意见交流。指经过新闻传输,发表或交换各自见解。二、形成舆论。舆论,是一个公共意见,包含多数人普遍关心关键问题,而表示这些意见大家往往含有共同里利益。新闻含有反应舆论,进而引导舆论功效。三、政治宣传功效。即主体经过对某种政治主张、见解、纲领、政策等传扬,影响大家思想和行为。同时,利用新闻进行政治宣传也必需顾及新闻特点。四、知识教育功效。五、文化娱乐功效。1.传承文化。2.选择文化。3.享用文化。引导舆论指新闻媒介从一定立场出发,控制、引导、影响舆论向既定方向发展。具体方法:1.有选择、关键传输一些新闻,对受众认知判定和价值评判进行诱导。(诱导)2.经过权威人士、机构,就某一

7、重大问题发表意见和见解,在较大范围内形成共识。(形成)3.把存在于特定环境或局部比较集中意见,加以传输扩散,引发社会重视。(扩散) 第二章 新闻事业和社会发展 一、新闻事业和社会之间互动关系 新闻事业和社会互动关系具体内容一、社会对新闻事业制约。制约形式:1.社会经济基础制约。2.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制约。3.受众制约。4.多种制约原因协力二、新闻事业对社会反作用。经过影响受众而实现。1.正面作用。2.负面作用。二、为新闻事业提供良性发展社会环境 一、新闻事业健康发展 离不开良好社会环境二、社会应改为为新闻事业提供良性发展环境:1.为媒介提供良性环境。2.为从业人员提从良性环境。3.按新闻本身规律

8、进行新闻事业管理。三、为新闻传媒提供良好发展环境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三、新闻事业要主动推进社会进步 一、致力于弘扬正气,增强社会凝聚力。新闻媒介是社会公器,可借助新闻舆论 形成主动社会公众舆论,对社会有着不可低估影响。二、致力于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三、致力于提升受众社会评判能力。四、加入WTO以后: 中国社会 和 新闻传输业加入WTO 对新闻传输业深刻影响 .12中国加入WTO一、国民经济中物质生产部门将受到巨大影响,肯定对新闻传输业产生间接影响。二、对电信业、网络业影响。国外信息技术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争夺 资金;受众和用户;广告;从业人才。三、西方文化产品、思想文化引入,对新闻传输业产生强有力冲

9、击。综上,加入WTO,中国新闻传输业受到影响,归结起来是生存环境所受到影响。对中国新闻传输业受到影响认识已超出了经济本身范围,将引发社会各个层面改变。信息一体化,经济全球化。传输技术、观念发生变革,改变了中国传输格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观念改革;体制改革;新闻改革(党报、新闻集团等);向外发展。第三章 新闻传输中传受关系 一、受众对新闻传输参与: “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理论一、是中国新闻工作群众路线表现。1944年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首先提出全党办报问题。1948毛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全党办报,群众办报”见解。“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理论贯穿中国新闻史发

10、展,在实践中不停形成、完善。该理论强调报刊必需依靠全党和广大群众力量,不能只由报社记者编辑等少数人来办,强调是新闻传输中受众参与。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继承。马恩在办报实践中,重视联合工人和党内广大优异分子办报。极大加强了媒体和受众联络。列宁把报纸成功直接和群众广泛参与联络起来。逐步奠定了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群众路线标准。三、“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理论是对传输学理论贡献。新闻传输作为大众传输活动,强调传受之间双向交流。伴随对受众地位重视,受众对传输活动参与必需性、关键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理论较早解释了传输理论所研究关键规律,对传输学理论建设有发明性

11、贡献。受众参与新闻传输意义1.充足表现社会民主化程度。2.增强传输针对性,使传输收到好效果。3.受众需求是新闻传媒赖以生存基础。受众参与新闻传输形式1.作为预设对象,决定媒介定位和方向。2.媒介建立通讯网、来信来访制度。3.受众参与媒介设置话题讨论,直接进入传输。4.受众对信息选择、了解、接收。(表现选择性注意、了解、记忆)二、对受众本位思索:“办报为大众,办报靠大众” 媒介对受众权利尊重 /受众权利1.公民权利在新闻传输中表现。人民群众是国家主人,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主人。人民言论出版自由受到宪法保障。受众在新闻传输中知情权、讲话权、舆论监督权,是公民权利在新闻传输活动中具体表现。2.知情权。

12、即公民有权经过新闻传媒或其它渠道取得所需要多种信息。3.讲话权。即受众经过多种路径充足发表自己意见和开展自由讨论,这是宪法给予公民基础权利。4.舆论监督权利。公众经过新闻传媒所形成舆论对权力部门及人员进行监督,对社会不良现象进行批评。以受众为本,进行新闻报道1.依据受众爱好选择报道内容。2.从贴近受众角度报道新闻。3.以大众化形式报道新闻。三、传媒市场化后,新闻传输传受关系媒介市场化特点1.市场竞争机制,使媒介确立了办报靠大众意识,迫使媒介关注受众对信息接收、接收情况。2.办报为大众意识得到强化。媒介成为社会各利益集团意见交流平台。3.新闻功效由单纯强化宣传到重视多个信息传输,传媒信息、娱乐、

13、休闲功效得到重视。4.把受众看做市场怎样处理好新形势下传受关系1.重视接收率,更重视接收效果2.服务受众,又要发挥传媒指导作用3.通俗化,又要预防媚俗化倾向。第四章 新闻传输规律 一、传输学和新闻传输规律 新闻传输指新闻传输者经过新闻传输媒介,从发出新闻到受众接收新闻延续过程。要素:新闻传输者(传输学中传者);新闻信息内容(传输学中信息);新闻传输媒介;新闻传输受众;新闻传输效果。新闻传输者 特点 一、新闻信息采集者、加工者、把关人; 二、为受众提供媒介信息产品 服务者;三、一直受到多重制约:1新闻形成过程中制约;2.受众接收过程中制约;3.媒介制约;4.决议部门、领导部门制约。新闻信息内容选

14、择依据 /价值要素1.新闻价值。2.宣传价值。3.党性标准。4.符合相关新闻法律法规、政策。新闻传输受众 指新闻传输内容接收者,包含读者、听众、观众等。是新闻传输活动归宿,是接收新闻信息主体。在反馈过程中,受众又会变成传输者,从而组成互动传输。特点:1.量大、易聚易散;2.混杂,隐蔽,又时而凸显;3变动和分化。心理特征:1.选择性心理(选择性注意、了解、记忆)。媒介方法:增强刺激强度,表示角度,合适反复,浸润感染2.从众心理。(传输效果好VS独立思索差)新闻传输效果指受众在接收新闻信息后,思想、感情、态度、行为等方面受到影响和发生改变。从传输渠道分:1传而通;2传而不畅;3传而不通。从接收分:

15、1全部接收;2选择接收;3拒绝接收。从效果状态:1显性和隐形效果;2短期和长久效果;3即时和延缓效果;4正面和负面效果。第五章 新闻事业党性标准 一、 新闻事业党性标准关键性党性是阶级性最高表现,是阶级意志、利益、集中表现。中共党性代表了人民群众最高利益。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标准,是中共党性在新闻事业表现,是决定党新闻事业关键。一、 中共新闻事业离不开党性标准指导。党性标准理论是在无产阶级新闻实践中发展完善,在理论上处理了党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性质、方向、任务、方法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坚持党性标准,是党新闻工作一贯方针和优良传统,必需毫不动摇。二、 坚持党性标准,才能坚持正确方向。党领导新闻事

16、业是党领导整个事业组成部分。只有坚持党性标准,才能在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发挥党喉舌作用。三、 坚持党性标准,才能发挥新闻事业主动作用。新闻事业威望和影响力来自党。所以必需依靠党领导,坚持党性标准,发挥应有主动作用。四、 坚持党性标准,是现实迫切需要。只有坚持党性,才能在复杂中国外形势下,和党中央保持一致,促进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二、新闻事业党性标准形成形成一、 马恩相关党报工作标准思想:党报必需遵照党纲领和策略;服从党领导;开展党内批评是党报任务。二、 列宁对新闻事业党性标准,继承了马恩思想,做了具体完整叙述。三、 中共继承了列宁新闻事业党性标准思想。 新闻事业党性标准内涵一、

17、(思想上)坚持马列毛邓;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 (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 (组织上)坚持服从党领导,落实民主集中制,遵守党组织标准、宣传纪律、宣传方针。需要正确定识、处理几组关系 /怎样坚持新闻事业党性标准一、 坚持对党负责和 对人民负责统一;二、 坚持鲜明党性和 报道真实、客观、公证相统一;三、 坚持党性标准和 发挥新闻工作者主动性、创作性统一;四、 坚持党性标准和 正确实施新闻舆论监督统一。三、必需坚持党性标准精髓新闻事业党性标准精髓,是党性标准关键,适适用于各个历史时期。一、 (思想上)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二、 (政治上

18、)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一致性。三、 (组织上)自觉服从党领导,严格遵守宣传纪律。四、党性标准时代性 P180新闻事业党性标准是发展改变。其具体内涵随时代不一样有所改变,含有鲜明时代性。一、 新闻事业党性标准生命力,在于和时俱进。二、 新闻事业党性标准在历史上,就是和时俱进。三、 新历史时期,为党性标准和时俱进提供了历史机遇。四、 新历史时期,应该正确坚持党性标准。第六章 新闻舆论引导 一、舆论和舆论引导舆论一、涵义公众对现实社会和社会中多种现象、问题所表现出信念、态度、意见、情绪总和。这些表现含有相对一致性、强烈程度、连续性;对社会发展和相关事态进程产生影响;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成份。二、复杂性

19、1.舆论主体,是对具体社会现象问题有相近见解人群,独立自主;没有正确边界未组织群体,是伴随社会现实情境改变而不停聚散分合。2.舆论客体,包含重大社会变动,热点流行,是显性;也能够仅针对部分人群关键现象问题,但为多数人关心,是隐性。3.舆论自体,即舆论本身存在方法,是公开表示;包含信念、态度、意见、情绪等不一样层面原因集成。4.形成和发展过程,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相互作用。三者之间复杂性,关键经过舆论数量(一致性程度),强烈程度,连续时间等指标表示出来。三、舆论关键性1.舆论宏观上对社会有着巨大牵引力,微观上对社会个体心理和行为含有强大制约力。所以舆论作用自然分为两方面:1对意识形态影响;2对社

20、会运行机制检测。分别是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客观现实基础。2.舆论也含有有限性。1不含有强制性,不能替换法律。2含有即时性,伴随社会事件、社会问题处理而告终。过分夸大后果很严重(文革中滥用舆论现象就是前车之鉴)四、对舆论一些误识1.传媒言论VS舆论2.领导意见VS舆论3.流行时尚VS舆论 舆论引导一、内涵。指用正确舆论去引导人,即引导社会舆论主体公众。二、社会功效。是经过对社会群体意识和个体心理调整,达成社会意识形态整体平衡。经过对观念形态层次影响,达成对社会个体行为制约。本质上是一个社会控制行为。三、着力点。大众传媒通常并不能直接改变公众舆论方向,而是经过改变受众社会态度,间接改变舆论本身。社会

21、态度心理学认为,社会态度是个体心理上准备状态,支配着其记忆、判定、思索、选择。个体持有什么样社会态度,就会对事物做出什么样反应。公众社会态度是舆论心理基础。 社会态度形成有两个方面原因:1.态度主体(包含个体需要价值观,和个体性格特征) 2.主体所处环境(含群体原因;社会结构原因;文化原因)二、新闻舆论引导主体新闻媒介新闻传媒和舆论引导关系二者是互为作用,相互影响关系。1.舆论借助新闻传媒起作用。2.新闻传媒借助舆论而起作用。(传输已经有舆论,制造舆论)主动引导关键性一、舆论还未形成或形成之初,进行主动引导,使其朝着有利方向发展。二、把政党、国家意志,自觉落实到引导行为中。三、新闻舆论引导规律

22、新闻舆论引导三个方面,必需做到辩证统一,使得新闻舆论引导行为处于良性循环状态。一、主体和客体统一1.注意在特定范围内形成和受众契合点。2.牢牢把握主动权。3重视倾向性,又要尊重客观真实性。二、动机和效果统一1.原因和结果呼应。即注意引导效果2.可能性和现实性双相呼应。即注意引导目标确实定是否实际。三、目标和手段统一1.直接和间接引导结合。2.强势和适度引导相结合。3.超前和适时引导相结合。4.理性和感性引导相结合。第七章 新闻舆论监督 一、新闻舆论监督形成发展一、舆论监督内涵、外延指社会公众及其组织者,利用舆论对社会运行中一切有害现象进行批评、督察、预警行为。新闻舆论监督,即以新闻传媒为主体所

23、实施舆论监督。外延 /特点1.不仅仅是社会公众(即舆论主体),也包含传输媒介、权力机关或其它社会组织。(主体上)2.不仅是掌握权力权力机关或政府官员,而是一切有悖于社会进步事物。(客体上)3.舆论监督不是单一行为,而是包含了舆论批评、督察、预警多层次复杂系统。(本体上)二、舆论监督模式:1.自下而上。社会公众经过舆论直接监督。特点是自发性、冲击性强,目标性、组织性弱。2.自上而下。国家高层借助民间舆论,对各级组织组员或社会公众进行监督。特点是组织性、目标性强,影响面大,时间久。不过非自发,常和舆论引导、新闻宣传结合,处理不妥会适得其反。3.上下结合。公众舆论经过一定中间媒介,和国家权力意志结合

24、,形成和法律、行政平行力量而实施监督。特点兼具以上。中间媒介,指负担新闻舆论监督主体媒介(关键是大众传媒);它含有相异于司法、行政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负担独立监控社会作用。三、中共新闻舆论监督观形成1.早期“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中共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也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进行党思想建设关键方法。指在党内开展思想斗争,克服纠正多种错误倾向,从而保持党优异性。后深入扩展为党外群众对党组织或个人批评,即群众监督。2.新闻舆论监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批评和自我批评”所指代内容,逐步被舆论监督,尤其是新闻舆论监督替换。而批评和自我批评”开始收缩,专指党思想建设尤其是党内监督手段。二、新闻舆论监督难点一、

25、新闻事业本身困难1.观念方面。和新闻自由、自律相平衡。2.人员方面。要求素养高,又要预防从业人员腐败。3.技术方面。技术侦查能力低,没有法律、行政强制性,为调查、监督提出困难。二、来自外部阻力1.宣传观念误区。应兼顾正面、负面宣传2.新闻体制盲点。体制不全,监督仅能垂直,不能横向。3.权利异化。少数权利部门、人员阻挠。4.地方保护主义。5.社会意识惰性。认为缺乏分量,从而不够重视。三、舆论监督 拉动新闻事业改革、发展一、新闻事业转型1.肯定性。为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新闻事业必需转变旧有运作模式,新闻改革势在必行。2.舆论监督是新闻事业改革突破口之一。改善新闻信息,加强新闻舆论 成为改革突破口。

26、二、舆论监督和党报改革。党报在中国新闻事业中占关键地位。承受巨大竞争压力。1来自其它类型报纸。快速、正确新闻报道方面无尤其优势,但党报在舆论引导监督有着优势。2.来自电子传输媒介。报纸统计性好,选择性强,长于深度报道。党报也应发掘优势,加大舆论监督优势。3.来自全国新闻改革领头羊地位。必需纵深发展,巩固地位。四、建立合理新闻舆论监督保障机制新闻舆论监督保障机制,指实施新闻舆论监督过程中,为确保能顺利实施并确保有效,而对监督主体和客体权力、责任、义务和二者间相互关系所作整体性要求。一、外部保障原因1.立法保障。中国已经建立比较完善法律体系,如民法、刑法、行政法等,但仍没有新闻领域专门法。2.司法

27、保障。3.新闻体制保障。新闻事业结构合理布局,新闻资源充足开发,也是确保监督关键条件。二、内部保障原因1.新闻观念更新。(党性意识;受众意识)2.操作规范建立。(制订监督计划;严格操作程序;实施评定奖惩制度)3.集体领导加强。第八章 新闻事业管理 一、 管理 和 新闻事业管理管理行为科学定义为:管理是让她人同自己一起,并经过她人来达成企业组织目标。包含两个内容:1.管理是一个集体活动。2.管理一定要有目标。管理活动几乎伴随人类共生:1.最初出现管理理论是古典管理理论,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包含效率管理时期(亚当.斯密),科学管理时期(泰勒),组织管理时期(法约尔)。2.行为科学管理理论风

28、行于20世纪40、50年代(如梅约、麦格雷尔)。强调人原因关键性,并重视人主动性发挥。3.管理科学学派是在古典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管理学派基础上形成,二战及战后发展起来。多出多个流派(社会系统学派,决议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共同特征:以运筹学为基础,以系统分析为手段,以决议为关键着眼点。新闻事业管理也称传输媒介管理。指新闻事业管理机构和人员,为了提升传输媒介信息传输效能,对传输媒介及其组织行为,所进行计划、决议、组织、控制、调整过程。作用:1.引导、监督新闻传媒和新闻从业人员,在法律法规许可范围内从事新闻工作、媒介经营和其它工作。2.引导、监督新闻传媒、新闻从业人

29、员,按党、政府政策和宣传纪律办事。3.引导、监督新闻传媒、新闻从业人员,按社会公德和新闻职业道德进行自律。4.帮助协调新闻传媒之间关系,形成有序、公平竞争环境。5帮助协调新闻传媒和社会各方面之间关系,形成有利于传媒发挥作用外部环境。内容:新闻事业管理基础职能: 1.计划职能。指管理目标确实立,为控制职能提供目标和控制标准。2.组织职能。指机构内部设置、结构、人员安排、使用和配置,为计划职能提供组织步骤、机构确保。3.控制职能。指管理者根据预定目标对活动或行为施加影响,以促进预定效果实现所发挥作用。怎样实施新闻事业管理 要处理好以下关系1.新闻事业管理和 尊重新闻规律。2.新闻事业管理和 发挥管

30、理对象主动性。3按事业进行管理和 按企业进行管理。4按上级意图管理和 依法管理。二、新闻事业管理体制一、新闻事业管理体制 涵义管理体制,是管理制度 和 管理方法总称,是全部管理活动基础。新闻事业管理,指相关新闻活动方面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二、宏观和微观管理体制。1.新闻事业宏观管理体制包含国家以立法形式颁布新闻法律法规,和国家以制订大政方针形式确立政策条文。大多数国家采使用方法律管理形式:1颁布正式新闻法;2以已审判新闻案例为准则;3以写入国家大法相关条款为依据。关键是保护新闻自由,又要维护国家民族利益。 2.新闻事业微观管理指新闻事业内部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因媒介而异。(报业、广播、电视

31、)三、中、西方新闻传媒管理体制(宏观)西方:1.私营全部制。多采取股份制,以董事会为最高领导部门。2.公营全部制。经费通常来自各界捐款。如BBC;NHK;德国ARD3.国营全部制。由政府控制 VOA中国新闻事业管理制度:由党和政府领导制,也可称为国营制(双重领导模式,三位一体体制)1.最高决议机关是党中央和各级党委,具体实施管理部门是中共中央宣传部或各地党委宣传部)。2.从政府部门看,报刊媒介另一宏观管理部门是新闻出版总署(及各地下属新闻出版局),关键任务是依法对新闻、出版单位进行管理。广电宏观管理部门是广电总局(及各地下属广电管理局)。四、新闻事业管理方法1.行政管理。利用行政手段,根据行政

32、隶属关系进行管理。(基础管理方法)2.经济管理。利用经济手段进行管理。3.法律管理。三、新闻事业管理机构一、外部管理机构和内部管理机构指为了保障传媒功效顺利实现,而建立多种管理机构总称。包含外部管理机构和内部管理机构。1.外部管理机构。不属于新闻事业本身,只能是进行新闻事业管理和决议,如党、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中一些组织。(宏观管理)2.内部管理机构,新闻单位组织本身。因为它本身即位一个完整管理机构,需要一整套管理体系、制度、方法,含有管理人员体系。(中观)3.内部管理机构,新闻事业内部专门从事管理活动职能部门。这些职能部门专门从事行政、人事、业务上管理。(微观)二、中国新闻传媒管理机构模式P

33、263三、中国新闻传媒管理机构模式发展1.近代垂直管理机构。(适合小型,如苏报)2.平行双轨制。特点是不设社长,编辑、经理平行。(如大公报)3.综合管理机构模式。(如申报,1943后国民党中央日报)4.总编辑负责制。建国后报社采取模式,一直沿用。即总编辑和党委书记共同领导编委会。5.社长负责制。改革开放后,南方报社兴起。由社长和党委书记共同领导。6.台长负责制。特点:集党政领导职能为一体(如总编辑负责制,或称编委会制)。组织性、计划性强。但今天不足在于:1报社,权责不分开;经营管理者权力受限。2.广电,制播需要分离。第九章 新闻传媒经营 一、西方传媒产业化理论一、“传媒两种经济”理论西方报业“

34、两种产品”理论认为,报业第一个产品是印刷报纸所包含信息,即把每日新闻和广告集中起来卖给读者;第二种产品是读者,即用报纸上信息吸引和取得读者,再把读者卖给广告商。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大众文化研究学者费西克提出了传媒两种经济理论。认为传媒含有金融经济和文化经济两个方面。一、在金融经济中,电视生产者生产出电视节目(商品),提供给受众(消费者);而同时受众又成为电视台商品,被出售给广告商(形式上表现为电视台出售广告播出时间,广告商购置时间)。二、在文化经济中,电视节目以形象、思想和符号,吸引受众;受众又依据自己经验、欲望解读补充节目,形成更丰富意义和快感。在这种意义上,受众成为文化生产者。从经济学角度看

35、,新闻作品既是商品又是读者生产者;读者既是商品,又是文化意义生产者。这就是新闻产业理论前提。新闻产业,强调了新闻活动所含有经济属性。所以新闻活动含有了双重性质(事业性质和产业性质)。二、中国传媒市场化后新现象一、报社资金担心。二、报业市场繁荣。种类数量超出以往,广告大幅增加。三、传媒竞争全方面铺开。四、报业结构发生巨大改变。晚报以后居上;小报登场;种类增多;更重视反馈。三-六 新闻传媒经营一、报纸经营空间调整1.周末版、扩版。2.晚报兴起。既是晚报,又是党报。3.城市报兴起(党报兼办子报)。不需身兼二任,强调贴近性,软新闻。二、报纸发行渠道和策略。1.发行渠道。西方报纸销售制度:1送报上门;2

36、街头零售;3发行企业发行。中国长久实施“邮发合一”;后出现报社自发觉象(社会化、企业化、网络化)。2.发行策略。1提升质量。2加大当地竞争力。3加紧投递时效。4扩大零售业务。5降价。6公开真正发行量。三、广告经营。现实状况。正:1减轻读者负担。2为报业提供经济保障。3支撑报纸经济独立,确保言论客观。4广告也是信息。负:1头版整版广告。2竞买版面。3广告虚假。4为企业做形象广告。5分类广告不受重视。面临新问题:1突破了版面限制问题。2.尝试媒介以广告和企业联营。3广告代理制实施。四、多个经营许可报纸扩展业务领域,如出版、教育、信息等。广电也可扩展到电信、互联网等。五、资本运行指买卖资产和企业经营

37、行为。现在报业出现:吞并收购;资产重组;形成报团等。第十章 新闻活动法律保障和限制 一、全球视野中新闻立法新闻法类型:一、统一新闻法。俄1991联邦新闻法律。二、专门法。美美国通讯法;法出版自由法三、宪法、刑法、民法等法律包含相关新闻传媒要求。日宪法第21条四、广义上新闻法,指一切包含信息媒体法律。新闻法律体系保护关键,即表示自由。 “第四权力”理论1974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斯图尔特,从法学角度提出“第四权力”理论。认为宪法保障新闻自由,目标就是保障一个有组织新闻传媒,使其成为国家三权(立法、司法、执法)之外第四权力,以监督政府滥用权力,从而发挥制度性功效。关键见解:1新闻自由是一项制度性

38、权力2新闻自由权利主体是新闻传媒;言论自由权利主体是作为公民个人。3保障新闻自由目标,不是为媒介本身利益,而是为保障新闻传媒独立自主推行社会职责4新闻自由关键是新闻舆论监督自由该理论意在强化对国家权力、尤其是政府权力监督和制约,对维护完善民主制度含相关键意义。但忽略在资本主义体制下,私有新闻传媒是以盈利为主,和经济财团、政治集团有着天然联络,无法成为严格意义上第四权力。西方新闻传媒特权1.自由设置权。报纸只需进行企业法人登记即可。广电和电子媒介对应有所限制。2.信息搜集或新闻采访权利。立法、行政机关会议应尽可能公开;审判机关审理活动通常公开;实施信息公开制度(指国家、地方公共团体相关文件和信息

39、向人民公开,意味着行政机构负有公开信息、接收民众、新闻传媒监督义务)3.消息起源隐匿自由。仍有争议(美国联邦未认可,但过半州已立法,德国明确立法)二、对新闻活动法律限制一、新闻活动不得侵害公民或组织声誉权1报道失实;2主观恶意,即诽谤性质;3已公开传输;4针对原告;5存在因果关系;6行为人主观上有过失(有意、过失)。二、新闻活动不得侵害公民或组织隐私权1包含相关公民私生活;2指向原告;3已公开传输;4主观上过失;5原告精神宁静受损;6存在因果关系。免责:1符合公共利益;2符合新闻价值(对明星、公职人员等);3公开场所;4已公开统计曝光;5当事人同意。三、新闻舆论监督不得妨碍 司法公正 P320

40、1.公开审判制度。2公开审理案件采访问题 3公开审理案件报道问题 4未成年人犯罪新闻报道四、不得泄露国家机密、危害国家安全三、中国新闻舆论监督法律保障一、中国新闻立法 历史、现实状况历史上全部是为了压制新闻自由。清:1906大清印刷物专律;1908大清报律北洋:1914报纸条例;1914出版法国民党:1937出版法1943新闻记者法二、无新闻法弊端:1.新闻传媒社会地位、法律地位无法确定,活动、职能受限,权利义务得不到保护和规范。2.无法抵制地方主义阻挠。3.记者权利得不到有力保护。三、面临难题:1怎样处理好党领导和 依法管理新闻事业关系。限于政治领导;法律范围内领导;接收舆论监督2怎样处理新

41、闻法和其它相关法律建设。加紧立法,推进新闻体制改革。第十一章 新闻职业道德 新闻职业道德背景:新闻职业道德伴随新闻职业化而产生。当今,新闻伦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研究结果丰硕。伴随新闻传媒地位日趋关键,竞争日趋猛烈,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其次经济利益诱惑又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挑战。更为苛刻受众,更为成熟市场,更为猛烈竞争,更为复杂社会,是新闻传媒职业道德问题大背景。内涵:指对新闻传媒整体从业人员道德操守。97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要求: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坚持正确舆论导向;3遵守宪法、法律、纪律;4维护新闻真实性;5坚持清正廉洁作风;6发扬团结协作精神。笔者认为,新闻职业道德内容,分为三个层次。 1在公共道德许可范围内,从事新闻传输和媒介经营活动。2接收和新闻行业特点相联络道德规范制约。3在本职员作中表现高风亮节。逐步递进。违反职业道德表现一、传媒经营方面,违反应有道德操守1.虚报发行量、收视、听率;2有意压低报价、广告价;3有意损害竞争对手形象、声誉。二、传输内容方面,违反应有道德操守1.新闻报道失实乃至严重事实;2含价值观显著偏颇;3追求低趣味卖点;4以权牟私;5有意炒作;6屈于权势,不实报道;7不负责任泄露相关新闻起源等机密。违反职业道德防范1强化对新闻传媒社会监督;2依靠自律;3从运作管理机制上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