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技工作定向定位和学科建设及发展计划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8月目 录一、单位基础情况1(一)人员情况11.科研人员学历组成12.科研人员年纪结构13.技术职称情况14.专业组成1(二)学科设置情况2(三)科研平台情况2(四)科研工作概况2(五)单位在中国外所处情况3二、单位科研工作和学科建设存在问题4(一)缺乏科技领军人物,高层次项目极难争取4(二)科研条件微弱,基础研究深度不够4三、未来单位学科定向定位和总体发展计划及目标4四、具体学科计划5(一)花生育种和栽培学科51.花生遗传育种52.花生高产栽培11(二)风沙地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学科181.沙地治理学科中国外发展现实状况及存在问题18
2、2.本单位沙地治理学科情况193.沙地治理学科下一步发展计划20(三)肉羊养殖和草业研究学科221.肉羊和草业学科中国外发展现实状况及存在问题222.本单位肉羊学科情况233.肉羊学科下一步发展计划24(四)设施果蔬栽培技术研究学科261.设施果蔬中国外发展现实状况及存在问题262.本单位设施果蔬情况273.设施果蔬下一步发展计划28(五)玉米育种研究学科301.玉米育种中国外发展现实状况及存在问题302.本单位玉米育种情况303.玉米育种下一步发展计划30(六)谷子育种研究学科311.谷子育种学科中国外发展现实状况及存在问题312.本单位谷子育种学科情况323.谷子育种学科下一步发展计划33
3、五、保障方法35(一)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全方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35(二)坚持以人为本,加紧创新人才队伍建设35(三)加大项目申报力度,多渠道争取资金,确保各项事业发展35(四)加强横向联合,开展合作研究,提升研究水平35六、存在问题及处理措施36(一)存在问题361.体制机制方面问题362.学科建设中问题363.人才队伍建设中问题36(二)处理措施371.加强科研体制建设,规范科技管理工作372.掌握学科定向定位,结合本身特色发展优势学科373.做好学科队伍建设,确保学科长久稳定发展37根据辽农院发113号文件相关深入明确各所战略定位及以后科研工作发展目标和方向指示精神,风沙所认真总结过去
4、科研工作取得成绩及存在不足,紧紧围绕学科建设和发展这条根本,经所领导及学术委员会共同商讨,特制订风沙所科技工作未来五年学科建设定向定位和发展计划。一、单位基础情况(一)人员情况现有职员总数:89人,其中科技57人、工勤25人、管理7人。1.科研人员学历组成博士2人(占3.5%),在读博士5人(占8.8%,河南农科院1人、沈阳农大2人、甘肃农大2人)。硕士11人(占19.3%),在读硕士(推广硕士) 4人(占7.0%)。本科38人(占66.7%)。大专6人(占10.5%)。2.科研人员年纪结构50岁以上:10人(占17.6%);4049岁以上:17人(占29.8%);3039岁以上:26人(占4
5、5.6%);2029岁:4人(占7.0%)。3.技术职称情况研究员:(指标:7人)总数:10人(占17.5%),已聘:8人,未聘:2人。副研究员:(指标:16人)总数:14人(占24.6%),已聘:9人,未聘:5人。助理研究员:(指标:29 人)总数:33人(占57.9%),已聘:32 人,未聘:1人。 研究实习员(无指标):8人(占14.0%)。4.专业组成农学、果树、畜牧、兽医、草业、果蔬、土化、设施农业、植保、市场营销。(二)学科设置情况关键学科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以花生遗传育种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为主旱作农业研究,二是以风沙地治理为主生态农业研究,三是以肉羊喂养繁育为主畜牧业研究。服务性学
6、科包含三个方面:设施果蔬、玉米及杂粮新品种选育等研究工作。(三)科研平台情况辽宁省科技厅平台项目3项,分别是:“风沙地生态修复及改良利用试验室”、“辽宁省花生关键试验室”和“阜新市阜瑶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农业部平台项目2项,分别是:负担着“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阜新综合试验站”和“辽宁章古台沙地种质资源优化及生态环境修复观察试验站”工作任务。辽宁省农科院成立了“辽宁省农科院花生研究所”,挂靠辽宁省风沙所。建立“国家花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花生科研工作站”。建立“辽宁省农科院花生研究所院士教授工作站”。,组织辽宁、吉林、黑龙江和东北三省交界内蒙古十余家单位,成立“东北花生新品种登记试验网”
7、。现在,拥有研发基地两处(章古台现代生态农业研发基地和国家农业园区旱作农业研发基地),占地近5000亩。(四)科研工作概况以来,9年间共取得农业科研结果92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1项,二等奖11项;省判定验收16项,地方标准5个,专利12项,审定、立案新品种31个(其中国鉴审1个)。发表科技论文256篇,出版书籍2部,丛书5套。“辽西北风沙地域生态修复关键技术、模式及其应用研究”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高产优质专用花生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 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辽西肉羊高效喂养繁育关键技术研究和推广”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辽农型日光温室研制及果蔬优质
8、高效栽培技术集成和示范”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风沙地花生防风蚀高产栽培技术集成研究和应用”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花生优质抗逆种质筛选创制及新品种选育”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高产速生抗病优质大葱新品种阜葱一号”()、“辽西肉羊高效喂养繁育关键技术研究和推广”()、“花生覆膜打孔播种机研制和应用”()、“中国无角细毛羊新品种培育及推广”()、“马铃薯优新品种种薯繁育及高效栽培配套技术研究和示范”()、“辽西北风沙易旱地域花生节本增效栽培技术研究和推广”()、“辽西风沙半干旱区果粮复合模式研究和示范”()、“花生优质抗逆种质筛选创制及新品种选育”()、“肉用绵羊高效喂养繁育关键技术试验和示范”( )
9、、“优良玉米新品种阜玉398选育及应用”()、“彰武县花生安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分别获阜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少花蒺藜草风险评定和控制技术研究”、谷子新品种“辽风谷2号”、“树莓优新品种工厂化繁育及栽培技术示范推广”、“花生防风蚀操作技术规程推广应用”、“优质玉米品种中地168号选育及应用研究”、“薄皮甜瓜越冬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等11项结果分别获阜新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阜蒙县特色产业高产高效技术集成和开发”、“风沙地生态修复及改良利用试验室”、“阜新市阜瑶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优质高产花生新品种阜花10号、11号试验和示范”、“辽西北风沙地农业生态环境修复技术”“辽宁
10、省花生关键试验室”等16个项目经过省级验收。花生防风蚀操作技术规程、花生节本增效栽培技术规程、日光温室韭菜栽培技术规程、花生机械覆膜播种技术规程、高油酸花生生产技术规程5项标准被同意为省地方标准。共取得“花生抗风蚀覆膜播种机”(专利号:ZL 2 0504654.4)、“可回收残膜花生收获机”(专利号:ZL 2 0505335.5)、“花生茬口深翻防风蚀柱条成型机”(专利号:ZL 2 0204093.9)、“花生种子脱壳机”(专利号:ZL 2 0294267.1)、“减震防风式日光温室”(ZL 2 0238392.6)等12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3项。阜花18号花生品种经过国家判定。玉米新品种中地
11、168、阜玉398、京英8号分别于、经过省审定。花生品种阜花16号、阜花17号、阜花19号、阜花20、阜花21、阜花23、阜花24,辽风引1号、辽风引2号,杂粮品种辽风糜1号、辽风绿1号、辽风谷3号、辽风谷7号、辽风荞1号、辽风绿2号,白菜新品种辽菘三号、四号、五号及阜6号等27个农作物品种经过省立案。以来,共发表科技论文256篇,其中SCI3篇。4月出版韭菜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编著1部,12月出版果蔬病虫害防治彩色图说系列丛书4套,11月出版辽宁花生专著1部,1月出版花生膜下滴灌节水栽培技术丛书1套。(五)单位在中国外所处情况由中国农业科技管理研究会组织,对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科研综合能力评定结
12、果()(第四次)是,风沙所在全国总排名373,本省排名10。 三、未来单位学科定向定位和总体发展计划及目标关键学科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以花生育种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为主旱作农业研究,二是以风沙地治理为主生态农业研究,三是以肉羊喂养繁育为主畜牧业研究。服务性学科包含三个方面:设施果蔬、玉米谷子等作物育种及栽培等研究工作。组建6支科技创新团体,包含花生育种、花生栽培、生态、肉羊、旱作、果蔬科研团体。各团体科研人员专业涵盖农学、果树、畜牧、兽医、草业、果蔬、土化、设施农业、植保、市场营销等。以建立和打造科技创新团体为出发点,深入明晰科技团体学科研究方向,在研究平台、人才队伍、管理水平方面全方面提升,壮大
13、团体研究实力,使学科研究水平达成省内领先、中国一流。四、具体学科计划(一)花生育种和栽培学科1.花生遗传育种1.1花生育种学科中国外发展现实状况及存在问题1.1.1 国外花生育种发展现实状况及存在问题花生是国际市场上深受消费者欢迎农产品。在发达国家关键作为食品加以利用;在广大第三世界国家,50%以上花生被用于榨取食用油。美国花生育种关键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转向抗性育种和品质育种。具体说来关键是抗根结线虫(Meloidogyne arenaria)、斑萎病(TSWV) 和Sclerotinia枯萎病育种、高油酸育种,多年来尤其重视多抗育种及抗性和优质结合。花生种质创新技术迄今仍以品种间杂交为主
14、,诱变技术只居于次要位置,多年来对经过桥交法利用抗性强不亲和野生种表现出浓厚爱好。巴西、阿根廷依靠其拥有野生资源优势,开展了大量种质资源基础研究,包含微卫星标识开发、野生种遗传多样性分析、栽培种起源和进化分析等等。总部设在印度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开展了大量花生研究,已将抗旱相关基因DREBIA、病毒基因IPCVcp等转入栽培种。总而言之,国外花生育种和种质创新研究现实状况是,从技术上看,常规技术继续发挥骨干作用,包含转基因和分子标识在内分子育种技术和快速、低成本、非破坏性花生品质筛选技术、远缘杂交育种越来越受重视,在品质和抗性育种上有效填补了常规技术不足;从育种目标上看,花生高产育种近20
15、年国外研究没有显著进展,高油酸育种和抗性育种进展较大,多抗育种和抗病、优质品种选育是现在及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研究关键。1.1.2 中国花生育种发展现实状况及存在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花生育种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育成推广高产、直立、早熟、优质花生新品种,促成了栽培制度深刻变革,有效地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实现了花生由低产作物向高产作物伟大转变,从而使中国花生总产跃居世界之首,靠近全球产量40%,这一成就为世界所瞩目。育种目标以高产、优质、抗逆新品种选育为主攻方向,伴随育种手段和技术水平研究逐步深入,采取多个育种技术创制出很多优异花生种质资源,利用新仪器设备和现代生命
16、科学技术结合常规育种技术选育很多优异花生新品种,尤其是多年来高油酸花生新品种选育逐步增加。高油酸花生品种含有货架寿命长、可降低有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益心脑血管健康,越来越受到加工企业和广大消费者青睐。然而,伴随中国花生新品种选育取得了巨大了成就,但和发达国家相比,要满足中国外市场需要,从育成品种特征看,中国花生品种尚存在以下不足:一是高油酸花生遗传基础狭窄。现在中国共选育出36个高油酸花生品种,不过包含到高油酸亲本仅有6个,从利于保持中国高油酸花生品种遗传多样性角度看,还有必需采取更多高油酸亲本,以拓宽高油酸花生新品种遗传基础。二是缺乏高蛋白、高蔗糖适合食用新品种。中国现有花生品种蛋白质含
17、量多在26%以下,而一些野生种可达30%。蔗糖含量和烤花生香气亲密相关,也是决定鲜食花生口感关键原因。蔗糖含量低是中国花生出口日本市场关键限制原因,培育蔗糖含量达5%以上花生品种能够愈加好地满足国际、中国两个市场需要。三是缺乏既抗病又高产花生品种。叶斑病、青枯病、白绢病等抗病品种数量及高产特征仍较缺乏,生产上仍迫切需要抗病、高产花生新品种。1.2本单位花生育种学科情况1.2.1负担项目最近,花生育种方面负担项目19项,其中农业部花生产业体系试验站1个,国家结果转化项目1项,农业部948项目1项。省育种攻关项目7项,省自然基金项目1项,其它项目8项。1.2.2取得结果十几年来,审定(立案)阜花系
18、列新品种24个;获奖结果15项,其中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出版辽宁花生专著1部,发表论文56篇,制订地方标准2项。1.2.3学科队伍研究人员15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7人,在专业技术人员中有硕士及以上7人,科技人才队伍结构合理,包含不一样领域和专业,而且有已经是该领域内学科带头人和后备学科带头人,完成了多个国家、省内重大科研项目,为该项目标顺利实施推广可提供有力科技人才支撑条件。1.3花生育种学科下一步发展计划1.3.1花生育种学科定向定位和发展目标立足辽宁,服务东北,以食用性新品种选育作为学科发展方向。开展花生种质资源引进及农艺、抗性、品质、产
19、量等关键性状判定、遗传评价和创新利用工作;以挖掘优质、抗逆等关键基因为目标相关基因分离和分析研究,做好生物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紧密结合;以高油酸、高蛋白、早熟、抗逆等食用型新品种选育为目标多个技术研究,引领和推进辽宁乃至东北地域花生产业健康发展。花生育种团体现含有较强品种选育研究能力,以后在集成、整合中国外各项优异技术结果基础上,努力打造成为中国花生育种一流团体。品种选育不停创新,预期花生新品种符合丰产性好、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四性”育种目标,适应机械化栽培;结果达成中国同类研究领先水平,部分结果达成国际优异水平。1.3.2花生育种学科建设内容和指标(1)学科研究任务和指标研究任务:种质资源
20、研究。利用多种渠道广泛搜集、引进中国外花生种质资源,进行农艺性状、抗性性状、品质性状等关键性状判定和分子遗传评价,筛选优异种质资源,用于东北地域花生生产或用于育种试验材料。种质资源创制。利用杂交、回交、诱变、组培、DNA导入等方法创制花生新种质,结合分子标识辅助育种、近红外仪器和气相色谱等技术创制花生新种质。育种技术研究。结合本省自然生态特点开展适宜当地花生育种方法研究;利用分子标识辅助手段对种质遗传多态性进行分析及后代真假杂交种判定工作;利用资源筛选择得优质、抗性育种材料,经同源克隆、转录组测序等方法寻求相关基因资源,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及基因功效分析等研究。食用性花生新品种选育。以高油酸、高蛋
21、白、早熟、抗逆等食用型新品种选育为目标,结合本所牵头主持“东北花生品种区域试验网”及其它各类区域试验,选育花生新品种。研究指标:23个品种经过花生登记试验,选育特异资源2025个;寻求优质、抗逆相关基因23个,并进行功效分析。申报国家专利23项;制订花生相关地方标准、技术规程23项。发表学术论文1015篇,其中关键期刊10篇。取得科研结果23项。分述以下:种质资源研究。每十二个月引进花生栽培种质资源1015个,对引进栽培种质资源和野生种质资源采取田间种植和温室种植相结合,南繁北育相结合方法进行植物学特征、关键经济、品质性状和抗病性观察判定研究。近红外仪和分子标识等技术进行筛选、判定、遗传评价和
22、创新利用,选育特异资源45个,为育种提供特异亲本资源。分子标识辅助选择育种技术。对自有种质资源和引进种质资源进行遗传评价,对每十二个月杂交F1代种子1015个进行真假杂交种判定,尤其是高油酸分子标识应用,和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提升育种效率,缩短育种周期。优质、抗逆相关基因分离和功效分析。利用同源克隆、转录组测序等方法寻求优质、抗逆等相关基因资源差异表示分析,取得花生关键基因23个,经过转基因技术对耐寒转基因植株进行功效分析。食用性花生新品种选育研究。以高油酸、高蛋白、早熟、抗逆等食用型新品种选育为目标,在选育方法上采取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北育南繁相结合,自育和引种相结合,选育出适宜东
23、北地域生产食用性花生新品种,23个品种经过花生登记试验。(2)花生育种学科队伍建设计划学科组员间在完成各类科研项目标同时,继续学习本专业知识,计划培养博士12名,硕士23名。科技队伍结构合理,为科研任务圆满完成和项目标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人力支撑。(3)花生育种学科条件建设计划花生育种学科紧密结合种质资源、常规育种研究,引进中国外花生育种相关、优异仪器检测设备,辅以生物技术等多种辅助育种手段,选育适合东北地域生产高油酸、高蛋白、早熟、抗逆等食用型新品种,服务东北地域花生产业发展,并以此发展壮大花生育种科研团体。1.4花生育种学科存在问题及处理方法1.4.1 存在问题(1)突出东北地域优势,应加紧高
24、油酸花生新品种选育现在中国高油酸花生育种才刚刚起步,选育品种多集中在山东、河南等省份,而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域经系统选育方法还未培育出高油酸花生新品种,作为食用性花生生产优势产区,应加紧适宜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域生产高油酸花生新品种选育研究。(2)缺乏抗逆性新品种选育研究自至今,辽宁地域已连续四年出现了不一样程度灾难天气。、和出现了伏旱,严重影响了花生产量;又出现了春旱,播种期延后一个多月。相同条件下,花生含有比其它作物抗旱优势,但仍缺乏含有能连续抵御干旱天气花生新品种。(3)育种手段及方法创新能力不足现在选育品种关键以混正当和系谱法选育为主,进行常规大田选择,缺乏对专用型中间世代材料室内选择过程,育
25、种选择年限时间较长。1.4.2处理方法(1)发挥平台优势,加强高油酸花生新品种选育现在,我们经过多年试验研究,经过多个育种技术取得了大量高油酸花生后代材料,同时我们将发挥“辽宁省农科院花生研究所院士工作站”平台优势,在院士及院士团体教授指导下,经过组配杂交、回交组合,利用高油酸分子标识技术,加紧高油酸花生新品种选择。(2)加强抗逆性新品种选育研究针对抗寒、抗旱、抗冻等抗逆特征,室内采取低温胁迫及PEG处理,田间结合早播试验、盆栽干旱胁迫及不一样收获期分段收获,候选抗逆新种质,加强抗逆新品种选育。(3)多个育种技术结合,加强育种方法创新以食用性花生品种选育为研究方向,对多个育种技术取得低世代材料
26、采取分子标识辅助选择手段进行早期判定,针对高油酸品种选育,对稳定低世代材料进行近红外仪器和气相色谱等筛选,同时室内结合田间对高世代材料进行抗逆资源筛选,开展适宜当地域育种方法研究,有针对性地选育花生新品种。2.花生高产栽培2.1花生栽培学科中国外发展现实状况及存在问题2.1.1国外花生栽培发展现实状况及存在问题全球花生栽培技术美国领先,广泛应用良种,包衣精播,全部应用除草剂除草,生产全程机械化,浇灌指标化,计算机平衡施肥并发展成卫星和微机进行施肥。日本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发明了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以色列发明了膜下滴灌栽培技术。中国、印度技术水平提升较快,尤其是中国单产水平已居世界花生主产国前列。
27、世界花生生产发展不平衡,发达国家基础不种植花生,关键集中在亚洲,占世界总面积60%以上;其次是非洲,占世界总面积30%以上。技术水平差异较大,有国家单产水平高,如以色列平均亩产水平在415kg左右;有国家单产水平低,平均亩产只有几十千克。机械化水平低,正确施肥和浇灌应用面积小。2.1.2中国花生栽培发展现实状况及存在问题中国花生栽培历史距今已经有500多年历史,现今技术研究水平总体居世界优异水平。现全国平均单产水平在235kg/667m2左右。建国后栽培技术研究经历了5个栽培阶段:一是春播高产栽培阶段。包含清棵蹲苗技术:使花生增产6.6%23.0%;化控技术:应用B9、多效唑、壮饱安、缩节胺等
28、生长调整剂使花生增产10%22%;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发明高产纪录为每亩650750kg;单粒精播技术:节种20%,增产10%;连作高产栽培技术:使用微生物调整剂,降低土壤中化感自毒作用物质含量,提升单产19.8%55.4%。二是间套复种栽培技术阶段。包含间作栽培技术、麦套和夏直播栽培技术、秋和冬花生栽培技术。三是优质栽培技术阶段。包含高油栽培技术:在合理使用氮磷钾肥基础上,增施有机肥和微肥,使油分含量增加,降低花针期田间干旱时间;高蛋白栽培技术:促进荚果饱满栽培技术方法;高油酸栽培技术:珍珠豆型油亚比1.6,一般型1.8,进行春播,地膜覆盖,适期收获、轮作倒茬。四是无公害或绿色栽培技术阶段。关
29、键选择抗病品种,筛选并推广高效低残留农药,结合高效施肥技术综合应用,从而实现高产、低残留目标。五是机械化栽培技术阶段。现在耕整地、田间管理已全部实现机械化,但播种、收获、扒壳机械效果不理想,普及率低。中国近几年花生生产面积逐年扩大,发展势头良好。在北方花生作为关键油料作物已替换大豆,尤其是辽宁生产花生外观品质优良,以无或极少有黄曲霉菌污染而著称于世,生产花生70%(含中国其它省份调入量)用于外销,是中国最关键小花生出口基地。花生已成为辽宁省第三大作物,是辽宁省抗旱避灾首选作物,占东北地域花生总面积二分之一以上(东北地域总面积达1000万亩左右)。伴随中国花生种植面积逐年增大,中国大部分花生生产
30、区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花生品种老化,品种格局不合理。现在中国种植花生品种白沙1016是上世纪70年代广东省地方品种,到80年代初在全国普遍推广,至今已经有四十多年历史。因为年代久远,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品种混杂退化现象,优良种性表现不出来,产量和品质全部在下降,影响了种植户经济效益。这种品种结构急需改变,尤其是白沙1016应快速降低种植面积,扩大其它品种应用面积。中国关键有山东鲁花、花育系列,辽宁阜花、锦花、铁花、连花系列,河北唐科系列等,因为全国各地雨量、积温、无霜期不尽相同,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宜当地种植花生品种。二是栽培气候条件恶劣,栽培管理技术粗放,造成花生单产水平较低。关键表现
31、在:(1)土壤风蚀严重,重茬面积大。土壤风蚀严重,地力瘠薄(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大量、中微量元素缺乏);连作面积大,造成病虫害加重、微生物群落失衡、土壤中营养匮乏、土壤一些酶活性降低和根系分泌物中毒等,抑制了花生根系和地上部分生理活性,造成花生严重减产。(2)中低产田面积大、肥力低、易脱肥。花生多个植在丘陵山坡薄地、土壤肥力较低地块上,农民种植花生多数不施农家肥,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连续下降,现在多数地块不足1%,影响花生产量提升,尤其是辽宁省和吉林省表现更为显著。另外,很多花生种植在风沙土上,保肥保水能力差,风蚀严重,易脱肥。(3)雨量分布不均,积温相对不足。中国花生产地有山地、平原、丘陵、沿海
32、之别,各地气候不尽相同,尤其是辽宁和吉林花生产区一向有十年九春旱之说,尤其是辽宁省辽西、辽西北和吉林西南、西北地域,春季干旱多风,年降雨量在350500mm,多集中在68月,时空分布不均匀。积温辽宁省29003000,吉林省27003000,黑龙江省26002800;无霜期辽宁省150d,吉林省140d,黑龙江省130d左右。这即使满足了珍珠豆型或多粒型花生对积温需要,但相对不足,若种植一般大粒花生则荚果变小变瘪、籽仁变小变皱缩。(4)密度不足,管理粗放。花生生产区多数全部用玉米原垄种植花生,行距过宽,辽宁省多在5055cm,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在6065cm左右,生育中期以后仍封不上垄,光照损失
33、严重;每亩实收株数辽宁省在19.522.5万株/hm2,吉林省和黑龙江省1518万株/hm2,离花生最好株数3033万株/hm2相差甚远,严重制约了花生单产提升。清棵、覆膜技术应用不普及,播种及收获时期掌握不准,播种深度不合理,中耕除草、病虫害防治和后期收获管理不到位。(5)重茬严重,病虫害加重。在花生主产区,尤其是老区农民种植花生得到了效益,所以在同一地块上连续多年种植花生,造成花生重茬现象普遍;而连续多年种植花生,病虫草害加重,土壤养分失衡,花生产量和品质下降。如近几年发生叶部病害疮痂病,以前在辽宁省根本没有,部分地域大面积发生,严重影响了花生产量和品质。三是专用型花生品种缺乏。盲目追求高
34、产型花生新品种,往往忽略了其它专用型花生生产,比如,油用花生含油量每提升1个百分点,加工企业纯利润可提升7%,如将企业提升部分利润转嫁到农民出售花生产品单位价格上,农民生产油用型花生要比一般高产型花生经济收益更为可观。所以,适宜当地域高产型、油用型、出口型、食用性、出口型和特色花生新品种选择生产显得尤为关键。四是机械化程度低。现在即使普及了耕整地和田间管理作业机械,但播种、收获、扒壳机械达不到标准要求,普及率低,所以机械化程度低。2.2本单位花生栽培学科情况2.2.1负担项目多年来,负担省以上课题20余项。如:花生新品种及高产高效配套技术示范推广(辽宁省农业综合开发关键项目,);辽西北风沙地易
35、旱地域花生节本增效技术推广(中央财政项目GCNT-LN-08,);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阜新花生综合试验站(农业部产业技术体系CARS-14, 年);辽宁省花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和示范(省科技厅30,);花生高产高效关键技术集成研究和示范(省科特派攻关项目215006,);花生新品种引进和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财政部项目GCNT-LN-01,);专用花生新品种选育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省科技厅攻关,);无公害轻简高效栽培及耕作制度研究示范推广(花生产业技术体系辽宁创新团体,);阜蒙县花生安全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和推广(省特派团项目,)。2.2.2科研结果获奖结果6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
36、一等奖、二等奖各项2项;制订地方标准3项;获专利7项,发表论文16篇,出版花生膜下滴灌节水栽培技术丛书1套。编写科普著作4部。2.2.3学科队伍拥有高、中、初科技人员11人,含有高级职称人员4人,年纪结构合理,含有完成花生栽培研究和开发推广能力。2.3花生栽培学科下一步发展计划2.3.1花生栽培学科定向定位和发展目标立足辽宁,服务东北,面向全国北方花生生产区。开展高产优质多抗花生新品种筛选和示范工作;开展花生种植模式及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工作,并结合生理生化等微观领域开展花生栽培中所包含到水肥运移规律、水肥一体化协同效应、植株生物学效应及高产优质增产机理研究等;以节省成本提升效率为目标,使农
37、艺和农机相结合,开展花生节本增效配套机械化研究并推广应用。花生栽培学科团体含有较强研究能力,并能集成相关栽培技术;结果达成中国同类研究领先水平,部分结果达成国际优异水平。2.3.2花生栽培学科建设内容和指标(1)学科研究任务和指标研究任务:花生新品种引选试验研究引进高产、高油酸、抗逆花生新品种,经过产量对比试验,筛选适合当地新品种,尤其是食用性花生新品种选育研究。花生种植技术研究a种植模式研究大垄双行地膜覆盖种植模式:大垄双行地膜覆盖种植,有利于提温保墒,增加光照,改善花生生长环境,提升花生产量。垄顶宽65cm,垄底宽95cm,垄高1012cm。垄上种植两行,小行距40cm,大行距55cm,穴
38、距1616.8cm,每穴2粒,亩保苗1.6万株。大垄三行密疏密种植模式:大垄三行双粒穴播种植:将两条小垄合成垄顶宽90100cm、垄底宽110120cm大垄,垄高1012cm。垄上种植三行,小行距3540cm,大行距55cm,两侧穴距1314cm,中间穴距1516cm,每穴2粒,亩保苗2万株。大垄三行单粒精播种植:作垄同上,两侧穴距78cm,中间穴距910cm,亩保苗1.8万株。节水滴灌种植模式:采取大垄双行地膜覆盖种植,中间铺设滴灌带,畦面宽65cm,畦底宽95cm,畦高1012cm。畦上种植两行,小行距40cm,大行距55cm,穴距1616.5cm,每穴2粒,亩保苗1.8万株以上。膜下滴灌
39、可实现水肥药一体化,采取定时、定量、定浓度,给水、给肥、给药,达成肥、水、药高效利用。花生间作模式:花生和其它作物间作,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组成复合群体,其相互间外部形态不一样,地上部有高有矮,地下根系分布有深有浅,能充足地利用空间和地力,提升对光能利用率。和玉米等高杆作物间作,收获后玉米不割倒或高留茬,降低花生茬风蚀。种植方法:玉米6垄:花生12垄;玉米12垄:花生12垄。b栽培技术研究花生连作耐重茬技术研究:秋深翻,耕翻深度2530cm,每2年深翻一次;应用抗病品种,阜花12号、花15号、花育22;增施有机肥,亩施有机肥30003500kg;施中微肥,亩施种肥钙、硼、钼、锰、铁、锌、铜元素
40、0.5kg(世多乐)。平衡施肥技术:每亩施有机肥3000kg作基肥,亩施磷酸二铵15kg、硫酸钾10kg、中微量元素(世多乐)0.5kg作种肥,结合中耕追施尿素7.5kg。花生高产机理(基础性)研究水肥运移规律研究:花生土壤系统碳氮代谢、水循环及其耦合机制研究;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对花生水肥分布和运移规律影响。花生抗逆生理研究:干旱胁迫下不一样品种幼苗生理特征改变及耐性评价;干旱胁迫下花生根系形态及其活力研究。土壤微生物改变研究:花生不一样种植模式土壤根际微生物种群改变及其代谢机制;不一样施肥处理对花生土壤微生物量氮、碳周转影响。花生群体冠层指标改变:膜下滴灌不一样水分处理花生冠层温度、叶片水势
41、和水分利用效率改变;不一样种植模式下花生冠层结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改变。机械化研究 对覆膜播种机性能进行调研;研发、推广花生节本增效配套机械设备。研究指标:筛选35个高产优质多抗花生新品种,并确定适宜种植区域。创建花生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研发45项花生单项栽培技术,并构建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体系。花生主产区土壤风蚀度降低20%50%;花生平均每亩增产15%20%,增收100150元。研发花生配套机械2项。制订相关地方标准23项。在中国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8篇。(2)花生栽培队伍建设计划计划和国家级科研院校进行项目合作,聘用国家级学科带头人进行技术指导,培养引进硕士23人。(3)花生栽培条件建设
42、计划完善优异仪器设备;加强试验基地建设;改善试验基地条件。2.4花生栽培学科存在问题及处理方法2.4.1存在问题现在农村老龄化农户逐步增多哦,造成农户接收优异种植技术缓慢,经过我们这些年示范推广,在种植模式、肥料施用、病虫害方面防治等方面接收有所增强,不过仍有一部分农户缺乏合理、科学种植技术,肥料和农药使用不规范,对环境破坏较大,同时面对连续干旱天气没有可行应对方法,花生种植模式及技术有待继续加强。2.4.2处理方法加强示范推广队伍建设,经过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展示及农村技术骨干培训,示范带动农民科学种植意识增强。依据不一样地块推广不一样栽培技术模式,加强膜下滴灌技术推广应用,经过化学肥料和农药
43、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示范推广,保障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面对不一样干旱天气造成影响,立即调整种植品种及种植方法,采取科学种植方法应对突发灾难天气造成影响,降低经济效益损失。(二)风沙地综合治理研究学科1.沙地治理学科中国外发展现实状况及存在问题1.1中国外发展现实状况和趋势现在,农业用地土壤退化沙化现象十分严峻,农业资源高效合理利用是当今社会所面临关键问题。国外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工作。日本对农业生产资源合理利用制订了一系列法律,对于减化肥、减农药型农业,废弃物再生利用型农业和有机农业型给高度赔偿。对于种植业用水区域调控和节水浇灌,农业用水高效输运及节水设备研制研发更为
44、重视,农业浇灌已成为一个商业活动,科技工作关键已转移到提升浇灌水分生产效益,农业综合技术研发及发展生物能源等方向上。中国在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水利建设和节水浇灌科技方面也有所突破。实施了“中低产田改良科技工程”,“循环农业科技工程”、“农田水土保持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作物高效施肥技术研究和示范”、“大型灌排机械设备研制和开发”、“规模化农业综合节水技术集成和示范”等,建立高产、高效、优质和环境友好农业清洁生产体系,经过示范区建设实现节水、节能功效。1.2辽宁省存在问题辽宁省农业用地土壤退化沙化现象以西北部最为严重,该地域属于科尔沁沙地南部分布在本省区,含有经典温带大陆季风气候特征。多年来
45、,连续干旱少雨,和不合理垦荒和放牧,使得该地域已成为扬尘起沙天气关键源头之一,致使辽宁省受风沙侵害面积达200万hm2以上,关键包含到阜新、朝阳、锦州、铁岭、沈阳5个市10余个县(区)。该地域降水量300450 mm,干燥度1.02.0范围内,属于耕作农业干旱区,放牧养殖业丰沛区,即发展耕作农业上限,放牧养殖业下限。土壤类型为风沙土,关键特点土壤贫瘠、含沙量高,松散易流动,加之季风气候影响,风蚀沙化最最为严重。每十二个月风季关键发生于每十二个月3月至5月末,8级大风日数2080天,此时地表裸露,表土干燥疏松,风蚀起沙天气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了周围城市群居民生态安全和生活质量。辽西北风沙半干旱区历
46、史上曾是偿还国债关键经济发展区,现现在也是辽宁省畜牧主产区和粮食安全保障区,同时也是东部关键生态屏障,可见,农牧交错分布、生态环境脆弱及经济战略地位是该地域关键特征。辽西北生态环境脆弱性表现在含有显著过渡性和边际效应性,外界环境变动极易破坏生态平衡使系统生产力下降,其负面影响还可扩展到两侧农区和牧区,造成荒漠化蔓延、水资源枯竭和环境质量下降。这种生态特殊性决定了它不一样于其它农业生产区,利用开发模式也应有所不一样。那么在恢复和扩大风沙地自然资源储存量条件下,怎样发展该地域农业产业将是本省一段时期内关键面临问题,这也是我们创新团体成立必需性。1.3处理可能性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良风沙地立地条件,
47、同时对动植物资源、光热水资源整理整合,并对其进行优化配置,经过系统耦合,达成高效利用之目标,从而释放出巨大生产潜力。成立“风沙地改良利用技术创新团体”,将组织优势科研力量,依据辽西北农业产业存在突出问题确立科学研究任务。同时创新团体和地方龙头企业组建产学研联盟,经过新模式和新技术示范和推广,形成风沙地域域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实现植被恢复、地力提升、水肥资源高效利用、可连续发展目标。2.本单位风沙地治理学科情况多年来,负担项目16项,其中国家项目3项,省项目13项。取得结果3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农业部丰收三等奖1项,省林业厅一等奖3项,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学科队伍拥有高、中、初科技人员15人,年纪结构合理,含有完成生态农业研究和开发推广能力。2.1人员情况组建生态农业创新团体,团体组员36人。首席教授于国庆,首席教授助理吕林有。设8位岗位教授:于国庆、姜勇、王正文、张玉革、赵立仁、吕林有、王凯、 王群。拟培养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关冰、王汝振、包淑敏、孙亚男、周文雨。组员中涵盖了生态学、水资源和农业节水、土壤学、果树学、草业学、管理等专业。2.2研发条件一是团体依靠于辽宁省科技厅“风沙地生态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