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生态县建设规划
1 总则
1.1 任务的由来
XX县于2006年11月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第五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考核验收,被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7年XX县人民政府决定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并委托XX大学环境生态研究中心制定《XX生态县建设规划》。
1.2规划编制范围
本规划的范围是XX县行政辖区,国土总面积2677 km2。东西长150km,南北宽55km,包括7个镇,7个乡,249个行政村,2409个自然村,9个社区。
1.3生态县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生态县建设的目的是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生态文化,追求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其核心是要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建设“生态XX”,是XX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适应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具体来说,第一,它是发挥我县资源优势,构筑发展新平台,树立发展新形象的客观需要;第二,它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绿色革命影响经济、社会和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今天,生态环境已成为决定国际国内竞争地位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以牺牲环境换取发展的传统模式已难以为继;第三,它是我县加快发展、富民强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1.4规划编制的依据
(1)国家和地方环境、资源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4.2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5.15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2003.3.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污染物环境防治法》(2005.4.1);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10.29);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6.2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8.29);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8);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9);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4);
《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发[2005]40号);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规定》(国发[2005]39号);
(2)国家和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中长期规划
《XX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1)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1994.03.25);
(3)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规划
《全国生态保护“十一五”规划》,国家环保总局(2006.10)
《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2003.8.15);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国发[1998]36号,1998.11.7);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发[2000]38号,2000.11.26);
《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2007-11-26);
《XX省XX清洁能源工业园总体发展规划》总报告(2007.10);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
《“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规划》(2006.2);
(4)国家环境保护局《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环发〔2003〕91号)
《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的通知》(环发[2007]195号,2007.12.26);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深入开展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活动的通知》(环发[2002]101号);
关于调整《生态县、生态市建设指标》的通知(环办[2005]121号);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环办[2004]109号);
《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的通知》(环发[2003]91号);
(5)相关生态省建设规划
《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05-2030)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温家宝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4月17日)。
1.5 规划编制的技术路线及程序
1.5.1规划编制的技术路线
提出生态县建设主要领域
及其重点任务
生态功能区划分方案
确定生态县指导思想及规划目标
生态县建设的优势条件及制约因素
保障措施
规划评审
生态产业
生态人居
自然资源
生态环境
生态文化
能力保障
重点工程项目与效益分析析析
征求各部门意见见
现状调查与资料整理
自然资源调查评价
生态环境调查评价
社会经济调查评价
县人大审议
规划实施
1.5.2资料来源
收集已有资料:XX生态县规划编制参考的资料由环保局、统计局、水利局、农业局、发改委、气象局、工商局、教育局等部门提供。资料类别主要是统计年鉴、XX县志、各行业的发展规划等。
实地考察:2007年11月,编制组开始对XX进行了考察,考察的线路和内容如下
1.郑庄镇河头村(考察沁河与县河交汇处)
2.郑庄镇(考察中石油煤层气开采)
3.郑庄镇(考察中石油煤层气开采)
4.佛圪嘴水电站
5.端氏韩王水电站
6.嘉峰镇(蓝焰煤层气)
7.嘉峰镇尉迟村(沁河出口)
8.晋城市丰润瓦斯综合利用有限公司(永红二号发电站)
9.嘉峰镇李庄村(考察民用煤层气)
10.郑庄镇(考察桑蚕基地)
11.郑庄镇河头村(考察秸秆气化站)
12.王必移民新村
13.张峰水库(大坝)
14.荒山造林工程
15.郑庄镇高泽村(访谈农民)
16.沁水示范牧场
17.大尖山天然林保护区
18.沁水沁花蜂业有限公司
20.沁水丰田食品有限公司
21.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 基本情况与趋势分析
2.1 自然地理状况
2.1.1地理位置
XX县位于XX省东南部,北倚太岳,东临太行,南屏中条,西接晋南,当潞(长治)泽(晋城)之门户;扼平(临汾)蒲(运城)之咽喉。县境四周环山,构成了与邻县的天然分界。东与高平、晋城以老马岭、岳神山为界;西与翼城以东坞岭为界;南邻阳城,有仙翁山为界,北接长子、安泽、浮山,有宇俊山、关爷岭、香山岭为界;西南与垣曲以历山舜王坪为界。
全县东西长约150km,南北宽约55 km,总面积2677 km2。县城距省会太原350 km,距晋城市90 km。
2.1.2自然条件
2.1.2.1地质
XX县在区域地质构造上处于XX陆台东南部、XX向斜的南缘。因受新华夏构造体系和晋东南山字型构造的控制,以及南部秦岭纬向构造带的影响,境内构造复杂。构造线走向南北,西南则发育有正东西构造和旋扭构造。
县境内出露地层尚较齐全,自南向北,由老到新,分别为:元古界震旦系;下生界寒武系,奥陶系;上古生界石炭系,二迭系;中生界三迭系及新生界第四系。
县境内断层与构造较发育。东部以褶皱构造为主,西(南)部断层密集,主要有樊村至安泽唐村褶皱断裂带、复式向斜、晋东南山字型构造前孤西翼、山字型脊柱以及帚状构造五个构造。
2.1.2.2地形地貌
XX地处燕山运动XX斜向地带,作为内引力的地壳运动所产生的构造格架,形成XX县地势东南低而西北高,由东南——东北——西南呈扇形展开逐步增高的地貌景观。XX境内山峦叠嶂,沟壑纵横,高低悬殊。东南嘉丰镇尉迟沁河口海拔仅520 m,而西南历山舜王坪海拔高度则达2322 m,相对高差1802 m,在多山的条件下,地貌成因并不一致,因而有多样变化的特征。全县属于典型的土石山区,可分为山区、丘陵区、河谷平川区三种类型:⑴山区主要分布在下川、中村、东峪、樊村河以及十里、柿庄北部和岳神山、老马岭、山中岭一线,十山、十岭均在此区,占全县总面积的40%。⑵丘陵区主要分布于龙港、王寨、土沃、张村、胡底、樊庄、必底、郑村、嘉峰、端氏、固县、郑庄的大部分地区,占全县总面积的50%,分低山和丘陵两种。⑶河谷平川区主要分布于沁河、县河等河流域两岸的山谷之间,占总面积的10%。
40%
50%
10%
山区
丘陵区
河谷平川区
图2 XX县地形类型面积结构图
2.1.2.3土壤
褐土是XX县分布最广、范围最大的地带性土壤。根据褐土土类的成土过程,本县可分为:淋溶褐土,山地褐土,粗骨性褐土,褐土性土,碳酸盐褐土。
山地草甸土是本县特有的亚高山牧草土壤,分布在海拔2322 m以上的历山舜王坪顶部的缓坡平台处,发育在黄土母质上,是当地高寒多风湿润气候和山地草原草甸植被条件下发育成的半水成土壤,在本县只有一个土类、一个亚类、一个土属、一个土种,即厚层黄土质山地草甸土。
棕壤是本县原始森林和高山残存林区的重要土壤,分布在舜王坪草甸土以下,淋溶褐土以上的针阔叶混交林,在本县仅山地棕壤一个亚类。
2.1.2.4河流水文
XX县四面环山,西北高而东南低,河流相因汇聚于沁河,南流出境,注入黄河。由于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夏雨型、山地型特征,河床落差大,流速急,泥沙含量大,不易沉淀。
全县水资源总量6.75亿m3,其中外来客水3.67亿m3,本地水资源3.08亿m3,本地水资源中河川径流2.93亿m3,地下水资源量1.48亿m3,重复计算量1.33亿m3。
XX县降雨量的分布特点是山区高于河谷盆地,迎风面地区高于背风面地区。最高峰降水值达756.4mm(下川地带),最少降水值仅有561.6 mm(潘庄地带)。
地表水:全县总面积2677km2,按年平均降雨量650 mm计算,中等年来水量为6.33亿m3。
地下水:地下水储量,总渗入量约为2.54亿m3,开采总量为0.2亿m3。
全县的水面蒸发,采用XX气象站20cm口径蒸发皿资料进行统计,1964年蒸发量最小,为1339.8mm,1997年蒸发量最大,为2082.6mm。
2.1.2.5气候
XX县属暖温带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大陆性气候明显,四季分明,冬长夏短,雨热同季,季风强盛。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热雨不均;秋季温和凉爽,阴雨稍多;冬季气候寒冷,日照时间短,雨雪稀少,地方性风盛行。
(1)气温
全县年平均气温为10.4℃。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为-3.7℃,极端最低气温为-18.7℃。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为23.3℃,极端最高气温为38.0℃。气温日较差明显,一般在11.1℃左右。在10月下旬,日最低气温降至0℃或以下,4月中旬升至0℃以上。平均霜期按80%计算,初日在10月上旬,终日在4月中旬,全年无霜期天数为210天。
(2)日照
平均全年为2620小时,日照率为59%,年大于0℃以上期间日照为1370小时,占总日照时数的52%。太阳辐射平均为146.2 kcal/cm2,生理辐射年总量为73.1kcal/cm2。
(3)降水
由于冬夏季风一年一度的交替,冬季多风少雨,夏季潮湿多雨,且分布不均,干旱和潮湿季节明显。
年降水平均值为643.7mm,降水量在年内的分配:约有55%集中降于7、8、9三个月内。降水按四季分配大体为:春季(3-5月)约占全年降水量17%;夏季(6-8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5%;秋季(9-11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5%;冬季(12-2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3%。
由于全县境内地形的不同,山区、丘陵区、河谷川地等降水量略有不同。
图3 年降水量季节分布图
2.1.2.6 植被类型
全境多乔木、灌木及草本植物,植被分布受地形、气候、土壤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既呈现出分布的规律,又表现出地域性分布的特点。海拔2200m以上为山地草甸植物带,生长有禾本科,莎草科和菊科草本植物以及蔷薇科耐寒植物;海拔1600m左右为针、阔混交林带,主要生长有栎类、华山松、白皮松、红豆杉等树种;海拔1400m左右为针叶林或疏林密灌植物带,主要生长有刺槐、侧柏等树种;海拔1200m左右多为人工林,以油松为主间有刺槐,灌木种类较多;海拔1000m以下为草灌丛农垦带,多为四旁零星栽培树种。
森林地域分布的基本特点是西多东少,边山多而中间少。成片林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以及中北部人迹罕至的深山地区,其中西南部地区森林分布最盛,以天然次生林为主,并有少量原始森林,森林覆盖率达48.4%以上。西北和东北森林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共同分布,森林覆盖率分别为46%、40.7%,中北部地区主要为人工林分布,人工林约占森林面积的90%以上,东南部地区森林分布最少,森林覆盖率仅为4%左右。
2.2 社会经济状况
2.2.1历史沿革
XX古为端氏地。春秋属晋,战国属韩。古县治在今XX县城东郑庄乡西城村。北魏时,在今县城西分设东永安县。北齐时,改为永宁县。隋开皇三年(583),端氏县治迁今县城东端氏村。隋开皇十八年(598),永宁县改称XX县,县治迁今县城。元至元三年(1266),端氏并入XX县。1941年,晋冀鲁豫边区太岳区将XX分为XX、士敏、沁南三县。1947年恢复XX建制。
1958年10月,XX与阳城合并称阳城县,XX县城改为XX城关镇。1959年10月与阳城分治,恢复XX县建制。1950年1月至1985年5月,XX县为晋东南地区行政公署属县。1985年5月起属晋城市。
2.2.2行政区划
XX县下辖7乡7镇、249个行政村、2409个自然村,9个社区。
表1 XX乡镇统计表
乡
樊村河乡
土沃乡
张村乡
苏庄乡
胡底乡
固县乡
十里乡
镇
龙港镇
中村镇
郑庄镇
端氏镇
嘉丰镇
郑村镇
柿庄镇
2.2.3社会生活
2006年底,XX县总人口21.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16万人,农村人口15.34万人。
XX当潞泽之门户,扼平蒲之咽喉。全县交通以公路为主,晋城至禹门口干线公路横穿城关,XX县通往陵川的干线公路在高平与太原至大口公路交接。此外还有县级公路和乡镇级公路,连接着广大农村与林区。共有县乡级以上公路23条,总长523km,公路密度为19.7km/百km2.其中干线公路3条,长128km;县级公路9条,长220km;乡级公路10条,长153km;专用公路1条,长22km。侯月铁路县境内长65.7km,全线为双轨电气化铁路,以货运为主,在晋煤外运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铁路专线7条,总长度13.26km。全部集中于县域东南部,为煤炭企业的煤炭输出线路。
本县现有水、电站(厂)25座,其中水电站24座,装机47台,容量13,908.5kw,环保型小火电厂1座,装机2台,容量12000kw,2004年发电量10500万kw·h,其中火电7400万kw·h,水电3100万kw·h。电网情况主要是,110KV变电站1座,主变容量31500KVA,110KV输电线路22.5KM;35KV变电站(含升压站)16座,变电容量657600KVA,10KV配电线路501KM,其中水电10座,主变容量24060KVA,配电线路340KM,10V配电变压器961台,变电容量77105KVA,供电线路1582KM,0.4KV用电线路3,600KM.
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县共有学校195所,学生31,571人。其中普通高中2所,学生4,423人;职业中学1所,学生570人;高考辅导中心1所,学生370人;初中16所(含育英中学),学生10137人;小学175所(其中中心小学69所,六年制小学7所,三师校3所,双师校4所,单师校92所),学生16071人。被评为绿色校园的是XX一中、示范中学、新东幼儿园。全县共有医院19所,其中县级医院4家,乡镇卫生院14家,个体办医1家,全县共设置床位510张,平均期望寿命71.98岁,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90%。
2.2.4 经济发展现状
“十五”是XX县经济和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较好时期,XX县通过加大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外资和技术,发展生态、环保和纯天然的农业及其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大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煤层气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经济迅速上升,综合竞争力大大提高。总体来说,XX县经济发展现状以煤炭经济为主、农业经济为辅为主要特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农民增收难度较大。经济结构尚不合理,经济发展的优势不十分明显。急需要改善经济结构,延长煤炭产业链,构建新型工业体系,建设新型能源基地。通过清洁生产,用循环经济的手段改善经济发展的格局,使经济发展和环境效益逐步走向协调,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
(1)农业
全县共有耕地44.1万亩,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棉花、芝麻、花生等。端氏乡一带广植桑树,故养蚕事业也较为发达,年产蚕茧达百万斤。境内森林面积96万亩,木材总储量约60多万m3。中条山的舜王坪有万亩原始森林,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植物宝库,有各种药用、经济植物五六百种。动物有黑鹳、大鲵等一百多种。
农业生产依托自然条件优势和传统生产经验,形成了粮食以玉米、小麦为主,畜禽以猪、鸡、羊为主的农村经济格局。绿色食品主要分布在土沃乡,以小杂粮为主,分别是大豆3000亩,小米4000亩,玉米4000亩,绿豆2000亩。
表2 XX县主要农作物种植情况
作物
面积
(万亩)
总产
(万公斤)
单产
(公斤/亩)
分布
小麦
13.17
2507.1
190.4
全县
玉米
20.26
7091.7
350.0
全县
谷子
3.02
492.4
162.8
全县
高粱
0.43
161.8
379.8
主要在十里乡、柿庄镇、郑庄镇等乡镇
大豆
1.47
160.6
109.3
全县
马铃薯
0.51
163.9
313.1
全县
红薯
0.27
79.9
291.1
全县
花生
0.39
43.5
112.9
主要在郑庄镇、端氏镇、嘉丰镇、胡底乡、固县乡等乡镇
油菜子
0.20
13.4
65.1
全县
芝麻
0.18
11.3
63.9
主要在郑庄镇、端氏镇、嘉丰镇、胡底乡、固县乡乡镇
向日葵
0.91
91.3
100.5
主要在龙港镇、郑庄镇、端氏镇等乡镇
蓖麻
0.04
5.0
123.5
主要分布在郑庄镇、端氏镇等乡镇
棉花
0.47
27.1
57.2
主要在郑庄镇、端氏镇、嘉丰镇、郑村镇、胡底乡、固县乡等乡镇
大麻
0.024
2.9
120.9
主要在中村镇
农作物熟制分一年一熟和一年两熟两种,中村、十里、东峪、柿庄等乡镇以一年一熟为主,其余乡镇属一年两熟,以小麦套种或复植其他作物为主。XX县所产的丝,畅销国内外,出口量占全省第一位。
据全县统计资料,2006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33851万元,全县粮食播种面积431685亩。其中小麦播种面积131685亩,粮食总产量115094吨,亩产266.6亩。其中,小麦总产量26273吨,亩产199.53公斤。秋粮产量88821吨,亩产296.07公斤。粮食总产和单产均创历史新高。畜牧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全县大牲畜年末存栏9852头,猪年末存栏35700头,羊群饲养量285917只,羊年末存栏184811只,肉类总产量5736吨,禽蛋总产量2455吨。
畜禽养殖以规模化养殖为主,粪便处理作到循环利用,具体情况如下:
表3 XX县畜禽养殖情况统计表
场名
地址
畜禽类别
规模
(头、只)
产量
(头、公斤、只)
粪便利用
会丰科技养殖有限公司
嘉丰
猪
1870
2000
肥料
沁协养殖有限公司
嘉丰
猪
700
2000
肥料
三利海水猪场
龙港
猪
3000
3000
肥料
兴盛养猪合作社
固县
猪
1500
1600
肥料
固县将庄猪场
固县
猪
1130
1200
肥料
沁峪养殖场
嘉丰
猪
1400
1500
肥料
豆庄养鸡场
嘉丰
鸡
5000
250000
肥料
郭南养鸡场
嘉丰
鸡
5000
250000
肥料
汇钰养殖有限公司
嘉丰
鸡
60000
3000000
肥料
祥园养羊园区
嘉丰
羊
600
600
肥料
李振社养羊园区
郑庄
羊
600
600
肥料
后马元养羊园区
土沃
羊
600
600
肥料
惠民养羊园区
土沃
羊
600
600
肥料
南阳养羊园区
土沃
羊
1000
1000
肥料
(2)工业
XX县山地中蕴藏有丰富的煤、铁等矿产资源。以XX命名的“XX煤田”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田之一。工业以采煤、煤层气、发电、炼铁、机械、水泥、丝织、农副产品加工为主。
2006年,全县工业经济克难奋进,生产形势逐步趋好。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工业兴县”发展战略,在国家对煤炭开采实行“双控”政策和关闭19座小煤矿的情况下,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全县工业经济稳步发展。主要工业产品煤炭、洗煤、生铁、焦碳和水泥均有所增长,发电量和铸件产量同比下降。全年生产原煤431.2万吨,洗煤67.79万吨,焦碳5.2万吨,水泥13200吨,发电量5823万度,铸件1007吨。(数据来源于XX统计年鉴)
(3)第三产业
2006年,全县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全县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销售额继续快速增长。全年全县实现消费品零售额总额64301万元。交通运输业进一步发展,全县共有公路干线3条128km,公路支线46条567km,通村水泥路210条1138km,桥梁58座1942m,涵洞702道4900m,公路养护里程610km,养路费收入1540万元。公路交通设施更加完善,80%以上行政村开通了客运班车。2006年建筑业快速发展,具有资质的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15,287万元,实现工程结算税金711万元。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0980m2,房屋竣工面积27949m2。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026万元。2006年全县旅游业共接待旅客44056人,实现旅游门票收入42.30万元。
图4 XX县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图
从XX县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图可看出,第二产业呈现高速发展,在国民经济比重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经济结构不合理。
2.3 生态环境状况
2.3.1水环境
(1)地表水现状
XX县河川径流量为2.93亿m3,2006年河川径流利用量1757.3万m3,其中农业灌溉用水1550万m3。
郑庄片区,可利用三个水库(张峰水库、湾则水库、蒲峪水库)作为供水水源地。端氏片区,可利用必底水库和规划中的端氏供水工程,即:沁河截潜流、十里河水源工程来解决。
据有关资料表明,定点检测的沁河下游河段(嘉丰尉迟断面)水质好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县河中上游河段(景家沟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水质。
图5 张峰水库鸟瞰图
(2)地下水现状
全县地下水资源量1.48亿m3,2006年利用802.4万m3。地下水的主要开采在嘉丰等工业发达地区。
(3)饮用水现状
全县自来水厂一座,年许可水量108万m3(其中河水43万m3,地下水64万m3),水质为饮用水II类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现有水库二座:蒲峪水库、山泽水库,在建设中的大型水库一座:张峰水库;中型水库一座:湾则水库。其中张峰水库是全县黄河流域沁河干流上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位于郑庄镇张峰村,控制流域面积4990km2,库容3.94亿m3。
(4)全县排污情况
在全省各条河流严重污染的现今社会,只有沁河这块宝地水资源没有污染,XX县十大河流,基本未受污染。但是由于大量开采,大量排放矿坑水,致使地面水资源下降,造成许多小泉小水断流干枯,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为和谐社会带来了诸多不便。
2.3.2 大气环境
根据国家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006年XX县县城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良好,全县二级以上的天数达290天。
2.3.3 声环境
县城区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范围分别在45.4分贝和69.8分贝之间,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二类标准。
2.3.4固体废弃物
固体废弃物主要有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固体废物等。
(1)工业固体废物:2006年XX县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44万吨,综合利用量12.9万吨,综合利用率为33%。
(2)生活固体废物:生活垃圾产生量2.2万吨,处理率95%。
2.4主要资源状况
2.4.1矿产资源
XX县矿产资源品种主要是煤、铁和煤层气,另外还有铜、锰铁、硫铁、锆、钛、水晶、石灰岩、白云岩、大理石、耐火粘土等;铬、铅、锌、辰砂(砾砂)等重砂矿异常区五处;CN(铬)、Ni(镍)、V(矾)分散流异常区二处。
a、煤炭
XX煤矿是 “XX煤田”的一部分,全县初步探明总储量为360亿吨,均为无烟煤,除部分臭矿(含硫高)外,绝大部分均属于优质化工用煤。
b、铁矿
铁矿主要分布于中村、杏峪、张村地区。初步探明铁矿石及含锰铁矿石出量约800万吨。按成矿时代与产出部位分“XX式铁矿”和“寿阳式锰铁矿”两类,均属于沉积铁矿床。
经地质普查评价的主要有四处产地:中村铁矿区、鸭儿腰铁矿区、杏峪含锰铁矿区、上凹庄含锰铁矿区。
c.煤层气
煤层气资源量达6.85万亿m3,占全国煤层气资源量的20%,占XX省煤层气资源的70%左右,而且地质构造稳定,煤层气厚度大、分布广、含气量高,资源量巨大。郑庄、嘉丰、端氏、固县、胡底、柿庄等乡镇均为含气区域,每平方公里的丰度达1.8亿m3,甲烷含量在95%左右,发热量达到8000大卡以上,现已经进入开发阶段,是开发潜力最好的煤层气气田。
2.4.2水资源
XX县共有小沟溪水479条,流域长达1580公里。其中10公里以上的小溪32条,流域长达409公里;五至十公里的小溪76条,流域长达426公里;五公里以下的小溪371条,流域长达749公里。这些山间小溪汇流成县河、端氏河、郑村河、林村河、苏庄河、龙渠河、胡底河、土沃河、张村河、中村河等较大的河流。
全县地表水为76522万m3,可利用的有10011万m3;地下水为25400万m3,可利用的为762万m3。根据小溪、小水和河流的流量综合计算,来水量为107922万m3,其中本县流径63300万m3,外县来水量为13200万m3。全县年平均降雨量为643.7 mm。(数据来源于水利局)
2.4.3森林资源
XX县属于半湿润暖温带地区,全县有林面积发展到12.8万公顷。其中天然林5.15万公顷,占40%。主要分布在下川、龙港、樊村河、中村、柿庄、固县、十里等乡镇。树种以油松、侧柏、栎类为主。
2.4.4 土地资源
XX县土地总耕地面积44.1万亩,占总面积的11%。
2.3.5 生物资源
XX县动植物资源品种繁多,极为丰富。乔木植物类有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Mayr)、鹅耳栎(Carpinus turczaninowii)、小叶鹅耳栎(Carpinus stipulata H.Winkl)、榛子(Corylus heterophylla)、槲栎(Quercus aliena Blume)、槲树(Quercus dentata Thunb)、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 Blume)、虎榛子(Ostryopsis davidiana Decaisne)、醋栗(Ribes humile Janczewski)、落叶山梅花(Philadelphus incanus Koehne)、尖叶灰枸子(Contoneaster acutifolius Turcz)、毛叶欧李(Cerasus dictyoneura)、小叶绣线菊、铁马鞭(Lespedeza pilosa (Thunb.) Sieb. et Zucc)、白剌花(Sophora viciifolia)、五角枫(Acer sinense Pax)、八宝茶(Euonymus przwalskii Maxim)、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 (L.) Merr. Et Perry)、黄花条( Forsythia suspensa)等。
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历山及其周边地区有金钱豹(Panthera pardus)、狼(Canis lupus )、狐狸(Vulpes pallida)、獾(Meles meles)、山猪(Sus scrofa taivanus)、山羊(Capra hircas)、猕猴(Macaca mulatta)、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松鼠(Sciurus vulgaris)、黄鼬(Mustela Sibirica)、山猫(Felis iriomotensis)、兔子(Lepus timidus)、麻雀(Passer montanus)、布谷鸟(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等。名贵动物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又名娃娃鱼)就生活在下川西峡河流中。境内现在已经发现的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稀有动物12科26种,占全国(257种)的10.1%,占XX省(70种)的37.1%。其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4科8种。
2.3.6 旅游资源
XX县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历山、鹿台山、大尖山等十大山脉森林茂密,风光秀丽;沁河、县河、端氏河等十大河流清澈见底,常年不断;白云洞、啸天洞、三仙洞等岩溶洞穴北方旱见,各具特色;红豆杉、连香树、梅花鹿等数十种受国家保护的动植物珍贵奇特,秀丽动人。
XX历史悠久,自古就有女娲补天,舜耕历山的动人传说。70年代发掘的“下川遗址”,证明早在2.3万年到1.6万年前,XX人的先祖们就创造了灿烂的“下川文化”。下川遗址位于县境西南下川乡一带,出土遗物以典型的细石器为代表。它的发现,为探讨广泛分布在中国、日本、北美和苏联西伯利亚这一细石器传统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资料。此外,圣天寺、汤王庙(俗称大庙)分别位于县城东23公里的郑庄乡东郎村和城东30公里端氏镇东处。现存的河头村汉墓群、武安村战国古寨、东峪村北齐石刻造像、玉溪村唐代古塔、窦庄村宋代窦将军墓、郭南村元代崔府君庙以及明清建筑柳氏民居、湘峪古城、上阁古民居、窦庄夫人城等,映证了XX历史的辉煌。
XX县以舜王坪生态旅游区为龙头的旅游景点,星罗棋布,遍及全县。西线紧扣舜文化这根主线,突出舜王坪特色生态旅游;东线以沁河沿岸明清古建筑为主,突出XX明清古建人文游;东北以示范观光牧场、张峰水库为平台,突出打造沁河休闲度假游。目前已经开发的有九大景区130多个景点,其中以舜王坪、东西峡、白云洞、柳氏民居等最富盛名。
2.5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趋势分析
2.5.1 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1.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到201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8亿元,年均增长19%以上,力争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速增长;财政收入达到11亿元,较2005年的5.1亿元增加5.9亿元,年均增长47.9%;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达到1.5%。
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色产业更加突出。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突出农业经济主产业发展格局,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和开发,大力发展畜牧业。2010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3亿元,年均增长1.3%。
实施工业强县的战略规划,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实现质量、结构、效益的统一,
到201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30.6亿元,年均增长28%以上。利用高新技术的支持来拉长煤炭产业链条,构建新型工业体系,建设新型清洁能源基地。通过清洁生产,用循环经济的手段改善经济发展的格局,使经济发展和环境效益逐步走向协调,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
通过发展旅游、商贸物流、现代餐饮等产业,使第三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到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4.4亿元,年均增长7.1%,在全县GDP中所占比重为30%。
3.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
继续加大对交通、能源、通信、水利、城建等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进一步缓解。通过“加强公路建设,提高运输能力;加强城市基础建设,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加强通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 来拉动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
4.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通过积极发展社会事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医疗服务体制改革,促进卫生事业全面发展;积极发展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事业,不断满足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强化公共安全。
5.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到2010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1300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突破450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的居住、交通、文化、卫生状况和环境条件明显改善,为生态县建设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2.5.2生态环境趋势分析
发展循环经济,走清洁发展、安全发展道路,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认真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到201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7%。继续加强城市绿化工作,到2010年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城市人均绿地达到8.7平方米。
工业企业要树立循环经济理念,推行清洁生产方式,加强污染治理力度,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水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努力实现工业“增产不增污,增效不增耗”。对不能达标的企业坚决“关、停、并、转”,对位于县城城区严重扰民的高污染、高载能工业企业,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改造、迁移和关闭。到2010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5%,废弃物处理率达到70%。
全面开展以基础设施建设、饮用水源地保护、能源建设、生活污水及垃圾处理、农业有机物处置为主要内容的效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加快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和垃圾处理场、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通过生态养殖、沼气池建设、生产有机肥料等方式对农村生活垃圾实行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利用,有效维护农村生态环境。
2.6生态县建设的优势与制约因素
2.6.1 优势条件
2.6.1.1区位优势
(1)宏观区位优势:XX位于以太原为中心的晋中城市群和以郑汴洛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之间的太原—洛阳经济联系通道上,随着两大城市群的发展壮大,XX作为国家级的生态旅游胜地和绿色有机产品基地将融入大城市群的快速发展之中。
(2)中观区位优势:XX当潞泽之门户,扼平蒲之咽喉。在晋南和晋东南城市发展中,其中临汾—长治—晋城—运城将向组团式城市群发展,XX县位于临汾市与晋城市、长治市的衔接部,是三市联系的中继站,中观区位优势明显。
(3)微观区位优势:XX县境内有侯月铁路穿过,为煤炭企业的煤炭输出线路。晋城至禹门口干线公路横穿城关,XX县通往陵川的干线公路在高平与太原至大口公路交接,此外还有县级公路和乡镇级公路
展开阅读全文