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媒介仪式视域下微纪录片《十一书》的集体记忆建构与情感强化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987082 上传时间:2024-06-12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媒介仪式视域下微纪录片《十一书》的集体记忆建构与情感强化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媒介仪式视域下微纪录片《十一书》的集体记忆建构与情感强化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媒介仪式视域下微纪录片《十一书》的集体记忆建构与情感强化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71第 37 卷第 3 期 2024 年 2 月Vol.37 No.3February 2024艺术科技自 2011 年起,快手、腾讯微视、秒拍等一系列短视频 APP 相继推出并广受追捧,十几年间我国互联网用户的上网习惯发生了由“长”到“短”的显著改变,微传播为主流意识在全媒体时代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赋予了新的时代价值1。为突破传统红色题材纪录片样板化创作所带来的脱离群众、感染力差等困境,2019 年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指导下,优酷、芒果 TV、爱奇艺、腾讯视频四家网络视频平台联合推出 6 8 分钟的红色历史题材微纪录片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下文简称十一书)。该纪录片邀请牛犇、张艺兴、

2、海清、吴樾、张嘉译、黄轩、吕中、杜淳、杨烁、赵秦、杨奇鸣、李建义十二名文艺工作者沉浸式演绎十一位革命英烈故事,并借“书信”这一极具仪式感与传情性的物件,紧扣党的十九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伟大主题,再现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同时也在媒介仪式下建构大众的集体记忆,强化爱国情感。1 个体与整体的互补叙事人类媒介在演化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筛选,因此后一种媒介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前一种媒介的补偿与补救2。因为主题宏大,所以传统红色纪录片往往篇幅较长,以详尽阐述相关内容,如 2006 年的纪录片长征不朽的魂共 6 集,每集 50 分钟。但随着短视频的兴起与发展,受众对篇幅短小、内涵丰富的纪录片的需求不断增加,

3、这也成为红色纪录片精简叙事的契机。1.1 整体表达重大题材纪录片往往多侧面且接连不断地描摹一个单一的主体,如纪录片生死地1937 淞沪抗战实录将淞沪战争划分为四个节点,讲述中国军人英勇抗战的史实。十一书每集的侧重点不同,各有侧重地展现多个主体,“人活的不是个体,而是时代”3,作品展现了新中国前期一批批共产党员为时代作出的贡献,依托贺页朵、赵一曼、陈毅安等十一位革命英烈的书信,讲述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24 字写错 6 字保存多年的宣誓书体现了农民贺页朵对党的忠诚与坚守;“革命不成功,誓不还家”请父亲善待妻女的托孤书,体现了王尔琢对革命事业的追求与妻女的牵挂;“过去吃过草,准备还吃草”体现了左

4、权将革命事业进行到底的决心与必胜的信心在媒介仪式视域下微纪录片十一书的集体记忆建构与情感强化研究白璐双,李静(陕西科技大学 设计与艺术学院 丝路文化与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摘要:目的: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介成为弘扬主旋律的主阵地。如何把握网络场域观众的观看习惯,成为当下红色题材纪录片创作者应该重视的问题。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是新媒体时代红色题材纪录片的一次成功探索,其结合了大量英烈事迹,以书信传递家国情怀,探索了红色题材纪录片新的发展方向。方法: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基于媒介仪式理论,从个体与整体互补叙事、作品的符号建构以及观众由心理情感到身体实践的转化三方面

5、进行探讨,分析红色历史题材纪录片如何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完成对集体记忆的建构与爱国情怀的进一步强化。结果:该纪录片顺应了观众“短”观看的浏览习惯,而且以家书这一富有仪式感与情感的信物为中心,将爱国情感注入书信中,在历史再现中铸牢集体记忆,强化爱国情感。结论:媒介仪式理论对红色题材纪录片弘扬主旋律思想具有重要作用,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进行仪式建构,能够形成仪式场域,使传受双方在此场域中加强互动,共筑集体记忆。关键词:媒介仪式;十一书;集体记忆;微纪录片中图分类号:J9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3-0071-03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人民英

6、雄形象的跨媒介书写研究(19371964)”成果,项目编号:22ZWB0074772基金课题国家生死存亡之际,共产党员舍小家为大家,坚守岗位,无私奉献,始终坚信革命的胜利终将到来,被消解的“集合体”再次重建,成为一个新的更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新整体”,且由观众进行革命情感的联结,最终实现主题的完整表达。哈布瓦赫在论集体记忆一书中提出:“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保证集体记忆传承的条件是社会交往及群体意识需要提取该记忆的延续性。”4扬阿斯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认为通过媒介将历史记忆进行演化所产生的记忆是文化记忆5。无论哪种方式,哈布瓦赫与扬阿斯曼都未明确否认集体记忆对于一个民

7、族与国家而言具有的身份划分的功能。对于具有相同记忆的个体而言,彼此间更容易因为相通的记忆而形成一种隐秘的以“我们”为表征的共同体心理,进而与“他们”区别开来。随着全球化浪潮的袭来,在紧跟全球发展进程的同时,需要不断回溯民族集体记忆,强化民族意识,并结合时代特色重新编写人民的集体记忆节点,进一步强化群众的共同体意识,让群众更加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让爱国情感更深层地沁润人心。1.2 个体叙事不同于长征不朽的魂 大阅兵等重大题材纪录片动辄四五十分钟的铺陈和宏大叙事,十一书顺应短视频的发展潮流,每集时长控制在6 8 分钟,并由宏大主题转向革命个体,也正是这一转向,让宏大主题里被摄主体身上隐藏的情感在个

8、体叙事里被主创挖掘、放大,以平易近人的方式触达观众,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相比于大阅兵此类蕴含磅礴恢宏时代内涵的革命纪录片,十一书更像是一个情感体验导航,跟随镜头,每个旁观者都会成为剧中人,在深度的角色带入之中,完成集体记忆的再度寻回与对爱国情感的深度强化。行军书开篇是卢德铭学生时期与同学驱退军阀后寄给家人书信的旁白,15 秒内隐去画面仅用声音,在视频与观众间营造交互场域,吸引观众深入其中。“我们打败了敌人,我心里很高兴”,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喜悦与还未直面战争悲惨的少年意气,轻松的视听氛围卸下观众对严肃题材的观看包袱,让观众更易沉浸其中。随着剧情的推进,战争残酷的一面被揭开,“这场战役歼灭了很多

9、敌人,但是我们的伤亡也不少”“我们这次北伐,有这样的顺利进军全靠群众的支持”。战友的死亡让卢德铭意识到战争的悲剧内核以及胜利归功于集体。两封行军书里,完成了这位少年将军自我的蜕变与革命信仰的成熟化,推动他为革命事业奋勇前进,直到最后壮烈牺牲。纪录片成为观众与革命英烈进行情感交流的桥梁,观众利用 8 分钟了解了卢德铭的一生,见证了一个个普通的革命个体为国家奉献一生,以史实印证“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这一伟大主题,增强了观众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2 十一书中的符号建构尼克库尔德里认为,“现代社会被媒介化渗透并且受其制约,假若我们所依存的社会有一个中心,那么媒介将是连接我们与入口的桥梁。同时,媒介可以

10、对社会中心进行塑造与表达,使其成为社会中心的代言人,媒介仪式则会让这一权力建构过程隐秘和合法”668-70。然而现实世界媒介社会中心更多是通过符号进行建构的,可以说符号是建构媒介仪式的基础7。2.1 信件符号自古以来,书信便有情感沟通的作用,遥远的距离与浓厚的情感依附让书信价值万金。十一书打破以往红色革命题材的创作制式,独创性地以十一封书信作为叙事载体,用书信这一兼具纪实与情感的元素,讲述革命英烈的多样情感。王尔琢的托孤书既向父亲坦言“儿已身许国家,革命不成功,誓不还家”的坚定,又望父亲善待儿媳凤翠,是舍小家、顾大家的大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为夏明翰的“就义书”

11、,是对敌人的蔑视与不惧,更是对党和国家未来光明前途定会到来的期盼与坚信,他告诉母亲要相信终有一日,他们举过的红旗,会飘扬在祖国的蓝天以书信符号,将初心与使命这样宏大的主题具象化,既让英烈故事落地不再悬浮,又让镜头语言平易近人,具有温度,达到严肃题材柔性传播的目的。2.2 空间符号要理解媒介仪式,就要关注其发生的空间,只有在特定仪式空间中,观察者才能更好地把握仪式类别与仪式行为642-44。十一书的空间可以分为演绎空间、现实空间以及史料空间三类。73第 37 卷第 3 期 2024 年 2 月Vol.37 No.3February 2024艺术科技十一书中出现最多的空间是演绎空间,通过环境搭建与

12、演员演绎还原,很好地解决了革命题材纪录片史料较少的问题。张朝燮与妻子王经燕肩并肩站在光线明亮的窗前,有不惧四周的黑暗,向往光明的隐喻;吕中饰演的郑凤翠白发苍苍,坐在摇椅上数着丈夫王尔琢爱吃的杏仁,每年一颗已经集齐六十枚,是对六十年思念的诗意表达,这些皆以空间为媒,以演员的情感触发了受众新的集体记忆点。现实空间是对演绎空间的继承与扩展。赵秦站在陈毅安的旧居讲述陈毅安与妻子的故事,一方面展示了革命英烈的旧居样貌,让故事现实化、真实化,另一方面,起到了串联故事发展的作用。史料空间则是对演绎空间和现实空间的补充,如寻淮洲的请战书中的黑白画面;炮火连天、尘土飞扬的真实影像;以史料展现的赵一曼的示儿书,群

13、众抗议、罢工、游击,与日伪斗智斗勇等情节,真实再现了战争情景。可见,演绎空间、现实空间与史料空间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共同呈现了一个现实与历史交汇、血色与诗意共存的具象化仪式空间,观众在此空间里备受感染与熏陶,增强了民族认同感。2.3 视听符号虽然十一书受篇幅短小的限制,故事简单明了,但其视听符号仍然可以媲美优秀电影。十一书通过张弛有度、极具节奏感的剪辑,让观众在为英烈故事感动之余,也获得了视觉享受。例如,卢德铭给家人写信时,以实景演绎的长镜头流畅再现了家人围坐、夫妻和睦和两小无猜的三个场景,镜头慢慢平移的节奏与背景音乐送别相合,表达了卢德铭原本热闹与温馨的家庭氛围。但时局动荡,舒缓的音乐乍停,

14、暖黄的色调转为冷蓝,继而党员牺牲的黑白剪切镜头,借用张弛有度的节奏,表达了对革命英烈一生命运的思考。3 心理情感到身体实践的转化詹姆斯凯瑞提出“仪式观”,认为参与性不仅隐含着文化上的意义共享,还是传播成功与否的重要参考价值8。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优秀纪录片,其影响并不会以观看结束而终结。相反,由于纪录片对观众集体记忆的再次建构与对情感的强化,观众在这一段时间内丰沛的情感亟须发泄出来,因此一些仪式化行为便从镜头内转向现实世界。3.1 媒介朝觐及衍生活动媒介朝觐是指观众前往媒介叙事中的重要地点旅游685-86。受革命英烈故事的感染,观众出于内心情感的波动自发进行情感的“寻根”与朝觐,以此获得情绪宣泄

15、,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以及集体荣誉感的个体实现。十一书热播时,不少群众前往赵一曼、卢德铭等革命英烈的纪念馆或旧居,瞻仰这些为新中国革命事业开辟道路的战士,向其致敬。然而对于红色革命题材来说,相比于个体性的朝觐行为,群体性的组织活动则更加多样。十一书播放至今,不少单位及社区组织相关活动,纪念纪录片中的革命英烈。2021 年 3 月,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开展以“守初心、担使命、迎百年”为主题的十一书学习活动。2022 年 4 月6 日,布尔津县人民政府举办十一书诵读活动,十一名选手饱含热情地诵读贺页朵、傅烈等十一位革命英烈的书信,倡导学习先烈精神,积极为人民服务。通过举办庆典、比赛等群众活动形成“

16、仪式场”,强化更多群众对英烈故事的“身体”记忆,有利于红色文化的传播。3.2 二次创作参演十一书的演员拥有庞大的粉丝阵营,一些粉丝无偿剪辑视频或绘制动画,对作品进行了二次创作。以 B 站为例,粉丝二次创作大体可划分为角色混剪类、CP 拉郎类以及人物讲解类。角色混剪是将同一演员的不同演出片段配以歌曲剪辑到同一个视频中,形成新的故事或者扩写原有故事。UP 主“沈倾怀”的别责怪颇多意外乱世太乱,将张艺兴在十一书和建军大业中饰演的卢德铭片段进行了混剪,十一书中略去的卢德铭牺牲情景在建军大业的镜头下得以补充,而建军大业里缺失的卢德铭之前的故事也借十一书中的镜头得以丰盈,这段提升卢德铭英雄形象的故事被扩写

17、后,在 B 站获得了七万多的播放量。CP拉郎类角色发挥空间更大,UP 主根据自己的喜好为角色匹配合适的对象,衍生出了众多全新的故事。UP主“金鑫愿是我”投稿作品半生你我民国拉郎,将青年演员李沁与张艺兴进行匹配,把十一书中未曾出面的瑞勤的角色交给李沁饰演,俊男美女共同谱写了一场民国爱情悲剧,感动了不(下转第 110 页)110人文科技在以图像审美为主的社交媒体中,基于身体的展演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写真图像也成为人们自我观看的主要形式。当人们在面对镜头拍摄记录时,自我形象能够通过人物姿势、面部表情等图像信息展现出来。AI 写真通过标准化制作、个性化的输出,让用户得到了同一风格的不同写真图片,但这

18、种流水线式的生产,模糊了人们对差异性的追求,不同用户得到的写真仅仅在于面部特征的不同。“妙鸭相机”生成的 AI 写真为用户提供了一种提升图像颜值的途径,借助用户照片与换脸技术生产出看似富有个性的写真。用户在用图像与自己对话的过程中,并不能根据图像的姿态、表情等深入审视自我。用户对图像的自我凝视,更多是一种精神乌托邦,满足自己的自恋感与虚荣心以及对社会普遍审美的迎合。4 结语以“妙鸭相机”小程序为代表的 AI 写真是 AIGC在数智图像领域的新尝试,用户借助 AI 写真脱离传统写真的时空局限,产生了新的符号消费模式,让颜值消费的现象更加普遍。在 AI 写真所创造的虚拟世界中,商家精准抓取用户对美

19、的消费需求,借助 AI 技术与病毒式营销,让用户沉浸于拟像世界的理想化自我中,逐渐沦为资本的附庸。因此,用户在使用 AI 写真类产品之前,应保持理智并明确自身需求,理性消费。数智时代,用户的个人隐私保护等问题是 AI 写真行业的热门话题,当前用户肖像带有诸多个人特征,一旦信息泄露,会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对于生产 AI 写真时所涉及的信息安全问题,用户要增强隐私保护意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参考文献:1 杨宇鹤.AI 绘画的演化、影响与思辨J.传媒,2023(17):52-55.2 杜冀巍.微信朋友圈的图像传播研究J.记者摇篮,2018(5):74-75.3 金惠敏.“图像-娱乐化”或“审美-娱

20、乐化”:波兹曼社会“审美化”思想评论J.外国文学,2010(6):93-98,159.4 柯泽,宋小康.从“镜中我”到“雾中我”:虚拟现实中社会互动的畸变与理论危机 J.新闻与写作,2021(8):75-83.5 吴若明.从形象审美到身份认同:中国艺术史中的女性主题及其视觉反思J.艺术探索,2023,37(4):14-19.6 许高勇,郑淑月.“容貌焦虑”:议题、身份与文化征候J.传媒观察,2022(9):59-64.作者简介:丁梦颖(1999),女,河南平顶山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智能传播理论与实务。(上接第 73 页)少观众。与前两类相比,人物讲解类视频时长较长。UP 主“阿七说史”的1

21、927 年卢德铭牺牲,毛主席悲痛道:还我总指挥详细讲述了卢德铭投笔从戎到战死沙场的壮烈一生,其中说服家人参军,找到孙中山先生进入皇甫军校等事迹,再现了一位白马将军的峥嵘岁月。可见,粉丝自发性的二次创作,构建了多元的英烈形象,也强化了受众的情感记忆。4 结语十一书是纪录片创作团队在新媒体时代以“短”为特色的一次成功探索,也是以书信切入,讲述革命英烈个体故事的全新创作,标志着宏大叙事的精短转型,为短视频创作背景下主旋律题材纪录片制作提供了借鉴,未来红色革命题材纪录片一定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参考文献:1 王赛,李光辉,何前方.全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微传播探析 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22(6):5

22、1-57.2 保罗 莱文森.手机:挡不住的呼唤 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08-10.3 罗伟章.谁在敲门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306.4 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35.5 金寿福.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J.外国语文,2017,33(2):36-40.6 尼克库尔德里.媒介仪式:一种批判的视角M.崔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68-70,42-44,85-86.7 孙琦.媒介如何影响大众:媒介权力构建的重识:媒介仪式译评 J.新闻记者,2016(11):83-86.8 张红军,朱琳.论电视综艺节目对“集体记忆”的建构路径:基于“仪式观”的视角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22(3):59-67,127.作者简介:白璐双(1999),女,陕西咸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文艺跨媒介。李静(1982),女,陕西商洛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文艺跨媒介。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