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生态屏障建设与农牧民可持续生计资本积累的互促研究——以《规划》在西藏农牧社区的实施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725580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2.2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屏障建设与农牧民可持续生计资本积累的互促研究——以《规划》在西藏农牧社区的实施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生态屏障建设与农牧民可持续生计资本积累的互促研究——以《规划》在西藏农牧社区的实施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生态屏障建设与农牧民可持续生计资本积累的互促研究——以《规划》在西藏农牧社区的实施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生态屏障建设与农牧民可持续生计资本积累的互促研究以 规划 在西藏农牧社区的实施为例罗绒战堆艾意欣胡文政(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摘要以 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 的实施为线索,基于田野调查第一手资料并从可持续生计资本的视角,从以下几点探析了 规划 实施对西藏农牧区环境改善与农牧民生计资本积累的影响。其一,通过法制建设、生态保护与治理工程以及农村生活能源的替代,有效遏制农牧民生计对自然资本的过度索取。其二,统筹生态治理与贫困治理,尤其是通过给予贫困农户生计角色转换的机会,减轻农牧户对自然资本的过度依赖。其三,对农牧民因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而造成的生计损益

2、进行补偿。上述措施大幅提升了农牧民可持续资本的积累,为西藏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提供了动力。研究认为,西藏之所以能通过 规划 实施,将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与生计改善两难全的事业共同推向成功,新中国的制度理念和制度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引领了 规划 的实施并为其提供了充足的财力,而且为农牧民增加绿色收入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关键词生态屏障;西藏农牧民;生计改善;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DOI:10.16249/ki.1005-5738.2024.01.019中图分类号 F323.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5738(2024)01-158-009收稿日期:2023-11-10基金项目:2

3、023年度四川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一般项目“西部边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及实践路径研究”(项目号:XDHYJ2023-05)、2021年度四川大学“从0到1”重点项目“西藏农牧区的社会发育滞后问题及其对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影响研究”(项目号:2021CXC04)阶段性成果。第一作者简介:罗绒战堆(张明,1962-),男,藏族,四川甘孜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藏区经济、生态与社会发展。一、相关背景与问题的提出文章所称 规划 指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于2009年3月颁布的 关于印发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的通知(以下简称 规划)。西藏地

4、处青藏高原腹地,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是我国和亚洲的“江河源”和“生态源”,是亚洲乃至北半球气候变化的“感应器”。相对于中国其他地区,西藏高原是一个有着特殊生态价值和生存环境的地区。全区拥有122.84万平方千米国土面积,85.1%的区域海拔在4000米以上,94.1%的区域在3000米以上1。西藏高寒缺氧、空气稀薄,其地貌特征多为山地、河流、冰川和湖泊且高高耸立于地球之巅,属于全球范围内的生态重点区、脆弱区和敏感区。大多数地域被联合国认定为不宜人类居住或者人类不能居住区域。其生态安全阈值幅度窄,环境人口容量低,生态环境脆弱度为0.8329,属于全国罕见的“极度脆弱区”。西藏高原

5、的植被、高原冻土等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一旦被破坏难以恢复。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十分关注雪域西藏的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事业。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度指出:“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的态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2不仅如此,党和政府还将西藏的生态安全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于2009年3月颁布了 规划。西藏是我国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在党和国家战略中居于

6、重要地位3,对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的保护与建设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从 规划 的内容看,其核心任务是通过必要的保护与建设措施,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促进广大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和农牧民增收4。从西藏的具体实际看,当地主要人口为农牧民,生态脆弱、敏感的区域分布于农牧区,主要生态问题显现在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地区主要为农牧区。从诱发环境问题的缘由看,除难以抗拒的全球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外,农牧民生计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过度依赖、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和过度粗放经营,是导致西藏诸多突出生态问题的另一大缘由。因此,以农牧民生

7、计替代之视角命题、解题,既牵住了牛鼻子且有可能一子落满盘活。基于上述立论,本次研究将农牧民生计替代的核心概括为:用集约化的经营手段、非自然资源类资产和农牧业以外的收入来源,不同程度地替代农牧民生计对农牧业、特别是自然资源的粗放经营和过度依赖。此外,为使本次研究更具理论性和系统性,还将借鉴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提出的生计资本概念,对农牧民生计替代加以精炼并表述为:“通过开源与节流,减少农牧民生计资本对自然资本的过度依赖”。所谓开源,即通过开发和增加农牧民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减少其生计资本积累对自然资本的过度依赖。所谓节流,指节用和善用自然资本。其中,节用就是减少农牧民生计资本积

8、累对自然资本的依赖,善用就是提升农牧民对自然资本的集约化经营能力。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看,在农村经济尚需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的自然经济阶段,在农牧户的生计相对贫困且生活于西藏这样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境况下,就生态效益设障设限、立法立规,减缓农牧民生计对自然资本的依赖,此举极有可能损害农牧民的利益。鉴于中国政府秉持的是以人为本的发展道路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念,如无强有力的制度干预和外力作用,构筑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之行动就得不偿失。事实表明,自2010年 规划 实施10多年以来,西藏的生态保护与治理不仅成绩斐然,当地农牧民的生计改善步伐也迈入了历史最快时期。党和政府与西藏各族人民一道,演绎出了一曲“鱼与

9、熊掌可以兼得”的生动故事。与此同时还注意到,在自然经济占主导的时代背景下,在西藏这样一个又大、又偏、又高、又穷且生态十分脆弱的民族地区,借助制度优势并通过规划 实施,能演绎出一幕生态保护与人民生计改善兼顾且兼促的生动故事,实乃难能可贵、不可多得。尽管媒体与学者已就这一生动故事做了大量的报道、描述和研究,然鲜见以制度优势为视角,以西藏的环境保护和农牧民生计改善为主体的研究成果和精彩故事。为从情节上将新时代正在西藏发生的相关故事讲得更生动,从理论上将故事之精髓和发生之机理讲得更透彻,从事例上将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西藏的道理讲得更深刻,本研究将借鉴和使用相关统计数据,以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为基础,更多采

10、用笔者过去30多年在西藏各地田野调罗绒战堆,等:生态屏障建设与农牧民可持续生计资本积累的互促研究以 规划 在西藏农牧社区的实施为例 159查之一手资料,尤其是对LBG、CD、CBL和ZXL四个农村社区5跟踪调查之所见所闻和田野笔录。二、历史上西藏农牧民对自然资本的粗放经营、过度索取及影响分析人类的生计活动受制于发展条件,不同的时代气息赋予人们不同的生计策略、生计内容和生计收益。展开本节前,需了解与本节内容密切相关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第一,1984 年西藏实行了“两个长期不变政策”,从此,农牧民摆脱了计划经济的诸多约束,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生计活动之自由度也空前宽松。第二,改革开放以后

11、,中央只在西藏农牧区倡导计划生育政策,未严格执行“一孩政策”。农牧区的人口增长仍在高位运行,农牧民对自然资本的粗放经营和过度索取也随之水涨船高6。第三,在19842010年间的很长时期,西藏工作的着力点除维护社会稳定外,就是以GDP为核心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压力使得地方政府不能太顾及自然生态的休养生息和自然资本的保本增值。第四,规划 实施前,国家及承担援藏任务的各省区之财力尚有限,对西藏的支持力度远不及规划 实施后的2010年以后。农牧民生计除依靠国家外,不得不更多依赖对自然资本的粗放经营和过度索取。以下,根据上世纪最后10年对西藏农牧区,特别是对四个社区进行的入户跟踪调查之积累,开始本节的

12、陈述。首先,关于农牧户对自然植被的过度、乃至于掠夺式索取的情况及影响。1989年夏季,笔者在调查点看到,农户的炊用和取暖工具就是一口传统土灶,只有少量相对富裕的农户家中拥有钢炉,燃料为牛粪、薪柴、草皮和秸秆。在CBL和CD村注意到,一些贫困农户庭院里暴晒有刚掘出的灌木根和刚拔出的草皮。据农户介绍,能够拾得的牛粪已不能满足基本生计之需,掘灌木根和拔草皮是不得已而为之。草皮主要取自村庄附近的草甸草原,而灌木类燃料主要来自远离村庄的其它地区,因常年砍掘,村庄附近的山野已难觅一棵灌木。CD村的农户讲,1980年前后,赶毛驴走大半天的路程就能在山野找到灌木,但到上世纪90年代年末,需要走1天,甚至2天的

13、路程方能寻得灌木。1990年笔者在拉萨市附近农户家采访时就有老者坦言,50年前拉萨市附近山野尚存许多小片灌木林地、大片的湿地和草甸草原,但因为农户长期不间断地索取,湿地和草地面积已大幅减少,成片的灌木林基本被挖掘殆尽。致使西藏中部人口较为稠密的许多乡村周边山野苍苍,溪中流水浊浊。农牧民为获取燃料对天然植被的杀鸡取卵之行为,无疑是那一时期西藏生态安全的一个突出问题。其次,关于农牧民对自然资本的粗放经营情况及对环境的影响。在 规划 实施前的很长一段历史时间里,面对人丁兴旺的甜蜜烦恼,面对相对贫困的窘境,面对地方宏观经济发展滞后的现实,西藏农牧民要维持和改善生计,只能增强对自然资本的经营力度,在更粗

14、放与更集约化的经营间做出决策。如采用更集约化的方式,农牧户既要面对自身能力不足的窘况,还要面对成本与收益不匹配的问题。如用较为粗放的方式扩大经营规模,农户要面对的是适应耕作的河谷平地已被开垦殆尽的现实,牧户要面对的是草场已严重过载,家畜越养越瘦的境况。经过对机会成本的综合考量,多数农牧户的抉择是采用更粗放的经营方式。上世纪90年代,我们在四个调查点中的LBG、ZXL和CD社区看到,农户仍在挖地三尺,加大对坡地、草地和林地的垦荒力度。四个点中的CBL社区要不是夹于河流和山岗之间,恐难独善其身。与此同时,我们在西藏东南部的高山峡谷地区看到,农户在逾50度的坡地上垦荒也非鲜见个案。在牧区,随着改革开

15、放以后,畜产品价格的大幅攀升和牧区医疗条件的巨大即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和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不变的两个长期不变政策。其中还包括羊粪、马粪、驴粪。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总第157期)160改善,“再老、再瘦的牛羊也能卖出好价”。再加之牧区人口的再生产模式出现了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向高出生率、低死亡率的转型7,牧户的人丁较农户更加兴旺。面对此境此况,广大牧户做出了迅速增加牲畜规模的决策,其结果使得本已超载的草地不堪重负,使得本已退化乃至于沙化的草原生态环境雪上加霜8。不仅如此,草畜矛盾的加剧迫使牧民不得不去更远、更偏僻的地域放牧,许多放牧点已深入到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和

16、繁殖地,直接影响了野生动物的生存与繁衍。还有,野生动物成为农牧民生计改善之牺牲品的案列及影响。野生动物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是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发挥着重大作用。虽然藏民族的传统文化将杀生作为重要的禁忌,但经济基础不仅决定上层建筑,也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上世纪90年初笔者在调查点驻村调查期间,CD村的许多社区成员就坦言,在缺衣、尤其是缺荤的短缺经济时代,一些村民用“窝多”射杀水库附近黑颈鹤已非秘密,要不是其肉有些酸苦,这种鸟可能所剩无几了。然在西藏其它乡村,那些肉味鲜美、特别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就无此幸运了。在LBG村,村民就直言相告,在上世纪七

17、八十年代,他们猎杀过山野间的马鹿,还用化肥毒死过这当下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以至于马鹿数量锐减且远离村庄。还有上年纪的LBG村村民透露,虽然当下村民不怎么吃鱼,更不杀鱼,但在过去贫困时期,他们经常在拉萨河炸鱼并食用。就有村民直言不讳,几乎村中所有村民尝过鱼腥。ZXL村附近的山野是马麝的出没地,马麝鲜美的肉味和体内价值非凡的麝香使其成为村民们猎杀的对象。以至于在上世纪最后 10 年,两村附近已难觅马鹿和马麝的身影。在广袤的藏北高原,生活在此地的棕熊就因为其掌被国人视为桌上上品佳肴,就惨遭人们的猎杀,所剩不多的猛兽深知自身再猛也不及人类,不得不栖息于远离人类的边远之地苟延残喘。野生动物是自然资本的重

18、要组成部分,且被视为衡量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本存量及优劣的风向标,被滥杀不仅危害了生态,其结果引人注目,特别有碍观瞻。三、规划 实施与农牧民可持续生计资本积累的互动与互促从生计资本的内涵和作用看,在构筑西藏生态安全屏障行动进程中,如能可持续地增加农牧民总生计资本积累的同时,又能使其善依赖、少依赖,甚至不依赖自然资本的积累,便可促成农牧民生计的部分替代甚至完全替代。首先,从 规划 实施看农牧民的收入变动对生计替代的促进作用。收入是生计的基本源泉,是衡量生计状况的关键指标,是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定义下的金融资本积累的核心量纲。收入结构是审视生计资本总积累在其五大要素资本积累上的不同分布。从农牧民的收入水

19、平的变化看,调查点农户普遍反映,2010年 规划 实施以后,农牧民挣钱比以往任何时期容易,家庭收入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多。统计数据显示(见图1),20102020年,西藏农牧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139元迅猛攀升至14598元,10年增长了3.5倍,年均增长率高达13.43%,为西藏历史上农牧民收入水平增长最强劲的时期,当然也是其生计资本积累最快速的时期。从农牧民收入结构的变化看,调查点农户讲,2010年以前主要是靠天吃饭,靠耕地和草地获取实物收入。从四个调查点有代表性中等农户的收入构成看,2010年农户非农收入在其总收入中的占比只有40%左右,农牧业收入占比高达60%左右,且多为食物收入。规划

20、实施10年后的2020年,调查点农户的非农收入占比已提升至60%上下,与2010年相比,增幅为20个百分点左右,且增摘自笔者于1999年对西藏那曲地区安多县拉错牧区牧民的访谈记录。藏语,意为投石器。罗绒战堆,等:生态屏障建设与农牧民可持续生计资本积累的互促研究以 规划 在西藏农牧社区的实施为例 161量基本为现金收入,可谓提升显著且含金量更足。面上的情况也对点上的结果给予了支持,统计数据显示(见图2),20102020年,自治区农牧民人均非农可支配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从 2010 年的48.56%增加到了2020年的65.68%,增幅为17.12个百分点。图1 1985年-2020年西藏农牧民

21、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数据来源:根据1985-2020年 西藏统计年鉴 相关数据整理所得。图2 1985年-2020年西藏农牧民人均非农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变化前文已述,生态屏障建设与农牧民生计改善很难做两者兼顾、两者兼得。但新中国的国家制度在西藏发挥了特殊作用,演绎了一曲“鱼与熊掌兼得”的生动故事。为此,需要特别提及这一故事中的一个重要情节。在2010年1月召开的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中央纳学者之谏,将引领西藏发展的刚性指标从GDP增速转变为农牧民的收入水平,西藏也因此成为中国各省区中首个没有GDP增速压力的省区9。与此同时,地方政府通过颁发明白卡和出台“将农牧民能干的活统统交给农牧民”等举

22、措,积极响应中央的新方针。农牧户的转移性收入和外出务工的农牧民人数开始剧增,农牧区的收入结构随之巨变。这一巨变体现了农牧民生计资本积累对自然资本积累依赖度的大幅降低,并通过生计替代对农牧区的生态屏障建设行动给予了巨大支撑。其次,规划 实施对农村生活能源的替代及农牧民对自然资本依赖减少的影响。前文已述,西藏在开展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以前,农牧民因取暖之需,对各种自然植被的粗放型过度索取不仅取了自然资本的“息”,而且动了“本”,长期以来就是影响西藏生态安全的突出问题。1995年西藏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以后,除在CBL村听说仍有少数农户偷挖草皮外,其余三个调查点基本杜绝了这一现象。自2008年

23、西藏开展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以来,尤其是2011年自治区颁布 西藏自治区关于进一步加强灌木林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 以后,挖掘草皮和伐掘灌木的现象在四个调查点完全得以杜绝。我们注意到,政府在立法立规禁止农牧民采掘自然植被用作燃料之前,已在农村生活能源的替代领域作了大量的前期铺垫工作。比如,2010年以前,各调查点社区已得到稳定的电力供应,各社区乡政府所在地设立了燃气供应点。2010年前后,政府出资为四个调查点所有农户提供了太阳能炉灶。不仅如此,考虑到灌木、荆棘等遭致破坏的重要缘由在于农户炒青稞必须使用火力旺盛的薪柴这一实际,自治区政府委托相关机构研制出一种炒青稞炉灶并出资配备给各村。仅此举动,在炒青稞

24、这一环节秸秆就完全替代了薪柴。现如今,农户除生火时使用少量薪柴外,基本不再依赖灌木、荆棘、草皮等天然植被构成的传统能源。鉴于篇幅所限,以下仅以拉萨市CD社区生活能源的变迁加以具体说明(见表1)。明白卡 全称为 西藏自治区农牧民享受财政补助优惠政策明白卡。使用方法是将青稞与沙粒混合放入炉内,手工转动桶形炉,用鼓风机增加火力,青稞炒熟后用筛子将青稞与沙粒分离。这种炉灶的结构和炒制方法有些类似于内地传统的爆米花炉。农户反映,不仅炒制速度得以提升,炒制质量也不逊于传统方法。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总第157期)1621995年2010年2020年牛粪50%50%45%薪柴20%10

25、%5%草皮15%00秸秆5%10%10%太阳能10%10%8%电力012%17%燃气08%15%表1 CD村不同年份各种生活能源使用比例数据来源:根据笔者调研收集整理所得。放眼世界,如今西藏农村家庭可能是拥有炉灶种类最多的家庭。农户家中除拥有传统土灶和钢炉外,还有太阳能灶、燃气灶、电炉、电磁灶。2016年笔者陪同来自尼泊尔、巴基斯坦以及欧洲的生态学家在西藏农牧区考察时,专家们一致认为,在兴都库什-喜马拉雅(Hindu Kush Himalaya)区域的农村,只有中国西藏的农牧区杜绝了用灌木、荆棘和草皮作为生活燃料的现象,其能源建设和能源替代不仅远远走在该区域各国、各地区的前列且已形成了代差。再

26、有,规划 实施对农牧民生计角色转换及和生计资本积累的影响。角色转换是指社会成员因其社会任务和职业生涯的变化,从一个角色到另一个的过程。规划 实施以后,西藏农牧区上马了一大批生态保护或修复工程,还设立了众多公益性岗位,以保护工程建设成果。2002年至2019年,全区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及配套工程任务191.4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47.9万亩,配套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143.5万亩。退耕还林工程覆盖全区七市地53个县区707个乡镇3252个行政村10。自2016年以来,西藏累计为群众提供70万个生态岗位,群众增收近40亿元11。从当下农区和半农半牧地区点上的情况看,借助政府主导的退耕还林、还草和植树

27、造林等工程,四个调查点附近的许多荒地、坡地,甚至部分低产耕地已被辟为林地或草地。比如,在LBG这个仅有54户的社区,新辟林地、草地的规模就有500多亩,不仅如此,政府还为该村提供了5名护林员或护草员的公益性生态岗位。该村曾经的资深贫困户户主DJ讲,上世纪90年代中期西藏开展扶贫攻坚行动时,政府在坡地上为他家新开垦了近3亩的耕地,但辛辛苦苦一年下来其净收益不足千元。2017年新垦地被退耕还林,还得到了个护林员岗位,如今过着林卡,休休闲闲就有5千元的现金收入。值得指出的是,在特别崇尚生命的传统农村,农户成员生计角色从猎人、掘林人、垦荒者向护兽员、护林员、护草员等的重大转变,不仅对其生计之本的积累产

28、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而且为其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保本增值提供了机遇和动力。在西藏广袤的牧区,牧民作为主角虽人口稀少,但作为配角的牲畜却众多。曾几何时,主角为生计之需,不得不增加配角规模,使得本已单薄的大草原这个舞台不堪重负。规划 将这一危机视为西藏诸多生态问题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12。在20122018年对西藏牧区的实地考察中看到,政府为应对这一危机而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对夏季牧场进行网围栏保护,严格要求牧区的主、配角在不同的季节只能生活在不同的舞台上。二是禁止主、配角在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放牧,也就是不同角色只能在自己的舞台上演出,野生动物因有了排他性的专用栖息地,其生命力更加旺盛。三是用经济

29、手段激励牧民减畜减载,为摇摇欲坠的草原舞台赢得休养生息的机会。从面上看,上述努力历史性地降低了牲畜存栏量并遏制了草原的退化。20102020年十年间,牲畜存栏总数从2321万头减少到1657.53万头13,降幅为2 8.59%。“十三五”时期,西藏天然草地植被综合覆盖度由 42.7%增长到47.14%14,增长了4.44个百分点。天然草原鲜草产量从 7377.2 万吨增长到了 1.15 亿吨15,增幅高达55.89%。从农牧区的走访情况看,这台大戏的成功不仅表现在统计数据上,更体现在广大牧民的生计和口碑中。从中等收入的牧户处得知,其户均减畜量在30%左右,淘汰的牲畜多为生产力不强的老畜、残畜和

30、公畜,减畜对其生计的影响不大,而政府对此实地调查表明,约20%的贫困户的燃气灶、电炉、电磁灶得益于政府的扶持,其余为农户自己购买。20132018年,笔者与国际山地研究中心合作(ICIMOD)就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神山圣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合作研究。夏季牧场大都位于离牧民冬季定居点更远、海拔更高且牧草更稀疏和生态更脆弱得地区。过去,随着牲畜数量日益增多,牧民不得不在夏季也使用冬季牧场,致使草原生态安全的隐患从夏季牧场向冬季牧场大面积扩散。罗绒战堆,等:生态屏障建设与农牧民可持续生计资本积累的互促研究以 规划 在西藏农牧社区的实施为例 163行为给予的补偿和奖励远远大于损益,是损益的2倍左右,

31、且为红彤彤的百元现金。即便是那些减畜量高达50%的富裕牧户也坦言,政府的补偿和奖励高出损益1倍上下。鉴于牧户间的人均草原面积差距甚微,再加之贫困牧户曾经穷的根源就是牲畜规模小,因此,贫困牧户的生计损益最小、收益最大。曾经的特困牧户坦言,与 规划 实施前相比,当下的各种补贴和奖励是过去家庭总收入的3倍以上。此外,政府为牧户、特别是贫困牧户设立了收入可观的诸如护草员、护兽员等公益性岗位。可见,规划 的实施在减少牧户对自然资本的过度依赖和粗放经营的同时,大幅度提升了牧户的金融资本的积累,不仅给予了草原休养生息的能力,且对推进共同富裕产生了重大影响。规划 实施使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剧情出现巨大反转。野生

32、动物是自然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环节,是自然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被视作衡量生态环境优劣的一大重要指标。从面上看,随着 规划 实施的深入,西藏野生动物种群与规模开始迅速恢复。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结果显示,西藏藏羚羊种群数量由上世纪最低谷时的7万余只增长到目前已超过30万只;野牦牛种群数量从上世纪的近1万头增长到2万余头;黑颈鹤数量从上世纪不足3000只增长到目前万余只;滇金丝猴由上世纪末西藏新纪录时不足 600 只的群体,现已达800只;曾被国际社会认为已绝种的西藏马鹿再现草原,由发现时的200余头,至今已超过800头16。从点上的调查情况看,规划 实施以后,有关猎杀野生动物的故事在各调查点再

33、闻所未闻。不仅如此,曾上演过的人与动物的剧情也随之出现巨大反转。在如今的LBG村,过去难以一觅的马鹿种群迅速恢复,每每夏季,常有成十上百的鹿群闯入农田觅食践踏。在如今的CD村,每每春播以后,便有大量黑颈鹤栖息于不远的水库周边,此鸟即便在田间觅食播下的种子,村民们也视而不见。在ZXL村,已多年未见的马麝开始回归,在清晨和傍晚,从农户的房顶就经常能看到其身影出没于附近山野。在广袤的藏北牧区,棕熊、野驴、藏羚羊的种群也得以恢复和壮大。其中,棕熊已胆大妄为到闯入牧人帐篷翻箱倒柜大肆捣乱的境地。野驴的种群规模已壮大至被人们形容为“泛滥成灾”的境地。小结与启示首先,规划 得以顺利实施,得益于制度优势给予的

34、财力支持。新中国的制度优势具有动员稀缺资源并将其配置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地区的机能。为支持西藏的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党中央给予了西藏长期巨额的财政补贴。规划 实施前,借助国家财力的长期支持,西藏的非农产业规模已超过传统的农牧业,更大、更强和更绿色的地方产业为农牧民谋生方式的多元化提供了条件,为农牧民提升可持续生计资本的积累,尤其是农牧民金融资本的积累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借助国家对西藏的各项惠农政策,西藏农牧民的人均住房和人均机械动力规模在此时也已提升至全国领先水平,农牧民物质资本的积累和对生态资本的集约化经营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2010年 规划 实施以后,中央财政不仅给予其环境

35、保护与治理工程所需的配套资金17,而且为避免生态屏障建设对农牧民生计产生负面影响,国家又另拨资金、另辟蹊径、另开生路,用财政资金和惠农政策对农牧民的生计损益进行了补偿,对农牧民的生计替代支付了薪资。此外,2010年中央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后,国家大幅提升了对西藏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以至在2010年以后的大部分年份里,中央拨付给西藏的财政转移支付甚至大于地方的GDP。可见,新中国的制度优势不仅为 规划 上马给予了财力保障,而且为其顺利实施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新中国的制度还具有强大的组织力和执行力,其制度架构具有高效兑现制度理念并通过社会网络将社会资源配置到网络末梢的优势。从 规划在西藏的

36、实施过程看,作为制度构架中的关键环节,自治区政府为兑现顶层设计的理念,出台了诸如“将农牧民能干的通通交给农牧民”这样的惠农政策,为农牧民从社会网络中捕获机会并获取收益农牧民人均住房面积41.15平方米,农业机械总动力5783259千瓦,居于全国前列。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总第157期)164提供了政策保障,使得农牧民成为 规划 实施最大的受益者,从而唤起了广大农牧民群众对 规划 的广泛支持与参与。此外,为从组织上保障国家在藏投入溢出的机会收益尽可能被农牧民享用,自治区将大量的党政干部下沉到最基层的行政村,协助经营制度网络的末梢基层乡村政权。弱关系力量对网络末梢的这种嵌入,

37、不仅为基层政权实施 规划 给予了组织动员和协助监督,还为社会资源相对贫乏的农牧民从资源富集区获取社会资源开辟了新的渠道。下沉干部凭借自身相对富足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从一般性地方财政支出和负有援藏任务的省区争取了一批计划外的环境保护与治理项目及配套资金。从四个调查点的情况看,此类项目数量大致为计划内项目的三分之一,对农牧区的环境保护与农牧民的增收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其次,得益于 规划 实施对生态治理与贫困治理的统筹兼顾。从一般规律和在藏进行的诸多田野调查结果看,农牧户贫困程度越深,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和索取逾强,对自然资本粗放经营的程度逾烈。以四个调查点为例,在过去贫困的岁月里,诸如挖草地皮

38、、伐荆棘林、掘灌木根、炸河中鱼、毙黑颈鹤和毒山中鹿等行为的实施者多为最贫困的那部分农户。富余户和村干部就曾直言,危害生灵的上述事件如出现100件,80件以上是由20%左右最穷的那部分农户所为。也就是说,长期以来农牧区的贫穷是西藏环境安全的一大天敌,是诱发西藏诸多重大生态安全隐患的重要缘由18。与此同时还注意到,藏民族的传统文化崇尚万物有灵,且在行为规范上将“杀生”作为重要禁忌。在西藏中部地区的传统乡村,人们将破坏自然植被根系的行为同样视为对生命的不敬。即便今日,人们对与杀生相关的诸如铁匠、屠夫、猎人和渔夫等仍是冷眼相看。在此社会文化背景下,贫困农户的杀、伐、掘之行为,在危及自然生态和滥用可持续

39、自然资本的同时,还在不断损耗其本已拮据的社会资本存量,致使其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得愈发萎靡不振和灰心丧气。可见,在 规划 实施过程中,将农牧区的环境治理与贫困治理加以统筹兼顾的做法,产生了巨大的环境效应和减贫效应。其中,借助生态保护与治理行动,为贫困农户的生计另起炉灶、另搭舞台,使其从杀伐者转变为保护者,不仅增加了贫困户金融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积累,且对其社会资本的积累也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笔者近年在与农牧区与各种“员”接触时就注意到,他们的精神面貌已焕然一新,再不像过去那样唯唯诺诺,而是不卑不亢乃至于有些趾高气扬。诚然,此乃一种财大气粗的表象,但在重里子更重面子的西藏乡土社区,如果没有 规划 实施

40、为贫困户成员赋予的公益性环保岗位,为其社会资本带来的开源止损效应,人穷志更短的贫困户即便“财大”也难有“气粗”。再有,得益于科学发展观对 规划 实施的引领。纵观中国政府主导的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的相关行动。规划 源于顶层的科学设计,实施区域为120多万平方千米的一个独特生态单元西藏高原,实施时间长达22年。经10多年的努力,规划 在西藏之所以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得益于实践者在诉诸行动时,始终将新时代中国政府倡导的以人为本,全面、和谐与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作为行动指南和理论基石,在此基础上本着洋为中用的原则,用中国版的可持续生计理论指导实践,具体而言有以下经验值得总结:其一,中国的实践者着

41、眼的不是一地一域的得失,而是基于整体性和全面性,对一个大的地理单元进行整体性保护,对其环境问题进行由表及里的全方位治理。其二,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行动的诉诸时间长达22年,也就是说,中国政府立足长远,拟用一代多人循序渐进的持续努力,避免急功近利和拔苗助长行为可能导致的短期效应,进而建立起应对环境问题的长效机制。其三,规划 注重生态系统与生计系统、社会系统等的耦合关系,在统筹兼顾安全与其他重要系统的关联,在统筹生态系统、生计系统与社会系统等的维护、优化和升级的同时,十分重视系统间的链接、链动和互动,通过系统集成使相关行动既治标、更治本,既见物、更见人。由此可见,在制度优势的作用下,在党和政

42、府倡导的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西藏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行动及其理论指导具有人民性、整体性、全面性、系统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等鲜明特征。事实证明,通过以上特征及其叠加效应所构建的中国版罗绒战堆,等:生态屏障建设与农牧民可持续生计资本积累的互促研究以 规划 在西藏农牧社区的实施为例 165的可持续生计理论,不仅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也具有普遍性和应用价值。规划 在西藏的顺利实施及其取得的成就还告诉世人,中国政府不仅是应对全球环境问题、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倡议者,更是负责任的践行者。参考文献1 郎维伟.二元视角下的西藏特点及其问题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2).2 习近平

43、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N.人民日报,2020-08-30(001).3 心手相牵,共筑雪域高原中国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西藏发展纪实N.人民日报,2021-08-19(001).412 17 18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s:/ 罗绒战堆.桎梏与约束下的西藏绿色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20:16,21,22,31.9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召

44、开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0-01-23(001).10 西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喜看高原展绿屏西藏自治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综述.N.西藏日报,2019-10-20(002).11 曹健,田金文,陈尚才,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雪域高原的“富民故事”EB/OL.新华网,http:/ 西藏自治区统计局.2021年西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145.14 我区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47.14%EB/OL.西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官网.http:/ 西藏自治区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方案(2021-2025年)解读EB/OL.西藏自治区农业厅官网,http

45、:/ 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截至去年底我区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47个N.西藏商报,2022-06-08(002).责任编辑:切吉卓玛A Study on Mutual Promotion of Ecological Shelter Construction and SustainableLivelihood Capital Accumulation of Farmers and HerdersTak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lan in Tibetan farmingand herding communities as an exampleLorong Dr

46、adulAI YixinHU Wenzheng(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064)Abstract:Tibetan farmers and herdsmens rough management and excessive demand of natural resources once ledto prominen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uch as local grassland degr

47、adation,decline in forest cover and sharp decline of wildlife populations.Based on first-hand data from field survey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 capital,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lan for the Ecological Safety Barrier Protection and Improvement i

48、n Tibet on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and livelihood capital accumulation of Tibetanfarmers and herders from the following points:firstly,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egal system,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treatment projects,and the substitution of rural household energy,the excessive demand for n

49、aturalcapital by farmers and herdsmens livelihoods is effectively curbed.Secondly,it is necessary to reduce the excessive dependence of the farmers and herders on natural capital by integrating ecological and poverty management,especially by giving poor farmers and herders the opportunities to chang

50、e their livelihoods.Thirdly,it is also essential to compensate the farmers and herders for their loss of their livelihoods du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security barriers.The measures mentioned above have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accumulation of sustainable capital for the farmers and herd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