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神卫生家庭累积风险与幼儿心理韧性:师幼关系的调节作用*刘 倩 王军利 侯莉敏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桂林)5 4 1 0 0 4 E-m a i l:c c x i a o q i a n 8 0 2 31 6 3.c o m 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 通信作者E-m a i l:h l m g x n u 1 2 6.c o m*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编号:C HA 1 5 0 1 7 7)【摘 要】目的:探讨幼儿心理韧性、家庭累积风险、师幼关系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以S省1 0 5 5名幼儿及其父母、教师为样本,采用家庭累积风险问卷、师幼关系量表、幼儿心理弹性评估量表进行测
2、量。结果:幼儿心理韧性在不同家庭累积风险指数上存在显著差异F(6,1 0 4 7)=2 2.9 9 4,P0.0 0 1;幼儿心理韧性与家庭累积风险显著负相关(r=-0.3 3 1,P0.0 1),与师幼关系呈显著正相关(r=0.4 3 8,P0.0 1);师幼关系在家庭累积风险与幼儿心理韧性中起调节作用(=-0.0 9 9,P0.0 0 1),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杯水车薪”模式。结论:幼儿的心理韧性发展与家庭密不可分,虽然师幼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家庭累积风险对幼儿心理韧性的负面作用,但它的作用是有限的。【关键词】心理韧性;家庭累积风险;师幼关系;幼儿中图分类号:R 3 9 5.6 文献标
3、识码:A 文章编号:2 0 9 6-4 8 1 1(2 0 2 3)0 9-1 2 8 7-0 7D O I:1 0.1 3 3 4 2/j.c n k i.c j h p.2 0 2 3.0 9.0 0 2(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 0 2 3,3 1(9):1 2 8 7-1 2 9 3)F a m i l yc u m u l a t i v e r i s ka n dc h i l d r e n s r e s i l i e n c e:T h em o d e r a t i o nr o l eo f t e a c h e r-c h i l dr e l a t i o n
4、 s h i pL I UQ i a n,WANGJ u n l i,HO UL i m i nF a c u l t yo fE d u c a t i o n,G u a n g x i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G u i l i n5 4 1 0 0 4,C h i n aS c h o o l o fE d u c a t i o n,S h a n d o n gW o m e nsU n i v e r-s i t y【A b s t r a c t】O b j e c t i v e:T oe x p l o r et h er e l a t
5、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f a m i l yc u m u l a t i v er i s k,t e a c h e r-c h i l dr e l a t i o n s h i pa n dc h i l d r e n sr e s i l i e n c e.M e t h o d s:As a m p l ep o o l i n c l u d e d1 0 5 5c h i l d r e n,t h e i rp a r e n t sa n dt e a c h e r s i nSP r o v i n c e,a n dt h eF
6、a m i l yC u m u l a t i v eR i s k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D e v e r e u xE a r l yC h i l d h o o dA s s e s s m e n t f o rP r e s c h o o l e r sS e c o n dE d i t i o na n dS t u d e n t-T e a c h e rR e l a t i o n s h i pS c a l ew e r ea d o p t e d f o rm e a s u r e m e n t.R e s u l t s:
7、T h e r ew a sas i g n i f i c a n t d i f f e r e n c e i nc h i l d r e n sr e s i l i e n c e i nt e r m so f f a m i l yc u m u l a t i v er i s ki n d e xF(6,1 0 4 7)=2 2.9 9 4,P0.0 0 1;C h i l d r e n sr e s i l i e n c eh a da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n e g a t i v ec o r r e l a t i o nw i t
8、hf a m i l yc u m u l a t i v er i s k(r=-0.3 3 1,P0.0 1),b u t a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p o s i t i v ec o r r e l a t i o nw i t ht e a c h e r-c h i l dr e l a t i o n s h i p(r=0.4 3 8,P0.0 1);T e a c h e r-c h i l dr e l a t i o n s h i pp l a y e dam e d i a t i n gr o l eb e t w e e nf a m i
9、 l yc u m u l a t i v er i s ka n dc h i l d r e n sr e s i l i e n c eb u t i tw a so n l yad r o pi nt h eo c e a n(=-0.0 9 9,P0.0 0 1).C o n c l u s i o n:C h i l d r e n sr e s i l i e n c e i sc l o s e l yr e l a t e dt ot h ef a m i l y.A l t h o u g ht h et e a c h e r-c h i l dr e l a t i o
10、 n s h i pc a nm i t i g a t e t h en e g a t i v ee f f e c to f f a m i l yc u m u l a t i v er i s ko nc h i l d r e n sr e s i l i e n c e,i t s t i l l p l a y sar a t h e r l i m i t e df u n c t i o n.【K e y w o r d s】R e s i l i e n c e;F a m i l yc u m u l a t i v er i s k;T e a c h e r-c h
11、 i l dr e l a t i o n s h i p;C h i l d r e n2 3B a k a rZA,I s p a w iDI,I b r a h i m NF,e ta l.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o fP a r-k i n s o n sd i s e a s eb a s e do nM u l t i l a y e rP e r c e p t r o n s(ML P s)N e u r a lN e t w o r ka n dANOVAa saf e a t u r ee x t r a c t i o nC/2 0 1 2I
12、 E E E8 t h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C o l l o q u i u mo nS i g n a l P r o c e s s i n ga n d i t sA p p l i-c a t i o n s.I E E E,2 0 1 2:6 3-6 72 4L iA,J i a oD,L i uX,e ta l.Ap s y c h o l i n g u i s t i ca n a l y s i so fr e s p o n-s e s t ol i v e-s t r e a ms u i c i d e so ns o c i a lm
13、e d i aJ.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J o u r n a l 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R e s e a r c ha n dP u b l i cH e a l t h,2 0 1 9,1 6(1 6):2 8 4 82 5T r e y n o rW,G o n z a l e zR,N o l e n-H o e k s e m aS.R u m i n a t i o nr e-c o n s i d e r e d:Ap s y c h o m e t r i ca n a l y s i sJ.C o g n i t
14、 i v eT h e r a p ya n dR e s e a r c h,2 0 0 3,2 7(3):2 4 7-2 5 92 6 蔡华俭.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抑郁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 0 0 3,1 7(5):3 3 1-3 3 62 7L i uH,Z h a n gM,Y a n gQ,e ta l.G e n d e rd i f f e r e n c e s i nt h e i n f l u-e n c eo f s o c i a l i s o l a t i o na n d l o n e l i n e s s o nd e p r e s s i
15、v e s y m p t o m s i n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Al o n g i t u d i n a l s t u d yJ.S o c i a lP s y c h i a t r ya n dP s y c h i a t r i cE p i d e m i o l o g y,2 0 2 0,5 5(2):2 5 1-2 5 72 8 高培霞.自我关注与情绪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0 6(2):1 1 5-1 1 92 9J o n e sTL,P r i n zRJ.P o t e n t i a l r o l
16、e so fp a r e n t a l s e l f-e f f i c a c y i np a r e n t a n dc h i l da d j u s t m e n t:Ar e v i e wJ.C l i n i c a lP s y c h o l o g yR e v i e w,2 0 0 5,2 5(3):3 4 1-3 6 33 0S t o e b e rJ,O t t o K.P o s i t i v ec o n c e p t i o n so fp e r f e c t i o n i s m:A p-p r o a c h e s,e v i
17、d e n c e,c h a l l e n g e sJ.P e r s o n a l i t ya n dS o c i a lP s y-c h o l o g yR e v i e w,2 0 0 6,1 0(4):2 9 5-3 1 9(收稿日期:2 0 2 3-0 6-1 9)7821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 0 2 3年第3 1卷第9期 C h i n aJ o u r n a l o fH e a l t hP s y c h o l o g y 2 0 2 3,V o l 3 1,N o.9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心理韧性(R e s i l
18、 i e n c e)是一种重要的个人资源,是个体面对丧失、困难或者逆境时的有效应对和适应,可视为儿童期发展任务背景下成功适应的重要标志1-3。研究发现,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的正性指标呈显著正相关,较好的心理韧性可以显著负向预测学前儿童的行为问题4-5。追踪研究也发现,对儿童早期心理韧性的有效干预,可以显著缓冲童年早期不利经历对儿童社会情绪和学校适应水平的负面影响,促进其青少年期适应能力的发展6。此外,心理韧性对处境不利的儿童尤为重要,心理韧性较好的儿童尽管身处逆境或经历不良刺激,仍有可能表现良好社会适应能力7-8。总之,心理韧性作为个体应对消极生活事件的一种保护要素、过程和机制,对儿童的身心健
19、康及未来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家庭为儿童心理韧性的发展提供了最原始的环境与资源,家庭既可能对儿童心理韧性发挥保护作用,也可能成为危险性因素,位于同一个连续体的两端9-1 0。保护性因素是帮助儿童更好地应对逆境,抵抗不利影响的各种因素。儿童获得来自家庭的保护性因素越多,就越能够承受挫折和压力,心理韧性就越强1 1。相反,家庭环境杂乱、父母教养不良等因素增加对儿童发展的不利影响,心理韧性发展就愈消极,这一类因素称为危险性因素。目前,较多研究集中于处境不利儿童韧性的发展1 2-1 3,对一般处境中的儿童关注较少。然而,即使处于顺境中的儿童,生活中亦存在不同的风险因素,他们心理韧性发展也需要得到关注3。
20、风险因素累积效应理论认为,如果同时暴露于多种风险因素中,儿童不良成长结果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1 4。因此,为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复杂关系,以累积风险来代表儿童发展中可能遭遇的家庭风险会更有说服力。同时,积极心理学家认为,逆境本身具有一定积极的意义,可能会使儿童心理韧性发生转化或重组1 5-1 6。因此,本研究基于家庭系统理论、累积风险模型和已有研究1 7-1 9,从家庭结构风险、家庭资源风险和家庭关系风险对家庭风险因素进行累积计算并形成家庭累积风险指数,以考察家庭累积风险与学前儿童心理韧性间的复杂关系。心理韧性的调节模型(M o d e r a t i n gm o d e l)认为保护性因子与危险
21、因子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可以调节或减少危险因子对发展结果所产生消极影响2 0。情境系统模型(C o n t e x t u a lS y s t e m sM o d e l,C S M)也显示,在以儿童、家庭及学校构成整体系统中,师幼关系处于核心位置,影响儿童社会情绪以及行为发展2 1-2 2。师幼关系是儿童早期阶段的重要人际关系,是儿童在幼儿园与教师形成的以情感、认知和行为交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2 3。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心理韧性的培养有重要意义,对身处不和谐家庭环境中的孩子亦是如此2 4-2 5。此外,以往研究也证实了积极的师幼关系对不良母子关系的补偿作用2 6-2 7。因此,
22、良好的师幼关系可以作为一种保护性因素,在家庭累积风险与儿童心理韧性之间发挥调节作用。保护性因素的调节作用存在两种不同的模式,即“雪中送炭”和“杯水车薪”模式2 8-2 9。“雪中送炭”模式认为保护性因素可以缓冲风险因素对儿童发展的消极影响3 0。“杯水车薪”模式则认为即使在确定了保护性因素的情况下,风险一旦达到一定水平,保护因素也可能失去抵消风险的能力3 1。因此,当调节作用呈“雪中送炭”模式时,提高幼儿心理韧性的重点就要培养良好师幼关系,提高这一保护性因素的积极作用;呈“杯水车薪”模式时,培养幼儿心理韧性的重点是减少儿童的家庭风险因素。目前研究对三者之间的关系仍缺乏探讨,尤其是家庭累积风险与
23、师幼关系如何作用于幼儿心理韧性仍不明确。综上所述,本研究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家庭累积风险对儿童心理韧性的影响以及师幼关系在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并提出如下假设:幼儿心理韧性在不同家庭累积风险指数上存在显著差异;家庭累积风险显著负向预测幼儿的心理韧性;师幼关系在家庭累积风险与幼儿心理韧性中起调节作用。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本研究以域内经济水平相对均衡、传统文化特色明显的S省为取样地区,结合省内地理区位特点,分别选择W市(东部)、J市(中部)、D市(北部)学龄前儿童作为调查对象,在每个地市的城区和乡镇抽取公办、私立幼儿园发放调研问卷,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及覆盖面。研究收取问卷1 0 9
24、 2份,剔除无效问卷3 7份,收取有效问卷1 0 5 5份(9 6.6 1%)。1 8 2份由父亲报告,8 7 3份由母亲报告。幼儿平均年龄为4.7 40.9 4 6岁,男孩5 2 3名,女孩5 3 2名。父亲平均年龄为3 6.3 64.5 8岁,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下占2 9.6 7%,大学专科或本科占5 8.2 4%,研究生占1 2.0 9%;母亲平均年龄为3 3.9 63.8 4岁,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下占3 0.0 1%,大学专科或本科占6 3.3 4%,研究生占6.6 4%。研究程序和内容符合学院学术伦理委员会伦理学标准,并获取批准。在问卷前言部分详细陈述研究目的、程序、问卷填写要求
25、及注意事项,幼儿部分8821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 0 2 3年第3 1卷第9期 C h i n aJ o u r n a l o fH e a l t hP s y c h o l o g y 2 0 2 3,V o l 3 1,N o.9 的调研由父母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人在知情同意下自愿参与本次调查。1.2 方法1.2.1 家庭累积风险问卷 参照前人对家庭累积风险的研究,将家庭累积风险因素分为家庭结构风险、家庭资源风险及家庭氛围风险3类1 4,1 7。使用家庭类型与家庭结构测量家庭结构风险;使用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职业、家庭经济情况及亲子分离测量家庭资源风险;使用家庭功能、亲子关系、家庭
26、嘈杂度测量家庭氛围风险。采用二分法(有风险=1,无风险=0),将上述9个指标相加来评估幼儿的家庭累积风险指数,得分越高表示家庭累积风险水平越高。问卷由幼儿的主要抚养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填写。家庭类型。项目“现在与您的孩子生活在一起的家人有哪些”3 2。未同时选择“亲生父亲”与“亲生母亲”编码为1,其余编码为0。家庭结构。项目“您的家庭结构是什么”1 7。选择“完整家庭”编码为0,其余编码为1。父母受教育程度。分别报告父母受教育程度1 7,父母受教育程度均低于高中编码为1,其余编码为0。父母职业。分别报告父母的职业情况1 7,父母均无工作编码为1,其余编码为0。家庭经济情况。家庭年收入低于或等于第
27、2 5百分位数编码为1,其余编码为0。亲子分离。分别报告“在过去6个月里,因为父亲 或 母 亲 长 期 外 出 工 作,而 与 孩 子 分 离 的 情况”1 8。父母均与儿童分离编码为1,其余编码为0。家庭功能3 3。该量表共5 7条目,采用4级评分(1=完全不符合,4=完全符合),分值越高代表家庭功能发挥越好。得分第2 5百分位数编码为1,其余编码为0。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 r o n b a c h s系数为0.9 8 2。亲子关系3 4。该量表共1 0条目,采用5级评分(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分数越高表明亲子关系亲密性越高。得分第2 5百分位数编码为1,其余编码为0。本研究中该量
28、表的C r o n b a c h s系数为0.8 7 4。家庭嘈杂度3 5。该量表共1 5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明家庭越嘈杂。得分第7 5百分位数编码为1,其余编码为0。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 r o n b a c h s系数为0.8 0 0。1.2.2 D e v e r e u x幼儿心理弹性评估量表3 6 该量表包含主动性、自我调节以及依恋/关系3个维度,共2 1题,采用5级评分(0=从不,4=总是)。幼儿的主要抚养者根据实际情况逐一作答。该量表的计分方法是:将3个维度的得分转换为T分数(T=5 0+1 0 z);将T分数相加,分数越高说明心理
29、韧性水平越高。同时,根据判定标准可以将幼儿的心理韧性分为3个等级。低于一般心理韧性发展水平(A r e ao fn e e d,4 0);一 般 心 理 韧 性 发 展 水 平(T y p i c a l,4 06 0);高于一 般心 理 韧 性 发 展 水 平(S t r e n g t h,6 0)。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 r o n b a c h s系数为0.9 2 7,3个维度的C r o n b a c h s系数分别为0.8 8 0、0.8 4 5、0.7 5 0。1.2.3 师幼关系量表3 7 该量表共1 0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分数越高表示师幼关系
30、越亲密。由幼儿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对自己与被试儿童的关系逐一评定。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 r o n b a c h s系数分别为0.8 8 7。1.3 统计处理 采用S P S S2 4.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相 关 分 析 以 及 共 同 方 法 偏 差 检 验;采 用P R O C E S Sv 3.5宏程序检验调节效应。2 结 果2.1 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与检验 采用H a r m a n单因素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结果表明,1 2个因子特征根大于1(未旋转),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3 0.7 0 3%,小于4 0%的临界值。因此,本研究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表1 不同家
31、庭累积风险指数下幼儿心理韧性的检验组 别人数(%)幼儿心理弹性(总体保护性因素)xs F P家庭累积风险1 0 5 5(1 0 0)2 2.9 9 4 0.0 0 103 6 8(3 4.9)3.2 0 40.4 1 713 0 3(2 8.7)3.0 3 50.4 4 922 1 2(2 0.1)2.9 0 10.5 0 431 0 5(1 0.0)2.7 7 30.5 5 044 3(4.1)2.6 4 90.6 7 252 0(1.9)2.6 3 60.4 9 364(0.4)2.9 3 70.4 4 22.2 描述性统计 首先,对不同家庭累积风险指数下的幼儿心理韧性进行单因素ANOVA
32、检验,结果发现,不同家庭 累 积 风 险 指 数 下 幼 儿 的 心 理 韧 性 差 异 显 著F(6,1 0 4 7)=2 2.9 9 4,P0.0 0 1,见表1。进一步事后检验(L S D)发现,家庭累积风险指数为0的幼儿心理韧性显著高于家庭累积风险指数15的幼儿(P0.0 0 1),家庭累积风险指数为1的幼儿心理韧性显著高于 家 庭 累 积 风 险 指 数25的 幼 儿(P0.0 1),家庭累积风险指数为2的幼儿心理韧性显著9821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 0 2 3年第3 1卷第9期 C h i n aJ o u r n a l o fH e a l t hP s y c h o l
33、o g y 2 0 2 3,V o l 3 1,N o.9 高于家庭累积风险指数35的幼儿(P0.0 5)。此外,累积风险指数为36的幼儿心理韧性两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家庭累积风险指数为6的幼儿心理韧性与家庭累积风险指数为05的幼儿均无显著差异。其次,按照D E C A-P 2量表对得分的解释,将总体保护性因素及其分量表的T分数划分为3个等级。图1展示的是总体保护性因素与各因素T分数分布的百分比。总体来说,幼儿的心理韧性水平呈正态分布。从图中可以看出,有1 5.1%的幼儿拥有高于一般心理韧性发展水平,这表明在风险条件等同的情况下,这些幼儿有较好的抵御压力风险的能力,复原能力也表现良好。有7 3.
34、8%幼儿的心理韧性处于一般心理韧性发展水平,属于正常范围。有1 1.1%的幼儿心理韧性低于一般水平,在面临一定的困难或挫折时需要成人的帮助3 8。此外,从图中也可以看出,保护性因素各分维度T分数在3个等级上的分布比例较为接近。最后,研究根据风险因子的编码标准,通过统计幼儿分别暴露各类家庭风险以及09种家庭风险的比例来反映幼儿家庭累积风险的基本情况。总体而言,幼儿家庭累积风险指数较低,平均值为1.2 6 9。分析发现,幼儿暴露的3类家庭风险从高到低依次是家庭氛围风险、家庭资源风险及家庭结构风险。其中,家庭氛围风险中的家庭嘈杂度风险、亲子关系风险、家庭功能风险及家庭资源风险中的家庭经济情况 风 险
35、 的 比 例 较 高,分 别 为2 5.9%、2 5.7%、2 1.8%、2 0.9%。进一步考察家庭累积风险指数发现:3 4.9%的幼儿暴露0种家庭风险,4 8.8%的幼儿暴露12种家庭风险,1 4.1%的幼儿暴露34种家庭风险,2.3%的幼儿同时暴露5种及以上家庭风险。表2 家庭累积风险、师幼关系与幼儿心理韧性之间的相关关系(r)项 目xs123451家庭累积风险1.2 6 91.2 8 51 2幼儿心理韧性3.0 1 70.5 0 1-0.3 3 1*1 3师幼关系4.5 1 30.5 1 6-0.3 5 9*0.4 3 8*1 4幼儿年龄(岁)4.7 4 00.9 4 6-0.0 0
36、10.0 5 40.0 2 815幼儿性别-0.0 1 80.0 0 60.0 1 10.0 1 71 注:*P0.0 1,*P0.0 0 1,下同;性别编码:男孩=1,女孩=2表3 调节效应检验结果变量预测变量tB o o t s t r a p9 5%置信区间下 限 上 限R2F幼儿心理韧性家庭累积风险-0.1 9 3-6.0 9 7-0.2 6 7-0.1 1 80.2 1 69 6.5 5 2*师幼关系0.3 9 71 1.8 5 10.3 1 00.5 0 0家庭累积风险师幼关系-0.0 9 9-3.7 2 2-0.1 9 4-0.0 2 2图1 各因素T分数分布的百分比2.3 相关
37、分析 表2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家庭累积风险与师幼关系、幼儿心理韧性呈显著负相关;师幼关系与幼儿心理韧性呈显著正相关。2.4 调节效应检验 采用H a y e s开发P R O C E S S宏程序模型1检验调节过程,使用B o o t s t r a p方法来确定调节效应的显著性。表3检验结果显示,家庭累积风险对幼儿心理韧性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家庭累积风险与师幼关系的交互项对幼儿心理韧性的负向预测作用亦显著。模型估计结果验证了师幼关系在家庭累积风险与幼儿心理韧性之间调节作用。为了进一步理解师幼关系调节的作用实质,按照平均数上下一个标准差将师幼关系进行高低分组并绘制简单效应分析图。结果表明,当师幼
38、关系处于较低水平时,家庭累积风险对幼儿心理韧性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B s i m p l e=-0.0 9 4,S E=0.0 3 7,t=-2.5 4 6,P0.0 5);当师幼关系处于较高水平时,家庭累积风险对幼儿心理韧性的负向预测作用亦显著(B s i m p l e=-0.2 9 3,S E=0.0 4 6,t=-6.4 2 0,P0.0 0 1)。可以发现,随着师幼关系水平的增高,家庭累积风险对幼儿心理韧性的负向预测作用持续减弱。从图2可以看出,高师幼关系(v s.低师幼关系)对幼儿心理韧性的提升程度随着家庭累积风险的增加而不断减小,显示“杯水车薪”调节模式。即在低0921 中国健康
39、心理学杂志2 0 2 3年第3 1卷第9期 C h i n aJ o u r n a l o fH e a l t hP s y c h o l o g y 2 0 2 3,V o l 3 1,N o.9 家庭累积风险时,师幼关系确实可以缓冲家庭累积风险对幼儿心理韧性的消极影响;但随着家庭累积风险水平的不断增高,这种缓冲作用在逐渐减弱和丧失。图2 师幼关系对家庭累积风险和感知幼儿心理韧性的调节作用3 讨 论3.1 幼儿心理韧性在不同家庭累积风险的差异 研究从幼儿心理韧性的整体情况及其在不同家庭累积风险指数的差异比较,对幼儿心理韧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幼儿心理韧性总体上呈正态分布。根据等级划分标
40、准,绝大部分幼儿具有相应的抵御风险的能力,心理韧性发展处于正常范围;有一小部分幼儿在遭遇生活的逆境或压力时会表现出更多的困难。这与已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3 8。其次,本研究发现幼儿的心理韧性在不同家庭累积风险指数上差异显著。具体来说,在家庭累积风险指数为03的幼儿中心理韧性下降最为明显;其后家庭累积风险指数每增加1,幼儿的心理韧性水平随之降低,但差异并不显著;当累积风险指数增加至6时,幼儿的心理韧性与家庭累积风险指数为05的幼儿无显著差异。这表明,尽管随着家庭风险因素的增加,幼儿心理韧性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仍有许多暴露于逆境中的个体能表现出心理韧性3 9-4 0。抗逆力运作过程模型认为,这是逆
41、境与个体内部在交互过程中引发了积极转化的结果;但这种结果只发生于部分群体之中4 1。同时,本研究还测查了幼儿家庭累积风险因素。结果显示,被试幼儿所在家庭的累积风险指数较低,8 0%以上的幼儿家庭累积风险指数2,这说明大部分幼儿有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具体来说,幼儿暴露的3类家庭风险从高到低依次是家庭氛围风险、家庭资源风险及家庭结构风险。其中,家庭氛围的3类因素全部暴露较高风险指数,至少有4 6.9%的幼儿面临13种家庭氛围风险,如亲子关系差、家庭嘈杂度高等。这表明与处境不利儿童相比,一般家庭儿童面临与精神环境有关的家庭氛围风险更多。当家庭的结构风险、资源风险较低时,或者说家庭生活物质资源条件达到
42、一定水平后,家庭成员往往会出现更高的心理需求4 2。此时,更应该关注家庭精神生活环境的构建,满足家庭成员更高心理需求,以降低增加家庭氛围风险的可能性。3.2 家庭累积风险对幼儿心理韧性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家庭累积风险显著负向预测幼儿心理韧性,相对于单一风险,暴露多个风险的个体会有更糟糕的发展后果。家庭系统理论(F a m i l yS y s-t e m sT h e o r y)将家庭看作一个按照一定互动规则而运作的完整系统,家庭内部各成分间相互作用,家庭某一特征会对整个家庭系统或子系统产生影响4 3。家庭累积风险几乎涉及家庭系统所有亚系统(夫妻、亲子和同胞),因此,家庭风险因素的累加必然导致
43、家庭功能受损,影响系统内的每一位成员。如果父母面对压力时表现出更多的消极情绪,不仅会影响幼儿的情绪感受,还会形成消极、紧张的家庭氛围,导致幼儿缺乏家庭的关爱与支持,难以使其形成较强的心理韧性4 4。总之,家庭作为个体早期重要的成长环境,存在于其中的风险因素并非彼此独立,家庭累积风险更消极地影响了幼儿心理韧性的发展。3.3 师幼关系的调节作用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家庭和学校子系统对儿童发展发挥协同作用4 5,本研究结论也很好地支撑了这一点。首先,无论低还是高家庭累积风险,高师幼关系幼儿的心理韧性水平均高于低师幼关系幼儿,这表明师幼关系可以有效缓冲家庭累积风险对幼儿心理韧性的消极影响。在良好师幼关系
44、的氛围中,教师更多给予幼儿及时且支持性的回应,幼儿很容易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认可,这更有利于幼儿良好行为的培养、自我认知能力的发展及积极自我意识的建立,也有利于幼儿良好社会适应与交往能力的发展2 6,4 6。其次,高师幼关系在家庭累积风险与幼儿心理韧性关系中的调节效应符合“杯水车薪”模式。即高师幼关系的保护作用仅在低家庭累积风险时起作用,高家庭累积风险削弱了师幼关系的保护,师幼关系的保护作用伴随着家庭累积风险的升高而逐渐减弱甚至消失。所以,当幼儿处于高累积风险家庭,面对家庭结构的分崩离析、家庭资源的匮乏或家庭功能失调、亲子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风险,家庭(尤其是父母)作为情感最主要来源的意义不复存在时
45、,幼儿可能遭遇多种困境,出现各种适应性问题。此时,尽管师幼关系在幼儿心理韧性中具有保护作用,但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很难接收教师给予的支持,师幼关系发挥的作用就表现出有限性。因此,教师可以使用累积风险方法协助更精准地识别高风险1921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 0 2 3年第3 1卷第9期 C h i n aJ o u r n a l o fH e a l t hP s y c h o l o g y 2 0 2 3,V o l 3 1,N o.9 儿童,提示家庭风险的全面干预4 7。心理韧性发展良好的个体更容易接近内心的真实体验,既容易与客观现实保持一致,又可以保持灵活性,善于适应新的环境并随之改变
46、2 8。而危险与保护性因素之间的抗衡决定个体能否达到韧性状态4 8。本研究采用累积风险模型考察家庭环境的多重风险,研究结果清晰地体现出家庭成长环境对幼儿心理韧性的关键作用以及良好师幼关系构建的积极意义。本研究发现幼儿的心理韧性水平发展较好,甚至在家庭累积风险指数增加的情况下,依然有幼儿保持一般甚至超于一般的心理韧性,这无疑是令人鼓舞的。然而,同样很明显的是,部分幼儿的心理韧性表现并不好。因此,他们就需要额外的监测、支持或早期干预。同时,研究结果对于明确家庭教育的职责、构建家庭与幼儿园有效协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研究也发现,师幼关系在家庭累积风险达到一定水平时对幼儿心理韧性的保护作用是有限的。
47、因此,家庭在幼儿心理韧性培养中是处于第一位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后续的研究可以继续扩充家庭累积风险因素,如子女数量等,以为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提供更多的参考借鉴。参考文献1S h i n e rRL,M a s t e nAS.C h i l d h o o dp e r s o n a l i t ya sah a r b i n g e ro fc o m p e t e n c ea n dr e s i l i e n c e i na d u l t h o o dJ.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P s y-c h o p a t h o l o g y,
48、2 0 1 2,2 4(2):5 0 7-5 2 82 于肖楠,张建新.韧性(r e s i l i e n c e)-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 0 0 5,1 3(5):6 5 8-6 6 53W e r n e rE,B i e r m a nJM,F r e n c hFE,e t a l.R e p r o d u c t i v e a n de n v i-r o n m e n t a l c a s u a l t i e s:Ar e p o r t o nt h e1 0-y e a r f o l l o w-u po f t h ec h i l
49、 d r e no f t h ek a u a i p r e g n a n c ys t u d yJ.P e d i a t r i c s,1 9 6 8,4 2(1):1 1 2-1 2 74 刘文,于增艳,林丹华.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元分析J.心理与行为研究,2 0 1 9,1 7(1):3 1-3 75 占淑玮,杨宁.农村学前儿童心理弹性对行为问题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心理科学,2 0 2 0,4 3(4):9 6 9-9 7 66S a n d e r sM T,W e l s hJA,B i e r m a nK L,e ta l.P r o m o t
50、 i n gr e s i l i-e n c e:A p r e s c h o o li n t e r v e n t i o ne n h a n c e st h ea d o l e s c e n ta d j u s t-m e n to f c h i l d r e ne x p o s e dt oe a r l ya d v e r s i t yJ.S c h o o lP s y c h o l-o g y,2 0 2 0,3 5(5):2 8 5-2 9 87D u b o w i t zH,T h o m p s o nR,P r o c t o rL,e 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