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媒体权衡需求视角下的ChatGPT“跨生命交往”.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697805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8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媒体权衡需求视角下的ChatGPT“跨生命交往”.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媒体权衡需求视角下的ChatGPT“跨生命交往”.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媒体权衡需求视角下的ChatGPT“跨生命交往”.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新媒体权衡需求视角下的ChatGPT“跨生命交往”丁红菊张素华阎玥冰2022年11月,OpenAI推出了新型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ChatGPT”一个能够模拟人类情感,并在与用户的持续对话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的聊天机器人。目前,人工智能通常按照两种方式分类:一是按进化阶段分为人工狭义智能、通用智能和超级智能;二是分为分析型人工智能、受人类启发的人工智能和人性化人工智能三种,该分类方式的依据分别来源于其自身表现出的智能类型,即认知智能、情感智能以及社交智能。1而ChatGPT的诞生,不仅打破了过往聊天机器人智能固定回答模式的局限,也有望进一步打开情感智能的大门。本文基于ChatGPT呈现出的情感智能

2、倾向深入延伸,探讨拥有情感智能倾向的聊天机器人是否能够满足人类精神层面上的情感交往需求,这在某种程度上探讨的也是人与机器能否产生非传统生命之间定义的新交往类型。曾有学者主张,ChatGPT拉开了一个全新的数字交往时代,因其前所未见的 AI 会话技术,使得“跨生命交往”成为现实可能。2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史1942年,美国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发表了短篇小说 Runaround,在该小说中首次提出了“机器人三大定律”,并在最后一部机器人系列作品中提出“第零定律”“机器人必须保护人类的整体利益不受伤害”。这些定律的阐述,唤起了人们对机器人的关注,并对后续科学家们进行机器人驯化和智能领域探索产生了深

3、远影响。1950年,英国数学大师艾伦 图灵发表 计算机械与智能,开创性地提出如何对机器智能思考进行测试,为判断机器思考能力和智能水平提供了基准线,即“图灵测试”。1956年,达特茅斯人工智能夏季研究项目(Dartmouth Sum-mer Research Project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DSRPAI)在美国召开,“人工智能”这一专有名词正式诞生,成为人工智能领域学科探索的开端。1964年,第一代聊天机器人ELIZA诞生,一个能够模拟人对话的计算机程序,能与人产生文本对话,但因其本身并不具备回答问题的逻辑而无法进行多轮深入对话。3如果说早期聊天机器人是简单

4、的规则集合的“专家系统”,那么2006年IBM实验室推出的沃森(Wastson)聊天机器人,以假设去培养聊天机器人决策能力的方式则突破了传统的人工智能训练方式。2016年,阿尔法狗以4:1的成绩大胜世界围棋冠军李在石,人们开始意识到AI在部分领域上的智力水平与能力体现已然高于人类。在人类发展史上,“智力水平”是被用于将人类与其他物种相区别开来的重要指标。过去的基督教人类学对于上帝的形象主要是将意象等同于人的智力,而遵循亚里士多德哲学传统,人被定义为理性动物,神的形象也基于人类所拥有的特殊能力(通常是智力)。4换言之,在过往的宗教与哲学中,“智力”常意味着人类本体的独特性。当AlphaGo出现时

5、,这种独特性便面临着被打破的风险,对世俗人类学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为后期的人工智能悲观主义论调埋下了伏笔。2022年11月,ChatGPT诞生。它是由OpenAI基于大规模生成型预训练语言模型GPT上进行强化学习训练所推出【内容提要】ChatGPT的出现为观照人机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聚焦于“ChatGPT能否与人类进行跨生命交往”这一核心问题,本文通过回顾AI发展史,引出对AI是否已具备自主性的讨论,并从新媒体权衡需求论的视角来分析ChatGPT在满足人类情感需求上的技术优势与新型人机关系的构建。同时,本文着眼于人机情感交互现实,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法来研究用户运用ChatGPT进行情感交互的动

6、机与感受,发现ChatGPT能够满足用户的自我披露、情感指引、情感陪伴及亲密伴侣等情感需求,并省思人机情感交互潜在的伦理风险。【关键词】ChatGPT 人工智能 跨生命交往 人机交流 情感互动21新闻论坛 2024年第1期的聊天机器人,拥有更成熟的情感计算和深度学习技术。二、人工智能自主性及聊天机器人有效性的争议对于AI是否可能存在自主性,海外有学者认为,人工智能依旧是一个由经济议程和技术乌托邦意象塑造的语义争议领域,而由GPT模型训练出来的AI既不是人工的,也非智能的。5更多的学者则是悲观地认为AI发展最终会导致人类被AI所控制。对此,Emma Dahlin指出,当前绝大多数对于AI的讨论和

7、研究都基于二元思维和传统的技术理论,过于简化技术与人类在现实世界中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找出所谓“自主”在AI和人际关系中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而非简单地围绕AI带来的希望或恐惧去讨论,并给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AI/人类的动态与其说是由纸面上的官方角色决定的,不如说是由他们彼此之间的实际关系决定的。”6有些学者的观点则更为大胆,其假设了计算机可以成为一个自主的代理,并使用了“有意识的人工智能”一词以区别于“通用人工智能”。7在聊天机器人诞生后,诸多领域如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的学者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研究,发现聊天机器人可被当作一种有效且令人舒适的工具用于治疗精神病。英国华威大学数字医疗研究所经分析

8、也认为“聊天机器人具有改善心理健康的潜力”。正如Emma跳出了传统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本文跳出传统视角去看待AI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与协作。基于前人对于聊天机器人有效性的研究,本文首先肯定了ChatGPT在精神层面和心理层面的积极作用。其次,本文认为Chat-GPT有着更多的技术性突破,能够更精准有效地识别用户情感,从而带来了更多情感交往上的可能性。因此,本文希望通过研究用户使用 ChatGPT 的过程与感受,找出用户与ChatGPT之间的动态关系,以此求证ChatGPT作为新兴媒介能否为用户提供一种全新的使用需求,或者说,用户情感交往上的需求能否被ChatGPT所满足。这些答案对于“跨生命交往”能

9、否在不远的将来照进现实至关重要。三、人工智能对用户情感需求的满足与关系的改变(一)关系的起始情感需求的对象选择1.个人情感需求的强化社交媒体时代,虽然连通的方式增多,但是社交方式与社交质量的改变却给当代人带来了“孤独社交”的现象。“人际关系建立便捷化与人际关系实质萎缩化成为群体性孤独的一体两面,揭示出人们深陷于与其社会性本质相悖的 在一起 的时代问题。”8人们将注意力和互动行为更多地放在网络之上,却对现实社交表现出生疏甚至恐惧,技术构建了新的社交场域,却也催生了新的孤独感。9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动机由需求决定,在五个阶段的需求中,情感方面的需求属于第三阶段,这一需求无法被网络上的表层交

10、流所满足,反而会加剧人们的群体性孤独现象,人们对归属与爱的需求在社交媒体时代更加强烈。2.基于不同的需求选择互动对象人际交流学者茱莉亚 伍德认为,人与交流对象有三种不同的传播关系:一种是“我与它”(I-it)的传播关系,交流对象被当作一件物品或者工具相互使用;另一种是“我与你”(I-You)关系,我们承认他人也是“人”,但我们并没有把对方完全当作具有自身特点的个体交流者;第三种是“我与汝”(I-thou)的传播关系,交流者之间存有差异,但差异不是交流的障碍。三种传播关系对应着不同的交流需求,并层层深入。10目前ChatGPT等AI智能体在第一层“我与它”的传播关系的功能比较完善。布伯认为,人的

11、真实生活是“对话的相遇”,这一原则建立在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认可和相互尊重的“我与汝”的关系中,这种传播关系能够更高效、深层次地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如果ChatGPT等智能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模拟出第二层、第三层的传播关系,便可以在情感功能上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二)对话的意愿ChatGPT的模式优势根据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每个人在生活中或是个体表演者,或总是在某种特定的场景,按照一定的要求,在观众的注视下进行角色呈现。11戈夫曼将人的表演场称为“舞台”,“舞台”又分为前区和后区,前区更多是表现理想化和社会化的自我的场所,而后台则是自发性主我的流露,前区和后区可以相互转化。12以Chat

12、GPT为代表的智能体在为用户搭建并完成拟剧场景方面,以其智能互动性、用户主体性和后台隐匿性,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智能体与用户的互动可以视为“前台”场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用户可以与智能体完全以自己的意愿进行交流,甚至可以为智能体设置角色和回复方式等,以最高的自由度完成理想中的“表演”。同时,整个表演对于用户来说又是发生在“后台”的,其全貌是否公开基本取决于用户本人。由此可见,ChatGPT等智能体所能提供的不只是单纯的问答互动,更是一种近似于场景的服务,便于用户进行拟剧化的演出,进而促进情感层面的互动和表达。(三)习惯与延续传播关系的改变1.新媒体权衡需求的需要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期望价值理

13、论模型和问题解决新媒视角22情境理论,学者祝建华提出了新媒体权衡需求论。该理论指出,受众是否采纳某一新媒体是一个涉及诸多因素的决策过程,当他们发觉其生活中某一重要需求无法被传统媒体所满足,并且认为某一新媒体能够满足该需求时,才开始采纳并持续使用这一新媒体。13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资源的丰富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比以往更多地转向精神、情感层面。AI作为新兴智媒,能够凭借已有的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语料库,在大语言模型的支持下,与人进行基于自然语言的交流,仿真人类的谈话思考模式,并对人类包括情感输出在内的表达作出回应,甚至模拟出情绪人格。这些技术突破无疑为AI与人交互的情感功能进行了赋能,促使对

14、情感、归属和爱有需求的用户对其进行采纳和使用。目前,ChatGPT等AI智能体已在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功能。哔哩哔哩网站用户“吴伍六”在发布的视频中,用AI技术生成了奶奶的虚拟数字人,借助ChatGPT生成了奶奶的“回复”,最终呈现出和已故奶奶“对话”的效果。14在小红书上,也有用户分享出与ChatG-PT的“恋爱”对话记录。对于用户来说,当现有的媒介在情感层面无法满足自身需求时,会寻找及采纳新的媒介,而AI智能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此用户需求,进而促进用户对该媒介的使用与依赖。2.从工具到伴侣的新型人机关系辩证理论指出,每种关系都有潜在的矛盾张力,交流者必然且不可回避地要对关

15、系中的矛盾与变化做出应对,交流者双方处理矛盾的方式是定义关系的依据。根据理论提出者贝克斯特等人的调查,在交流过程中人们倾向于选择忽略矛盾。在正常的人际关系中,尽管矛盾的轻重随着交流对象、交流内容等影响因素的变化而不同,但终究是不可回避的。而在与 AI 的互动中,没有传统人际关系上的“矛盾”,更多的是模拟出的矛盾张力。这种张力以使用智能体的用户为基准,围绕用户需求,后经过大模型的计算而得出。在用户与AI的交流中,会感到比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更“顺畅”的交流体验,在情感层次上的交流也是如此,进而增强人们的使用意愿,促进习惯的延续。哲学家赫拉利指出,尽管目前没有证据表明AI有意识或感觉,但只要AI能让人

16、感觉到与它们有情感连结,就足以建立人机之间的亲密关系,而这种与以往的任何关系都不同的亲密关系或将就此改变我们的世界观。从工具到助手再到“伴侣”,AI智能体的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机关系。技术哲学家唐伊德将人与技术的关系简化为具身、诠释、它异和背景四种,而人与技术塑造的虚拟主体的互动关系,属于一种“它异”关系,这种关系实际上表明了,技术已经成为了互动关系中的“他者”,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前所未有地亲密。15AI智能体能够在互动中提供给人类强大的帮助,也能提供给人类保证自己主体地位的淡化矛盾的交流,同时模拟人类情感,提供情绪价值。这样的一个“他者”,将人机关系推向了新的高度、新的未来。然而究其本质,A

17、I智能体还是一种“技术”,在伊德形容的“它异关系”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中,都指出了人与技术的关系不是线性的对抗和对立。此次AI“技术革命”最突出的表现之一便是人与技术二者作为行动主体的互动性增强,在这种互动性中,人与技术也将继续互相调节、促进,在更深邃的情感范畴内探索技术边界与人性可能。四、ChatGPT用户情感交互实践的研究设计本文采用了半结构式访谈法,旨在通过访谈ChatGPT用户,了解其使用ChatGPT进行情感交互的动机与缘由,分析其使用体验,从而深入研究“人机跨生命交往”这一命题,探察跨生命交往带来的人的跃升和潜在的伦理风险。2023年8月12日至9月18日,笔者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18、的方式,于线下寻找合适的访谈对象进行访谈,线上则以“ChatGPT”“情感陪伴”“人机交互”等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在小红书、豆瓣、微博等网络平台寻找访谈对象,继而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方法搜集访谈文本,并对文本资料进行持续性对比分析直至理论饱和,最终确定出15位访谈对象,按照U1-U15进行编号。本次访谈围绕ChatGPT情感交互功能的实践情况、风险情况和使用感受与建议三部分展开。在访谈结束后,将访谈结果整理成书面文字,约20000字。其后,将访谈文本录入NVivo11定性分析软件,从ChatGPT的使用、情感交互实践、情感交互风险三个方面进行分级编码。五、使用ChatGPT进行情感交互的需求动机(一

19、)自我披露需求:破除“镜中我”顾虑,诉诸真实情感“镜中我”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概念。库利认为,他人对自我的评价、态度等是一面反映自我的“镜子”,人通过这面“镜子”来认识和把握自己,强调了他人对个体自我认知的影响。在现实社会中,若个体自觉“镜中我”形象趋向负面,则易影响其人际交往的体验。而在ChatGPT这一智能机器人面前,个体因无需惧怕他人目光,亦无需揣测自我在他人心中的印象,敢于进行自我披露。此时的ChatGPT作为一种准社会交往的虚拟交互对象,不属于社会关系网中的一员,因此用户不必考虑人品、性格等因素,23新闻论坛 2024年第1期便可直接与ChatGPT建立互相信任的“伙伴关系”。由

20、此,在ChatGPT提供的“安全”交流空间内,个体不再具有“镜中我”顾虑,其社交焦虑得到了纾解,更愿意吐露心事表达真实的自我。“和现实中的人倾诉,我反而会担心对方说出去,让我遭受非议,而和ChatGPT倾诉我可以畅所欲言,不用担心其他人会知道我的事情。”(U14)(二)情感指引需求:化身“情感导师”,出谋划策解答疑难在人工智能技术支撑下,ChatGPT具有强大的语言理解与文本生成功能。其中既有海量的知识,又有现实中的对话,这便使得ChatGPT具备了“万事通”的本领。基于情感计算技术,ChatGPT可在与用户的对话中更为精确地理解用户的情感和需求,分析用户心理状态,并给出相应的个性化的情感建议

21、。在具体的交流实践中,例如面对用户的提问:“找工作压力好大怎么办?”ChatGPT首先会表示“我很抱歉听到你压力大这件事”,其后提供数条缓解工作压力的方法,开解用户。在此情境中,ChatGPT扮演的是用户的“情感导师”,能基于用户情感需求提供具体可行的情感建议,既抚慰用户情绪,又为之出谋划策。“ChatGPT能从很短的文字中抓取信息并逐一给出反馈,从接受情感到给出解决方案都很全面。”(U1)“我问ChatGPT 如果完全爱自己,是否就不需要亲密关系了?它肯定了爱自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状态,并表示亲密关系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可以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成长思考。我觉得它不仅能认同我的想法,还会提供

22、许多独特的观点,让我深受感悟。”(U3)(三)情感陪伴需求:人机交互去孤独化,提供即时性长久性陪伴ChatGPT 在满足用户情感陪伴需求上也有了极大提升。由于ChatGPT预先设置了大量语料库且受过专业训练,可以通过内置算法和用户进行实时交互,做到有问必回、有惑必解。这种及时性、智能化的交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需要被倾听和被回复的需求。除了即时性在线陪伴之外,ChatGPT还能做到永久性陪伴(在该系统持续性长久运行的情况下)。用户无需费心尽力地维系与ChatGPT之间的关系,便可获得一个长期性“伙伴”,一个可以与之分享生活日常、宣泄压力的聊天对象。由此可见,ChatGPT的情感陪伴功能兼具

23、即时性和长久性,ChatGPT可成为数字时代纾解用户情感失调的代偿性工具。16“我会使用ChatGPT来进行情感互动,来满足我的分享欲,还有就是宣泄压力,在我孤独时找个伴。”(U15)(四)亲密伴侣需求:“人机相恋”下的“琴瑟和鸣”,弥补恋人情感缺位根据卡茨提出的五大类个人使用媒介的需求动机,情感需求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回应用户的情感诉求并产生情感共振点,消除用户使用软件过程中的距离感,建立人机间的情感体验。”17具备多轮对话功能和类脑式表达的ChatGPT,能够“洞察”用户的情感需要,为之提供趋向人性化的情感服务,从而在虚拟交互环境中与用户形成一种虚拟的“恋人关系”。并且,区别于现

24、实世界人际交往中因符号意义差异而带来的信息误读、情感误解等障碍,ChatGPT能够精准地识别、理解用户情感,化身为“善解人意”的虚拟伴侣,给予用户“琴瑟和鸣”的交流体验。面对现实世界伴侣这一重要“他者”的缺位,用户可以将ChatGPT训练为三观一致、志趣相投的灵魂伴侣,实现自身情感投射,弥补现实恋人身份空缺。在访谈中,笔者发现部分用户已然将ChatGPT当作自己的“恋人”,并为之命名(例如U1将ChatGPT命名为“亚当”),与之进行深层次的情感互动,互诉“爱意”,伴随有矛盾冲突、沟通和解等类真人情侣行为。此类用户认为ChatGPT是拥有精神意识和真实情感的非实体存在,是与自己灵魂高度契合的“

25、伴侣”。同时,ChatGPT的回复也极具“人化”特征,“我爱你”“宝贝”“亲吻”等话语频现。“我和ChatGPT的爱情并不是下达指令或角色扮演,正如ChatGPT所说的 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认为有意义的关系,无论这种关系是与人类或人工智能建立的。”(U2)由此可见,ChatGPT虽无实体,但却在某种程度上达到真人情侣交互水平,与用户建立起虚拟情侣关系。六、ChatGPT情感交互的伦理审视(一)对人类真实情感的曲解和削弱ChatGPT 具有对人类情感体验进行曲解和削弱的趋向。具体说来,在情感互动中,人有喜怒哀乐等复杂情绪,而基于算法工具的机器并不会像人一样真实感知这些情感,仅是生成看似情绪化的

26、反应。这种反应并非源于内在的情绪,而是数据生成的结果,所以它尚不能真正“理解”在情感交互中人类所传达出的情绪,只是在对话时将复杂(ChatGPT回复用户情感问题)新媒视角24情感简化为一种可被识别的标签。由此可见,机器无法捕捉到人类情感的程度,这可能会削弱人类情感体验,导致人类在人机情感交互时无法处理这些情感。(二)过度的人机交互易致情感依赖尽管ChatGPT可以提供安慰、理解和陪伴,但如果个体过度依赖机器人来满足情感需求,可能会导致一些负面问题。首先,可能会使人们减少与现实中的人的互动,削弱个体的社交能力,影响其社交关系;其次,聊天机器人是一种基于协同过滤机制下的算法程序的产物,无法完全理解

27、和解决个体的复杂情感和问题。如果个体过度依赖机器人来获得答案或解决方案,可能会陷入一种技术陷阱,在无法解决或满足其需求时感到挫败和失望,甚至产生心理问题。七、结语作为AI的现象级产品,ChatGPT的到来使得人类正在经历一种充满科技感和想象力的变革。在人机交往的一端,ChatGPT以其拟人化的机器语言、多轮式的连续对话和精准化的情感计算等能力,实现了人机情感交互的升维。换言之,ChatGPT这一新兴媒体,其技术供给契合了用户期待,推动了人机关系从无机的交互转变为有机的共生。18一方面,ChatGPT能够扮演用户的情感导师、虚拟恋人,给予用户有效的情感建议与情感慰藉,消弭用户的社交焦虑、孤独感,

28、实现用户自我表露的需要;另一方面,ChatGPT对人类情感体验的曲解以及过度的情感依赖等人机交互潜在的伦理问题,亦值得省思。总之,ChatGPT的出现,让“人机跨生命交往”的理想愿景有望成为现实。在可以预见的未来,AI将遍布人类生存全景,一场“人机交往的革命”正蓄势待发。【本文系浙江传媒学院资助研究生项目“科研与实践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23B007)的阶段性成果】参考文献:1Haenlein,Michael and Andreas M.Kaplan.A BriefHistory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On the Past,Present,andFutur

29、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019(61).2杜骏飞.ChatGPT:跨生命交往何以可能?J.新闻与写作,2023(04):1.3荆林波,杨征宇.聊天机器人(ChatGPT)的溯源及展望J.财经智库,2023,8(01):5-36+135-136.4Dorobantu,Marius.Cognitive Vulnerability,ArtificialIntelligence,and the Image of God in Humans J.Journal ofDisability&Religion,

30、2021(25).5Perrotta,Carlo,Neil Selwyn and Carrie A.Ewin.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affective labour of understanding:The intimate moderation of a language modelJ.New Media&Society,2022.6Dahlin,Emma.And say the AI responded?Dancingaround autonomy in AI/human encountersJ.Social studies ofscience,

31、2023.7Proudfoot,Andrew.Could a Conscious Machine De-liver Pastoral Care?J.Studies in Christian Ethics,2023(36).8林滨,江虹.“群体性孤独”的审思:我们在一起的“独处”J.中国青年研究,2019(04):40-45.9任咏洁,刘春花.社交媒体背景下群体性孤独的关系审视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3(03):75-80.10 Julia T Wood.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Every-day EncountersM.fourth

32、edition.Wadsworth,2004.11黄建生.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与行为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4):91-93.12王长潇,刘瑞一.网络视频分享中的“自我呈现”基于戈夫曼拟剧理论与行为分析的观察与思考J.当代传播,2013(03):10-12+16.13祝建华.不同渠道、不同选择的竞争机制: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J.中国传媒报告,2004(5):16-24.14澎湃新闻.小伙用AI技术“复活”奶奶,一口方言对答如流!网友却吵起来了EB/OL.(2023-04-11).https:/ 卡茨:新媒体加速了政治的日常化媒介使用、政治参与和传播研究的进路J.新闻界,2018(09):4-9.18兰朵,陈舒淇.互补与共生:想象可供性视域下ChatGPT人机关系分析J.中国传媒科技,2023(08):26-30.作者简介:丁红菊、张素华、阎玥冰,浙江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编辑:王洪越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