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针刺.ppt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806364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1.4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针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针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针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针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7年岗前培训针 刺 房县中医院 1.针刺刺疗法操作法操作规范范 v针刺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针刺疗法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深受广大群众和患者欢迎,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应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v针刺的作用:1、镇痛作用;2、对机体各系统功能的调整作用;3、防御免疫作用 2.一、一、针刺的适刺的适应症:症:1、神经及精神系统病症:中风、偏头痛、神经痛、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外周性神经损伤、头痛等。2、呼吸系统病症: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等。3、消化系统病症:腹泻、急慢性胃炎

2、、神经性呕吐、便秘、胃肠神经官能症、膈肌痉挛等。4、妇科病症:痛经、闭经、子宫脱垂等。5、循环系统病症: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等。6、皮肤科病症:荨麻疹、带状疱疹、神经性皮炎等。7、骨关节和肌肉结缔组织病:颈椎病、类风湿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腰痛、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急性腰扭伤等。8、五官病症:慢性鼻炎、牙痛、神经性耳聋耳鸣等。9、泌尿生殖系统病症:阳萎、前列腺炎等。10、儿科病症:小儿遗尿、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等。3.二、禁忌症:二、禁忌症:1 患者在过度饥饿、暴饮暴食、醉酒后及精神过度紧张时,禁止针刺。2 孕妇的少腹部、腰骶部、会阴部及身体其他部位具有通气行血功效,针刺后会产生较

3、强针感的穴位(如合谷、足三里、风池、环跳、三阴交、血海等),禁止针刺。月经期禁止针刺。3 患者严重的过敏性、感染性皮肤病者,以及患有出血性疾 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4 小儿囟门未闭时头顶部禁止针刺。5 重要脏器所在处不宜直刺、深刺;大血管走行处及皮下静脉部位应避开血管,使针刺斜刺入穴位。6 对于儿童、破伤风、癫痫发作期、躁狂型精神分裂症发作期等不宜留针。4.三、基本三、基本针刺手法:刺手法:1 指切进针法:用左手爪甲切压穴位上,右手持针在切压处将针刺入。左手为押手,右手为刺手,两手相互配合,多用于短针的进针法,如面部的穴位的进针法。2 夹刺进针法:即左手拇食两指夹捏针体下端,右手

4、持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刺入穴位,实用于长针的进针法。3 提捏进针法:刺入皮肤较表浅的部位时,可用左手拇食两指将针刺穴位处的皮肤捏起,右手刺入。4 舒张进针法:刺入皮肤松弛部位如腹部穴位时,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之绷紧,右手持针刺入。5 单指进针法:用右手拇食二指捏持针体,中指按压穴位,拇食二指用力将针刺入,适用于二寸以下短针操作。5.四、四、针刺的深度和角度刺的深度和角度:(一)、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构成的夹角。分直刺 斜刺平刺三种。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丰厚处。2、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

5、肌肉较薄处,或内有主要脏器的部位。3、平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沿皮刺入,又名沿皮刺,横刺,此法适用于肌肉特别浅薄处。6.(二)、针刺的深度: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入人体内的深浅度,穴位的针刺深度,可据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部位等而有所不同。1、年龄:年老体弱,气血衰退,小儿娇嫩,稚阴稚阳,均不宜深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可适当深刺。2、体质:对形瘦体弱者,宜相应浅刺,形盛体强者,宜深刺。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4、部位,头面、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穴位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7.五、体位五、体位选择:针刺时患者体位选择是否适当对腧穴的正确定位,针刺的施术操作,持久的留

6、针以及防止晕针、滞针、弯针。甚至折针等,都有很大影响。如病重体弱,或精神紧张的病人,采用坐位,易使病人感到疲劳,往往易于发生晕针。又如体位选择不当,在针刺施术时,或留针过程中病人常因移动体位而造成弯针、滞针,甚至发生折针事故。因此根据病情选取腧穴的所在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既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又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的留针而不致疲劳的原则。8.临床上针刺时常用的体位,有如下几种;1、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2、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的部分腧穴。3、伏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尻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 分腧穴。4、仰靠坐位:

7、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5、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6、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9.六、六、针刺操作:刺操作:(一)、进针:一般应双手协同操作,紧密配合。1、夹持进针法(又称骈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是指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2、舒张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是指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3、提捏进计法:提捏进针法是指用左手拇、食二

8、指将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 针,如印堂穴等。10.(二)、留针:将针刺入腧穴行针施术盾,使针留置穴内,称为留针。留针的目的是为了加强针刺的作用和便于继续行针施术。(三)、出针:在行针施术或留针后即可出针。11.七、注意事七、注意事项及及处理:理:1、晕针:晕针是针刺治疗中较常见的异常情况,主要由于患者心理准备不足,对针刺过度紧张,或者患者在针刺前处于饥饿、劳累等虚弱状态,或患者取姿不舒适,术者针刺手法不熟练等。如患者在针刺或留针过程中突然出现头晕、恶心、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等表现,此时应立即停止针刺,起出全部留针,令患者平卧,

9、闭目休息,并饮少量温开水,周围环境应避免噪杂。若症状较重,则可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素髎等穴,促其恢复。经上述方法处理后如不见效并出现心跳无力,呼吸微弱,脉搏细弱,应采取相应急救措施。为了防止晕针,针刺前应先与患者交待针刺疗法的作用,可能出现的针感,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12.2、滞针:在针刺行针及起针时,术者手上对在穴位内的针体有涩滞、牵拉、包裹的感觉称滞针。滞针使针体不易被提插、捻转,不易起针。滞针的主要原因是针刺手法不当,使患者的针刺处发生肌肉强直性收缩,致肌纤维缠裹在针体上。出现滞针后,不要强行行针、起针。应令患者全身放松,并用手按摩针刺部位,使局部肌肉松弛。然后,轻缓向初时行针相反方

10、向捻转,提动针体,缓慢将针起出。为了防止滞针,针刺前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不使患者在针刺时产生紧张,并在针刺前将针体擦净,不可使用针体不光滑、甚至有锈斑或者弯曲的毫针。针刺时一旦出现局部肌肉挛缩造成体位移动时,应注意术者手不能离开针柄,此时可用左手按摩针刺部位,缓慢使患者恢复原来体位,轻捻针体同时向外起针,不得留针。另外,在行针时应注意不要大幅度向单方向捻转针体,避免在行针时发生滞针。13.3、弯针:针刺在穴位中的针体,于皮下或在皮外发生弯曲,称弯针。在皮外的弯针多是由于留针被其它物体压弯、扭弯。另是由于选穴不准确,手法过重、过猛,使针刺在骨组织上也会发生针尖弯曲或针尖弯成钩状。起针时若发现在

11、皮下的弯针,应先令患者将变动的肢体缓慢恢复到原来进针时姿态,并在针刺穴位旁适当按摩,同时用右手捏住针柄做试探性、小幅度捻转,找到针体弯曲的方向后,顺着针体弯曲的方向起针,切忌强行起针。为防止弯针,针刺前应先使患者有舒适的体位姿势,全身放松。留针时,针柄上方不要覆盖过重的衣物,不要碰撞针柄,不得变动体位或旋转,屈伸肢体。14.4、断针:针体部分或全部折断在针刺穴位内,称为断针。常见原因是由于针根部锈蚀,在针刺时折断。另一个原因是因滞针、弯针处理不当或强行起针,造成部分针体断在皮下或肌肉组织中。此时应令患者肢体放松,不得移动体位,对于皮下断针,可用左手拇指、食指垂直下压针孔旁的软组织,使皮下断针的

12、残端退出针孔外,并右手持镊子捏住断针残端起出断针。若针体折断在较深的部位时,则需借助于X光定位,手术取针。为了防止断针,应注意在针刺前仔细检查针具,对于针柄松动、针根部有锈斑、针体曾有硬性弯曲的针,应及时剔弃不用。针刺时,切忌用力过猛。留针期间患者不应随意变动体位。15.5、血肿:出针后,在针刺部位引起皮下出血,皮肤隆起,称皮下血肿。出现皮下血肿时,应先持酒精棉球压按在针孔处的血肿上,轻揉片刻。如血肿不再增大,不需处理。局部皮肤青紫可逐渐消退。如经上述按揉血肿继续增大,可加大按压并冷敷,然后加压包扎,48小时后局部改为热敷,消散瘀血。为了防止血肿的发生,针刺前应仔细检查针具,针尖有钩的不能使用

13、。针刺时一定要注意仔细察看皮下血管走行,避开血管再行针刺。16.6、气胸:针刺胸部、背部、锁骨附近的穴位过深,刺穿了胸腔和肺组织气体积聚于胸腔而导致气胸,患者会出现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一旦发生气胸,应立即起针,并让患者采取半卧位休息,切勿恐惧而翻转体位,一般漏气量少者,可自然吸收;对于严重病例需及时组织抢救,如胸腔排气、少量慢速输氧等。17.常见病的毫针刺法一、面一、面瘫病病 面瘫病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表现为一侧面部松弛,额纹消失,眼裂增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被牵向健侧,不能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部分患者初期耳后疼痛。本病多由络脉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

14、脉络,致经气阻滞,经脉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18.取穴: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配穴:鼻唇沟平坦加迎香;鼻中沟歪斜加水沟;颌唇沟歪斜加承浆;目不能合加阳白、攒竹。19.操作: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恢复期可加灸法;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恢复期,合谷行平补平泻,足三里行补法。注:1、取太阳、阳白、地仓、颊车,接通电针仪,以断续波刺激20-30分钟,强度以患者面部肌肉微见跳动而能耐受为度,适用于恢复期。2、可配合口服谷维素、维生素B1、维生素B12营养神经。3、面部注意避风寒,必要时戴口罩、眼罩,眼睑闭合不全者每日滴眼药水2-3次,以预防感染。20.4、周围性面瘫的预后与

15、面神经的损伤程度密切相关,一般而言,由无菌性炎症导致的面瘫预后较好,而由病毒导致的面瘫(如亨特氏面瘫)预后较差。5、面肌痉挛的针灸治疗与面瘫相似,选穴为:翳风、攒竹、太阳、颧髎、合谷 先刺合谷,后刺翳风及面部穴,永捻转泻法。针灸治疗面肌痉挛一般可缓解症状,减少发作次数和程度。但对于病程较长而症状较重者疗效差,可作为辅助治疗。21.二、肩凝症(肩周炎)二、肩凝症(肩周炎)肩凝症是以肩部弥漫性疼痛伴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表现为日轻夜重,晨起关节活动后疼痛减轻,局部可伴有广泛压痛。外展、外旋、上举、后旋等动作受限,后期病变组织发生粘连,功能障碍逐渐加重,最后导致肩关节功能丧失。本病早期一疼痛

16、为主,晚期以功能障碍为主。一般认为,肩部受凉、过度劳累、慢性劳损与本病的形成有关。22.取穴:肩髃、肩前、肩贞、肩髎、阿是穴、中平穴 三里下1寸)配穴:上臂痛加臂臑、曲池;肩胛痛加曲垣、天宗23.操作:肩前、肩贞要把握好针刺角度和方向,切忌向内斜刺、深刺;局部畏寒发凉可加灸;肩部针后还可加拔火罐并行走罐;余穴均按常规针刺。凡在远端穴位行针时,均令患者活动肩部。注:1、取肩髃、肩髎、肩前、天宗、曲池、合谷等接通电针仪,早期用连续被、后期用断续波强刺激20-30分钟。每日一次,一周为一疗程。2、针灸治疗肩周炎有较好效果,但必须明确诊断,排除肩关结核、肿瘤、骨折、脱臼等其他疾病。3、把握针灸治疗时机

17、,病程越短效果越好。对组织产生粘连、肌肉萎缩者应结合推拿治疗。4、适当进行肩部功能练习,每日做2-3次“爬墙”运动。5、注意肩部保暖,避免风寒侵袭。24.三、腰痛病三、腰痛病腰痛病是以腰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症,表现为腰部重痛、酸麻,拘急不可俯仰,或痛连臀腿。本病发生主要与感受外邪、跌仆损伤或劳欲过度等有关。取穴:肾俞、大肠俞、腰阳关、委中、阿是穴25.操作操作:诸穴均常规操作;肾虚腰痛者,命门穴以隔附子灸法为佳。注:1、肾俞直刺0.5-1寸;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一次,一周为一疗程。2、针灸治疗腰痛因病因不同,疗效常有差异。风湿性腰痛和腰肌劳损疗效最好;腰椎病变和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痛,针

18、灸可明显缓解症状;腰部小关节周围的韧带撕裂疗效较差;内脏疾患引起的腰痛要以治疗原发病为主;因脊柱结核、肿瘤等引起的腰痛,则不属针灸治疗范围。3、平时常用两手掌根部揉按腰部,早晚各一次,可减轻和防止腰痛。4、对于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痛可配合推拿、牵引等疗法。26.四、四、项痹病(痹病(颈椎病)椎病)项痹病是增生性颈椎炎、颈椎间盘脱出以及颈椎间关节、韧带等组织的退行性改变,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和颈部交感神经等而出现的一系列综合症候群。早期颈项僵硬,继以头枕、颈项、肩背、上肢等部位疼痛以及进行性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症。轻者头晕、头痛、恶心、颈肩疼痛、上肢疼痛、麻木无力,重者可导致瘫痪

19、,甚至危及生命。本病多发于40-6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但呈年轻化的发病趋势,与颈部受凉、慢性劳损、坐姿及睡具不当、外伤等因素有关。27.处方:大椎、天柱、颈夹脊、列缺、后溪28.操作:大椎穴直刺1-1.5寸,使针感向肩臂部传导;夹脊穴直刺或向颈椎斜刺,施平补平泻法,使针感向项、肩臂传导;其他穴位按常规针刺。注:1、取颈部夹脊穴、天柱、大椎、列缺等穴,针刺得气后,接通电针仪,刺激20-30分钟,每日一次,一周一疗程。2、针灸治疗颈椎病有一定疗效,对于缓解颈项痛、肩背痛、上肢痛、头痛头晕等,效果尤为明显。可单用针灸,若配合按摩、外敷则疗效更佳。3、长期伏案或低头工作者,要注意颈部保健。工作1-2小

20、时后要活动颈部,或自我按摩局部,放松颈部肌肉。4、落枕会加重颈椎病病情,故平时应注意正确睡眠姿势,枕头高低要适中,枕于颈项部。并注意颈部保暖,避免风寒之邪侵袭。29.五、中风中风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如脑梗塞、脑出血、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脑血管意外病。30.取穴:阳白、太阳、颧髎、地仓、颊车、迎香、承浆、肩髃、肩前、臂臑、手三里、手五里、内关、合谷、扶兔、风市、血海、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绝骨、三阴交、昆仑、照海、解溪等操作:诸穴均常规针刺。31.注:1、每日1次,每次30分钟,10次1

21、疗程。2、针灸治疗中风疗效较满意,尤其对于神经功能的康复如肢体运动、语言、吞咽功能等右促进作用,治疗效果越早越好。治疗期间应配合功能锻炼。3、中风急性期,出现高热、神昏、心衰、颅内压增高、上消化道出血等情况时,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4、西医病因分型及疗效:缺血性失血性,脑血栓形成脑梗塞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5、综合疗法优于单一疗法。6、下肢功能恢复上肢功能恢复 32.六、头痛头痛是指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常见于西医学的紧张性头痛、血管性头痛以及脑膜炎、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头颅外伤、脑震荡后遗症等。1、阳明头痛:即前额痛,包括眉棱骨痛和眼、鼻、上牙病引起的疼痛。2、少阳头痛:即偏头痛,包括

22、耳病引起的疼痛。3、太阳疼痛:即后枕痛,包括落枕、颈椎病引起的。4、厥阴头痛:即巅顶痛,包括高血压引起的疼痛。5、偏正头痛:即前额及两侧头部的疼痛。6、全头痛:即整个头部疼痛,难辨具体疼痛部位。33.取穴:1、阳明头痛:印堂、上星、阳白、攒竹透鱼腰及丝竹空、合谷2、少阳头痛:太阳、丝竹空、角孙、率谷、风池、外关3、太阳头痛:天柱、风池、后溪、昆仑4、厥阴头痛:百会、太冲、行间、太溪5、偏正头痛:印堂、太阳、头维、阳白、合谷、内庭、外关6、全头痛:百会、印堂、太阳、头维、阳白、合谷、风池、外关34.操作:诸穴常规操作。注:1、急性头痛每日治疗1-2次,每次留针30-60分钟;每5-10分钟快速捻

23、转行针1次。2、慢性头痛每日或隔日1次,10次1疗程。3、针灸治疗头痛疗效显著,对某些功能性头痛能够达到治愈的目的。对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头痛,针灸也能改善症状,但应同时注意原发病的治疗,以免贻误病情。4、部分患者由于头痛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故易产生消极、悲观、焦虑、恐惧情绪。在针灸治疗的同时,应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励。35.七、肘劳 肘劳是以肘部疼痛、关节活动障碍为主症的疾病,俗称“网球肘”,多因前臂旋转用力不当而引起肱骨外上髁桡侧伸肌腱附着处劳损。中年人发病较高,男女比例3:1,右侧多于左侧。取穴:曲池、肘髎、手三里、手五里、阿是穴操作:手阳明穴按常规针刺;阿是穴可作多向透刺或多针齐刺,留

24、针20-30分钟;并可同时施灸。注:1、选1-2组腧穴,针刺后接通电针仪,用连续波或疏密波强刺激20-30分钟,每日1次,7次1疗程2、治疗期间应避免肘部过度用力,并注意保暖。36.八、扭伤扭伤是指肢体关节或躯体的软组织损伤,如肌肉、肌腱、韧带、血管等扭伤,而无骨折、脱臼、皮肉破损的证候。多由剧烈运动或持重过度、跌仆、牵拉以及过度扭转,使受外力的关节超越正常活动范围而引起的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经气运行受阻,气血瘀滞而致局部肿痛,甚至关节活动受限。37.取穴:以局部和邻近取穴为主 颈部:大椎、天柱、风池、后溪 肩部:肩髃、肩髎、臑俞、肩贞 肘部:曲池、小海、天井、少海 腕部:阳池、阳溪、阳谷、外

25、关、大陵 腰部:肾俞、腰阳关、腰眼、委中、腰痛点 髀部:环跳、秩边、居髎、承扶 膝部:膝眼、鹤顶、梁丘、阳陵泉、膝阳关 踝部:解溪、昆仑、申脉、照海、丘虚操作:各部腧穴按常规操作;在远端部位行针时,应 配合扭伤部位活动。38.注:1、针刺后接通电针仪,连续波20-30分钟,每日1次,7次1疗程。2、针刺完毕后可加拔火罐,或者刺络拔罐。3、针灸治疗软组织损伤效果良好,受伤后适当限制扭伤局部活动,避免加重损伤。4、扭伤早期应配合冷敷止血,24小时后热敷。5、病程长者要注意局部护理,运动宜适度,避免再度扭伤,局部要注意保暖,避免风寒湿邪的侵袭。39.九、荨麻疹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风团疙瘩”。是

26、一种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一过性水肿反应。一般把起病急、病程在3个月以内者称为“急性荨麻疹”;风团反复发作、病程超过3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荨麻疹”。40.病因:荨麻疹的病因非常复杂,约3/4的患者找不到原因,特别是慢性荨麻疹。常见原因主要有:食物及食物添加剂;吸入物;感染;药物;物理因素如机械刺激、冷热、日光等;昆虫叮咬;精神因素和内分泌改变;遗传因素等。41.临床表现:基本损害为皮肤出现风团。常先有皮肤瘙痒,随即出现风团,呈鲜红色或苍白色、皮肤色,少数患者有水肿性红斑。风团的大小和形态不一,发作时间不定。风团逐渐蔓延,融合成片,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少数可延长至数天后消退,不留痕迹。皮疹反复成批发生,以傍晚发作者多见。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头痛、头胀、腹痛、腹泻,严重患者还可有胸闷、不适、面色苍白、心率加速、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呼吸短促等全身症状。42.取穴:曲池、合谷、血海、三阴交、膈俞操作:诸穴均常规针刺。注:1、急性者每日治疗1-2次;慢性者隔日1次;荨麻疹发作与月经有关者,可于每次月经来潮前3-5天开始治疗。2、针刺治疗本病效果良好,一般通过1-4次的治疗即能退疹止痒。3、在治疗期间应避免接触过敏性物品及药物。4、忌食鱼腥、虾蟹、酒类、咖啡、葱蒜辛辣等刺激性饮食,保持大便通畅。43.谢 谢!44.5/26/20244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