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何以为家:《阳光下的葡萄干》中的家园政治.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894675 上传时间:2024-06-1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577.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何以为家:《阳光下的葡萄干》中的家园政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何以为家:《阳光下的葡萄干》中的家园政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何以为家:《阳光下的葡萄干》中的家园政治.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 年第 26 期张丹琪(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摘要 阳光下的葡萄干 是美国非裔女剧作家洛林 汉斯贝里的代表作。该剧讲述了杨格一家从贫民窟搬至白人区的遭遇,深刻展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夹缝中的非裔美国人在主流社会寻求平等地位和身份认同的艰难历程。本文分析了剧中家庭成员们从冲突走向融合的家园梦,揭示美国黑人们只有坚持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和优良的文化传统,才能更有力地应对偏见,实现文化和身份的认同,找到属于自己的理想家园。关键词洛林 汉斯贝里;家园政治;阳光下的葡萄干中图分类号:I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7959(2023)26-0010-03何以为家:阳光下

2、的葡萄干 中的家园政治作者简介:张丹琪(1999-),女,汉族,浙江金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对非裔美国作家来说,上世纪五十年代是动荡的十年,而洛林 汉斯贝里自此却成为了一个被世人铭记的名字。著名演员、导演、编剧艾伦 里克曼在评价二十世纪美国戏剧时说道,20 世纪五十年代是“见证了戏剧经典诞生的一段时期”。汉斯贝里的剧作阳光下的葡萄干 创作于 1947 年,首演于 1950 年,1959 年因在美国纽约百老汇上演 530 场,一举成名,获得 1959 年纽约戏剧评论家协会奖。她由此成为历史上首次获得该奖的非裔剧作家和第五位女剧作家。剧作于 1961 年、2008 年两度在美国被拍

3、摄成同名电影,好评如潮。可见其广泛、深远的影响力。汉斯贝里于 1930 年出生在一个富有的美国中产阶级黑人家庭,父亲是成功的房地产经纪人,母亲是驾校教练。1938 年,汉斯贝里一家搬入一个白人社区,即芝加哥南部的华盛顿公园分区,可不久之后就遭到了白人邻居们的联合抵制。他们愤怒地想赶走汉斯贝里一家,并将其起诉至美国最高法院。年幼的汉斯贝里亲眼目睹了自己的家人是如何遭受白人邻居的压迫,甚至她自己差点儿就被他们所投掷的一块石头击中头部。这段悲惨的经历也为她日后的创作提供了富含真实性的素材。阳光下的葡萄干 即以汉斯贝里的童年经历为背景创作而成。该剧讲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居住在芝加哥南郊贫民窟的黑人杨格一

4、家几经波折最终决定一起搬进白人社区的故事,深刻展现了当时的黑人在白人主流社会寻求平等地位和身份认同的艰难困境。在戏剧开端,杨格一家五口居住在芝加哥南部落后贫民区内的一个狭小阴暗又潮湿的房子里,如何处置老沃尔特死后获得的一万美元赔款引发了该剧的冲突。剧中的人物虽各自怀揣着不同的理想,但他们对美好家园的渴求是一致的,那便是拥有一个带院子的房子、一辆车和一个大家庭。在戏剧末尾,一家人从冲突走向和解,在一家之主丽娜的带领下一起搬离贫民窟,毅然搬进了白人社区。这部作品通过讲述一个普通黑人家庭追求自己的家园梦的故事,歌颂了像他们一样的美国黑人在逆境中追求美好未来的信念,同时传递出作者对黑人传统的坚守与回归

5、以获得民族自豪感和身份认同的价值观。剧名源于黑人作家兰斯顿 休斯的诗句:“一个未实现的梦想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它会不会像阳光下的葡萄干那样干瘪枯萎或许它会爆发?”显然,作者以 阳光下的葡萄干 为题,寓意着这个历经挫败10的黑人家庭的梦想会像太阳下的葡萄干那样爆发。那么,剧作中的梦想是指什么?又是如何爆发的?一、沃尔特:经济腾飞的“美国梦”作为家中唯一的成年男性,三十五岁的沃尔特一方面深受黑人男性焦虑的折磨,另一方面又有着根植于内心的美国梦。在白人占主导地位的美国,提供给黑人男性的工作机会非常有限,黑人妇女则常常承担着服务白人家庭的角色。因此,在一个美国黑人家庭中,女性的工资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的

6、现象十分常见。剧中的杨格一家就是典型的代表。沃尔特的工作是白人的雇佣司机,他微薄的收入无法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因此,家中的两位成年女性,即母亲丽娜和妻子露丝常外出工作,到白人家庭中做帮佣以补贴家用。这种境况深深地打击了沃尔特作为成年男性的自尊,在家人面前他的男子气概无法得到充分彰显。因此,他渴望财富,也极其希望以一己之力改变家中拮据窘迫的生存境况。作为第六代黑人移民,沃尔特一出生就在这片白人的土地上生活,所以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美国制度的影响,梦想有一天能发财致富。他渴望快速地聚敛财富,成为有钱人,从而跻身上流社会。因此当他的黑人朋友想开一间酒馆来找他合资时,他的内心燃起了希望的绿光。他幻想着

7、开了酒馆就能“和有钱的白人有密切的接触,并有机会学会上流社会特有的习惯和品行”。当母亲把老沃尔特死后获赔的一部分钱款交给他之后,由于野心的驱使,他冒险将六千五百美元悉数投资到了所谓的酒馆计划之中,其中包含了妹妹贝妮莎上医学院所需的学费。然而,现实却给了他重重的一击,他的合伙人卷款潜逃,他的投资款项一去无影踪,全部打了水漂。他的“美国梦”由此宣告失败。此后他酗酒沉沦,彻底丧失了应有的男子气概,家园梦也随之破灭。事实上,沃尔特梦的破灭是有其历史和社会根源的,存在着一定的必然性。他失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相信并且接受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运行规则。殊不知,这一体系一开始就把以他为代表的黑人男性排除在外,

8、同时也切断了其向上跃升的通道。这部剧作也证明了经济与种族必定是有所关联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身就是建立在牺牲部分种族利益的基础之上。沃尔特的父亲就是很好的例证,他勤勤恳恳地工作,却只能一辈子生活在美国社会的最底层,为白人工作卖命却只能换来微薄的收入。“没有”和“有”的阶层之间注定难以流动,沃尔特在剧作的末尾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二、露丝:实用主义的住所梦露丝与丈夫沃尔特不同,她是一位务实主义者,相信只有辛劳地工作才能改变家庭的出路。这一信念与她作为一名特殊的黑人女性的立场有关。黑人女性遭受着来自外部白人社会和来自内部的黑人男性的双重压迫。因此,黑人的家庭内部时常充满了冲突而摇摇欲坠。在剧中,当沃尔

9、特在早餐桌上对露丝描绘他的远大蓝图时,她只是劝他多吃鸡蛋。沃尔特不满露丝的态度并朝她发火,说出一些有关黑人女性只会拖黑人男性后腿的过激言论。露丝听完却冷静地说:“作为一名有色人种女性,我也没办法帮我自己。”她的无力态度表明她也已接受了黑人女性在社会经济系统和黑人家庭之中的双重弱势地位。因此,她为了维稳家庭,唯一能做的便是喂养家人,使其不受饥饿之苦。露丝的务实主义还体现在她主动选择流产这件事上。当得知怀了第二个孩子之后,露丝瞒着沃尔特打掉了孩子,因为她深知这个家庭无法承担抚育另一个新生命的重担,所以她毅然冒着生命风险做出了这个决定。而当沃尔特因他的“美国梦”破灭而心灰意冷时,露丝宽慰他道:“我会

10、在芝加哥所有的厨房里工作二十四个小时如果我要擦美国所有的地板,洗美国所有的床单,我会将我的孩子背在我的背上去做这些事但是我们要离开这个地方!”与沃尔特远大的“美国梦”不同,露丝寻求的是一个比现在的房子更为宽敞明亮的住所,这才是她心目中的“家”。三、贝妮莎:非洲族裔文化的寻根梦作为家中唯一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贝妮莎,二十出头的她对于家园的追求体现在她对遥远的非洲大陆的向往以及对非洲传统文化的热爱之上。她独立自主,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即成为一名医生治病救人;她反对歧视和同化,向往自由,厌恶权威;她自爱,不愿用身体依附于男人,也不会对富有的追求者乔治投怀送抱;她积极上进,努力追求平等并自立自强,乐于接受白

11、人社会中进步的东西;她学习马术、吉他和摄影,想要以此证明自己,积极融入而非被白人社会同化。与尼日利亚留学生阿萨盖的交谈唤醒了贝妮莎心中对自我、民族与历史的新认识。起初,阿萨盖认为贝妮莎被拉直的天然卷发是她对自身民族性的否新评论112023 年第 26 期定,是一种自我阉割行为。因此,他挖苦道:“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在你们的国家同化现象是如此流行。”阿萨盖提出的这个暗喻意在表明贝妮莎为了表达自我和寻求身份所做的一切是不自然的,她所需要做的是向内和向历史种寻求她和她的民族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他请求贝妮莎跟他一起“回家去”回到非洲,他把贝妮莎称为“新大陆的年轻生命”,他眼里的“新大陆”是“大洋那一边

12、”的非洲。他满怀憧憬地许诺:“我要让你看看我们的山岳星辰,教会你我们民族古老的歌曲和习俗。”阿萨盖带来的尼日利亚传统服饰与音乐受到了贝妮莎深深的热爱,并唤起了贝妮莎心中埋藏已久的寻根欲望。非洲大地正是美国黑人的故土和精神归宿,贝妮莎对这一切充满期待并决定毕业之后随他回非洲去。贝妮莎崇拜非洲文明,代表了非洲文化的寻根者,有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作为一个泛非主义者,她对去非洲寻根的渴求也暗示着对种族资本主义制度的强烈反抗。四、丽娜:南方文化的传承梦作为一家之主的母亲丽娜,她的家园梦主要寄托在对自身美国南方黑人历史与传统的坚守与传承上。作为经历过“大迁移”的老一辈,丽娜不会忘记自己的南方传统和文

13、化之根,这构建了她抵抗生活苦难的庇护所,也形成了她自身的精神家园。汉斯贝里刻画的这一母亲角色证实了非裔美国人可以通过铭记自身的南方文化来达成身份的认同。在剧中,丽娜对自身南方传统的坚守与传承给了这个家庭继续生活下去的希望与勇气。在故事的开端,丽娜就用丈夫去世之后留下的一万美元赔偿金中的三千五百美元买下了白人社区的一所房子。丽娜渴望拥有一所属于自己的房子,这是她和丈夫一直以来的梦想,“记得我和他爸搬进这房子那天,结婚还不到两个礼拜,没打算在这里住上哪怕一年,我们当时想慢慢安顿下来,在摩根公园附近买个小房子那时我经常做梦,梦见我们买了房子,后面还有一个小花园”,这是她对自己梦想的坚守。同时,丽娜也

14、尽力地维护其他家庭成员的理想,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与支持。全剧的冲突之一,即当贝妮莎发现哥哥沃尔特将其学费也用于投资而血本无归,对其进行无尽谩骂之时,母亲丽娜劝导女儿在家人遭遇低谷时不该进行发泄和指责,而要学会关爱、鼓励和宽慰。而当儿子沃尔特在面对白人社区代表开出的高价回收金而有所动摇之时,她提醒儿子此时动摇就代表着主动接受黑人低白人一等的种族偏见。在母亲的鼓励下,最终沃尔特代表全家拒绝了白人代表的收购请求,“我们决定搬进我们的新居,因为那是我父亲我父亲他一砖一瓦地为我们挣得的。我们不想无缘无故地给任何人制造麻烦,我们会尽力成为好邻居。这就是我们所要说的。我们并不想要你们的钱。”沃尔特的这一举动

15、首先为他们一家赢得了在白人面前作为平等的人的尊严,其次也弥合了与家人的分歧,并找回了他的男子气概,可接替母亲成为一家之主。尽管他们可能会遭受足以登上报纸的又一“炸弹”新闻式的来自白人社区的联合抵制,他们不退让的举动彰显了汉斯贝里对联合个体建造共同体的倡导与决心。五、结语洛林 汉斯贝里的经典之作阳光下的葡萄干展现了不同家庭成员所持有的不同的家园梦,可能是像沃尔特那样寻求经济和社会地位跃升的“美国梦”,可能是露丝那样的务实主义住所梦,可能是贝妮莎那样对非洲族裔文化的寻根梦,还可能是丽娜对信仰和传统的坚守梦。尽管他们的理想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渴望平等与自由,希望能与家人一起搬进一个更宽敞更明亮且充满阳

16、光的房子。汉斯贝里在作品中意在表明非裔美国人可以通过回溯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以获取民族自豪感和身份的认同,从而构筑起坚实的精神家园。参考文献1陈雪,于萍.自由与梦想解读洛兰 汉斯贝里的 阳光下的葡萄干 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2方幸福.论汉斯贝里戏剧 阳光下的葡萄干 中的共同体思想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9(01).3毛安娜.美国黑人身份的重构以戏剧 阳光下的葡萄干 为例J.戏剧之家,2021(23).4马思源,梁艳.阳光下的葡萄干 中黑人女性形象剖析J.戏剧之家,2020(34).5李云霞.国内外洛林 汉斯贝里研究评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04).6秦苏珏.走向梦想从 阳光下的葡萄干 中男子气概的重生看美国黑人的双重意识J.四川戏剧,2008(02).(责任编辑刘静怡)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