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0 引言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陆续取得新成就、新突破,当前国家实施的人才强国战略、文化强国战略、教育强国战略等均已步入高质量推进阶段1-3,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是国家的建设者和希望4,是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目标、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先锋力量,其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各项战略目标的实施成效。例如,在人才强国战略实施过程中,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如果培养出的人才缺乏创新思维或创新能力,未来可能无法在相应岗位作出应有的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南京邮电大学教学改革项目“线上线下(O2O)混合式教学模式下 城乡规划前沿和展望 双语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2、”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03221JX102;2022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县城为载体的人口城镇化动力机制与优化对策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2SHC003;2023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校 一站式 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发展的动力机制与优化路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SJSZ0144;2023年度南京审计大学高教研究重点项目“高校 一站式 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的影响机制与实践进路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JG082贡献,尤其是人工智能、芯片研发、生物医药等高精尖领域。因此,对这类高素质、高智商、高技能的群体进行创新能力培育尤为关键,在本科专业教育阶段广泛开
3、展创新教育成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创新教育不仅需要独立开设显性创新创业课程,还要将创新要素融入其他常规课程,开展隐性创新教育。在专业课程的隐性创新教育中,当前普遍存在专业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创新教育能力有限、创新要素融入专业课教育的方式方法死板等问题,导致专业课教育难以有效融合相关创新要素,亟须探索专业课教育与创新要素融合的有效路径。文章立足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创新人才培育模式下高校专业课教育与创新要素融合路径研究以城乡规划前沿和展望双语课程为例王雪芹(南京邮电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摘要:目的:文章旨在探讨高校专业课教育如何与创新要素融合。专业课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
4、两项基本任务,然而全国各高校专业课教育与创新要素的融合却面临诸多困境,对创新型人才培养造成严重阻碍,亟须探索高校专业课教育与创新要素有效融合的优化路径。方法:以城乡规划前沿和展望双语课程为例,深入分析创新要素融入专业课程的必要性,并基于专业课教育与创新要素融合现实痛点,提出专业课教育与创新要素融合的优化路径。结果:研究发现,当前存在三大现实痛点:专业课程体系与创新能力培育体系割裂化,创新要素融入意识不强;教师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短板化,专业技能严重不足;创新要素融入专业课教育方式教条化,创新能力教育成效难显现。基于此,文章提出专业课教育与创新要素融合的优化路径:深入挖掘课程创新要素,寻求精准切入
5、点;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O2O)教学方式,增强创新要素融入的多样性;开展创新能力教学技能方法培训,推动创新要素融入的专业化;依托 VR、AR、MR 等计算机仿真技术,探索沉浸式创新要素融入模式。希望文章的研究能为城乡规划前沿和展望等专业课程的创新要素融入提供实践参考。结论:面向我国创新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建议各高校紧紧围绕创新要素挖掘、创新教学技能培训、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等维度,调整专业课教育方案与管理模式,助力专业课教育与创新要素深度有效融合。关键词:创新人才培育;创新要素;高校;专业课教育;现实痛点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8-0046-0
6、4第 37 卷第 8 期2024 年 4 月Vol.37No.8April2024艺术科技本文引用格式:王雪芹.创新人才培育模式下高校专业课教育与创新要素融合路径研究:以城乡规划前沿和展望双语课程为例 J.艺术科技,2024,37(8):46-49.47的双语课程城乡规划前沿和展望,探讨专业课程与创新要素融合的必要性和现实痛点,提出优化路径,以为专业课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有效融合提供参考。1 专业课教育与创新要素融合的必要性创新能力培养与专业课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两者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首先,两者的区别在于,创新教育侧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与创新潜能的激发,主张采取自然而然的启
7、发方式与潜在能力的激发,专业课教育则侧重专业知识的传递,主张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与传承延续的效果;创新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及创新思维,有效锻炼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判断、理解、表达能力,以及知识运用、创新能力。专业课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专业课程内容与技术,未来能够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服务于相关产业或领域的发展与建设,为各行各业的发展作出贡献,助力社会经济长足发展。因此,前者更加关注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后者更加关注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两者均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与整体素质的提升。创新教育在内容上通常依托课程体系的设计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呈现,而非局限于某个或某
8、些专业课内容本身,以引导学生思维转变为准则,注重内在思维的转变。专业课教育的内容则根据不同专业类别设定,不同专业的专业课门类及其内容设定有一定差别,但均以知识传递、技术讲解为主,注重外在成长。其次,在内在联系上,良好的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是专业课教育科研成果产出与创新发展的重要助推器,以及拓宽专业课社会价值体现的坚实保障,而专业课的课堂能为创新教育搭建传递平台。创新教育强调培养个性化、综合素质、实践能力5,注重前瞻性、独创性和灵活性的思维模式与专业技能,这些思维模式与能力对大学生专业素养的培育、拓展及其未来在专业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在开展专业课教育的同时进行创新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学
9、习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传统固化思维,强化其突破教条的能力,为专业课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提升专业课学习的成效;另一方面,创新要素融入专业课教育能够通过多样化的创新素材与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益于学生未来坚守专业领域,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等。因此,将创新要素融入专业课教育能够提供更全面、更有深度的教育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拓宽专业教育维度,反过来进一步促进创新教育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可见,高校有必要将专业课教育与创新教育进行深度交叉与有效融合。2 专业课教育与创新要素融合的现实痛点2.1 专业课程体系与创新能力培育体系割裂化,创新要素融入意识不强城乡规划前沿和展望双语
10、课程作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获得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课程,是该专业的一门基础课6。创新教育起步较早,且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全国各地陆续开设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并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实行产学研合作、校企联合培养、双师型培养等教育模式,以更好地优化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强化实施决心。专业课教育与创新教育在高校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均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并且专业课教育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媒介,创新教育是专业课教育的重要驱动,两者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然而,当前大部分高校的专业课教育仍运用传统模式,包括城乡规划前沿和展望课程,过多地关注专业教育课程本身的教学目标与内容体系架构,创新要素欠
11、缺甚至被忽略,且部分教师因城乡规划前沿和展望双语课程本身的备课难度,对创新教育存在排斥心理或逃避心理,导致创新要素与城乡规划前沿和展望双语课程内容与体系严重割裂。2.2教师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短板化,专业技能严重不足城乡规划前沿和展望双语课程的授课教师是城乡规划学、人文地理学等专业博士,在专业知识面、科学研究能力、专业授课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因此专业内容讲解实力突出。但是,这些专业课教师并不熟悉创新教育的培养体系、授课方式、经验和一般范式等,甚至存在严重短板。同时,专业课教师面临教学和科研两大任务,尤其是当前高校对科研成果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投入科研论文和项目的时间和精力也越来越多。部分教师还身
12、兼班主任和专业导师之职,管理几十甚至上百名学生,承担本科生专业课程教学、就业指导、研究生科研论文写作指导等工作,因此真正用于备课的时间和精力十分有限。在有限的备王雪芹:创新人才培育模式下高校专业课教育与创新要素融合路径研究以城乡规划前沿和展望双语课程为例48课时间里,教师只能将大部分精力投入专业课程本身的内容上,无暇顾及创新要素的挖掘与提炼、创新要素融入方式方法的摸索等,导致创新要素在城乡规划前沿和展望双语课程中的融入严重受阻。2.3创新要素融入方式教条化,创新能力教育成效难显现部分高校尝试开展专业课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创新融合工作,但存在融入方式过于死板的问题,严重违背了创新要素融入的发散性与启
13、发潜能性原则,难以取得创新教育的应有成效。区别于以创新实践为专门课程内容的显性创新创业课程,创新教育是隐性渗透在相关课程中的一种创新教育方式,侧重潜移默化地将创新要素融入、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存在一定难度。当前绝大部分高校城乡规划前沿和展望双语课程由于融入内容不恰当、授课环境不支持、融入方式教条化等,对创新要素的理解相对片面,侧重生搬硬套式地出创新思维题、讲解创新思维要点,不讲求创新思维的启发,导致创新教育方式固化、教条化,严重影响了创新要素与城乡规划前沿和展望双语课程内容的有效结合,既达不到预想的创新教育成效,同时影响城乡规划前沿和展望双语课程本身的专业教育。3 专业课教育与创新要
14、素融合的优化路径3.1 深入挖掘课程创新要素,寻求精准切入点首先,充分提炼与挖掘城乡规划前沿和展望双语课程涉及的创新要素,丰富与拓展城乡规划前沿和展望双语课程体系中能够实现创新思维启发的案例与素材。建议结合国内外学术热点议题以及国家战略决策,将城乡规划学科知识体系划分为国土空间规划、城市群规划、小城镇发展、乡村振兴、长江经济带等模块,同时选取经典高质量文献,设计更加系统、全面的城乡规划前沿和展望双语课程教学内容、结构。其次,结合各部分内容体系与特点,深入挖掘相关显性及隐性创新要素。如在国土空间规划模块,可以从空间规划方案设计方面挖掘宏观创新思维类创新要点;在小城镇发展模块,启发学生为小城镇突破
15、发展困境出谋划策,这属于思维引领类创新要素点;在长江经济带战略模块,让学生分析当前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总体问题,以及环境污染、产业同质化等具体问题,引导学生用所学理论知识提出治理策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最后,广泛采集创新要素点相对应的辅助案例与素材,寻求精准切入点,拓展创新要素融入城乡规划前沿和展望双语课程的广度与深度。3.2 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O2O)教学方式,增强创新要素融入的多样性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传统线下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当下各高校的授课需求,线上教学日渐成为主流,主要原因在于此授课模式能够较好地破除传统教学模式受制于教学地点、教学形式等因素的现实困境。当
16、然,单一的线上教学模式也存在一定弊端,包括无法实时监督学生、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等,线下授课形式仍然必不可少。而线上教学模式与线下教学模式有效结合则能够有效规避两者的弊端,整合两者的优势,因此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当下高校教学的必然选择。借此契机,城乡规划前沿和展望双语课程的教学方式建议由传统线下教学改革为“线上线下混合式”(O2O)教学,应在完善现有线下授课 PPT中创新素材与案例的基础上,更多地引入隐含创新思维启发点的线上教学资源,包括线上讲座、视频、地图、文档资料等,如中国大学 MOOC(慕课)平台的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专家学者线上讲座资源、国家部委官网文件等各类教学资源。同时授课教师还可
17、以制作相关教学视频,丰富教学形式与内容,为挖掘数量更多、种类更丰富的创新素材与案例奠定基础,从而增强城乡规划前沿和展望双语课程创新要素融入的多样性。3.3开展创新能力教学技能方法培训,保障创新要素融入的专业化提升城乡规划前沿和展望双语课程授课教师的创新教育专业化水平,是促进创新要素有效融入城乡规划前沿和展望双语课程的重要保障。城乡规划前沿和展望等专业课授课教师均为对口本专业的博士,在创新要素挖掘、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和经验丰富性等方面可能存在不足,因此定期开展教学培训十分重要。一方面,注重培训教师搭建课程内容体系架构,挖掘对应创新要素的能力。传统的城乡规划前沿和展望双语课程多依赖上届传承的教学素材
18、,或者授课教师根据自身研究或熟识内容拟定授课计划,对新热点及新问题、新现象等的安排、设计较少,很少结合创新素基金课题49材、创新案例更新课程内容体系。因此教学培训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帮助授课教师摒弃传统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与 PPT 等,深入革新教学内容,尤其要结合创新要素更新授课计划,从根源上保障专业课程与创新教育的结合。另一方面,培训创新要素融入的方法和手段,将专业的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传递给授课教师,从方式方法上保障创新要素融入的专业化。教师通常擅长讲授课程内容本身,而对于如何有效融合相关创新思维时常感到困惑,特别是以比较专业的方式渗透创新要素。因此,教学培训的第二项任务就是进行创新教育方式方法
19、的培训,让城乡规划前沿和展望课程教师能够掌握正确的技巧,从而提升创新要素融入城乡规划前沿和展望双语课程的成效。3.4 依托 VR、AR、MR 等计算机仿真技术,探索沉浸式创新要素融入模式采用教条化方式将创新要素融入城乡规划前沿和展望双语课程,不但达不到创新教育的目的,还有可能导致学生排斥创新教育甚至专业课教育。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自然地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极其强调转变思维与激发潜能。针对当前创新要素融入城乡规划前沿和展望双语课程的教条化痛点,有必要探索沉浸式创新教学模式,寻求身临其境体验式的创新思维训练方法。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为学生提供一种沉浸式的创新教
20、育体验,如案例贯穿式教学方法,通过将创新案例与素材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深入体验案例发展的全过程,讨论、分析案例对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其他更优解决方案或规划策略,让学生更深切地感悟、理解问题解决方案的开放性与多样性,从而激发其创新潜能。随着 VR、AR、MR 等技术的迅速发展,沉浸式体验教学方式拥有更丰富的实现方式,因此建议有条件的高校聘请专业技术团队,打造实景拍摄创新基地或其他案例地,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制作提供视觉、听觉等感官模拟体验的教育素材,提高大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潜能,取得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双重效果。4 结语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
21、要求,也是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同时,有必要在各类专业课中积极融入创新素材与案例,着力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技能,以全方位地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指出的是,不同专业课融入创新要素的策略与技巧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建议围绕创新要素挖掘、创新教学技能培训、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等进行,以为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参考文献:1 史泽源.习近平关于人才强国的重要论述及其理论特质 J.北京教育(德育),2023(6):18-24.2 范文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思想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创新性发展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2、2023,20(11):112-115.3 坎迪叶阿尔肯.文化强国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探析 J.领导科学论坛,2023(1):153-156.4 马陆亭.建设教育强国是未来教育工作主旋律J.北京教育(高教版),2023(11):18.5 陈三六.创新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改革策略研究 J.科教文汇,2024(6):160-163.6 周蕾,刘宏燕,翟青.城乡规划前沿与展望双语教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47):121-122.作者简介:王雪芹(1990),女,安徽淮南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城乡规划与人口城镇化。王雪芹:创新人才培育模式下高校专业课教育与创
23、新要素融合路径研究以城乡规划前沿和展望双语课程为例(上接第 21 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22.2 孟久丽.道德镜鉴:中国叙述性图画与儒家意识形态M.何前,译.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14:297-313.3 孟令法.文本、话语及语象:民间故事画的时空叙事关系研究 J.民族文学研究,2021(3):88-105.4 崔盛智睿.传统卷轴人物画的空间叙事性:以顾恺之为例 D.武汉:湖北美术学院,2023.5 王尧尧.绘画的叙事性研究:以萨埵太子本生图为例 D.济南:山东大学,2020.6 李悦.唐代中国画创作的叙事表现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1.7 袁钰然.中国古代仕女画的艺术元素在女性题材插画中的应用研究:以唐代仕女画为例D.重庆:四川美术学院,2021.8 田文静.唐宋工笔人物画叙事性特征表达及个人创作实践 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1.作者简介:王孜悦(2000),女,湖北十堰人,硕士在读,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数媒与影像数字化。尹美英(1984),女,吉林龙井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符号学与科普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