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基于人才可持续发展策略审视职业院校“通专教育”之定位.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984577 上传时间:2024-06-1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人才可持续发展策略审视职业院校“通专教育”之定位.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基于人才可持续发展策略审视职业院校“通专教育”之定位.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基于人才可持续发展策略审视职业院校“通专教育”之定位.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宜宾学院学报 2024年第24卷第3期(总第302期)JOURNAL OF YIBIN UNIVERSITY2024,24(3):76-83基于人才可持续发展策略审视职业基于人才可持续发展策略审视职业院校院校“通专教育通专教育”之定位之定位闫慧双(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发展社会经济、进行工业化建设,我国借鉴苏联的高等教育办学经验,逐渐形成了以专业教育为重点的高等教育体系。进入21世纪,以培养通才为主的通识教育被逐渐提上日程,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通专之争。随着争论的发展,国内现有关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一方面,以通识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

2、模式受到很多学者的重视;另一方面,研究的主流越来越倾向以通专结合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这些研究或多或少都忽视了人才可持续发展策略对于职业院校通专教育模式选择的潜在影响。一、职业院校“通专教育”之定位从人生的整个职业发展周期来看,通识教育相较于专业教育更具潜在的后发优势,能够在职业发展之路上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愈为强劲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

3、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

4、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

5、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

6、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摘要:我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偏于专业教育,处于基石地位的通识教育以及专业教育的横向发展有所欠缺。基于人才可持续发展策略的考量,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宽口径专业教育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未来职业院校发展提供新模式,这既可以提升职业院校毕业生的人力资本价值,又能够实现跨学科交叉培养多元型人才。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构建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宽口径专业教育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以实现人才培养的最优化。关键词:人才可持续发展策略;职业院校;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中图分类号:G712DOI:10.19504/ki

7、.issn1671-5365.2024.03.09收稿日期:2023-09-13作者简介:闫慧双(2000-),女,辽宁朝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史研究。宜宾学院学报 2024年第24卷第3期(总第302期)教育学研究教育学研究77的助力;而从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类型出发,专业教育有必要朝着宽口径的方向发展,为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蓄力。就我国职业院校当前仍面临人才培养过于单一且整体素质相对较低的挑战。2016年,国务院发布了 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其中强调创新理念应聚焦于未来15年全球在减贫、健康、教育、环保等领域的发展目标,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创新

8、为第一动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1。人才可持续发展策略即为其中所涵盖的一个方面。职业教育领域的人才可持续发展策略,其核心目标在于确保学生全程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和谐共振,以有效支持社会和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为可持续未来做出贡献。基于此,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宽口径专业教育为主导应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又一新路径。(一)通识教育的长远价值如果以人的一生发展来衡量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优劣,相比狭隘的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具有后发优势。美国斯坦福大学哈努谢克教授等开展的一项面向18个国家的成人文化素养调查显示,与接受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人相比,接受普通教育的人在毕业初期获得就业机会的比率低于

9、 6.9%,但是这一差距每十年降低2.1%,约在49岁时,后者较前者获得就业机会的比率更大,而到54岁时,后者表现出明显优势2。这意味接受通识教育所带来的就业能力优势会在人生后期逐渐占据优势。而当经济需求得到一定程度满足时,通识教育所带来的价值会更加凸显。从国家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实施通识教育是当今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通识教育不仅能够增进国家在经济、科技、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整体实力,还能提高其面对国际挑战的能力3。在当前全球一体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专业领域的单一专才已不足以满足时代的需求。知识经济的推动需要职业院校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这种人才除卓越的专业技能外,还应具备较为广泛的人文和科学知识

10、,高尚的道德品格和创新潜力。只有通过实施通识教育,职业院校才能成功培养具备卓越品质和专业技能的人才,从而提高毕业生的整体素质,这也是职业院校应肩负起的使命。职业院校加快建立健全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不仅能够满足当下的需求,更是一项长期的可持续人才培养策略,有助于国家在不断变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保持竞争力。(二)专业教育的宽口径发展长久以来,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以专业教育为主导。专业教育专业化取向突出,能够在短时期内为社会提供亟需的专业人才,但是专业水平并不是专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唯一标准。美国高等教育思想家赫钦斯指出“职业主义会导致浅薄和孤立,它贬低了课程和教职人员的价值。”4如仍只专攻一门学

11、科,那么在此种教育体系下所培养的人才将难以拥有更为广阔的就业前景。唐纳德等人也认为,当前劳动力市场的职业性质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尽管一些传统职业仍然存在,但越来越多的职业呈现出无边界性和多样化的趋势。为适应这种变化,职业院校须尊重学生广泛的兴趣,提供丰富的课程和多样化的训练项目,给予学生更多选择自由5。面对技术日益全球化以及人才需求日趋多元化的就业大环境,能够掌握两个以上学科领域知识及技能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将越来越受到人才市场的青睐。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大学、兰州大学等众多院校提出的“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简称“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正契合了这一背景下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职业院校同样可以

12、基于此构建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综上所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实则都是塑造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必需教育。从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前景视角出发,可以通过构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宽口径专业教育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来教育学研究教育学研究78闫慧双:基于人才可持续发展策略审视职业院校“通专教育”之定位实现人才培养的最优化。二、职业院校通识教育的空泛化与宽口径专业教育的缺位我国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符合发展规律的,但是在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上以及宽口径专业教育的建设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正是由于通识教育课程的空泛化与宽口径专业教育的欠缺,导致职业院校陷入人才培养过于单一且整体素质相对较低的困境。(一)通识教育课程质量堪忧

13、通识教育课程的质量问题在职业院校的教育体系中显得尤为突出,它直接关系到整个通识教育体系的建设效果。当前职业院校对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关注度不足,导致这一层面的教育质量存在显著的差异,呈现出一些问题,其中“水课”或“吹水课”现象严重。教师在通识教育课程的设计中往往只关注自身专业领域的一部分知识,而忽视了通识教育应具备的“共同核心”特性。尤其在一些经典名著类课程中,课程内容多为经典内容中的一点浮光掠影,使得学生们“万书丛中过,片页不沾身”。这使得学生在通识教育中难以获得全面的知识体系和深刻的文化理解。通识教育课程虽然看似开设齐全,但实际上还存在内容空洞的问题。这一现象既让学校教师资源未能得到充分有效

14、的利用,同时也让学生投入的时间却无法获得实质性的知识或技能收益。改善通识教育课程质量是提升职业院校整体教育水平的关键一环,必须加强对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建设,确保课程设计具有深度和广度,真正满足提高学生全面素养的需求。此外,目前我国职业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相较于必修科目,教师和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视都不足。在教学方法上,通识教育课程一般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和学生之间很少进行互动和讨论。由于通识教育课程选课人数普遍较多,教师为在有限的时间内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大多依然沿用传统的讲授法。这导致原本在职业院校并不受重视的通识教育课程变得更加单调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随之大大降低

15、。在考核标准上,通识教育课程的考核标准通常相对较低。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以写论文为主,然而,具体的写作要求并不严格,学生多通过“东拼西凑”草草应付了事,教师在评分上也十分松散。由于缺乏明确、严格的考核标准,通识教育在整个职业院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也难以得到提升。(二)宽口径专业教育课程设置与师资队伍亟待完善从我国职业院校目前的院系组织结构来看,专业教育课程设置通常聚焦于本专业内的研究,但课程之间往往相互独立,这无疑加固了学科壁垒。专业教育课程的开设仍以学生主修的某一单科为主,缺乏完善的能够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课程设置。许多职业院校目前仍受制于传统思维,通常在一流学科的构建中采用单一学科“纵深”研

16、究的模式。对于交叉学科研究的认识仍显不足,学科之间的“横向”交流存在障碍,学科间的边界和壁垒也相当严格。由此各个学科之间产生的隔阂使得人才培养的方向较为固定和单一。在未能打破专业教育学科壁垒的前提下,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举步维艰。以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 人工智能导论 课程为例,人工智能技术跨足多领域,涵盖计算机科学、高等数学、语言学等相关内容。然而,多数职业院校在构建教学体系时缺乏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导致开设的课程内容显得片面。有的课程仅仅将零散知识简单串联,忽视了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明确的学习线索,难以系统掌握人工智能知识,对于人工智能在行业中的应用理解也相对浅显

17、6。职业院校亟需跨越学科壁垒,进行教学体系改革,以促进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宜宾学院学报 2024年第24卷第3期(总第302期)教育学研究教育学研究79培养。梅贻琦在1931年就职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时说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7。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教师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若要培养宽口径专业教育下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就必不可少地需要高质量的跨学科复合型教师。高质量的师资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具备跨学科素养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跨学科专业知识支持,还能凭借多学科背景的丰富阅历为学生提供学习方向的指导,避免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迷失方向。但因宽口径专业

18、教育课程本身对知识的需求非常多元化,其对教师也相应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大多专业教师因其专业取向较为单一,多只专精一科,导致复合型师资相对匮乏。这一师资缺口也成为实现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所面临的一大难题。三、可持续发展策略下“通专教育”的改进人才可持续发展策略体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求。通过深入研究人才可持续发展策略,我们或能清晰地认识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未来改进方向。(一)课程体系规划通识教育是人才可持续发展策略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实践,但是在具体的落实上不尽如人意。自20世纪末李曼丽等学者首倡通识教育以来,通识教育也一度契合了科学发展观对培养可持续

19、发展人才的内在要求,但是如今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化特征尤为突出的时代,仅仅关注眼前所能获得的现实利益并不利于人才的长久可持续发展,相反更需要以内容更为宽广的通识教育来培养学生使其具有更为长久的人力资本价值。简单来说,通识教育课程所要传达的即各个国家其最为所需的核心知识和文化素养,因人才培养方向不同,本科院校与职业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内容也有很大差异。但是我国目前只有少数职业院校开展了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相关试验,大多职业院校在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时并无严格的分类,这导致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缺乏相应的评判标准,课程质量得不到保证。我们必须谨慎的认识到成功的案例并不一定具有普适性,究竟何种类型的通识教育课程

20、才是最适合我国职业教育普遍开展的,还应该于我们自身的实践中积累经验。考核方式的差异也是本科院校与职业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之间的一个显著区别。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有明确的学分规定,且课程大多为学生大学前两年中的必修课程,考核很严格。反观职业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其开设时间较短,且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为通识教育课程的质量提供制度保障,课堂与考核中学生应付了事的现象相当普遍,这与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存在本质上的不同。这种差异不仅仅是表面形式上的不同,更反映了本科院校与职业院校在通识教育理念上的本质差异。这一缺乏硬性制度保障的状况容易导致职业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陷入形式主义,难以真正实现其培养学生多方面素

21、养的目标。因此,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考核制度建设,提高其实质性质量,也成为人才可持续发展策略对职业院校通识教育建设的重要要求之一。职业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多只得通识之形而失其精神内核。可预见到职业院校在这一方面的发展尚存较大的提升空间。(二)专业教育的跨学科建设从历史层面来看,我国专业教育的历史发展较通识教育要长久的多,其最初的目的即为社会培养适应工业化社会的专业技术人才,此时的人才可持续发展理念不得不让位于国家本位的人才培养理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原本流行的“美国式通才教育模教育学研究教育学研究80闫慧双:基于人才可持续发展策略审视职业院校“通专教育”之定位式”8被

22、逐渐冷落,专业教育得到政府的愈加重视。在当时全面学习苏联的政治环境下,我们全面学习其高等教育办学经验和模式,从而建立一套对如今仍有深远影响的专才培养模式。此时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长期奉行追求短期内人才培养效益最大化的理念。为响应国家对于专业人才的急迫需要,专业教育下的各个学科往往只专注于对一门技术或知识的学习以更快地为国家输送人才,不同学科之间往往也互不相通。此外,在当时人才极为紧缺的社会背景下,掌握好一门技术基本能够满足个体的生活需求,这也使得跨学科学习的需求大大降低。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不断建设中,专业教育的理念根深蒂固,因其课程设置等缺乏新的合理规划短时期内也难以向多学科交叉方向转换。从

23、具体实践层面来看,宽口径专业教育的建设仍缺乏最为关键的一环跨学科师资力量。20世纪50年代偏向专才的人才培养模式至今仍具有深远影响。由于专业教育其自身往往具有相对独立的特性,专业教育领域的教师大多熟悉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对于其他的专业则涉猎较少,专业教育方面的师资互不流通,这在很大程度上固化了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尽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部就试图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来开拓人才培养新模式9,推动人才培养转向发展通才,解除专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束缚,但是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支持力度仍然差强人意。如果只强调学科的交叉融合,却忽视相应的配套师资支持,无疑会使宽口径专业教育的

24、建设停滞不前。纵观我国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之路,不难发现其培养模式的调整与国家的人才需求相互契合。可以预见,在追求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国家中,人才可持续发展理念最终必将占据重要位置。随着21世纪新时代的到来,中国正面临着滚滚而来的全球化浪潮。在这一背景下,职业教育将更加强调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的追求。这与人才可持续发展理念产生了更为强烈的共鸣。四、以通识教育为基石,宽口径专业教育为核心的破解之路在2020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被视为实现“五育并举”的重要举措,其旨在确保受教育者不仅获

25、得专业技能,同时具备职业素养和社会常识、道德修养,以实现全面发展10。由此,职业院校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二者需协同共进,以通识教育为基、宽口径专业教育为核。(一)构建完善的职业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在通识教育课程内容上,通识教育课程以“通”为基础,应以我国的经典传统文化为核心,注重学习共同的人文知识基础、进行本国文明、爱国主义和思想道德教育。在设计课程内容时,职业院校亦应注重强化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点的横向联系,尝试建立一个整合多学科、多专业知识的综合性教学框架。同时,考虑推行连续两个学期的深度通识教育课程学习。这不仅有助于保持知识的连贯性,还能够使学生对每门课程都能够进行更为深入和全面的学习与理解

26、。在具体实践上,各职业院校也可以根据本校的课程建设经验来灵活制定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如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成立“高职通识教育研究院”来有效统筹规划本校的通识课程,并协调全校的通识教育改革实践。该研究院不仅负责通识教育课程评价和教师培训,而且在其组织结构下设立了“人与人文”“科学与技术”和“职业与素质”三个教研中心11。这一系列举措旨在促进通识教育的全面发宜宾学院学报 2024年第24卷第3期(总第302期)教育学研究教育学研究81展,确保在通识教育的各个课程和模块之间形成有机的“结构整体性”。我国职业院校的未来改革有必要在此方面进一步推进。通识教育课程考核标准应弱化以单一的论文或考试的方式

27、,突出过程性评价、综合性评价在学生学业考核中的作用。以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借助制度文件、实施办法和过程记录表单等工具,系统规划了课程考核的相关机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巧妙整合了理论考试、技能考核、在线考试以及随机组卷考试等多元考核手段,以实施综合性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估12。又如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的“人工智能”通识课,该课程的结课评估不再采用传统的平时考勤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形式。该课程创新性地采用了平时考勤、学习态度、平时作业以及人工智能方案设计四个维度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其中方案设计占整体评估的 60%,其他因素则占40%13。这一创新性的考核方式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性

28、,且要求他们充分结合所学专业的知识点来设计方案。这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进步,还有助于拓宽他们的视野,扩展知识面。考核并非课程开设的最终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切实地掌握知识和方法,这才是关键。因此,职业院校也可以尝试在通识教育课程考核中引入过程性、综合性评价,这不仅能激励学生主动进步,还能对学生进行更为全面准确的评估。(二)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职业院校宽口径专业教育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三部门联合印发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其中已明确提出“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突出学科交叉融合

29、和协同创新”14。要想打破专业教育各学科间相互独立的僵局,可以通过开设跨学科专业的方式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互通。教育部关于印发 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的通知明确指出高等职业学校可以依照相关规定要求自主设置和调整高职专业,可自主论证设置专业方向。15这使得我国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自主权进一步加强,能够根据社会需求等灵活调整专业。职业院校可以依此进行跨学科专业的建设,但同时也需明确“跨学科专业不是对原有专业的简单移植或拓展,更不是对相关专业的简单拼凑与并置,而是对相关学科内容有组织性、有目的性的交叉与整合”16。基于此,跨学科专业学习是为学生提供更具系统性的多学科知识,但是学生在学习中也需

30、以某一领域为重点,突出学习的方向性。宽口径专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具有跨学科专业能力教师的支持。首先,跨学科专业的建设需要多个专业学科教师的通力合作,职业院校不将学科教师固定在某一学科或专业范围内,而应根据课程需要使各学科教师都能在各学科组织之间流动。其次,为了更好地为各科教师在不同科目间流动提供便利,需要建立具有相应弹性的教师聘任制度。国外跨学科研究中以“联合聘任制”或“集群聘任”的方式,试图突破现有的学术界限而整合新的跨学科领域。作为教师聘任的基本模式,即两院系之间或跨学科研究中心和传统院系之间通过签署备忘录等方式同时聘任某位教师17,这可以充分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短期内快速建立起跨学科师

31、资队伍。以此为例,我国职业院校在推进宽口径专业教育建设时,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可以尝试建立相似的较为灵活的教师聘任制。这样的制度让教师充分流动起来,从而减少学校因开设跨学科专业而带来的人力成本压力,促进宽口径专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再次,院系间如若推行教师联合聘任制,还需要确定好联合聘任教师的课程分配及其工作量。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统筹作用,协调不同院系进行跨学科教学时的教师任课数量和时间安排。制定合理教育学研究教育学研究82闫慧双:基于人才可持续发展策略审视职业院校“通专教育”之定位的课程和工作分配方案,避免因冗余的工作任务而给教师带来不必要的负担,确保教师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投入教学工作。最后,职

32、业院校还应对教师的考核机制进行相应的变革,实现教学成果与职称评定等相关制度挂钩,建设健全相关的配套评价考核机制。结语从人才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内在要求来看,职业院校应逐渐将其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为“宽口径”方向。然而,目前的实际情况表明,由于缺乏充分的相关实践经验,这一转变仍然面临多重挑战。因此,基于人才可持续发展策略的考量,通识教育因其独特的后发优势而成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时,从劳动力市场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青睐角度出发,朝向宽口径方向发展的专业教育将更具竞争力。基于以上所述,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宽口径专业教育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成为职业院校未来人才培养的新方向。注释:柳丽华

33、等学者从教育史的角度,就通识教育在新时期高等教育实践中的特殊意义作了一番梳理,参见柳丽华、曹守亮 试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通识教育,载于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2年5期,92-95页;郑淑娟强调通识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是内化为人格养成的重要教育方式,参见郑淑娟、黄俊杰 通识教育理念及其实践创新,载于高教发展与评估,2022年3期,50-54,119页,等等。陆一就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模式进行了推演,参见陆一 从“通识教育在中国”到“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兼论中国大学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多种可能的结合,载于 中国大学教学,2016年9期,17-25页;张亚群等学者认为通专结合培养

34、模式的变革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选择,参见张亚群、庞瑶 通专结合培养模式的变革:历史省思与现实选择,载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6期,25-34页等。阎光才指出如果从人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分析,通识教育具有后发优势,参见阎光才 本科专业与本科教育“通”和“专”定位的迷局,载于 高等教育研究,2021年6期,69-79页;朱瑞刚等学者从就业角度出发,指出通识教育是现代社会中一个完整的人不可或缺的教育,这种人能够满足社会各种职业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参见朱瑞刚、闫广芬从就业角度探寻赫钦斯的通识教育思想,载于 江苏高教,2011年4期,38-40页等。唐小俊指出职业院校应实行“宽

35、口径、厚基础、高素养、重创新”的人才培养路径,参见唐小俊 职业核心素养:内涵分析及培养路径,载于 江苏教育研究,2017年27期,70-73页;刘湉祎等学者指出在学科建设中有必要促进跨院系合作交流,完善跨学研究中心的建设,参见刘湉祎、陆岳新 一流大学建设的新变化及行动策略基于学科建设的视角,载于 中国电化教育,2022年9期,77-83页等。参考文献:1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16-12-13)2023-09-05.https:/ H,TEICHLER U.Employability and Mobi

36、lity of Bachelor Graduates in Europe:Key Results of the Bologna ProcessM.Rotterdam:Sense Publishers,2011.3张亚群.中国近代大学通识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4罗伯特 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M.汪利兵,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5TOMLINSON M,HOLMES L.Graduate Employability in Context:Theory,Research and DebateM.London:Macmillan Publishers Ltd,

37、2017.6王莉.高职院校基于复合型人才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教学研究J.黑河学刊,2023(6):47-54.7梅贻琦.就职演说N.国立清华大学校刊第341号,1931-12-04.宜宾学院学报 2024年第24卷第3期(总第302期)教育学研究教育学研究838张亚群.中国近代大学通识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9关于印发 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 等文件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1998-04-10)2023-09-05.http:/ 倪淑萍.通识教育课改须强化类型特色N.中国教育报,2020-07-21.11 贺星岳

38、,叶锋.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特色化道路的探索和思考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4):14-17.12 江育波,仝会秋.高职院校生源多样化背景下课程考核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22,25(3):33-36.13 丁海涛,王慧,李兰兰.高职院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相关教学研究: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为例J.无线互联科技,2021,18(11):165-166.14 三部门印发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EB/OL.中国政府网.(2017-01-26)2023-09-05.http:/ 教育部关于印发 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的通

39、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1-03-17)2023-12-21.http:/ 刘海涛.高等学校跨学科专业设置:逻辑、困境与对策J.江苏高教,2018(2):6-11.17 张晓报.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专业教育的实践及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9,13(5):92-103.【责任编辑:王露】Examining the Positioning of“General-Professional Education”in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Strategy of Tal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YAN Hui

40、shuang(Education Department,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Abstract:At present,China s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biased towards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the orientation of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but general education,which is the cornerstone,and the horizontal development of prof

41、essional education are still lacking.Based on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alents,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based on general education and dominated by wide-calibe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an be regarded as a new model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s

42、,which can not only enhance the human capital value of vocational colleges graduates,but also realize the cross-disciplinary training of diversified talents.Vocational colleges can achieve optimal talent development by constructing a comprehensive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breaking down disciplinary barriers while adv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broad-spectrum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ourses and faculty teams.Keywords:strategy of tal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vocational colleges;general education;professional educati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