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媒介变革中网络文学现实观照的幻像强化——从Internet到Sora的技术迁跃.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613242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4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媒介变革中网络文学现实观照的幻像强化——从Internet到Sora的技术迁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媒介变革中网络文学现实观照的幻像强化——从Internet到Sora的技术迁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媒介变革中网络文学现实观照的幻像强化——从Internet到Sora的技术迁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数字经济与社会媒介变革中网络文学现实观照的幻像强化从Internet到Sora的技术迁跃禹建湘张浩翔*中南大学人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12摘要:网络文学的媒介提供了一种虚拟空间的文化交流与精神对话方式。伴随着互联网媒介生产技术从早期诞生到 SoraAI 问世的持续发展,文艺同社会生活边界的日渐模糊,进而打破了以往同社会存在遥远距离的束缚,以一种超现实的虚拟空间状态进入社会大众的生活。网络文艺创作将个体“无意识之思”通过超现实的叙事表达在集体“无意识之思”的公共语境空间内,并通过一种“在场”式体验的创作同创作者与阅读者构成共同的语意空间。而由于公共语境空间的平等交流性,读者与创作者都在他者介入的

2、影响下参与到网络文艺在“自我理想”中找寻“理想自我”的过程中。关键词:网络文学;媒介生产;镜像理论;自我幻像;Sora;文生视频中图分类号:I0.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8505(2024)02001607doi:10.12189/j.issn.16728505.2024.02.003TheReinforcementoftheIllusionofRealityReflectionintheMediaRevolutionofOnlineLiteratureFromtheInternettoSorasTechnologicalLeapYUJian-xiangZHANGHao-xian

3、g*School of Humanities,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12,ChinaAbstract:Therealmofonlineliteratureservesasaplatformforculturalexchangeandspiritualdialoguewithinavirtualspace.Withthecontinuousevolutionofinternetmediaproductiontechnology,fromitsearlystagestotheadventofSoraAI,theonce-distin

4、ctboundariesbetweenliteratureandsociallifehavegraduallyfaded.Thisliberationfrompastconstraintshasallowedliteraturetoper-meatesocietalexistence,seamlesslyintegratingintothelivesofthegeneralpublicwithinasurrealvirtualspace.Creativeworksinon-lineliteraturearticulateindividualunconsciousthoughtswithinth

5、ecollectiveunconsciousthoughtofthepubliccontextthroughsurrealnarratives.Adoptingapresencestyleofexperience,creatorsandreaderscollaborativelyconstructasharedsemanticspace.Giventheegalitariannatureofthepubliccontext,bothreadersandcreatorsactivelyinfluenceoneanother,contributingtotheexplora-tionoftheid

6、ealselfwithintherealmofself-idealization.收稿日期:20231226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络文学观照现实的审美转向研究”(项目编号:21BZW59)。第一作者:禹建湘,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南大学研究基地主任,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通信作者:张浩翔,男,博士研究生,利兹大学(UniversityofLeeds)访问博士研究生,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南大学研究基地秘书,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引用格式:禹建湘,张浩翔.媒介变革中网络文学现实观照的幻像强化从 Internet 到 Sora 的技术迁跃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2024,43(2):1622.第 43卷第 2 期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3月Vol.43,No.2JournalofXihua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Sciences)Mar.2024Keywords:onlineliterature;mediaproduction;mirrortheory;self-imagery;Sora;text-to-video回顾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每当承载文学艺术的媒介发生变化时,都面临着新的艺术表征的挑战。无论是古代的“甲骨文”和古苏美尔(Sumer)的“楔形文字”,还是阿尔塔米拉(Altami

8、ra)和拉斯科(Lascaux)原始洞穴中的壁画,它们作为文化符号的表达方式展示了一种今天被视为文学艺术形式的话语体系,同时也承载了人们通过文艺作品实现“自我理想”的价值确认。在网络媒介背景下,从早期互联网诞生之初的虚拟与现实的交互,到如今 AI 模型 Sora 为代表的媒介技术不断发展,更进一步模糊了虚拟与现实边界,如何探寻并发现文学艺术在人们实现“自我理想”的过程中的作用,就需要以网络文艺在媒介中的语境变化为出发点,关注网络文艺对现实超现实幻象结构的反映。拉康(JacquesLacan)指出“自我的范围处于虚拟的边界上”125,网络文艺作为作者和读者认知自我的载体,位于作为可参照的象征界(

9、theSymbolic),为自我理想提供了现实参照。当我们面对网络文学艺术的现实观照时,不仅要关注到人在接受网络文学艺术时的身体参与程度,还不可回避地要面对“真实与非真实的区别已变得日益模糊不清了”2133的现实。我们关注网络文艺作品构造出了网络媒介生态下人们对超现实幻像的想象时,不仅要看到网络文艺作品读者的镜像阅读,还应当关注到作品创作者构成的镜像想象3。而这种超现实性也以自然状态存属于现实之中,但由于网络文学载体的形式特征,这种幻像也因此显得更加真实。一、“线上”与“线下”场域分隔中的现实感网络文学艺术的叙事创作从最本质的方式上看,就是将传统书写、口语等文本固定的方式通过网络媒介的数字化呈

10、现方式加以固定,并使文学艺术作品得以存续,这与传统文学在本质上是统一和一致的。当我们探讨网络文学创作者的叙事模式时,应该前置性地看到一个习以为常却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意识割裂了互联网的“线上”与“线下”关系。这是由于媒介技术对社会生活方式产生的深刻变化,我们因此在语言创作中引进了一种新的尺度4,于是自然地在生活中割裂了被称为“线上”和“线下”的语言表达方式。而这种被割裂的“线上”与“线下”的语言表达方式,正是网络文学艺术创作同传统的包括一切形式的文学艺术创作方式的割裂,同时也是我们潜移默化认知中的文学艺术作品意义传递的在场性差异。巴尔特曾经因为文学艺术的创作与生产之别,认为历史将导致作家的社会使命

11、与他继承于传统的工具之间发生明显断裂540。可当今天我们从网络媒介发展背景下的文学艺术作品创作来看,那个曾让文学批评家们热烈讨论的印刷媒介技术下的文学艺术创作,已经被我们先验地置于“线下”的语言之中,亦即我们如今网络文学艺术创作的“线上”方式之外,同那个时代曾经批判和关注的印刷媒介以外的以往所有媒介归置于一起。因此,当我们无可避免地谈论到文学艺术在新的媒介载体发展背景下时,也都是身处位于当时的历史阶段所发出的反思。这种反思的基本视角就是在割裂了“线上”与“线下”的位置之中,由此带来了这样的观念。网络文学带动的文学艺术叙事创作是一种变革,将互联网“线下”的在场性创作“革命性”地改变为互联网的“线

12、上”创作。“线上”与“线下”的在场性经验带给我们的位置归属也同样介入到了网络文学作品创作的在场性体验之中。网络文学的“线上”创作与“线下”创作都是一致的,通过故事以外的非在场方式进行的文学创作实践,二者的表达方式都是通过符号的意义表达出文学的艺术内涵。文学的“线上”创作并不会因为其互联网的符号表达而显示出那种非“线下”创作的幻像。因此,当我们研究和探讨网络文学艺术的创作时,就不应该囿于这样的割裂式的在场经验感官来分析,而应当避免先验性地将我们同互联网外“现实生活”的在场作为文学艺术创作的在场性分析。当前的网络文学作品的创作从行为本质上来看,都是创作者通过非在场性的方式将文学意象通过文本加以呈现

13、和表达。虽然从创作者的文字创作实践来看,这是文学艺术创作者自身介入到文学创作过程的实践,也是通过文本艺术将文学意象表征化的方式,或第2期禹建湘等:媒介变革中网络文学现实观照的幻像强化17许被看作是一种在场的创作。但是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区别于文学艺术的创作和文本记录中的差异性,看到文学的创造性不同于一般的任何形式上的文本记录。这在巴尔特的思考之中也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差异,他创造了单词“写感”(crivance),以此表示并非由一个作家,而是由一个普通记者所从事的写作,对于后者而言写作只是一种交流技术而已6100。因此,我们不能因为作者是真实地在网络媒介上进行的创作,就简单地把网络文学创作看成是在场性

14、的。OpenAI 在其官网上正式宣布推出的文本生成视频大模型 Sora,实现了通过作者与 AI 的自然语言交互直接生成艺术创作。Sora 的文生视频创作模式清楚呈现了作者创作与人工智能的场域分隔的状态:创作者将媒介场域外的真实体验和创作经验介入到媒介场域,而人工智能则在一种真实世界的镜像虚拟场域中运用其虚拟的创作规则创造出可镜像呈现于现实世界的真实图景。曾经不仅是网络文学艺术的创作,文学创作的一切形式下,文学作品的创作者都离不开通过在场的写作完成以完成创作的实践。然而,SoraAI 将文学创作者无可避免把自身创作意图介入媒介进行主观的在场性创作实践转变了即使在当下,从文学艺术创作实践来看,网络

15、文学艺术创作者进行的是以数字化“比特”为符号本体的信息方式叙事7,仍然是创作者同网络文学载体共处于统一场域下的在场性实践。但未来,Sora 创造的一种对现实镜像表现的虚拟世界和其自身运行的规则,带来的是媒介对场域创作者的在场性排斥。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来看,对网络文学的艺术创作本身而言,其中的创作者所在的场域是由创作者、媒介和现实生活构成的,并不是文学艺术本身的场域。而网络文学的艺术创作就是以非在场的方式通过文学叙事将现实的事件与观念加以呈现文学创作者并不是真实地置于文学艺术的意象,而是以“自我理想”为镜像去找寻文学艺术的真实意象,由此观照现实并创作出以文本方式呈现的文学作品。于是,当网络文学创作

16、出的艺术作品,表现出的真实便不再单纯是一些现成之物(如风景或海洋),而是人为地生产(或再生产)出来的“真实”(例如模拟环境),它不是变得不真实或荒诞了,而是变得比真实更真实了,成了一种在“幻境式的(自我)相似”中被精心雕琢过的真实2133。网络文学的创作早已脱离了那个在婴儿时期在镜子成像中发现和找寻“理想自我”的阶段。艺术的创作者无法置身于文学意象之中,镜像是唯一可以帮助网络文学创作者得以绕开遮蔽,窥视到概念之后的网络文学意象本身。他们使机体脱离了与它的实在之间的关系,或者说那种建立于内在世界(Innenwelt)与外在世界(Umwelt)之间的关系886,将自身同镜像中文学意象的在场性幻像,

17、理解为自身的文学创作在场。对网络文学的创作者而言,他自身是永远无法置身于文学艺术的意象之内,既无法成为意象的一部分,同时也由于文学意象本身的审美特性,他也无法将被遮蔽的文学意象通过自我的创作得以改变和扭曲。风中玫瑰的创作既是最早的一部在作者与读者互动中生成的网络文学作品,也同样是作者在同文学意象的交互中实现的作品创作。当“在吻风雨”“danny”和“阿木”等作者全程参与跟帖互动时,作者自身交流的场域也就不仅限于文学意象本身,而由于网络交互与网络文学媒介的载体一致,就在很大程度上也使得作者和读者与文学意象的呈现窗口置于了同一场域。风中玫瑰的创作作为一种读者和作者共同参与的代表,也为此后网络文学创

18、作中文学表达和内容生成的多源在场性提供了一种可遵循的模式。网络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中特别突出于满足个人欲望的实现,这些无意识的现实欲望可以通过创作者同文学意象镜像的联系得以实现。利奥塔(Jean-FrancoisLyotard)将无意识的欲望区分为了爱欲(Eros)和死欲(Thanatos)2168,但爱欲和死欲二者总是同时呈现并且交织于欲望之中。而当愿望与记忆的裂痕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并“竭力排除缺乏和差异而追求满足和认同感”167时,网络文学创作者的情绪自然地以在场的方式反馈在文学意象的幻像之中,由此带给创作者以真实的创作参与感。特别显著表现出的是,玄幻类网络文学作品中异能的获取等方式,都

19、是我们在讨论网络文学艺术叙事的创作在场参与时可以发现并窥视到的创作者前意识的欲望表达。网络文学创作者同文学意象的镜像交流中,思想的交流也进而加深了创作者对于自身位于意象场域的在场性感知。风御九秋的都市与玄幻作品归一中讲述18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了主人公吴中元穿梭在古今两段历史中的精彩生活。吴中元作为来自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在师徒感情、乡愁以及爱情等复杂的情感刺激下不断升级,最终登上王位。开放式的结尾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既有对爱憧憬的爽感,还有人物走向死亡的必然趋势。网络文学创作者通过文学意象的镜像所表达出的两种欲望隐藏在创作者的前意识之中,与创作者过往的愿望同现实之间的裂痕

20、有着紧密的联系。当创作者过往的愿望无法得到满足,而现实经验因此带来的冲突和割裂的痛苦记忆时,这种强烈追求改变的意愿就深刻地留存在意识图层之中。正如长乐里:盛世如我愿的作者骁骑校所言:“网络小说承担的是社会减压阀的功能,网文可以对抗生活的压力,能够让灵魂在那么一个短暂的时刻来到幻想的世界”9。二、文本现实映照形式的显实增强我们从网络文学创作的镜像在场体验中可以看到,正如巴尔特所讲的“形式是有价值的”539的那样,网络文学创作文本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在作者之外具备自身的独立性,也因此呈现出以类型文为代表的同质化特征。根据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的理论基础,媒介作为一种信息的发展与一定社会的经济文化现状密

21、切相关,一种媒介也会对所接触媒介环境的社会文化起到一种形塑的作用,这也体现在文化媒介在人找寻“理想自我”时的塑造影响上。网络文艺的内容生产和形式逻辑都是以网络媒介技术下社会生活关系的形式而发生着形式上的变化,也表现出网络媒介技术特征影响下文学艺术特质。当我们从网络文学艺术最基本单位的文本来看,网络文学文本同一切文学文本是一样的,其内容和形式本身是不具有真实性或者现实性,都是以符号为基本表征的意义再现。任何形式的文学文本都不能代替文本表现的意义空间,都是意义得以存续的象征性物,本质上是现实世界艺术化表达和重构的话语载体。这在 Sora 进行的文生图创作也得以展现。虽然 Sora 的创作是将人工智

22、能的虚拟世界和运行规则创作现实的艺术作品,但其智能虚拟世界仍然是根据现实世界的一种虚拟镜像,创作的来源也是根据现实的创作者表达的意义和经验需求。因此,即使 Sora 的创作形式是虚拟世界及其规则在现实世界的镜像表现,但其艺术化表达仍然是基于现实世界的艺术表达。艺术创作无论是口语文本,还是书写文本抑或是从印刷文本的出现到如今以比特数据存储为核心的文学文本,都远非仅仅产生现实的弱化意象或幻影,“它是围绕意义在重新描述、解释世界,即对世界进行再塑形”10113。网络文学艺术的文本并不会因为承载艺术的媒介性质而产生出本身独立的意义表达,他们都是那些隐藏在文本背后意义层面的映照。我们必须要注意到的是,当

23、探讨任何一种文学艺术的真实性时,都不以其文本的内容及其构成形式作为现实性观照的意义考量标准。因为一旦我们脱离了文学艺术文本背后的意义本身来看文本的内容和形式,就难免会陷入其中而无法窥探到被文本的内容和形式遮蔽的意义建构。网络文学的艺术形式同传统艺术形式的差异之中,文学创作的痕迹被覆盖式的创作方式抹去,尤其是文学创作的修改痕迹并不以显性的式样呈现,由此带来了文学艺术的形式特征更加凸显。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指出了“技术的意图和措施在发明和相继发生的革新方面有许多成功之处,这一事实决不能证明,技术的成就甚至能使不可能之物变成可能的”11。网络文学艺术的形式在技术革新下使得文本得

24、以在数字化的符码中依照规则而组合起来,形式的独立性彰显出创作者在无意识之前的意义表达。我们对于网络文学的形式的理解,不应该将其看作是类型主题下故事中情节的简单排列,而应看到网络文学文本内容在网络文学艺术的形式规则下呈现出的独特意义所指。早期网络文学作品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创造了以“:)”为代表的网络符号语言,由此可见网络文学在早期诞生之初就开始在数字化符号的艺术形式中创造、表达文学的独特意义。也同样表现了网络文学创作形式中的具体真实创造物。网络文学的艺术形式在网络媒介文化的先验性形式预设下,以其自身的逻辑表达出文学艺术的内容。这种意义在形式之下的动态也正验证了拉康所提出的观念,那就是“在能指下所指

25、不断地迁移,意义坚持所处的能指连环中,任何成分都不存在于它在某一时刻本身所能表示的意义中”8399-400。由于网络第2期禹建湘等:媒介变革中网络文学现实观照的幻像强化19文学的文本形式天然地受到网络媒介文化的影响,其本身就是对现实中网络媒介文化言语形式的反映,这也同时带来了作为网络语言形式的超现实表象。网络文学的语言形式能够让文学意象在网络媒介文化中形成自有的逻辑,而这一逻辑并不以内在的有意识行为介入到形式的生成。网络文学的“无限流”类型创作不仅显示了原生于无限恐怖“包罗万象”的题材创作形式,还体现了读者对网络文学创作中形式排列的深刻影响。当作家卷土在最终进化中打造了莱戈拉斯的反派形象后,受

26、到了书评区众多魔戒粉丝的抗议。最终,在内容的创作中文本向着莱戈拉斯反派形象淡化的走向发展。情节的创造需要言语形式呈现,无意识则将表现在形式上的塑性加以固定,使之不以内容的改变而表征出意义的消逝,并将依附于形式之中的特征遮蔽起来。保罗利科(PaulRicoeur)就以诗学创作的创新力量在实践经验领域中的情节创造来看其形式的表达,将其看作是以行为世界的“前理解”,即“意义结构、象征系统、时间特征为基础的”1099。网络文学的文学性不是因其故事而存在,所以形式能够将网络文学中的故事不仅仅是在连续次序的事件列举中展现,而是把这些事件组织成一个可理解的意义整体。前文业已论述了网络媒介使得网络文学作品上的

27、创作痕迹被抹去,而与此同时被抹去的痕迹还有依附在作者书写文字的形制,这在数字化的同质媒介文本符号下无法显现。我们要看到的是,被削弱的网络文学文本内容承载的意义并不是文学意义,而是创作者在传统艺术表达形式中置入的个人情绪和体验,而网络文学的形式则将隐含在纸张文字之中的作者意义消逝,从而将削减了创作的个体性介入。网络文学形式所带来的转变,进而也将叙事的注意力从陈述结果向陈述行为的转移,叙述时间特有的虚构特征更加突出。当网络文学的作品创作消失了传统文学作品中创作手稿的文本内容,形式上的文本覆盖替存了创作者瞬时间留存在形式上的印记,故而消散了将创作者的创作行为看作是文学意义镜像的视角。于是,透过创作者

28、个人创作痕迹在网络文学作品中的消解,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学作品的内容是在形式之下融入了创作者自身包含着情感、情绪和态度等痕迹的幻像。我们可以将闲散状态界定为意志的对立面,而意志显然是创作任何长篇小说的必要前提12,但附着在文学作品形式上个人意志的介入使得作品具备了创作者的个人色彩。虽然,网络文学的形式已经将附属在个人书写上的意志遮蔽而不再显现,但数字化的形式同样无法规避作为言语的文字载体,同样承载了创作者个人在思想等方面的痕迹,即使这样的痕迹已经相较于以往的书写文字下的痕迹更模糊,但我们也无可否认作为一种反映创作者意图的参与形式,网络文学的形式依然仍处于摆脱作者而独立存在的幻像之中。Sora 的

29、创作不仅将作者的痕迹直接遮蔽,更是直接以现实的创作规则(模型)和形式将虚拟的幻像呈现,发生了由创作者生成幻像到人工智能跳过人的创作意志直接创造出作品幻像的彻底变革。这一变革在未来将可能涉及到网络文学的创作、出版和 IP 改编全产业阶段,更加模糊甚至遮蔽了幻像与真实的边界。因此,我们可以预想到,伴随着网络文学的长期发展,形式的独立性将会更加凸显,也将会同传统文学形式上的独立性一样,以一种现实的逻辑存在于网络文学的发展之中。三、他者介入下的主体强化观照网络文艺的阅读场域是相较于传统艺术作品的阅读场域具有更加开放且更有互动性的特征,与之带来的不仅是读者能更高程度地参与和交流,还有作者和读者都能够在阅

30、读中聆听到他者的阅读体验。网络文艺带给读者的阅读体验,由于网络媒介拓展了读者接触和认知世界的范围与距离,也成为了作品阅读者们去了解那些未曾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世界图景。网络文学作品的故事也因此作为读者观照生活之外世界的一面镜子而存在于读者的阅读之中。网络文学阅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并不是封闭式的自我接受,网络文学平台的开放性和互动性让他者的声音也介入并置附于作品之上,这样,在真实之中,内在与外在、幻想与现实、自我与他者都聚合在一起167。网络文学不需要直接以完结本面世的创作方式而获得了开放的情节走向,能够在创作过程中调整情节和故事发展的走向。同时,网络媒介的高互动性让读者的声音在创作过程中就得以发出

31、,这为他者的想象参与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斗破苍穹作为一部现20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象级的网络文学作品,其创作过程就受益于作者天蚕土豆与读者的积极交流并采纳了许多读者的意见想象。名侦探修炼手册的创作更巧妙利用了网络互动的及时性,通过作者抛出案件与读者书评的互动,内容上将文本之外的读者评论介入到文本之中的主角行动中,以读者投票的选择来辅助内容中破案的完成,以此推动情节发展。如此创作方式不仅让读者能够在阅读中获得参与其中的巨大成就感,还融入了作者以外的读者群体想象。同时对读者而言,特别是未参与到互动中的读者而言,阅读的过程不仅是接受文本的过程,还是接收他者读者对在过往文本接受中情感

32、体验与反馈的镜像文本。因此,网络文学作品阅读的真实感并不仅仅是现实物的真实,还是将他者经验介入到网络文学作品这面镜像中的读者个人主体观照。现实世界中,当读者通过自身介入到网络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里,在个别实体的分离整体状态下将会获取到自身经验之外的主体完整性。拉康将主体借以超越其能力的成熟度的幻象中的躯体的完整形式,看作是以格式塔方式获得的,而在网络文学阅读的过程中,由网络文学作品带来的主体幻像中的完整形式是远超其能力的成熟度。网络文学艺术也不仅是文字文本在网络屏幕媒介的单一呈现方式,伴随着网络文学的“IP”改编和跨媒介创作,网络文学的阅读参与形式的多样化转变赋予了多重身体感官的接触,使得个体

33、在不同身体器官的参与下获得分离状态下的他者认知。起点阅读基于区块链技术将现象级的 IP“大奉打更人”打造出网络文学的首款数字藏品大奉打更人之诸天万界,限量 2000 份,衔接了番外一:劫后番外二:一统天下和番外三:庆功宴前三部番外,实现了将文学的音乐、建筑、绘画等元素的动能量化出来,以丰富的多样的全景画面调动了读者多重感官进行阅读。未来,Sora 对人工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镜像连接或许有极大可能将网络文学的 IP 改编进一步实现多感官的调动。与此同时,网络媒介的触角伸向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借助于网络媒介认知和感受世界的范围也因此拓展,时间在高速运转的数字计算中得以压缩。而作为网络文学的阅

34、读者,阅读网络文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他者对环境中自身“自我理想”的接受过程,而在每个关键时刻“我”对他人的参照都必须是时间化的,为的是将终结理解时间的时刻辩证地缩减为只持续了看的一刹那那么长8202。网络文学的阅读也借助了互联网媒介技术压缩时间和空间的便利条件,让阅读者也能够在网络文学阅读场域中的时空压缩下实现他者对自己应有位置和身体完整性的认知。巴尔特就将这种阅读状态下的时代看作是一种属于这个如此特殊的时代即身后时代的死亡,在此具有某种纪德主义的意味,意味着将读者视为“未来的身体”,将阅读视为交欢。无论是在互联网的界面阅读,还是在虚拟现实与现实增强技术加持下的网络阅读中,网络文学的阅读者调动身体

35、参与到作品的阅读,他们不仅是获得了那些隐藏在数字化网络文本符码背后的文学意义,还通过阅读网络文学的文本实现了同自身的“交欢”。然而,SoraAI 的问世将数字化符码以真实数字艺术建构呈现出了虚拟人工智能规则世界中的图景,使得艺术表现出一种以真实的画面表现来源于真实的虚拟创作模式。这种调动身体多重感官参与的阅读体验,必然不是真正的自我身体,而是由网络文学创作者构建出的一个图景,并夹杂着包括其他阅读者参与阅读的再创作痕迹和人工智能虚拟世界图景的幻像印记。网络文学阅读者是一个单一性的独立个体,但也是只身处于某一特定环境下和自身成长经验下的个体,在自己全部能够获得的来源于外界对自身完整性的认知也都是基

36、于此时刻和过去以往全部位置的经验。网络文学对现实世界的观照也是基于现实世界的文学创作,同样也是远离阅读者生活经验的文本叙述。网络文学阅读过程中,阅读者介入文本叙事之内时,置身的是具有主角光环的创作主角。一方面,阅读主角的叙述视角能够符合阅读者自身性视角和置入场域的体验需求;但另一方面,主角光环和金钥匙下的网络文学作品中的主角同阅读者实际生活中的生活状态有着遥远的距离,而正是在阅读中“我”和“你”的互换中,才获得了文本图景下的可能的自我。同时,这些图景不仅带给网络文学阅读者以文学的审美性经验,以及那些隐含在个体性身体经验范围外的世界图像,还带给网络文学阅读者在阅读实践中第2期禹建湘等:媒介变革中

37、网络文学现实观照的幻像强化21获得的阅读乐趣,这也是作为一种大众文学阅读的特有情感。巴尔特将文本看作是一个“愉悦的对象”6109,也是阅读者在实现个人的愉悦体验过程中的艺术表达符号。网络文学阅读对自身愉悦性满足则在网络文学作品同阅读者现实生活的差异性之中得以实现。网络文学阅读者在自身生活中无法如同作品中主角那样获得在关键时期的“金钥匙”,而由此也将会产生出愿望同实际无法弥合的期待痛苦。现实生活是普遍会存在有那种由于自我被压抑与爱的丧失带来的那种,被弗洛伊德(SigmundFreud)称为自卑感(thesenseofinferiority)13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给现实人是痛苦且艰难的。生活艰难

38、也同样是带给人以恐惧感的来源,这同人类在面对自然压倒性力量面前的无助有着根源性的联系。利科对此将生活的艰难看作是这种恐惧的初始的首要因素14174。但现实生活中,这些压抑着自我的欲望不满足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影响着人时,网络文学则呈现了与之相反的欲望满足的状态介入到阅读的心理。当这种现实矛盾中的痛苦需要化解和消散时,网络文学阅读则通过阅读者的视角置身作品之中,以自身介入的镜像实现在艺术作品图景中的愿望满足,由此消散在现实的痛苦感受。我们也可以从此看到,网络文学艺术作品对现实的观照不仅是对现实世界的再现或者艺术加工后的图景表现,同时也观照出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需求。网络文学的阅读是同阅读者自身所处现实

39、世界的远离,当痛苦的现实阅读者发现现实无法忍受14184之时,文本的介入为其提供了远离的路径。而这种阅读中的路径,实际上也是网络文学对现实阅读者困境的幻像观照。我们同样也可以从亚里士多德看到对阅读追求的快乐目标,他认为快感是我们在模仿或描述活动中的必然结果,它是诗艺自然性的起因之一15。所以从另一个侧面来看,网络文学阅读中追求的愉悦情绪是文学创作叙事的使然。而也这恰恰说明了虽然阅读所追求的愉悦是处于现实层面的实在界,但阅读的网络文学文本观照的正是处于想象界的模仿和叙述描摹的图景。参考文献:格尔达帕格尔.拉康M.李朝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

40、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M.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2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伍晓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96.3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55周年增订本)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17.4罗兰巴尔特.写作的零度M.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埃里克马尔蒂.罗兰巴特:写作的职业M.胡洪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6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的“比特叙事”J.文艺争鸣,2004(6):8183.7雅克拉康.拉康选集M.褚孝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8金志刚.茅盾文学奖获奖者阿来对话网文作者:文学不存在孰轻孰重EB/OL.(2023-07-19)2023-12-20.https:/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