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6266西夏学二二三年第二期(总第二十七辑)草原丝绸之路视域下西夏墓葬空间分布及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张景明管佳钰摘要:根据考古发掘资料看,西夏的墓葬主要分布在宁夏、内蒙古和甘肃等地,类型分为土洞多室墓、土洞单室墓、竖穴土坑砖砌墓、砖构仿木单室墓。其中,宁夏北部、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属于古代草原丝绸之路的范围,所发现的西夏墓葬分属汉族和党项,墓制和葬俗既有唐宋墓葬文化的因素,又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形成墓葬空间分布的时代特征,反映出草原丝绸之路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状况。关键词:草原丝绸之路;西夏墓葬;空间分布;文化交往交流交融西夏建立后,“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包括
2、今宁夏、陕西北部、内蒙古中西部、甘肃西北部和青海东北部。根据考古发掘资料看,西夏的墓葬主要分布在宁夏、内蒙古和甘肃等地,类型分为土洞多室墓、土洞单室墓、竖穴土坑砖砌墓、砖构仿木单室墓。其中,宁夏北部、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属于古代草原丝绸之路的范围,所发现的西夏墓葬分属汉族和党项,墓制和葬俗既有唐宋墓葬文化的因素,又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体现出墓葬文化的多样性和交融性特点,形成墓葬空间分布的时代特征,这是草原丝绸之路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所致。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北方多民族服饰文化融合及中华文化认同实证研究”(项目编号:19ZDA183)、北方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
3、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草原丝绸之路族群迁移和文化交流互鉴与中华文化认同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20KYQD12)、北方民族大学校级科研平台非遗创新团队项目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张景明(1966),北方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教授、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北方民族历史与考古、北方民族文化研究;管佳钰(1997),北方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文化研究。清吴广成撰,龚世俊校证:西夏书事校证卷十二,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 年,第 145 页。267西夏考古艺术研究一、西夏墓葬类型与空间分布学术界关于西夏墓葬的研究,主要集
4、中于对单个墓葬或墓地资料的整理,研究成果除了发掘简报或报告外,墓制、葬俗等综合性研究较少,如潘静等 西夏王陵与北宋皇陵空间结构的比较,杨浣等 西夏王陵形制综论,孙昌盛 略论西夏的墓葬形制和丧葬习俗,倪润安 西夏墓葬的用木葬俗及其渊源,张雯 略论党项民族葬俗在西夏建国后的延续与演化闽宁村西夏墓地与西夏陵的比较研究等。这些成果虽然涉及西夏墓制、葬俗、随葬品等考古材料基本要素,但在地理空间和文化关联上关注不够。本文笔者站在草原丝绸之路的视域下,分析西夏墓葬空间分布及其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并提出新的认识。从目前考古发掘的西夏墓葬看,主要有宁夏银川市6号陵(发掘时编号为8号陵)及陵区182号陪葬墓(发掘时
5、编号为108号)、177号陪葬墓(发掘时编号为101号),宁夏市新市区墓,永宁县闽宁村墓群,青铜峡市玉泉营墓群,内蒙古准格尔旗大沙塔墓群、羊山圪旦墓群。在甘肃武威地区还发现几座西夏墓,因不属于草原丝绸之路的范围,这里不去赘说。从墓葬自身的结构看,宁夏境内发现的西夏墓为土洞多室墓、土洞单室墓和竖穴土坑砖砌墓,内蒙古境内属于砖构仿木单室墓。从葬式看,西夏陵及陪葬墓为土葬;闽宁村墓群、玉泉营墓群中各有 5 座墓为火葬,3 座墓为土葬;大沙塔墓葬和羊山圪旦墓葬为土葬。从墓葬形制看,分为土洞多室墓、土洞单室墓、竖穴土坑砖砌墓和砖构仿木单室墓四类。从时间上看,闽宁村、玉泉营墓群约在西夏建国前后和西夏早期,
6、大沙塔墓、羊山圪旦墓为西夏早期,其他都属于西夏中晚期。由于墓葬数量较少,无法建立西夏墓葬的编年和分期,只能按照形制和空间分布去分析特点。潘静、刘临安:西夏王陵与北宋皇陵空间结构的比较,文博2006 年第 1 期。杨浣、王军辉:西夏王陵形制综论,西夏研究2010 年第 3 期。孙昌盛:略论西夏的墓葬形制和丧葬习俗,东南文化2004 年第 5 期。倪润安:西夏墓葬的用木葬俗及其渊源,边疆考古研究第 11 辑,科学出版社,2018 年,第 267290 页。张雯:略论党项民族葬俗在西夏建国后的延续与演化闽宁村西夏墓地与西夏陵的比较研究,西夏学第十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年第 2 期,第 301
7、308 页。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西夏八号陵发掘简报,文物1978 年第 12 期。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西夏陵区一八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 年第 8 期。宁夏博物馆:西夏陵区 101 号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3 年第 5 期。许成:银川市新市区西夏墓,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 1985,文物出版社,1985 年,第 250 页。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闽宁村西夏墓地,科学出版社,2004 年,第 1184 页。哈彦成:玉泉营西夏墓群初探,文物世界2013 年第 3 期。郑隆:准格尔旗大沙塔壁画墓及附近的古城,内蒙古文物考古创刊号,1981 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准格尔旗大沙塔墓
8、地,鄂尔多斯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下册,远方出版社,2004 年,第 913920 页。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准格尔旗羊山圪旦墓地,鄂尔多斯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下册,远方出版社,2004 年,第921931 页。陈炳应:甘肃武威西郊林场西夏墓题记、葬俗略说,西夏史论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84 年,第 546554 页。268268西夏学二二三年第二期(总第二十七辑)1.土洞多室墓经过考古发掘的仅有 6 号陵,位于西夏陵区的中部靠西,方向稍偏东南向。地面建筑以南北向中轴线为中心呈左右对称分布,由外阙、碑亭、月城、内城、门阙、角台、献殿、陵台等组成。地表散落大量的建筑构件。陵墓由封土、墓道、墓门、
9、甬道、中室和东西耳室组成。墓道填土在地表呈鱼脊状,北端直通陵台前,南端在献殿北面,呈斜坡式,墓向东南,东西两壁上下各有平行的椽洞,起加固墓道两壁的作用。墓门情况在报告中没有提及,只是在门前发现竖立和散乱的圆木及朽木板,为封堵墓门之用,同时还发现 5 块石板,应与封门石有关。甬道呈长方形,连接墓门和中室的通道,靠近墓门的东西两壁上各绘穿戴盔甲的武士,地面铺方砖,出土人股骨、铜泡饰、甲片、瓷片、铁钉、银钉圆片饰等。进入中室处有腐朽的木板,原装有木门,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地面铺方砖,墓顶和墓壁已不存在,没发现葬具,出土带环铁钉、铜泡饰、甲片、瓷片、铜铃、铁管、珍珠饰、竹雕等。中室两侧有东西耳室,进入
10、耳室有过洞,平面呈长方形,穹隆顶,拐角处有竖立的木柱,周壁有木护墙的痕迹。东耳室出土甲片、铜泡饰、铜铃、瓷碗底、铁钉;西耳室出土金鞍饰、铜铃、铜泡饰、瓷片、盔形铁器、鎏金银饰。由于墓葬被盗,各室的功能已无法复原。2.土洞单室墓主要有 182 号陪葬墓、177 号陪葬墓、闽宁村墓群、玉泉营墓群,墓葬的共同特点是由地面建筑和地下墓室组成。182 号陪葬墓的地面建筑有神城、碑亭和影壁,神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墙壁门,其外有碑亭。墓冢位于神城内西北,由封土、墓道、天井、甬道、墓门、墓室组成。封土呈圆形不规则锥体,墓道填土高于地表呈鱼脊状、阶梯状,有 2 个由 4 根长方木组成的天井,墓道和墓室间设甬道,用
11、 3 层木板封门,墓门上部为平顶,甬道内发现木门残痕,甬道口外墓道两侧竖立雕刻人头像的长方木。墓室平面呈圆角方形,穹隆顶,发现 3 具人骨,2 具完整,一为俯身侧首,一为俯身直肢,另 1 具散于墓室底部,还有大量的羊、牛、狗残骨和整鸡、整鸭骨架及蛋壳。在墓道底部靠近甬道口发现 1 具完整的幼狗骨架,墓室西南角发现 1 具完整的幼羊骨架,墓室东北部的填土中有石马和石狗各 1 件。根据碑亭残碑文字推断墓主人为梁国正献王嵬名安惠。177 号陪葬墓在内城西北部,地面有外城、碑亭、月城、内城、影壁等建筑,地下由墓道、天井、甬道、墓门和墓室组成。斜坡式墓道,拱形顶甬道,以圆木封门。墓室平面呈方形,穹隆顶,
12、出土鎏金铜牛、石马、铁狗等,还有殉牲现象。闽宁村墓群的墓葬由地表和地下两部分组成,地表有封土、墓园,地下由墓道、过洞、天井、墓门、甬道和墓室组成,各墓的情况有差异,如 2、3、5、6、8 号墓没发现墓园、过洞和天井;4 号墓有影壁,无过洞、天井;7 号墓无墓园。封土在墓室顶部稍靠后,呈圆形或圆锥状,用土夯筑而成。墓园平面呈长方形,南垣中间辟门,墓冢在中部偏西,方向为南偏东或偏西。墓道269西夏考古艺术研究为阶梯状,过洞连接天井,呈拱顶,上宽下窄,天井为长方形;墓门用圆木或木板封门,呈长方形;甬道呈方形,底部略比墓室底高;墓室平面呈圆角梯形或长方形,穹隆顶。3 号墓偏向墓道西侧。6 号墓的墓室、
13、甬道和墓道东壁在一条线上,整体呈刀把形。5 座墓为火葬,残存骨灰或烧过的人骨片。3 座墓的葬具为彩绘木棺或无彩木棺,棺内有人骨。墓葬随葬有陶器、瓷器、银器、铜器、铁器、石器、木俑等。3、4、7 号墓的墓道、天井、墓室殉葬动物骨骼,种类有马、骆驼、羊。在 7 号墓西侧、14 号墓(未发掘)西侧、1 号墓西南发现 4 座碑亭,遗留有建筑构件、陶器残片等,2、3、4 号碑亭有残碑。根据碑文记载,推定这批墓葬为西夏建国前后的党项野利氏家族所属。玉泉营墓群的整体布局同于闽宁村墓群,墓葬也由地表和地下两部分组成。大墓地表有墓园和封土,小墓只见封土而无墓园。1 号墓西侧发现两座碑亭,7 号墓西南侧发现一座碑
14、亭。地下由墓道、墓门、墓室等组成,墓道呈阶梯状,墓室为土洞单室。在葬式上,仅见 3 座土葬墓,其余都为火葬墓。均有埋葬马、骆驼、绵羊的殉牲现象。随葬品有木俑、棺锦、带饰、盔甲片、陶器等。根据碑亭的碑文记载,这批墓葬应与西夏早期党项野利氏家族有关。3.竖穴土坑砖砌墓发现于银川市新市区,共 4 座。其为先在地面挖一个不规则土坑,然后砌砖,再以砖封顶。葬式为火葬,把装有骨灰的瓷罐或碗打破置于墓室中间。随葬品较少,有陶砚、瓷罐、瓷碗、瓷盏、铜钱等。4.砖构仿木单室墓以大沙塔、羊山圪旦墓群为代表,为砖构仿木结构单室墓,方向朝南,地表无封土和其他建筑,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组成。墓道为土坑斜坡式,墓门为
15、仿木结构,有立额、门额,上部有筒瓦、板瓦、滴水、屋脊、鸱吻、斗栱等。甬道连接墓道和墓室,呈长方形。墓室平面呈圆形,周壁有立柱,上有斗栱,壁上砖雕假门,有的设龛,内有砖雕熨斗、剪,穹隆顶,有土筑棺床,无葬具和尸骨。墓室周壁原来大多有壁画,多数都已脱落。大沙塔 1 号墓的墓室西壁上部绘檐枋和斗栱,下面的堂内绘夫妇对饮图,正中有方桌,两侧各坐 1 人,男子头戴幞头,女子头扎环髻,坐在高背椅上捧盏对饮。5 号墓西南壁和东南壁各绘 1 名站立的人物,头戴高帻,高鼻深目,满腮胡须,手持骨朵,背后有扶桑树,东南壁人物左侧有奔跑的骆驼;北隔间内绘人物骑驼图,代表出行;正壁小龛内绘怪兽咬斗图;棺床上绘波浪纹。羊
16、山圪旦 1、6 号墓发现孩童形象的砖雕。270270西夏学二二三年第二期(总第二十七辑)二、西夏墓葬结构与葬俗中的文化交往交流交融草原丝绸之路范围内的西夏墓葬从结构上分为土洞墓和砖室墓,土洞墓又有多室和单室之分,为党项族的墓葬。土洞多室墓主要是西夏陵,根据 6 号陵发掘的结果表明为三室墓,由主室与双耳室组成,墓室中有壁画,与唐代和五代十国皇陵的七室墓截然不同。土洞单室墓没发现壁画。砖室墓为单室,分土坑竖穴砖砌和砖构仿木两类,前者应为党项人的火葬传统,后者根据墓葬形制和壁画人物形象断定为汉族墓葬。西夏土洞多室墓的布局与结构多吸收宋文化的元素。嘉靖宁夏新志卷二 宁夏总镇续 陵墓 记载:“李王墓,贺
17、兰山之东,数冢巍然,即伪夏所谓嘉、裕诸陵是也。其制度仿巩县宋陵而作。”指出以西夏陵为代表的土洞多室墓是按照北宋皇陵所建。纵观西夏陵的布局,确与宋陵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首先,陵墓都相对集中,分区建陵。西夏陵从南到北分四区,一区有1、2号陵,二区有3、4号陵,三区有5、6号陵,四区有7、8、9号陵,每一区内都有陪葬墓,有的为宗室茔地。每座陵都有相对独立的陵园,坐南朝北,按照中轴线设计建筑布局,如陵垣、垣门、鹊台、碑亭、神墙、内城、献殿、陵台、石像生等,在贺兰山中及周边有离宫和寺院。宋陵依据自然环境和埋葬顺序,分为西村陵区、蔡庄陵区、孝交陵区、八陵陵区四个区,祔葬后妃和陪葬大臣。每座皇陵都有由上宫、宫
18、城、地宫、下宫、神道、石像生等组成的陵园,并有寺院和行宫等。由此得知,西夏陵和北宋皇陵在陵园布局上具有一致性。其次,地宫形制比较接近。西夏 6 号陵的地宫由墓道、墓门、甬道、中室和东西耳室组成,墓道为斜坡式,墓室平面呈圆形,墓壁有壁画,与宋陵元德李皇后陵大致相同,只是后者墓道为斜坡和阶梯结合,墓道前端两壁上有对称的两对缺口。所以说,以西夏陵为代表的土洞多室墓受到宋陵布局和结构的影响。党项族流行土洞墓,在已发掘的墓葬中皆为带阶梯状墓道的土洞墓。除了王陵的陪葬墓以外,闽宁村、玉泉营墓群的墓葬也有墓园和碑亭,墓葬位于墓园的中部偏西,地表有圆形或圆锥状的封土,墓道填土高于地表呈鱼脊状,这是党项墓葬地表
19、建筑的主要特点和鬼神信仰习俗在葬俗中的反映。宋人沈括的 梦溪笔谈 卷一八记载:“盖西戎之俗,所居正寝留中一间以奉鬼神,不敢居之,谓之 神明,主人乃坐其傍。”所以,墓葬如同死者生前住所一样,并非像汉族居于中间,而是偏于一侧。墓葬的墓道都为阶梯式,墓门用圆木或木板封堵,墓室平面呈圆角梯形或长方形,周壁无任何装饰,有的墓道、甬道和墓室侧壁在同一条线上,有的墓道偏离墓室中间,这是党项墓葬结构的主要特点。同时,地表夯筑封土,闽宁村 1、7 号墓的墓道中设过明胡汝砺:嘉靖宁夏新志卷二宁夏总镇续陵墓,管律重修,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 年,第 179 页。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宋皇陵,中州古籍出版社,19
20、97 年,第 308337 页。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一八,侯真平校点,岳麓书社,1998 年,第 149 页。271西夏考古艺术研究洞和天井,7 号墓的墓道上窄下宽,墓室均为穹隆顶,在宁夏固原隋唐墓和关中地区唐墓中也有这种现象,又是唐代墓葬的传统做法。大沙塔墓葬属于西夏境内汉人的葬制,皆为砖构,斜坡式墓道,圆形墓室,土筑棺床,墓门和墓室周壁都有仿木结构,有的有砖雕熨斗和剪刀,完全是晚唐以来流行的汉族墓葬形式。1 号墓的墓室西壁绘夫妇对饮图,与宋墓壁画中的“开芳宴”类似,有别于辽墓壁画宴饮图中的墓主人单独进饮的场面。5 号墓西南壁和东南壁绘手持骨朵的胡人侍卫,证明胡人进入西夏境内的历史事实,他们不
21、仅从事商贸活动,还在达官贵族家中做侍者。骨朵是宋辽时期常见的武备、刑杖、仪仗和守卫用具,西夏也在使用,这里作为守卫用具。这幅壁画是草原丝绸之路东西方和南北方文化交流的一个例证。北隔间内绘人物骑骆驼图案,汉族常以马作为出行工具,游牧民族则以骆驼为骑,说明西夏的汉族又受到党项民族文化的影响。在葬俗上,党项既有火葬又有土葬,这在考古发现的墓葬中已经得到证实。文献中还有水葬和天葬的记载,主要依据来自 西夏书事 友会丛谈。西夏书事 卷七记载,李继迁反宋期间,“寻葬其祖于红石峡,障水北流,凿石为穴,既葬,引水其上,后人莫知其处”。从这段记载看,李继迁反宋,害怕失败后被宋报复,将其先祖葬于红石峡,并引河水覆
22、之,应该属于秘葬的范畴,具有短期性,并非水葬的证据。内蒙古乌审旗排子湾发现的五代至北宋初党项拓跋部李氏家族墓志,志铭记载“葬于夏州朔方县仪凤乡奉里乌水之原”,这是说明了李氏家族墓地的葬处,也非水葬的葬俗。所以,党项实行水葬的说法存在疑问。宋人上官融的 友会丛谈 卷下记载麟州(今陕西神木一带)的党项男女青年殉情后实行天葬,但不能作为普遍实行天葬的依据。根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看,党项早期实行火葬,后来接受唐宋汉族葬俗的影响又实行土葬。旧唐书 卷一九八 党项羌传 记载:“死则焚尸,名为火葬。”西夏辞书 文海 解释:“烧尸,此者火上尸烧化之谓也”;“丘,此者丘墓也,烧人尸处地圈之谓也”;“丘墓,此
23、者丘墓也,烧尸处骨尸所围之谓”;“火栏,此者火栏也,火炉也”。说明党项早期实行火葬,以火栏或火炉焚烧尸体。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在途经西夏旧地唐古忒州时见到当地的“焚尸”过程,“迨至焚尸之所,亲属等先行预备纸扎之人、马、骆驼、钱币,与尸共焚。据云,死者在彼世因此得有奴婢、牲畜、钱财等若所焚之数。柩行时,鸣一切乐器。其焚尸也,必须请星者选择吉日。未至其日,停尸于家,有时停至六月之久此地之一切偶像教徒焚尸之法皆如是也”。由此看清吴广成撰,龚世俊等校证:西夏书事校证卷七,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 年,第 86 页。邓辉、白庆元:内蒙古乌审旗发现的五代至北宋夏州拓跋部李氏家族墓志铭考释,唐研究第八卷,北京
24、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 379393 页。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九八党项羌传,中华书局,1975 年,第 5291 页。史金波、白滨、黄振华译:文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年,第 507、547、460、400 页。意马可波罗著,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记,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年,第 192193 页。272272西夏学二二三年第二期(总第二十七辑)出,西夏的火葬是党项的一种传统葬法,并非有些学者认为是受佛教文化影响所致,而是有悠久传统的。马可波罗所强调的偶像教徒(佛教徒)的焚尸之法也如西夏故地的居民一样,也能说明西夏党项火葬的普遍流行程度。土葬是党项人接受汉族文化以后逐渐
25、兴起的葬法,闽宁村、玉泉营墓群中各有 3 座墓行土葬,西夏陵从已发掘的墓葬看都行土葬,乌审旗李氏家族墓地也行土葬。由于闽宁村、玉泉营墓群属于西夏建国前后和西夏早期的遗迹,既有火葬又有土葬,可以看作是党项人由火葬向土葬过渡的时期。大沙塔、羊山圪旦墓葬属于西夏的汉人遗迹,全部为土葬,并有仿木结构,继承了唐宋以来的筑墓传统。西夏党项人的墓葬多数被盗扰,土葬墓中的人骨多已散乱,182 号陪葬墓的墓室中发现 3 具人骨,其中 2 具保存完整,皆为侧身侧肢,闽宁村 7 号墓的人骨也为仰身侧肢,这与唐宋墓葬中的仰身直肢葬有较大的差别。在一些墓葬中有殉牲现象,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埋葬习俗的共性。182 号陪葬墓
26、的墓室填土和底部发现大量的牛、羊、狗残骨,以及整鸡、整鸭骨架,墓道底部和墓室还发现完整的幼狗、幼羊骨架。177 号陪葬墓也发现大量的动物骨骼。闽宁村、玉泉营墓群几乎每座墓都出土动物骨骼。殉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葬俗中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这与游牧生活有一定的关联。在 182、177 号陪葬墓中还出土石马、石狗、鎏金铜牛等,体态较大,造型精美,尤其是石马、石狗本应是地面神道上的石像生,因作为王陵的陪葬墓没有资格设神道,只能随墓主葬入墓室。以上的仰身侧肢葬式、殉牲现象、随葬大型石雕等,都是党项葬俗的独特表现。此外,闽宁村 2、8 号墓,以及玉泉营 2、8 号墓出土木雕武士俑和文臣俑,还出土木牛、羊、鸡等家
27、畜家禽模型,唐代墓葬常见陶俑和动物模型,木俑较少,但宁夏盐池县窨子梁唐墓和新疆阿斯塔那唐墓中都出土木俑。可见,随葬木俑和动物模型的做法是受到唐代葬俗的影响。在西夏的墓葬中,还能看到佛教文化的因素。土洞多室墓中的 6 号陵陵台基座平面呈八角形,原报告推测外形为楼阁式塔状,在陵台前盗坑底部发现 1 件八棱状石雕经幢,韩小忙认为6 号陵的陵台为重檐楼阁式八角形塔状。3 号陵的角阙、门阙为圆形墩体结构,周围出土铜铎、莲花座、宝瓶、相轮等残件,应为覆钵塔状建筑。在 3 号陵的城垣南门出土琉璃摩羯形装饰建筑构件,门址、角阙、陵台、献殿、鹊台、角台等出土陶质和琉璃迦陵频伽装饰建筑构件。摩羯是印度神话传说中一
28、种长鼻利齿、鱼身鱼尾的动物,在 4 世纪末,随着佛教文化艺术传入我国,应用于金银器、瓷器、建筑装饰中。迦陵频伽为梵语称谓,又名美音鸟或妙音鸟,具有“千秋之 史金波:西夏文化,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 年,第 195 页。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宁夏盐池唐墓发掘简报,文物1988 年第 9 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等:1973 年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发掘简报,文物1975 年第 7 期。韩小忙:西夏王陵,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 年,第 92 页。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宁夏银川市西夏 3 号陵园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2 年第 8 期。273西夏考古艺术研究鸟,万岁之禽”之意,有希望长
29、寿的含义,以娱悦和供养佛祖,传入中国后也在器物和建筑装饰中常见。西夏陵碑亭上的碑底座为力士像石雕座,而非中原地区流行的龟趺座,这也是佛教文化艺术影响的结果所致。此外,武威地区西夏汉人墓中出土与佛教有关的文物,也能说明西夏的葬俗融入佛教文化的因素。从宁夏北部和内蒙古中南部发现的西夏墓葬看,土洞多室墓受到北宋皇陵的影响,但也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如陵园外城的设置、石像生的位置、陵台的形制、中轴线的偏离、陵上无寝宫的做法、无发现后妃陵现象、碑亭建筑、墓道在地表上呈鱼脊状等。党项人墓葬和汉人墓葬的空间分布和葬俗受到唐宋文化的影响,如土洞单室墓中过洞、天井的设置,墓道上窄下宽的做法,墓室呈穹隆顶的造型,都是唐墓传统的形制和空间分布。汉人墓中的仿木结构、墓室中的棺床、夫妇对饮图壁画、侍者手持骨朵壁画,又是宋墓中常见的做法。同时,汉人墓中的胡人形象壁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党项土洞多室墓的陵台、外阙形制、石雕力士像碑底座,以及摩羯、迦陵频伽装饰建筑构件,融入佛教文化艺术的养分。因此,西夏的墓葬形制和空间分布,反映出草原丝绸之路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状况。(责任编辑:杨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