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完整word)桃花源记学案 内容:桃花源记 陶渊明 课型:讲读课 主备人:郭德才 审核人: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2、 初步学会利用注解来读懂文言语句的意思。 3、了解陶渊明寄予的的理想。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 (朝代)伟大诗人.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 二、我会学(一)、自读课文 要求:1、大声朗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画
2、出停顿不准的句子。2、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三、预习导学 1、读一读、写一写、练一练。 hu( )然 yn( )然 qin( )m( ) y( )太守 y( )然 垂tio( ) 叹wn( ) 刘子j( ) 问jn ( ) 语( )云 便要( )还家2、对照注释,解释下列词语。为业: 缘溪行: 夹岸: 杂: 甚异之: 欲穷其林: 仿佛: 便舍船; 初极狭 俨然: 平旷: 桑竹之属: 悉如外人: 咸来问讯: 乃不知有汉 怡然自乐: 具答之 问讯: 无论魏晋: 黄发垂髫 间隔: 皆叹惋 延至其家:语云: 不足: 既出: 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诣: 遣: 欣然:未果:
3、 问津: 寻病终: 便要还家 规往:3、古今词义辨析鲜美:古义( )今义( )交通:古义( )今义( )妻子:古义( )今义( ) 绝境:古义( )今义( )无论:古义( )今义( ) 如此:古义( )今义( )4、一词多义辨析舍: 便舍船( ) 屋舍俨然( )寻: 寻向所志( ) 寻病终 ( )志: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5、了解作者 陶渊明:名 ,字元亮 , (朝代)著名诗人、文学家。自称“ ,后人称其为“ ”。6、朗读课文,翻译下列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
4、怡然自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二、再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理清本文渔人的行踪。(2)默写突出桃花林优美自然景色的句子。(3)默写表现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4)默写表现桃源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5)默写突出桃源人热情好客,淳朴友善的句子。三、默读课文,探索未知。(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2)为什么渔人离开时,桃源人对他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3)“黄
5、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四、迁移延伸1 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2 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3 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自由辩论) 五。主题探究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向往自由美好的生活,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六。对比阅读一、阅读文言文,完成912题.(13分)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
6、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乙房玄龄奏:“阅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选自资治通鉴)注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阅:查看。上:指唐太宗。炀帝:指隋炀帝。乂():安定。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2分)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便要还家要:(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 (3)诚不可缺诚: (4)卒亡天下 卒: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7、(4分)(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翻译:(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二、【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此人一一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1。解词(1)屋舍俨然 (2)阡陌交通(3)或请重法以禁之 (4)自是数年之后2。下列各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问所从来,具答之 B民之所以为盗者 C上哂之曰 D或请重法以禁之3.翻译下面的句子(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
9、晋。(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4。桃花源是个美好境界,它之所以美好,用【乙】段里的话来说,起码是因为那里没有 和 。陶渊明虚构这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其目的是什么?三、【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选自桃花源记【乙】明日,宿旦子冈。甫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
10、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注释】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甫:刚。洵(xn):确实。浣:洗衣。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分)黄发垂髫 ( ) 甫行数里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阡陌交通 ( ) 悉如外人 ( )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 ) 自恨不如远甚也(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2分)有 良 田 美 池 桑 竹 之 属。4翻译下列句子.(4分)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5【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
11、同之处? (2分)参考答案6(1)同邀,邀请(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3)确实(4)终于7(1)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8、祖先躲避战乱 隋炀帝失天下 大意对即可。第二空只答隋炀帝不得分。每空1分,共2分)(1)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大意对即可.(1)题每个分句1分,(2)题前两个分句1分,后一个分句1分,每小题2分,共4分) 9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捕蛇者说中蒋氏等人的悲惨遭遇说明了苛政猛于虎。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示例2: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
12、、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治水必躬亲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时亲临现场,风雨无阻,不苛扣百姓钱粮,像他这样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观点分,结合古代作品1分,语言表达1分,共3分)一)1。 (3)有的人(4)这或此2.B 3。 (2)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4。 赋繁役重,官吏贪求.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答案:1答案:tio f评分:每空1分,共2分.2答案:交错通达 全 正,正在 遗憾评分:每小题1分,共4分。3答案: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评分:答对得2分.共2分.4答案: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翻译正确,语言通顺即可。5答案:和谐安宁 自得其乐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