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曹刿论战左传左传第1页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相关左传文学常识;了解和掌握主要文言词语古今异义和文言句式特点;了解鲁国以弱战强原因。2经过探究人物对话,分析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3了解人心向背主要性,学习曹刿机智从容,勇于以弱胜强精神。第2页作品介绍作品介绍 左传左传 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讲解春秋一部著作。其中记载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散文著作。第3页 齐襄公在国内多行不义,他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拖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
2、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公子纠和住在莒国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初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前684年)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背景资料背景资料第4页 史书体例有六种,即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通史、断代史。编年体:按年、月、日次序编写,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左传资治通鉴等都属于这类。纪传体:纪传体史书创始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它以人物为中心,用“本纪”叙述帝王,用“世家”记叙封国王侯和特殊人物;用“表”统系年代、世系
3、及人物,用“书”或“志”记载典章制度,用“列传”记历代有影响人物或少数民族史及外国史。知识链接知识链接第5页 国别体:国别体史书创始于国语。国别体史书是分过纪事史书,分载多国历史。战国策三国志都属于这一类。第6页(1 1)订正字音刿(u)又何间焉(jin)鄙(b)弗敢专也(f)小惠未遍(bin)玉帛(b)小信未孚(f)公与之乘(chn)辙(zh)检验预习检验预习第7页(2 2)词语释义)词语释义肉食者:肉食者:吃肉人。这里指当权者。间:间:参加。鄙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孚:孚:使信服。福:福:作动词,赐福,保佑。狱:狱:指诉讼事件。鼓:鼓:作动词,击鼓进军。驰:驰:驱车(追赶)。辙:辙:车
4、轮碾出痕迹。第8页整体感知整体感知 1.1.本文有几条线索?分别是什么?本文有几条线索?分别是什么?两条。(1)事件发展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2)人物活动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第9页 2.2.读完本文,你能用简明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读完本文,你能用简明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吗?容吗?本文经过对齐鲁长勺之战记叙,重点统计了曹刿关于战争叙述,生动地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利用正确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必要条件,表现了曹刿政治上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稳重果断指挥才能。第10页 1.1.曹刿身份怎样?内容探究内容探究 从“其乡人曰”中我们能推知曹刿身份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
5、国君子,“位卑未敢忘忧国”。第11页 2.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一句中一句中“肉食者肉食者”指什么?指什么?“肉食者”,吃肉人。“肉食”在当初与公膳制相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官员在办公时间无偿供给一个膳食。按要求“大夫以上,食乃有肉”。所以,“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大夫以上官员,用以借指有权位人。第12页 3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远谋”二字是此文关键,贯通全文。从曹刿这句话里可见他含有什么样品质?从曹刿对答中反应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品质。第13页 4 4“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做哪几方面准备
6、呢?三方面:“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第14页 5 5对于第三个方面准备,曹刿是怎样回答?为何第三个准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能够一战”主要条件?忠之属也。能够一战。战则请从。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败主要原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政治远见。第15页 6 6.曹刿把反攻时机选在什么时候?他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呢?在“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惫,庄公就急于出战,被曹刿阻止;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曹刿又阻止了庄公过急行动。他知道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依据双方士气和实力改
7、变作出正确判断。曹刿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大好形势。第16页 7 7.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曹刿是怎样回答?从中可见曹刿怎样形象?曹刿回答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何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最正确战机。第17页 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慎重,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第18页 8 8“远谋”奠定了全文基调
8、,文中战前、战中、战后都是围绕“远谋”进行,你能说说曹刿“远谋”表现在哪些地方吗?(1)重视战前准备,强调取信于民,充分表现了曹刿政治远见和战略思想;(2)战中采取了“彼竭我盈”和“敌退我追”战术,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表现了他卓越军事指挥才能;(3)战后经过曹刿叙述,既交代了他指挥若定、判断正确原因,又深入表现了他“远谋”。第19页远 谋战前战中战后取信于民捕捉时机分析胜因第20页 9 9文章塑造了鲁庄公怎样形象?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鄙”。鲁庄公把战争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请求神灵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他不是一个昏君,鲁庄
9、公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加打仗,表现了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鲁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了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第21页 本文巧妙利用对比映衬手法,使曹刿形象鲜明生动。请赏析下面句子。(1)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品味赏析品味赏析 以曹刿与“乡人”对比突出曹刿政治热忱。(2)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曹刿和鲁庄公对比,反应了曹刿深谋远虑。第22页写法探究写法探究利用对话,语言精练。通篇以对话为主,展开情节。经过对话,展示了齐鲁长勺之战
10、过程,把战前准备、作战情况以及胜败原因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对话过程中,又表现了曹刿政治远见和卓越军事才能,刻画出曹刿及鲁庄公性格。全文虽只有二百多字,可却辞约意丰,言简意明,文笔非常精练。第23页鉴赏评价鉴赏评价 1.1.剪裁得当,详略突出是本文一个显著特点,你能结合文章说说哪些地方写得详,哪些地方写得略吗?作者把曹刿在战前启发庄公认识取信于民主要性,在作战中准确地掌握战机和详察敌情以及在战后叙述战争取胜原因,都写得比较详细。其余事如战争规模、战斗情景等一概不提;而对请见、从战、克敌等,则一笔带过,这么写突出了文章中心。第24页 2.2.请详细分析作者这么安排详略原因是什么。课题中心是
11、“论战”,文中紧紧围绕“论战”来写,曹刿论战前政治准备和作战中战术以及总结胜利原因详写,从这些言论中能够表现他政治上远见卓识和军事上卓越才能,所以详写。对无助于表现曹刿性格事一概不写,而一些与“论战”相关事,也只是一笔带过,使文章能衔接就能够了。第25页拓展延伸拓展延伸 刘扬所在班级举行“我眼中_”_”活动,他打算写一段我眼中曹刿,你能帮他想想怎么写吗?曹刿,作为一介平民,国难当头,你能忧国忧民,不顾个人荣誉与生命安危,挺身而出,毛遂自荐,向鲁庄公说明政治上要取信于民主张,你是好样!你主动请缨,亲临沙场指挥作战,实施了军事上后发制人办法,最终帮鲁庄公战胜了强敌,创造了我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著名战例,我真佩服你!第26页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叙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利用正确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艺术成就,不愧为左传中名篇。总总 结结第27页结构图示结构图示 论何以战 (战略思想)曹刿论战从战指挥述胜敌原因(战略思想)爱国热情政治远见求见庄公分析形势把握时机齐师败绩遂逐齐师军事才能 一鼓作气 时机大国难测 慎重第28页谢谢谢谢观看观看第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