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从温婉丽人到巾帼英雄:《花木兰》创作手记——论舞蹈创作中的角色塑造.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897655 上传时间:2024-06-1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温婉丽人到巾帼英雄:《花木兰》创作手记——论舞蹈创作中的角色塑造.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温婉丽人到巾帼英雄:《花木兰》创作手记——论舞蹈创作中的角色塑造.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温婉丽人到巾帼英雄:《花木兰》创作手记——论舞蹈创作中的角色塑造.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华夏艺谭11花木兰是南北朝时期家喻户晓的女性英雄人物,其形象最早出自南北朝时期的乐府诗集木兰辞,从古至今便备受称赞。数百字的木兰辞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身负中华传统孝道文化、家国情怀的巾帼英雄形象,间接反映了儒家文化氛围中的女性形象。花木兰替父从军的英勇与果断,花木兰孝、悌、忠、信的传统美德,千百年间,赓续传承。由此可见,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凝聚了传统儒家学派所推崇的仁礼兼备的品格与涵养,是华夏民族传统美德的缩影,具有典型性。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象征符号,不仅蕴含着典雅、含蓄的东方女性美,还蕴含着悠久、神秘的中华传统文化,吸引了海内外大量艺术家的目光。一、象征意义的符号化女性形象纵

2、观现今的艺术市场,以木兰辞为文本基础,花木兰为核心人物进行创作的艺术作品比比皆是。“花木兰”作为德行兼备的女中豪杰,一方面是如烈火般的忠义,另一方面是温润、典雅的闺中女子。“是否替父从军”的选择让花木兰这一形象具有明显的戏剧冲突。在多元文化的跨界传播中,“花木兰”无疑已经成为一种可跨文化传播的原型意象和跨媒介文化符号。抚今追昔,花木兰的形象历经数次的解构与重构,其形象也逐渐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具有符号化的文化内涵。象征首先是一种符号,只不过作为象征来用的符号是另一种较特殊的符号。虽然花木兰的形象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尽相同的构建方式,但角色塑造的核心依旧是展现花木兰替父从军的英勇、歌颂中华民

3、族的传统美德、赞扬受传统文化浸润的女性形象。从温婉丽人到巾帼英雄:花木兰创作手记李佳桐北京师范大学摘 要 戏曲舞蹈源于原始舞蹈,由民间歌舞、角抵百戏、滑稽戏等艺术形式综合而成。明清时期,舞蹈艺术式微,被综合程度更高的戏曲取代,以“体变质存”的方式融于戏曲,形成戏曲舞蹈。20世纪 50 年代,脱胎于戏曲舞蹈的中国古典舞应运而生,“古典”普遍的释义为正宗或典范的,经历时代的发展形成具有华夏美学特征的舞蹈学科。戏曲舞蹈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沿袭了明清戏曲的经典范式,为中国古典舞文化内涵的发掘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文中作品以花木兰为核心人物,对如何将戏曲舞蹈与古典舞的身体语言进行融合;如何塑造角色形象

4、和表现人物的心境转换,如何表现中国美学思想中“传神写照”的深远意味等问题进行探索与反思。关键词花木兰;戏曲舞蹈;角色塑造;人物心境;舞蹈语言论舞蹈创作中的角色塑造华夏艺谭12无论是豫剧经典作品中由常香玉演绎的花木兰,还是由迪士尼公司花重金打造的脍炙人口的动画电影花木兰,抑或是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倾情打造的舞剧花木兰。不难看出,对于“花木兰”这一弘扬华夏传统文明与品德的女性形象,如何运用与众不同的方式,在木兰辞的基础上进行人物的重构,是艺术家们津津乐道的问题。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花木兰”形象中推陈出新,挖掘出让观众意想不到的性格特征,呈现令人眼前一亮的新形象是摆在艺术家眼前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二

5、、人物心境转化的角色塑造此次创作,就“如何塑造与众不同的花木兰形象”这一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尝试。在构建人物形象的过程中,笔者并没有将重心放在战场上花木兰英勇战敌、保家卫国的形象塑造上,更多地关注花木兰接到军帖时由温婉的深闺女子转变为英勇将士的过程,挖掘花木兰由不经世事、俏丽清秀的闺阁女子到转换身份,替父从军、英勇杀敌的心境变化。不断剖析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变化由细腻柔美的闺中女子到气宇轩昂的女将士,解剖人物在面临选择时进退两难的心境变化。意在塑造一个更加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面对军帖,花木兰也有纠结、迷茫、无助与困惑,也有自卑和质疑自己能力的瞬间。这些五味杂陈的情绪变化是本次笔者在塑造人物形象

6、时所关注的重点。古人云“忠孝两难全”,而花木兰却在考量之后,由忐忑不安转换为坚定不移,最终实现忠孝两全。三、舞蹈语言的融会贯通古代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为了巩固统治者的权力,出现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宫廷乐舞,暂未出现具有独立意义的舞蹈艺术。随着礼崩乐坏、百家争鸣与思想解放的出现,活泼有趣的民间歌舞冲击了雅乐的正统地位。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封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动荡四起、朝代更迭的历史背景之下,为了抒发内心对现实生活的愤懑,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改朝换代之际反而会形成文化相融的局面,极大地促进艺术的多元融合与嬗变。戏曲舞蹈主要是在民间舞蹈(包括武功、技艺)和宗教舞蹈基础上形成,而发轫于唐代的歌

7、舞戏和宋代百戏是其直接的过渡形式,是舞蹈综合于戏曲的主要渠道。戏曲舞蹈中的戏剧结构与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同时抒情与叙事并重,为塑造有血有肉的多元人物形象提供了更多可能,也为舞蹈作品从纯粹的抒情向抒情与叙事并存过渡奠定了基础。1.舞蹈作品的结构设计舞蹈作品花木兰由两段构成,第一段以木兰辞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为创作文本,表现花木兰在闺房中忙于纺织的情景。第二段则以“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为文本基础,表现接到军帖时,花木兰的心境变化。在本作品中出现了人物情感和状态的转变,需要向观众传达人物的“两面性”,故而舞蹈语言的设计也应符合每一段的情景设

8、计,符合不同段落人物的内心情感。为了能够贴近木兰辞中的生活图景,表现花木兰接到军帖时“是否替父从军”的复杂内心,笔者参考了大量的戏曲作品,试图将“以制造戏剧冲突为核心”的戏曲剧作模式运用到此次作品的结构设计中,以戏曲舞蹈的编排方式进行舞蹈创作。戏曲舞蹈是以“戏剧性”为统领的舞蹈表现方式,笔者将戏曲艺术的身段造型和日常生活动作进行了舞蹈化的加工处理,试图让舞蹈动作能够具有一定的叙事能力,让舞蹈动作在节奏变化和高低空间的转换中起到传情达意的作用并更加活灵活现。配合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元素,人物形象会更加生动传神。2.舞蹈语言的融会贯通为了能够让舞蹈的身体语言兼具传情与表意,本次作品将戏曲舞蹈中具有指示

9、说明性和戏华夏艺谭13剧性的动作与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元素进行了融合,不断尝试设计更符合人物行为和人物动作发展的舞蹈语言。无论是静止的姿态造型,还是流动的肢体动作(包括舞者的调度路线与运动轨迹),均为塑造饱满的角色形象,避免出现舞蹈语言毫无意义的尴尬情况。作品的第一段,名为“静好”。主要展现花木兰出征前在闺阁中“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和“当户纺织”的场景。作品的开头,舞者踏着中国古典舞身韵中的慢步步伐,缓慢地映入观众眼帘。双晃手的动作意在表现花木兰揭开家中的门帘,走入闺房的过程。步步生莲中表现闺房女子的温婉与柔情。运用“冲”和“靠”的身韵元素,表现花木兰晨起梳妆,欣赏自己的姿态与芳容的状态。秉持

10、生动展现“木兰当户织”生活场景的创作原则,此处的动作设计参考了 1956 年以常香玉、汤兰香为主要演员,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豫剧电影花木兰。笔者借鉴了电影中“木兰在织布机前纺织”的片段,借鉴影片中花木兰穿针引线的手部细节动作。选用汉唐古典舞中的“拈花”手姿造型,结合古典舞身韵的“穿手”的元素,利用节奏的快慢呈现顿挫的动作质感:忽然停顿的手部动作、具有顿点的身体状态、快慢结合的运动过程,尽量真实地还原了古代中国传统女性纺织和做针线活的画面,体现了质朴、勤劳的美德。第一段中,舞者以基本的身韵元素“提”与“沉”为身体的基本动律,在收合变化的身体形态中表现传统女子含蓄内敛的性格品质,此间加入了“云间

11、转腰”的身韵动作双手的平圆运动和腰部的环动,结合眼神运用,表达花木兰在纺织过程中的温婉细心和检查丝线的人物状态(见图 1)。“静好”片段的空间设计基本在地面的低空间完成,该段落中设计了“跪坐”和“卧鱼”两种主要的腿部造型,“卧鱼”,戏曲舞蹈典型动作之一,多用于旦角的舞蹈。戏曲舞蹈中的“卧鱼”造型,以大幅度的拧身表现女子曼妙的身姿,如贵妃醉酒中,运用“卧鱼”呈现贵妃嗅花香的美好画面。笔者对于该造型的设计则别有考量:“卧鱼”之姿不在于塑造柔情似水的角色行为,而是意在用腿部造型营造“织布机”的意象,表现“木兰织布”的日常劳作。舞者腿部的造型随着手部“穿针引线”的运动变化而变化,让“织布机”的物象尽可

12、能地复现出来。作品的第二段,名为“抉择”,以花木兰接到军帖为始,该段动作的发展逻辑为:接到军帖、打开军帖、细看军帖。这段动作的发展以生活动作为基础,以动作停顿和节奏的缓急表现花木兰看到军帖之后不可置信的心理状态。舞者上身是“云手揉球”的弧线律动,双手缓缓打开军帖,双眼保持凝视军帖图1第一段:花木兰闺阁纺织舞段图2第二段:花木兰模拟作战的英姿图3结尾:花木兰坚定地凝视与徐缓地回身华夏艺谭14的状态。舞蹈化的生活动作,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的波动,为人物性格的转变做足铺垫。脚下的步伐选用了戏曲舞蹈中的花梆步与摆扣步,在曲折的“S”形运动路线和细碎、凌乱的步伐节奏中表现花木兰五味杂陈的心理状态。与第一段的

13、柔曼舒缓、温馨雅致不同。第二段突出表现角色的心境变化,强调花木兰接到军帖,从犹豫不决到下定决心替父从军的情感转变,第二段以大幅度和急促的动作节律为主,选取大量的戏曲舞蹈语汇。如“端腿”“扑步”“弓步”的造型,通过高低空间的重心切换来表现花木兰内心激烈的情感斗争,呈现具有戏剧冲突的舞蹈画面。笔者将大量的“勾脚”元素加入动作的编排当中,运用更多戏曲舞蹈的姿态造型,突出内心斗争的戏剧性。如勾脚盖腿之后连接身韵的主干动作“青龙探爪”形成瞬间静止的亮相,又如双手握空心拳,作“勒马”之姿态,配合上身前倾的大射雁舞姿,呈现木兰模拟作战之时,骑着骏马的英勇身姿(见图 2)。整个舞段讲究动静结合的寸劲、刚柔相济

14、的动作质感,展现出花木兰从犹豫到坚决的心境转变。第二段的编排参考了梅兰芳先生主演的经典京剧穆桂英挂帅中的“捧印”片段。剧中对于穆桂英是否捧起帅印前往战场的刻画十分传神,穆桂英时而以坚定的神情形成定格的造型,时而又频频摇头叹息,在进与退中不断进行思想斗争。笔者也沿用了这种角色塑造的方法以坚定的神情瞬间形成定格的舞姿造型,但却又眉头微蹙,以舒缓的动作化解刚劲的亮相造型以示叹息和纠结之意。一方面,她模仿着武士操练的状态上战杀敌的矫健身姿;另一方面,她又陷入自我怀疑和否定,质疑自己是否真的能够在战场上不畏强敌,冲锋陷阵。在动作质感的处理上将具有寸劲的亮相和流畅的动作连接进行结合,在刚与柔的交互下,打造

15、刚柔并济的身体质感,呈现出进退两难的复杂心境。四、形神写照美学思想的身体表征“形”与“神”是汉代美学讨论的核心问题。“形”顾名思义指的是一切外在的、可被感知的形象或物象,“神”则是指某种无法言说的韵味或神韵。汉代刘向的淮南子中写道:“神贵于形也。故神制则形从,形胜则神穷。”强调“神”的主宰地位,形成“君形者”的思想。“传神写照”由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提出。“神”指的是一个人的风神、风韵、风姿神貌,即一个人的个性和生活情调。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巧艺中说:“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通过人体的某个关键部位,或通过艺术想象进行创作,以画龙点睛之妙体现人物的神采与品性。没有神韵的形体

16、不过是徒有其表的空壳,缺乏了人物的品藻则无法令观众感受到作品之妙,也难以触动观众的心弦。舞蹈艺术作为一种身体文化更是如此,演员的一个眼神便能够巧妙地表现所塑角色的格调与品性,让观众感受人物形象此时此刻的内心情感,从总体上把握人物的精神风貌,配合编导精心设计的剧作结构呈现一种似真似幻的朦胧意蕴。对于形与神之间的关系,笔者通过作品首段和尾段舞者眼神的变化来表现花木兰不畏艰难险阻,忠孝两全的神采韵致,以戛然而止的结尾营造“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舞台效果。作品尾声,舞者背对观众缓慢地朝舞台纵深处走去,步履之间徐缓地摘下盘头的发簪。步摇作为古时闺中女子最常用的配饰,摘下发簪的动作意味着花木兰已然下定决心

17、替父从军,不再疑虑与迷茫,而是从容与坚定。舞者笔挺的后背诉说着其坚定的内心。随后,以缓缓回头作为结尾:视线所及之处是花木兰对曾经作为闺阁女子的怀念,还是对即将走向战场,报效祖国的坚定,便留给观众来细细品味(见图 3);坚定的眼神和缓慢环动的凝视,以眼神来传达花木兰为了实现忠孝两全的坚决,体现其果敢和坚韧不拔的内心,展示人物坚毅、美好的风姿神貌;让观众与作品产生连接,感染和打动观众并让其切实地体会到木兰的决心。至此,作品在结尾处留下华夏艺谭15了大量的想象空间,目的在于能够调动观众的参与感,让观众真正地走进花木兰的精神世界。结语本次实践的创新在于打破以表现花木兰在战场上为国驱敌之形象为重点的传统

18、,将创作重点置于人物的心境转换上。其次是舞蹈语言的拓展:将具有指示性的戏曲语汇和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元素进行融合,呈现更加多元的、活灵活现的动作形态,而不是陷于程式性的固定套路当中。创作过程中,笔者尝试以简化动作的形式来塑造更加立体的人物形象,删减高难度的复杂动作和烦琐的连接过程。做减法的过程中,将人物在不同心境之下所产生的不同状态表现出来。以人物形象为核心,考虑人物的生活环境、行为举止、心境转换和情感变化,而不是过多地将创作重点集中于虚无缥缈的事物之上,如单一的情绪、简单的生活状态、某种晦涩复杂的道理创作过程应有理有据、条理清晰,作品才有足够的说服力并打动观众。编创的过程中虽坎坷颇多,但归根结底

19、,仍收获良多。一是回归传统文化,弘扬与传播民族文化的内涵,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更多的创作灵感。民族文化是艺术发展的源泉,离开传统文化的艺术类别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了艺术作品存在的本质意义;二是在创作中不断进行总结与反思:舞蹈动作是否合情合理、作品结构是否符合逻辑、角色塑造是否鲜明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提升编导能力;三是拓宽了视野,由于本次作品编创涉及舞蹈语言的融合,笔者花费了大量时间搜集整理戏曲舞蹈的相关资料,丰富了舞蹈编创的动作语料,挖掘出动作中更多的可能性。(责任编辑:翁婷皓)参考文献:1郭姗姗.认同、共存与共生:花木兰形象建构与内涵阐释J.电影评介,2020(16).2苏喜庆.跨文化编码:花木兰符号叙事研究J.电影文学,2021(22).3李启军.影视明星:特殊的象征符号影视明星符号学研究系列论文之二J.社会科学家,2005(05).4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5孙颖.中国古典舞评说集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08).6王熙.传统戏曲舞蹈的身体语言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7金浩.戏曲舞蹈术语词典M.上海音乐出版社,2020.8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9南朝宋.刘义庆著,陈书良译.世说新语经典直读本M.江苏广陵书社,20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