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后疫情时代急诊医学科的建设_张为.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72387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3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后疫情时代急诊医学科的建设_张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后疫情时代急诊医学科的建设_张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后疫情时代急诊医学科的建设_张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6刘继海,王江山,徐胜勇,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期间发热门诊由急诊科统一管理的模式探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0,29(3):311-313.7 何小军,马岳峰,张国强.高质量发展时代的急诊医学学科建设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2,31(1):1-3.8 李春盛.发挥学科综合、交叉融合的优势保持自身特色促进急诊医学发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1):5-6.(收稿日期:2023-04-02;修回日期:2023-04-20)(本文编辑:彭 羽)后后疫疫情情时时代代急急诊诊医医学学科科的的建建设设张 为,赵晓东(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急诊医学科,北京 100048)摘要 中国

2、急诊医学自1983 年成立以来,经过40 年的发展取得了卓越成绩。近3 年,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冲击,急诊医学的医护人员坚守在抗疫一线,舍己为人,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相信在后疫情时代,急诊医学科有能力承接公共卫生的压力,继续完成医疗卫生任务,保障人民的身心健康。但是鉴于当前的急诊医学建设的不全面,考虑到后疫情时代的新型冠状病毒对急诊的冲击,进一步加强急诊医学科的建设势在必行。本文主要从急诊医学的仪器设备和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和发展、学科互联互通和主导作用、医患关系和舆论引导五个方面进行探讨。关键词 后疫情时代;急诊;学科建设中图分类号 R459.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

3、-6170(2023)03-0011-04The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of emergency medicine in the post covid-19 era ZHANG Wei,ZHAO Xiao鄄dong(Department of Emergency Medicine,the Fourth Medical Center,Chinese PLA GeneralHospital,Beijing 100048,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ZHAO Xiao鄄dongAbstract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4、 emergency medicine in China in 1983,emergency medicine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he last 40 years.Since December 2019,to fight against the COVID-19,emergency medical staff stuck to the front lineof the epidemic,sacrificed themselves for others,and protected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It

5、 is believed that in the post COVID-19era,the emergency medicine department has the ability to bear the pressure of public health,continue to complete the medical tasks,and ensure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people.However,in view of the current incomplete construction of emergency medicine,an

6、d considering the impact of the COVID-19 in the post COVID-19 era on emergency medicine,it is imperative to strengthen the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of emergency medicine.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five aspects of the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of emergencymedicine:equipment and information constru

7、ction,emergency physicians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discipline interconnection andleading role,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and public opinion guidance.Key words Post COVID-19 era;Emergency medicine;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2019 年末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疫情,以其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而使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面临巨大挑战。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带

8、领下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在2020 年 4 月 28 日有效减缓疫情发展,全国进入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1。随着“内防扩散、外防输入”的抗疫政策不断推进,2022 年 11 月 18 日我国新冠疫情进入稳定期2,新冠病毒对人类的伤害逐渐降低。2023 年 1 月 8 日,新型冠状病毒管理全面下调,执行传染病乙类乙管3。新冠疫情防控稳步向好发展,但是新冠疫情对健康的威胁和社会的影响仍在继续,我国卫生事业全面进入后疫情时代。后疫情时代,公共卫生的压力得到缓解,急诊医学开始承接新冠的诊治,继续为我国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做好后疫情时代的急诊诊疗,为人民健康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是后疫情时代急诊医

9、学科建设的重点。1 充实仪器设备和加快信息化建设要加强急诊医学科的能力和业务,必然需要加强急诊医学科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完备的诊疗设备是急诊医学的硬件实力,通畅的信息流转是急诊医学的软件实力。两者是发挥急诊医学功能的物质基础,是后疫情时代急诊建设的两个有力抓手。急诊诊疗设备主要以床旁工具为主,实现关键指标的快速判读,病情变化的及时反馈。主要包括:血气分析仪、心梗分析仪、综合心电监护、床旁超声技术4、床旁电子支气管镜5、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机6、无创呼吸机、有创呼吸机、心肺复苏机、床旁血液透析机、体外膜肺氧合机7,8等。仪器设备不仅能加强了急诊医师的诊断能力和发现问题的灵敏度,同时也是急诊医师救治能

10、力的有效扩展,是提高急诊救治能力的实际需求。11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3 年 5 月第 20 卷第 3 期 当然,空有一堆仪器而没有将各设备的结果进行统计和反馈的信息系统相当于自费武功。没有完善的急诊信息系统,不能有效呈现患者的医疗数据,不仅不能发挥仪器的优势和特点,反而会加大急诊医生获取和判断信息的时间成本和效率成本。加强急诊信息化建设是加强急诊内在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对提升急诊医疗服务的能力、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9。加强急诊的信息化建设关键是要加强应用软件的开发和应用,需要实现检验检查信息的集成、床旁监护信息集成、诊疗信息集成、医嘱和护理信息集成等多方面的统筹。相信随着我国 5G 技

11、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信息化建设一定能实现10,11。通讯作者简介赵晓东,男,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会长,中国急诊专科医联体执行主席,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急诊医学学会副会长,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急诊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研究方向:急危重症,脓毒症,战创伤,多发伤等。2 完善急诊医学的人才引进和发展机制医学人才建设是医学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急诊医学可依靠学科在抗击新冠疫情的积极作用,发挥后疫情时代承接新冠感染救治的医疗任务,不断吸引优秀人才到急诊医学的工作中来。同时急诊医学也为人才的发展提供平台,逐步完善急诊医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急诊医师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利于

12、培养基础能力,进行急诊核心课程培训有利于提高临床操作能力,融入现行病例讨论有利于拓展临床思维。2018 年成立的中国急诊专科医联体不断推动急诊人才培养,实现了急诊学科全面、协调、创新发展,形成了多维度阶梯化的发展模式,助力急诊医学人才建设12。新冠疫情的防控和诊治,使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要实现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其核心在于医学的发展。后疫情时代,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和预防优先的卫生方针仍是主旋律,高素质的医疗卫生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资源13。鉴于急诊医学在新冠疫情防控和后疫情时代的诊疗作用,急诊医学的人才培养显得更为重要。急诊医学需要融入公共卫生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构建以卫生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

13、,发展兼具综合素质和多元学科背景的师资队伍14,提高急诊人才的学科交叉能力。根据医院感染暴发控制指南15急诊有责任和义务对感染爆发、疑似感染爆发、感染聚集进行发现、报告、管控、调查、治疗。此次新冠肺炎爆发、流行和防控的全过程,告诉我们只有及时发现病情才不会造成病情的大规模恶化,才能为后期的防治和管控奠定基础。急诊作为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平台,面临新发病症的概率极高,更需要有清晰和敏锐的头脑,对新出现的、聚集性的病例及时作出反应,发挥大规模流行病例的预警作用。借鉴护理人员的专科培训经验16,进一步加强急诊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为急诊医师的发展明确方向,提高急诊医师的专业能力、辩证思维和医疗服务质量。

14、加强急诊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不仅是对急诊素养的加强,而且可进一步加强急诊医师对专科疾病的认识深度,在亚专科方面持续用力,形成持久研究方向,有利于急诊的科研产出和疑难病症的攻关,形成急诊特色。急诊医学的人才发展和培养机制是急诊医学的软实力。当前急诊医学仍面临人才短缺的风险,吸引优秀人才,稳定人才在急诊持续发展仍是学科发展的重点。通过急诊专科医联体、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急诊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等持续为急诊人才赋能,形成急诊人才规范化发展道路,培养学科交叉人才,完善急诊预警作用,不断提高急诊软实力。3 发挥急诊医学的互联互通和主导作用急诊医学科是医院的门户科室,同时也是医院的职能科室,其发展需要互联互通

15、17。急诊医学一般作为急危重症患者的首诊科室,能第一时间获取患者的健康状态,通过快速检测手段明确病因和病症,进而实施紧急救治。但是在很多时候,急诊医学科需要与其他专科进行互联互通。特别是进入后疫情时代以来,急诊科面临的巨大压力,更是需要专科科室全力支援。五大中心18专科急诊诊疗、快速影像学报告、急诊麻醉手术、血液制品管理、感染控制等,都是急诊的常见需求。急诊需要与各医学专科保持良好的沟通。急诊医学的互联互通,不仅需要医院内的互联互通,还需要坚持学科内的互联互通。急诊医学的发展应当坚持国内学术交流和国际学术交流,坚持各等级医院的上下对接联动帮扶,坚持临床实践和教学科研的互动互补,通过不断的建构和

16、统筹形成强大合力,助力急诊医学发展进入新的篇章。急诊医学作为职能科室,要发挥关键引领作用。急诊科不能仅仅充当中转站的角色,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承担急危重症患者联合治疗的组织者和决策者19。对于急危重症就诊患者,急诊往往是第一就诊科室,急诊医师掌握第一手病历资料、检查检验和生命体征,急诊医师的决断对于争取救治的时效和提高就诊的质量至关重要。急诊医师不能仅具备分流患者的能力,对于急危重症患者要统筹21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3 年 5 月第 20 卷第 3 期 全局、科学计划、合理安排,成为医疗救治的组织者和决策者。发扬救死扶伤、生命至上的精神,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4 提高急诊医学的医

17、患关系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集体表现出了大无畏的奉献精神,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20,让社会对医护行业有了新的认识。在疫情防控与救治过程中,医护迎难而上,“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医疗观念得到回归。患者真诚理解,尊敬医护。医患关系实质上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后疫情时代,我们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维护良好的医患关系,增强医患之间的信任。根据社会燃烧理论,要充分认识到患者的健康能力和就医文化、医患之间的信心和沟通是关键,医疗制度的不完善和解决矛盾的管理机制不健全是导火索,社会舆论和法律意识淡薄是助燃剂21,努力从各个方面阻断医患关系的恶化。为妥善解决医疗矛盾,维持良好医患关系,应从医方、患方

18、和社会方着手改善22。首先,要加强医务人员专业素养和责任心,进一步加强医师全心全意救治病患的医德要求,同时健全和完善医疗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创造良好医疗环境。再者,通过新冠的考验,患者可加强对医疗常识的掌握,加强对医护的理解。最后,社会方面应引导正确的医患价值观,为良好医患关系的形成提供肥沃土壤。医患关系的维持和改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全面遏制扰乱医患关系的行为。急诊医学面对的病情多样,环境复杂,医患直接面对面,医疗矛盾集中,医疗风险高。提高医患关系是急诊诊疗过程中重要课题,需要医护密切配合,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从急诊的预检分诊开始,做好四级四区合理规划23,合理安排诊疗资源。

19、就诊过程中,做好检查和治疗的引导,坚持以患者为中心,耐心细致服务。决策执行中,坚持急诊主导,专科协助,发挥急诊多学科联合会诊优势24,为急诊医患双方带来帮助25。急诊患者病情瞬息万变,必须坚持二次评估26和动态评估,关注患者病情。鉴于急诊工作的特殊性,医院应加强急诊诊疗的保卫工作和秩序维护工作,为急诊制定合理的医疗规范和规章制度,设定合理的矛盾解决机制,为改善医患关系发挥高屋建瓴的作用。5 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人类同新冠疫情的斗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面对疫情,只有携手抗疫、共克时艰才是人类的共同选择。实践和历史证明,中国人民采取的抗疫方针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从国家领导到普通百姓,每一个人都参与

20、其中,铸造了伟大的抗疫精神27。急诊医学科贯彻落实国家防疫章程,遵守传染病管理制度,符合医院规范规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8。在后疫情时代,急诊医学仍必须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出色的完成工作,做好医疗和防疫政策的传达,做好诊疗指南的解读,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巩固防疫抗疫成果,为人民的身体健康、精神健康服务。目前的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完善医疗救治能力的基础上,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有利于心理健康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是现代医学的一部分。急诊医师要充分认识社会舆论的重要作用,在医疗服务中形成正确的舆论环境,为急诊医学的发展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既是急诊学科建设的需要,也

21、是急诊学科对社会的贡献。6 小结充实仪器设备和加快信息化建设是加强急诊学科发展的必有之路,完善急诊医学的人才引进和发展机制是学科赖以生存的关键所在。发挥急诊医学的互联互通和主导作用才能出色完成诊疗任务,不断提高急诊医学的医患关系才能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正确的舆论导向才能为学科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新冠疫情是对我国医疗体系的一次重大考验,进入后疫情时代急诊医学承接救治压力,通过不断提高和改进学科建设方能在未来的医疗任务中经受考验。参考文献1 司马屹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EB/OL.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2020-06-072022-11-29.http:/ 胡

22、庆章.张文宏.新冠病毒逐渐进入稳定期,对人类的损害也在逐渐降低.中青在线EB/OL.2022-11-192022-11-29.http:/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解读问答EB/OL.2022-12-26 2022-12-31.http:/ 床旁超声在急危重症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组.床旁超声在急危重症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25(1):10-21.5 俞光胜.床旁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治疗危重症肺部感染的疗效J.智慧健康,2022,8(20):79-82.6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危重症医学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

23、分会危重症医学工作委员会.成人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临床规范应用专家共识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9,42(2):83-91.31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3 年 5 月第 20 卷第 3 期 7 付海霞,马继芳,胡鸣凤,等.体外膜肺氧合联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骤停患者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7,45(10):867-873.8 孙玲,杨林,单建芳,等.ECMO 辅助急诊 PCI 在抢救 STEMI 后心脏骤停患者中的效果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2,17(8):989-992.9 范超林,蔺国争,王磊,等.信息化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

24、构建及其支撑要素研究J.河南医学研究,2022,31(14):2497-2501.10孙明伟,江华,王凯,等.5G 紧急医学救援系统的建设、实践与展望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9,28(10):1228-1230.11卢加发,韩伟.人工智能在急诊医学应用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1,16(4):451-454.12赵晓东,于学忠.探索中国急诊医联体体系下急诊学科发展打造急诊抗感染特色发展与能力提升之路J.中国急救医学,2020,40(11):1025-1028.13杜建,詹启敏.后疫情时代促进我国医学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52(3):4

25、05-409.14董昊裕,孙宏鹏.后疫情时代我国公共卫生学科建设与发展研究J.医学与社会,2021,34(9):116-120.15医院感染暴发控制指南(WS/T 524-2016)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15(12):984-988.16魏玉君,陈优丽,袁海清,等.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培训在急诊专科护士培 训 中 的 应 用 J.国 际 护 理 学 杂 志,2022,41(8):1360-1362.17张海宏,曹钰.互联互通,共享发展 急诊医学未来发展模式的探索J.华西医学,2016,31(6):1001-1003.18曹凯.发力 五大中心 建设J.中国医院院长,2019,(3):86-

26、89.19李侠,付锐,秦军.合并 CVOID-19 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急诊手术救治体会及防护管理方法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22,27(2):112-113.20崔晓磊,高恒波,姚冬奇,等.2021 年河北省急诊医学科参与局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救治调查启示J.中国急救医学,2022,42(7).600-603.21赵娟,孙明雷,邹丹丹,等.新冠肺炎疫情下及后疫情时代医患关系再思考J.中国医院,2022,26(2):24-26.22韦祎.我国医患纠纷治理政策演变分析:以平衡理论为视角D.重庆医科大学,2021.23诊预检分诊专家共识组.急诊预检分诊专家共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8

27、,27(6):599-604.24贡冰峰,苏韫,陈吉祥,等.多学科联合会诊制度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3):154-156.25宁晓红,李佳颐,戴晓艳,等.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缓和医疗会诊实践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22,44(5):763-767.26殷萍,刘亚萍,韩晨旭.二次分诊工作模式在急诊科候诊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30):146-148.27张婧.后疫情时代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融入思政课的路径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2,35(6):698-702.28康丽,邹鑫,黄翔,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某院门

28、急诊管理实践与展望J.中国医院,2021,25(8):75-77.(收稿日期:2023-03-01;修回日期:2023-04-18)(本文编辑:彭 羽)新新冠冠疫疫情情后后加加强强急急诊诊科科和和发发热热门门诊诊一一体体化化建建设设的的建建议议袁 媛,李 妍,朱华栋(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疑难重症及罕见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730)摘要 目的 分析“新十条”实施前后急诊及发热门诊患者变化,并提出后疫情时代急诊和发热门诊建设建议。方法 统计比较“新十条”实施前后各 20 天急诊及发热门诊的每日就诊患者人数、严重程度分级、年龄、疾病种类及专科接诊情况。结果“新十

29、条”实施后日均就诊人数显著增加(P0.001),就诊患者年龄(P=0.008)及重症患者较前增多(P0.001);因肺部感染和呼吸道症状就诊的患者明显增加(P0.001)。结论 新冠疫情冲击下,急诊接诊压力显著增加,急诊和发热门诊应该加强一体化建设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急诊科;就诊人数;专科建设中图分类号 R459.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6170(2023)03-0014-04Suggestions on strength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and fever clinic a

30、fterCOVID-19 YUAN Yuan,LI Yan,ZHU Hua鄄dong(Emergency Department,State Key Laboratory ofComplex Severe and Rare Diseases,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Science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Beijing 100730,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ZHU Hua鄄dongAbstract Objective To

31、 analyze the changes of emergency and fever clinic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Ten Measures and provide sugges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and fever clinic in the post-epidemic era.Methods The daily number of emergency and fever clinic patients,severity g

32、rade,age,disease type were statistically compared 20days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Ten Measures.Result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Ten Measures,theaverage daily number of patient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P0.001).The age of patients(P=0.008)and the number of severe41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3 年 5 月第 20 卷第 3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