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南京市生态市建设综合规划纲要.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952477 上传时间:2024-06-12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11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市生态市建设综合规划纲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南京市生态市建设综合规划纲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南京市生态市建设综合规划纲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南京市生态市建设综合规划纲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南京市生态市建设综合规划纲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计划纲要建设生态市,是实践“三个代表”关键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举措,是实现“富民强市、两个率先”肯定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省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效路径,是构建友好南京、实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关键载体。,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实施绿色南京战略,建设生态市”战略决议,这是本市立足市情和长远发展需要,研究借鉴中国外发展经验,遵照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所作出重大决议,也是引导南京城镇可连续发展新座标。为统筹计划全市生态市建设工作,制订本计划纲要。一、建设基础和条件(一)基础和条件1、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南京是全国经济增加最具活力城市之一,地域生产总值年均增加14.2%,分别高于

2、全国、全省同期水平5.4和1.4个百分点。全市地域生产总值达成241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成40919元,财政总收入突破500亿元。产业结构深入调整优化,形成二、三产业共同推进经济发展格局,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经济30%以上。社会事业全方面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不停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域生产总值比重达成3.2%;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成95%以上,农村教育条件显著改善;医疗卫生体系深入健全,卫生设施保障条件较为完善,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成75.6岁;全力组织实施富民工程,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居民收入,人民生活深入改善,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成

3、14997元和6225元。2、水资源丰沛和水土资源空间匹配良好。南京水资源丰富,江、河、湖、渎俱全,水域面积占总面积14.4%,当地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达26.6亿立方米;地处长江下游,多年平均外来水资源总量在9000多亿立方米,为南京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充足、稳定、可靠水资源。南京地形虽以丘陵岗地和低山为主,但适宜开发平原土地仍占全市总面积35%。丰富外来水资源均集中于平原圩区,水土资源空间匹配良好,农业浇灌较为便利,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可靠。3、生物种类丰富和生态景观多样。南京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含有落叶阔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地带性植被,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共有维管束植物137

4、3种,脊椎动物335种,秤锤树等8种珍稀植物和中华鲟、白暨豚、中华虎凤蝶等16种野生动物得到关键保护。已建自然保护区和含有自然保护功效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区域有17处,占全市总面积10.11%。良好自然生态条件和古今文明共同组成丰富多样自然和人文景观类型。4、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基础扎实。多年来,南京不停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城镇环境基础设施深入完善,环境综合整改结果显著,环境质量得到较大改善。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已达65.2%,城市关键内河基础消除劣类水体,长江南京段水质达国家类标准;城市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突破300天;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74.5;环境保护投入占GDP比重达3%。南京相继取得

5、国家园林城市、全国优异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称号。高淳、溧水、浦口、江宁前后成功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全市建成20个环境优美乡镇和22个生态村。循环经济全方面开启,循环型工业和循环型农业试点工作正在逐步推进。5、城市生态和文化特色鲜明。南京含有山、水、城、林自然生态特色。南京是滨江城市,长江自西南向东北斜贯市区,在长江沿岸城市中最具大江气势;宁镇山脉自东而西逶迤于市区,形成了南京负山带江、山川形胜、虎踞龙蟠景观特色。南京是绿色城市,历代营造林木绿地使南京以绿而著名,“绿色南京”工程实施促进了绿化建设向纵深发展。,全市森林覆盖率为21%,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5%,市区人均公

6、共绿地面积达成12平方米,展现出城中林廊交织、城外森林围绕绿色景象。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含有2400余年建城史和1700余年建全部史,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六朝胜迹,为中国仅有;明清遗存,可和北京媲美;民国风貌,中国独一无二。全市现有著名风景名胜点50余处,秦淮风光带、钟山风景区、明城墙等旅游景区在中国外享受盛名,成为生态市建设独特条件。6、科技和教育优势显著。南京是人文荟萃、知识密集科教城市,全市拥有543家科研机构、40万名科技人员、80位两院院士、38所一般高等学校、50多万在校大学生,奠定了南京雄厚科技实力和人才优势,为知识创新和生态市建设搭建了技术平台。(二)问题和制约1、产业

7、结构不尽合理。南京以石化、冶金、电力、建材等为主导重化工业,在工业结构中一直占有很大比重。重化工业偏重,其能耗大、水耗大、污染物排放量大,关键污染物排放强度居高不下。产业结构过重,给环境和生态造成了很大压力,加大了产业结构升级和生态化转型难度。重化工业规模大、发展惯性大、技术改造难度大,产业生态转型严重滞后,成为南京生态市建设瓶颈制约原因之一。2、自然条件不利制约。南京低山、丘陵环城分布,和长江形成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地貌特征,主城区地势呈向西北开口簸箕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成为影响环境空气质量客观制约。下游和上风向在方位上重合,对现有工业和城市布局产生影响,加大布局调整难度。长江由西南向东北

8、横穿主城区,城市处于长江南京段中游,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向,有利于工业布点长江南京段下游却在城市主导风向上风向,工业布局难以兼顾城市水环境和大气环境。3、土地、能源和矿产等资源相对匮乏。煤炭、石油等能源和工业生产所需其它矿产资源绝大部分均须由外地调入。全市石油实物消耗量达成1856万吨。人均耕地面积较低,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9亩,在长三角前6位城市中平原土地面积最少,人地矛盾较为突出。经济发展、城市扩张、基础设施建设等对土地资源占用需求剧增,生态用地遭受蚕食和挤占,自然水系、山体破坏较为严重。4、城镇二元结构特征显著。南京是长三角前6位城市中城镇二元结构最显著城市,城镇之间在经济发展、生活水平

9、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差距很大,统筹城镇发展任务艰巨。乡镇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农村地域环境基础设施缺乏,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务艰巨。5、生态环境改善任务艰巨繁重。水环境达标率较低,部分水体污染严重,水环境全方面达标任务艰巨;城市空气质量深入改善受到施工扬尘、机动车尾气污染、重化工业污染等严重制约;受保护地域占国土面积百分比偏低,建设土地占有过快,生态破坏区修复进展缓慢;农业等面源污染、养殖业等集中污染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关键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项目建设和环境容量等矛盾日益尖锐;环境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地域尤为突出。6、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机制有待完善。

10、环境保护和发展综合决议机制、生态环境保护统一协调运作、推进机制有待深入健全。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现象不一样程度地存在,干部环境保护实绩考评机制有待深入完善。多元化环境保护投资机制还未形成。环境执法不够有力,环境管理体制需要深入加强和完善。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需要深入增强,大家生活消费方法需要深入转变,公众参与生态建设渠道需要深入拓宽。二、建设定位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人和自然友好发展为根本,以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以促进传统经济和社会生态转型为导向,以节省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构建城镇一体化生态环境安全体系为关键,建设含有国际影响生态南京,使南

11、京立即走上经济生态高效、环境生态优美、社会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之路,成为全省生态立市经典、全国可连续发展先导。1、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靠树立和全方面落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建设目标定位、建设框架构建、建设关键确定、建设项目安排上充足表现以人为本,全方面、协调、可连续发展和“五个统筹”要求。2、以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牢牢把握本世纪头二十年发展战略机遇期,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不停壮大经济基础、不停提升居民收入,从根本上处理发展中出现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不停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实现人全方面发展。3、以促进传统经济和社会生态转型为导向。将生态理念渗透、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

12、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加强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增加方法和消费方法生态转型,建立起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模式。4、以构建城镇一体化生态环境安全体系为关键。节省和集约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缓解资源制约和环境压力,构建城镇一体化生态环境安全体系,构筑环境和发展双赢平台。经过生态空间管制和城镇统筹发展,提升城镇复合生态系统自我调整能力,确保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资源连续利用和人民生活质量全方面提升。(二)战略定位依据建设基础、城市特色、发展阶段和发展机遇,南京生态市建设战略定位是:经济集约高效现代城市,环境优良清洁绿色城市,人和自然友好宜居城市,社会生态健康文明城市。1、经济集约高效现代城市

13、。落实节省优先,在现有产业转型、整合和提升基础上,主动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利用高新技术和生态学理念集约利用水、土地、能源、原材料等基础资源,加紧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法转变,提升经济增加质量、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建设资源集约利用、经济充满活力、人民富庶幸福现代化城市。2、环境优良清洁绿色城市。落实环境保护优先,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标准,加强生态安全网架保护和建设,强化自然生态景观保护和城镇绿色景观建设,深化城镇环境整改和污染治理,着力提升城镇环境质量和生态服务功效,让人民群众喝上洁净水、呼吸到清新空气、吃上放心食物,使南京成为环境清洁优良绿色城市。3、人和自然友好

14、宜居城市。实施绿色南京战略,充足发挥山水城林优势,城镇建设和自然生态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形成城在江边、山在城中、湖在城内、林在四面、绿在家园人居环境,建成生态健康、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社会友好适宜居住城市。4、社会生态健康文明城市。实施文化南京战略,推进友好南京建设,形成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共存城市风貌;弘扬生态文化,提倡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方法;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方面发展,形成古全部风貌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生态文化特色鲜明文明城市。(三)建设目标1、总体目标:经过努力,基础建成以循环高效为特征生态产业体系,以节省集约为基础资源保障体系,以污染防治为关键环境保护体系,以生态网架

15、为支撑生态安全体系,以人和自然友好为基础生态人居体系,以古今文化和生态文明融合为标志生态文化体系,使南京成为经济生态高效、环境生态优美、社会生态文明,自然生态和人类文明高度友好统一现代化生态型城市。(1)建立起以循环高效为特征生态产业体系。构建园区载体、产业本体、企业主体工业循环经济体系。以电子、汽车、化工、钢铁等优势产业为龙头,发展一批生态型企业,构建产业生态链。优化工业布局,推进企业向园区集中,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绿色农业,经过生态种植和生态养殖基地建设,发展以产业化、集约化、生态化为特色城市型农业,形成特色、优质、高效、安全农产品结构。基础建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服务业体系。(2)建立起

16、以节省集约为基础资源保障体系。树立以发展促节省、以节省保发展理念,以节省使用资源和提升资源利用率为关键,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为关键,基础形成适应南京城市发展特色和需要水资源、土地、能源平衡机制和保障系统,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建设资源节省型城市。(3)建立起以污染防治为关键优良环境体系。落实环境保护优先,有效防治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实施清洁生产和污染防治工程,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市环境质量全方面提升、农村环境面貌全方面改变,营造碧水、蓝天、青山、绿树优美环境。(4)建立起以生态网架为支撑生态安全体系。优先保护生态网架、生态源区和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森林公

17、园、风景名胜区、关键湿地、地质遗址和特殊生态产业基地等关键生态功效保护区,维持生态景观。经过生态保护空间管制,严禁对生态用地开发活动,实现区域生态系统基础稳定。(5)建立起以人和自然友好为基础生态人居体系。基础构筑起空间结构合理、布局有序、生态服务功效完善宜居环境。营造人和自然友好住区环境,追求健康、文明、环境保护、节省生活方法。以提升居住舒适度为关键,建设优美、舒适、生态型人居环境,使南京成为统筹城镇空间、优化区域环境先行地域。(6)建立起以古今文化和生态文明融合为标志生态文化体系。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构筑以政府、社会和学校为基础生态教育网络,开展生态教育示范等工作,引导居民价值取向向健康、文

18、明转化,消费行为向节省、绿色过渡,全社会形成良好生态文化气氛。重视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彰显南京古全部风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丰富人民文化生活。2、阶段目标:以国家生态市建设标准为参考,结合南京发展特点和阶段,将南京生态市建设总体目标分解为三个阶段目标。(1)创建达标阶段()。深入巩固提升“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创建结果,初步处理生态环境中存在突出问题,生态环境有显著改善;产业结构深入优化,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深入提升,初步形成有一定比较优势生态产业;优化调整城镇空间布局,改善城镇人居环境体系;公众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得到普及,生态文化建设初见成效;建成一批生态示范区域和生态

19、环境示范工程,为生态市建设打下良好基础。关键指标基础达成国家生态市建设标准,初步形成生态市基础框架。(2)全方面建设阶段()。在基础达成国家生态市考评要求基础上,全方面推进产业、空间、环境、生态、人居和文化等方面生态建设,建成较完备城镇环境基础设施,自然生态得到系统保护,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和生态条件全方面改善,初步建立生态安全体系,生态产业体系,资源保障体系,优良环境体系,生态人居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初步形成全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格局。全方面达成国家生态市建设标准,生态市建设取得显著进展。(3)提升完善阶段()。全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建设开始步入良性循环,多中心、以绿色

20、生态空间相间隔、开敞式城市空间布局基础形成;以循环经济为关键生态型城市经济体系基础成型;南京自然山水生态景观和历史文化人文景观深入彰显,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和城市内涵品质深入提升,成为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生态经济高效发达、生态社会友好相融含有国际影响力滨江生态型城市。3、关键指标依据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确定南京生态市建设经济发展、资源和环境、社会进步等三大类28(33)项指标,分别提出、计划指标值(详见表1)。三、关键建设任务(一)以生态功效区保护为关键,构建生态安全体系1、明确生态分区。依据各地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生态系统类型、环境敏感性及生态环境问题,采取二级分区,将南京市划分为四大

21、生态区和九个生态亚区。以此为基础,合理布局生产力,制订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计划,有效保护和利用资源,维护区域生态安全。(1)北部六合浦口岗地丘陵生态区。该区丘陵地域分布有较为丰富森林植被、岗地平原地域,是南京关键农产品供给基地。保护关键是中小型水库及其水源涵养区,保护森林植被。包含两个亚区:北部丘陵岗地农业生态亚区,发展以经济林果和无公害农作物为主体生态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和水土流失;沿滁河平原岗地农业及城镇生态亚区,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城镇建设,经过环境综合整改着重处理关键城镇环境问题。(2)中部沿江低山丘陵生态区。该区是南京城市建设和扩展关键地域,土地利用矛盾突出,关键处理工业及城市生活

22、污染,加强生态敏感地域保护。包含三个亚区:上游沿江农业生态亚区,依靠良好生态环境条件,发展无公害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保护城市上游长江水质;中游沿江城市生态亚区,加强中心城区建设,控制工业和生活污染,保护饮用水源地等关键功效区;下游沿江工业生态亚区,集中发展无污染或轻污染工业,加强污染防治,改善人居环境。(3)中南部秦淮河流域低山丘陵生态区。该区丘陵地域分布有较为丰富森林植被,众多山区水库是广大农村水源。关键处理水土流失和农业面源污染,和部分地域露天采矿造成景观破坏。包含两个亚区:秦淮河下游城镇及农业生态亚区,加强新城建设,发展无公害生态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秦淮河上游农业生态亚区,发展生态农

23、业和生态旅游,保护森林植被和水源涵养区。(4)南部石臼湖固城湖滨湖平原和岗地生态区。该区拥有南京两处最大湖泊湿地:石臼湖和固城湖,是关键农产品、水产品供给基地。关键处理洪涝灾难问题。包含两个亚区:石臼湖农业、渔业生态亚区,固城湖农业、渔业生态亚区。发展以无公害粮食、蔬菜种植和水面养殖为主体生态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森林植被。2、构建生态用地格局。(1)构筑“四横两纵”生态网架。应对南京城市和产业空间新一轮扩展,着眼于区域生态安全,计划建设六条生态走廊,形成“四横两纵”生态网架。包含,老山滁河东西向廊道、长江水生态廊道、云台山青龙山东西向廊道、横山双尖山东西向廊道、八百河、皂河付家壇林场南

24、北向廊道、三桥连结线固城湖岸线南北向廊道。该网架控制长度约600公里,是南京市域范围内需要优先保护、限制开发地域。该生态网架实现以下功效:一是,形成整体化生态网架。在市域内形成网架状、整体化生态贯通,为整体生态环境保护奠定基础。二是,引导和界定产业发展轴。从东西方向、南北方位为两大产业发展轴提供适度生态空间和有效服务功效,确保主城生态安全和产业轴生态隔离。三是,实现北部原生态地域保育。控制六合雄州以北自然生态,有序引导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四是,实现向市域外大生态系统贯通。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连通镇江宝华山、浙西天目山、皖南丘陵及江淮丘陵大面积生态用地,对南京城市圈和长江三角洲大尺度

25、区域生态环境稳定和提升起关键集聚和辐射作用。(2)保护“一核六片”生态源区。基于宏观生态网架,对于生态走廊相交节点地域,和走廊周围含有保留乡土物种、涵养水源、保护自然和人文景观等关键生态服务功效地域确定为生态源区,属严禁开发区。它同时含有保护水系、利于关键物种迁移功效。计划保护“一核六片”生态源区:绿心紫金山。紫金山生态源区面积约35平方公里,包含钟山南麓、北麓及其它脉富贵山、九华山、鸡笼山和玄武湖,其中森林面积约23平方公里,是南京城区最关键自然植被集中分布区,发挥调整城市环境、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城市森林功效;北片芝麻岭。芝麻岭生态源区森林面积约12平方公里,在南京市域西北角六

26、合区境内。该区远离城市,受开发干扰影响小,是植物和动物资源比较丰富区域,发挥珍稀物种保护、生态研究基地、背景生态环境作用;西片老山。老山生态源区总面积约80平方公里,在长江北岸和滁河之间。老山植被类型属落叶阔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是秤锤树、青檀、獐、灵猫等珍稀动植物栖息地,含有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清洁大气源区关键生态功效;东片青龙山、大连山。青龙山大连山生态源区森林面积约36平方公里,在南京城东南10公里,江宁区境内。平行排列、呈东北西南走向青龙山、大连山区覆盖森林植被,是南京城市发展区内关键自然景观保护区。计划建设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景观区,关键保护和展示秤锤树、尾叶樱、南京柳

27、、蒙桑、南京椴,和宝华玉兰,梭罗树等;南片云台山。云台山生态源区由分别在江宁区南部南山、云台山和横山森林斑块组成,总面积约70平方公里。该区域野生植物资源丰富,是生物多样性及关键森林生态景观保护区。东南片东庐山。东庐山生态源区由溧水县城东南东庐山、马占山、双尖山等组成,森林植被面积约40平方公里,含有秦淮河源头保护、水源涵养和关键森林景观保护功效。西南片牛首山、祖堂山。牛首山祖堂山生态源区,计划面积40平方公里,是江宁河源头地域,森林资源丰富,是南京城镇结合部上关键生态功效保护区。列为中华虎凤蝶物种和生境保护地。(3)扩展生态人居用地。最大程度地设置各类生态用地,列为限制开发地域。以生态网架为

28、基础、生态源区为关键,将网架外分布山丘林地、河湖湿地等生态用地链接在网架,并借助绿色廊道、水廊道及交通走廊,建设生态绿楔,嵌入关键开发园区、产业组团、主城、新市区和“三城九镇”。在工业区、城市组团间建设各类生态防护带;南京化学工业园周围,和长芦、玉带区间建设生态防护带,防范工业污染影响。在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燕子矶栖霞工业集中区、龙潭经济开发区南侧建设防护隔离带,和南部仙林大学城之间形成一个生态屏障。计划建设郊野公园、城市森林公园。建成牛首祖堂山、云台山、青龙山、汤山、栖霞山、兴隆湿地、灵岩山、八卦洲、老山、绿水湾湿地等十五大郊野公园,总面积约450平方公里;建成中山陵、幕府山、雨花台、河西滨

29、江江心洲、方山、石闸湖、灵山桂山、龙池、太子山、龙王山十大城市森林公园,总面积约80平方公里。建设多而分布合理公园和绿化行道、绿地,使人随地感受到绿色,亲近自然。3、实施生态空间管制。在市域范围划分三类生态功效和管制区:生态保育和严禁开发类型区、生态保护和限制开发类型区和生态维护和引导开发类型区。(1)生态保育和严禁开发类型区。列为生态保护优先区域,是严禁开发建设空间。涵括生态网架和生态源区森林植被、和水源地和关键生态功效区,约占全市土地总面积7%,是关键保护地域。包含:秦淮河源头水源涵养区、秦淮河和石臼湖分水地域、石臼湖和太湖分水地域、100米等高线以上和坡度大于25丘陵山地;长江集中式饮用

30、水源保护区和关键洲滩湿地、关键湖泊和水库供水水源地等;地震活动断层带等。严禁进行任何类型城镇和产业开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持原生态情况。(2)生态保护和限制开发类型区。列为生态保护关键区域,是限制开发区。涵括生态网架边缘及以外部分基础农田和丘陵坡麓地带,约占全市土地总面积14%。部分高程在10100米间,坡度小于25平缓、高黄土岗地和丘陵坡麓地带。现阶段不宜规模开发建设,按基础农田保护,发展城市型生态农业及生态观光旅游业。(3)生态维护和引导开发类型区。涵括生态网架以外平原圩区及部分岗地,总面积约占全市土地面积79%。在保持基础生态功效不遭受破坏前提下,分三类进行开发建设控制和引导,合理从事

31、各类开发活动。基础农田保护地域,属限制发展区域,发展现代农业,构建城市型生态农业体系;主城及工业集中区,属优化提升区域,进行生态修复和环境综合整改,削减污染工业开发和城镇建设强度,改善生态环境;引导开发建设区域,属关键开发区域,占全市土地总面积34%,在和生态网架保护相协调基础上,加紧推进产业空间积聚,科学合理地构建产业及城镇发展组团。(4)保护关键生态功效区。依据南京生态系统特征和功效,从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文生态系统两方面,在市域范围内划定关键生态功效保护区共11大类、67处,总面积1129平方公里,占南京市国土面积17.2%。其中,水源涵养区总面积154.37平方公里,占全部关键生态功效区1

32、3.7%;饮用水水源地135.58平方公里,占12.0%;自然保护区面积8.00平方公里,占0.7%;森林公园总面积122.46平方公里,占10.5%;风景名胜区总面积408.85平方公里,占36.2%;地质及古生物遗址89.31平方公里,占7.9%;自然和人文景观总面积3平方公里,占0.3%;生态公益林总面积90.3平方公里,占8.0%;关键渔业水域总面积30平方公里,占2.7%;关键湿地总面积82.58平方公里,占7.3%;清水通道维护区总面积6.66平方公里,占0.6%;洪水调蓄区总面积1.90平方公里,占0.2%。这些地域属于南京市域范围内生态敏感、脆弱地域,需要优先保护,对于关键地域

33、严禁工业及城镇开发活动。(二)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关键,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树立循环经济理念,探索发展循环经济有效路径,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主动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推进“资源产品废弃物”传统增加模式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经济模式转变,降低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提升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1、推进生态农业建设。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增加方法,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生态化水平,构筑融经济、生态、旅游功效为一体城市型、生态化农业体系和布局框架。(1)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在稳定粮食生产同时

34、,关键发展特色蔬菜、苗木花卉、优质畜禽、特种水产和旅游农业等五大特色产业。到,五大特色产业占全市农业总产值比重达成70%以上。建设名特优新稀农业产业带,促进特色化发展和集中化布局,关键培育高淳优质螃蟹、溧水青梅黑莓、江宁奶牛养殖及乳品加工、浦口苗木花卉及休闲农业、六合畜禽规模化养殖和孝陵卫农业科技等六个生态农业产业群。在山地草坡地域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在缺水地域发展旱作节水农业。(2)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形成两圈、六块农业生产格局。沿城市二环线及以内地域构建城市近郊生态农业功效圈;二环线以外地域构建城市远郊生态农业功效圈。打造南京农业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区块,江宁区建成农业科技辐射中心和农产品加工密

35、集区;浦口区建成苗木集散地和畜禽渔良种繁殖基地;六合区建成“特色功效食品”生产基地;溧水县建设全省丘陵资源综合开发示范基地;高淳县发展特色蔬菜和特色水产基地;栖霞区发展生态旅游区。(3)培育生态发展模式。以立体种植、清洁化生产、秸杆还田利用、土地使用种养结合等关键点,建立规模化养殖场污染零排放、自净式水产养殖、规模化适宜密度水产养殖和清洁化养殖等多个养殖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推广农林种养、农牧复合、农渔复合等农林牧复合模式。加紧生态旅游示范景区建设,主动开发绿色旅游产品,加强景区景点环境整改、保护,有效控制旅游密度,培育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模式。(4)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使农民在农业

36、功效拓展中取得更多收益。建立以循环型农业为主导产品结构,逐步降低农业有害化学品投入强度,提升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物资循环再利用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不停提升农业清洁生产水平,走生态农业发展道路。(5)优化农业产品结构。主动发展品种优良、特色显著、附加值高优势农产品,发展高产、生态、安全优质农产品。关键发展优质专用粮食品种、经济效益高经济作物、节粮型畜产品和名特优新水产品。提升养殖业比重,加紧发展畜牧业和奶业,建设饲草料基地,改善畜禽喂养方法,提升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和花卉产业,发展水产养殖和水产品加工。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

37、。计划到,南京市农产品质量全部达成无公害标准,绿色食品认证超出150个,有机食品认证40个以上。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基地面积达成15%。(6)建设生态农业园区。激励和扶持农业科技创新,以基地和五大特色产业为龙头加紧建设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加紧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培育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升农业规模效益。加紧林业绿化产业链延伸,推进绿化基地建设和林业科研发展,深入提升园艺水平,扩大苗木园艺等辐射区域,促进绿化产业快速发展。加强农田生态条件建设,以小型水利设施为关键农田基础建设,加紧中低产田改造,提升耕地质量和农业防灾减灾能力。(7)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紧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

38、业科研中心。加紧农作物和畜禽水产良种繁育、饲料喂养、疫病防治、资源节省、污染治理等技术研发和推广。改革传统耕作方法,推行农业标准化,发展节省型农业。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缓释氮肥、生物防治病虫害等适用技术。2、大力发展生态工业(1)加紧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利用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生态转型。大力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电子信息、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利用高新技术和优异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石油化工、钢铁、汽车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有效降低单位产出资源、能源消耗。加紧发展环境保护产业,主动发展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产

39、品生产和洁净产品生产等产业。严格限制并逐步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低产出生产企业,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省资源、保护环境产业结构。(2)主动推行清洁生产。加大清洁生产推进力度,大力推广采取优异工艺、技术和设备,激励企业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促进企业原料、能源、水资源等循环利用和污染物减量排放。在关键行业全方面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石化、冶金、汽车、能源、建材、纺织等行业建设一批达成清洁生产一级标准(国际优异水平)示范企业。引导企业建立ISO14000体系,并开展自愿认证。到,占全市污染负荷90%以上关键排污企业全部实施清洁生产,规模化企业经过ISO14000认证比率达成20%,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在基础

40、上降低20%以上。(3)大力培育生态型企业和构建生态产业链。开展循环工业企业建设示范,并建成一指示范生态型企业。主动构建生态产业链。坚持以龙头产业为关键,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物耗低、污染少产品,构建上下游紧密相连产业生态链;以龙头企业为关键,优化配置各类资源,最大程度地提升资源循环利用率和生产率。构建石化、钢铁、电力、汽车、电子、建材等六大产业生态链。提升资源生产率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提升产业竞争力。(4)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以布局合理、资源共享、降低污染、优化环境、促进生产、提升效益为标准,经过物质集成、水集成、能量集成方法,建设一批生态工业园区。把现有9个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做大做强同时

41、,充足考虑开发园区内各类项目在资源利用上互补性,完善产业配套,对上下游企业进行链接,经过在开发园区内构建一个完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让园区内工业生产相互之间进行原材料上下游链接及废物再利用最大化,实现园区循环经济发展,使开发园区经济成为南京以后循环经济发展龙头。(5)南京化学工业园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以绿色化工为理念,延伸和拓展以原油、天然气、氯碱等为原料石化产业生态链;提升精细化工产品比重,深入增强产业关键竞争力,提升园区基础资源生产率;深入优化园区热力管网,实现能量梯级利用,做好园区热电优化运行,降低能源消耗;加速建设长芦片、玉带片间5公里宽度绿色生态走廊,确保主城区洁净空气通道通畅,改善

42、园区生态环境;加强园内废弃物集中处理能力建设,提升综合利用水平;开展废水循环利用和中水回用,实现废水资源化。3、发展循环服务业。(1)加紧培育现代物流业。依据南京物流生态特点,构建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以物流基地为平台,以物流企业为主体,发挥现代物流业产业链接作用。加紧推进生态综合物流基地建设,关键推进龙潭、空港、丁家庄、江北化工等物流基地建设,形成支持区域物流物流节点、网络和体系。加强生态物流标准建设,推进物流经营运作绿色化,控制物流活动中污染源。着力培育一批含有规模综合性现代物流企业,逐步形成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信息化现代物流业发展示范区,引导全市物流业生态化发展。主动建立物资

43、分拣回收再制造系统,关键拓展企业逆向物流,以物流促进循环经济和循环社会发展,促进资源集约利用和环境污染降低。(2)主动发展生态旅游业。整合自然景观、六朝古全部、明朝文化、民国文化、现代人文旅游资源,凸显精品生态旅游特色,形成以山水城林、自然和人文、科技和文化融合为专题旅游目标地。关键建设汤山温泉、大石湖、浦口“一山三泉”、将军山、金牛湖等一批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基地和江心洲、八卦洲等一批农业生态旅游基地。整合沿江旅游资源,以一矶(燕子矶)、两岛(江心洲、八卦洲)、三山(栖霞山、幕府山、狮子山)和绿博园等项目为关键载体,形成含有浓郁滨江色彩生态旅游观光带。优先引导旅游产业链中餐饮、购物和娱乐步骤生态

44、消费。(3)加强旅游景区生态保护。关键加强对景区外围环境整体保护;保持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严格控制服务设施、人造景观、娱乐设施对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古迹破坏;加强生态廊道保护和建设,预防景观破碎化;建立景区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系统,普及生态、环境保护厕所;发展景区绿色交通,提倡使用轻污染机动车、太阳能电能驱动小车和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激励采取绿色环境保护型服务用具和服务设施,建立完善废弃物回收系统。建设绿色旅游景区。努力争取到,旅游区环境达标率达100%。(4)扶植环境友好商贸服务业。大力开拓绿色、生态消费市场,促进商贸服务业向环境友好型发展。关键整改新街口商贸商务区、河西中心区、湖

45、南路、夫子庙、江宁新市区中心、江北新市区中心、仙林新市区中心及27个地域级商业中心,从整体上提升商业中心地域环境质量。加紧建设含有南京特色电子产品、精品、美食、汽车、文化、景观、民俗等商业街,使环境保护、资源节省、绿色消费融入各类街区风格和气氛之中。4、建设循环型社会。主动促进循环型社会建立,回收利用各类资源,形成节省、循环利用各类资源良好社会气氛。(1)重视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加紧废旧物资回收系统建设,形成合理网络。充足回收和利用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提升其在生产中使用率;回收利用废轮胎橡胶、废铁泥、废塑料,报废汽车回收拆解率达成95%以上。对环境有污染危害废旧物资建立专门回收利用系统。扩

46、大对废旧家用电器、电脑、废旧电池回收。开发对废电池、墨盒、硒鼓、感光材料等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再生利用镍,镉,锂等珍贵金属。(2)加强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科学、无害地使用固体废弃物。在水泥、混凝土和墙体材料生产中,科学合理掺用煤灰、冶炼钢渣,逐步扩大再利用遗留粉煤灰和尾矿,实现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高效综合利用。推广废弃砼再生应用技术,对建筑垃圾中废弃砼结构体进行集中回收、加工再生,用作市政道路基层材料。推进污水处理厂污泥资源化利用项目。(3)制订完善配套政策。综合利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有效机制。制订并逐步完善循环经济地方性法规体系,依法加强对矿产资源集

47、约利用、节能、节水、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监督管理工作。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引导作用,对发展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优先给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合理调整水、热、电、天然气等资源价格及污水、垃圾处理费,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加紧节能、节水、环境保护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广应用;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咨询服务体系,立即公布相关技术、管理和政策等信息。(三)以节省保护资源为关键,构建资源保障体系实施保护为主、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加强对多种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坚持节省优先标准,强化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采取有效方法

48、,大力推进全社会资源节省,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主动创建资源节省型城市。1、集约利用水资源。(1)增强公共供水保障能力。提升公共供水普及率,全方面实现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公共供水。实施农村改水工程,推进农村水厂合并和转供,提升供水水质,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到,城镇公共供水能力达349万吨/日,主城及新市区供水普及率100%,新城达成98%以上,关键镇达成95%以上,其它地域达成90%以上。“十一五”期间,新建龙潭水厂、江宁科学园水厂、江宁滨江水厂,扩建城南水厂、江宁开发区水厂、江浦水厂、六合区第二水厂、远古水厂。加大长江水源保护力度,优先建设保护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前取消内河集中式饮用水取水口。(2)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将节水作为资源节省、降低排污基础工作,关键加以落实,建成节水型城市。限制高耗水产业发展,做好高耗水企业节水技术改造,推进尾水资源化利用。推进工业节水,电力、钢铁、石化等高用水行业率先采取优异水循环技术,强化关键行业用水定额管理。到,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降低30%以上,工业用水反复利用率提升到80%。推进城市节水,推广使用节水设备和器具。试点城东和仙林污水厂中水回用系统。居住区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