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不同时期中国美学的历史变迁——评析《美的历程》_黄缨.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76519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84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同时期中国美学的历史变迁——评析《美的历程》_黄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不同时期中国美学的历史变迁——评析《美的历程》_黄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不同时期中国美学的历史变迁——评析《美的历程》_黄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图1一、写作背景1.美的历程 的主要内容美的历程 从宏观的视角剖析了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在中国美学研究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 1。作者从原始社会开始描述,远古时期的原始图腾、巫术礼仪带给当时人们的信仰崇拜,促进了原始社会人们审美意识的出现和创作的萌芽。到夏商周时期,青铜饕餮纹饰表现出狞厉神秘的美,线的艺术带来了生动、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的美。先秦的“儒道互补”和南北方建筑艺术的区别展现出了理性精神。楚辞、汉赋、画像石、壁画体现了浪漫主义美学精神。魏晋风度包含“人的主题”和“文的自觉”。魏晋南北朝到宋朝的佛教艺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内容主题也从“虚幻颂歌”发展为“走向世俗”。在唐代,李白等发出了响

2、亮的盛唐之音,杜诗、颜字(图1)、韩文更是至今犹然的艺术典范,中唐文人的内在矛盾带来了中唐文艺的韵外之致。宋元时期,山水绘画的“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各具审美意识。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中的浪漫或伤感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2.美的历程 的学术价值在漫长的岁月里,美的形态与内涵虽不断地改变,但它们都是真实的,不是虚伪的美,经过历史的沉淀,是那个时代人们心灵的真实反映。李泽厚始终坚持以真实的历史为基础,美的历程 中研究的艺术门类都有原型支持。李泽厚认为,艺术美学的变化并非由艺术自身决定,而取决于现实生活。审美思想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用纯粹的决定论的眼光总结审美思想,必然会造成片面

3、性的问题。美的历程 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并没有受到历史阶段的限制,虽然它对美的阐述是按照历史发展的轨迹进行的,但也有一些特定的章节将不同的美学结合起来分析。读完 美的历程,读者不仅可以对中国几千年来的审美有宏观的认识,而且可以从历史的进程中认识到美的创作要有真情实感,认识到美来自现实,在通过中国古代的美的历程体验中华文化伟大之处的同时,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心灵历史,从而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国美的历程 2。二、美的主要内容与形式1.美的历程 之美的描写(1)青铜饕餮与狞厉的美纹样在历史长河中一直流传至今,当青铜器作为维护统治的工具时,其纹样也被赋予了特定的图像形态。青铜器上的装饰以原始图腾等为主,其

4、作用是体现帝王的权威。如饕餮纹(图2),它不同于几何纹样,是人们幻想出来的具体图形,这种图形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饕餮纹有着神秘的形象,其怪异、狞厉的线条体现出原始社会图腾崇拜下沉稳、坚定的纹样造型。李泽厚从感情的角度,对那些看似可怕却原始而珍贵的饕餮纹作出了不同的解释。饕餮纹代表着天真的、质朴的美感。(2)理性精神与建筑艺术不同的艺术门类具有不同的形式美,在建筑艺术中,不同国家的建筑形式是不同的。中国古代建筑以木建筑为主要建筑形式,建筑个体相互连接形成群体建筑,主要体现出整体的对称结不同时期中国美学的历史变迁评析 美的历程黄缨陈艾玲武文菁摘要:美的历程 是一本广义的中国美学纲要,作者把艺术与历

5、史相结合,阐述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不同时代的兴起与演变,展现出不同时期的社会因素对艺术和审美的影响。不同时期美的意味具有不同的特色,这些源于人们对美的感知,也伴随着更多“有意味的形式美”的出现。时代的更替、社会的变迁,无一不对艺术审美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关键词:艺术门类 美学 时代5 0理论研究A R TE D U C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图2构。以宫殿建筑为例,宫殿即君主及相关人员居住生活的地方,其体现着实用的、与世间生活相联系的情感观念。中国宫殿建筑与西方的砖石建筑相比,更多地体现出历史背景带来的生活感和实用感,这种理性精神具体表现在建筑物

6、的严格对称上,在对称中仍有细节的变化,在变化中又保持统一和谐,在空间结构上展示了时间的绵延不绝,线条的艺术特征体现出流动的美,屋檐、斗拱的曲线凸显出整个建筑稳定踏实的结构。虽然中国古建筑大都以木结构为主,但南北方的建筑存在一定的差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宫殿建筑的严格对称性被打破,模拟自然和接近自然的庭院建筑出现。庭院建筑通过将场所自然化,运用借景、虚实映衬等手法,使建筑与山水相结合,打造“人在自然中”的园林,形成了更自由开阔的有机整体的美。(3)社会发展与佛教艺术魏晋南北朝到宋朝的佛教艺术之美传达了当时的历史和人们的内心。从这一阶段中国佛教艺术的发展看,其在各个时期的发展是不同的,其在

7、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表现出一种理想性,在唐代逐渐具有世俗感,到宋代则现实性更强。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环境使以壁画、雕塑为代表的佛教艺术发生变化。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多描绘苦难和牺牲的故事,使观者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在隋唐时期,壁画则是通过对欢乐和幸福的幻想使观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就历史发展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较为动荡,隋唐则是一段较长的统一、和平安定的时期。佛教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虽然表现的是宗教故事,却也会受到现实生活的影响。(4)“盛唐之音”唐代历史是中国古代史中灿烂夺目的篇章 3,诗人陈子昂、张若虚、孟浩然、李白、杜甫都是当时时代下浓墨重彩的印记。“

8、盛唐之音”在诗歌上的体现主要在于李白的诗。李白的诗描述了青春,描述了边塞,描述了江山、王侯,表达了对世俗的蔑视、对现实的愤懑,反映了建功立业、进入上层社会的渴望。而杜甫、颜真卿、韩愈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作为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楷模,将盛唐的豪迈和威严的气息融入了作品,严格地收纳凝练在一定的形式、规格中 4,从而使艺术不再是无法可循的,也不是不可学习的,而成为人人可学的美的范本。因此,美就更易于被普遍接受,更受广泛欢迎,更为通俗易懂,也更平易近人。(5)苏轼的意义苏轼诗文书画无所不能,“苏东坡”成为民众感到亲切且喜爱的对象。苏轼之所以在中国文艺史上有如此重要的影响,是因为他发展了中晚唐文

9、人的矛盾心理。尽管他并非真正隐退,但其诗歌中的退隐之意,既是对政治的退隐,又是对社会的退隐,是对尘世浮沉、世俗态度的厌恶,是对社会、人生的怀疑。这些情绪无处宣泄,苏轼便将它们写成诗句,把感伤当作慰藉以求超脱。虽然苏轼的态度不被朱熹、王夫之等赞同,他传达的对人生、世间的厌恶和某种具有禅意的叹息,以及他不断进行的自我安慰,是一种乐观情绪的假象,但其思想中透露的审美态度,对元代到明代中期的浪漫主义思想具有十分重要且深远的影响。(6)“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山水画在北宋发展到了顶峰,画家通过客观描绘自然景物抒发思想感情、表达主题,从而达到“无我之境”,展现出更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图3)。技法上的严谨更

10、成就了北宋山水画家,其作品带给人们真实感。南宋山水画则更加注重局部细节的描绘。两宋山水画的风格变化促进了山水画从“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转化。这种“境”是由画家感悟、构思而成的。画家通过艺术作品表达内心情感,这种情感是画家将主观感受和客观表达相融而形成的,使艺术作品能够引发观者的共鸣和思考。只有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使观者欣赏到真正的自然,感受到生命的厚重,从而感受到大自然蕴含的无尽美感。2.有意味的形式美饕餮纹样、建筑艺术、佛教艺术都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狄德罗说:“人们谈论得最多的东西,每每注定是人们知道得很少的东西,而美的性质就是其中之一。”5 许多时代产

11、生了不同的有意味的形式美,对此,美学家一直在探讨美究竟是什么。在 美的历程 中,李泽厚给出了这样的答案:美的本质是人类本质的最好体现。当然,在这里,人类的本质是属于历史的。因此,人性的展示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6。美的历程 展现的内容正是中华民族经历的过程,历史的发展是永恒的,是过去的,但有意味的形式及其美是永存的,是发展的。美的历程 最动人之处,正是通过对作为主体的人类的心路历程的展现,呈现出一个文明古国的心路历程与民族特色。审美活动、审美观念、审美形式都是人类的精神和文化活动。美的衍化、浓缩和质化,不但表现在一些思想家的理论中,而且表现在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甚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

12、表现,有时还会表现在新的社会风气和新的时代潮流中。用李泽厚的话来说,这就是一种精神构造,它凝聚着人类的历史和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主宰着人们的审美偏好,以及创作者艺术创作的趋向、风格和情趣,而这一切往往难以被思想家的特定理论涵盖,只有那些绚烂多彩的艺术作品,才是打开的“时代魂灵的心理学”。5 1三、美的共同体现1.美的形式共同性在美的发展历程中,美之所以不是普通的形态而是“有意义的形式”,就是因为它积累了自然社会内容,融合了历史文化知识。如果没有形式、没有内涵,就没有美。形式与内容密不可分,没有形式,内容就不能表现。在每个时代的历史发展中产生的不同形式的美,虽然在社会历程中的含义有所区别,

13、但是它们的形式之美带来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正是在融于形式、感受之中的特殊社会内涵与社会情感的交融过程中,人类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一种定型的审美观念和形式。每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之美的产生都需要真实情感的投入。读者不仅可以通过阅读 美的历程 对中国几千年来的审美艺术形成宏观的认识,而且可以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认识到美的创作必须有真挚的感情,认识到美来自现实。通过了解中国古代美的历程,读者在体验中华文化伟大之处的同时,也可以接触到心灵的历史,从而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国的美的过程。2.美的问题独特性李泽厚在书中运用西方的符号学理论,结合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将人文和艺术情感作为贯穿内容的主

14、线,并将历史与逻辑相结合,阐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艺术和美学,形成了对美的独到见解。从审美的角度看,在整个人类社会中,美在每一个时代都有其固定的组成部分。这种感觉可以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也可以是受社会条件的影响而产生的。但是,如果要将美的元素转化成具体的形式,并不断地扩展、分析、归纳、完善,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人的理智就会超越人性本身。美的历程 清晰地向读者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魅力,虽然有的时代较为短暂,但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是悠久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可以看到,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征和美学标准,每一个流派都有自己的艺术之美,而正是这种独特的美,才使艺术的发展更加多元,也使中华民族的文化

15、源远流长。3.美学发展的价值与意义从李泽厚的实践美学中可以看到人类社会实践的根本意义。人类经历了生产和劳动,逐渐走向现代社会的创造,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认识美也逐步走向创造美。李泽厚无疑赋予了实践美学更多的色彩,也为后现代美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实践美学以民族的审美理念为依据,以对美的自由追求为目标,建构出一种自由而充满活力的美,它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寻找一种内在的价值标准。在新时代,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实践美学对于文化建设和人类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实践美学处理科技与人文学科问题,是一种崭新的观念。可以看出,实践美学在今后的发展中有不断深化的空间与广阔的发展前景,也能够为未

16、来世界美学和文艺理论领域提供指导与帮助。四、美的感悟阅读了李泽厚的 美的历程,笔者对不同时期中国美学的历史变迁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在不同社会背景下,创作形式是截然不同的,社会的安定会让艺术作品和谐、有韵味,社会动荡引起的当时人们的反抗和不安也会体现在作品中。每一个时代的艺术作品都是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思考当时的时代发展的结果。李泽厚的 美的历程 作为一部人文书籍,使中国审美意识与社会发展方面的研究进一步取得了进展,也让人的心灵得到了升华。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作品可能会失去原有的色彩,可能会失去在当时历史背景中的意义,但是通过记载和宣传让人们感悟到那个时代的丰富多彩,能让这些

17、作品固存。美的历程 作为一次巡礼,让读者漫步在中华文明古国延绵不绝的心灵历史中,感悟美的历程。在 美的历程 的结尾部分,李泽厚指出美的历程是指向未来的。这个时代给予人们一个伟大的主题,让人们在未来的道路上探索,人们需要的只是一种思考,一种对美的历程的回顾,一种对现代文明历程的创造,保持那份纯粹的初心,追寻美的本质并不断创造美。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陕西地区祥瑞图形的建构保护与形象传播”(项目号:2 0 1 8 k 0 6);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项目“黄河流域地区古代瓦当纹样谱系整理及其当面释义研究”(项目号:S Y 2 0 2 1 0 2 7)。注:图1 为 颜勤礼碑 民国拓本(局部

18、),来源于故宫博物院官网。图2 为西周饕餮纹铜鼎,来源于南京博物院官网。图3 为梁师闵 芦汀密雪图 局部,来源于故宫博物院官网。参考文献:1 魏苗苗,徐博超.从艺术把握的视角浅谈 美的历程 J .文学教育(上),2 0 1 2(1 0):7 6.2 张红芸.漫不经心巡礼触摸到的心灵历史评 美的历程 J .中国教育学刊,2 0 2 0(2):1 3 1.3 李泽厚.美的历程(修订插图本)M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 0 0 1.4 李泽厚.美学四讲(修订插图本)M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 0 0 1.5 李泽厚.美学三书 M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 0 0 3.6 李泽厚.华夏美学 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 0 1 9.(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编辑杨婷图35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